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令人怀念的1980年代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9-15
ISBN:9787544253246
作者:(日)村上春树
页数:192页

内容概要

村上春树,日本作家。生于1949年。29岁开始写作,处女作《且听风吟》获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问世的《挪威的森林》日文版销量已突破1000万册,2009年出版的《1Q84》创上市12天销售100万册的空前纪录,被誉为日本文学在新千年的伟大开篇。写作之余,热衷翻译英语文学、跑步、爵士乐等。

作者简介

《碎片,令人怀念的1980年代》是村上春树最有趣的书。
在《碎片,令人怀念的1980年代》中,村上春树写下自己最有意思的故事。本书会让你见识到时光中的奇妙事物,然后心里想着“原来是这么回事啊”,然后嘴角上扬,开心地继续翻阅。
这些碎片试着依照顺序读下来,忽然觉得,虽说这个世界上有一堆这样那样的事情,可是还真有趣啊。请以搬家整理东西时,从柜子里翻出了毕业纪念册,于是打开一页页看下去的心情来阅读。


 碎片,令人怀念的1980年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这种乐趣必须趁着年轻充分地享受。尽情尽兴地享受。等到上了年纪,不能再做这样的事了,从前的记忆就会温暖你的身体。”《1Q84》中,老夫人趴在按摩床上,对伫立在一旁的青豆如是说。不知为何,这句话一直镌刻在记忆里。村上春树新出的《碎片》,似乎有相同的感觉。这本书是村上从一九八二年春天起,到一九八六年二月大约四年的时间里,在《运动画刊》杂志上连载的作品。内容包罗万象,迈克尔杰克逊模仿秀、《麦田里的守望者》、西班牙幸福小村的壁画、约翰•欧文夫妇打架、电视与零食的关系、恐怖片《克里斯汀》……村上先生一边自得其乐地记叙,一边插科打诨地评述。注意,这可不是《鸡蛋与高墙》里义正辞严的村上先生,那时他尚未站到文学殿堂顶端,还是个有点嬉皮、有点无所谓的半中年,比半泽直树大不了多少岁,应该还未脱离“彼得猫”时代那份执着和青涩吧。就是那个《无比芜杂的心绪》里提到的,住在东京近郊四下漏风的房子里。睡觉时抱着猫儿取暖的年代。那个时候,他开始跑马拉松,读《纽约客》,大吃特吃裙带菜,看世界的眼光还未坠上沉甸甸的重量。既会抱怨“村上冬树要比村上春树好。冬树给人一种老练坚毅又沉默寡言的感觉,就像《七武士》里的宫口精二。春树这个名字是给人开朗的感觉,却带有几分忸怩”;也会吐槽“我唱的《小狗巡警》还配有可爱的舞蹈,只要表演这个都会大获好评。但就是因为太受欢迎了,我很不愿意表演这首歌。真是伤脑筋。伤脑筋啦汪汪汪”;还会感叹“《终结者》电影刚开始有施瓦辛格全裸的镜头,依惯例在局部打马赛克遮住了,不过那话儿真是让人既想看又不想看”。依照顺序一一读下来,忽然觉得虽说这个世界上有一堆这样那样的事情,可是还真有趣啊。生于一九四九年的村上春树,如今已经六十四岁,依然执着,依然每日跑步,笔耕不辍,只是少了几分诙谐。时光流逝是无可奈何的事,但我们的年轻岁月绝不是没有意义的。从柜子里翻出毕业纪念册,就感到时光在指间流动,春日的森林般清新鲜活的画面在脑海中如同幻灯片般一张张放映。感动过的故事,看过的书,经过的地方,擦肩而过的人……尽管一切都无所谓了,成为不重要的小事,但岁月就是在这些小小的层层迭迭中过去了。那时可以肆意地唱歌,不管有没有人聆听,欢畅地去爱,就像不会受到伤害。我们的确经历过那样的时光啊。所有的一切,并不会都在岁月中老去。它们将成为黄昏时分燃起的小小篝火,温暖你的身体,照亮你的路。
  •     在我心中,村上春树是个老朋友式的作家。这本《碎片,令人怀念的1980年代》是对这一点的再确认。所谓老朋友,就是能让你在细微的地方看出和他在别人眼中形象不尽相同的细节,而这些乍看之下微不足道的东西是连一些以眼光犀利著称的人也会忽略的。就说黎戈吧,她能三言两语抓出那些村上批评家们写了两三本书也说不清的东西:她说,(原文记不清了,书不在手边,大意如此)村上的形象,很像《象的失踪》里那头大象,是头温吞吞的,让人忽略不掉的大动物,有自己的哲学,又有个性。高兴的时候就站在笼子里让你看看,不高兴了,就一走了之,不伺候了。以村上喻村上,令人击节的一语中的,我觉得是得了村上的神髓。然而在有些地方,她不免也袭了普遍的老调。比方她谈村上小说与日本文学传统的关系,也以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人作比,说他读的尽是欧美小说,与日本文学并无什么关系。我却以为此言不确。前两天读柳田圣山《禅宗与日本文化》,里面一些表述对我启发很大,他说:“自古以来,日本总是急急忙忙学习中国文明,具有把中国看作是纯粹的,极度理想化的倾向。比实际的中国更加中国化。”具体说来,便是极其重视仪式感,死循古法,反倒是中国本土更加随意融通。今日说起日本文化,国人多只慨叹一句“礼失求诸野”,也未曾想过日本这面镜子里反映的究竟是不是真实的古中国吧。移诸文学,我觉得一些日本作家笔下的日本,以及国人心目中的日本,比真实的日本更日本。换言之,那是一个经过提纯的日本,一个洋溢着和服木屐枯山水却并非真实的日本。戴上这样的眼镜,想从村上的小说里看出所谓“日本”来,当然不可能。另外,也许是因为受够了私小说黏黏腻腻的传统,村上春树出道之初确也发过自己基本不读日本书,从小看美国小说长大之类赌气的言论,不过此话只能姑妄听之,正如鲁迅倡导不读中国书,自己旧学功底却甚是深厚一般。要举证据,远的诸如村上将夏目漱石《三四郎》誉为杰作,在普林斯顿教书时带着学生读安部公房等等就不说了。就近取譬,《碎片》里《四百名门的盛衰》写四百名门的后裔如今“竟然当起绘画老师了”,便慨叹道“简直是《斜阳》里的世界。”小地方用起典来也如此熟稔,若说未受其影响,怎么可能。老朋友的特点还在于给人的印象亲切有余而威严不足,狎昵有余而敬畏不足。这都是和读者距离近的缘故。一来活在同一个时代,少了时代的间隔,中间也没有那么多评介人涂脂抹粉。二来他的风格虽有欧美人冠以超现实主义之名,但也不怎么难懂,或者即使难懂也不难读,不及卡夫卡福克纳等人那么叫人高山仰止。第三便是他作风平易,随笔专栏也多。心理健康(这个极其难得,平凡人中已是凤毛麟角,何况还是个作家),光明坦荡,什么事情都能说,说出来也自然。《碎片》之类的几本随笔琐琐屑屑读下来,对他的家庭情况、饮食衣着、阅读口味、音乐嗜好,都能了解个七七八八。但就因为距离近了,相处的时间多了,观察也更仔细了,连脸上粗大的毛孔都能看个一清二楚,龃龉当然也不会少。他向往和追求的境界极其简单清晰。虽然做起来并不容易,但能被一清二楚的看见,有时不免让人存了轻视之心。主人公(尤其是初期那几本)说话行事千篇一律,得自硬汉派小说和电影的那份耍酷也令人生厌。连续读几本随笔,仿佛成天听一个人在耳边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评头品足,让人心生“这家伙嘴也太碎了吧”之感。他还对自己走上小说家之路的那个“决定性瞬间”津津乐道,即某日坐在甲子园球场草地上喝着啤酒,一球划过天际,忽然下定决心“那就写小说吧”!可同样的故事被他在不同随笔中频频提到,那沾沾自喜的样子让人生疑。李海鹏就直说鉴于村上不是个一贯诚实的作家(这个结论不知他是怎么得出来的),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得打个问号。相处的时候免不了被观察、被比较,还会被自己在心里不时暗暗的吐槽,这也是老朋友的宿命吧。不过啊,既然是“老”朋友,潜台词就是这段友谊已经经住了时间的考验。所谓老朋友,就是缺点历历在目,许久不见,心中还略有点想念的人。及至再次相见,一面叹息“这家伙老毛病怎么还在啊”,一面还为了那份久违的熟悉而感动,如果还能看到进步,那就更是喜出望外了。在书店挑不到书内心怅怅的时候,拿一册还没读过的村上春树,永远是不会后悔的选择。就是这样单方面的老朋友啊,只比我爷爷小几岁的村上君。P.S.能和朋友相比的关系就是家人了,比如所谓“毛姆叔叔”和“奥斯丁阿姨”,两者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了,有空另行展开。
  •     架空在80年代的短文集,光是看了前言我就知道自己想看完它是很艰难的。因为我并没活在那个被迈克尔·杰克逊旋风席卷的夏天,也没怎么读过什么纽约客或者纽约时报,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也无福关注。于是只好开着google边看边查,从约翰尼·本奇查到沃尔特·希尔。别笑,对我这样90年代的小鬼来说这些名字实在太陌生太符号化,毕竟我脑海里关于的迈克尔杰克逊的记忆几乎都是从4年前开始建立的,而爵士棒球疱疹之类的东西也离我太远。如果你了解那个年代,不妨读来看看村上的眼里那个年代是怎样的;如果你和我一样,还是去看无比芜杂的心绪吧,并不是后者易懂,而是没有经历过一个时代,是很难感受一个时代的精神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反正我是脑残粉
  •     这两年突然喜欢上了村长的散记,虽说缘起是他的演讲,但总有一些流行的共性,当你喜欢的时候他的散记就一本本的翻译过来,一个小说家估计也很无奈读者这种近于无厘头的爱好吧……
  •     看书的时候公交车的广播想起了梦醒时分
  •     难得记录1980年代人们生活状态的书,还不错
  •     地铁上看完,确实非常碎片啊。阅读中我一方面羡慕名作家不论写什么都可以卖钱真是好啊,另一方面了解了那个年代人细碎的流行时尚、人们的见闻和生活,对一部分人来说,这些都是珍贵的回忆~
  •     我想我和村上先生有着不可诉说的缘分
  •     可能我没活过1980,可能我一直在中国,总之全然无代入感
  •     照例,新年第一本书献给自己最喜欢的作家。当做见闻来读还行,就像有个远方的朋友跟你聊天一样。偶有金句。
  •     配着acidman还行吧,,脑残粉的宽容
  •     故事
  •     简单的日常感悟记录和对当时世界的调侃。轻松却略显无聊的随笔。
  •     难看
  •     #十九君的深夜书局# 【2017 NO.34】“这些碎片试着依照顺序读下来,忽然觉得,虽说这个世界上有一堆这样那样的事情,可是还真有趣啊。请以搬家整理东西时,从柜子里翻出了毕业纪念册,于是打开一页页看下去的心情来阅读。”
  •     准3。杂志专栏的东拼西凑之作,只偶有几处亮点
  •     虽然村上的一些看法很有趣 但是这种翻译国外杂志夹杂自己想法的片段都能出书让人觉得村上的粉丝真的很有钱包容村上
  •     当闲聊看的,还是挺有意思的
  •     80年代日本人阅读美国报刊读物的随笔,流行已过,有点复古怀旧的意味
  •     像翻阅杂志一样
  •     各种没什么意思的碎碎念,对于90后来说完全找不到共鸣;文字也没有读小说时的那种感觉,可能因为翻译不是林少华吧。
  •     2016年45弹。
  •     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     村上真的是美国化的可以啊。拾人牙慧真的是用力过轻。不过圣诞节期间听着轻音乐或者开着白炽灯看也多少是别开生面。
  •     琐琐碎碎
  •     如果抛开喜欢他这一点来讲,这本书的确感觉没有什么作为实体书在书店贩卖的必要,更像是一个隔几天update一下的博客和随笔。但无奈村上的文字就是有那种魅力,所以4星。 适合消磨时光的时候读上两篇,每篇很短,偶尔读着读着会感慨:「啊我也是这么觉得的,但我就是无法像村上君这样用文字表达出来呀」
  •     和小说相比,更喜欢村上的杂文和随笔。都是一页之内的小品文,读起来相当轻松。也算是补课了吧,那个年代发生的这些事,我真的一点都不知道。
  •     村上春树的长微博
  •     即便都是做混子,品味好的人写得也没那么臭。
  •     打一辈子酱油又如何呀
  •     我怀念90年代
  •     不知道他在讲些什么
  •     有趣
  •     撈錢
  •     果然是碎片,适合如厕和洗脚的时候读
  •     看来村上春树真的是缺钱用了,失望。想打一星的,没忍心。
  •     那些最性感最真实的文字。 读过此书,爱上了短篇。
  •     看不懂+2
  •     唉……
  •     七
  •     读着平淡无奇的随笔,觉得他还真是非常可爱啊。那些坦诚啊,自嘲啊,有意无意流露出来的处事态度啊,常常让人忍不住就扑哧地笑出声来。读来非常愉快~
  •     20170121 厦门
  •     或许对于作者本人或与其有着同样文化背景、时代经历的人才有意义吧,对我来说看完一遍就放下了。不过想想成文年代是八十年代,对比当时中国的环境,感觉有点微妙。
  •     一些小的随笔
  •     2013-68
  •     村上这家伙实在是太喜爱古典音乐了,搞得我也想去听!一本随笔集,记述过去的随笔集,大多是近似于口语的文字,惬意舒适。似乎在他的感觉里,1980年代还是个不错的时间段,好想去看看,昭和晚期的日本是什么样子。
  •     没有那个情怀
  •     放松心情
  •     去年还是前年去北京的硬座上。
  •     村上就是啥都能写,也是种天赋呀!
  •     这个系列散文不如《村上朝日堂》有趣,很多内容涉及80年代美国文化,不甚了解。
  •     (年轻时的)大叔带你读报纸,八十年代的时代感铺面而来。我就特别喜欢看这位大叔侃一些好像完全不重要的东西,侃得人时不时会心一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