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译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2-7
ISBN:9787101029413
作者:周振甫 译注
页数:555页

内容概要

周振甫(1911-2000),学名麟瑞,浙江平湖人。1932年10月入上海开明书店编译所工作,从此开始长达60多年的编辑生涯。

作者简介

这本书对《诗经》进行了详细的注释。附有原文,并逐一介绍了重要词语的读音、释义、特殊词性,及完整内容的理解和翻译。


 诗经译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本来想读完了这本书,再来作评语的,但是看到前面一些朋友的评论,觉得不甚公平,想来给这本书平反。首先,《诗经》是觉得值得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的朋友读的经典诗集;其次,这本书编排得已经很好很专业了,书中不但在各地国风之前有对当地国名封地、历史事件的简单介绍,引用文本都是原滋原味的自古以来具有权威性的注本,如朱熹《诗集传》,而且,在每篇诗作之后又引用了诸家注解注释,有助于我们多方面多角度的理解诗经原文创作的历史背景。再次,其中一些古字,不常见的字,一般都有注音和注释,这足够帮助读者理解原文意思;此外,又有较为押韵的全诗翻译,把古典诗译成现代诗已经不易了,更何况要隔句押韵甚至句句押韵呢?如果说,一些朋友认为全诗翻译的不够味,甚至不通畅不达意,那就应该看原文,因为《诗经》本身就是很简单的民歌而已,单纯所以才有“思无邪”的美誉;全文翻译只不过是帮助一般读者了解诗歌大意的一种尝试,要真正读《诗经》以及类似的古典著作,都应该读原文,而不是看看白话文就了事!最后,我不知道其他译注怎么样,但是,以我个人的读书经历来看,这本《诗经译注》是很值得对《诗经》感兴趣的朋友读的!
  •     余尝好诗,遂从卓越网上精挑细选购买了《诗经译注》一册,译注为周振甫先生。到手后,欣然开卷,读了不到几页,就觉得有些意思。感觉译者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能将如此羊村白雪的东西,译成傻里巴人的货色,实在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以我看来,译者认为国人的国学素养尚不能达到良莠能分的境界,于是从东北二人转的艺术形式中汲取了灵感,将翻译出来的诗搞得很白,很直白,相当的直白,他的标准是即使农村老太太看了译作,也能过知道诗经里讲的是什么,实在是用心良苦,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苦心可见一斑。现在我的心情很冲动,为了能将这种冲动的心情于读者共勉,先将译者的译作拿来看一下以《国风·关雎》为例(括号内为译作):关关雎鸠(鱼鹰关关对着唱),在河之洲(停在河中沙洲上)。窈窕淑女(漂亮善良好姑娘),君子好逑(该是君子好对象)。参差荇菜(或长或短的荇菜),左右流之(或左或右把它采)。窈窕淑女(漂亮善良好姑娘),寤寐求之(睡里梦里求怎样)。求之不得(求她总是得不到),寤寐思服(睡里梦里想更牢)。悠哉游哉(长啊长啊长思念),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好)……看到这里,我就想起《我的团长我的团》里迷龙经常嘟哝的东北小曲:“你要让我来啊,谁不愿意来啊,哪个犊子才不愿意来啊。你们家的墙又高,四处搭炮台啊,就怕你爹用洋炮,嗨啊!”不过我觉得后者更活泼,更形象,更是个犊子。译作怎么看怎么就像装犊子呢?《团》剧中还有一处,恰好也是一句诗经,就是当炮灰团穿这裤衩杀鬼子的时候,龙文章吼了一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个时候,我觉得这句诗和情节是紧密相连的,肃杀悲怆之情呼之欲出,乃点睛之笔。话题扯远了,我们回到这本《诗经译注》。有一点是我们都清楚的,就是《诗经》的格调和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曲氛围是不一样的,但这本书恰恰就是让这两者联系到一块,白,很直白,相当直白。如果翻译的目的是把“诗”弄成“屎”,那我上面的话就是屁话了。但问题就在于,我是一个上进青年,想让肚子里有些货,然后到MM面前好卖弄一番,好讨个好老婆。我的初衷是“品诗”,可不是“品屎”。但这本书明显和我过不去,真是雷死人不偿命。中国的文字韵律由来已久,白话文字照样可以表达诗的韵律,否则中国的自由诗早就绝种了,哪还有徐志摩、叶芝、海子、顾城的名作传芳流世?所以我也不反对白话翻译诗经,关键是你别把里面的味道给改了就行。而且该书一味的往东北二人转靠拢,想朗朗上口,又想维持原义,就很难平衡。翻译最基本的“信、达、雅”原则,这位老先生看来都很难沾边了。当时买这本书,我也是看在中华书局的份上,心想这么严谨而又有悠久历史的出版社,还是能让消费者放心的。现在我才知道,中华书局连于丹的《论语心得》都能出版,看来也不能全信了。老靠老祖宗的那些货发财,中国难道要靠文化快餐来产生思想家?
  •     首先,翻译不太靠谱,大多数诗篇都翻得很拗口,拗口也就罢了,有的诗句翻译还达不到“信”的最低标准。翻的不好也就罢了,毕竟诗本来就不可翻译,注做好一点也不错啊。但是此书的注释很多地方失之过简,很多字词只给本义,而不指出上下文中的转义,对于初学者不太适合,光看简注很难理解全诗。每首诗都附有评介,指出诗的主旨。但是这个评介是很有问题的。首先,它重在引用古注,这对于有一定功底的文史爱好者或研究者比较有用,但对于一般读者,文言古注不加串讲有时还是比较难懂的,有掉书袋之嫌。另外,书中引用的古注,绝大多数是《毛诗》、朱熹和方玉润说,他们的说法虽影响最大,但限于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个人立场,这些说法不一定正确。导致很多诗篇现在比较公允的解读与书中所做的评介大相径庭(有兴趣的可看此书《静女》《出其东门》等诗后面的评介)。奇怪的是对于《卷耳》等极少数著名篇目,译注者还是引用了近人的正确说法的,不知道为什么其他绝大多数篇目的评介就光顾着掉书袋了。这样,一般的读者,如果原先对于诗经没有一定的了解,迷信此书的评介,会对很多诗篇的主旨,乃至整个诗经的风骨,产生误解。总之,这本书被收入中华书局古典名著译注丛书,用简体字横排印刷,作为普及性读物,是很不恰当的。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译注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试举一例:《大雅·荡之什·桑柔》“好是稼穑,力民代食。稼穑维宝,代食维好。”两个“稼穑”周振甫先生都译为“吝啬”。三句之后的“稼穑卒痒”却解释成“庄稼”。随便翻翻其他书,如朱熹的《诗集传》,“好是稼穑,力民代食”解为“于是退而稼穑,尽其筋力,与民同事,以代禄食而已。”现代比较通俗的版本,如台湾商务王云五主编,马乘风(持盈)注译的《诗经今注今译》这两句译为“于是以稼穑为业,自食其力,以代替俸禄之食。”两种书都没有具体解释“稼穑”一词,但细按上下文,不难理解是“亲自耕田种地”的意思。周振甫先生所说“稼穑”即“吝啬”,我腹笥不广,不知有何依据,但书中也没有给个出处,不便于查考。
       修订本后记说,本书成后周振甫先生已病重,“再也没有气力和时间去修改文稿、核实文献、订正错讹”。看来种种问题,只好待将来就正于大雅通人了。
  •     评价略显偏颇吧,书中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是对古诗翻译不能要求太过。个人感觉,这样的翻译已经可以了……本身这套系列的要求是,译注。本身就是不能翻译的东西,却要翻译,不知道您对关雎要怎样翻译,要押韵还是要意蕴?不能兼顾的……
  •     没的说,除了《毛诗选》的评语有点烦人以外,都很有价值。
  •     詩旨匯集古文傳箋、今文三家和方氏原始之說,不做判斷,頗有編輯家成法。
  •     印刷挺好。翻译不行。适合背书。不够精。
  •     不要叫它诗经了,叫它诗三百吧,最纯粹的诗,不需要过度的解释。先生大概是深知其意吧!
  •     這種事楊伯峻也幹過,想當年對著那本孟子譯注的白話翻譯,無語半天...
  •     葛生最爱
  •     江汉滔滔,武夫汤汤。
  •     如果不是作学术性研究,只为赏味的话,可读之
  •     中国古代人民生活jq史
  •     雅和颂基本看不进去,只把风过了两遍,真是既见君子,莫不静好。看评论很多人都在喷这个版本的翻译和注释,其实抛开那些过度引申的政治影射,只看原文也不会有很多不明白的字句。
  •     看似粗略的译文实际上已经很注意精准和模糊之间的界限。注解全面简洁。可了解到诗经以及现有解读的概貌。
  •        当时在程俊英和周振甫两个注本里选,程那本70多,图便宜买的这本。看着评论还不错,想来中华书局的书,再加上周振甫这个名字,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拿回来厚厚的一本,有注有译还有前人的评论,感觉挺值。可惜真是不经读,一读所有的好印象都破坏殆尽。
       第一是翻译,越往后读越雷人,不说“达”也不说“雅”,最少做到“信”吧。但是翻译和注释南辕北辙,处理得相当随意。"中心摇摇“译成“心里头不安地摇摇”。《伯兮》那首,上来就是“老大啊,勇武啊”。伯在这里明显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翻译成排行的伯勉强算没错吧,暂且不说。可是“愿言思伯”那句就离谱了, 郑玄 笺:“愿,念也。““愿言”明明是形容思念的样子,翻译直接翻成“愿意说是念老大”……
       第二是后文的解说,引的基本是“后妃之德”之类的旧说,近人比较合理的解释几乎不引。《诗经》说法众多,选古今有代表性的几家难道不行吗?吝惜纸张?
       第三是十分不解这本书的定位在哪,简体横排,全注全译,难字有注音,看起来像是通俗性的注本。但注又很简略,有注并不一定能完全读通,解说都是旧说,而且少加判断。说是学术性注本,又差的太远,只是简单地注释一下,把前人的解说摘抄几条而已。
      
       我只能说这本书的优点一是便宜,二是全,三是注释得还可以,虽然注得特别简。至少有读音,错误也不多。还是可以读一读。
      
       不可解的是这本书出自中华书局,出自周振甫之手,还有这么多人推荐。不知道把中华书局和周振甫的名头撤掉还会不会有人说好。
      
       手头没有其他的本子所以无从比较,程俊英的那本有人说带着动不动就上升到阶级的偏见,也许在今人的注本里这算还可以的本子?
  •     考研就没时间好好翻翻了%>_<%
  •     有注释,译文。阅读方便。
  •     如果按楼主的说法,我只能认为这本书不适合初学者看,而是属于研究性质的书籍。
  •     选入中学教本的篇目都是精华啊
  •       看到评价里有人说周振甫翻译得过于通俗 是给乡下老太看的。诗三百大多源于民间,难道要把它翻译得像圣贤书一样您才满意么?我倒觉得他用言简意赅的语句点出《毛诗序》、《笺》和《诗经原始》之间的不同理解,此点甚为受用。
  •     入门
  •     对不起,如我评论所说的,我并没有看完,更别说和其他注本比较,并找出其中的错字了!不过,也许做学问是应该刨根究底才够深刻,以后我也会尽量多读多比较的。
  •     终于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诗经有好多本,全文翻译加词语解释的形式我还是很喜欢的 。比较无语的地方在于注的部分全部引用《毛诗序》,看上去觉得这书编的也太不上心了...
  •     中华书局怎么会出这本书?错误百出,而且很多都是极平常的错误!如卷耳篇里痡字读音居然说是肤???螽斯里蛰说成zhi(阳平)?肃肃翻译成严肃整齐??汝坟里的调饥的调读成zhou??振振说成zhen,仁厚的意思???采蘩里被之僮僮的被,公认为为pi的假借字(输入法打不出),但作者把pi这个字读成bi???看到这里我已经放弃这本书了!误人子弟,莫过于此。中华书局要慎重啊
  •     注倒还好,那译的是什么玩意啊。另外注与文放到一页不好吗,尼玛来回翻啊。
  •     不会吧?周振甫哎
  •     嫁个蛤蟆不得了,哈哈哈……
  •     这个系列嘛,是最好的,超过经典藏书与经典国学丛书,名家注释,也没有删减,奈何系列书太少,新版本不如旧。有女名为舜华。
  •     郁闷了
    差点要去买
  •        我也算是心血来潮看起来《诗经》,我买的是中华书局的这本译注,但又参考了很多有关的书籍,我觉得,像是《诗经》这种古籍,几千年来无数人读过,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不恰当的比喻是,不是每个学新概念英语的人,出来都是一个水平。
       诗经比唐诗宋词读起来困难得多,很多唐诗与宋词即使不加注释也能猜测个大概,可是《诗经》如果不加注释,估计大部分人连字都不认识。翻译只是帮助你理解个大概,到最后你记住的毕竟还是古文而不是译注,或许多年以后,你给别人讲的时候,可能直白到只是个大概。几千年来,文化不断的变迁,没有谁能肯定的告诉你每个字是什么意义,毕竟《诗经》诞生在一个连历史都没有详细记载的时代,而且历史是胜者之言。
  •     白话译文确实很莫名其妙,既要照顾押韵又要符合愿意,结果就是不伦不类,磕巴难读。不过中华书局的这一系列还是在同类作品中相当有水准的。不晓得有没有台湾的学者译注过,如若有的话倒值得期待。
  •        本来想读完了这本书,再来作评语的,但是看到前面一些朋友的评论,觉得不甚公平,想来给这本书平反。
       首先,《诗经》是觉得值得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的朋友读的经典诗集;
       其次,这本书编排得已经很好很专业了,书中不但在各地国风之前有对当地国名封地、历史事件的简单介绍,引用文本都是原滋原味的自古以来具有权威性的注本,如朱熹《诗集传》,而且,在每篇诗作之后又引用了诸家注解注释,有助于我们多方面多角度的理解诗经原文创作的历史背景。
       再次,其中一些古字,不常见的字,一般都有注音和注释,这足够帮助读者理解原文意思;此外,又有较为押韵的全诗翻译,把古典诗译成现代诗已经不易了,更何况要隔句押韵甚至句句押韵呢?如果说,一些朋友认为全诗翻译的不够味,甚至不通畅不达意,那就应该看原文,因为《诗经》本身就是很简单的民歌而已,单纯所以才有“思无邪”的美誉;全文翻译只不过是帮助一般读者了解诗歌大意的一种尝试,要真正读《诗经》以及类似的古典著作,都应该读原文,而不是看看白话文就了事!
       最后,我不知道其他译注怎么样,但是,以我个人的读书经历来看,这本《诗经译注》是很值得对《诗经》感兴趣的朋友读的!
  •     3月读书
  •     『诗经情书』
  •     诗歌的不可翻译性,好在有释义,下面毛诗和诗三家义集疏的解释看看还不错。
  •     楼主有推荐的诗经本子吗?
  •     这书不太好。诗经以后要重读。
  •     書中還有不少錯字,對吧
  •     实在是太差,可以通俗,但不能错误太多,不确定谁的原因,出版社肯定罪责难逃。
  •     与楼主同感。转贴拷贝别人的一段话(对不起,忘记谁写的了):
    《诗经》是好的,但要看出《诗经》的好,必得把秦汉之后的诠释一概抛开,直截了当地读诗。吟出那些诗篇的人们,他们曾经真实地活着,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美女就是美女,看了美女睡不着也不会说是心忧天下,等真要为国出征的时候,他们就尽他们的责,提起弓箭去战斗、去死——那是一种不曾被各种各样大话浮辞所蒙蔽的人生。
  •     很多字的标的读音都和三民书局的不一样,翻译的就更呵呵了。
  •     同感同感!!
  •     叶芝?
  •       别说周先生的译注像二人转,有几人真能看懂原文?别说诗三百是多么高雅,就像博物馆里供着的先民石器,在当年不就是今天的铁锹?
  •     多谢~
  •     周振甫何德何能也敢去译注诗经?
  •     真是滑稽了 诗经什么时候成阳春白雪了 本来就是民歌 你非得翻译成歌剧 笑死人也
  •     欢迎CY07兄的回应。
    对于是不是普及读物的问题:中华经典藏书近两年才出版,出了几十年的古典名著译注丛书,各品种的规格参差不齐,中华书局也要赚钱的。同一个作者杨伯峻,他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就有白话翻译,注释也都用白话文,一般读者都可以阅读利用,销量很大,而《春秋左传注》就与之大不相同了。这本书既然用了简体横排,还附上了译文,我以为出版社是想做大卖的普及读物的。
    当然是不是普及读物这点可以商量,但即使以学术专著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我仍然认为是有缺陷的。
    之前我并没有批评注释,因为这本书的注释量很小,基本上只是语词的白话文解释,而且只取一说,或断以己意,所以并没有太大“启发作用”。对于普及读物这样无可厚非,作为学术专著这样就太简单了,我想这是CY07兄赞同的。这也是我判定它是普及读物的依据之一。
    我主要批评的是对主旨的评介(题解),是每首诗最后楷体字排印的部分,并且已经说得很明白,绝大多数的评介只有《毛诗》、朱熹和方玉润说,主要就是拿着三四本书(而且这三四本书是研究诗经者必读的书),对照着诗篇做一些摘抄,这个是不是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呢。如果旁征博引地掉书袋,当然是一种境界,在学术上有价值,但是个人认为,这本书没有掉出境界来。
    我很同意人文社科在很多问题上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但是总有主流和相对真理,否则我们的学习讨论就没有什么意义。何况作者自己也在大张旗鼓地说谁对谁错(参看此书引言,尤其是最后一部分,以及各诗篇的题解)。
    总之,个人认为这本书作为普及读物,很不合适,作为研究诗经的学术专著,参考价值有限。
  •     嗯,有道理哦~
  •     虽然翻译地特别傻……但还是可以看看的……
  •     全文转白话,一些字词解释不到位。偶摘几句传、笺语,算是点到些要处。但真心没有成书的必要啊。【而且错误好多,比如莫我肯顾的“莫”不是“没有”应是“不”
  •     周振甫的翻译方式……我还要看他译的周易吗?
  •     版本不好
  •     总之他们自认为念的通就可以自圆其说了。感觉跟小学生水平一般。
  •     不只是翻译的问题,很多注释明显有错误。
  •     大雅大俗
  •     周同学错误太多了!
  •     比起程版,逊很多
  •     诗经译注/周振甫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7(2005重印) (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ISBN 7-101-02941-8
  •     打
  •     为什么都把诗经归为阳春白雪呢?
  •       余尝好诗,遂从卓越网上精挑细选购买了《诗经译注》一册,译注为周振甫先生。到手后,欣然开卷,读了不到几页,就觉得有些意思。感觉译者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能将如此羊村白雪的东西,译成傻里巴人的货色,实在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
      以我看来,译者认为国人的国学素养尚不能达到良莠能分的境界,于是从东北二人转的艺术形式中汲取了灵感,将翻译出来的诗搞得很白,很直白,相当的直白,他的标准是即使农村老太太看了译作,也能过知道诗经里讲的是什么,实在是用心良苦,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苦心可见一斑。
      现在我的心情很冲动,为了能将这种冲动的心情于读者共勉,先将译者的译作拿来看一下以《国风·关雎》为例(括号内为译作):
      关关雎鸠(鱼鹰关关对着唱),在河之洲(停在河中沙洲上)。窈窕淑女(漂亮善良好姑娘),君子好逑(该是君子好对象)。参差荇菜(或长或短的荇菜),左右流之(或左或右把它采)。窈窕淑女(漂亮善良好姑娘),寤寐求之(睡里梦里求怎样)。求之不得(求她总是得不到),寤寐思服(睡里梦里想更牢)。悠哉游哉(长啊长啊长思念),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好)……
      看到这里,我就想起《我的团长我的团》里迷龙经常嘟哝的东北小曲:“你要让我来啊,谁不愿意来啊,哪个犊子才不愿意来啊。你们家的墙又高,四处搭炮台啊,就怕你爹用洋炮,嗨啊!”不过我觉得后者更活泼,更形象,更是个犊子。译作怎么看怎么就像装犊子呢?《团》剧中还有一处,恰好也是一句诗经,就是当炮灰团穿这裤衩杀鬼子的时候,龙文章吼了一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个时候,我觉得这句诗和情节是紧密相连的,肃杀悲怆之情呼之欲出,乃点睛之笔。
      话题扯远了,我们回到这本《诗经译注》。有一点是我们都清楚的,就是《诗经》的格调和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曲氛围是不一样的,但这本书恰恰就是让这两者联系到一块,白,很直白,相当直白。如果翻译的目的是把“诗”弄成“屎”,那我上面的话就是屁话了。但问题就在于,我是一个上进青年,想让肚子里有些货,然后到MM面前好卖弄一番,好讨个好老婆。我的初衷是“品诗”,可不是“品屎”。但这本书明显和我过不去,真是雷死人不偿命。
      中国的文字韵律由来已久,白话文字照样可以表达诗的韵律,否则中国的自由诗早就绝种了,哪还有徐志摩、叶芝、海子、顾城的名作传芳流世?所以我也不反对白话翻译诗经,关键是你别把里面的味道给改了就行。而且该书一味的往东北二人转靠拢,想朗朗上口,又想维持原义,就很难平衡。翻译最基本的“信、达、雅”原则,这位老先生看来都很难沾边了。
      当时买这本书,我也是看在中华书局的份上,心想这么严谨而又有悠久历史的出版社,还是能让消费者放心的。现在我才知道,中华书局连于丹的《论语心得》都能出版,看来也不能全信了。老靠老祖宗的那些货发财,中国难道要靠文化快餐来产生思想家?
      
  •     大体遵用集传,而远不逮。错字不少。不必做的书。
  •     to:迷失蓝海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838659/
  •     翻译的问题还不在于过于通俗,在于和注释南辕北辙,明显望文生义,简直就是一群蛤蟆跳下水,不通不通
  •     只怪俺自己水平有限,读着都磕巴,更无缘领悟其美感了
  •       首先,翻译不太靠谱,大多数诗篇都翻得很拗口,拗口也就罢了,有的诗句翻译还达不到“信”的最低标准。
      翻的不好也就罢了,毕竟诗本来就不可翻译,注做好一点也不错啊。但是此书的注释很多地方失之过简,很多字词只给本义,而不指出上下文中的转义,对于初学者不太适合,光看简注很难理解全诗。
      每首诗都附有评介,指出诗的主旨。但是这个评介是很有问题的。首先,它重在引用古注,这对于有一定功底的文史爱好者或研究者比较有用,但对于一般读者,文言古注不加串讲有时还是比较难懂的,有掉书袋之嫌。另外,书中引用的古注,绝大多数是《毛诗》、朱熹和方玉润说,他们的说法虽影响最大,但限于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个人立场,这些说法不一定正确。导致很多诗篇现在比较公允的解读与书中所做的评介大相径庭(有兴趣的可看此书《静女》《出其东门》等诗后面的评介)。奇怪的是对于《卷耳》等极少数著名篇目,译注者还是引用了近人的正确说法的,不知道为什么其他绝大多数篇目的评介就光顾着掉书袋了。这样,一般的读者,如果原先对于诗经没有一定的了解,迷信此书的评介,会对很多诗篇的主旨,乃至整个诗经的风骨,产生误解。
      总之,这本书被收入中华书局古典名著译注丛书,用简体字横排印刷,作为普及性读物,是很不恰当的。
  •     这个评论相当有用。我不知道负责这本书的编辑是有多么大的自信啊?!!!!!就这么就出版了?!!!这本书的有用之处在于:让汉语言不好的人生出“明天就能做编辑”的雄心壮志。
  •     诗歌太难翻
    至少音律一方面就难办
  •     注释太简略了,而且也不是非常主流。翻译白水。
  •     周先生其他书没看过。。不敢乱讲。。但那么多年的编辑经验。。。写出来像该书译文似的中文。。。也算是个奇景了,难以置信。。。
    猜这书可能本来是周先生注解的未完稿。。。。中华书局搞教辅太忙了抽不出人,或者是为压缩成本考虑。。找了个实习生补了译文就印了。。。凑巧这实习生水平又差。。。
    反正中华书局好明显在自残。。。。
  •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     译文戳中我的haha point..!!!
  •     看完只有一个感觉:毛注真是什么都能扯到政治上去。
  •     恨不能早日看仁兄的评价啊。
    我们学校教授推荐的书上就有周振甫的这本书,可怜花了三十五块大洋,喜冲冲的捧回了家。打开一看,我的娘耶,咋看不懂啊。还以为自己水平忒差,不够格看这类书。偶然一日在路边摊上买了一本杂牌出版社的《诗经》,不死心,再看。那时越看越气愤,感情我对中华书局的信任全都被狗啃了去。唉,这年头搞研究的怎么这么不靠谱啊!
  •     1这套书貌似不是作为普及读物的把,中华书局的普及读物,应该属中华经典藏书吧……
    2对于掉书袋的问题,呵……首先,学术要求多元,一定量的注释,是对启发读者思考有极大作用的。其次,掉书袋也是一种境界……
    3“迷信此书的评介,会对很多诗篇的主旨,乃至整个诗经的风骨,产生误解。”
    正确,人文方面的学术存在正确么?对任何人文方面的问题,都是百花齐放的。读者如果会迷信,那他看到任何东西都会迷信了。那么这就不单单是这一本书存在这样的“问题”了……
  •     强忍着看完的,简直了……
  •     O(∩_∩)O哈哈哈~买了这个系列的《论语译注》,感觉还可以。这几天正打算买本《诗经译注》,多亏看了阁下的文章,那个关雎翻译的可太烂了。阁下知不知道好的注本,向我推荐一下。不带翻译的。
  •     一知半解,还没到水准,长大再看
  •     注解还能更不详尽一点么?
  •     老妪能解
  •     您的文章写的很幽默又很犀利,我也很想读读诗经,但是我对中国古典文化研究不多,您能不能推荐我几个好点的注译本?谢谢了
  •     同意!这套书本身就不是给普通读者作为普及本的,这套书所有的作者基本都能代表一定的学术高度……陈鼓应的庄子,杨伯峻的春秋左传,同意!
  •       一是 错别字
      
      二是 错句读
      
      三是 错翻译 望文生义 语无伦次 与注解南辕北辙
      
      作为一本古文的普及读本,个人感觉是可以回炉造纸了。。。
      
      中华书局自重。。。。
      
      
      
      
      
      
  •     周振甫的翻译真心有点狗屁不通啊- -
  •     总归他是编辑。。这是我的感觉
  •     我错了啊……我拿到手一本,还以为是假的中华书。原来真有。
  •     注诗的路子比较老,这是本书的看点
  •     无需多言
  •     同意!
  •     周振甫的书通常都简明易懂。这点吸引人
  •     同感!被误人子弟了...幸好有其他书参考
  •     没见过译得这么差的 我都怀疑是我买错了版本 后来再对照 才知真是这样 这种也能称专家?
  •       举个最好玩的例子《新台》,翻译者把四言的诗经翻译成了七言诗,我觉得薛蟠写诗大概也就这个水平:)
      
      “新台照水倒影明,河水长得与岸平。求的安顺夫婿好,嫁个蛤蟆不像人。
      
      新台靠水造的高,河水涨满浪滔滔。求的安顺夫婿好,嫁个蛤蟆不得了。
      
      渔网设备为捕鱼,捕个蛤蟆空怜渠。求的安顺夫婿好,得这蛤蟆怎么了。 ”
      
      原诗是: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
      
      意思虽然也差不多吧。。。但这翻译得实在让我想到薛蟠那首著名的“闺房钻出大马猴”。。。。乐死我了。。。整本书左边都是阳春白雪的原诗,右边都是翻译者翻唱的东北山歌。。。
      
  •     中华书局这块牌子要烂了,咱们自个儿办个书局吧。
  •     那个翻译真的太过于逗比了= = 不过考虑到诗三百本来就是民歌应该还可以接受吧……
  •     这本书论注释详细、观点独到不如《诗经注析》,论译文翻译流畅通俗不如马持盈的《诗经今注今译》,为押韵而破坏诗歌本身的意境还不如不押,真是弄巧成拙,要说优点除了相对便宜外,也就是诗旨多引毛传郑笺三家诗义,在如今诗经多“去经学化”的注本里也算有点资料价值。
  •     真想不通,明明是中华书局出的,怎么质量这么差。里面的译文很多都不知所云,甚至有错误,还不如我上路边摊买的长城出版社这类非权威类出版的书。本来还指望靠它入门,结果越看越糊涂。误人子弟!!!
  •     对中国诗歌词曲的发展影响深远,后世盛行的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深受诗经影响。一定要看译注版的,诗经中太多典故和事物都逸失已久,不看译注根本不能理解
  •     实在受不了那种翻译的调调。
  •     我觉得这本书注释的倒是全面,但是不好。
  •     本来就是民歌呀 这个版本其实翻译的很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