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8-1
ISBN:9787020049332
作者:古华
页数:207页

内容概要

古华,1942年生于湖南嘉禾一个小山村。1962年毕业于农业专科学校,当年冬开始发表作品。现客居加拿大。著有长篇小说《芙蓉镇》,中篇小说集《浮屠岭》、短篇小说集《爬满青藤的木屋》等。
《芙蓉镇》,1981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山镇风俗画
一 一览风物
二 女经理
三 满庚歌和芙蓉女
四 吊脚楼主
五 “精神会餐”和《喜歌堂》
六“秦癫子”
七“北方大兵”
第二章 山镇人啊
一 第四建筑
二 吊脚楼啊
三 女人的账
四 鸡和猴
五 满庚支书
六 老谷主任
七 年纪轻轻的寡妇
第三章 街巷深处
一 新风恶俗
二 “传经佳话”
三 醉眼看世情
四 凤和鸡
五 扫街人秘闻
六“你是聪明的姐”
七 人和鬼
第四章 今春民情
一 芙蓉河啊玉叶溪
二 李国香转移
三 王镇长
四 义父谷燕山
五 吊脚楼塌了
六 “郎心挂在妹心头”
七 一个时代的尾音
后记
话说《芙蓉镇》

编辑推荐

王秋赦发了疯,每天在街上游荡,凄凉地喊着“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成为一个可悲可叹的时代的尾音……听古华讲述《芙蓉镇》的故事。

作者简介

《芙蓉镇》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青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1964年春她用积攒的钱盖了一座楼屋,落成时正值“四清”开始,就被“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黎娃娃自杀,黎满庚撤职,谷燕山被停职反省。接着“文革”开始,胡玉音更饱受屈辱,绝望中她得到外表自轻自践而内心纯洁正直的“右派”秦书田的同情,两人结为“黑鬼夫妻”,秦书田因此被判劳改,胡玉音管制劳动。冬天一个夜晚,胡玉音分娩难产,谷燕山截车送她到医院,剖腹产了个胖小子。三中全会后,胡玉音摘掉了“富农”帽子,秦书田摘掉了“右派”和“坏分子”帽子回到了芙蓉镇,黎满庾恢复了职务,谷燕山当了镇长,生活又回到了正轨。而李国香摇身一变,又控诉极左路线把她“打成”了破鞋,并与省里一位中年丧妻的负责干部结了婚。王秋赦发了疯,每天在街上游荡,凄凉地喊着“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成为一个可悲可叹的时代的尾音。

图书封面


 芙蓉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2条)

  •     作为一个90后,爷爷是老红军,父母是50后,也算是根正苗红。家里的老一辈都经历过建国以来的风风雨雨,无论是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还是文化大革命,再到后来的三中全会,父母辈的都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甚至也当过小小的生产队的干部。他们也没有太多的和我提及过这些事情。对于他们这些时代的轨迹都意味着什么,或者说他们并没有读过很多书,所以对于党和政策的变革也不是很敏锐,只是没有多少起伏,所以只要服从,这半辈子也就这样过来了。我不知道,想要了解,所以打电话给母亲,母亲的嘴里只是对于现在的生活的感激,每一月,不多,赚个几千块,在一个小县城也算是日子过得滋润。对于往事,母亲更是连大跃进的口号都记不太清,说到后来也只是记住了“毛主席语录”这样的场景。或许往事已过,对于他们来说,因为没有多大的起落,就像是胡玉音的乡邻,没有挨过批斗,也没有批斗过(或者至少说没有主动批斗过)别人,对于那些日子那些人也都是怀有悲悯之心,战战兢兢,平平淡淡的过过来了,没有多少刻骨铭心,也就无须记得了。对于中国建国以来的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我虽庆幸我未经受,但是也更庆幸我可以在书中一嗅墨香,作为局外者看这政坛风雨,时代车轮。
  •     每每读描写文革的书,都情不自禁的落泪,不是因为脆弱,而是,一种很激动很心痛的感觉.珍惜现在的生活,原来能自由的呼吸是多么幸福.
  •     一个小小的芙蓉镇,模拟了文革的几个时期。一个本是好的出发点的文革,带来了多少的浩劫。我们未曾经历的过去,不会发笑,只会感到酸涩。因为它是真实发生的历史。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的秦书田,多少的胡玉音和王秋赦,在文革十年间起起伏伏。编年历史般得叙述令人感到枯燥,而小说则更为生动。现实生活中能够恰好找到那么一个对的人相携走过漫长的岁月吗?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凑单的 还不错
  •     终归结局是好的,也希望那个黑白颠倒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     了解那段历史,这本小说值得推荐。更被誉为写的太真实,从中的人物各有特点却又是那个时代下的标签。
  •     以前从来没有读过这种风格的文学作品,文风极其朴实传统,露骨不藏着掖着也似乎没有用什么文学技巧。但就是如此完完全全勾住了我
  •     所谓的“暴露”其实也是为当时所行政治的张目。
  •     病态社会苦难多,畸形人生举步艰,拨开乌云又见日,就凭这个拿大奖!
  •     现在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当年却真的实实在在发生过,在对黑暗痛苦与人性的沦丧悲叹惋惜时,那些执着单纯依然有信仰的人迸发出了些许火光
  •     断断续续的读着,很受感动也一直在了解文革时期的历史,不忘过去,才能面向未来。
  •     时隔一段时间,再读这类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时,没有前几部矛盾文学奖的触动大,但《芙蓉镇》更加凝练,人物形象欠饱满,但给人留下的印象不减。畸形的社会产生畸形的价值观,有些人看不懂那个时代,有些人则是不想看懂时代,都想在大浪淘沙之际,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周围的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思考,有些时候或许真是难以判断,但总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要忍受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煎熬。
  •     书比电影好看
  •     写的还不错啊,结局略微俗套。那样一个年代,活着都不易。任何政治运动皆煞笔,应警惕。
  •     还不错,久仰已久~~~~~
  •     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
  •     很好的描写了那个特殊的年代,人物塑造的很到位
  •     额,又看了一本那个年代的书,主要是想看同名电影。书还可以,就是结构有点奇怪。2017.03.29
  •     印刷精美,快递给力
  •     还算可以吧
  •     小说以 1963、1964、1969、1979 为时间主线,以胡玉音为核心,叙述了从土地改革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文革前后芙蓉镇的生活变迁。但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秦书田”,一个知识分子,被批判了十几年,在屈辱的夹缝中生存,最终还是迎来了“自由”——活下来,就有希望。与那个时代的他们相比,现在我们是何等地幸运。而现在这些所谓的压力又是何等地微不足道。而文中关于“人性论”,关于那些毫无人道可言的批斗手段,让人哑然,让人喟叹——而这一切发生在距离我们如此近的二十世纪下半叶。
  •     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批斗了年纪轻轻的社会主义。
  •     第一章是最好的。人说本书是讽刺,我觉得不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很多地方都做了淡化处理。也不能说不好,那个时候是很不容易了,但是毕竟缺些分量。为第一章加颗星。
  •     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为了情节推进出现了突兀的变化。人吃人的社会真的太可怕。
  •     确实不错,难得的好书。
  •     那是什么样的年月?一切真善美和假恶丑,是与非红与黑全部颠倒光怪陆离的年月,牛肝猪肺狼心狗肚一锅煎炒蒸熬的年月 还好最后的结局是好的
  •     满满的对文革的控诉,让人悲从中来
  •     戛然而止的悲伤未必不如细细刻画悲凉。如今哪座大城小镇,没有几个疯子在游荡,叫喊?他们是一个可悲可叹的时代的尾音。
  •     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看仍然是部很不错的片,年轻的刘晓庆很好看啊!
  •     古华大概是把自己的人生都写尽了......
  •     我一直不敢看描写文革时期的作品,压抑、黑暗,芙蓉镇却不同于其他作品,语言的生动、民俗的鲜活都历历在目,难得的好作品
  •     还能获得茅盾文学奖,以前真的是开放。现在社会退步了。
  •     很早就听说过的一本小说,一直不忍翻看,这次翻读之中几次放下不忍心继续往下读。小社会反映人变鬼的时代,一个良心算几斤的大社会。文革如再来一次,我就是江底一冤魂。
  •     囫囵吞枣,2、3个小时翻完。可悲的时代,可悲的人。。
  •     胡玉音,很美丽很坚强的女人,看的过程中一直联想者西西里中的玛莲娜
  •     古华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说是长篇,篇幅其实比其他长篇小说短不少。作者文字功底深厚,描写过于现实,读来深感沉重。期待同名电影
  •     一个时代的悲剧,虽然有人在泥流中沦陷,但还是依然有人保持着尊严,正是社会进步的原因!
  •     文革这个主题真的是够中国文坛再写个五百年。这篇小说我最喜欢的是开头几章,描写湘南小镇的风土人情,颇有《边城》的味道,尤其是作者写“绿豆色的芙蓉河、玉叶溪”、“古老温顺,绿荫夹岸”,哇,一下子被惊艳到,太喜欢这个“绿豆色”了!画面感扑面而来!太美了!至于后面的文革迫害,众生百态,其实写得很一般,深度没有达到,人物塑造不够也立体,每个人物都是一样的黑白分明,好人纯粹地好,坏人专心地坏,像标准的初中语文课文,情节的编排也没什么新意,好在作者文笔过得去,夹杂着湖南方言的写作读起来也蛮有趣。四星送给绿豆色的芙蓉河。
  •     有幸和我妹妹一起读了这本小说,只用了三天时间我把它读完了,也许我了解的不够透彻,但对他我深有感触。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芙蓉镇这本小说各种人物性格相交汇的一个小社会。人物性格刻画的深度,决定着作品的思想深度。因而,每人人物的个性愈突出,性格愈丰满,小说就愈能广泛深刻地再现社会复杂面貌。古华先生把人物的描写与整个时代大背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人觉得这是贴切,具有风格的社会内涵。紧扣当时的时代主题,古月先生在对这段历史的再创作时以批判为主,但也不乏客观理性。正如他在小说中所说:“中国大地上出现的这场现代迷信的洪水,是历史的产物,几千年封建愚昧的变态、变种。不能简单地归责于某一位革命领袖。不要超越特定的历史环境去大兴魏晋之风,高谈阔论。需要的是深入细致的、冷静客观的研究,找出病根,以图根治。”
  •     对“铁丝穿乳”印象深刻。
  •     政治大背景,偏僻芙蓉镇,牵扯小人物命运。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人心惶惶,现实压的人喘不过气来,他们却都还活着,爱着。命运算不准的,下一秒的事也无法预料,既然都无法控制,就顺其自然。爱就爱着,恨就恨着,不去逃避,不伪装,更真实的活着。
  •     写的真棒。非常写实的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在红太阳下安居乐业的平和生活。感觉是最写实的,没有被禁也是作者写的好,运气也好。李国香、王秋社和离婚里面的 小赵 是一类人。“有的人因为你没有招惹他,他才来招惹你,甚至是要置你于死地“。赵宗杰、王振泰播讲的也特别棒。
  •     很好的书本对小孩的成长有价值!
  •     看的第一本关于文革年代的书,那年头人真狂热,或者说很愚昧,现在可以解释为什么会那样,只是那个年代的受害者已经被迫害回不到过去了,虽然小说最后的结局因十一届三中全会而看起来很好,实际上伤害已经造成了。
  •     及格吧!
  •     一直都挺喜欢偏写实的写左倾错误阶段的小说。用了飞武汉的一个半小时和回天津的高铁上的两个小时读完。看到胡玉音为中心的几个主人公在芙蓉镇跌跌撞撞的一生。读的时候,有蹙眉,有攥拳,最后终于得到大团圆。。 很有时代感,就想作者最后的结尾,“他们是一个可悲可叹的时代的尾音。”
  •     有文革荒诞在其中 不如《平凡的世界》惊心动魄
  •     时代
  •     难受
  •     小小的芙蓉镇,小镇人的凄风苦雨,折射出一个可悲可叹的时代。在如今的许多人看来,文革不过是一段未曾经历的往事,谁都可以站在高处对它肆意评论一番。但本书着眼于当时无知无助的小人物,讲述他们眼中浩荡的文革。不像大多数作品那么深刻,却贵在情真意切。记录,原本也是文字一项重要的价值吧。
  •     看的第一本文革时候的小说,看的时候太小,没看懂。
  •     很文革
  •     开头一眼惊艳,后面显得有些后劲不足。从胡玉音和秦书田被判劳改,突然转到新社会,有些突兀,刚还在文革的阶级斗争中呢突然转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许这是作者的别出心裁,又或者考虑到篇幅的问题。但是总体而言,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平静而安详的小镇是如何在政治的洪流下浪涛翻涌,人心惶惶。
  •     看完本子上记了一堆东西,在豆瓣上面却又无从说起。只感叹最后的人性的善意都没有真正泯灭!
  •     血雨腥风 我们这辈回顾那段历史 会比梦更真实吗 想来也是幸运 在历史的洪流里我们是多么自由与理性 人是为了自我生存 有对有错吗 是人创造了那样的时代 是人自己创造的悲剧 正视了解 反思避免
  •     如果就文学作品本身只会给2星,考虑到我们并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作品中描写的斗争形式确实真实可怖,大概就靠真实的描写引起了经历过文革的人们的共鸣。查过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不乏巴金、丁玲这样的自身文学修养很高的作家,相信我们后辈靠揣测无法理解那段特殊时期,虽然在我心里还是不合格获奖作品,但是给三星,够了。
  •     一首时代的哀歌罢了
  •     人不是人,鬼还是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