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夏

出版日期:2016-2
ISBN:9787509766982
作者:(美) 约瑟夫·J. 埃利斯
页数:316页

内容概要

约瑟夫•J. 埃利斯,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奠基者》(Founding Brothers)的作者。他讲述托马斯•杰斐逊的作品《美国的斯芬克斯》(American Sphinx)获得了国家图书奖。他是蒙特霍约克学院(Mount Holyoke College)的福特基金荣誉历史教授。目前他与妻子和幼子居住在马萨诸塞的阿默斯特。
熊钰,南京大学英美文学硕士,现为出版社编辑。新浪微博:@万古银桑

书籍目录

《革命之夏》目录
前言/i
1 谨慎要求 /1
2 武器与兵力 /32
3 不吠之犬 /63
4 诸如此类 /89
5 追求美德 /144
6 战争之雾 /141
7 民心所在 /173
8 漫长的战争 /199
9 后记:必要的虚构 /220
致谢 /236
注释 /283
索引 /283

作者简介

本书是对美国历史中一个高潮时刻独具匠心的讲述,作者是获得过普利策奖的美国历史学家约瑟夫•J. 埃利斯。
1776年的夏天见证了美国建国故事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系列事件。十三个殖民地走到了一起,纷纷赞成从大英帝国分离,而英国则派出了有史以来最庞大的舰队,打算横跨大西洋将这场叛乱扼杀在摇篮之中。大陆会议和大陆军被迫接二连三地做出决策,临时的举动却让他们造就了历史。埃利斯以生动而流畅的叙事手法,详细地考察了在这个进展顺利的时刻中的大部分重要人物,包括乔治•华盛顿、约翰•亚当斯、托马斯•杰斐逊、本杰明•富兰克林,以及英国方面的海军上将理查德•豪勋爵和威廉•豪将军。他将政治的和军事的进展作为一个故事的两条线索编织在了一起,向人们展示了这些事件之间的前后关联。
《革命之夏》用全新的方式讲述了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其独特之处令人顿感妙趣横生、不忍释卷。
通常,约瑟夫•J. 埃利斯会将生动的叙述和令人信服的分析结合起来。他对1776年关键的夏天的讲述向我们展示了政治的和军事的事件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并缔造了一个新的国家。阅读这本书会让你理解美国如何诞生。
——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作者
埃利斯再一次将美国革命这个话题从造作粉饰和虚伪的爱国说辞中解放了出来。他在1776年夏天这个话题里纵横驰骋,他所描绘的独立的诞生过程是纷乱的、权宜的,有时甚至是凭借奇迹的。不论是对新入门的读者还是行家来说,这都是一本清晰明白、富有启发的读物。
——托尼•霍维茨(Tony Horwitz),《阁楼上的同谋者》(Confederates in the Attic)作者
在《革命之夏》中,埃利斯凭借生动的叙述,清楚的分析,以及对华盛顿、杰斐逊、富兰克林和亚当斯的精彩的描绘,为我们呈现了1776年的精神。最出彩的是,他抓住了大陆会议在费城滔滔不绝的崇高言辞和大陆军在纽约九死一生的险境之间那种微妙而复杂的互动关系。这本书是对美国革命战争丰富文献的珍贵补充,值得我们品味、思考和欣赏。
——若恩•切尔诺(Ron Chernow),《华盛顿的一生》(Washington: A Life)作者


 革命之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要是北美在战火中陷落,我将像失去兄弟一样痛苦。” “大人,我们将竭尽所能,让您免受这种痛苦。” ——1776年9月11日,斯塔滕岛谈判上理查德·豪勋爵与富兰克林的这段对话,也许已经预示了英国武力镇压北美独立革命的军事行动注定要失败。 北美大陆具有极为广大的战略纵深,要通过武力征服这样一片大陆就不可避免地会将战线拉长,随之而来的就是军需补给难度的直线上升,直至崩溃。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翻越阿尔卑斯山兵临罗马城下的汉尼拔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而拿破仑战争期间俄罗斯巨大的战略纵深同样让拿破仑吃尽苦头最终铩羽而归。 而战争的性质也决定了英美双方的不同处境:美国大陆军只要不输掉战争就意味着胜利;而英国军队作为进攻方则必须赢得这场战争。 因此纵使具备军事实力上的优势,英国要纯粹通过军事行动赢得胜利也会非常困难,这也决定了英军在北美的这场军事行动的目的是以强大军事实力作为威慑的局部战争,而不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全面战争,以武力征服这片大陆。 一生戎马的理查德·豪勋爵深知这一点,他从始至终都没有放弃通过外交谈判手段达到他的政治目的。然而他严重低估了独立思想在北美的深厚基础,斯塔滕岛谈判上的那段对话也没有给他带来清醒的认识,并最终将他拖入全面战争的泥沼。 这场战争中最大的争议点就是如果在纽约战场上理查德·豪一鼓作气追击并重创溃败的大陆军,是否能够动摇独立思想的根基,进而改变战争的走向?可惜,历史不会给我们答案。 直到这场战争的结束,美国的政体仍处于初始阶段,13个自治州各自为政,联邦政府的力量十分有限,这也是华盛顿难以组建一支专业化常备军的原因。不过关于美国政体完善和成熟的过程,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让我们把话题交给托克维尔,用他的著作《论美国的民主》来作为这个故事的开篇。
  •     一假如一本副标题是《美国独立的起源》的书只用了八页纸(第5至12页)来解释美国革命的起因,那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差错。这里的差错出在翻译的把握上,the birth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应该被译为“美国独立的诞生”或“美国独立之时”,因为在本书中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事无巨细的交代北美人造反的缘由,而是讲述1776年夏秋那个革命关键时刻的故事。在埃利斯笔下,那年主要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费城的大陆会议在冗长繁琐的讨论与政治交换中得出了“美国必须独立”这个政治结论,二是华盛顿领导的“革命军队”在纽约之战吃了一个大败仗(但仍然保持战略存在)。埃利斯将主要篇幅贡献给了后者,探讨了大陆军为什么会在纽约之战中失败以及(更重要的)英军为什么没有获得更大胜利的种种原因。埃利斯之所以重军事线而轻政治线的原因可能在于这样一个假设性问题:假如英军在1776年7月到10月的纽约之战中全歼了华盛顿指挥下的美军(英军完全有机会做到这点),历史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美国革命有可能会失败吗?作为知名的美国革命史家,埃利斯很敏锐的把握到,纽约之战构成一个“关键时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美国革命确实有其脆弱之处——作者指出,首先,这场革命并不是一场特别同心协力的事业,革命的中心与摇篮是新英格兰地区,其他殖民地(尤其是宾夕法尼亚和纽约)多多少少有点勉勉强强。假如英军能够在纽约顺利全歼美军,继而进军切断新英格兰与其他殖民地的联系,就有可能“枪打出头鸟”;其次,当时的北美还没有统一的民族与国家认同,十三殖民地各自为政,对于组建并维持一个具有一定权力的总行政机构与统一的军队并不热心(这也是纽约之战中美军的失败之由)。假如大陆军在纽约被一扫而空,各殖民地或许会对大陆会议与大陆军丧失信心,各自为战,给英军以各个击破的良机;最后,北美事业是草台班子,没有职业军人。假如美军在纽约彻底失败,就将丧失华盛顿这个有战略眼光的将领(很可能是唯一合格的总指挥官)以及一大批更具职业水准与战斗经验的军官与士兵,也就不会为将来的战斗留下什么战斗中坚与火种。应该说,美国革命之所以有上述脆弱之处并非偶然。据华盛顿自己的估计,整个北美社会中支持、反对革命的人以及中立者各占三分之一。现代史家的估计则稍微好一些(革命者40-45%,反对者15%-20%,中立者35%-45%)。但不管怎么样,革命者都不占绝对多数。与这种意见分裂相称的是,在费城召开的大陆会议开的磕磕绊绊,从莱克星顿枪声到独立宣言发表一共花了一年零三个月。可见美国革命绝非一人登高、万众景从的事业。原因很简单——英帝国在北美的治理远远没有到天怒人怨的地步,轻徭薄赋、放任自流是英国政策的典型特征。本地人生活殷实、政治清明,实在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地方。1776年6月21日马萨诸塞的一个小镇托普斯菲尔德(Topsfield)的居民在一份要求北美独立的决议中追忆道:“那时(几年之前)我们还把自己看做是大不列颠国王的快乐子民,那是我们父辈的国土,也是我们的母国。我们曾认为,捍卫大不列颠王室的尊严既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利益所在。我们总是出自自愿这么做的,既用我们的生命,也付出我们的财富。”这大概就是一般老百姓的心声。那为什么北美人还要造反?此处不便展开答案,但有几本书可以推荐给大家:首先是伯纳德·贝林的《美国革命的思想意识渊源》,这本书叙述了美国革命思想是如何从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的思想资源中浮现的,十八世纪中叶英国的政治与社会动荡又是如何触发了殖民地人士的“危机”想象(从而点燃了革命的导火索);接下来是杰克•格林(Jack P.Greene)的《美国革命的宪法根源》(The constitutional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和约翰•菲利普•里德的《美国革命的宪法史》(Constitutional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这两本书探讨了英帝国内的宪法争议、来源与发展及具体事宜;然后是罗伯特·图克和大卫·汉德瑞克森(Robert W. Tucker, David C. Hendrickson)合著的《大英第一帝国的衰落》(the Fall of the First British Empire)一书,这本书着重介绍了英帝国统治阶层对其北美政策的评估以及其策略。最后是拙作《帝国的分裂:美国独立战争的起源》,对英国革命与美国革命之间的继承性有所阐发。简单的说,北美之所以独立,与其说是中国式的官逼民反,不如说是帝国内的改革运动经由反复刺激逐渐恶化走向失控的过程。当时虽然还没有“陛下忠实的反对派”这个说法,但是北美有一大批抵抗者是把自己看成是合法(也许带点灰色)政治抗争运动的参与者,而非革命先驱(很多人是战打起来了才发现自己“先驱”了)。由于大家不是抱着闹革命的心态进入到英美冲突中的,带头的人就都是绅士,与无套裤汉相比,肯定是没有那么急切追求大变革的。革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在1773年还在对朋友说:“并不是朋友间的每一次侮辱都需要一场决斗,并不是国家间的每一次损害都需要一场战争,同样,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政府的每一个错误和对权利的每一次侵犯也并不需要一场反叛。”1775年波士顿邦克山战役之后,仗越打越大,大陆会议还在磨磨蹭蹭的向英王递交请愿书,为此还发生了严重的内部分裂,宾夕法尼亚一度扬言要率领南部殖民地同新英格兰人分道扬镳。此外,各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其实很有一些。换句话说,美国革命的起始压根就不是一个独立运动,从革命动员的角度来讲,自然是非常脆弱的。按道理说,对这种情况,只要英国政府应对得当,是断然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从这个角度讲,美国革命最脆弱的时刻并不是如埃利斯所言是纽约之战前后,而是战争尚未爆发或爆发不久(直至1776年7月)这段时期,革命完全可以被英国的一次政治妥协消灭掉(日后英国在加拿大就是这么干的,效果不错,加拿大现在还是英联邦国家)。对英国来说,不幸的是有一个倔脾气的国王当政。乔治三世不坏,但相当缺乏政治经验,认死理。在十数年的英美紧张关系中,不列颠的当权者首先是回避真正的政治问题,把北美问题简单归结为一小撮人野心作祟,把政治冲突庸俗化。在冲突显性化之后,却又实施“边缘政策”,又把政治斗争零和化。这些举动极严重的恶化了局势,北美独立运动是被外力硬生生的拧成了一股绳的。埃利斯在书中提到一个历史小细节——革命许多年以后,当约翰•亚当斯(美国第二任总统,美国革命的实际发起人)被问及“对于推动大陆会议关于独立的议程中谁的贡献最大”时,约翰•亚当斯回答道:“乔治三世”。确实如此。二本书作者埃利斯特别描述了一个争议人物——英军统帅威廉•豪勋爵,指出他在纽约之战中面对有利战机,没有穷追猛打一举消灭北美叛军,从而使得英国丧失了把独立战争扼杀在摇篮中的关键机遇。埃利斯指出,豪这么做首先是因为他觉得有必要谨慎使用手上的军事资源(远隔重洋、补给不易);其次是由于豪的个人心理在起作用。他是一个“亲美人士”,希望打一场惩戒性的有限度战争(而非total war),通过展示英国的军事优势不战或少战屈人之兵。他认为自己执行的主要是一次“警察行动”,也负有恢复和平的使命(他反复试探过与美方媾和),覆军灭国固然痛快,却会永久性的撕裂英国社会(豪仍然把北美人看成是英国人),所以希望通过有节制的作战释放善意将北美人带回到谈判桌上来,也寄希望于如此战后重建方能收拾人心。豪这么做对吗?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豪的做法无济于事。豪的问题是,他低估了独立议程深入北美社会的程度,仍然是在用十八世纪战争的眼光来看问题,认为在战场上击败一支军队足以引起某种政治后果。但是美国独立战争其实是历史的先声,更类似于十九世纪之后的大众战争,理性计算并不起主要作用。豪会发现,被“命运”所鼓舞的大众对战争的忍耐程度非同寻常(尽管不足以致胜,但保持存在却不是问题)。埃利斯正确的评价道:“豪氏兄弟的军事策略的中心设想,也就是那种认为北美叛乱所得到的支持脆弱且肤浅的想法,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豪错了吗?却也不能这么说。即使豪在纽约之战中歼灭华盛顿军,继而分割消灭了整个反抗力量,那又如何。须知华盛顿与大陆会议的失败可并不等于英国的胜利。正如豪本人所发现的,征服很容易,长久的征服却很难。在开战之前,埃德蒙•柏克在英国议会演讲的时候说道:“单靠动武只是一时的办法。它也许能镇压于一时;却不能铲除再一次镇压的必要;一个国家,若需要不停的被征服,那是不可能统治的……我反对动武还有个理由,那就是:你虽然在试图保全它,却因此损害了它。你收复的东西,不再是你为之而战的东西……每当我想起我们之拥有殖民地,目的不在于其他,只为了有益于我们,则为驯服他们而使之变得无益,这种做法,我诚然愚钝,实在是觉得荒唐了点。……不满将随苦难而增加;所有的国家,莫不有国运危机的时刻,到了那时,他们固然贫弱,无所贡献于你的繁荣,但完成你的毁灭却有余力。……彻底铲除他们的民选议会,也不太可行。取代它们而治理美洲的军队,糜费将更大,效果则不如;事到后来,军队会变得像它们一样难以驾御,真也未可知。”简而言之,在诸多战争中,内战的打法是最麻烦的。世人皆知,在这种战争中,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大量杀伤敌人有可能引发报复心态,需要有节制的作战。豪值得同情的地方是,他有心无力,徒有军事成果却无政治安排辅之。诸葛亮七擒孟获之所以能成功,在于战后能够做到“不留兵、不运粮”,豪却没有得到内阁的授权,以提出一项对北美有诱惑力的和平建议。假如英方能够在战争初步胜利之后拿出一项对美大幅度让步改革帝国政治结构的方案(这种方案在胜利的时候拿出来才有意义),本来美方是有可能会考虑的。所以问题的关键是,英国内阁对如何结束在北美的镇压行动这件事并没有什么高明的主意。他们的预计是,一旦英方显示出足够的强硬和优势,美方就会因为软弱而屈服。这可真是令人惊讶的幼稚。正因为如此,纽约之战打完了,在随后的斯塔滕岛和谈会议上,豪的兄弟理查德•豪只能对着美方说“你们悔悟吧,我们不会追究你们”这种话,结果只能是书中所描述的这幅场景——在会谈中,理查德•豪既是威胁又是悲哀的说道:“要是北美在战火中陷落,他将像失去兄弟一样为之哀悼。”富兰克林则回答:“大人,我们将竭尽所能,让您免受这种痛苦。”注:已发表在《上海书评》。
  •     作者选取了美国独立时期一个重要的时间片断,即1776年夏季前后(5月至10月),介绍了北美殖民地独立的几个关键时间节点,托马斯·潘恩的《常识》对殖民地下定独立决心的影响,《独立宣言》诞生的过程,约翰·亚当斯在大陆会议中和政治上发挥的领导作用,英国政府对北美殖民地动荡局势的误判,调派重兵镇压导致的紧张加剧等。在军事上,介绍了以华盛顿为首的大陆军与以威廉·豪和理查德·豪兄弟为首的英国陆海军在纽约长岛和曼哈顿的战斗过程。分析了豪兄弟对北美独立局势的判断,对战争目标的选择,对战斗时机的把握,以及对战争进程的影响。介绍了华盛顿对大陆军战斗力的无奈,纽约战守的举棋不定,对大陆军的未来和独立事业的前途的担忧,以及独撑危局的坚毅等。纽约战役是一场有违常规军事常识的奇特战役,是一系列偶然因素机缘巧合的结果,大陆军的运气,英军指挥官的自信和放纵,使大陆军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命运,从而保存了殖民地与大英帝国长期较量的实力,同时也揭示了美国独立的必然性和不可逆转性。大英帝国与北美殖民地的矛盾由来日久,从“汤森法案”、“印花税法”,到开征生活必需品的高额关税,殖民地人民已经反感至极,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一意孤行,宣布殖民地人民已处于叛乱状态,扯断了温和派的感情依赖,乔治·杰曼拼凑重兵镇压的军事行动,葬送了大陆会议温和派的和解计划,从而进一步促成了各派的同仇敌忾,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独立的决心。从大英帝国的角度,殖民地应该向母国交税,尤其是经过“七年战争”,母国为巩固、扩张殖民地已经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殖民地理应为母国分担费用。而殖民地对其母国只有感情上的联系,但没有交税的义务,因为其信奉“无代表,不纳税”的政治信念。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起草《独立宣言》那章精彩。。
  •     另一个角度的美国独立,他诠释了每一场成功的革命都是因为一系列的意外促成的,所以更该珍惜。
  •     不错 推荐看下
  •     该书以小见大 从“1776年夏天”这个时间断面梳理出了历史脉络的走向 同时对特殊处境中的历史人物的刻画也充满了人性的鲜活
  •     阅读体验非常棒的一本书。独立革命伊始洋溢着的浪漫想象在短短的一个夏天的转瞬之间,随着纽约的溃败变成了对持久作战的无奈面对。今人后世重新回顾这段历史,不得不讶异于诸多不利政治与军事因素相互作用所带来的,竟是对美利坚异乎寻常的幸运结果。世人皆知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在其建立之初便堪称奇迹,而在这奇迹之前却是早已另有奇迹。God bless America.
  •     主讲了曼哈顿一战。
  •     所以哩,作者写这个意义在于?
  •     埃利斯尝试叙述1776年夏军事和政治这两条线索下,北美是如何走向革命的,可以看出作者驾驭史料的能力和叙事能力。美中不足的是翻译个别地方不够严谨和通顺。
  •     伟大有时候只是偶然造就,偶然也是必然。
  •     1776年那个关键的夏天在埃利斯的笔下显得特别清晰,政治与军事的交织,使得美国这个伟大的国度得以诞生。
  •     华盛顿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完美,但并不妨碍他的伟大,他在努力鼓舞收手下的士气,勇敢面对完败的命运,虽然面对的方式有几分迂腐。相比之下他手下的军官更伶俐可人。比如格林。 沙利文就是个蒋干,比蒋干更可怕的是竟掌握了那么大的兵权。真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其他出场人物都有各种不完美,但正是这些不完美的人成就了美国。他们无愧先贤的称号
  •     “他的目标不是赢得这场战争,而是不要输掉。”
  •     感觉一般,我还有一套上译的《美国人》没看。
  •     内容还算清晰,但思想和观念层面上的探讨显著不足,损害了很多问题的理解深度
  •     副标题很有误导性。实际上这书对于起源的介绍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篇幅都是在介绍1776年这个美国独立运动的生死存亡之际。总的来说存在大陆会议和纽约之战,政治和军事两条线索。可以看出北美独立实际上一连串幸运事件的产物,如果威廉豪一鼓作气的打一场无节制的战争,可能其独立进城就要再延长几十年了。
  •     历史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有些人却明了方向。
  •     2016-9-7
  •     算是提供了战争前的很多细节,交代了一些事情的原因,但是行文实在一般,感觉实在有点没什么滋味,关于战争描述部分,最好有一些独立战争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地理知识,否则读起来实在没什么空间感。
  •     同样一段历史,对比《1776》,其视角更宏大,当然叙事之生动会略逊一筹
  •     全书真的只写了1776年夏天的事情,从北美人要求自主,到英王发兵,再到大陆会议对独立不再存有异议,很好看,激动人心的建国史。然而仅有崇高理念的北美民兵,是无法抵挡大英帝国的精锐海陆军的,于是发展职业军队成为北美独立的关键。神话都是不可靠的。
  •     美国人、英国人同宗同源,如果美洲还是土著的地盘,大概会一路碾压,什么星星之火都给灭掉了。乔治三世的失败,不仅在于他低估了美洲的抵抗程度,还因为他在政治上丢失了舆论支持,政治的不统一也就表现为军事上的犹豫,让华盛顿和大陆军保存了力量,终至于在政治上也减少了收回统治权的砝码。
  •     想起来之前看的《民主的奇迹》,美国不仅在立宪的过程里充满了侥幸,在建国的过程中更是如此。称美帝为侥幸之国,妥协之国,诚哉斯言。
  •     又一次让我觉得英雄史观的正确性。如果不是豪兄弟俩的指挥,如果没有那么多好运气,再坚定的信念能直接导致美国的独立?
  •     每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背后总会有些不为今人所知的阴暗面。历史任人涂抹打扮,哪里都一样
  •     与《奠基者》一书相比,虽然写法,视角甚至主旨截然不同。然而同一作者的史观与态度隐于同根,我很赞同这种“不以现境通往昔”的这种观念。美中不足的是叙述能力尤其是军事战史的代入感和专业性不足。
  •     十一期间读完。记述了北美革命之初政治和军事两条线的发展和彼此沟连。
  •     读历史读得不亦乐乎!!!
  •     配合戈登·伍德的美利坚共和国的缔造看更好
  •     三本同时阅读效果好,《1776》《革命之夏》《奠基者》。
  •     精炼小书
  •     真正了解美国革命。历史课本上讲的简直就是误导人。
  •     果然只是起源而已
  •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观点的作品
  •     一个关于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的绝妙的历史再现,从政治军事,英国美国两方面分析了独立的根源。原本同根的人群为何会分开?舆论宣传的有意无视和虚构是如何改变真正的历史,新闻诚实几乎被认为是叛国罪行,无知或者说消息蔽塞反而对战局能够最终扭转提供了条件?一场惨败如何被从地缘政治、神学甚至历史的角度,转而论述为这是命运对美国天定论的证明?不比之前对同一历史事件机械的论述,本书提供了一个可以被认为是情景再现的视角,从多个历史参与者的身上理解美国独立战争。
  •     全书没有什么亮点,可以不用读了。
  •     英国因政治原因无法获胜,而美国则因军事原因无法获胜,美国独立战争后来的发展还是都停留在1776年夏天所形成的战略框架之中。
  •     事實上,不管哪個國家尋求獨立,一開始的愛國主義熱情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愛國主義熱情只是發端,卻不是維持運動長久的基礎,而且愛國主義極容易因為一次失敗就毀滅殆盡。相信軍隊、全心協助和意志力堅定的政府,以及在政府控制之下、優秀且強大的軍隊,才能把事業不斷地堅持下去。美國革命最終逐漸構築出上述的主客觀因素,但戰場瞬息萬千,許多仍然仰賴老天的保佑,例如長島戰役敗北後,大陸軍的撤退有著天候的影響,或許是華盛頓等美國人信仰的上帝給予幫助吧。在這樣的情況下,最後美國獨立運動能夠成功,不可以不說是天定命運,畢竟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     3.5
  •     ★★★☆不一样的角度,这个作者讲故事能力一般,但是评论确实很独到。
  •     责任
  •     1776年,一边赢得了战争搞不懂民心,一边赢不了战争却坚定了信念。军事史胜过政治史,但不及作者的《奠基者》一书精彩周全。
  •     最初的民主政府的革命之路,贵在坚持,在失败的时候坚持撤退。
  •     英美太幸运了,在民兵还能打赢常备军的年代靠前者奠定了横向和/或纵向权力分立的宪政架构。19世纪起军事技术和战争动员的规模化好像就阻绝了分权内生出现的机会。转型只有靠美国爸爸的外部干涉了。
  •     感觉还是有些独立战争的预备知识再去看这本比较好。
  •     看的时候一直很狂躁,完全看不进去
  •     也许写的很好,但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了……
  •     叙述流畅,节奏把握完美,对于美国内部观点的统一与分歧、英军内部政策的分化的分析一针见血。以小见大的框架式叙述,有一种看万历十五年时的一目了然感
  •     不够详细,且略混乱
  •     1776年夏天,历史的关键点上的美国故事,以及人物。
  •     美国国父群像,要是那个夏天华盛顿死在了纽约,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