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第六卷)

出版社:北京大学
出版日期:1999-11
ISBN:9787301042915
作者:袁行霈 编
页数:583页

前言

   邓广铭   生于四川眉山丹棱县的李焘(1115~1184),是南宋一代的一位大史学家。他以四十年的功力,写成了一部一千余卷的巨著《续资治通鉴长编》。在这部巨著问世之后,颇受到当代学者们的称扬,例如浙东永嘉的叶适,在其为李焘的《巽岩集》所作序文中就说道:   及公,据变复之会,乘岁月之存,断自本朝,凡实录、正史、官文书,无不是正就一律也;而又家录、野记,旁互参审,毫发不使遁逸,邪正 心迹随卷较然。夫孔子之所以正时月日必取于《春秋》者,近而其书具也,今唯《续通鉴》为然尔。故余谓《春秋》之后才有此书,信之所聚也。(《水心文集》卷十二)   在逭段引文之前,叶适批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认为他在千有余岁之后追记前代的史事,虽极力"钩索质验,贯殊析同",而对于久已入于人心的一些"疑词误说"终难使其折衷至当。所以他就略去《资治通鉴》而独标举《续通鉴长编》,以为《春秋》之后仅有的一部史书。叶适所作《通鉴》与《续通鉴》的优劣论断,是否完全恰当,我们在此姑置不论,我们且只看叶适对于《续通鉴长编》的评价之高,岂不是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吗?如果我们都能了解到,叶水心先生是南宋一代的一位傲视群伦、不轻许可的学者,便更可知道,他对《续通鉴长编》给予这样高的评价,把它与孔圣人的著作相提并论,是何等不同寻常的事体了。   《资治通鉴》问世之后,到南宋,袁枢据之而改编为《通鉴纪事本末》;《续通鉴长编》问世之后,没隔多久时间,在李焘的家乡四川眉山,竟有两个人几乎是在同时,且是不相为谋地,各自在依据它而改编为纪事本末体裁的书。其中之一是眉山的彭百川。从他的书取名为《太平治迹统类》来看,似乎与《续通鉴长编》并无源流关系,也因此而致宋元明清诸代的藏书家和目录学家无一人把其书列入纪事本末类中。但如真能取《太平治迹统类》与《续通鉴长编》对照阅读,便会发现,彭书的百分之九十七八以上的条目,全部是照钞《续通鉴长编》的原文字和原词句的,所以我断言它是一部用了别号的《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是不会错误的。然而彭百川的这部书,尽管在南宋赵希弁的《郡斋读书附志》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中都曾加以著录,而从明末到近今,世间所流传的,却只是一个残缺零乱、脱漏错讹多到令人无法卒读、无法利用的本子。我已曾写了一篇文章专就此书加以考论,此不再赘。   另一位从事于改编《续通鉴长编》为纪事本末体裁史书的眉山人,名叫杨仲良。字明叔,见于潼川吴泳《鹤林集》卷三二《答郑子辨书》中,而杨的生平事历则俱不详。杨仲良的书径直取名为《皇朝通鉴纪事本末》。虽在《郡斋读书志》、《附志》以及《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中均未著录此书,然在南宋理宗宝佑元年(1253年)即已有了一个庐陵刻本,与此相先后,还有一个蜀刻大字本,到宝佑五年(1257年)又有经欧阳守道校订后重刻于庐陵的一个本子。元、明以来,此书虽还有幸而流传下来,然却真正是不绝如缕,所流传的也仅仅是欧阳守道校订过的那个庐陵重刻本或其影钞本,而且是已经残缺了许多篇卷的一个本子。

书籍目录

影印《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序言民国史学兴新宋学--纪念邓恭三先生并重温其史学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徒及其聚落《贞观政要》之日本流傅兴其影响两宋绅家族妇女--千篇宋代妇女墓志铭研究金元六部及相关问题试析清代幕业傅统山水文化的创造性发展论朱熹的文学理论魏了翁词编年考说元谁剧《货郎旦》七言诗的起源汉语重结式产生的时代试论使成式的来源及其成因《兼爱上》、《非攻上》、《节用上》为墨子早期思想著作的论证关于儒家道德理想主羲的理论根据上的内在矛问题的若干思考“江山谁邈,理契即邻”--鹚于丰盛远兴鸠摩罗什的佛学对话唐代禅宗史上畿个问题的考证峡江地区的先秦文化秦骃祷病玉版的研究北京大学国学研究八十年(1918-1998)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大事记(1997年)微稿启事来稿书写格式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兴艺术博物馆藏簋北京大学图馆藏宋刊本说苑书影

作者简介

本书由各评论家,学术家所著关于国学研究的论文评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图书封面


 国学研究(第六卷)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