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学

出版社:蓝色畅想
出版日期:1997-1
ISBN:9787040066180
作者:彭吉象
页数:471页

章节摘录

  虽然他的“舒愤懑”的创作动因说,并不专指文学艺术,但他对于情感在创作中的巨大作用的认识是很深刻的。西汉末年的刘歆终于突破“言志说”的束缚,他在《七略》中主张:“诗以言情。情者,信之符也。”(见《初学记》二十一,《太平御览》六百○九)不过当时他还没有具体阐述,影响不很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审美自觉的时期,艺术自觉的时期。艺术创作不再是为了“言”社会伦理之“志”,而是转向了抒艺术家个人心中之“情”。潘岳写作《悼亡诗》便是一个标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陆机的《文赋》鲜明地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作为艺术创作的动因理论。“缘情”,即由情而生,因情而生。这和过去的“言志说”有重要区别。“言志说”中的“志”,和“情”也有关;但占主导地位的是“志”,这个“志”又常常是指“圣人”之“志”,即符合儒家学说、主张的思想。“情”是从属于“志”的。如《乐记》、《毛诗序》尽管也强调“情”,但前者要求“反情以和其志”,后者也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陆机虽然还未曾否认过“情”应该符合儒家的礼义,但是“礼义”在他的心目中没有汉儒们那么崇高的地位,他更重视的是人的自然感情,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喜怒哀乐之情,而不一定有着浓重的政治伦理色彩。他认为由于人的感情的激发,才会产生艺术创作,才会追求华丽繁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才会有艺术作品。这一时期的另两位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刘勰、钟嵘也在他们的著作中肯定艺术的抒情本质,与陆机相呼应。特别是钟嵘在他的《诗品》一开头就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认为由于“气”的作用,使天地万物发生运动变化,事物的运动变化又感动了人使人的情感激荡起来,便表现在舞蹈歌咏之中,因此情感是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因。《诗品》还对诗歌的情感表现作了种种具体的描述,强调:“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说明艺术创作乃由于情感激荡、无法抑制而产生。这对艺术创作的情感性质的揭示,比起《文赋》来又进了一步。  “缘情说”自然不只是适用于对诗文、音乐、舞蹈的创作动因的认识,各种门类的艺术,都同样具有情感特征,都是为情而作。扬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法言·问神》)韩愈说张旭“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送高闲上人序》)这已经看到了书法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沈宗骞的《芥舟学画编》说:“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元代画家倪瓒说自己作画“聊以写胸中逸气耳”,也都是把抒发感情作为作画的动因。  艺术创作缘于情感的观念在魏晋以后影响广泛,即使如朱熹这样的理学家,一方面主张“志本乐末”,把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作为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另一方面也承认:“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诗集传序》)这和汉代儒生对《诗经·国风》的解释就不很一样。  “言志说”向“缘情说”的演变,使艺术创作观念获得很大的解放,创作题材、内容、表现形式等等也都大大拓展。艺术家把蓄积在内心的感情流淌到作品中去,假借文字、声音、线条、色彩宣泄出来,“至情”造就了“至文”、“至画”……明代李贽在评点《水浒传》时说:“《水浒传》文字原是假的,只为他描写得真情出,所以便可与天地相始终。”晚清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序》中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

前言

  5000年悠悠岁月,5000年辉煌历史,形成了悠远浩博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博犬深厚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结晶,更是屹立在世界之东方、自成系统、独具特色的文化。正是在这丰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孕育出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中国传统艺术,涌现出历朝历代无数杰出的艺术家和不朽的艺术品,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正如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样,中国优秀传统艺术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闪耀着举世瞩目、璀璨独特的光芒。  人类的艺术史同人类的文化史一样古老。但是,艺术学作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正式学科,只是在19世纪末才在欧洲诞生,距今仅有一百余年的历史。直到近几十年来,艺术学才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相对于文学研究和各个门类艺术的研究来说,宏观的、整体的、综合的艺术学研究至今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如何深入发掘和研究中国传统艺术宝藏,更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悠久漫长的历史。从远古的原始文身和服饰面具,到盛极一时的彩陶和青铜器;从气魄宏大的秦汉艺术,到艺术自觉时代的六朝风韵;从富于舞乐精神和恢宏法度的唐代艺术,到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宋代艺术,再到处于社会巨大裂变期的元明清艺术:这是一幅何等壮观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长卷!从横向看,中国传统艺术又包含着文学、绘画、书法、雕塑、音乐、舞蹈、戏曲、实用工艺、建筑园林等为数众多的艺术门类,而在每个艺术门类中又都有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与宛若繁星的优秀艺术家。不同门类的中国传统艺术还包括文人艺术、民间艺术、宫廷艺术和宗教艺术等不同层次和方面,其面貌更加异彩纷呈、气象万千。《中国艺术学(精)》上编“中国传统艺术流变”正是在融汇贯通各门艺术方面的一个尝试,力图在概括各个艺术门类史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描绘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总体历程,在艺术通史的基础上突出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艺术门类,同时兼及其他门类艺术。这一部分以史为主、史中有论,始终坚持将中国传统艺术放置于中华文化史的大背景下来阐释。  中国传统艺术在艺术创作、艺术鉴赏乃至艺术门类等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从艺术创作来看,中国传统艺术在创作规律、创作过程、创作方法、创作心理以及对于艺术家道德的要求等方面,都有许多独到的理论。

书籍目录

上编 中国传统艺术流变第一章 远古嬗变第一节 从原始文身到朝廷服饰第二节 彩陶:形变与意义第三节 青铜:形变与意义第四节 建筑源变第五节 音乐源变第六节《诗经》内外第二章 秦汉气魄第一节 秦汉艺术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二节 秦汉建筑:法天象地第三节 秦俑汉雕:虚实之韵第四节 汉画像:一体古今第五节 汉赋:总括宇宙第三章 六朝风韵第一节 六朝艺术的社会文化氛围第二节 书法呈韵第三节 绘画畅神第四节 园林适心第五节 诗文欲丽第六节 石窟流彩第四章 唐代气象第一节 唐代艺术的社会文化氛围第二节 舞乐精神第三节 恢宏法度第四节 禅道境界第五节 大千世界第五章 宋人心态第一节 宋代艺术:文化氛围与四大基点第二节 诗文境遇第三节 画院风采第四节 士人意境第五节 词人心态第六章 元明清趣味第一节 元明清艺术:文化氛围与三大境遇第二节 散曲:诗的世俗化第三节 版画、年画:上下沉浮第四节 小说:裂变与整合第五节 戏曲:蕴含丰富的形式美中编 中国传统艺术概论第一章 中国传统艺术创作论第一节 艺术创作的动因第二节 艺术创作的条件第三节 艺术创作的心理第四节 艺术创作的过程第五节 艺术创作的因革第二章 中国传统艺术鉴赏论第一节 艺术鉴赏的意义第二节 艺术鉴赏的标准第三节 艺术鉴赏的方法第三章 中国传统艺术门类论第一节 中国传统书法第二节 中国传统绘画第三节 中国传统雕塑第四节 中国传统建筑第五节 中国传统音乐第六节 中国传统舞蹈第七节 中国传统戏曲第八节 中国传统文学下编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第一章 道一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第一节 艺的灵魂——道第二节 艺求道——形与神第三节 艺求道——意象与意境第四节 艺即道——意境第二章 气一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化第一节 气的生命化第二节 气韵(之一)第三节 气韵(之二)第四节 气韵兼举第五节 笔气墨韵第三章 心一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主体能动性第一节 中得心源第二节 情志相谐第三节 唯美人格第四章 舞一中国传统艺术的音乐智第一节 乐(舞)·道的动象第二节 灵的空间第三节 线的艺术第五章 悟一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直觉思维第一节 心境归一第二节 直寻妙悟第三节 亦心亦物第六章 和——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辩证思维第一节 中和为美第二节 以和为归第三节 以中为节

作者简介

《中国艺术学》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为国家“八五”艺术科研重点项目。全书共分三个部分,上编“中国传统艺术流变”在各艺术门类史的基础上,从总体上勾画出中国传统艺术的风貌;中编“中国传统艺术概论”包括“创作论”、“鉴赏论”与“门类论”,总结出中国传统艺术在这几方面的民族特色;下编“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史、论的基础上,概括出了最能够反映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美学特征。《中国艺术学(精)》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全面阐述,突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风格和审美特征,显出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特质。《中国艺术学(精)》材料丰富翔实,史论结合,可供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从事研究之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进行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参考书。

图书封面


 中国艺术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条理清晰,引录颇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