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美国政党政治:美国两党精英访谈》书评

出版日期:2014-8-1
ISBN:9787300196640
作者:赵忆宁
页数:284页

真实的纸牌屋

Neiflix出品的《纸牌屋》只要是看过的观众,无不会因为其中“黑暗”的美国政治而哑然失声。真实的美国政党制度到底如何?赵忆宁的这本《探访美国政党政治》通过对美国两党精英的访谈,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真实的政治图景。我想,应该是回答了许多看过《纸牌屋》而产生不少疑问的中国观众心里的诸多疑问;同时也给我们反思自己的政党制度提供了不错的参考系,或者说是同样参考系的一个不同的侧面。国内媒体热衷于报道美国选举的盛况,初衷是为了给尚不知民主为何物的中国百姓来一堂民主知识的大普及,这无可厚非。我唯一的一点忧虑就是,如果一味的只看到一种制度的形式美而没有去探究他的实质运行状况,这未免有点儿不周全和唐突。终于,一部《纸牌屋》亮瞎了所有人的眼。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这骆驼还没有死?美国的制度已经良好的运行了两百多年,他有毛病,而且也很突出,但是或许也是目前为止运行的最好,弹性最大,最富有活力的制度了吧?丘吉尔的一句话很受用,“除了人类尝试过的其他一切政府形式,民主的确是最坏的政府形式”。反观中国,制度饱受诟病,社会矛盾加剧,官员腐败深入骨髓,但也不能急病乱投医吧?务实的顺着赵忆宁的脚步,去真实的了解一下美国两党的精英如何看待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也许会给我们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作者在书里把自己的访谈分成了三个部分:“美国的两党政治”,“政党党务与政治智库”以及“美国两党地方政治”。其中第一部分访谈了美国前众议员、前参议员、前州长和一些中国通。这其中既有共和党人也有民主党人,更是涵盖了两党中许多重要的派别。在与这些深谙美国政党政治的两党精英的对话里,我们不难看出两党历史上的恩怨离合,如今的水火不容以及埋藏在暗处的包含移民、宗教信仰、国际环境等对当前岌岌可危的两党政治的深刻影响。仅仅这一部分你就能窥一斑而见全豹,识得美国当前的两党政治现状。在第二部分,作者进一步访谈了两党前全国委员会的首席财务官以及与资助相关的一系列人物。这就如匕首见血,将两党选举的金钱动力活脱脱的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见树寻根,识叶知林,一步步你就窥探到了两党政治中不为我们所知却已昭然天下的问题。在这一部分你会接触到“金主”、“硬钱”、“软钱”这样的特有概念;你还会看到“竞选资金改革法令”、“公民联合案”判决对于美国两党政治的深刻影响。这一切新鲜的东西都刺激着你那颗好奇的心。最后,作者将视点放在了两党的地方政治上,为我们心里的最后一片空白填充了颜色。当然了一本书不足以让我们认识到纷繁复杂的政治现状,但确实能让我们有所思。这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文本,但却是一本诚意的访谈汇总。很多纸面上的虚言在这里你看不到,却处处是落在地上的真言,值得你去思考。如果看过《纸牌屋》的你对美国的政治还是疑惑不得其解,那么看过此书,你会不会就信了这真实的纸牌屋?留给各位自行思考罢。

追寻民主之路

首先,我便是特别佩服的就是作者赵忆宁的记者精神,她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走访美国8个城市,采访了50多个精英代表,而且采访话题和内容都很精彩,这便让我喜欢上这本书了。我们对于美国的政党政治的理解可能比较简单,那就是中国是一党执政,而美国是多党执政,最后一点便是我们大部分都觉得美国的政党政治是比我们好的,甚至是没有缺点。但是当我们阅读了赵忆宁这本书之后,我们对美国政党政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我们就不会那般地轻易下判断了。当我们作出选择的时候,便是有利有弊,有得有失,政党政治也一样,美国的执政党一般都是精英党,而不是大众党,而为何这种“三无”政党能够执政,而代表大众的反而落选呢,背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金钱和利益的问题,这个我相信大家都早有耳闻。赵忆宁把采访分成三个篇章,分别是美国的两党政治、政党党务与政治智库和美国两党地方政治,因为针对的问题不同,所以采访的人群也便不同了,从美国前众议员、参议员到财务官、全国委员会主席,到地方的委员会主席和参议员等,话题也从两党执政的利弊到政治捐款和金钱,到地方的党派选举等问题,这些访谈的主题侧重涵盖了两党的社会基础、基本理念、组织架构、运作规则、经费来源等方面,借此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到美国政党执政从上到下的生态现状以及运作方式,随着深入的挖掘,美国政党执政的高尚外表也便揭开,让我们看到其中的现实和残酷,尤其是金钱价值和利益冲突。就我自己的思考来讲,两党执政或一党执政都各有各的好处和坏处,两党的轮流选举则可以互相监督,促进更好地发展,但两党之争势必造成一定的内耗,甚至是互相否定,导致倾轧;而一党执政可以顺利地贯彻发展目标,但也会造成专制,所以各有各的利弊。美国政党政治势必去除金钱的绝对影响,把真的的权利交回给民众,所以无论是怎样的党派执政,只要执政为民,那“民主”才能是真正的民主。By江焕明

美国政党政治的祛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王绍光在政治学领域摸爬滚打了几十年,我自以为对美国政治是相当了解的。但赵忆宁的这本《探访美国政党政治》还是让我大开眼界,学到了不少一般所谓“学术”著作和新闻报道中很少提及的东西。为准备这本书,忆宁采访的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在县、州、联邦三级的精英达五十人之多。不要说在中文世界,即使在英文世界,这种书也十分罕见。中国人都知道美国是两党制。有些人认为,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是一种巧妙的制度安排:如果人民不满某党执政,他们可以把另一个党选上台。这样一来,所有政党都不得不对选民负责。据说,这便是现代民主的精髓。读完忆宁这本书,仍持这种天真看法的人恐怕会大大减少。美式“三无”政党本来,无论在欧洲,还是在美国,“党”(party)都是指议会内政客们拉帮结派形成的小圈子,与中文里“朋党”同义。不过,进入十九世纪以后,随着底层民众开始走上政治舞台,美国的政党政治出现了两个与别国显著的不同。一是美国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强大的社会主义政党(社会党,或工党、社会民主党);二是美国始终没有出现大众党(mass party)。这两个特点显然具有相关性,因为社会主义政党一般都是大众党。但其它国家的非社会主义政党往往也采取大众党的形态。美国的两大党却始终都是精英党(cadre party),将大众政治参与限定在十分狭小的时空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研究现代政党著称的法国政治学家迪韦尔热(Maurice Duverger)把美式精英党看作落伍的象征,因为在他看来,大众党才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大众党一般有指导自己前进方向的党纲(constitution),有按时缴纳党费的党员,有经常开展活动的各级党组织。而美式精英党却是“三无”政党:它们没有党纲,只有每次为竞选临时提出的政纲(platform);它们没有党员,只有在选举时把票投给某党候选人的“党人”(party affiliation);它们没有严密的党组织,只有为筹备下一次选战而搭建的平台。美国政治教科书对政党的定义可能会让其它国家的学者觉得十分怪异,因为它把政党说成是一种“有组织的行动”(an organized effort),而不是一种组织。忆宁访谈的那些美国政治精英对此都见惯不怪、安之若素,显然是因为他们不具备比较视野。本书中接受访谈的肯•马丁对此欣然承认。大众党的组织方式使得普通党员有可能影响党的走向,从而影响国家的走向。而精英党不希望看到这种局面。它们只关心一件事,即在下一次选举中,本党政客能否上台。精英党希望看到的是粉丝型“党人”:选举时,召之即来,很热闹;选后,挥之即去,春梦无痕。它们为什么不要党纲、党员以及各级党组织的约束?这大概就是奥秘所在。在美国这种两个精英党轮流执政的体制下,绝大多数“党人”的作用限于每隔几年在选举中投一次票,其它时间便几乎无声无息,留下党派活跃分子或精英分子为下一次选举进行筹备(其关键是募款)。对这些“党人”而言,他们在政治上的唯一作用是在选举中,支持这个党或那个党的候选人。在全国大选中,他们的选择其实十分有限,要么是目前台上这个党,要么是几年前下台的另一个党。这好比朝三暮四或者暮四朝三,选民到底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如果他们把票投给其它党的候选人或独立候选人,那就等于浪费了几年才有一次的投票机会。而在绝大部分选区,“党人”的选择余地更小,因为两党通过调整各个选区的边界,划分出大量民主党人聚集区或共和党人聚集区(见对罗德里克•希尔斯、卡拉•希尔斯的访谈)。在“共和党”控制的选区,把票投给“民主党”是浪费;在“民主党”控制的选区,把票投给“共和党”是浪费。实际上,在绝大多数选区,选举结果早已在选区划分的博弈中就已经决定了。虽然美国的民主、共和两党也自称“政党”,但正如忆宁这本书所展示的,它们与其它国家的政党太不一样了。在政治学中,对各国政党进行比较研究的主要是欧洲学者,他们比较的对象也往往集中在欧洲政党身上。在欧洲学者看来,美国的“政党”应该入另册,不应与其它国家的政党混为一谈。反过来,美国学者似乎也不太会从比较的视角来剖析本国的政党。美国政党政治的新变化近年来,欧洲曾一度引以为傲的大众党也开始衰落了,其表现形式是各国登记为政党党员的人数大幅下降,各党党员占选民比重大幅下降,使得几乎所有欧洲政党都不得不放弃维持大众组织的假象。这种变化被不少观察者看作西式民主面临重大危机的证据之一。如果这个标准可以用来衡量民主质量,美国民主质量可以说从一开始便不太高,因为美国政党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党员。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使用美国自己的标准衡量其民主的质量,危机的苗头也十分明显。在欧洲政党政治美国化的同时,美国本身的政党政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认同民主、共和两大党的“党人”越来越少。1972年以前,超过七成美国人要么认同民主党,要么认同共和党。此后,对两党都不认同的“独立人士”(independents)越来越多,但依然少于两大党中至少某个党。2009年以后,美国政党政治出现重大变化:“独立人士”的比重既超过了共和党,也超过了民主党。假如他们构成一个单独政党的话,它已是美国第一大党,占美国民众的45%左右。但现实是,“独立人士”无法形成一个政党。在访谈中,密西根州前州长恩格勒说,独立选民可以自由选择他们偏爱的候选人,受这些选民欢迎的候选人往往是选举的赢家。这种说法毫无依据,带有严重误导性。事实上,在美国那种“赢者通吃”(winner-take-all)的选举制度下,第三党候选人或独立候选人当选的机会微乎其微。不得已,独立选民只有面对两种选项:要么把选票投给自己并不中意的两大党中的某个党;要么把选票白白浪费掉。无论独立选民怎么做都意味着,美国近一半的民众无法用选票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而任何当选的政党或政客都不可能得到超过三分之一民众的真心支持。问题是,这样选出来的政府到底代表了谁、代表了多少人?两大党一蹶不振,独立人士无力回天,这就是美国政党政治的现状。不过,从忆宁的访谈中,读者可能会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在这个表象背后,另有一股政治势力异常活跃,这股政治势力掌控着美国选举政治的命脉——金钱。几乎所有忆宁的访谈对象都会提到钱的重要性,不少党务工作者日常工作的重心就是筹款、筹更多的款。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虽然选战主要在共和、民主两党之间展开,虽然两党的各级组织开足马力为选战募款,候选人的竞选经费主要不是来自他们所在的政党,而是直接来自那些拥有金钱的特殊利益集团。两党的政客可以不在乎一般选民,甚至可以不在乎自己所属的政党,但为了赢得一场场永不休止的选战,他们必须对特殊利益集团的诉求小心伺候。站在两大党背后的这股势力俨然形成了一个法力无边的隐形政党。这个隐形政党似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美国政治的走向,连号称“独立”的最高法院对这个隐形政党也不得不退避三分。本书多个访谈对象反复提到“联合公民诉联邦选举委员会案”(Citizens United v.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在这个判决中,最高法院以保护言论自由为由,允许属于这个隐形政党的非党派组织无限制地花钱参与政治。不见其“民”的“民主”1960年,当美国的政党政治如日中天时,时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的谢茨施耐德(Elmer Eric Schattschneider, 1892-1971)便在《半主权的人民》一书中指出,民主、共和两党的动员对象主要是社会的中上阶层,忽略了人口的另一半——几千万不投票的选民。他认为,真正人民主权的实现有赖于改造当时的政治体制,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政党政府”。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谢氏的理想不但没有实现,情况似乎变得更糟。不仅美国如此,其它西方国家也好不到哪里去。2013年,当代欧洲最著名的政党研究学者彼特•梅尔(Peter Mair)出版了一本题为《虚无之治》的书,副标题是“西式民主的空洞化”。在梅尔看来,今天,连“半主权”也似乎遥不可及,政党已变得无关紧要,公民实际上正在变得毫无主权可言。目前正在出现的是这样一种民主,公众在其中的地位不断被削弱。换句话说,这是不见其“民”的空头“民主”。西方政党政治正在衰落,西式民主的质量正在恶化。每当听到这种评论,就会有人像格雷戈里•史雷顿(本书访谈对象之一)一样,引用丘吉尔1947年说过的话为现状辩护:“民主是最坏的政府形式——除了其他所有不断地被试验过的政府形式之外”。这句话听起来虽然俏皮,却毫无道理可言。假如一位英国佬说,“炸鱼薯条(fish and chips 所谓英国“国菜”)是天下最难吃的食物——除了其它所有被人试过的食物之外”,世上有多少人会把他的话当真?“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忆宁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这种狭隘的思维方式。(文章发表有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探访美国政党政治:美国两党精英访谈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