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309093339
作者:葛兆光
页数:212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那么,古代中国人的个人、家庭、宗族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古代的葬礼和它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让我先从大家可能都最熟悉的中国关于亲族的“称谓”说起。 三、称谓:汉族人的亲族分别 谁都知道,汉族人关于亲族称谓的复杂程度,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除了父母、兄弟、姐妹之外,还有种种复杂的称呼,比起英文世界来要麻烦得多。像祖父(爷爷、太公)、祖母(奶奶、大母)、外祖父(姥爷)、外祖母(姥姥),在西文里只有一个grandfather/grandmother,西文里的一个uncle,我们就有伯、叔、舅、姑父、姨父的区别,一个aunt,就有伯母、婶婶、舅母、姑姑、姨妈这么多的称呼,更何况我们还有姑奶奶、姨奶奶、堂兄弟、表兄弟、表嫂、堂嫂、表姐(妹)夫、堂姐妹、表姐妹、侄子、外甥、嫂子、弟妹、姐夫、妹夫,此外还有什么“妯娌”、“连襟”等,看上去很麻烦。可是,反过来看看,西洋人并没有那么清楚和复杂,甚至和我们很近、受汉族文化影响很大的日本、朝鲜人的称谓都没有那么细,像日文里面的就很笼统,可是中国人呢,姑姑、阿姨、婶婶、伯母、叔叔、伯父、舅舅、舅妈,实在是复杂得很。 为什么要那么复杂?当然是要把彼此的亲戚关系分清楚。不过,要分清楚就要有原则,于是复杂里面也有简单。如果注意分辨,汉族人这些非常复杂的称呼里面,又有一个很清楚的界限和原则:第一,中国人对于父亲家的亲人有一种称呼。对于母亲家的人又有另一种称呼;第二。对于大的有一种称呼。对于小的又有一种称呼。当然,在一夫多妻制的古代,嫡庶之间还有不同的称呼,太太生的长子叫“元子”、“冢子”、“嫡子”,妾所生的叫“庶子”、“支子”,如果妾生了大儿子,只能叫“长庶男”,分得很清楚。中国人常说“三亲六戚”,什么是“三亲”呢?第一就是“宗亲”,就是与自己同一祖先的亲人,以及他们的配偶,像父母、祖父母、叔伯以及婶婶、兄弟姐妹,这是与自己同一姓氏最亲近的血缘关系。第二是“外亲”,就是指母亲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他们虽然与自己不同姓氏,但在自己出生之前,就已经结成血缘关系了,所以是第二重要的亲族。第三则是“妻亲”,就是妻子的直系亲属,这种亲缘关系是后天的,是由于婚姻的关系组成的,所以最远。而中国关于亲族的称呼,实在是非常复杂,甚至成了一门学问。古代最早的字典《尔雅》里面专门有“释亲”一节,后来又有李因笃专门写了《仪小经》,把父母、子妇、岳父母、继母等亲族的称呼,给不同亲人写信的格式、描写的诗文,见面时各种行礼,死后的奉祀方法,写在书里让人学习。稍后又有梁章钜专门写了叫做《称谓录》的书,书里不厌其烦地解释各种亲族的叫法,包括对自己家的如何称呼,对别人家的如何称呼,对父亲家的兄弟姐妹如何称呼,对母亲家的兄弟姐妹如何称呼,对这些人的妻子甚至他们的妻子的各种亲戚又如何称呼。举一个例子,比如“母之兄弟”统称“舅”,但“母之兄”是“伯舅”、“母之弟”叫“仲舅”、“母之从父昆弟”叫“从舅”、“后母之兄弟”叫“继舅”,你要分得一清二楚,可是这很难。有一次,我给外国学生讲课,提到这一点,大家议论纷纷,我就问,有没有外国人可以说得出来,中国人把表妹的舅舅的姨父叫什么,一下子大家都傻了。其实,不要说外国人,中国人也说不清,可是,中国人就是有种种称呼,好像非得把这些复杂的关系规定清楚不可。 那么,古代中国为什么要把亲属的称谓分得这么清楚呢?分得那么清楚又有什么用处呢? 四、男女有别:同姓与不同姓 刚才讲到,在这些复杂的称谓中,可以看到的是汉族中国人对待亲属的两个重要的原则,简单地说,一是男女有别,二是长幼有序。这里先讲第一个,就是同姓的父党与不同姓的母党之间,有明显的等级或价值差别。

内容概要

葛兆光,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历史系教授。
著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西潮又东风——晚清民初思想宗教与学术十论》、《古代中国的历史、思想与宗教》等。

书籍目录

自序:揣一张地图去古代中国旅行
第一回 古代中国的“天下”,近代世界的“万国”
引子: 《坤舆万国全图》象征古代中国将走进近代世界
一、近代西方人的世界观和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
二、九州和五服
三、天圆地方:空间的想象
四、四方复四方:从谈天衍的想象到张骞的凿空
五、知识和观念的分离:固执的中国天下观
六、佛教没有征服中国,但是佛教曾经给了中国一个机会
七、佛教观世界和佛教世界观
八、关于“世界”的想象与心情
九、学术研究的基本立场:拿证据来
十、利玛窦《舆地山海全图》之后:中国世界观的转变
十一、从天下到万国
第二回 从婚礼丧仪想象古代中国
引子:想象古代,如何想象?
一、从格罗特在厦门看到的葬礼说起
二、未知死焉知生:“为死人的葬礼都是做给活人看的”
三、称谓:汉族人的亲族分别
四、男女有别:同姓与不同姓
五、合两姓之好:古代汉族人的婚礼
六、大观园里小社会:从林、薛、史、王与贾宝玉的关系说起
七、长幼有序:孝和悌
八、家庭、家族与家族共同体:同心圆的逐层放大
九、丧葬仪礼与丧服制度:衣服绝不仅仅是衣服
十、五服制:认同、等差与区别的标志
十一、近代中国的葬礼:俗世的改变
十二、家谱族谱和祠堂祭祀:死去的祖先荫及子孙
十三、家族与仪式在古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第三回 家国秩序——国家、社会与儒家
引子:从“家”到“国”,从“礼”到“法”
一、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从家庭、宗族到国家
二、国家国家:国在家之上
三、国家与秩序的需要
四、儒家的礼:礼貌、礼节与礼制
五、仪式:靠象征建立秩序、合法性
六、什么是“儒”?“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七、穿衣戴帽,不仅仅是穿衣戴帽
八、从礼到法的提升:家庭秩序到国家秩序
九、名分:“必也正名”
十、“敬”与“仁”:和睦、等级与尊卑
十一、儒学的确立与瓦解
第四回 佛祖西来?——众说纷纭的佛教传来途径
引子:1900年斯文·赫定的发现
一、“发现”,什么是“发现”?
二、进入话题:中外交流的通道
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路在何方?
四、楼兰:古道西风
五、佛教自西来:普遍的看法
六、真的是这样吗?伯希和、梁启超与胡适的疑问
七、另辟蹊径:有关的猜测
八、西南通道:想起了马帮和史迪威公路
九、南海通道:《理惑论》的启迪
十、结语:条条大路通世界
第五回 佛教征服中国,还是中国征服佛教?
引子:从山门逛到藏经阁
一、印度佛教的传说
二、佛教对人生的基本判断:十二因缘
三、解脱之道:“苦集灭道”四谛
四、解脱之法:“戒定慧”三学
五、佛教传入中国
六、异域的礼物:新思想和新知识
七、天下更大时间更长:佛教的宇与宙
八、沙门不敬王者,可以吗?
九、佛教启示录
第六回 似佛还似非佛——话说《坛经》与禅宗
引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六祖之争的思想史意义: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
二、说“空”:空空如也
三、渐修:神秀代表北方的禅
四、顿悟:惠能代表南方的禅
五、《坛经》的故事
六、胡适的发现:《坛经》的著作权出了问题
七、《坛经》的关键词之一:自净
八、《坛经》的关键词之二:无念无相无住
九、《坛经》的关键词之三:不立文字
十、《坛经》的关键词之四:顿悟
第七回 大慈大悲观世音——民众的佛教想像
引子:大慈大悲与救苦救难
一、 佛教经典里的观世音菩萨
二、 有关观世音菩萨来历的传说
三、 观世音菩萨的各种形象及其故事
四、 古代中国关于观音菩萨的另类想象
五、 观音故事中的文化接触问题
第八回 古代中国的道家——从老子到庄子
引子:道家与道教
一、道可道:那个关心身外事的时代
二、非常道:道家也不同
三、不得不说的,和“不可说可不可说非常不可说”
四、模棱三可:“道”的多重涵义
五、虚玄的与实在的
六、同是道家,老子、庄子也不同
七、无待:浑沌凿七窍的故事
八、蝴蝶、乌龟与骷髅
九、无心是道:心斋与坐忘
第九回 永生,如何永生?——话说古代中国的道教(上)
引子:这是“中国的”宗教
一、从秦汉到明清:两千年道教简史
二、九转还丹:为永生的炼丹术
三、凭什么相信外丹能给你永恒?
四、经历九转方成丹:丹炉与丹药的炮制原理
五、内丹:古代中国思想世界的产物
六、气:内丹的根本道理
七、内丹的基本方法
八、永生的追求
第十回 幸福,如何幸福?——话说古代中国的道教(下)
引子:神灵佑我得平安
一、多神与一神:从永乐宫三清殿壁画说起
二、神仙系谱:三清、玉皇与众仙
三、斋醮仪式:沟通神鬼人
四、解决世俗困厄的法术:念咒
五、解决世俗困厄的法术:画符
六、解决世俗困厄的法术:法器
七、道教是一种宗教,是一种中国的宗教
第十一回 古代中国的两个信仰世界
引子:实际的和书本上的
一、上下分流:两个不同的观念世界
二、大传统与小传统
三、不分儒、道、佛:混融的信仰
四、信仰什么,祈求什么?
五、民众宗教信仰的基本观念
六、民众宗教观念的传播
第十二回 从风水说到阴阳五行
引子:从风水说起
一、风水之源
二、想象大地:风水的思想背景
三、儒者与风水
四、降而为风水先生
五、阴阳五行,为什么是阴阳五行?
六、“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七、在历史中看才是公平的
结语 文化,什么是中国的文化?
引子:从“古代”走到“现代”的中国
一、回首已是百年身:唤回历史记忆
二、文化与文明:不得不分辨的两个概念
三、家族与亲情:中国(汉族)文化的若干侧面
四、历史与现实:合理的与不合理的
五、天人之际:中国(汉族)文化的若干侧面(续)
六、数字式概念: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十二月
七、东西大不同:这理性不是那理性
八、汉字如魔方:中国(汉族)文化的若干侧面(再续)
九、文化分类:究竟什么是“中国的”文化?
十、重新思考中国文化
建议阅读文献
大陆版后记

编辑推荐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这里讲的话题,既有关古代,也有关现代。我们谈论古代中国,就是为了理解现代中国,换句话说,就是理解我们所在的这个现代中国,是怎样从历史上的那个古代中国转化而来的。我们需要追问,到底现代中国有哪些地方已经和古代中国断裂了,哪些地方又还在和古代中国藕断丝连?到底哪些方面我们已经被西方文化所笼罩,哪些方面我们还保存着自己的传统?到底哪些古代的影子还支持着现代人的心灵,哪些古代的文化已经被现代的文明摧毁了?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从大的方面来讲,文化就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也就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而文明则是使各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的那些东西,也就是人类普遍的进步与成就。从小的方面来讲,文化是一个民族每个成员经耳濡目染获得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而文明是每个公民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说要讲中国的文化,一定要讲出中国人特有的一些东西,它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于我们内心及灵魂深处,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要挖掘出这些,需要深刻的内省。儒、释、道,是我们文化的核心内容。儒侧重于人与社会的关系,释侧重于自我与外界的关系,道侧重于灵与肉的关系。读完此书最大收获是隐约悟出一条脉络,一条中国文化的脉络,将非常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只要抓住这条主脉,余下的就是自己不断地在主脉上补充血肉,形成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总体认识。

精彩短评 (总计28条)

  •     葛兆光先生目前为止最大的贡献应该是,在思想史领域实践了“历史层累说”,以及提出了“超越中国来看中国”的观点。而这种小书是真正暴露学者缺陷的地方,礼法不分,数术不精,学教混视。通史作得多,尤其是上层思想史、文化史这种纯精神力的通史实践越多,容易落入这种窠臼。
  •     从生活观念、习俗到国家秩序,从儒释道到阴阳五行,从中国古代的各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与根源。因为是讲义所以语言通俗易懂,但也就有些口语化,其实我觉得在成书之时可以对这些语句略做修改,不必原样照搬。内容上也稍显杂乱不全。关于从礼到法,论述的有点含糊没有说清,我觉得,礼的发展最多是道德层面的提升,还不足以成为法,所以从礼到法的逻辑还值得商榷。关于佛教的讲述比较详细,也比较透彻。关于道家与道教的思想和对文化观念的影响也讲的不错。
  •     当年放弃了葛先生的课,现在后悔莫及
  •     着重从思想的角度进行论述,对宗教的着墨甚多。
  •     信息量大,佛教部分很多观点要存疑看。这应该是《宅兹中国》一书最早的缘起吧。
  •     深入浅出,对于禅宗思想的讲解对我来说简直打开新世界大门!【其实是想说现在看这种高中历史难度的历史书真是越活越回去了啊
  •     读书笔记,正式开撸
  •     大众读物,水分略多
  •     通俗易读,据理丰富,可一气通读。抛出了很多问题,西方科学是否终结了认识的历史,如果没有,中国的阴阳五行是否有意义?中医的有效诊断和预测岂是用“科学”和“迷信”就可以概括地了?很傲娇的问题+10086 站在当时的历史里去同情地了解传统文化+10086,不过这样想似乎多少又置传统文化于卑微之地。此外,不禁让人思考很多现代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产物却又在某种层面上摧毁了传统文化(比如独生子女政策)。有趣!
  •     通篇浅显易懂,很快就能读完。可能因为是上课的讲义,很多问题都只是点到为止,把疑问留给了读者。如有对此书感兴趣的,推荐阅读第五、六、八、十一章
  •     选读了部分
  •     一课
  •     浮光掠影,点到为止
  •     入门级别的通识读本
  •     关于古代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科普贴锦集,适合坐火车/上厕所/睡前阅读
  •     葛大师骨子里就是个文艺青年啊,这讲义是普及性质的,所以读起来很快,不过文字很有大师八十年代的影子。网上有人批评「浮光掠影」,可是大师又不是没有专深的著作,对着这种普及性的讲义批评人家「浅」,也是呵呵呵。
  •     借以了解一下古人的三观
  •     提出了很多重要的问题
  •     大而统地把常识梳理了一遍。没有什么知识上或者思维上的收获。 感觉是有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pdf刷完。真希望我以后能给学生上点有深度的课。
  •     文化与文明,历史与理性,同情之理解……大陆版后记最后被萌到惹( •̀ ω •́ )
  •     富有趣味性和知识性,堪称古代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     讲义,顾名思义,就是整理了葛老在各地讲课是的讲稿。所以语言整体通俗易懂。但本书章与章间联系不太紧密。不过读完之后了解了许多小知识。
  •     真正的学术大家,语言都是平实的,但内容却异常深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见识了什么是“一家之言”,提供了了解古代中国文化的另一角度视野。
  •     涉及的范围真的非常广,如果认真把整本书看下来,并且记住的话,思想应该会上一个台阶吧。之前为了应付考试,粗粗看完一遍,什么印象也没留下。现在倒是觉得这书很有意思,尤其里面的宗教部分,颇为有趣。不一定全部细细研读,但细读感兴趣的部分,也是一种文化的熏陶~
  •     一直不怎么喜欢葛老的书,首当其冲就是他书文里的话太罗嗦,但这本书读完很有收获,倒地收获什么呢:他说这是庙你就磕头,他说这是灯你就填油。
  •     深入浅出,适合大众阅读。
  •     文化科普知识,写得非常通俗易懂,可以顺利无碍地看完弄清楚。但是关于对现代中国的借鉴意义并没有什么新的观点和意见,还是费老那一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