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微小说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05730342
作者:李永炽
页数:27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苦胆对勾践来说就是会稽之耻的象征,也意味着雪会稽之耻是今后生存的唯一目的。 为了达成此目的,必须获得全国国民的支持,亦即要做到范蠡在会稽山上所说的“人道”。于是,勾践亲自下田耕种,妻子也跟一般妇女一样纺纱织布;三餐的菜肴没有肉,穿衣也不用好布料,换言之,衣食都跟一般平民没有不同;遇到贤能之士就谦虚请教;尊重自己的宾客臣属,使他们没有生活之虞;又热心救济穷人;真心哀悼死者。总之,完全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 在这样的努力下,勾践不仅获得了臣子的信任,也赢得了全国百姓的支持。自会稽回来后,已匆匆过了七年。勾践自以为报仇的时机已到,想发兵攻吴。大夫逢同劝道: “我们越国可说刚从几乎灭亡的境地恢复元气、重整国力,现就像枯木刚发新芽一样,不可急于用兵。何况一旦显露自己的实力,展现自己的军备,吴国必然害怕,吴国一害怕一定会对我们特别注意,那样灾难就会来临了。猛禽要攻击小鸟的时候,一定先把它的姿态隐藏起来,这点值得我们学习。现在,吴正想用兵于齐晋,而又结怨于楚越,表面看来,好像声势浩大,其实只能助长吴王的骄横之气,为我们越国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跟楚、晋交好,尽量厚赠吴王,使他更加骄傲。吴王目空一切,必然轻易用兵,最后一定会遭遇齐、晋、楚三国的攻击。等到吴国筋疲力尽,我们就可一举而成功。” 越王勾践听了之后,大喜说道:“有道理!有道理!” 从此,越王对吴更恭敬,时时不忘贿赂伯豁。吴王夫差防越之心越来越松弛,伯豁越来越相信越王,而勾践却积极整军备武。 又过了两年,吴王夫差果然想兴兵攻打齐国,伍子胥劝告说:“请别向齐国用兵。我听说勾践平居生活非常朴素,又能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已获得全国上下的支持。勾践不死,实是我国心腹大患,而齐国对吴只不过是表皮上的癣疥之痒而已。希望大王先对付越国。” 夫差根本不听,起兵伐齐,大胜。回国后,兴冲冲地对伍子胥说:“你看,我不是胜利回来了吗?” 伍子胥回道:“大王请不要为这次胜利高兴。” 夫差听了大怒。 “唉,吴国不可救了!” 伍子胥心灰意冷,意图自杀,夫差下令不许。伍子胥只好苟延残喘。 不久,吴又欲伐齐。勾践听说后,遵从臣下的建议,率领部属到吴朝贡,赠送许多礼物给吴王,也同样送东西给太宰伯豁。

前言

序余秋雨我的书房里,书籍更替的频率很高,但有一套书一直安安静静地放着。这套书分量不小,长长一排多达六十多册,书脊为青莲色,上面的书名为白色,而封面的底色则是象牙色。这套书的总名,叫《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每册分别是一种重要经典。书的初版日期是一九八一年一月一日,台湾时报出版公司出品,一算,已经三十多年了。时报出版公司出过我的不少书,因此很熟。有一次,我对莫昭平社长说,希望能邮寄这一套书给我,我自己买了背回来就太重了。莫社长说:“这是给青少年读的,您也要?”我说:“我也要。我在台北的书店已经翻阅过多次了。”于是,两箱子书,很快就寄来了。我关注这套书,是因为它对于中华文化与当代世界的关系问题,作出了令人愉悦的回答。而这个问题,在很多学者那里,却总是处理得那么片面,那么极端,那么铺张,那么艰涩,那么繁琐,那么纠缠不清。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这套书的优点。第一,这套书,坦陈了中华文化的整体度量。凡是把中华文化搞复杂的,绝大多数是陷于一隅一角,守一家,偏一学,张一经,析一谋,而无视其余,或不知流转,结果,硬筑壁垒,徒生龃龉。很多人认为,青少年没有时间和能力领略整体,只能让他们背一点古训、啃一些古诗。其实这是一条歧路,既把中华文化削薄了,又把青少年做小了。这就像我们领着学生看长城、游黄山,必须先让他们俯瞰雄伟整体,惊叹天地大美,而不是立即让他们埋头去玩弄一砖一石,一花一鸟。眼前这套书,把中华文化的主要典籍,不管是哲学、历史、诗歌、小说、散文,科技、宗教、杂学,都一一收录,可谓洋洋大观。不难想象,当青少年读者得到这套书,在还没有细读之前,光看书目就已领悟中华文化的整体度量、浩荡规模。这种领悟,既开拓了他们的文化认识,又鼓励了他们的文化选择,在人生的起始阶段至关重要。其实,这套书的开阔胸襟、坦然情怀,也正是中华文化的第一品性,与数千年历史相关,与五湖四海相关。如果不知这种第一品性,也就失去了根本。第二,这套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人生质感。好端端的中华文化为什么总是变得令人却步、甚至令人厌烦?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不少浅尝辄止的文化人总喜欢把我们的古人塑造成喋喋不休的玄学家、道学家、书呆子。好像,我们的祖先只会板着脸在居高临下地教训人,说着一些成语化的简单四字句,不容商量,不容讨论,没有性格,没有脾气,不准顽皮,不准游戏。但是,眼前这套书却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我在为北京大学的学生讲授《中国文化史》时曾说:“从古到今,中国民众对于抽象学理缺少消费欲望”。“根子上的农耕文明使中国民众很难信奉一切离开脚下大地太远、离开直觉经验太远的东西。躲避喂食,有可能是生命的一种自救。天下长寿之人,大多简食薄饮。中华老矣,回首渺茫生平,得寿的原因之一,是不很喜欢精神文化上的浓脂厚味、巍楼巨厦。”我的这段话,大体说明了我不赞成那种过于学术化、滥情化的中国文化表述,而赞成这套书的原因。我为什么特别要对北大学生说明?因为对年轻人来说,更应该尽早解除那种貌似深沉的误会。这种误会,目前在很多高校里都很流行,不少教授把自己那些取材狭窄的论文当作了课堂讲述内容,而越是浮薄的社会气氛又越容易把晦涩当作学问。于是,好好一个可爱的大结构,被裁割成了可厌的小条块。第三,这套书,测试了中华文化的时间张力。我所谓的“时间张力”,也可以称之为“跨时代延伸度”。这个问题,是一切古老大文明都遇到过的。事实证明,比中华文化更年老的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摩亨佐•达罗文化、克里特文化等等都缺少足够的时间张力来构成与现代的对话。成功实现了对话的只有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并由此开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华文化延续至今而未曾中断,而它与现代对话的可能,还在测试过程中。从近代以来,这种对话已经开始,但进行得非常艰难,很少成功。具有传统文化修养的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等学者都投入了,但章太炎、王国维在晚年都删削了自己的现代行止,陈寅恪则由于社会变迁和身体障碍也无法继续推进。其他被后人誉为“国学大师”的诸位学人,在这种对话中基本上停留在一些介绍性、引进性的文化枝节,而又于社会民众基本无感。这一点,只要与欧洲从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数百年间知识分子在一切公共空间中的巨大作用相比,即可明了。我曾一再论述,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一对话中真正做成的两件事,是破读了甲骨文、推广了白话文。其他事端,则离文化本体太远。眼前这套书,虽然浅显,却以白话文裹卷着现代思维常识愉快地拜访了传统文化,有一种新鲜感。例如,它为一本本古代经典分别取了一个个现代标题,这也是它当年首先吸引我的地方。它为《论语》取的标题是《中国人的圣书》,为《孟子》取的标题是《儒者的良心》,为《老子》取的标题是《生命的大智慧》,为《庄子》取的标题是《哲学的天籁》,为《墨子》取的标题是《救世的苦行者》……这一些,对诸子百家而言,都相当贴切。这些标题,是现代开启古代的钥匙,表现了编写者的今日情怀,并由此可想见书中的思路和语气。我感兴趣的还有以下这些标题:《泽畔的悲歌》(楚辞);《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一位父亲的叮咛》(颜氏家训);《汉代财经大辩论》(盐铁论);《瓜棚下的怪谭》(聊斋志异);《文学的御花园》(文选);《袈裟里的故事》(高僧传);《净土上的风烟》(洛阳伽蓝记);……仅举这些例子,大家也许已经能够感受到白话文的特殊魅力。在这些白话标题背后,我们可以想象孩子们惊喜的眼神。本来,他们的眼睛也许早已因那些太古老、太自守的书名而黯淡。如果让古代仍然蜷缩在古代,或者封存在一个刻意营造的“伪古代”,那么,对话就停止了,张力就消失了,延伸就中断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为青少年阐述古代经典,并不是大人对于小孩的恩惠,而恰恰是大人一种脱胎换骨的转型,而这种转型,有可能带来古老文化的整体转型。这就怪不得,在欧洲,一直有很多才高名显的现代权威,不惜放下身段来做“经典新写”的事情。说了以上三个优点,这套书还给了我一种特别的“暗喜”。那就是,目前中国大陆传媒间掀起了一种低层次的“民国文化”崇拜,把兵荒马乱中某种初步的西学引进和临时的文教努力,当作了至高无上的楷模,在国际学术界闹了大笑话。好了,这套书的编写者,恰恰是几十年前台湾学术界的一些代表人物,多数是从大陆过去的,应该说是“民国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应该最有资格评判“民国文化”了。但是,就连他们自己也承认:“民国以来,也有过整理国故的呼吁、读经运动的倡行”,“遗憾的是,时代的变动太大,现实的条件也差,少数提倡者的陈义过高,拙于宣导”,“使得历代经典的再生,和它的大众化,离了题,触了礁。”那么,这套书也可以提醒大陆的读者,不要把民国以来的“文化触礁”,继续夸张为“波澜壮阔的文化碰撞”。不,触礁就是触礁,那种“波澜壮阔”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新的航程,需要重新谋划,重新开启。除了承认“触礁”的诚恳外,这套书的编写者还表现出了另一种诚恳,那就是肯定“这套书必然仍有不少缺点,不少无可避免的偏差或遗误”。为什么“必然”和“无可避免”?因为工程太大,经典太多,时间太远,而当代文化思维的变化又实在太快。为了写这篇序言,我认真翻阅了这套书中的部分内容,发觉其中的主要缺点,并不是“偏差或遗误”,而是功力。什么功力?那就是横跨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思维功力和表达功力。以我看,这套书的编写者们对古典的讲解能力不错,但在古典和现代之间的共通内涵挖掘上还缺少足够的深度,而现代文字的表达也没有达到更高的水准。这就需要新一代的学人和作家来继续做这件事,因为这套书毕竟编写于三十多年前,已立草创之功,已开风气之先。在这个问题上,我对大陆学人抱有更大的希望。大陆由于政治运动,曾经中断过对古典文化的亲近,但毕竟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大陆在文化体量上的宏大气势,在风雨岁月中的深刻体验,在历史转型中的国际认知,有可能产生对中华文化更透彻的感悟。而且,由于人才的绝对数量十分惊人,那种能够融汇古今的文字杰作也容易期待。那么,这套书,又成了一种殷切的期待和呼唤。是为推荐。

名人推荐

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余秋雨这套书,上下古今,纵横万里,为中国文化传香火于天下。衷心希望,《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编印,将是一扇现代人开向古典的窗;是一声历史投给现代的呼唤;是一种关切与拥抱中国的开始;它也将是一盏盏文化的灯火,在漫漫书海中,照出一条知识的、远航的路。——主编寄语这可以说是一套青春版的,通俗版的国学的,国粹的著作。我们经常问这样一个问题,都问了好几年了,也挺酸的——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我是谁?咱们都是中国人;我从哪儿来?这下可真把我问住了,如何解答这个问题呢,从这套书里面也许就能答案。——王刚 著名演员、“天下收藏”主持人孔子、老子、庄子等古代思想家的遗产,是我们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经典。我们了解史性文化的经典,可以发现古代人,近代人,现代人和当代人之间文化基因的“形成,嬗变,解构,再形成,再嬗变,再解构的过程。”——梁晓声 当代著名作家这套书在台湾有深厚的根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非常深湛,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是十分可靠的,所谓把中国的文化尽收眼底。通过一套书可以让你充分掌握中华文化原典的全部内容。——张颐武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代经典宝库》选择在这个时候问世,我想他起码给我们这个浮躁和喧嚣的社会带来了几点好处。以文明,化育人心,生生不息。在当下,让文明和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发生关联。所以我说,这套《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出台,是功不可没的。——于丹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有人问我,能不能推荐一套经典书籍。在这里,我隆重推荐《中国历代经典宝库》,走进经典,品味人生。希望大家关注《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在阅读中找到人生的答案,在阅读中找到那份心安。——延参法师 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人生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这套书能把传统文化做通俗化的处理,做了很多解释和翻译的工作。所以这对年轻人接触传统文化是有好处的。所以我很愿意向大家推荐这套《中国历代经典宝库》,这套书充分考虑到年轻人的需求,拉近了他们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解玺璋 著名文化学者一个对自己前途充满信心的民族,一定会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充满自信。《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丛书正是这样一套提升我们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前途自信的读物。这一套能为我们年轻人打底子的书,这套书能够凝聚起我们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王泉根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内容概要

李永炽,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现已退休。著有《日本的近代化与知识分子》、《日本近代思想论集》、《历史的跫音》等。译作有《尼采》、《愚神礼赞》、《韦伯的比较社会学》、《山之音》、《我是猫》、《韦伯传》、《暗夜行路》、《日本精神史》等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传说中的圣王
1.“天下为公”的政治 / 032
2.治水 / 037
第二章 暴君与圣人
1.周的始祖是弃儿 / 041
2.暴虐无道的君主 / 043
3.纣王之死 / 048
4.反战者之歌 / 051
5.周偃武兴治 / 053
6.周公辅成王 / 055
第三章 吴越之战
1.伍子胥离开楚国 / 060
2.吴国王位之争 / 064
3.伍子胥报仇雪恨 / 068
4.吴越对立 / 070
5.伍子胥之死 / 073
6.吴国灭亡 / 077
7.不能同享安乐之人 / 080
8.知子莫若父 / 082
第四章 秦的兴亡
1.秦始皇出生的秘密 / 087
2.外国人亦可用 / 092
3.荆轲刺秦王 / 095
4.秦将的活跃 / 100
5.一统天下 / 103
6.伪诏立胡亥 / 109
7.秦的灭亡 / 113
第五章 刘邦与项羽
1.陈胜起兵 / 118
2.项羽反秦 / 122
3.刘邦造反 / 127
4.项羽掌握领导权 / 133
5.刘邦先入咸阳 / 137
6.鸿门宴 / 144
第六章 垓下之围
1.刘邦反击 / 152
2.刘邦一败再败 / 157
3.项羽疲于奔命 / 160
4.垓下之围 / 165
第七章 称帝行赏与功臣叛离
1.论功行赏 / 170
2.韩信叛变 / 173
3.彭越与英布的末路 / 177
第八章 掌握汉家天下的女人
1.立嗣问题 / 181
2.吕后报仇 / 184
3.太后称制 / 186
4.逆我者亡 / 188
5.太后之死 / 190
第九章 新官僚与民众
1.硬骨头的汲黯 / 194
2.养猪人做宰相 / 199
3.冷酷无情的审判 / 202
4.酷法下的民众 / 208
第十章 匈奴与汉武三将军
1.马邑之败 / 214
2.神箭李广 / 215
3.大将军卫青 / 219
4.少年将军霍去病 / 223
5.沙漠上的大决战 / 225
附录
附录一:司马迁与《史记》 / 231
附录二:原典精选 / 253

编辑推荐

《司马迁的微小说:史记》编辑推荐:为什么读经典?读什么经典?怎么读经典?50余位台湾名家解读,好评最多的传统文化大众读本。余秋雨作序,于丹、王刚、梁晓声、张颐武等10多位文化名人倾力推荐。台湾人从小读到大,畅销海内外30年!影响海内外的国学启蒙读物,辐射五大洲华人圈!60余位国学大师倾力协作,25万册古书遴选精华。强大写作阵容,力推中华传统经典;时代华语图书重金重磅独家引进出版。

作者简介

《司马迁的微小说:史记》内容简介:《史记》是两千年前司马迁所写的一本历史巨构。《司马迁的微小说:史记》包含的时代相当长,从传说的五帝时期到司马迁生活其间的汉武帝时代。司马迁不仅记述中国,还描写了中国四周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西南夷等。当时的中国人相信,这些地区加上中国就构成了整个世界,所以司马迁所写的不单单是中国史,也是世界史。
《司马迁的微小说:史记》用白话改写的史记择写了原著中最精彩的部分。这部改写本是以历史的发展为主题,而从《史记》原著各篇中抽离出相关的事迹,重新组合成一篇篇完整的故事,以增加阅读的方便,同时也能展现中国古代历史巨流的变迁与特色。

海报:


 司马迁的微小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本书面向的主要读者是青少年,准确来说应该是上大学之前的朋友。全书没有纠结于于史记纪传体结构,着眼于历史故事的精彩之处予以深入剖析,详加叙述,经过国立台湾大学教授李永炽的适当润色,史记中各种人物事件跃然纸上,微小说一词作为本书的书名是在更合适不过。全书更加符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能够吸引青少年来参与阅读,喜爱阅读。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书中加入了许多作者的思想,这对于史记原文的理解可能作用较小。尤其是对于那些能够读懂史记原文的同学来说,对比原文和作者所描写的微小说,可能会更加喜爱原文,毕竟那是原汁原味的古人历史。这一点,作者也充分考虑到了,本书在最后的几十页里节选了史记中部分精彩的原文。让人读罢不能!最后提一点,本书有两部分序言,一为台湾出版社自序,一为大陆出版社再版后增序。两者一读,高下立判,有人是真心实意为中华文化之传承作序,有人则是忧心忡忡,为冲销量作序,是在令人心痛。事且下真功夫,方可成其也! 来自吕世浩,共勉。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重读国学经典,正国学之名,汲取智慧。
  •     我很喜欢读书,这本写的真不错
  •     原本以为蛮厚的会是原文,后来发现是白话文而且内容根本不齐全。虽然讲的不错,不免还是失望了一些
  •     收到的是正版,塑封包装的。比较不错!!仔细品读中!推荐!只是这套书好像共有58册,不知道剩余的会什么时候陆续出版,期望能买到能配一套的。
  •     对于翻译部分,不太满意,太史公的文字很精练,读读原文其实蛮好
  •     给孩子们看的,不过也适合我这种文盲,哈哈
  •     经典确实需要这样来读才有意思,毕竟不是所有人的文学功底都强到可以直接看古文。。。
  •     这还叫史记?
  •     文学名著变得浅显易懂
  •     我这个历史水平啊,其实该从儿童读物看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