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508636771
作者:郭力
页数:222页

章节摘录

爱孩子所爱—和谐亲子关系的法宝喜欢孩子所喜欢的,关注孩子所关注的,投入孩子所投入的,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基础。从月月2岁到20岁,从幼儿园到大学再到她步入职场,我始终和女儿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她从小到大习惯了什么话都跟妈妈讲。即使在青春期相对叛逆的时候,她也没有对我关闭交流的渠道,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遇到什么事情她都会及时跟我说,她有什么困惑或者烦恼第一时间总是想到找妈妈商量对策。直到现在,她在美国,我在中国,我们还是保持着密切而频繁的联系。当然,因为有了网络,她更多的是在MSN上向我描述她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历的各种事情,各种感想和见闻。抒发感想的同时,她也会和我撒娇。很多朋友都很羡慕我和女儿之间这种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纷纷问我其中的诀窍。我静下心来好好总结了一下,感觉有一条很重要—父母要“爱孩子所爱”。对于孩子来说,从小到大,他们有一个始终如一的愿望:希望自己喜欢的东西爸爸妈妈也能够喜欢。但可能就是这样一个说起来无比简单的愿望,却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孩子在父母那里得不到满足。在和很多同学、朋友聊天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在中国父母那里,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不是他们会去刻意重视的部分。尤其是孩子小时候,我们传统的家长权威观念总会跳出来占据很多人的思路,“小孩子喜欢的东西都比较幼稚,大人怎么可能喜欢”?或者觉得“孩子喜欢的东西根本就没意思,没必要,只会影响学习成绩”。所以,中国的家长对待孩子爱好兴趣的态度就非常容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任其自然,孩子喜欢就喜欢,跟父母没什么关系;二是对孩子的兴趣喜好嗤之以鼻,不以为然,“这有意思吗?花这个钱干什么”?三是绝对“打压”,生怕“闲情逸致”分散了孩子的学习精力,对将来进好学校、找好工作造成不好的影响。其实,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一个极好的与孩子交流相处的机会。月月小的时候,几乎她看的所有书我都看:新概念作文、秦文君的小说、《十七岁不哭》……这样做使我不但会对孩子在关注什么有所了解,而且还能跟她有无限多的话题可聊。每当我们聊天的时候,她会感觉这个和她看同样的书的妈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家长”,而是和她一起沉迷在某个世界中的“伙伴”,从而对我产生一种有点与众不同的亲密感。女儿从小性格就很外向,特别希望有人跟她说说话、聊聊天。有时在家里,我和先生正在说件什么事儿,她让我们看什么东西,我们眼睛忙不过来的时候就先用嘴巴应着“好好好,知道了”。一到这时候月月总是很不满意,跑过来使劲扳着我的脖子说:“妈妈怎么不看我?!”这样的小事在她小的时候发生过无数次,渐渐地让我感觉:孩子特别希望有人关注他,而且他们会很在意他们跟大人说话时,大人对他们的反应态度。我还记得她上小学的时候,我骑自行车接送她上下学。每天放学后,她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总是滔滔不绝地跟我说着学校的各种事情,还时不时地向我提问。我有时会因为单位的事情或者想着回家做饭有些心不在焉,就会经常随口反问她:雨妞说呢?“雨妞”是她小时候我对她的昵称。这样回应的次数多了之后,我的敷衍被她发现了:“不能老是雨妞说!妈妈没有好好听我说话!妈妈说妈妈说!”月月上中学后,她有时候在家跟我说话,我偶尔走神她也会不满:“妈妈又眼神迷离了,妈妈又在想出版社的事情了。”我说:“没有,我听着呢。”她马上就会说:“那你重复一下,我刚才说的什么?”……通过这些事情,我充分明白了:孩子不单单是希望父母听他说话,和他一起喜欢他喜欢的东西,而且,他们还希望我们能够“共情”,能沉浸于他们的那个世界,和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我在这些方面一直都比较注意。不管是她喜欢的东西,还是她喜欢的人,我都会去关注,去了解,包括她的同学和朋友。从小学到中学,月月从学校回来什么都说:同学、老师、上课、课外活动……我每次都很注意听,而且很注意记住她有所强调的人和事。记得她刚到人大附中读高中一个多月的时候,有天回来她眉飞色舞地跟我说班上一个男生的事。就在我要跟她讨论时,她突然问:“你知道这个男生是谁吗?”我说:“当然了。你们班叫这个名字的男生有两个,一个姓刘一个姓卫。”她一听我这样说来了兴致:“那你说刘怎么样,卫怎么样?”“卫不就是不爱说话、体育特好的帅哥吗?刘不就是化学特别好的那个吗?”她这下没话说了,但能看出来她很高兴、很得意,因为,给我飘了一个满意的小眼神。她从不当面夸我,但会对同学说:“我妈妈挺好的, 很开明,也很关心我。”除了我和女儿,我还见过不少父母在与孩子互动这方面做得比较不错的家庭,他们的亲子关系都特别好,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像朋友般平等,让人看了羡慕,也觉得舒服。其实,只要父母对孩子有足够的爱,关注他所关注的,并且,只要你在这方面付出了,孩子绝对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他们也会感谢并感激父母。他会觉得既然他希望父母做的父母做到了,那他一定也会朝着父母所希望的方向去努力。现在,很多父母都已经意识到从小给孩子提供一个优质环境的重要性。但究竟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优质环境?是有求必应的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吃穿用都要最好的,整天陪他学习,送他上各种特长班?还是精神世界的关心与守护—和他一起喜欢、欣赏、沉浸于他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兴趣爱好中,抑或是关注他的朋友?对此,其实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弄明白。家长课堂上班族父母陪伴孩子的质重于量身处我们这个年龄,三十五六岁,正是事业的上升期,所以经常会没时间陪女儿,女儿经常挺不开心的,为此,我们自己也很苦恼,一边是孩子,一边是事业,都很重要。我们该怎么办呢?你所面临的问题,相信现在很多职业女性都会遇到。面对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和工作压力,大家生孩子的年龄普遍比较晚,所以,对于多数女性而言,孩子到了最需要人陪伴的时候,可能也正是事业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是要事业,还是要家庭?这样的问题,我当年也遇到过。只不过可能相对来说,那个时候压力没有现在的这么明显而已。当年我在出版社工作,是个著名的“工作狂”。单位同事对我的普遍评价是,“干工作是个拼命三郎,但对家庭、对孩子很不上心”。以至于后来在月月顺利申请到了美国的私立高中,又顺利考上了耶鲁大学后,几乎我所有的同事都很羡慕,羡慕工作狂郭力怎么会这么好运气,有一个这么让人省心的孩子。动不动就说“看人家郭力家月月,基本不用父母费心,自己发展得特别好。郭力就是命好”。听到他们这样说,我还是一贯地笑笑,不作声。其实,哪有什么天上掉馅饼的命呢?所谓的“好命”,都是自己争取来的。同事们只看到了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工作,但他们没看到我把工作之外的几乎所有时间都集中在了孩子身上。虽然那时候我没有很多时间陪女儿,但我会尽量抓住和她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并充分利用,让这每分每秒都变成增进亲子感情的有效时间。比如,我每天都去送她上学,接她放学,家和学校之间的这段路程就是我们最好的聊天时间。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女儿在叽叽喳喳地说,我听,我只是偶尔插一两句。就在这听和说的过程中,我已基本上把她不在我身边时所发生的方方面面的事都了解清楚了。孩子所有的情况父母都了然于胸,才能够有的放矢地投他所好,把自己本来就有限的工作之外的精力集中地投放到孩子看重而且感兴趣的地方。有段时间月月特别喜欢集邮,我就利用哪怕是中午一点点吃饭的时间,也会去邮局帮她找她中意的邮票,出差或者应酬的时候也特别留意关于邮票的各种信息,帮她四处搜索她看上的稀缺邮票……这样,即便我真正陪在她身边的时间不多,女儿也会觉得妈妈是时刻在自己身边的,因为她在意的事情,我真的做到了重视并且全情投入。当然,在爱孩子所爱这方面,我也是有遗憾的。月月初中时,特别特别喜欢动漫,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有时她希望我和她一起看,我也试着跟着看,但看过两张盘之后,发现自己实在看不下去,只能作罢。还有《哈利•波特》的电影一上映,月月看完后自己去书店买了J•K•罗琳的系列小说来看。对于这套书她非常喜欢,经常要跟我讨论这讨论那。这套书我也试着看过,但是实在看不下去。这两件事让女儿感到遗憾,因为她曾经最最喜欢的两件事,都不能和妈妈一起分享她的想法和快乐。现在我想起来也有些后悔,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或者让我“穿越”回去,我一定会把她喜欢的漫画和《哈利•波特》都看熟看透,那样,我就会和女儿交流地更多,更深,亲子关系也会更好。所以,如果我们把同样的思路移植到你的身上,即便是工作真的很忙,但你完全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和女儿尽情分享关于小动物的一切。送她上学,可以一起观察、讨论路边看到的小狗小猫,实在没那么多时间去动物园,可以在网上和她一起看她喜欢的动物视频啊,哪怕只有十分钟,孩子肯定也会开心;至于书,就更简单了,可以在网上买,现在跟我们那个时候的最大区别就是,网络可以提供很多便利,而且网上的信息极其丰富,不充分利用还真有点可惜了……父母在孩子身上用的心,投入的感情,不是单纯凭物理时间叠加来衡量的,只要多增加和孩子一起相处的“有效时间”,利用每一个微小的工作间隙,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你的关注、感受到你投入的精力和爱,哪怕你们是再忙的爸爸妈妈,都没关系的。如何成为聪明的、有效率的父母,是我们穷尽一生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一门需要我们用心学习的艺术。

前言

推荐序愿这本书,成为一个驿站今年春天的一个中午,我还在《大西洋》杂志工作时,和两个美国同事坐在楼下的户外餐厅,一边聊天一边吃午饭晒太阳。3 个20 岁出头的女孩,不知怎的谈到了以后结婚生子的事。想想父母培养自己的过程,大家一致感叹—教子是件难事,然后一些奇奇怪怪的假设开始冒出来:“现在想想,孩子成长不好,可能出岔子的地方可真多。”“可不是,我们能成长得这么正常,可真不容易。”“如果我将来的孩子吸毒上瘾怎么办?”“如果我的孩子不尊敬爷爷奶奶怎么办?”“如果将来不喜欢看书怎么办?”……听着问题越来越匪夷所思,同事随着想像的延伸越来越着急,我有点哭笑不得,忍不住打岔道:“真的会这样吗?教育你的孩子喜爱看书,教育他们尊敬老人,引导他们不要吸毒,不就好了?这些事情不是在父母的控制范围之内的吗?”同事疑惑地看了看我,摇了摇头:“那可不一定。如果孩子注定会长成这样,父母会有什么办法呢?”陪伴听到这话后,我立刻释然。身在美国的第七年,我对这样的看法已经不会感到诧异,对这背后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已经有些了解。如果孩子是一条小船,处在社会的湍流中,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父母可以是掌舵的船长,控制船的速度和方向,甚至未来它将抵达的目的地。而在美国中产阶级的主流教育理念里,父母们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帮孩子清开河边的朽木和碎石,让小船能顺畅无阻地前行。美国父母们相信,在某种程度上,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具备了自己独立的人格。然而不一样的理念背后,隐藏的是全世界的父母对教子这一话题共同的探索和对自己教育方法的反思。在中国应试教育体系里,怎样培养出西方同龄孩子具备的广博的兴趣面,开明的头脑和心怀天下的志向?在美国以鼓励为主,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个性的社会,怎样教育出如同中国孩子般有自制力的,抗压力和吃苦精神的孩子?或许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教子成为一个争议辩论如此丰富却又如此发人深思的话题。这本书便是我妈妈在这一门广博的学科中的一些感想,一些思索和总结。然而,教子不同于菜谱,只要我们按照指示将油盐酱醋葱姜蒜一股脑儿加入,就可以毫无悬念地做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教子需要我们批判地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育儿的步调。写作者希望书中提倡的普式价值可以通过薄薄几页纸传达给迷茫的父母。类似于“给孩子选择的权力”和“要选适合自己的路,才能走得相对优秀,相对快乐”这样的经验,我的妈妈只是在和您作真诚的分享,让您在和自家孩子磨合的过程中去体会,去借鉴。如同书里也阐述过的,教子的方法里没有绝对的对错,看过了,学习了,适合您和孩子的,就是最好的。“让孩子自由成长,不被条条框框束缚”是我们对育儿状态的希冀,而我相信这样的希冀也是许多父母在书店拿起这本书的初衷之一。因此,作为这本书的“主要案例”,我恳请阅读这本书的父母带着一些审视的目光看待书中的词句,将他们当作建议、经验,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思考和讨论。在孩子已经被应试教育压得透不过气,在家长对孩子担忧却又不得不顺从体制,在国家已经发现现行方法似乎已经走向死胡同,却对改革方向犹豫不决顾虑良多的时候,这样一场讨论应该是有必要又有意义的。改革开放以后的几十年,中国的变化常常如同现在发达国家社会演变的快进版。在这样令人眩晕的飞速前进中,用更多的方法、理论和知识来为父母育儿添加更多的燃料,期待能够抚平大家的焦灼、消除育儿的迷惑。或许是时候停下,让家长有时间思考前行的方向,听听孩子的声音。请让这本书成为这样的一个驿站。作者女儿 月月2012年11月16日

内容概要

郭力
1957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研究生毕业。曾任大学教师。1987年进入出版界,长期从事教育出版。曾任职于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总编辑。她是国内对外汉语教材出版、出国留学图书出版的领军人物。曾荣获“北京大学十佳志愿者”“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近年来作为“耶鲁妈妈”在留学机构、幼教机构做留学指导和育儿讲座多场,反响强烈,广受好评。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她注意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偿,善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倡导“相对优秀,相对快乐”的教育理念。17年的实践,20多年的心血凝结,她培养了一个素质全面、成绩优秀的耶鲁女儿
新浪微博:@陶然万柳世界
张玲玲
媒体人。毕业于山东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曾为山东广播新闻频道记者、主持人,现为北青传媒记者。专注于新闻人物及女性生命成长写作。

书籍目录

推荐序 愿这本书,成为一个驿站
自 序 让我们成为理性的母亲
第一章 好父母是合格的启蒙之师
孩子的天性,需要父母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处去关注。只有发现了孩子天性中最根本的东西,父母才能因势利导,朝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方向去培养。
1. 3 岁看老—从孩子的天性看未来
家长课堂: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2. 不说儿语—奠定孩子未来社会交往的基础
家长课堂:好的语言环境助力孩子成长
3. 要不要报兴趣班?—好父母善于发现孩子的喜好
家长课堂: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
4. 把早教变成游戏—切忌急功近利
家长课堂:感兴趣、没压力是父母给孩子选择早教班的原则
5. 广泛阅读—父母对孩子最好的人文教育
家长课堂:如何平衡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的矛盾?
6. 奥数到底有没有用?—关键看父母怎么运用
家长课堂:给孩子一个良性而被激发的环境
第二章 我不强求你成功,只要你快乐
孩子的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是耐心与耐力的考验。父母如果让孩子每一个百米赛跑都拿第一,拿不了第一就大呼失败,是一种非常不理性的观念。童年阶段跑在前面的孩子,并不意味着后面的漫漫长路就能一直领先;童年阶段起跑晚也未必不会在人生的中程或者后程拔得头筹。
1. 放手是一种智慧—让孩子选择适合他的路
家长课堂:选择文理科的困惑
2. 人生是场马拉松—输在起跑线不可怕
家长课堂:孩子在某阶段表现平平并不意味着他以后平庸
3. 我不强求你成功—快乐比成功更重要
家长课堂:“内秀”是“优秀”的一部分
4. 理性叛逆没那么可怕
家长课堂: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5. 父母也要“指手画脚”—尽早帮孩子作好规划
家长课堂:让孩子愉悦地接受父母的规划
6. 同理心—学会处理孩子购买要求的艺术
家长课堂:为孩子留一些温暖的记忆吧
7. 受欢迎的家教—给女儿一个学习的榜样
家长课堂:孩子反感请家教该怎么办?
第三章 亦师亦友—我们这样做父母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作品。这部作品最后的质量如何,考验的是父母的功力与水平。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如何讲究“度”的艺术的过程。
1. 帮孩子写作业—理性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家长课堂:替孩子写作业不是家长帮助孩子舞弊作假
2. 爱孩子所爱—和谐亲子关系的法宝
家长课堂:上班族父母陪伴孩子的质重于量
3. 成长不烦恼—陪孩子走过青春期
家长课堂: 跟孩子保持平等对话
4. 需要时,和她一起“疯”
家长课堂:和孩子一起“疯”玩会丧失父母的权威吗?
5. 不杀生—孩子给我的生命教育
家长课堂:帮助孩子了解和认识自然生命
6. 父母的信任—让孩子更独立
家长课堂:孩子的处事能力并非天生
第四章 情商成就孩子
孩子的情商如何,意味着她将和这个世界保持怎样的关系。对立还是统一?矛盾还是和谐?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情商水平,反映的是父母给予的智慧。
1. 润物无声—从点滴处培养孩子的礼貌习惯
家长课堂:潜移默化是最好的教育
2. “敷衍”和“淡化”—父母对待幼儿“打架”应有的态度
家长课堂:难以选择时考虑如何做对孩子最好
3. 摆地摊的小女孩—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财富观
家长课堂:怎样与孩子谈钱的话题?
4. 从小就要懂“社交”—为孩子铺就职场情商底色
家长课堂:你送孩子出国的初衷是什么?
5. 像虎妈的女儿一样坚强—孩子抗挫能力培养要适度
家长课堂:规矩和爱
6. 为什么一定要学会游泳—是自然求生需要更是人格的锻造
家长课堂:赢在现在还是赢在未来?
第五章 理性留学
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作留学这个决定最好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之上,同时要以孩子充分了解出国留学是怎么回事儿为前提。
1. 理性留学—要“适合”,不要“赶时髦”
家长课堂:有条件出国,适合出国,就一定要出吗?
2. 见识比能力更重要—帮助孩子学会甄选信息
家长课堂:如何快速搜集孩子需要的信息?
3. 究竟为什么留学?
家长课堂:要舍得让孩子吃苦
4. 父母要做狠心的老鹰—父母胸怀开阔,孩子才会轻松
家长课堂:有技巧地“唠叨”
第六章 吾家有女在国外
女儿留学,得到成长的不止她一个人。有许多思考和收获,是她反哺给我们的。
1. 女儿教会我“批判性思维”
2.“以学生为本”
3. 国外文科教育给我的启迪
4. 是“锻炼身体”还是 “热爱运动”?
5. 小心!子女依赖症
6. 空巢不寂寞
第七章 那些父母关心的事—留学十问
1. 决定要出国留学的孩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和优势?
2. 孩子什么时间出去留学比较好?
3. 如果去国外读高中,在那里申请大学的程序是怎样的?
4. 什么样的申请材料最受国外大学的欢迎?
5. 在孩子留学准备的过程中,父母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
6. 孩子从中学阶段就开始准备留学,该如何处理好学业和准备工作的关系?
7. 孩子没有申请到美国的常春藤盟校,只是普通的大学,要不要去?
8. 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出国留学的孩子?
9. 孩子出国后,父母与孩子之间什么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
10. 对即将毕业的孩子来说,父母应该如何帮他们作好职业选择?

编辑推荐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耶鲁女孩培养手记》编辑推荐:一位智慧妈妈,17年教养经历,20多年心血凝结,在应试教育体制内培养了国际化、高素质的耶鲁女儿!女儿17岁全额奖学金就读美国顶尖私立高中,19岁同时被耶鲁和普林斯顿录取。普通工薪阶层培养出耶鲁女孩儿,靠的是妈妈在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期的陪伴。“相对优秀,相对快乐”,在体制内也能培养出卓越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耶鲁女孩培养手记》比 “虎妈”“狼爸”更加人性和关怀,在快乐教育的前提下给出了培养卓越人才的妙方,成功案例适合每一个中国家庭借鉴。

作者简介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耶鲁女孩培养手记》内容简介:教育无小事。每一位优秀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与他们并肩前行的父母。作者是一位胸中有情怀,脑中有格局,手里有方法,眼中有乾坤的平凡母亲。她现身说法,将自己20年来养育女儿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描绘着朴实自然的生活原景。回顾养育女儿的历程,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培养女儿的秘诀:
要快乐不要成功的理性教育——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给孩子树立自信。
潜移默化的情商教育——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自立能力,她的女儿成功地融入美国社会,成为国际化人才。
亦师亦友的素质教育——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有自己奋斗的能力
书中针对当下父母们关注的子女出国留学的热点问题,作者给出了有益的建议。

图书封面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12年女儿从未离开过我,去年学校组织初一新生进行封闭式军训时,我陪著女儿走到校门口,看着女儿背着书包进入校区,心中有种隐隐的酸楚,泪水充满双眼,我茫然的望着女儿的背影,好希望她能回头一瞥,可是她没有。刚好看到路姐发来视屏《我们能陪孩子多久》,感动的泪水肆意流淌,善良、细心的姐姐,让我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珍惜与女儿相处的时间。时光易逝,光阴难返,唯有以爱相伴,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才能给她一个快乐的童年,我想,郭力的《最好的教育是陪伴》的主旨,也是要孩子快乐的面对生活吧! 郭力讲到如何将女儿培养进入耶鲁的过程,让我看到智慧的妈妈,不仅仅需要知识储备,更需要文化素养。看到郭力历练女儿摆摊,培养正确的财富观念;读到“我不强求你成功,只要你快乐”,“孩子的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是耐心与耐力的考验”时,审视自身,第一对女儿关注过多,不忍放手,致使女儿独立性较弱;第二对待女儿耐心不足,面对女儿任性时,自己容易烦躁,耐心是制约我的一把量尺。掩卷沉思,我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我能给予她带来什么资源?为了女儿我应该如何转变?静心沉思,我爱女儿,只做些表面功课,虽然与女儿关系融洽,但是感觉无法进入她的内心层面,激发她潜在的动力,我的潜意识中还是有些期待,焦虑的毒草有时还会出现,力克.胡哲、夸斯托夫等人的故事,深深触动我的内心,他们的父母不因孩子残疾忽视他们,而是因材施教,使他们绽放出绚丽的色彩。反思自身,这些年看过不少亲子书籍,参加一些亲子培训,观念改变很多,慢慢理解萨提亚的理念——无条件接纳孩子,包容她的过失,从错事中找出积极的方面,多鼓励、多肯定,就像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让孩子自己沉思,转变得更快。郭力的陪伴,让我明白教育不是独舞,只有教与学者默契配合,才能跳好双人舞,只有为他制定合理的计划,才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在培训沙龙中,老师让我们用5个词语讲述故事,我用大树比喻父母,告诉女儿,无论将来她走到哪里,只要看到大树那就是我们,我们永远在这里等待,这里永远是回家的路……
  •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耶鲁女孩培养手记,很容易想起《哈佛女孩刘亦婷》,还有《所以,北大兄妹》,吸引眼球的莫过那名牌大学的金字招牌了。当然,国外的大学的招牌会更响更亮。但是我们反思一下,进入了名牌大学就一定有经验可以借鉴吗?会不会是瞎猫碰到死老鼠?再想,虽然我并不知道哈佛耶鲁每年招新生多少,每一个新生的家长是不是都可以写一本哈佛(耶鲁)男孩(女孩)培养手记?实际上,本书作者也不不讳言收到了《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的启发,主要是在国内就可以直接申请读美国的大学本科。本书很大程度传达了一种信息,帮助一部分读者树立这样一个目标:申请读国外的大学。本书从自身的体会处出发,详细了写了月月如何成功申请到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如何成为耶鲁女孩的。由此倒推,怎样的孩子会受到国外大学的青睐,他们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要做怎样的准备,有哪些要过的关卡,怎样申请等等,本书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范本。对想走这样一条路的家长而言,本书的阅读价值无疑是有的。本书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家长关注的?为什么是月月成为了耶鲁女孩?除了她接受的英语准备,除了她的家长知道有可以申请美国大专的信息并且进行了实施之外,我觉得还真有我们家长值得学习的地方。国外大学的录取标准和我们国内的某些大学还真是不一样,但我们得承认,他们代表了先进的方向。他们看待可塑之才的标准,值得我们家长深思。我们需要与之对照,见贤思齐。我们很多教育方式是迂腐落后的,比如应试教育。国内大的教育环境倾向于应试,这需要我们的家长的清醒头脑。孩子小时候的培养,作者的经验也是可以借鉴的。比如把早教变成游戏,这个经验挺好。还有广泛阅读,以及学习奥数的底子,为将来月月的成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情商教育,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参加社会活动,都是在培养真正的人。耶鲁女孩月月所写的序言挺好,说本书知识提供一种方法而非秘诀,是抛砖引玉。有这样一个清醒的头脑很好。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中国耶鲁男生,牛津男生,剑桥女生。
  •     看此书的原因是被它的名字吸引-《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原本以为这本书主要阐释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对孩子陪伴的重要性和价值意义,真正地想去了解作者是如何解读【陪伴】二字的。但翻开这本书,读到的是在月月成长过程中作者郭力精心培养的习惯和优点以及综合素质与能力,讲述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文字简洁、通俗,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深奥的理论,但不经意中会出现一句令读者深思的、对自己的教子之道进行反思的言语。阅读这淡雅的文字,尽量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同时与自己的成长过程进行对比以求确认自己逐步完善。本书在字里行间都传达着【孩子的成长需要精心培育】的观点,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兴趣、习惯都需要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精心渗透,一句话,一个行为,都会无形中影响孩子心灵的成长、精神人格的塑造。一直以来,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统治着我们的家庭教育思想,让一代一代的父母坚信并传承着“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骂不成材”的教育理念,不得不令人怀疑当父母们在打骂、破坏性地批评孩子时,是否想到过这对孩子造成多大程度的伤害,一个有自尊的人又怎能承受住劈头盖脸的打骂。不禁怀疑为什么新的世纪、新的时代父母们可以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都不去坚持“优秀的孩子是需要支持、鼓励、表扬和赞赏的”,或许可牵强的解释为:一条道我们一代一代走下去,形成了习惯而不会轻易改变。作者郭力在《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中讲述了自己对女儿月月的精心培养,妈妈会细心的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并着力培养孩子的兴趣,所以作者郭力强调,每个孩子都有兴趣点,只是一些没有被家长发现并培养起来而被忽略,作者还精心的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打孩子小时就呵护孩子的自尊、培养孩子的自信,给孩子主动选择、自我决定的权利,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场合与时机培育孩子的情商、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独自处理事情的能力,精心地培养综合而全面发展的孩子。最终,选择月月去美国上学也是为了女儿能有更高的提升、更好的个人成长。更令读者信服的是作者强调作为父母必须与时俱进,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以便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读书一遍整体感觉懵懵懂懂,但又依稀察觉得到真正的家庭教育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付出、精心地塑造孩子的精神人格,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良好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基础,但往往我们会功利性地追求实实在在的成绩、分数等实质性的东西,而忽视那些精神性的人格塑造、心灵成长,恰这些精神软件正是孩子追求向上的动力之源。真心提醒不要再迷失教子之道,悉心塑造孩子的精神人格,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精彩短评 (总计95条)

  •     非常不错,都是实际经验!
  •     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触动很多。有几个点是作者在书中各处反复提及的,说起来十分简单,但真正做到实属不易:大人都做不到的,不要去要求孩子;把孩子当成平等独立的个体;遇到需要做选择的问题时,给孩子分析清楚利弊,让孩子自己权衡后做决定,并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作者还说跟自己孩子天资差不多的人很多很多,自己的孩子之所以能够“相对优秀,相对快乐”,是因为家长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始终被激发的环境。工作狂妈妈看似把时间都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实际上,她为孩子创设的被激发的环境而付出的努力,是很多人没有看到的。要培养优秀的孩子,自己首先必须是优秀的父母。一位有个国际大视野、社会担当的妈妈,能够培养出具有国际素养的优秀孩子,也就不足为奇了。想到有一天我也会成为母亲,相信对孩子的培养,也是自我提升和修炼的过程。期待这一人生修炼!PS:还会再买两本送给朋友。
  •     里面有实实在在的例子,给我一定的启示,没事的时候可以再翻阅一遍的
  •     多陪伴自己的孩子,多教育自己的孩子
  •     我最近读了几本有关家庭教育的书,感触颇多,感叹那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胸怀与远见。他们的子女在事业上的成功、人格的完善、情商的富足叫人不禁钦佩他们的父母的明智教育。我发现,无论这些父母在家庭教育上有什么不同的高明之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早教。对于非为父母的我来说,“早教”这个词也是前一段时间才了解到的,并且知道这是一个有争议的教育方法。但在读了《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耶鲁女孩培养手记》之后,早教的重要性再次得到了验证。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成功的例子,一个17岁的女孩在身为工作狂妈妈的培养下以全奖就读美国顶尖私立高中,19岁同时被耶鲁和普林斯顿录取。作者郭力近年来作为“耶鲁妈妈”在留学机构、幼教机构做留学指导和育儿讲座多场,反响强烈,广受好评。
    促使这位妈妈一路坚定不移地用自己的独特方法来教育女儿的动力就是她有一个目标,一个理想,她不希望女儿将来过小日子,找份好工作嫁个好老公就可以了。她希望女儿能够心怀家国天下,能有一种追求-不管个人能力是大是小,将来要为中国、为社会做一点事情,要成为一个大器的人。有了这样的教育理念,这位细心的母亲从女儿几个月开始就观察她的一举一动,从而发现孩子具备哪些优点,哪些不足,并想方设法充分发挥她的优点,所以,细心是这位母亲成功教育的第一要素,但不是所有父母都具有敏锐地观察,这是为人父母的一项重要的能力。我相信有爱的家长可以培养出这方面素养的。
    另外,成功的父母之所以成功,理智是绝对必要的。这本书的作者,在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很注重语言环境,她从来不在孩子面前说儿语,她为女儿塑造了一个说话规范、词汇丰富、表达力强的交流环境。从后来孩子的事业发展来看,这一教育思想是成功的。除了语言方面,在孩子上兴趣班、奥数班、是否帮孩子写作业、是否出国留学等问题上,她都理智地筛选,并制定决策。包括她发现孩子从小在哪些方面明显比同龄孩子较弱时,也就是平时大家所说的输/赢在起跑线上,郭妈妈也未着急、忧虑过,因为她很理智,深知孩子的一生是一场马拉松,童年阶段跑在前面的孩子,并不意味着后面的漫漫长跑就能一直领先。童年阶段起跑晚也未必不会在人生的中程或者后程拔得头筹。所以,初始阶段孩子即使没有达到家长的预期,父母也大可以宽慰,翻开这本书,父母会有所启发,作者的建议很适合现在中小学学生的父母借鉴、采纳。
    我在那些在教育上比较成功的父母身上,还看到了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他们不遗余力地培养孩子广泛的阅读兴趣。同时,这些家长自己也很喜欢阅读,这样才能影响、引导孩子。读万卷书,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培养孩子的文化修养。在此,郭妈妈还有独到之处,就是她从女儿三年级就为她请家教,一直未中断过,她请家教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教育、提高成绩,而是为孩子寻找榜样,所以,她请来的都是北大的高材生,比如她请来英语家教,就是为了让她们去书店,买孩子喜欢的书,然后让来自北大的姐姐陪她一起读,一起聊天。这样轻松的学习氛围,孩子怎么会反感呐?同时,培养了女儿读书的兴趣。一举多得。
    除了这些,作者做到了人们常说但未必能做到的同女儿始终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亲密、融洽、和谐的氛围使得女儿将母亲作为无话不谈的知己,她们平等交流,这样父母能全面掌握孩子的心态、动向。这也是女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她也经常带孩子出席各种场合,包括办公室,让她在特定氛围中,学会和他人交流、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情商不就是从这一点一滴塑造出来的吗?
    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对父母的要求确实比较高,作者也为应试教育烦恼过,但聪明的妈妈总能想出良策。这需要家长首先从自身出发,锻炼出自己的一些能力、培养兴趣。如此,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家庭教育才能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偿,以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如同作者郭力,倡导“相对优秀,相对快乐”的教育理念。17年的实践,20多年的心血凝结,她培养了一个素质全面、成绩优秀的耶鲁女儿。教育,需要呵护、需要睿智,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
  •     正在读,很喜欢。开卷有益,多读书有好处。
  •     其实这位妈妈陪伴孩子也不是很多,高中就出国念书了;不过可以看看,一家之言,借鉴借鉴。
  •     正在看、让我收获很多、反思该怎样教育孩子才是最好、同时书上也提到很多教育孩子的误区、值得家长看的一本书
  •     很多观点与作者不谋而合,值得购买。
  •     还没有看呢?应该是一本不错的书。
  •     与尹建莉的一样都是不错的教育孩子的好书
  •     “爸爸,我们明天去哪里玩?”这是儿子每次看到爸爸必问的问题。可能大家会问,怎么是“每次看到爸爸”,难道不能天天看到爸爸吗?是的,因为工作关系,儿子往往只能在周末才能和爸爸相聚。那么如何利用短短的双休日,把爸爸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发挥到极致呢,我们家的方法就是“在一起”。我们全家都很珍惜在一起的时间,精心安排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努力给孩子带去欢乐,让他感知幸福。
    我们没有在双休日给孩子报读任何兴趣班,因为我们认为孩子现在的首要任务是“玩乐中培养兴趣、生活中塑造个性”,同时发现、认识“真善美”,提前开发智力没有必要。其次,我们考虑的是如何保证时间的质量。“在一起”并不是简单地一起待在家里就行,争取每一次的“在一起”都有不同的内涵就是我们目前正在努力做的事情。
    很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美丽的杭州,一个风景如画的城市。所以双休日,我们一定会安排一天时间出游,一天时间去探望孩子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这样做,一是希望孩子能多接触大自然,锻炼身体的同时陶冶情操,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让他养成尊重长辈的好习惯。
    只有不做问题的父母才有可能培育出好的孩子,既然宝宝才是成长的载体和主人,作为父母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按照他们的特质和发展需求,从旁进行协助和陪伴他们呢。相信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可以过得比自己好,相信大家都知道拔苗助长的故事,那么在宝宝成长过程中,我们有没有按捺住自己急切的心情,有没有犯同样的错误而导致我们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呢。
    可能因为我自己是从事管理工作的,发现有时候养育孩子和做管理有相通的地方。我们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就好比我们对所负责的项目制定的目标。有了目标我们就要做目标计划书,提纲性地列出所涉及的内容及步骤,然后进行详细说明及可能发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那么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上,难道仅仅是提出要求就行了吗?No,接下来就要撰写针对每个孩子各个阶段的计划书。这份计划书由谁来写?我觉得不是老师,不是祖父母,而应该是与孩子最亲密的父母。当你在抱怨或斥责你的孩子之前,你应该先检查一下自己的计划书写了没有,是针对你的孩子的吗?你预见到这些问题了吗?你有解决方案吗?有的话恭喜你,你是一名合格的父母。没有的话,也别气馁和沮丧,赶快拿起这本书吧,选择你所需要的内容,它将......
    和你在一起,亲爱的孩子,你能感觉到爸爸妈妈对你的爱吗?就让我们一起成长吧,你快乐所以我们快乐,你幸福我们才会幸福。
  •     励志,有参考、借鉴的意义。
  •     对完,很有启发
  •     好,娓娓道来!
  •     说的都是倒出新时代父母育儿心声
  •     有些观点比较新,还是可以借鉴滴,不过整体有些散乱,
  •     为人父母的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很顺利地成长。从呱呱落地,到牙牙学语,到朗朗读书,到走上社会,到成家立业---每个阶段都有着我们的殷切期待;每个时段都有着我们的浓浓深情。那么,如何可以带领着孩子走向成功呢?想必我们每个家长都很是期待。
    很是幸运地生活在现今这个资讯发达的社会,我们可以通过书籍等的传播媒体了解和学习很多成功的教育案例。今日,我刚读完了一本名为《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耶鲁女孩培养手记》。很是觉得自己又相当深刻地接受了一次家庭教育理念的提升课程。
    很是喜欢这样的家庭教育风格类书籍。传授教育经验的同时,更是以真实的案列讲解和剖析给每个关心这个话题的家长朋友们。毕竟不关心则已,一关心则乱。尤其是现今中国这个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更是值得每个家长好好地耐心来读一读这本育儿书籍。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教育故事。一个工作狂的妈妈却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如此耐心而又执着。优秀的女儿由此塑造:17岁全奖就读美国顶尖私立高中,19岁同时被耶鲁和普林斯顿录取。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功,着实不易。一如此书所定义的:翻开本书,你讲找到你想要的答案,也将会收获不一样的启迪。本书的作者妈妈便是通过回顾育儿的历程,剖析和讲述相关的教育理念,带领着书外的你我共同领略教育的精华和学习借鉴的内容。本书共分七个章节,通过合格的启蒙老师,快乐成长,亦师亦友,情商成就孩子,理性留学等几大板块,逐一细分,讲述和分析着一个为人父母的良苦用心。书中告知着我们父母在孩子身边扮演的角色其实相当地重要。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实更是用心去聆听孩子的心声,用心来陪伴孩子的成长每个阶段。当然,这里的陪伴并非做24小时的监控。其实这里的陪伴更是时刻地关爱和呵护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引领孩子接受正确的教育理念。虽然国内的应试教育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们家长朋友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给予孩子最为全方位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成功的案例是优秀的典范,更是启迪着每一个有心的家长朋友来真正地付之于行动。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耶鲁女孩培养手记》让我们跟随着这本书的指引来真正学习该如何陪伴孩子健康,茁壮,幸福,快乐,成功地成长。
  •     还没来得急看的,感觉不错
  •     偶然在网上碰到这本书,对这个题目很感兴趣。买来在路上边走便打开,里边每一个题目对家长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和启示。内容非常朴实,记录了生活的点点滴滴,和一些温馨的建议。虽然没有专家的高度,但是有实践者的深度。
  •     一位妈妈的自诉,整体可以,毕竟不是教育专家,有些地方不怎么认同
  •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这一个书名使我第一直觉就想起:近来媒体日愈关注的留守儿童问题,这估计是一个最缺乏父母陪伴教育的儿童群体了。当然,读完书后我知道,书里面涉及的儿童教育内容比较深入而有针对性,并不单指父母不在旁而造成的养育缺失。
    在生活条件日渐富裕的今日社会,家庭教育成了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如何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全方面发展、成为我们期望中的人才,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怎么样才能做到刚刚好呢?我想,这是大部分为人父母在养育儿女过程中一直不懈追索的一个主要思考。对于子女,疼爱是难免的,但又担心过于宠溺会造成孩子个性骄纵,自我中心;要是严格呢,又怕过于严苛会束缚孩子的天性,甚至导致叛逆和反抗。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作品。而这部作品最后的质量如何,考验的是父母的功力和水平。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也是极为重要的学校。因为这个学校在孩子的性格底色中所铺就的一切,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要成就这门艺术,需要父母对细枝末节的观察,需要百折不挠的耐心,需要细致入微的细心,以及等等等等。
    现下,有些父母总以世俗的成功标准去衡量孩子,教孩子不要与他人攀比,而自己去暗地里拿自家的孩子与别家的孩子进行非理性的比较,才造就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人生中最大的敌人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的老婆、别人的老公)”成了可笑的事实。其实说什么“赢在起跑线上”,起跑的快慢只在短跑中有较大的影响,而人生绝不是一场短跑比赛,每个孩子的人生都应该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讲求的是耐力毅力,跑得快不是王道,跑得远跑得长久才是制胜法宝。现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人去引导他们发掘自我。所谓的“好”都是外界给的一些肯定:成绩、学校、面子、名气、薪金……他们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就是向其他人证明自己,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整个社会的大趋势都是如此,家长不由自主地被裹挟其中,孩子自然也会随着家长的选择走。否则可能会面对很多的不认同,很多的质疑和不理解。
    我很赞成作者郭力说的,教育孩子要从五个方面做起:诱导他的秉性,拓展他的志向,培养他的才能,鼓舞他的勇气,克服他的毛病。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和帮助,时时以身作则,从生活细节从小时培养起。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你想要培养一个独立聪明、坚强勇敢、善良有礼、有情商有能力有担当有胸怀的人,看看《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或许还是挺合适的。
  •     “一位智慧妈妈,17年教养经历,20多年心血凝结,在应试教育体制内培养了国际化、高素质的耶鲁女儿!   女儿17岁全额奖学金就读美国顶尖私立高中,19岁同时被耶鲁和普林斯顿录取。   普通工薪阶层培养出耶鲁女孩儿,靠的是妈妈在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期的陪伴。”
    看着这位母女的成就,深觉教育的急迫,育儿真的不容易。在这本书中,作者以自己的教养故事分享许多生活中的心得,非常有启发。虽然教育因人而异,但大体的规律总是很相似,从小教育,注重品格的教养胜于知识的积累和学习。以前看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也有相似的观点。
    教养出一个懂事、学业成功、生活如意、人生美满的孩子是所有为人父母的殷切期望,美好的愿望的实现靠的是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真正关键的也就那几步,方向不偏差人生也不会差到哪去……
    母亲的作用在于用自己积极努力向上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来对孩子进行好的影响,勤奋的母亲孩子不会太懒惰吧,母亲耐心细致的观察照料是保证孩子平安成长的关键,我见过有些带孩子的父亲自顾自得地抽着烟翘着腿眼不看着玩耍的幼童悲剧由此而生,无论何时何地父母的双眼都不应脱离孩子的身影……
    父母除了要加强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外,更应该让孩子知道,孩子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任何人代替不了,孩子自身的努力占绝大成份……总之,这本书可以带来一些启发,纠正一些偏差,读读有好处,值得忙碌的急于求成的母亲放松下紧蹦的神经,除了自身的力量多看书总是没错的!
    好书,值得一看!
  •     感觉书不错,学到怎么去教育小孩,怎么沟通
  •     作者的家庭条件大部分人都达不到了,也不是每个小孩的资质都是一样的,买这本书不是为了模仿培养孩子变成耶鲁学子,但是可以学习人家好的教育方式,当然,如果你能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按自己的方式培养出另一个耶鲁学子,也是一件安慰的事,你也可以出一本书了。
  •     挺不错的一本书,给人启发
  •     我想起一次在动车上,我听邻座俩人聊天,说他们各自家中的上中学的孩子。男人说,我已经把家里的网线拔了,我和我儿子说,明年你就上高三了,现在正是关键时期知道吗,要等到成绩稳定在班级前十名才可以玩电脑。女人接茬说,看来你们家孩子还比较听话,我们家孩子不行,不让他玩可不行,他还挺有理,说你不让我玩,我就更没心情学习了。
    两个中年人交流着,一致认同现在好玩的东西太多了,电脑、电视、手机、游戏机,孩子没办法专心读书了。男人主张要严厉一点,说现在这个社会竞争太厉害了,不上一个好的学校根本就没有什么竞争力啊,将来工作不好找,工资上不去,会越来越困难的。女人叹了口气,表示没办法,说得多了他也烦,就靠他自己吧,能考上好学校就去上,考不上就拿点钱去国外。
    接着两位家长又交流起留学经来,这个说要让孩子去美国,那个说我认为英国的教育才正宗。
    我在一边没搭上茬,因为我既没有上中学的孩子,也不关心留学的事情。置身事外,却有了旁观者的冷静。两位家长的心态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要么逼着孩子苦学,非要考上心目中的好学校,将来找到好工作,要么就是听之任之,到最后又是出钱解决问题。
    逼迫的家长往往手段严厉,让孩子只好屈服,即使不甘心不服气也不敢说什么,但要是不小心也可能造成压迫越多反抗越猛的后果,到时候连商量的余地也没有了,反正就说什么也不听了。
    迁就的家长一般不去费那个心思,他们可能认为自己家的孩子因为遗传的原因,天生就不是念书的料。反正爹妈已经养了这么多年,就算没有好学校好工作,也不能亏待了自己的孩子。
    一个执迷于自以为的成功,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一个则找到某种借口,不去担心筹划孩子的将来,两个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但,要怎么对待孩子呢?怎么才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将来呢?
    我想这本《最好的教育是陪伴》里能找到答案。
    此书的作者是一位智慧的中国妈妈,她始终关注女儿的成长,她几乎记得一切女儿说过的事情。她细心观察发现女儿的兴趣,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培养她表达的能力、阅读的爱好、健全的人格和情商。这位智慧的妈妈认为,输在起跑线上也没那么可怕,现在表现不那么好也不表示以后就一定不会变得杰出,不要不顾孩子的想法盲从那些流行的辅导班。
    或许正是因为妈妈的尊重和鼓励,月月耶鲁大学毕业后,并没有选择一家大企业开始上班族的生活,她成了一名自由写作者,用英语介绍中国。
    这本书可以看成是一位成功培养了耶鲁女儿的妈妈的手记,作者在书中回忆了女儿成长的各个阶段,这使此书具有了系统而具体的指导作用。每个回忆的章节之后还附有家长课堂环节,作者引用世界著名的教育学家理论,结合自身经验,一一解答了家长们提出的种种疑问。尤其是在留学方面,作者给出了中肯理性的建议。
    书中的第二章名字叫,我不强求你成功,只要你快乐,作者认为孩子的快乐比成功更重要。可让孩子快乐的生活本身不就是爸妈最好的成功吗。
    希望更多的父母能领悟到爱和教育的真谛。
  •     孩子是站在妈妈的肩膀上起步,能教出这么优秀的女儿的前提还在于自己的素质和成就较高。教育理念和方法值得借鉴,只有多陪伴孩子才能多观察孩子,多观察孩子才能多了解孩子,多了解孩子才能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少说教,多榜样,才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
  •     质量不错,喜欢看,好好好
  •     这是一本家庭教育类书籍,作者郭力是一位智慧妈妈,她在书中谈到培养女儿月月的目标、计划和心得体会,女儿成长路上,妈妈的良好陪伴始终不离左右。这样的陪伴,成就的是,女儿以骄人的成绩和能力17岁全额奖学金就读美国顶尖私立高中、19岁同时为耶鲁和普林斯顿大学录取,并最终成为“耶鲁女孩”。... 阅读更多
  •     先从报纸上看到这本的书评,很好,买来真的不错,有可操作性!
  •     送人的,全部都是,以后再来评价
  •     读后收获很多,书中有很多好的感悟和方法,感谢作者。
  •     内容比较繁杂,重复的地方比较多,可以借鉴,不可照搬。
  •     润物细无声,母亲用自己的行动带领孩子走向成功。
  •     本书从西方教育的角度,不失为一种教育方法。但是此法并非所有人都适用:一些为工作、生计而忙碌的人,恐怕没有多少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
  •     还是不错的一本书,里面有许多实际的建议,看完后推荐给别人了。觉得内容与题目有点出入。
  •     刚拿到还没来得及看,网上看了介绍时觉得不错,但是要看了之后再来评价,有些问题有点疑惑,美国私立高中有奖学金吗?凭作者自述的收入和家庭条件来看,即使美国私立高中真有奖学金,那别的费用也不是个小数目啊!
  •     最近接连看了两本关于教育话题的书,一本是父亲的《好好做父亲》一本就是现在的《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耶鲁女孩培养手记》非常有意思的正好是一个父亲一个母亲分别对亲子教育的感悟所著就的书。想必这本书的名字就会吸引很大一批的父母,如此优秀的女儿究竟是如何培养教育出来,每个父母都会有私心,在羡慕别家孩子的同时也会希望自己的孩子也那么优秀,想要知道其中的秘诀,而这位出自一位培养了如此出色优秀的女儿的母亲,她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正如本书的书面上,在自由的海滩灿烂的阳光下,一大一小两个奔跑的背影,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自由快乐的气息,仿佛近在咫尺感受到微风的抚慰。因为在一段时间内连着看了这两本教育书籍,但是由于讲述的视角不同,一个纯男性视角,一个纯女性视角,会发现非常有意思的东西。男性的教育方法同女性的教育方法是绝然不同的,男性如果更为偏向豪迈气质的话,那么女性就是温婉的温柔取胜。这位跟其他母亲一样都有着繁忙的工作,并不是专职在家照顾丈夫孩子的家庭主妇。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教育缺失或失败的例子,孩子走向歧途会因为家庭关爱的缺少,父母都忙于工作忙于赚钱,甚至连好好说话的机会都很少,金钱是无法让一个孩子的内心完全充实的,而父母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从这位母亲的讲述当中,看到了她是如何培养出一位如此优秀的女儿。“一位智慧妈妈,17年教养经历,20多年心血凝结,在应试教育体制内培养了国际化、高素质的耶鲁女儿! 女儿17岁全额奖学金就读美国顶尖私立高中,19岁同时被耶鲁和普林斯顿录取。 普通工薪阶层培养出耶鲁女孩儿,靠的是妈妈在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期的陪伴。”这样的成就如何不让人敬佩如何不让人艳羡呢。这里的陪伴大家都知道并不是严格的监视,让孩子像是生活在一个监狱里那样被束缚着,而是一种心灵上的陪伴。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妈妈都在你的身边支持着你,为你的每一分成绩而开心为你的每一次小挫折而给你鼓励。告诉每一个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至关重要,不能因为工作繁忙而把孩子托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人照顾,每天见面的机会甚至都很少,这样是绝对是做父母的不负责任。培养耶鲁女孩儿重要的还是要布置好一切规划,提早准备,同时培养孩子的独立的开朗的性格。
    教育的话题经久不衰,在中国现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想要打破常规教育出独立的优秀的孩子还是需要方法的。这本书会让你有所顿悟,感悟到作为父母,对孩子有什么样的责任。
  •     当今社会各种焦虑困扰家长,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认同书者的教育理念,若能结合斯宾塞快乐教育孩子们有福了!
  •     帮朋友买的,,不错的书籍,,,
  •     替朋友买的书,应该还不错吧,比较适合女孩子。
  •     还没看完,觉得母亲好伟大
  •     我们的孩子最终要往何处去,并不是我们家长决定的,而是要发现孩子自身的特点和长处,把这些加以利用,为国家和社会塑造有用的人材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是妈妈,但我们生的孩子却是国家的,是这个社会的宝贵财富,所以教育决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事情,而是整个国家的事情,希望我们的孩子最终都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材,而不仅仅是在哈佛就读,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材,而不仅仅是学... 阅读更多
  •     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本北大本科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母亲之手。从内容上来说,这位母亲,并没有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没有干涉女儿的决定,反而,确实一直在引导女儿往她希望的路上走;从她培养的女儿上来说,她一直强调,给女儿自主、独立,但却在女儿小时候就送去全托,简直匪夷所思;而且,从其女儿选课、到美国读书的博客、到选择的大学专业、到最后工作,根本不像是一个有自己独立思考孩子的决定;还是一个随大流,没有自己想法的现代中国孩子,仅此而已。从内容上,作者也没有什么很详细经典的案例剖析,而且作者本身工作环境优越,书后对作者介绍又附有了很多“头衔”,根本不是什么普通妈妈。此书炒作嫌疑很大,对育儿没有什么实质帮助。
  •     这个商品不错分不错的书
  •     虽然还没有考虑是否吧孩子送出国,但预先看到这本书也算是给自己的思路起了个头.书里提到的一些育儿观点,也是值得参考和借鉴的,虽然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不能照搬模式,但可以有启发作用.
  •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孩子。不过,有些内容,跟陪伴好像不搭边。
  •     一本完全能借鉴育儿的书,大家都来学习学习吧。很多实例,也很实用。
  •     好书,质量也好,纸质和印刷也
  •     希望有帮助,应该会不错吧!
  •     这个商品不错一直没有时间看书,还抽时间,补补了
  •     非常棒的一本书,正在看。
  •     离开学校很久之后怀着孩子再来看这本书,有着别样的心情
  •     这本书拿到很久了,第一印象是:内容普通,文字平实,教育观点主流,也可以说没太大新意。
    最近得闲,重拿了看了起来。五章内容,不说面面俱到,也差不多囊括了很多时下父母关心的问题,往好了说全面丰富,往坏了说东拼西凑。五章之间并没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更难逃拼凑之嫌。许多问题语焉不详,止于点到为止,绅士吝啬纸墨。
    但所幸,这本书也并非一无是处。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这个观点,振聋发聩。陪伴孩子成长不但是父母的核心责任,也是父母送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营养学家兹泰尼研究发现,79%的青少年都喜欢跟父母在一起吃饭,晚餐时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比吃什么更为重要。很多研究表明,全家人一起吃饭会有助于孩子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跟父母在一起吃饭的孩子,会较少地发生抽烟、喝酒、吸毒、打架等行为。哪怕父母双方只有一个人能够赶上晚餐,也同样能达到以上的效果。因为通过吃饭这种方式,把孩子聚拢在父母的身边,父母对孩子的注视本身具有一种显在或潜在的教育力量,同时父母也是在通过自己生命的示范,每天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好父母确实就是一个好范本。
    什么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让孩子远离孤独、无助与恐惧,看着孩子长大也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我曾在福州一所小学作了个外来工子女家庭教育的问卷调查,很多父母都谈到“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才算一个完整的家”,“把孩子带到身边是我做得最对的一件事情”,其实,只有你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你的艰辛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才能成为教育孩子的一种优质资源,孩子才可以很直观地看到生活的不易,看到父母的付出。这一切都有助于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同时能够激发他内在想要改变自己的愿望。教育说到最后,就是改善遗传、改进文化,遗传很多方面是不能改变的,但可以改善它。教育很重要的作用在于改进文化,我认定在家庭之中核心的文化就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父母陪伴着孩子成长,在有爱、有鼓励、有帮助的地方,即使生活很艰辛,生命照样可以很健全、很健康。
    若合上书的时候有这样的体会和启发,也算是一种不小的收获吧。但我想任何一个教育思想和观点,最重要的都是落实与实践。我会在育儿路上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探索,也希望这一路可以收获美好与幸福。
  •     关于教养孩子的书现在真的是很多,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教育孩子的不同理念。我惊诧于这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颇有教养孩子心得的优秀人士层出不穷。《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耶鲁女孩培养手记》这本书的作者郭立就是一个已经成功培育出一个优秀女儿的有经验的母亲。她很善意的原意与大家分享她的教女心路,而我这个未婚无子的人读了这本书也一样是颇受启发,很有心得。
    这本书的‘推荐序’让我很有感触,读到最后才晓得,原来这篇序便是作者的女儿月月所作。很难想象那样条理清晰,见解独特的文字是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女孩写的。又一寻思,也许不该有惊诧,因为如此优秀的孩子也很难不拥有一颗成熟理性的大脑。有的人要说了,月月的母亲出自名校,工作很好,薪资也丰厚,自然会很容易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孩子了。我想说这种想法实在是狭隘,纵观现在的中国,优秀且多金的家庭比比皆是,而从这样家庭中走出的孩子优秀的却是凤毛麟角。家世和家产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让家长具备培养孩子所需的财力,更有可能让家长丧失理智育子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一个孩子的成才与否,不外乎取决于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教养。先天的东西不容作明显的改变,但是后天的教养却是因人而异,天壤之差。所有的父母似乎都意识到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但是真能理性对待孩子的父母真实凤毛麟角。也许是真理总是在少数人手里,也许是当代中国的家长太过随波逐流。大多数家长在社会的大潮中早已失去了方向和判断力,一直在做着每个家长都在做的事情,对自己的孩子反复说着大多数家长都在说的毫无用处的车轱辘话。家长们从孩子几岁起就把孩子送去各种辅导班,学习英语,作文,奥数,学习弹琴,跳舞,美术,学习羽毛球,游泳,围棋。其实这些东西大部分还是有好处的,只是是否应该一股脑的强迫孩子去学?难道家长们不是因为别人的孩子都在学,所以自己的孩子不管学没学进去也要让他在形式上在学?诸如‘好好学习,认真写作业,别睡觉,别溜号,别看电视。。。’等等这些所谓有用的话,是不是你明知道孩子不愿意听甚至是听了有反感而你还在每天不由自主的说?是不是前面的那些事做了那些话说了你就能确定你的孩子会好了?还是只是你满足了自己的强迫症,满足了自己的或虚荣或攀比或所谓心安的心理?本书作者郭立并不否认自己也送孩子学奥数,也帮孩子做了很多事情,不同的是,她有一颗理性的大脑,在对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是真的进行了许多思考,有自己的方法和经验的。
    首先,她对孩子的期待并不是如其他家长那样让孩子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找个好对象那么狭隘。她的理想是:让孩子充分接受中西方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的人格,普世的价值观和国际化的视野。单从这一点看来,绝大多数家长就与郭立没法比了。别人眼中的优秀就是上的什么大学,年薪多少,而郭立眼中的优秀,是优秀的文化熏陶和健康的人格。思想决定方向,郭立这位母亲,就其思想方向上就首先赢得了先机。她不会如同井底之蛙一般仅仅关注女儿的学习成绩,不会女儿考了前三名了就乐够呛用物质刺激,成绩落后了就愁云惨雾一顿数落。正因为她在思想上绝对独立有见解,所以才可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真正的将眼光放在长远的地方,看到其它家长看不到的重要的教育环节。
    其次,她是真的有一些与其他家长不同的地方的。一是沟通。在很多问题上给予孩子最大的自己做决定的权利,通过沟通来达到和谐,进而让孩子学会思考问题,学会自己处理问题,承担责任。让她懂得很多事情是她自己的事情,并非是为家长而做的。二是适度。即对孩子管理的适度。认真关注孩子,对孩子的事情了如指掌,这首先就为自己在孩子心里树立了形象。孩子能感觉到家长对她的事情很关心,所以就什么话都愿意和家长讲。不过多干预孩子的生活,不强求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其他孩子都学的东西,自己的孩子未必要学。三是方向。郭立育女原则是让孩子志存高远,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女儿的期望就是利用所学,真正为中国做一些事情,不要急功近利,追求虚名。
    正是因为郭立是如此一个心里有盘算,有方向的家长,所以月月能顺利独立自主的完成学业。以月月的学历背景和社会能力,她完全可以如其它名校毕业的孩子一样去知名企业拿高薪,可是她却选择做自己愿意做的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在这个事业的问题上,郭立一如既往的给孩子极大的选择空间,让孩子可以继续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人生中的重大抉择。
    纵观郭立与我们分享的这些育女原则,我们不难看出,要想教育出有头脑的孩子,父母自己首先就要培养自己的头脑。然后就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做一个理性的陪伴者,给孩子极大的自由空间,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给予孩子得当的引导。坚决不要做一个只会命令孩子做事情,让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完全没有有自我的家长。在陪伴孩子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同时收获着不一样的心得。这些心得更新了家长的头脑,让家长更有能力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同时,也和孩子一起茁壮成长。
    让我们相信陪伴的魔力,在陪伴中和我们的孩子一起茁壮成长吧。
  •     刚开始看 ·
  •     还没看,应该还不错的。好好看看
  •     真的佩服这样的母亲,80后的妈妈一定要看哦
  •     还没有读完,应该很不错的。
  •     看过书名我觉得应该是着重写的她怎样陪伴孩子,可看后却不是自己想的那样,还行吧!
  •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借鉴作用,但理论很多书上都有,每章后面的问题我总觉得回复的没有切中要害。
  •     朋友推荐买的,还没看里面的内容
  •     帮同事买的,封面还不错。她还没有告诉我读书体会,以后再评论吧!
  •     给三星半。本书里,我又学到一点,家庭教育要给小孩提供一个规范、高素质的语言环境,不要太随意、太宠溺。另外,也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当然所以的习惯最好都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
  •     没有太多新观点.感觉一般.
  •     感觉挺好的,学习学习!
  •     是别人推荐的书,还没来得及读。
  •     从小请一个北大的学生做兼职家教、带孩子一起去工作场合、初中就开始上新东方的方法很值得借鉴。
  •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耶鲁女孩培养手记,很容易想起《哈佛女孩刘亦婷》,还有《所以,北大兄妹》,吸引眼球的莫过那名牌大学的金字招牌了。当然,国外的大学的招牌会更响更亮。但是我们反思一下,进入了名牌大学就一定有经验可以借鉴吗?会不会是瞎猫碰到死老鼠?再想,虽然我并不知道哈佛耶鲁每年招新生多少,每一个新生的家长是不是都可以写一本哈佛(耶鲁)男孩(女孩)培养手记?实际上,本书作者也不不讳言收到了《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的启发,主要是在国内就可以直接申请读美国的大学本科。本书很大程度传达了一种信息,帮助一部分读者树立这样一个目标:申请读国外的大学。本书从自身的体会处出发,详细了写了月月如何成功申请到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如何成为耶鲁女孩的。由此倒推,怎样的孩子会受到国外大学的青睐,他们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要做怎样的准备,有哪些要过的关卡,怎样申请等等,本书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范本。对想走这样一条路的家长而言,本书的阅读价值无疑是有的。本书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家长关注的?为什么是月月成为了耶鲁女孩?除了她接受的英语准备,除了她的家长知道有可以申请美国大专的信息并且进行了实施之外,我觉得还真有我们家长值得学习的地方。国外大学的录取标准和我们国内的某些大学还真是不一样,但我们得承认,他们代表了先进的方向。他们看待可塑之才的标准,值得...我们家长深思。我们需要与之对照,见贤思齐。我们很多教育方式是迂腐落后的,比如应试教育。国内大的教育环境倾向于应试,这需要我们的家长的清醒头脑。孩子小时候的培养,作者的经验也是可以借鉴的。比如把早教变成游戏,这个经验挺好。还有广泛阅读,以及学习奥数的底子,为将来月月的成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情商教育,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参加社会活动,都是在培养真正的人。耶鲁女孩月月所写的序言挺好,说本书知识提供一种方法而非秘诀,是抛砖引玉。有这样一个清醒的头脑很好。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中国耶鲁男生,牛津男生,剑桥女生。 阅读更多 ›
  •     其实这是一本教大家怎样申请留学的书
  •     这书买来是冲着评价和书名买的。看过之后发现里面都是问答形式。以读者提问+郭力回答的形式。并不是系统的育儿总结。想想培养出耶鲁孩子的家长,她的育儿心得是完全可以系统的总结并完整地陈述的 ,而且郭力曾是北大出版社的职业女性,自撰出书是非常有能力的。可是此书偏偏需要编辑提问,郭力口述的形式完成。这样导致书的内容拼拼凑凑,废话连篇。当然,大多数的育儿书籍都是以“实例+总结一两句规律”的样子呈现在读者面前,经常让读者读过之后大呼上当,这也反应了当下出版界的混乱无序、不负责任、急功近利的现状。“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这句话大约不是郭力说的,而是编辑们想赚人眼球自说自话的一厢情愿。我们消费的是这一句话的启示,至于书中的内容,不敢恭维,大家随便到各大育儿论坛去看那里“有爱有心”的妈妈们都会说出来的。有一点启示,就是:要想培养出人人羡慕的所谓“成功”的孩子(“成功”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急功近利时代的丑陋恶果),那么作为父母的你,就一定要努力让自己也称为“成功”的人。因为书中传达这样的观点: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机会让他结交高层次的人才、高水平的环境、受到高素质人才的熏陶。试想:如果我们父母本身所处的圈子就没有那么高的层次,我们自己都不是“往来无白丁”,我们哪里去找优质的资源、结交优质的人才,更别说让人家来熏陶我们了。第二个读后感就是:其实郭力这位母亲也是挺“功力”的,而且是“目的性很强”的人(书中自己也承认...),包括给孩子报各种课外班啊、听各种宣讲会啊,当然她的孩子在人大附中读书,这个资源是无数人钦羡的,接触外借信息的能力和机会也会比普通家庭普通学校的孩子多。其实她给孩子树立出国读书的目标是很早就定下来的了,接下来所有的准备都是围绕这件事情去做的。如果其他家长想效仿的话,也可以早做打算。其实每个所谓成功的孩子,都是个性鲜明的独立个体,正像一句话说的那样:“来自经历带来的经验,是不能传给下一代的”,当然也是不能传给别人的。各位家长,自己的孩子什么特性、什么是强项、怎么样发挥固有优势而扬长避短,只有您自己细心观察、琢磨,制定您自己的育儿良方,才是真正正确的。至于是否要读本书,见仁见智啦。 阅读更多 ›
  •     简单看了一下,应该是本不错的书。
  •     一直在读的一本书书。姐姐家姑娘两岁,我也开始注意育儿经了,这本书讲了一个母亲如何和自己的女儿相处,并说了一些育儿经。可能并不适合每个家长,但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     有收获,还会再买。
  •     这本手记里,我最欣赏的是郭力对孩子职业选择的观点,不以收入、名气、家长的心愿为标准,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鼓励孩子实现梦想。工作是人生最重要的体验,为了太多的功利目的而选择自己没兴趣的事来做,毫无疑问是痛苦的,最起码也不开心。只是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孩子而言,工作的选择常常以父母的心愿、家族的期待为坐标,家长认为理所当然,孩子也缺乏自主意识。郭力从小就给女儿灌输遵从自己的内心,有自己的追求的观点。因此,当女儿从耶鲁毕业后,没有投身金融等高收入机构,选择去杂志社做记者,郭力不仅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前期还在经济上给一定的资助。这点对很多中国的家长而言不可想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面对国内不尽理想的教育体制,郭力的态度是相当务实的,努力适应同时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改善,对孩子只要求相对优秀而不必出类拔萃,兴趣班的选择主要以兴趣为主。她早早给孩子请家教,目的并不在于成绩,而是以优秀的榜样来影响孩子。当然,因住北大附近,可以比较方便地请到北大学生做家教,这一优越条件可能很多家庭不具备。但她请家长的目的值得广大家长学习。回到书名的要点“陪伴”,郭力是位职业妇女,公司负责人,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如何做到陪伴女儿成长?我看到很多以忙为借口而对孩子放任的家长,真的忙到这个程度?说实话我是不太相信。郭力也忙,但她坚持接送孩子,路途成为母女交流的好时光。凡是重要问题,她一定会当面与孩子沟通...,即使孩子远在美国,她也会放下一切,飞到美国与孩子面谈。此外,她更重视与孩子交流的质量,孩子找家长说话时,一定专注倾听,孩子有哪些朋友,什么爱好,她清清楚楚地知晓。所以她很了解自己的孩子,也很信任孩子。女儿初中毕业要和几个关系好的男生女生去郊区游玩并住一夜,她毫不犹豫答应了,完全没有什么担心。但是最终没有成行,因为除了她以外,其他的家长均不同意。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家庭也都有各自的特殊性。多么成功的教育经验,也无法复制,只能借鉴。我喜欢阅读教育经验方面的图书,也是抱着取经的态度。几乎每一本都在某一点给了我启发,或者提醒,但我从不照搬。这也是我特别想给本书读者的一点提醒。 阅读更多 ›
  •     读了不少育儿的书,感觉大同小异
  •     作家长的可以从中受益
  •     审视书中的观点,学习并借鉴,很受启发。
  •     不一定适合每个家庭,作为一个母亲,买来参考一下也不错。
  •     读了好多的育儿书,这本书的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比较强。喜欢这方面书的家长可以读一读
  •     非常好的教育案例 成功的技巧~!
  •     一直在当当买书买东西,很好,一直都很满意。
  •     很佩服这一对母女!买这本书的时候,适逢我女儿读小学报名择校的烦恼之时,书中说讲地故事,方法,无一不是为我指名了方向。。。原来,在中国的教学体制下,也可以这样培养小孩,也可以快乐成长同时取得好成绩!母亲有素质,有眼光,有方法,有智慧!女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阅读更多
  •     在旅途中偶尔看到这本书,随手翻了几页,深有感受,同样有个女儿,好好看看人家的妈妈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女儿的,取长补短吧!
  •     郭力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智慧妈妈,北京大学毕业的她在中国应试教育体制内,把女儿培养成了一个优秀的“耶鲁女孩”,17岁就获得全额奖学金到美国顶尖私立高中读书,19岁时就被耶鲁和普雷斯顿大学同时录取。这位厉害的妈妈把女儿教育得如此出众,再次证明里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无小事,处处有智慧。郭力用自己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好的父母不应该像“狼爸”、“虎妈”那样,而应该更具人文情怀,更尊重孩子的天性,更加充满爱、尊重与温情,家长们不妨跟这位妈妈好好学习一下吧。
    在我这个学教育学专业的人读来,本书作者郭力真的是一个非常懂教育的妈妈,她的教育女儿月月的理念和方法都非常正确和科学,非常符合教育规律,讲求教育艺术,甚至颇有教育家的情怀和气度。比如她写道:“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也是极为重要的学校。因为这个学校在孩子的性格底色中所铺就的一切,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所有的父母都只教会了孩子‘独善其身’,而不把‘兼济天下’的情怀赋予孩子,那将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父母不是只用一种思路看待人、事的人,孩子才能有相对多元的思维。用更丰富的头脑和格局与这个世界相处;父母有不走寻常路的勇气和自信,孩子才能更容易走上一条更贴近他自己天性的自在之路。”……这些是对家庭教育多么深刻的认识啊!每个家长都应该像郭力学习一下怎样做家长。
    作者在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分为这几个章节:“好父母是合格的启蒙之师”、“我不强求你成功,只要你快乐”、“亦师亦友——我们这样做父母”、“情商成就孩子”,从方方面面详细介绍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秉承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孩子那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应该注意哪些具体问题,例如“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好的语言环境助力孩子成长”、“让孩子愉悦地接受父母的规划”、“上班族父母陪伴孩子的质重于量”、“帮助孩子了解和认识自然生命”……不难看出,作家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因此她的教育理念也深受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尊重等思想的影响和熏陶,她是一位很in很潮很懂教育的“酷妈”。
    当然,作者也不忘详细介绍她是如何帮助孩子实现出国留学的,以及女儿在留学过程中带给作为妈妈的她的思考和收获,并在最后一章非常贴心地设计了“留学十问”这一章,解答了父母们对子女留学最关心的10个问题。
    这本《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可以为中国的父母们在教育子女方面提供非常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无论是在培养孩子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还是想要帮助子女实现出国留学梦想方面,作者都能现身说法地提供了许多珍贵的教育经验,分享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理念。
  •     看标题就很有感觉,赶活动买的,看着还不错,有待研究
  •     写了点啥也不记得了
  •     认同作者的观念,教育不只是责任,而是在孩子成长关键期的陪伴和指引。书中方法会好好借鉴。
  •     书收到的时候发现包装上有水因为书外面还包了层塑料薄膜以为问题不大就签收了,但打开后发现书里面也都湿了,哎
  •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耶鲁女孩培养手记
  •     正在阅读中,值得看的书籍
  •     推荐给父母的读物,很好的理念,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     还不错,得考虑一下在忙于工作与教育小孩之间的时间分配了。
  •     匆匆翻阅了一下。关于教育,成长的,可以看看,父母和孩子怎么相处,引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