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的思想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
ISBN:9787206054044
作者:[法]让-吕克·南希
页数:400页

章节摘录

2.过去一时间(Le passe—temps)哲学之为失败,乃是对不可能在场的背叛。西方的形而上学——或许是我们整个欧洲的历史——通过被德里达所拆解或解构了的概念工具,是对在场的奠基和保存:理念自身奠的基础,所有那些与经验自身相关东西的基础,这就是说,存在按照建筑术围绕某个所带入的基础而显现,自身建构的可感世界的显现,或如人们所言,能够为先验感知而建构自身的基础。现在的在场、聚集、共时性也是如此。不要任其散乱!不要失去任何东西!保持住一切你所有的(/专有的:en propre)!在边界和家舍的院墙之后,欧洲人民的安全确保住他们的财产(Eigenheit产生了Eigentum)①,这不是形而上学思想的社会性条件,而是此类思想之筹划。要实现这个筹划是不可能的,一直被推迟——未来的弥赛亚作为现在的弥赛亚而处于缺失之中。《声音与现象》断然指责了形而上学的在场假象,这个由倾听自身的声音而获得的假象:在场和在自我意识之中拥有统一。假象或幻想,但是在存在者论的幻想和显现之先,也先于现实和幻觉之问的区分。所有的唯物主义都带有这个标记,如同所有的唯心主义那样。

内容概要

作者:(法国)让•吕克•南希 (法国)布朗肖 译者:夏可君 丛书主编:何怀宏

书籍目录

编者序
献给德里达
一、整全他者
二、感谢(归给)雅克·德里达 莫舅
三、德里达,向你致敬,向我们要成为的盲者致敬
四、留步,过来
思想的共通体
一、爱与共通体
二、否定的共通体
开端的解构
一、唯一神论的解构
二、基督教的解构
三、尼采:一颗心的经验
四、抹去亚玛力:记得与德里达和圣经传统一道遗忘
五、在谱系学与童贞女生子之间:本源与本源性在《马太福音》
汉语思想的变异
一、代替的“主体”与以撒的“捆绑”
二、触感神学
三、“一无所剩”:庄子《逍遥游》的无余书写
四、论幻象
五、筷子吃筷子:陈洲的“筷子——梯子”
六、刘小东的“烧耗子”:表皮的事件和生命煎熬的形象

编辑推荐

《变异的思想》为"西方哲学理论与实践书系"中的一本。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或者说,变异的思想不是为某个学派、某种主义和理论、某种宗教教义辩护,而是试图在变异的书写中,让传统文本把自己带往未知的对方,敝开一个新的未来,或者说,是我们自己的探索和追问把传统的文本带往它未知的对方。变异的书写是形成生命个体的书写——不可能书写的书写,并以此来召唤未来的汉语思想。
本书为“西方哲学理论与实践书系”中的一本。本书共分献给德里达、思想的共通体、开端的解构以及汉语思想的变异四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爱与共通体,否定的共通体,唯一神论的解构,基督教的解构,抹去亚玛力:记得与德里达和圣经传统一道遗忘,代替的“主体”与以撒的“捆绑”,触感神学,论幻象,筷子吃筷子:陈洲的“筷子——梯子”等内容。
--------------------------------------------------------------------------------
目录
编者序
献给德里达
一、整全他者
二、感谢(归给)雅克·德里达 莫舅
三、德里达,向你致敬,向我们要成为的盲者致敬
四、留步,过来
思想的共通体
一、爱与共通体
二、否定的共通体
开端的解构
一、唯一神论的解构
二、基督教的解构
三、尼采:一颗心的经验
四、抹去亚玛力:记得与德里达和圣经传统一道遗忘
五、在谱系学与童贞女生子之间:本源与本源性在《马太福音》
汉语思想的变异
一、代替的“主体”与以撒的“捆绑”
二、触感神学
三、“一无所剩”:庄子《逍遥游》的无余书写
四、论幻象
五、筷子吃筷子:陈洲的“筷子——梯子”
六、刘小东的“烧耗子”:表皮的事件和生命煎熬的形象


 变异的思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今天上午又读《爱的共通体》这篇短短的座谈记录,记点感想。给我们的无力症状起个名字,那就是虚无主义。应对虚无主义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最近每天晃在我脑袋里的关键词——“价值”,这个词倍遭误解、意思也幽暗不明,也许梳理其阐释史已经是在克服虚无主义的道路上行进,这是我以后需要做的。在这里,南希拒绝了价值,走向一种更加晦涩的虚无,姑且这么说,那就是法语的rien,有某物的虚空,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存在着极微物,无限近于无的极微物。一个杯子和一只钢笔放置在一起,让我们把视线集中在这个从传统西方思想意义上毫无逻辑价值的“共在”上,集中在这两物之间的场域上,甚至在这里已经没有“关系”了,只有不可诉诸于“关系”的“分享”,分享一个“空”。显然这个“空”不是什么匀质空间,是上面所说的rien,有着错位的小颗粒。“分享”甚至不是“沾染”,不能居有,两物只是对关系的缺席的呈现。然后让我们离开作为死物的杯子和钢笔的隐喻。共通体总是触感的共通体,“触感的特征既是接近又是远离,但接近是一种作为远离的接近”。触感的游离性质在共通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说只有身体的共通体了。这既是一种新身体的确立(小小地参见对《解构的共通体》中《身体》一文的评论),也促使我们对自己日常身体的反思。此时我想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哲学对日常myth的破除。大多数人对于哲学的期待在于寄望哲学破除日常myth、从日常漩涡中抽身。其实从根本上说,二者是完全错位的,永不能相互企及。简单的说法是,二者不是在一个层面上操作的。这里有一个现成的例子,关于sex时女性的被渗入,这是一个有待破除的日常myth。南希就认为是不存在渗入,不存在身体的内外,只存在触感。当南希这样说的时候myth被破除了吗?内外的空间形象根植于每个人的脑海,何以破除?怎样打开一条确立女性新形象和新认知的路向?这些都是成问题的,又是不可回避的。此时南希的“触感”哲学的作用是什么?仅仅是一种可供替换的假设?在此,我姑且断言为:日常myth的破除是在日常层面上操作的事情,哲学不是对日常myth的取消,而是对整个日常myth的斡旋领域的取消。日常myth的破除还是屈从于一种myth逻辑,而哲学致力于对myth逻辑本身的取消。。。这恐怕也就是现在的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只能用一套又一套的假设来置换,破除myth假设迎来另一套假设。南希给出了一个美好的意象。来自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思考哲学与现实这两者可以依附于这个隐喻。我要提醒的是,请我们仅仅停留于隐喻,这样这个隐喻就可以作为一个非日常的装置。不要试图破解以往的关于哲学与现实的“关系”的myth,myth逻辑也就不在了。哲学不是解毒剂。下面说说共通体的一个涣散空间。今天上午我坐在文图,困得神志不清,这句话来到我眼前:“不可能于共通存在中聚集的那个距离”,我把“聚集”二字看成了“聚焦”。这一小小的误读提示出我的思维的涣散空间,也提示出一个共通的涣散空间。我去触及南希所说的共通空间的方式只能通过误读!只不过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因为“集”字和“焦”有着大致相同的外型(汉语中可能的相同词源就不再追溯),滑动于这两个象形文字中的character,我觉得真正是在触摸/触及。1、不能聚集。总是在接近中远离,总是分享空无。2、不能聚焦。是的,失焦。涣散。永不能对起焦距,所以永远只是缺席的互呈。。。我一直觉得传统西方哲学太过目光炯炯了,炯炯指一种清晰的对焦的视野。这绝对是一种不可能的目光/视角,在我看来已经是一种眼科疾病,下一刻就会变成眼痛病。不如从“视角”走向“失焦”,再从读音上滑动一下(2次重复的唇齿触感)。失焦的共通和爱的涣散状态。是的,爱。共通体是爱的共通体,共通体的可能性存在于爱。从荒谬的上帝之爱到当今大于政治的某种无偏无居有的爱——给予你所无。恋爱中爱的闪现也恰恰在于涣散的时刻,恋人的话永远没有重点,昏热,激情和词语的触感,身体与身体的共在,那完全是一种破碎的状态。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其实摩西、德里达与庄子呼吸吐纳是同一潭空气
  •     我十分讨厌这么多感叹号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