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案始末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108045188
作者:温功义
页数:193页

书籍目录

前言
帝权与相权
从宰相到阁臣
内监
万历――三案的造因者
立储上的犹豫不决――三案起因
梃击案始末
红丸案
移宫
《三朝要典》,三案翻了过来
崇祯嗣位,三案又翻了回去
余波

作者简介

本书用不足十万字的篇幅,厘清了明史上最为纠缠繁复又影响最深远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而在进入具体的“案情分析”之前,作者从帝权与相权的矛盾入手,到万历“造因”为止,从制度层面交代三案动因,从帝王层面交代三案导火线,将明代的皇权与相权,朝廷与宦官,以及三大案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相互联系等条分缕析,给读者呈现出一幅明末宫廷、朝政和社会清晰生动的立体图形。


 三案始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初识此书,还是大学时代混天涯社区的时候。闲闲书话的斑竹梁由之曾经力荐。可此书至2000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后就此绝版,芳踪难觅。三联能将此书重版,可见其作为老牌出版社的眼力。温先生是大公报旧人,退职闲居后写作了此书。老先生态度谦和平易,语言从容淡定,见识中正通达,发为文字别有韵味。这种韵味我只在金性尧、高阳等少数作家身上见识过。据说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曾参考过该书,对照两书,就会发现万历十五年中世间已无张居正这一章开头部分在语句上和此书相关部分就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此书虽写的是三案,但对明朝的政治制度如内阁内监等进行了提纲挈领的说明。有明一代,由于制度设计的原因,君臣之间,文官之间,文官与内监之间斗得不亦乐乎。要斗争就得找题目,三案便是极佳的题目,明末各方势力都围绕此题目大作文章,三翻四覆,迄于明亡,所以作者说要了解明末历史,三案是极佳的入口。
  •     孙骁骥/文  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有史家回答说,宜从明史说起。为什么别的朝代不提而偏偏提明朝?这是因为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发展到明代,各个方面已臻于成熟,最具代表性。汉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里对明朝的评价就颇高,他用一种近乎仰慕的口吻写道:“从1368年到1644年的明代是人类历史上政府有序、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在相对和平的二百七十六年内平均人口约为一亿左右……总之,明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十分稳定,以致1644年至1911年在外族的清朝统治时(政治制度)又基本没有改变地保持了二百六七十年。”  然而,古代帝制发展到明朝,虽然表面保持了稳定,国家呈现出一片和乐融融的盛世之景,但华丽的旗袍之下,覆盖的全是跳蚤。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提出的著名论断至今还常常被人提及: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用粗疏的道德教条代替了科学的国家治理,这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在黄仁宇眼里,明朝政治犹如“潜水艇三明治”(submarine sandwich),政治上层的文官集团,好比一块大而无当的长面包;底层散乱无序的农民阶层也是一块长面包。这块硕大无朋、随时可散架的制度面包,却是靠尊卑男女老幼的道德勉强维系着。此乃中国封建政治的稳定基础,也恰恰是其潜在的危机。  当然,我不是故意要挑大师的刺,但我总觉得所谓的道德,难免成为肉食者拿来糊弄大众的工具。道德家最擅长的莫过于说一套做一套,人前反三俗,被窝看毛片。道德之下,肯定还藏着什么别的门道。如果确实如黄仁宇所说,剥开明朝“盛世”之皮,底下全是虚浮的道德,那么再进一步剥开道德的皮,底下又将有何物呢?一位名气不太大的业余史家回答说,道德所掩盖的是官场厚黑和权力斗争,并且,他还顺便回答了费正清所说的明代“政治和社会制度十分稳定”的原因,也恰恰是因为“官场权斗”四字。明代上演的一出又一出官场权力角斗,朝臣们整天忙于党同伐异、搞政治运动,精疲力竭之后,自然没有人再有心思打皇帝宝座的主意。  这位史学家叫温功义,他在《三案始末》一书里给读者提了一个醒:谈历史的时候,不要以为问题都到道德为止。恰恰相反,历史上大多数问题,正是从道德开始,顺藤摸瓜往下看,可有好戏瞧呢。温老的观点,大致来说就是:中央政府内的党争表面上看确实有利于权力制衡,稳固皇权,但长期看来,它也为一个政权的覆灭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统天下后最大的心头病就是权高震主的宰相,他为了保全基业,最大手笔的一项就是废宰相,把中书省的职能分配给六部,而宰相的职能则被分给了一众阁臣。阁臣们在殿阁里商量的事必须上报皇帝,经由皇帝批准才能执行。这种“制度创新”的确巩固了朱家王朝的稳定,但也由此带来了朝廷中的另一大麻烦:由于权力被分散、各部门相互制约,朝臣们抱团结党的风气自此大为盛行,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长期这么搞下来,到了万历年间,朱家王朝的朝廷内已经是派系林立、遮天蔽日的景象了。  再看看这帮朝臣,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看家本领并不是处理政务,而是窝里斗。逮着任何一件事他们都千方百计推给政敌,然后群起骂之,彻底把对方批倒斗臭。颇为巧合的是,当朝廷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宫廷狗血剧的时候,皇宫内接连爆发了史上著名的“明末三案”,这一下,可就把明末的宫廷连续剧剧情推向了高潮。  所谓“三案”,原是指“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个宫廷案件。就事论事来看,三案并无可影响明朝政治走向的力量。简言之,“梃击案”是指万历四十三年,有一男子张差,手持木棍,闯进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后被捕一事。“红丸案”则是万历皇帝的儿子光宗病重时,李可灼进献红丸仙丹,光宗服后暴毙的案件。所谓“移宫案”,指光宗死后,妃子李氏与太监魏忠贤密谋,企图移居乾清宫,挟皇长子以自重,后被逼移出乾清宫之事。它们看似各不相干,但在权力斗争你死我活的政府高层眼里,每一个案件都是大可做文章的政治资本。  拿皇族那点家务事来做政治文章,首先就得搬出“道德”两字。道德是一根棍子,忠奸是一顶帽子,谁被扣了帽,就会惨遭政敌摁住一顿痛打。道德在现实中的化身,便是封建礼法。上到庙堂,下至闺房,明朝所有的事情都要被道德礼法管束起来。当中,也包括了皇帝“下半身”的那点事。万历皇帝极宠爱郑贵妃,却不小心和宫女发生了一夜情,生下长子朱常洛。万历并不喜欢那个意外获得的长子,他更想立郑贵妃生的第三子朱常洵为王储,但他这点心思很快被朝臣洞悉,狗血剧情就此一发不可收拾。  自古立幼废长不合于礼法,万历的决定亦不例外。朝臣听闻后哄然,不少人拿出了祖宗的道德规劝皇帝。户科给事姜应麟上奏说:“礼贵别嫌,事当慎始,贵妃所生陛下第三子犹亚位中宫,恭妃诞育无嗣,翻令居下;揆之伦理则不顺。质之人心则不安,传之天下万世则不正。”他一把鼻涕一把泪跪求,“伏请俯察舆情,收回成命”。心太软的万历皇帝见拗不过,只好使用拖延战术,对立储的时间一拖再拖,拖到万历二十九年,皇长子朱长洛年届二十,朱常洵也年至十六,还迟迟没有结婚。眼看皇子成了“剩男”,万历终于妥协,册封皇长子为太子。  但故事到此远远未结束,因为这时“朝中竟自形成了一种风气,便是以是否主张立储,作为忠奸正邪的辨别”。主张立长子的传统派、同情郑贵妃的投机派、摇摆不定的骑墙派以立储为基础,搬弄是非,大做文章,搅得大明朝的后院鸡犬不宁。从这个角度看,后来的“三案”源头上在于党争,党争又是由立储的问题所引发,而立储的争执得以发生,直接原因还在于皇帝没能管住自己的下半身。——但皇帝有义务管住自己的下半身吗?当然没有,全天下的女人理论上都是属于他的,爱谁谁。顺一遍下来,党争问题根本就是无解。  当手拿凶器的张差被法医鉴定为精神病时,拥护太子一派就有人说,这是心狠手辣的郑贵妃派人要杀太子;当没做几天皇帝的朱常洛吃错药暴毙时,又有人散布阴谋论说,郑家有人谋害了皇上……总之是谣言四起,辟谣也四起,人心浮动。满朝文武都在忙着扮演大型宫廷真人秀,没心思搞“实干兴邦”的动作了。而高高在上的皇帝们呢,则是新褡裢换个破口袋,一代不如一代。“明代的皇帝,除去朱元璋和朱棣活得较长之外,寿数都不算高,大多是才过中年便下世了”。有了党争、攻讦不断的朝廷,有了分权的制度,朱家的皇帝们自然可以高枕无忧,玩女人、玩银子、炼丹、修道……反正什么都玩,玩得骷髅形骸、精尽人亡,就是死都不理朝政。国家至此,可以休矣。  温功义总结道:“三案都属于宫廷案件。在元凶已获,罪人斯得,原已可算了结。但由每一案件自发生以至暂结,都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关系,盘根错节,很难了断,以至每案虽结,却都不能彻底……这是由于明代自始便是以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制约来增重帝权的,随之而来的便是诸臣之间互相勾结,渐成门户。”这道破了中国宫廷政治的本质,其实就是一锅六必居酱菜,糊成一片。皇帝腌好菜,群臣放作料,再用道德、党争的棍儿一搅和,成就了大明梦。
  •     明朝是中国封建制度集大成者,所以中国封建文化的优势以及劣根性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明朝,皇帝可以长期不理朝政,国家照样能运转如故,可见封建的官僚机器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中国传统封建王朝的弊端还是在《三案始末》中非常清晰地体现了出来。此三案为明末梃击、红丸和移宫三案,均发生在皇宫之内,从案发,到翻案,再导平凡再翻案,可见中国传统封建体制之下的律法,名为律法,视为攻击异党之锤棒,正也使然,反亦使然。不过总结下书中对于明朝制度的症结对比今朝还是有很多借鉴异议的:1. 明朝开始大力剥夺宰相权力,巩固皇权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改为入阁制度,强加皇权,这便让国家的命运更多的绑架在皇帝的能力上了,赌国运于基因显然失败的概率还是太高了。而且废除宰相加上懒政的皇帝,就给了阉党兴风作浪的机会了,魏忠贤就是代表了。2. 嫡长子集成皇权结合上一点,皇权还必须集中于嫡长子,顺位继承而不是清朝的择优选用,的确这样的皇位继承制度不失败都难。3. 制度的完备,进步的桎梏三案中的梃击(意图棒杀皇长子)和移宫(前朝皇后赖在乾清宫不走)都是和皇家体制相关,可见体制在封建王朝的重视程度,但是如果举国上下的能人志士都将精力集中于体制,那么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4. 法律只为强者服务这里直接引用原文的一段话:“在封建皇朝,所有的规例等等,在要它发挥左右时,倒像是铁的定则,不可或违;在不需要用它时,那些规例就又成了具文。”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很庆幸在有生之年能读到温功义的书
  •     我觉得从叙事来说作者的手段非常不好,很多事情没有主次,全是平铺直叙,要是首次了解三案的人读肯定会误解或者错过很多细节。
  •     用静雅思听听完,分析三案经过,并讲解明代相权与皇权的关系。
  •     一天读完,全书不足两百页,正题前的铺垫有107页,这也是作者对明朝的评价而决定的:前世之因,积重难返。然而观点不超史学界定论,太滥。不严肃,无文献引用,读起来没安全感。还有错字
  •     制度或有缺点,但在不干活儿又爱乱来的皇帝手里,积弊非但不能根除反而累积叠加。摧垮大明朝的不是李自成也不是满洲人,正是明朝皇帝们自己。
  •     从帝权与相权等角度入手分析三大案,理清其内在联系及起因、过程、结果和余波。并以十余万字的篇幅讲的清清楚楚,确实不错。明朝不仅亡于党争,也亡于万历啊。
  •     “三案始末”和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一样好看,只能说明朝历史太丰富了,各种奇葩皇帝,各种宫廷内斗、门户之争,各种尔虞我诈、阴险毒辣,历史本身已足够精彩。
  •     文风沉稳细致,虽题为三案始末,但更适合明史入门读物。
  •     很好,历史线,始末都很清晰。灭亡实是制度的弊病,把全天下安定系于皇帝一人身上,难怪啊
  •     不同的性格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待遇,如李善长在夺天下时时有决断,坐天下时就是专权,就不符合明太祖的雄猜的性格,书不错,明代内阁演变说的很清楚
  •     相当精彩,深入浅出。
  •     三案始末,确实有始有末,前情后事,清楚明白。只是从明初开始讲,未免也太早了
  •     民间历史学。要是找个人照着说书,定然精彩;作为一部成文的书来讲,则失于言语啰嗦
  •     魏忠贤编的那本叫《三朝要典》,不要记混。很缜密的一本小书,题为三案,牵涉更广更深。美中不足是对东林党阐述不足。大概本文的阅读对象不是我这种半吊子,而是对历史有全面了解的爱好者吧。
  •     值得看。文字深入浅出,平实近人,算得上大家的作品了。当然,总有些意犹未尽的味道,作者可能无暇展开吧。
  •     由三案这一捷径入手,让读者了解明朝统治阶层之间的内部纠纷。书短小而精悍,但并不枯燥。不过我还是更喜欢明朝那些事儿,显得更有人情味。
  •     一气读完,盘根错节,翻云覆雨,竟被理得如此清楚,好书
  •     能用一篇硕士论文的篇幅把一桩史事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并且还能做到深入浅出,是不太容易的事。
  •     还不错,看得出作者对明史很有研究。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对明朝后期历史影响深远。崇祯要是跟天启换一换说不定明朝还不会那么快灭亡?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又看了这本,相比前者写的更细致。但其实前者本身对这三案也讲的很明白了,有空还要把明朝拿出来看看。
  •     看完了在想这三个案子怎么是最为纠缠繁复的。。看来是讲的好。不过在很多观点上跟《万历十五年》不一样啊,比如万历为什么突然停朝,一个说是聪明,一个说是懒。。
  •     以三案为切入点,用简短的话语将明朝的政治制度透彻的阐述清晰,实在好书。
  •     感觉还行,但词语不是很精彩,最近对明史很感兴趣。
  •     简短却精炼,条理清晰,非常有趣的历史读本。看完我对里面的情节和人物都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申时行的聪明却又狡诈,汪文言真是奇人。
  •     全书大部分篇幅用于阐述梃击、红丸、移宫三案在制度层面的原因。相权废除后巨大的权力真空被庞大的官僚集团瓜分了,各家争权形成了党派林立的现象。加上后宫的太监,外戚们的专权,三案的始末,就是一部官僚集团、太监、外戚们围绕皇储问题的互相扯皮的过程。
  •     交代的很清楚,结合《明朝那些事儿》很有趣。
  •     语言极好,像刘震云的小说一样清通简要。
  •     大家小书系列总是很棒,言简意赅,叙事清晰 老朱真是啥都考虑到了,但是大部分都跟他原先的预计背道而驰。对待功臣确实过于冷血了点 似乎无论什么制度,在王朝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形态下,时间长了肯定是会出很多问题的 而且越后面的帝王水平一般也越烂。连出正德、嘉靖和万历,真是天亡大明呀 明亡于万历,应该没错。儿子 孙子都跟他的冷淡态度有很大关系
  •     短小精悍
  •     做社会学科的学问,最可贵的莫过于不刻意堆砌术语、不炫技卖弄概念,举重若轻、化繁为简,用最平实最生动的语言将深刻睿智的洞见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能达到这一境界,除了见识和眼界的高屋建瓴、还需要心态和学养的平和开阔。温功义先生或许因为几经人世冷暖,在出世的心态中潜心为学,才造就了这样一部虽然篇幅短小,却观点深刻、见微知著,笔力、洞察力都力透纸背的作品,阅读感极强,笔下人物生动有趣,形象鲜明,又融入了整个明代政治生态的全貌,让读者得以一窥其所生时代环境下每个人物面对人生选择背后的历史逻辑、因果关系,实则对作者要求极高,这种写法,实与《万历十五年》同出一源,但在语言的简洁、观点的提炼上,本书又似更胜一筹
  •     明代伴随着宰相职位的取消,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帝权与相权相对关系的变化并未带来励精图治的皇帝:相反,阁臣间的门户之争以及太监乱政使得明后期的政局更加混乱。题为《三案始末》,个人认为进入三案之前的背景分析相当有见地,但是进入三案之后,对于三案如何昭示了前文中主题的分析略显单薄。
  •     短短的一部书,把“三案”说的逻辑清晰,这一点让人不得不服。但读起来又恨其短,如果作者能用这样的笔力,把三案说的更细更透,岂不美哉!所谓鱼和熊掌的问题,大概就是这样吧。
  •     《三案始末》明朝历史是非常有趣的 妖书案 梃击案 红丸案 移宫案 各个都是奇葩 明朝的皇帝非常感性 也都有性格缺陷 历史走向往往是他们一念之间决定的 明朝皇帝更像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历史是唯心的 并不是唯物的
  •     朱元璋政治制度很好保护了皇权,没想到后代消极怠工。。。万历。
  •     三个故事串起一个朝代
  •     严谨并好读,非常喜欢这种完全不带节奏的断代史科普本
  •     对明末的门户之争党派之争有了简单的了解。作者文笔了得,简洁精确,很喜欢。
  •     “三案”如纠缠明朝的幽灵,经久不散。本书详略得当,对于“三案”和明朝政治弊端说得清清楚楚
  •     可读
  •     推荐理由:作者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入手,厘清了明末影响深远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对制度和权力有清晰的呈现。尤其是“明代多年增重皇权,积势所及,产生出何等的积弊。
  •     2016
  •     语言平实生动,题为三案始末,实则通述明史。
  •     看得挺过瘾的
  •     能把史料讲得这么有趣和吸引人,实在是不容易的。
  •     一本小书从明朝政治制度的角度说清了明末三大宫廷案,从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到明中后期皇帝依仗宦官的现象,说清了明末皇帝,群臣,宦官,宫廷几方利益纠葛所造成的三案始末。
  •     2@2017. 短小精炼。前面三分之二是明代政治史,后面是关于三案的以及余波的介绍。
  •     有人说写文章的境界是短长短,这本书是最高境了,为其简薄,更显功力。下笔如刀,剖析得透彻易懂,冷静微讽,人物纷纷扬扬地登场也不乱套。政治无关对错,只是权力的交锋,历史真精彩啊。其实更适合对明史有一定了解的人,中学的我估计正对背诵左忠毅公纪事不耐烦呐…… 感觉最近都掉在明史坑里了,打算去重读一下万历十五年
  •     本书对于明朝内阁形成变化,皇权与相权的博弈,宦官、东林党的斗争,阐述的浅显易懂,对于了解明朝的整治格局非常有帮助,很是值得一读,尤其是在看过《万历十五年》和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之后,更好。
  •     读了此书,才觉得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其实也不是那么惊艳了。大概黄先生先写的英文版,而温先生是记者出身,语言更加紧凑简洁,文白夹杂一气呵成。到有几分早年“今日说法”的感觉。
  •     在三案介绍前较完整介绍了明朝一些制度,这部分个人认为是最有价值的,回想一下,如果没有读过相关明朝历史,直接看有些地方会有些不明白,整体来说,就介绍部分,讲得很有意思,以前不喜欢明代题材,但是读史又是另一种趣味
  •     简明扼要,无一处闲笔。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