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变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
ISBN:9787506319515
作者:孟晖
页数:538页

内容概要

孟晖,编辑、女作家。1968年4月30日出生于北京,达斡尔族。198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本科,1990年肄业。1990-1993年10月在法国巴黎留学。1994-1998年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工作。1998年至今在北京三联书店编辑部工作。出版有长篇小说《盂兰变》、随笔集《维纳斯的黎明》、《畔金莲的发型》及《中原女子服饰使稿》,译作《西方古董欣赏》等。

作者简介

《盂兰变》以武则天即位后的数年为背景,写出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宫闱故事。武则天不是小说的主角,但女皇无所不在的权威阴影,成为启动叙事的契机。作者的兴趣是想象那样一个时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伦理的、政治的,以及情欲的关系。外戚世族。王子公主、蕃将妖僧、佞幸男宠,还有无数的彩女侍从,勾心斗角,交织成极复杂的网络。这网络又以圣神女帝为辐辏点。天威难测,谁能预卜自己明日的命运?皇恩浩荡的排场下掩不住一波波的死亡斗争;骄奢淫逸之后,是无边荒凉的生命叹息。


 盂兰变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不喜欢此书太过做作的文字风格,而且到了也没讲出个整故事。也许是我一介俗人接受能力有限。总觉得作者的风格不适合写波澜壮阔的史诗,过分细腻的女性风情写小品类更好些。
  •     正如好多评论中所说,这本书有些暗线让人或看不出由头,或找不到结尾。所以看书过程中,经常让人很疑惑,不知道为何人物会有如许表情或言语,往往要前后对照反复品味,这样反而给本书增加了拼图般的乐趣。看了3遍之后,对主要情节有些许心得,写来看看吧。先介绍3个男主角,以下按照本人喜欢的顺序:阿史那永宁,小名花奴、花郎、花卿,外号嵌宝玉镜台、玉面虎,西突厥胡禄屋部首领阿史那忠杰在神都的质子,还不到19岁,出场时为六品右武威卫校尉;宜王李玮,小名阿宝,武则天与李治的长孙,应该在二十岁左右,因为书中说他10岁与王妃成亲,已有10年夫妻情分;崔文徽,不知道小名是什么,豪门巨户清河崔氏的二公子,所以我一般认为是崔二,时任五品的右羽林军左翊左中郎。故事是这么开始的。宜王有一只金薰球,这天在他睡着的时候燃起熏香,他发现自己化身为一条小金蛇,来到一所行宫,见到会织锦的美人柳才人。宜王醒来的时候,与花奴同床共枕,宿醉未醒的花奴将他错认为歌姬玉蛮。如果你象我一样,在全书4/5的地方被宜王妃和永宁突然亮相的私情吓一跳,所以在第二遍特别留意他们是如何开始的话,你会发现,实际上玉蛮也是被错认的。当晚在花光院樱桃树下,酒醉的花奴遇上的其实是宜王妃,皇帝的从侄孙女,建昌王武攸宁的女儿,清源郡主,小名为阿措的武仙鸾。在宜王妃的荟锦堂,宜王和王妃为被当掉的金涂银灯树吵了嘴。所以我们知道,宜王是个喜爱声色犬马的小败家子,不大为王妃瞧得起,但是性子里也是有阴狠果断的一面,比如演示什么叫皇孙之乐——为妇人的步摇贯穿手掌。宜王向王妃打听自己父母薨逝的缘故,却不相信王妃的答案。借着外出行猎的机会,宜王、花奴和崔文徽三位好友叙旧,既交代背景,又为故事的发展埋伏笔。我们于是知道了崔文徽喜欢写诗,很喜欢老婆,从军2年为老婆守身如玉,可惜马上要被老妈逼着休妻了。花奴养了一只名唤阿狸的豹子,最讨厌猎人设陷阱捕兽(所以长了两条腿的嵌宝玉镜台最恨阴谋,最喜欢拿刀快意恩仇),此次出猎想给阿狸讨个老婆。宜王纠缠在“子不报仇,非子也”、父仇大还是母仇大的困惑中,崔文徽的看法是,同意子须报仇,但是子更当以孝为本,报仇这种事根本想都不应当想,而花郎的看法是,母仇大,总之一句话,要在皇帝的猜忌中自保,还要寻机会推翻武氏家族,重振李唐江山。三个人当时还是声气相投,互相引为知己的,因为有共同的敌人——武皇和武家人,彼此身份也相当。可是,背地里却暗潮涌动。永宁安排东突厥可汗的重要谋臣阿波达干,后来被称为“来鹘”的胡人以通译的身份混在波斯金匠中入府。随后,西突厥可汗在内侍帮助下入东宫探视当时的皇嗣被人举报,导致皇帝腰斩了西突厥可汗和内侍范云仙,永宁和崔文徽也被下狱,汝南王因为在家里被搜出突厥宝刀,证据确凿被杖毙,宜王和其它几位皇孙也险些因此被杖死。虽然后来宜王捡回条命,永宁和崔二也被释放,这件事,却是三个人关系的转折点。在看第二遍的时候,因为已经知道了,可汗之所以被发现,乃是被探视的皇嗣亲自告的密;宜王和崔文徽之所以能逃得命来,是崔二先假装认罪要求面圣,在见到皇帝后翻供,说一切都是西突厥可汗唆使的,皇子皇孙们除了汝南王之王,毫不知情,加上宜王妃在一旁为宜王说情,所以将一切罪责推到西突厥可汗身上。而永宁能出狱,全赖他的父亲在西突厥十部中势力最大,皇帝打定主意要招抚和威吓并施,诏其父入京,为安其心,必然不能让永宁继续蹲监狱啊。所以看宜王醒转后,三个人的对话,实在是触目惊心得很,算是铺垫了三个人的结局。永宁以为是自己的父兄为了救他出狱,背叛了可汗,所以他说“如果阿兄为了自己家免祸,不利于可汗,那么一定为可汗报仇”。崔二为此解释说,因为东突厥可汗的儿子逃归,为避免多生枝节,必然要安抚永宁的父兄,所以放他出狱。崔二说自己是个“妄图求苟活而不知廉耻、不择手段的小人。”宜王显然听懂了他的暗示,知道他为自己的谎言不择手段而羞愧。但是永宁没有,永宁以为崔二忍辱偷生,是象他一样,活着以求报仇,要拖着他的冤仇(皇帝)去死。崔二却因此受到启发,认为自己以后的人生,就是忍辱负重不择一切手段,助宜王重登皇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永宁后来发现了真相之后,与崔二反目成仇,而崔二也为了宜王,不惜做了武则天的男宠。在确立了各自的人生方向之后,命运的车轮也毫不留情地滚滚向前啊,宜王学会了做金箔,为自己梦中的柳才人送去圆金线。崔二接受了与武家长清县主的亲事,对武皇表明心迹,一步步地接近权力的核心,最终凭借平定西突厥的方略,正式加入武皇、太平公主、宜王妃,成为的智囊团、密谋圈中的第4号人物。而永宁开始加入到山贼这一很有前途的行列中,在神都郊外杀人越货,为自己的复仇事业累积资本。有一个地方我特别不解。宜王妃暗示宜王,皇帝近来接受大臣的劝谏,缓刑近仁,不再滥杀之后,宜王跟王妃商量,是否处理掉别墅中的声色犬马等无用之物,王妃反而说不必。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是说从此宜王不需要假装自己没出息,天天只知道败家了,还是他找到了新的娱乐方式,打算以金匠的形象出现在皇帝和武家眼里?还是觉得皇帝正常了,他也终于可以吐口气,过正常的读读书的上进的生活?总之一切阴谋都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宜王继续天天为柳才人做金线。来鹘都不高兴了,威胁说皇嗣已经跟突厥达成协议,邀请突厥兵相助夺位,以神都除宫苑、官署、百官之外市肆上的妇人、财物、工匠、内府中的金千斤、银五千斤、绫罗二十万疋为谢。而宜王说,那么我愿意以妇人、财物、工匠、金二千斤、银五千斤、绫罗三十万疋为谢,换取突厥支持我。来鹘自然将消息传递给突厥王庭。同时,大概是消息传递过程中,被人抓住了小辫子。宰相李昭德通过宜王侍婢新荷传递皇帝要来宜王别墅严查的消息。宜王于是召唤来鹘,要他早做准备。顺便说,召唤的咒符,就是某次宜王同来鹘学的胡曲,在别墅里一吹,来鹘就知道,宜王叫他了,真是好神奇啊。来鹘给了宜王一把刀。不要忘了,当年汝南王就是因为在家里被搜到了突厥宝刀就被活活杖毙,所以宜王吐槽说,你们突厥是不是有好多宝刀啊。来鹘不好意思地说,是啊,每个皇孙送一个,看谁能拿住啊….因为宜王有小金蛇这个外挂嘛,就通过小金蛇把刀送到柳才人处,又逃过一难啊。到现在为止,好像一切都风平浪静,当然这是风雨来的前兆嘛。皇帝一边派兵西征,一边对永宁的父亲示宠,带着大家去泡温泉。在温泉行宫里,可爱的美少年永宁为皇帝陛下表演了马戏,深受陛下赞赏。三个好朋友又在花树下吃烤全羊,永宁以文徽的腿为枕,要文徽为他捉虱子。文徽畅想自己当前的梦想就是辞官归田,云游天下,三个人甚至关心起来,男人穿裙子重要还是骑马重要。然后又一同去泡温泉,讨论当前女子把持朝政究竟是不是从胡人那边学来的这种学术话题。这时,内侍来报,天朝大军击退吐蕃和突厥的军队,杀敌5万余。永宁当时就急眼了,抓住文徽问具体情况,文徽不答,于是竟然打起来,宜王扇永宁耳光,永宁回报以老拳。内侍来报阿史那忠节中风,请永宁回去视疾才算是结束这场闹剧。其中文徽说了一句有趣的话,说大家都没有穿衣服,就在这里打架,难道是效仿禽兽吗?我觉得这一个细节,与后来新荷因为服用打胎药大出血而死后,宜王伤心之下,在别墅内裸奔对照着看,其中宜王固然有装疯的成分在里面,是不是也说明,他深恨自己禽兽?这段有个很不解的地方。皇帝因为战胜突厥,要赐给崔家8名美女,4名给老爹,兄弟2人各2个。宜王和文徽不堪妇人们的吵闹,躲到庭院里。宜王莫名其妙地说了一句,胡儿也有好处,肌肤莹白非人所比。文徽听了,问他跟永宁是否有断袖的缘分。宜王脸颊似火烧,说,我是无恶不作的,可是你比我更清楚永宁的性子。崔二于是说,那我就更不明白了。我全书看了3遍,没有搞懂他们在说什么。好像宜王怀疑永宁做了皇帝的男宠,所以有开始一句。那么崔二为什么突然提到断袖呢?宜王下面的话,好像既是否认自己同永宁有关系,同时又否认永宁做了皇帝的男宠。那么崔二后面,更不明白什么呢?看不懂。总之,因为西征的方略是崔文徽定的。突厥因此元气大伤,连带着永宁的父亲也气得中风了,还要在宫宴上,对皇帝俯首,痛哭流涕表忠心求宽恕,一边崔家得了皇帝的美女何嫁妆,以永宁傲娇的性子,同崔二的仇是板上钉钉地结下了。文中也写了,彼此眼光相遇,都有刀光剑影。下面又出了件我不能理解的事。就是当夜,宜王就预料到永宁来找王妃,并且提前埋伏了。后来永宁果然来了。有人说,觉得这段私会写的很美。可是我不大认同。我觉得一点都不美,彼此说着山盟海誓,却依然互相试探互相欺骗。王妃说,你要再象今天这么莽撞,我以后就不敢同你来往了。(我不大清楚,这个莽撞指的是什么,是说永宁在当天表演马戏之后,对皇帝说民间议论汹汹,不知皇帝为何还不杀来俊臣?还是永宁同宜王在温泉打架?还是夜里私会?)永宁故意说,好,我懂了,因为我家现在突遭变故,为了避嫌,你要同我断绝来往,我也能理解。王妃果然上当,马上说,你不要说这个(我才不会为这个跟你断绝关系的)永宁接着说,我不许你心中有那种龌龊念头。王妃说,我没有。永宁马上说,这么说你果然有。王妃说,要不是因为那一位(宜王),我什么都不怕的。我是怕别人以为你要通过我接近宜王,这样怎么得了。(显然是胡说,宜王和永宁的关系好,皇帝都知道了,怎么会有这种误会?反而是永宁和王妃的私情,恐怕别人不知道,王妃也断然不敢让皇帝知道呢)永宁果然表示不相信。开始打情骂俏乱扯。王妃就把话题又扯回来,说你们三个人今天在温泉打架,皇帝已经知道了,正在审问崔二,还不知道到什么时候呢,你要小心。永宁就说了句有用的话,说我来之前,崔二已经去看我的父亲了。王妃和宜王都对崔二的得宠表示惊讶。永宁于是又扯了句闲话,说听说皇帝要赐给崔二美女呢,为什么要这样赏赐他?(其实永宁必然知道,是崔二帮皇帝打了胜仗的缘故)王妃说,当然是为了派人帮十五妹看住他,不许他去看旧人(难得王妃想的出这个借口)然后两个人就表妹婢女男人女人打情骂俏几句,你来我往地胡扯。永宁就又拉回正题说,既然崔二如此得宠,那么我明天一定要去求他为我父亲和我家说情。王妃故意装作不解。永宁继续解释说,我的父亲现在的处境,必须有一位能在圣上面前说的上话的人,替他表表忠心,诉诉委屈。崔二那么受宠,皇帝一定会听他的话。王妃继续装无邪,说这个我不清楚。永宁进一步试探,你不是常常伴在皇帝左右的吗?王妃说,自己不过替陛下解闷,国家大事从不参与(说谎吧)可是还是忍不住提醒永宁,崔二是个君子,必然不会因私情害国家,所以与他交往要谨慎(避免为他所卖,你已经被卖了),他的闲事(与皇帝的私情,你如果知道了)也要少管。不过觉得永宁对王妃也是有情的,他后来竟然郑重的说,如果你要换新,也不必伤情,但是我不许你有那个念头(我绝对不会做皇帝的男宠的)。然后俩人发现被人看到,永宁要去追,王妃聪慧,说没人,不要追。说真的,追到了怎么解释?男女私会就有了确凿的证据了,不追就算有人说,还可以赖掉啊。所以说这个王妃真是聪明的很。另外宜王发现自己也被跟踪了,倒是没说这个人是谁。我觉得是宜王的一个侍从持戟,因为这位儿郎后来经常被发现跟着宜王,并且最终证明为皇帝的眼线。接着,新荷死了。宜王和永宁挑明了知道他们的关系。永宁和王妃在眺云阁被人看到在一处,永宁和宜王打了一架,刺伤了宜王。永宁逃了,继续做杀人越货的勾当。崔二来王府找永宁,宜王问崔二,现在西突厥已经被灭,他对东突厥有何打算。崔二不肯说。宜王问,难道不能等几年,一旦时机到来,就可以凭借一二宰相,五百羽林,把政变的范围限制在宫闱内,为什么非要跟突厥合作,引狼入室,动摇国家根本呢?崔二说,皇帝根本不像七十岁的人,简直只有50岁,臣子可以等,就怕皇孙们等不了。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因为世事难料,七十岁的武皇不肯死,不肯归还权利,没准还会杀尽李氏子孙,谁也说不准啊。后来永宁回来(他为啥要回来啊?),永宁被崔二和宜王联手抓起来。崔二坚持永宁杀人越货,要受法律严惩,判决后送给他父亲处置。王妃说这样永宁只有死路一条,坚持带永宁进宫向皇帝求情,并且要求崔二一起去求情。同时,非常彪悍地暗示,只要崔二开口跟皇帝说,皇帝一定会放过永宁(赤裸裸的威胁和暗示啊)。宜王和崔二的谈话还是收到了些效果。就是朝内同意和突厥联手发动武装政变的大官相继被贬,包括李昭德。李昭德被贬。宜王认为是永宁的主意,来鹘认为不全是。宜王以西突厥十姓、安西四镇、葱岭东西、大漠南北,均归东突厥为条件,换东突厥支持自己上位,并且不发兵中原。宜王已经看出,臣子们只要逼武皇退位,根本不在乎李家子孙是否被害,只是个发兵恢复李唐江山的借口罢了。永宁果然被判戍边,来鹘说要除掉他,然后玉蛮不见了。我一直不知道,玉蛮为啥不见,去哪里了?不会是跟着永宁走了吧?时间又过了1年多啊。武皇还没死,汗。太平公主、宜王、宜王妃杀死了薛怀义(因为有崔二了嘛)。因为这个,武皇很不开心,所以诏宜王陪驾。并且跟宜王讲了当年刚入宫做才人,侍奉太宗皇帝吃饭,太宗因为关中久旱不雨,立誓不下雨就不吃肉。当天饭食有肉有鱼,小才人虽然伶俐编出了羊是狼咬死的,并不是宰杀的,可是因为说了鱼也是狼咬死的,揭破了窗户纸,太宗就宁可长吁短叹,也不肯下箸。结果感动上天,当天就下雨,并且在3年内都是风调雨顺,从而民无饥色。武皇教育儿郎们要学习太宗这作风,做一个伟岸丈夫。宜王顺势开始哭劝皇帝,既然与太宗和高宗都有恩情,为何不立李氏子孙为太子。结果得知真相,竟然是,皇帝根本看不起高宗,所以更看不起跟高宗生的子孙们。唉,祖孙抱头痛哭。该说什么好呢?宜王果然是天真的孝顺的好孩子啊。皇帝自然是喜欢孝顺孩子,带着宜王游湖,顺便被发现了跟崔二的私情。宜王很受伤。来鹘又跑来说,皇嗣同样答应割地换突厥出兵了,而且突厥可汗也已经答应了。宜王就让来鹘把这个消息告诉崔二,来鹘说人家已经知道了,所以我才来恭喜你啊。崔二是不同意借兵的,所以来鹘认为崔二一定会阻止皇嗣,并且一定会成功。永宁去了突厥部。后来又回来神都,大概是去招兵买马吧。宜王、永宁带着永宁和宜王妃的儿子檀儿一起去给宜王的一匹马接生(为咩安排这样的情节呢?让宜王发现母亲的不容易?)宜王的侍从持戟(皇帝的人)和青策(崔二的人)似乎要对檀儿和王妃不利,但是宜王护下了。崔二前来宜王别墅搜查永宁。宜王对此很愤怒,崔二切了自己左手的小指头明志。柳才人所做的织遍花鸟的金丝锦衣终于做成并被皇帝穿在身上,被宜王看见。皇帝对宜王估计已经有所猜忌,如果宜王府特制的金线,能够被尚方局用来制衣,那么宜王的手不是伸的太长了吗? 宜王陪皇帝听法藏法师讲真金和金狮子所代表的真如和色空,真金为真如,金工匠为缘。金狮子只是真金因缘而起,并非真有,金体虽然随缘变成了金狮子,但是并不就此消灭。金狮子之相,只是色空。和所谓的三明性:第一是偏计所执性,第二是依他起性,第三是圆成实性。世人执金狮子幻相为实有,是为偏计所执性;金狮子因缘而有成相,生成虚相,为依他成性;虽然变成了金狮子,但是金体不增不减,不变坏,不易性,此为圆成实性。有所醒悟,或者说终于大彻大悟。可是我并不明白他的逻辑。但是显然是听了这段讲经,才导致他后来在明堂亲手杀掉崔二。然后就是盂兰盆会上。宜王散尽家财,做出一副巨大的盂兰盆山。原意是要布施给神都洛阳的二十几所寺院,每个寺院选派3名僧人去任意挑取盂兰盆中的物品,珠宝、书画、米黍等等。结果不仅僧人们彼此争夺贵重大打出手,沿途围观的百姓也抢夺起来,造成大规模踩踏事件,导致多人死亡,连经历了多次暴揍的不死小强王阿大也死了。这可能也是导致宜王放弃皇位的原因,虽然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崔二后来问,宜王为什么要散家财做盂兰盆山,宜王没有回答。我想是跟那次他去看桂娘的私生子,亲眼目睹工匠们地狱般的生活,并且随后又目睹王妃带领侍婢们晾晒衣物、屏风的豪奢,两厢对比,联想到武皇对他做人要像太宗皇帝那样,舍身为万民的伟男子,所以觉得自己要身体力行地,解救万民,从而大彻大悟了,决定从把家财散于百姓开始?当然这个可怕的结果,他估计是没有预料到。那么亲眼目睹这样的惨状之后,是否会想到,如果杀死了武皇,那么无异于将天下拱手让人,必然引起诸多势力来抢夺,从而造成更大的灾难?所以导致宜王将自己的志向,从夺回李唐江山,转移到到寻回并厚殓母亲的尸骨上来?总之盂兰盆节当晚,宜王和宜王妃被关入回心院,一切爱恨情仇因果报应开始清算。永宁带突厥兵趁乱杀入皇宫,挟持了宜王和宜王妃。有一个有意思的情节,我没搞懂。永宁带兵闯入院中,拿刀逼近宜王,宜王妃喊道,你不要杀他,你杀了他并不妨碍崔二的事业,他会另立皇嗣或者其他皇孙,两个儿郎都惊讶地回头看她。他们为什么惊讶呢?对于宜王来说,可能是没想到王妃为他求情?对于永宁是否是因为没想到王妃会为宜王求情?或者永宁惊讶于王妃竟然有这样的见识?亦或是永宁本来就跟宜王是一伙的,惊讶于王妃竟然认为永宁会杀掉宜王?没搞懂。永宁带着宜王、宜王妃在皇宫乱走,想要找到武皇。然后遇到另一批羽林,躲入密林。永宁逼宜王妃说出被腰斩的西突厥可汗死亡的真相,并且深恨宜王妃为宜王求情,歪曲事实把罪责推到可汗身上,要杀掉宜王妃。宜王为他求情,说她不过一介普通妇人,永宁就爆发了,说她怎么会是普通妇人,她知道那么多机密。所以,永宁对宜王妃也并不是真心的吧? 他一开始就知道宜王妃在皇帝身边的地位,所以才故意接近于她吧?恰好遇到内侍传旨诏宜王宜王妃到明堂,永宁才放过阿措。后来大家都到明堂了。我本来以为,皇帝召在回心院的宜王和宜王妃和其他皇子皇孙到明堂,是因为听崔二说宫中可能有变,所以让大家来躲避。后来永宁到明堂上,点火烧明堂,还说我帮你想个办法,那么皇帝会不会也趁乱,杀死所有的皇孙?虽然觉得这不可能,不过也不失一个办法。反正突厥、旧唐臣子、皇孙们、皇帝齐集一堂,彼此到了刀兵相见的地步,自然是要斗个你死我活了。崔二带兵来到明堂,控制了局势,已经逼皇帝承认了宜王的地位。宜王妃跳楼自尽。宜王仍然杀了崔二。永宁为自己父亲和兄弟所杀,同明堂一起燃为灰烬。好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这三个人要互相残杀。崔二和永宁作为唐朝和突厥两个敌对势力的臣子,因为家国的关系互不相容, 是可以理解的。宜王和永宁,因为永宁和宜王妃的关系,因为永宁的忠心都给了突厥的关系,因为宜王是李唐子孙的关系,因为宜王阻止突厥发兵洛阳的关系,互不相容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宜王要杀死崔二??我想主要原因是,其一这不是架空历史,而是在真实历史上敷衍的小说,那么这场政变注定要失败,宜王注定做不了皇帝,那么崔二必须要死。其二,如果你是作者,为崔二安排一个什么死法?明堂上,当时只有永宁、宜王,然后就是太监和女人。所以永宁和宜王同时和崔二打起来,难道要崔二死于永宁之手,算是突厥向天朝报了仇吗?No,还是死在宜王的手里比较体面,崔二其实也算求仁得仁了。何况,宜王信仰坍塌也有崔二的功劳,他亲眼目睹了,这位正人君子的代表,指挥自己的家仆用浸透鸡鸭肉汤的布巾为武皇制作所谓的素斋。既然武皇那么推崇为了天下百姓遵守诺言不近荤腥的太宗,称他为伟男子,要儿郎们像他一样,那么崔二这样做,不仅侮辱了武皇,同时也侮辱了宜王和他自己,他已经在不择手段的路上走太远了。于是一切都结束了。做了鬼的文徽和永宁,在地狱中,依然狠讲义气啊,为宜王担保,让他有时间了却残缘,并在奈何桥前日夜等他。而宜王带着允许他收殓母亲和太子宫侍从们的尸骨后自裁,然后归葬太子埋骨的恭陵的诏书,去九成宫寻找柳才人,寻找他一直苦苦追寻的父母薨逝的秘密。尽管这秘密,在王妃的口中一直是,太子妃挑唆太子谋反所以被杀。然而,似乎宜王认为她说谎,认为是武皇为了称帝,寻隙杀死太子和太子妃,否则不能解释为何要留下谋反的太子的嫡长子呢?于是,在柳才人口中得到了确认,整个故事是十四岁的柳才人在掖庭做织娘,被太子看上并强取了做九品奉仪,太子妃看不惯这个美女,寻了错处在她额上烙了罪印,柳才人发现太子妃和太子密谋要杀死自己的爷娘,所以去告密,导致整个太子宫的侍从做了陪葬,她并不后悔自己去告密导致太子和太子妃的死,却后悔害了一宫的无辜的人,最终自缢以谢。关于宜王对柳才人的感情。一次宜王对崔文徽说,自己在成年之后,日夜担心,不知道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就会被武皇赐死,所以躲在棺材中,惴惴不安,夜不能眠。直到有一天,他点燃了熏香球,化身为金蛇,见到柳才人,才得到解脱。后来他又对施利否认柳才人是他心上的卿卿。可是在最后的最后,他要求柳才人脱离地狱后来找他,在柳才人划伤他之后,说他可以去找柳才人,哪怕后世他托生为波斯金匠,她托生为高丽舞伎,他也能找到她。这是非常炙烈的感情,可是很突兀。无所谓了,反正,都死了。有人说柳才人可有可无,可是根本不是这样的啊。她是一个引子,引出整个的故事,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宜王又何从知道真相?太子、太子妃被杀事件又如何引发呢?整部书,我最喜欢的是宜王妃。特别喜欢宜王妃和宜王10岁成亲,宜王妃坐在宜王书房的小阁后,陪宜王一起读书,如果宜王不认真,还要敲他手板子的情节,想着都觉得特别可爱。10岁的女儿家,怎么会知道这些,肯定是太平公主教的,可能天天读书,也是太平公主给阿措布置的功课。所以她过得也并不容易,在后来对宜王哭诉,如果母家真的怜惜她,就不会看着她跳进陷阱而不加援手。宜王妃紧张宜王固然是因为受太平公主之名,可是一起长大的情分也不可能一笔抹杀。她同花奴说的,男子最公平了,新妇和旧妇一个样,对娼妓和妻子也是一个样,不像女子偏心。她对花奴是真的有感情的吧。最后,花奴竟然要杀她。宜王做了皇帝,她料定也必然饶不掉她这个武氏女,所以她跳楼了。要说书里面可以没有存在感的人,就是宜王的妾薛孺人。这个人存在的唯一作用,就是建议宜王招别墅里的文机和尚来唱目连变。换个丫鬟都可以代替啊。另外还有张子德,只陪着永宁在哥舒女人的帐篷里露了脸。柳才人的贴身丫鬟紫儿的身世,作者也没有交代,只在开头说这个十岁的小儿,还没出生注定要做官婢,可见应当是哪个罪臣的家眷。在结尾处,柳才人将紫儿托付给太监泉子,说她家族有奇冤,希望泉子有朝一日能为他们申冤...陈尚仪又要好一点,作者有交代她的身世、入宫的原由,但是她为什么会放弃宫中大好前程,来到九成宫这么偏僻的地方?太子妃遗体被挖出来,她还亲自为其梳头,可见她对太子妃显然是有感情的。还有一个地方,赵婕妤被逼自尽前,托陈尚仪对柳才人说,她是穿着柳才人为她制作的仕女人物花鸟织锦裙腰白罗裙去的。可是陈尚仪犹豫了好几次,最后才转达给柳才人。柳才人听了之后,才死心塌地地,听天由命地,开始投入到织那件金地花鸟锦衣上。好奇怪,不过是传句话,为什么陈素素会犹豫?
  •     非常喜欢这本书,去年在当当上买了,不过不是我当年在书店初见的那个版本,有丝遗憾,记得读高二时,一次在逛新华书店,偶然看到就爱不释手,但那时不能买,等我可以买了再去时就下架了,也不能定,直到参加工作了,去年在当当一气儿买了孟晖三本书。《画堂香事》《花间词》,都十分喜欢。喜欢盂兰变里面对人性的描写,还有友情!政治层面的,太复杂,不是我能理解领悟的!记得那经典对白:“”就是你转生在波斯,我转生在高丽,我也一定能找到你!还有宜王、崔二、花奴的兄弟情,到最后的决裂!虽惨但很壮烈!喜欢。作者对柳才人的心理的描写,女性写作的优势。

精彩短评 (总计46条)

  •     传说中的掉书袋写法,根本不成小说。
  •     情节一般,氛围烘托得很好,服饰和名物非常严谨。
  •     让人想到《我的名字叫红》,主要是在细节的考据上。拍唐朝题材的影视剧,请孟晖做文化顾问是没有错的了
  •     当作唐代风俗类读物看挺不错的。对于历史题材的小说或者网文,只想对写手作者们说,查查资料写出符合当时的器物风俗不是什么难事,可长点心吧!然而这书写得实在是对不起小说这个名称,且作者实在太恶心。恩。
  •     豆瓣上有网友说,这本书是“细节重于情节”的,对这一点很认同。很大程度上,我们已经不是为看故事而看这本书,为的是重回那个时代,感受那个时代的风韵与气度。
  •     说实话我更喜欢孟晖的其他几部笔记集子。
  •     濃墨重彩的描寫細節,無關情節推進的描寫大概可刪去有近百頁?// 唏噓。
  •     这里面的人都没有人物性格的吗,怎么一转头就翻脸好精分==而且为什么部分男女老幼尊卑贵贱全都有奸情的样子。。。
  •     华丽的有点看不进去了~
  •     细腻奢华,唐风气象
  •     名物
  •     这本书的主角是圣神皇帝身上的衣裳,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孟晖的行文也像织锦,细腻繁复,成品流光溢彩,即便只是简单流淌的云纹,也像能飘出兰亭旧俗的风雅与盛唐的豪奢。但是遗憾的是,可能孟晖太爱这种罗织的感觉了,也忽略了很多很重要的东西,完全是自己高兴的产物。但这不影响本篇的美感。就如同花二十五郎都到了那个地步,也不曾妨碍他讨好宜王妃。风流是刻在人血脉里的一种东西,我一直这样认为。
  •     状物写景读来颇有趣味,只是情节编排极不好。
  •     流水账
  •     惊艳
  •     好单薄。
  •     决定弃书。用力太过,词语堆砌,读来口涩。大概是受限于汉语的特点,很多没有认真思索过写作的文字,只是凭着一己感觉去写作的人,特别容易陷入大量使用比喻,堆砌形容词,文字拖泥带水的境地。
  •     我们必须承认,才女学用来写小说是很有气场的……
  •     我被这本书萌到了,或者说,吓到了。
  •     这本书太喜欢了!读完之后一个晚上都在为这个故事心中郁结.整体恢弘细节工笔娟秀极了.起初的时候喜欢永宁,宜王妃和永宁私会之后我开始倒向宜王了.先缓缓,隔段时日一定要再翻一遍.可悲的少年情谊啊....
  •     太鸡巴烂了
  •     太过纤巧雕琢了,《红楼梦》痕迹太明显
  •     图书馆借到了, 周末赶着看完了还了. 故事节奏处理有点松散, 不过选材及故事切入点开始挺有趣的. 对我来说最有趣之处是知道了唐代的熏香习惯, 牡丹配檀香, 兰花配麝香, 荼靡配沉水, 木犀配龙脑.
  •     岚吹牡丹蹄下落,香惹倦苔弦上歌,长安若青瓷,梦惊梦,清脆碎。
  •     今天的現代漢語複習大計都被這本書毀掉了嚶嚶嚶……
  •     最初看的就是这本作家珍藏版的,那是在学校看的,后来买回来的是新版,好像有那么点改动,不过也没法对照,看着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认识孟晖是从花间十六声开始,后来才关注她的其他书,原本对于这本盂兰变抱着的只是一种观望的态度,不过最终还是喜欢上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也沉浸在了孟晖的缓缓叙事中。
  •     走到哪里几乎都选择带着这本书,是我在学校的书店偶然买到的,爱不释手
  •     对服饰、用具等细节想象和描写还是不错。主题情节的构思布置就乏善可陈了。
  •     作者精于名物研究,这份熟稔使得书中虽然流光溢彩如七宝楼台,但事出有据,不犯错误。背景设定很宏大,文字背后有一股隐隐的张力。情节是真的很乱,明线之下暗线交错,而且好多地方写着写着就莫名其妙消失了。
  •     要不是因为不喜欢巴洛克就直接五星了……
  •     看了1/3,不太喜欢这种文风,神神鬼鬼扯东扯西,不知道在说什么
  •     lofter上盂兰变太太的推荐,可惜一时半会儿读不到巴黎1936了
  •     目连救母
  •     年少时读过,之后每逢盂兰前夕,总会想起这本书,挥之不去。
  •     不好看,细节是可以,但是人物写的跟神经病一样,一上来就被宜王的喜怒无常和无来由的自残行为吓到了。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人设能不能稳重点啊。而且好啰嗦啊,看一半了都没啥情节,全是线头。在永安调的评论下看到说这本更好看,这……有点瞎吧
  •     这就是作者用一些无关紧要的情节串起了多年来攒下的yy资料的故事……
  •     对风物的描述远甚于情节的铺陈,不由让人慢慢陷入层层绫锦织就的金色大网,喘不过气来。武周时期奢靡绮丽渐臻极致,但帝国初期的勃勃生机与清朗豪情已经消退,盛世之下波谲云诡,腐朽暗生。
  •     好老了哟
  •     作者对于细节的刻画简直有感同身受的错觉。。。
  •     写得过分罗嗦,情节拖沓,但唐代器物描写一应俱全,连制作工艺都非常详尽,若是写唐代剧本和小说的,可以多多从中搜取资源。
  •     咬臂之交,为什么觉得男人的友情比女人可靠……真是爱死花奴了~
  •     确实好看。细节的丰富,对盛唐工艺的痴迷和再现,用人物的线索串得很妙。
  •     主线过于晦涩
  •     为毛我觉得作者写得很吃力的样子……读着像走走停停的老爷车。还是认为《花间十六声》类写作更适合她。所有人物都大惊来大惊去,可以淡定一点吗
  •     细节比情节好。气氛营造的有点刻意,叙事不纯熟。
  •     太多可供回味之处,今年看过的最好的小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