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逻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208111301
作者:小威廉·休厄尔
页数:35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应当把社会概念化成一群重叠和相互联系的文化结构之所在,这些结构只是相对自主,也就是和其他结构共享一些意义和符号。比如,附属于家庭关系和公共仪式关系的文化结构,都包含禁忌的概念。但无论相互联系的程度如何,自主性也同样真切存在:比如家庭关系的文化结构,无论如何都不会比禁忌关系中的结构更容易被缩约。形塑了社会的不同结构,事实上是以不止一种方法重叠或者相互联系的:比如,包含共享的符号、指称或宣称共有的客体,以及在相似的个体的主体性中共存并由此贯穿其中。结构也可能存在于相当不同的层面和尺度里。禁忌系统包含了夏威夷人的,确切说是整个夏威夷的宇宙(cosrrios)。库克到达之后,资本主义交换的世界体系影响了夏威夷的社会关系,这个体系和夏威夷的体系相当不同,虽然跨越了全球范围中广大的地理区域,但在世界上多数地方,只是由小规模的人类关系所决定的。其他结构,比如家庭、祭司权术(priestcraft)、统治世系、战争或者生产,都与广泛的制度性场域一致。但结构也存在于更加微观的层面,像是特定的工作组(work gangs)、居所,甚至是发展了自身特定文化结构的双向友谊。虽然这类结构拥有的层次比社会关系中的文化结构要少,但也没比后者有更大的缩约空间。 有两个理由能解释,为什么复合型结构是重要的。首先,如果我们假设主体是由结构所组成,那么复合型结构就有能力说明,存在有着广泛不同的重点、能力、意愿和知识的人。所以,虽然禁忌体系的关系消极定义了夏威夷女性,或是把她们放在被禁忌体系排除的残余中,她们身处其他社会和文化关系场域时,获得了不同标准下的积极定义,包括与兄弟戏谑的关系、和其他女性在工作上的关系、母女关系等等。

内容概要

作者:(美)小威廉·H.休厄尔(William H. Sewell)
小威廉·H.休厄尔:芝加哥大学政治学与历史学弗兰克·P.希克森(Frank P.Hixon)杰出贡献教授,著有《法国的工作与革命》(Work and Revolution in France)和《布尔乔亚革命的修辞》(A Rhetoric of Bourgeois Revolution)等作品。

书籍目录

译者序
献词
前言
第一章 理论、历史和社会科学
第二章 社会及文化史中的政治无意识:曾经的量化历史学家的自白
第三章 三种时间性:关于事件性社会学
第四章 结构的理论:二元性、施为与转型
第五章 文化的(多种)概念
第六章 历史、共时性和文化:回应克利福德·格尔茨的研究
第七章 一种事件的理论:马歇尔·萨林斯的“历史的可能理论”
第八章 历史事件作为结构的转变:在巴士底发明革命
第九章 历史性延续和时间复杂:马赛港码头工人的奇特职业生涯,1814—1870
第十章 重绘社会科学中的“社会”:来自阐释主义的宣言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历史的逻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编辑推荐:社会科学学者和历史学者长期交流思想,但他们从未发展出关于社会理论的合理讨论。休厄尔素以融汇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人类学而闻名,认为只有把对历史性时间(historical time)的成熟理解与广阔的理论问题结合起来,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社会理论。他揭示了这种结合的形式、可能澄清的议题,以及对两个学科的潜在影响。 《历史的逻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这本论文集,不仅能视为他个人研究理路的再现,也反映了美国历史学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诸多争论和困局,不失为理解战后美国史学尤其是新社会史和新文化史发展的棱镜。

作者简介

社会科学学者和历史学者长期交流思想,但他们从未发展出关于社会理论的合理讨论。小威廉·H.休厄尔注意到,在理论问题上,沟通只是单向的:从社会科学流向历史学。《历史的逻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认为,历史学和社会科学能为彼此提供重要的思考。历史学者不自视为理论家,但他们深谙社会科学学者所不知道的事情:如何思考社会生活的时间性(temporalites)。另一方面,虽然社会科学学者难以处理时间性,但他们的理论复杂性和对社会生活的结构性解说也可以为历史学者带来裨益。
休厄尔素以融汇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人类学而闻名,认为只有把对历史性时间(historical time)的成熟理解与广阔的理论问题结合起来,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社会理论。在《历史的逻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中,他揭示了这种结合的形式、可能澄清的议题,以及对两个学科的潜在影响。

图书封面


 历史的逻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我接触休厄尔这本书的时间不算早,之前在课上和其他作品中大致知道了一些这本书中的观点。后来写毕业论文时又找来翻过了一遍,以求能寻找一些灵感。中译本出来时很是兴奋,但读过第一章后,觉得这本书的翻译暂时没有符合我原有的期待。不过先要肯定两位译者非常用心。凡是做过翻译的人大约都知道翻译要比批评困难得多,因此这里不是否定这个译本,而是提醒读者注意。两位译者很多地方尝试借助对文本的理解进行翻译,使得译文非常流畅。不过,有些地方的理解看起来并不合适,或者说这种理解使得翻译的某些部分值得商榷。第一章中可能的翻译问题举例P7第二段,突出的将Sequence译作结果,肯定不妥的。当为“后续”,或对整个句子作出改动,同一段“短暂的关联次序”/“temporal sequence”应为“时间上的关联次序”。P8第二段,首句“历史学家用来分析社会生活的时间性的概念就是事件”是一个意译,不过首先这句中“用来分析社会生活的时间性的概念”容易造成歧义,这里要分析的“时间性”指的是此章上文中提及的社会时间维度所具有的偶然性和时间上的决定性(fatefulness)。(此段中间部分的“社会实时性”同此问题。)这一段最后一句的unpredictable不应译为“不可知”P9第一段第二行的“偶然”当为“时间性”,这里也是意译产生的问题。这一段最后一句“忠实地书写”原文为“convincing”,作者已经放弃了简单的指称的实证主义语言观,这里的翻译也值得商榷。P10 第二段最后一句译者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翻译,当为编辑失责。第三段第二行的“一致”译作“融洽的”更合适。P14 第三段第三行 scheme译作蓝图,私以为不妥。P18 第二段第三行起“两个层次的研究”之后,采取意译,但是有错误。P19 本章最后一段,第六行的符号学行文,即下文的符号实践。第八行概念之前有漏译“lingustic”,倒数第五行机械式的,原文mechanical,应该与semiotic对应,译作作“mechanism/机制”的形容词会比较好。在翻译具体术语和标点上的问题就不指出了。这些部分编辑需要付起一定的责任。以上部分都是一些小错误,并不影响休厄尔这个部分所表达的意思。两位译者若是有心,下次再版前可以再多校对几遍。之后又随手翻了之后几章。相对而言此书后半部分的翻译质量较好,前半部分错误实在太多……多得我都懒得一一列出。但凡没有读懂的地方,先别怀疑自己,极有可能是译者译错了。
  •     硬着头皮读完William H. Sewell 教授的《历史的逻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一种对你国城市规划学科的担忧油然而生。作为一个搅屎棍学科,除了灵活使用excel、word、photoshop和autocad、arcgis等软件以外,再没有什么能够与其他学科相匹敌的技能了。理论方面的建构与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学科相比实在少得可怜。传统工业社会背景下发展出的规划理论实际上不少都是来自其他领域的学者,而面对规划如今的转型,规划的理论(Theory of Planning)和规划中的理论(Theory in Planning)极度匮乏。大概有四个主要原因:第一,城市规划与诸多学科的交叉性,意味着城市规划是一个门槛极其低的学科。绿色,低碳,生态,智慧,比特,新型,新常态,任何一个潮流词汇,都可以被加在城市,或者城市规划这个词的前面。不仅使城市规划技术(如果真的存在的话)的开放度变高,城市规划这一学科也变成了“开源”的学科:城市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等等。其作用类似基础安卓系统,每一个智能手机品牌都可以基于最基本的技术开发自己的手机系统。但是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城市xx学中的”城市“退化成一个地理范畴或空间限定范围,将理论的核心让位于经济、社会、管理等相关学科。第二,城市规划沿袭了部分建筑工匠的特质,以蓝图式实践为主。绘图是传统城市规划从业者的必备技能,即使是现在也要求大多数研究成果能以图来表示。第一个称得上是城市规划理论的田园城市包含了生产生活方式的考虑,但最终仍然落实到一张平面图示;城市空间结构的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模式等也都有相应的图示总结。但随着资本主义语境下经济、政治、文化的日益多元化,城市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城市规划图示总结的能力日渐式微。第三,城市规划本身的含义与范畴模糊,缺乏本体论的思辨。城市规划牵涉的概念非常广泛,首先从目的上,可以区分为城市规划实践和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分出规划技术体系、规划管理体系和规划法律体系三个方面;在规划技术中,又有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等。在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中,又涉及与不同学科的交叉。从区域范围来讲,规划又可以分为区域规划(regional planning)、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以及乡镇规划(town planning)。从规划可能触及的不同方面,又可以分为住房规划、景观规划等,其中又与前面的分类有交叉。第四,城市规划的实践操作需要立竿见影的效果,急功近利。美国学者研究18世纪的法国,大家估计不会问so what,但是中国学者或者学生研究20世纪的日本,就会被追着问so what了。城市规划的开源性、蓝图性、模糊性和功利性,导致城市规划理论内部缺乏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核心思想,容易成为追赶潮流的学科。很少有学者能坚守一个比较深入的研究方向,每一年的学术会议和讨论都能涌现出无数个热点,甚至随时准备占据所有时事热点。—————————————————————————————————————对于规划的研究生来说,由于城市规划范围太广,可以深入研究的点也非常分散。增长边界、城市空间结构,算是城市空间类;名城规划、科技城规划,算是实践专项类;评价标准研究,管控效果评价研究,算是规划实效类;世界大城市、城镇群,算是宏大区域类;大数据应用、低碳城市、新型城镇化,算是热点类;控规、土地利用、总规,算是规划技术类;近代规划,古代规划,算是规划历史类。这些方面,不能一刀切的说谁才是规划的核心问题。但是研究的方法论,与以上字数严重不符的,只有两种,定量与定性。在规划行业内一个比较公认的现实是,城市规划是没有属于自己的方法论的。或者是借鉴经济学、社会学的统计及定量,或者是借鉴人类学、历史学的定性研究,而两者在规划领域的运用其实多少都有些不伦不类。规划背景的学生数学难得有好的,能把经济学模型拿来熟练运用的就更少,往往是对模型一知半解,拿来凑个数;定性研究中比较好的论文也只是做到把事情说清楚,本体论、认识论等方面都欠缺的多。这本《历史的逻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的作者是一位历史学和社会学交叉背景的学者,为规划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性强且有说服力的新方法。整本书对比了社会学与历史学二者的研究倾向,梳理了20世纪美、英、法史学界的重要发展脉络,归纳了重要学者及其理论著作的优缺点,试图通过对前人研究方法的批判构建出自己的研究方法。从研究内容来说,“历史学家反复提及历史中的”转折点“或是”分水岭,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将历史的进程划分成不同年代,并用各种事件将他们分隔开来”。而社会史研究了过往历史学忽略的人群,试图记录平民生活经验的全貌而非注目于狭义概念上的政治。研究方法上来看,社会学家倾向于采用“硬数据(hard data)”来寻求稳定的社会特征,比如阶级关系、职业分布、文化信仰等等;而历史学家则更“偏好多种因果关系和详细基于事件叙述”。社会学家投身于论证自身的“科学性”(艳羡物理情节,physics envy)(可以参考”Making Social Science Matter“这本书),过分重视自然科学模式,因为会抗拒历史研究推崇文化构建的研究方法。而历史学家则反复强调历史上一系列的事件,却因为缺乏理论化的升华,令实体关系的本质被叙述的细节湮没。社会史从二战以后变成国际性研究,早期的研究中心在法国,以年鉴学派为核心;英国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为主导;美国的新社会史学派崛起于60年代。年鉴学派的范式是”长期稳定的社会结构—短期(几十年)的社会势态“,即”抽象经验主义“。新社会史则受到人类学和文化史的影响,嫁接了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等潮流,带来了研究范式的转变,开始研究以往被忽视的非主流人群,记录平民生活,以质性研究的方法去探寻历史的形成。每个个体不是表格中的一个数字,而是有着丰富色彩和多维度的人。新社会史的转向席卷了学术界,令定量社会史和结构决定论沦为知识界的边缘。作者认为,这种转向可以”某程度上当做是对结构和现在的生活经验所产生变化的响应”,这种变化指的是二战后的福特模式转为哈维口中的”弹性积累“,在国家干预层面则是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变。作者坚持结构(structure)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批判了年鉴学派对事件(event)的蔑视:”片段史仅仅是历史奔流中的泡沫“。作者引用萨林斯的理论”结构用其形象形塑世界;尽管结构形塑了事件,但事件也转变了形塑自己的结构。一个不变的世界,不必以我们的范畴告诉我们的方式来演绎;主题的重点和创造性行动,则是事件来自人间的素材“。所以作者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的三段式研究方法:相对稳定的结构性历史(地理,社会,心理)——势态性历史(不足百年的经济、人口周期)——事件性历史(以人为主体的偶发事件、重要的、导致了结构转型)因为着重强调事件,因此他的研究方法又可以被称作是”事件理论“。休厄尔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在本书中列举了自己的两个代表性研究,攻占巴士底狱,以及马赛港码头工人贸易社团的历史。前者用以论证事件性时间的概念,后者则用来说明资本主义时间上发展的不平衡性。事件理论听起来似乎很讨巧,但是“事件”的准入门槛是很高的,必须满足一系列条件:历史事件重新衔接了结构。历史事件是文化转型。……事件引介了实际存在的新概念、善的新概念,和可能的新概念。……符号性的阐释对历史事件而言相当重要。(我理解这里的阐释指的是该事件在大众舆论中的符号性塑造,是将事件升华成一种文化上的象征,类似旗帜竖起来了……)特定条件形塑了历史事件。历史事件具有情绪高昂的特点。历史事件是集体创造的(collective creativity)。历史事件是被仪式强化的。历史事件生产着更多的事件。结构的重新衔接要获得权威的核准后,方才能成为决定性的。历史事件是空间和时间性过程。需要由判定行动来定义历史事件的边界。历史事件具有科被称为分形(fractal)的特点。攻占巴士底狱是完全符合以上条件的事件。一些涉及的概念:比较研究:比较研究在规划领域算得上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作者讨论了这种历史学常用的方法,“比较性方法始终只是案例数目不足时,主流统计学方法的标准备选,这样的自我表述有助于学界的其他领域接受社会学的历史研究。”换言之,比较研究是传统统计学方法的备胎。目的论时间和实验性时间:译者在序言中为这两个概念做了梳理:“简言之,目的论时间性是为不同的前因寻找共同的后果,而实验性事件性是为类似的前因找到不同的后果,二者的差异在于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但是我个人来说还是不太能看得懂目的论时间的意义。”社会“概念的模糊性和广泛性:作者引用霍布斯鲍姆在1973年的论文《从社会史到社会的历史》(“from social history to history of society")中的论述。【”社会史"这个名目和表面相似的“经济史”、“思想史”或“政治史”并非并列关系,因为定语“经济史”、“思想史”、“政治史”指明了某个人类活动的范围,而“社会性”却包括了所有类型的人类活动。正如他所说,“社会史不可能成为经济史或者其他专门化的历史,因为不可能分离出它的研究主题”(Hobsbawn,1971:24)。换言之,社会史的明确目标就是成为研究全世界的历史,这也是为什么他用“社会的历史”(history of society)代替了多数论文中的“社会史”(social history)一词。】几个疑问:作者对历史学家的方法进行了如下批判:“有关时间的动因、因果关系、事件或实体间联系的本质——并没有被安置于适宜的理论中,而是将被叙述的细节湮没。”因果关系应该如何界定?其实我很明白,这一堆主义、结构、学派……过一周我肯定全忘了……你妹。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翻译前半部分错误太多,后半部分稍好。
  •     并不能说完全看懂了
  •     终于出中文版了
  •     值得所有实践派历史学家的关注和反思的著作
  •     作为学术已经足够好了,然而,还差一点打动人心的相关性。
  •     没时间仔细看,中文版翻一翻,前面都好好的,本体论部分也很有启发,就是最后提解决办法,还是站了个队结束了_(:зゝ∠)_
  •     质量不错,物流也快
  •     52
  •     对于利科只提到一次,但是其中的关节或许不少。
  •     读完买了原版,第一次干这种事
  •     前面几章谈了很多的理论,大体有下面几层意思:首先,科学式的社会学研究,无法在历史研究中运用;其次,经济基础论的研究也不行,忽略了历史的偶然性;再次,要研究历史,要重视事件,运用事件的理论去研究;最后,研究的时候,要明白社会的结构是文本的结构。不过,个人对这样的文化人类学式的研究不太喜欢,因为最后的结论大单一,比如“巴士底狱革命是如何发明的”、“制造汉武帝”、“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不是说它们的结论不正确,只是最后很容易形成一个“建构”的模式性运用,这个是建构的,那个也是建构的,讲到最后,什么都是建构的——不一样的课题,一样的结论,学术研究于是成为死水!
  •     跨度三十年左右的论文再结集,所以有些在现在看来是常识的内容作者当年写起来是相当傲娇。终究是个社会科学家,于是洞见之光常在太过跳跃和过渡阐释史料中,以及在对概念的随意使用中,变得不那么有说服力。此外不得不说作者啰嗦得有些不能忍,狠扣一颗星
  •     只读过英文版,好书。这书不好译,希望译文不错。休厄尔的文笔比口才好很多,听他的课竟然睡过去了。
  •     比较难,选了一些章节读了三遍才看懂~很有启发
  •     以变迁和转型为主要社会思考的范畴的著作
  •     棒棒
  •     收获满满,想给作者表白
  •     翻了一遍,读得太浅,感觉有空时得仔细研究下
  •     读了第一、二、三和十章。最感兴趣是第十章,社会的概念,无论在历史学中,亦或是其他社会科学中都是极为重要的。另外,还有一个概念就是时间,这个也是Abbott这些人研究的重点。不过,Sewell既做计量史学研究,后来又转向文化史研究,倒是难得对本体论和方法论亦有研究,颇有社会科学家的深刻之处。
  •     1.原书对我来说太美国了,就像在电视上追看钱塘江大潮一样。2.翻译很奇怪,看得出很认真,却留不少硬伤
  •     还不错,还是比较值得一看的
  •     好几个部分恐怕还得重读不止一次,太稠密了……译者还是非常仔细的,休厄尔原书的各种小纰漏都挑了出来,不过还是难免有各种译误,有的大概还不算是细枝末节……边听边读,听了再读……
  •     一本多功能的好书,对于历史学和社会学以及其结合的历史社会学有颇多益处,翻译问题似乎很大,回头翻翻原版。
  •     \
  •     原著四星,翻译三星。有空再读下英文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