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传统感性思想的超越与重建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516116074
作者:王国坛
页数:24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休谟认为不论是人的感性还是理性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各种自然物之间、自然物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秘密能力和原则,我们都无法知晓,因为“自然使我们远离开她的秘密,她只使我们知道物象的少数表面的性质;至于那些物象的作用所完全依据的那些能力和原则,自然都向我们掩藏起来”。而我们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自以为能够认识和理解这些自然力,其实这只是生活的“习惯”和“信念”使然,由于感觉能力的局限性,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认识只能持怀疑的态度。在这个意义上,彻底的经验论只能是怀疑主义。 其实在休谟的怀疑主义中也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即之所以产生怀疑主义是因为把认识和理解活动仅局限于感性直观的范围内,而感性直观对于各种物象之间相互作用所依据的那些能力和原则却无法理解和认识,因为那些能力和原则不直接向感官显现,因而对感官来说是神秘的、躲藏起来的东西,这些神秘的、躲藏起来的东西就是康德所指的“自在之物”。这在客观上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相分离的二元论后果。实质上,导致二元论后果、导致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的出现,完全是感性直观的局限性所致。所以如何超出感性直观的限制、如何理解认识“自在之物”、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解,就成了经验论或唯物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新课题。 三经验主义道德哲学把感性看成是快乐主义的基础 休谟不仅在知识论上贯彻感觉论原则,而且在道德学上继续贯彻感觉论的原则,即把感性中的情感因素作为区分道德善恶的基本原则,从而形成了一种情感主义伦理学或感觉主义伦理学。它代表了一种经验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实践哲学中延伸和拓展。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学对后世思想发展特别是对20世纪中后期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以至于20世纪中后期所兴起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都把休谟的伦理道德思想作为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的出发点。尽管如此,休谟的伦理道德思想仍然需要深入地反思批判。 一般来说,哲学分为思辨的和实践的两个部分,在休谟那里,思辨哲学主要探索人的认识能力问题,从而区分出知识的来源、界限、标准和范围等问题;而实践哲学则是探讨道德实践的动力原则和区分善恶的标准问题。休谟“并非像一些道德学家那样旨在为人们提供一套适用的世俗道德准则,而是力图将人学的思辨理论贯彻到实践领域,解释和说明人的现实的道德实践活动,巩固和确认人学的思辨理论”。所以休谟在道德学上重点研究了道德实践为什么取决于情感,以及道德的善恶区分为什么源于情感的问题。 休谟认为,人类本性包含理性和情感两大部分,这两部分各有自己独立的职能,理性的职能是发现事实真相,完成事实判断;而情感职能是通过情感体验来甄别道德善恶从而驱动或限制人的行为意志,完成的是价值判断。通过这两大部分的分析,休谟希望能全面展示人的内在本质特性,所以他在认识论分析之后所进行的道德情感分析,其目的是进一步澄清“个人价值”的真实意义。

内容概要

王国坛,男,1963年7月生,哲学博士,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国内率先开辟了马克思的感性思想研究领域,形成的主要观点: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基础是实现了“感性的超越”、马克思的哲学主题是物质生产劳动、活动的感性是知识论的动力原则、人的自由解放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和解、人的自由解放核心是劳动解放、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体”等。

书籍目录

导言马克思感性思想的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的感性思想与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基础 二马克思的感性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变革的内在联系 三马克思的感性思想与当代哲学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对西方传统感性思想的反思 第一节西方传统哲学以自然态度理解感性 一理性主义认为感性具有不确定性 二经验主义认识论强调感觉的直观反映特性 三经验主义道德哲学把感性看成是快乐主义的基础 第二节康德和黑格尔对传统感性思想中自然态度的反驳及其局限性 一康德发现了感性中的抽象主观机能 二黑格尔认为感性具有确定性 三康德和黑格尔感性思想的局限性 第三节传统感性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的解放意义 一传统哲学的思想格局: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 二传统理性主义对感性的束缚和限制 三感性思想的兴起是人类解放运动的起点 第二章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基础是感性的超越 第一节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扬弃 一扬弃传统感性思想的直观形式 二扬弃情感主义的静止性和不确定性 三超出意识内在性圆圈以寻找新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感性超越的基本内涵 一让自我意识回归自己的身体 二赋予感性以活动的机能 三清除外在遮蔽以面向感性活动本身 第三节感性超越的实质是思想居所的移居或思想立场的转变 一从纯粹的自我和直观感性到活动感性的转变 二从知识论立场到劳动主题的转变 三从启蒙立场到人的解放的转变 第四节感性超越的基础是感性活动 第三章感性活动与人的自我发展 第一节感性活动是人的自身本性 一感性活动与人的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 二人的意识活动从属于感性活动 三人的本质力量只有在感性活动中才能得到实现和确证 第二节人的自我发展是感性器官自身活动的成果 一感性活动以感性器官为中介 二感性活动把自身的活动内容扬弃于感性器官之中以实现人的自我发展 三人的发展史就是感性活动的发展史 第三节异化劳动与人的异化 一人的自我异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人的自我异化的根源是劳动异化 三消除异化劳动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劳动能力的自身发展 第四章在感性活动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第一节自然的生命力与人的生命力 一自然生命力是自然界自身演化的产物 二自然生命力是人的生命力的原始基础 三感性活动是人的生命力的本质表现 第二节只有在感性活动中自然生命力才能生成人的生命力 一自然的本质及其自然演化的局限性 二人在感性活动中实现了对自然生命力的否定 三自然生命力只有在感性活动中才能焕发出入的生命力 第三节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与完成了的自然主义 一真正的人道主义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 二真正的自然主义是完成了的人道主义 三人类历史是整个自然史的现实部分 四只有完成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第五章感性的遭遇与感性的解放 第一节反思感性的遭遇 一柏拉图对感性的蔑视和排除 二认识论视野中的被动感性 三在主观能动性中的抽象感性 第二节感性解放与人的自由生活 一感性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命基础 二人的生命本性在于追求自由 三感性解放与实现人的自由理想 四感性解放的现实可能性与途径 附录马克思在方法论上的变革及其现实意义

编辑推荐

《马克思对传统感性思想的超越与重建》认为感性的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前提,启蒙理性的局限性在于不顾感性的限制而片面实现理性解放。

作者简介

《马克思对传统感性思想的超越与重建》首先反思了西方传统感性思想的局限性,阐述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基础是实现了“感性的超越”,即赋予了感性以能动的活动机能,从而既改变了以被动静止的感性为基础的“直观唯物主义”,又颠倒了以无人身的理性为基础的抽象唯心主义。只有在感性活动基础上,一方面才能有效地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把人的自我发展看成是人自己劳动的成果,这是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并实现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它表现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这是理解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对传统感性思想的超越与重建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