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给我讲故事,我需要的是人物》书评

出版日期:2015-4
ISBN:9787550246408
作者:彭小莲
页数:200页

认识好莱坞怪兽:罗伯特•奥特曼

欧洲三大电影节最高奖在手的奥特曼 罗伯特•奥特曼作为影史上仅有的两位世界三大电影节最高奖大满贯的导演(另一位是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堪称是美国影坛屹立不倒的旗帜。(金棕榈奖-《陆军野战医院》,1970;金狮奖-《短镜头/银色、性、男女》,1993;金熊奖-《西塞英雄谱》,1976)。然而对于中国观众和电影研究人员来说,这却是个陌生的名字。在我对奥特曼产生兴趣寻找他的作品和相关资料时,就发现困难重重,不仅他导演的40部电影资源不全且大多没有字幕,更令人惊讶的是对于这样一位重量级导演,国内出版界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随着我对他作品的了解深入,奥特曼作为自由而另类的反体制作者导演的硬汉形象愈发鲜明,我就更加期待了解这位电影大师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和生命旅程,所以读到彭小莲老师所著的《不要给我讲故事,我需要的是人物》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2014年秋冬美国举办了罗伯特•奥特曼40部影片的大型回顾展,同年也有纪录片《奥特曼》推出,展现这位追梦赤子的华丽一生,纪录片还参加了201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乘着奥特曼研究的东风,2015年3月后浪出版了《不要给我讲故事,我需要的是人物》,由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78级毕业生彭小莲老师所著,成为国内第一部关于罗伯特•奥特曼的书。导演写导演很有说服力,而且作者把奥特曼的人生及创作生涯娓娓道来,颇多幕后细节令熟悉他的读者不觉莞尔,也极大地激发了陌生读者的观影兴趣。《不要给我讲故事,我需要的是人物》这本书以作者和周传基老师就好莱坞最厉害最有个性的导演的探讨作为自序开篇,师生二人都认为答案是罗伯特•奥特曼,吊足了读者胃口。而后分别介绍了其7部代表作的幕后拍摄故事和艺术特色,分别是《陆军野战医院》《漫长的告别》《纳什维尔》《大玩家》《短镜头》《高斯福德庄园》和《牧场之家好作伴》,这些经典之作的创作年代从1970年到奥特曼去世的2006年,也大体代表了导演的创作风格;与此同时,每介绍一部影片,就穿插一段成名前史和个人生活,从青涩的年代、迷茫的青春期到电影电视业的跳转、拍电影的艰辛和与女制片人的恩怨,最后回归家庭作为父亲、生命终站的下场戏再见,写作体例非常有趣,颇像《与萨莫的500天》的结构。先让你看到导演功成名就光环闪耀的时刻,再让你观察他辉煌前的迷茫、选择和坚持,因果相生和天道酬勤的宿命感油然而生,而且读者会发现导演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青少年时期接触事物的影响,比如年轻的奥特曼对爵士乐和广播剧的偏爱都深深烙印在其后的作品中。书中还原了奥特曼的童年、婚姻、家庭和友情,人生经历与创作生涯交叠在一起,呈现出个性十足有血有肉的罗伯特•奥特曼。什么是“奥特曼式的”?最后的附录分别是奥特曼给卡佛短篇集写的序和导演的作品年表。可以说奥特曼改编卡佛9篇小说1首诗歌而成的《短镜头》是卡佛影像化的杰作(拿到奥斯卡的《鸟人》也在尝试),村上春树在他的随笔集《终究悲哀的外国语》中也写过一篇《描绘“卡佛的国家”的罗伯特•奥特曼电影迷宫》来评价此片:村上去美国访学,因为是卡佛小说的日本译者就受邀参加本片的内部试映;放映后村上问卡佛遗孀为何片名叫“Short Cuts”,得到解释为“既是短片集,也是短镜头,更是人生之捷径和细小伤口”。在我看来《短镜头》真正贯彻了书名中的“人物中心”主义,正如在纪录片《奥特曼》中朱利安•摩尔解释说”Altmanesque”(奥特曼式的)就是“我们如此脆弱”,卡佛也认为“对大多数人而言,人生不是什么冒险,而是一股莫之能御的洪流”。故事正是芸芸众生避之不及的碰撞产生的,要么随波逐流,要么逆流而上,剧情的发展走向在于人物的精神意志。纵观整本书,导演交椅权力中心的奥特曼在作者笔下令人爱恨交织:对于观众和影评人来说,他的作品虽水平不齐却总值得期待;而对于制片人和编剧来说,他简直是天字第一号难搞的家伙,不服从体制,只拍自己想拍的东西,且固执己见拒绝修改,对于一剧之本的剧本满不在乎,经常让演员扔掉剧本随意发挥力求真实感即兴感。不过也幸亏他敏锐的艺术直觉,在70年代作为新好莱坞老家伙,他很多创新的手法打开了现实主义的视听新方向,影响延续至今。群戏能手奥特曼的众生浮世绘书中每隔几页就在讲奥特曼如何与制片方斗智斗勇拿到投资,也有相当篇幅描述这位派对导演的群戏手笔,要知道奥特曼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的群戏。从与各方演员合作的种种趣事,到对白重叠多层声轨和移动摄影变焦镜头的技术手段,再到家庭作坊式的作业模式(他两个儿子分别担任摄影师和场景设计师),书中在7部影片里都进行了相应介绍(7部中有6部是典型群戏),片场那种欢乐和谐的气氛跃然脑中,在了解到影片幕后故事时,我会迫不及待想再看一遍电影,这就是此书的魅力。读罢释卷,沉甸甸的知识学到手,却也觉得意犹未尽。书中对于7部影片的分析既引用了史料又有作者自己的见解,读起来是过瘾的。但是奥特曼40部作品中只挑选7部做详解却让我觉得吃不饱,这7部电影在国内还算有名,然而推广到更大范围的未知才是本书更应该着重的地方。奥特曼的反战、嬉皮和政治意识集中体现在创作黄金期70年代的《陆军野战医院》《漫长的告别》《纳什维尔》中,书中的介绍呈现散点状,不过若把片目列开,会发现70年代的十几部电影中都含有反叛气质。另外,奥特曼的反类型叙事在书中完全没有提到,而这才是他享誉欧洲的关键。他的战争片如《陆军野战医院》、西部片如《花村》《西塞英雄谱》、强盗片如《没有明天的人》、黑色电影如《漫长的告别》、音乐片如《纳什维尔》《牧场之家好作伴》、真人动画片如《大力水手》、女性主义如《幻象》《三女性》、科幻片如《五重奏》、政治片如《选举风波》《秘密的荣誉》、传记片如《梵高与提奥》,同时还涉及电影、时尚、医疗等等领域,他对经典好莱坞叙事方式的超越(反类型)和对美国社会的冷嘲热讽令人叫绝。而在本书中,许多值得大书一番的影片碍于篇幅限制都沦为了过场戏,详解的7部影片也未从类型角度入手分析。本书还忽略了奥特曼自编自导的一些影片如《幻象》,这对于编导合一的作者研究是非常好的切入点,略过颇为遗憾。更大的问题是,80年代奥特曼处于评论界不看好的创作低潮,但身在巴黎的他仍旧保持每年一部的速度推出新片,十部电影在书中未曾提到,80年代也就成了奥特曼研究真空期,这种断档也是应该避免的。本书还有一个缺憾即备注中指出的参考资料出处模糊。罗伯特•奥特曼的生平素材来自于网络上的报道、《纽约时报》、DVD花絮中对奥特曼的采访,以及米切尔•扎克夫(Mitchell Zuckoff)的《罗伯特•奥特曼:口述传记》(Robert Altman: The Oral Biography)。这种不规范引用给想查找原始文献的读者造成不便,我们可能真的要读英文版的传记才知道有多少内容是直接翻译过来的。《血色将至》片尾“献给罗伯特•奥特曼(1925-2006)”如果我是作者的话,也许还会在附录里加上一篇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与罗伯特•奥特曼的师承关系。安德森曾协助奥特曼拍摄遗作《牧场之家好作伴》(正如文德斯协助安东尼奥尼拍《云上的日子》),也友情出演了纪录片《奥特曼》。他现有的为数不多的影片中很容易找到致敬奥特曼的意味:《不羁夜》《木兰花》的群戏、《血色将至》的反西部片(本片片尾字幕直接出现“献给罗伯特•奥特曼”字样)、《性本恶》的嬉皮侦探等等,《性本恶》还拿过2015年第30届美国独立精神奖-罗伯特•奥特曼奖 (综合最佳群像演技奖)。他作为美国独立电影界最有大师相的中青年导演,也正如新一代的好莱坞怪兽冉冉升起。罗伯特•奥特曼算是大器晚成的导演,40岁到80岁才是他的创作期,他把人生智慧凝结在一部部作品中,却一直不受自己国家的待见。他一生中五次获得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却都失之交臂。这显然是好莱坞式的偏见,奥特曼太离经叛道,学院不能自打耳光(《大玩家》是多么绝妙的讽刺),然而被好莱坞排斥的奥特曼反过来却成其鲜明旗帜。1992年《大玩家》在戛纳电影节经过五提零中的黯然后,奥斯卡在奥特曼逝世前颁给他终身成就奖,这个安慰奖虽是他不屑的却也迟来太久了。他握着奖杯时骄傲地说:“我总是说,我拍电影就像是在海滩上建筑起沙粒的城堡。你邀请你的朋友和你在岸边一起坐下,你说你要建立起这个美丽的结构,你们一圈人,看着潮水涌了进来,一起喝着酒,潮水继续上涨,然后大海就把沙粒的城堡卷走了。这个城堡只留在你的心里。此刻,我已经拍了40多部影片,从不厌倦。没有一个导演像我这样坚定,在我的事业中我是幸运的,我拍的所有片子都是我选择并且发挥的。我爱电影,它使我有机会深入接触世界,了解人类的基本生存境况。为此,我永远心存感激。”无所畏惧、追求真理、直面脆弱、痛扁好莱坞,他对电影的热爱和坚持、激情和创新令人敬佩。2006年在奥斯卡获终身成就奖时的发言感受到死之将至的奥特曼在2006年的遗作《牧场之家好作伴》中让死亡天使在“最后一场电影”/“最后一场广播”的温馨含泪的落幕演出中悄然登场,这位怀旧的派对导演也与电影互文般地走到了人生终站。借用特吕弗给其与希区柯克对谈录后加的序言:“这个人去世了,而不是这位电影艺术家死了,因为他的电影是以异乎寻常的细心、独特的激情,并以罕有的娴熟技巧掩盖起来的一种极度的敏感性制作而成的,它们持续不断地流传开去,在全世界传播,能与新出品的影片相媲美,不会遭到时间的破坏,证实了让·科克多在论述普鲁斯特时指出的形象:‘他的作品继续存在,就像牺牲的士兵手腕上的表一样。’”今年是奥特曼逝世十周年,沙堡易毁光影永存,作为观众,要做的是:去看,去感受,去爱。沙堡易毁,光影永存。

平生素爱嘲讽好莱坞,好莱坞对他却趋之若鹜

罗伯特•奥特曼活跃于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在世人眼中那个年代的人都有着鲜明的政治意识、贴着反战和嬉皮的标签,中产阶级里叛逆的一代。
自然而然,在这本书中,无论是《陆军野战医院》、《漫长的告别》、《大玩家》等影片背后的故事还是奥特曼从青涩到逝去的人生轨迹叙述,都可以看到他鲜明而极具颠覆认知的性格特征。
也难怪,这个曾经两度毛遂自荐遭到好莱坞拒绝的导演,却最终让各个好莱坞影星争相参演他拍的电影,其中包括愿意在《大玩家》中总共出现不足三分钟,并且一句台词都没有的朱莉亚•罗伯茨,以及奥特曼再三提醒是否需要考虑,仍旧立刻答应在《短篇集》中裸露出演的朱丽安•摩尔。
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体验,本书作者彭小莲先以一篇颇为有料的自序开端,提到作者到周传基老师在芝加哥的公寓为其过寿的时的以好莱坞为主题的一番言谈,周老师口中好莱坞最厉害最有个性的导演是罗伯特奥特曼,但可惜曾几次三番托朋友带话儿想见面而未遂,甚感遗憾。
之后全书以时间顺序为章节讲述了早期的《陆军野战医院》、《漫长的告别》、《纳什维尔》、《大玩家》、《短镜头》以及后期《高斯福德庄园》、《牧场之家好作伴》等主流或非主流的电影幕后筹拍和开拍期间的纷扰、争执与坚持;作为一本题目自带“我需要的是人物”要求的非典型人物传记,自然也少不了对奥特曼从“青涩的年代”、“迷茫的青春期”、及至“作为父亲”“下场戏再见”等不同阶段亲情、爱情、友情、事业的娓娓道来和细节铺陈。
读罢全书,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老罗真是一位浑不吝的反体制汉子。基本每隔几页就能找到他因为理念差异与诸如投资方、编剧、演员等等人的矛盾和冲突。
曾经大导演希区柯克看重他的才华,聘用他担任电视剧《嫌疑》的执行导演,换成别人一定步步紧跟着希区柯克以争取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骄傲的无名小卒罗伯特却因为“希望自己的想法和工作不被人忽略或者无价值地利用”这个原因,离开了希区柯克。
对大导演尚且如此,更别提编剧。奥特曼总是在别人给他讲故事的时候打断对方:“不要给我讲故事,我对故事没有兴趣;跟我讲里面的人物,我只对人物有兴趣!我需要的是人物!”,在编剧眼里,他们精心打磨的剧本到了奥特曼面前是随时可以被演员扔掉的——拍《陆军野战医院》时,奥特曼总说:“把剧本扔了,那玩意儿不管用,用人物的、也就是用你自己的语言说话。”这让该剧编剧气得发狂,两人从头吵到底,后来甚至互不理睬。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部影片当年获得五项奥斯卡提名,而最终获奖的却是最佳改编剧本。
这本书有趣的地方都在细节,于无声处听惊雷。比如奥特曼对我国文青心中男神雷蒙德•卡佛的情有独钟、与斯特里普的默契合作还有原来施瓦辛格第一次上镜竟然是在奥特曼《漫长的告别》中饰演一个黑社会的马仔,虽然这也是他们唯一一次合作…


 不要给我讲故事,我需要的是人物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