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59-12
ISBN:9787020066681
作者:(古希腊)柏拉图
页数:296页

内容概要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出身于雅典贵族家庭,年轻时期师从苏格拉底,后与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并试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柏拉图承前启后,一生著述颇丰,尤其擅长以对话形式的辩论体写作,作品思想内容包括罗万象、博大精深。

作者简介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5),古希腊哲学家、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青年时代曾追随苏格拉底求学。后回到雅典建立了他著名的学园,在讲学进程中写出了四十篇左右的对话集,内容涉及宗教、神话、政治、伦理、教育、哲学和文艺理论等各方面的重大问题。
本书以文艺理论题材为主,选收《斐德篇》《会饮篇》《理想国》和《法律篇》等八篇对话构成“文艺对话集”。作品运用“苏格拉底式的论辩法”,把各方观点都提出来,把其中矛盾剥茧抽丝般地逐层揭露,从而引向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作者把对话体运用得十分灵活,他从日常具体事例出发,以浅喻深,由近及远,去伪存真,层层深入,不但把人自然而然地引到结论,而且使人看到活的思想进程,激发自己的思考。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关于艺术的经典之作,但作为缺少艺术细胞的初学者来说,看起来还是很晦涩。需要静下心来花很长时间反复阅读才能明白大意。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根本不明白在说什么,还好有导读和后记,才明白一点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
  •     一直以来,许多人有观念认为爱情片是俗气、没底蕴、不高明的东西。许多用以描述爱情的电影,其表达的套路也是千篇一律:王子公主被相逢,阴差阳错再别离,最后误会解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创意者既已如此没创意,就不怪品读者没兴致了。其实就算这样,在众多描写爱情的影视作品中,仍然留下了许多不朽佳作。其实,爱情本是一件极不俗气的事情。如果一定要说这其中有着某种世俗的成分,一定是表达者在其表达的过程中,将其不小心地世俗化了。口口声声的“我爱你”,就将这一精灵般的事物拉到了凡俗生活中间,使其出现的频率多于一日三餐,多于柴米油盐,在这种高频度的口语强化之中,爱情就被大多数人习惯性地误解了。其实,“爱犹如佛家的禅,不可说。”因为说出来全是错。爱情是什么?这是上帝也在思考的问题。柏拉图早在古希腊,试着探讨过这类问题。在《斐德若篇——论修辞术》中,借助苏格拉底的爱辩论之口,柏拉图认为:“有一种欲念,失掉了理性,压倒了求至善的希翼浸淫于美所产生的快感,尤其是受到同类欲念的火上加油,浸淫于肉体美所生的快感,那就叫做”爱情””。在文章中多处,柏拉图认为爱情是一种欲念。他认为,人类天生的求快感的欲念与习得的求至善的希翼相互调和且相互冲突,前者占优势时便为“纵欲”,后者占优势时便为“节制”。一个人若被“欲念”控制,变成快感的奴隶,他便想方设法从他的爱人方面获取最大限度的快感,便嫉妒爱人身边的亲友,便想办法把爱人占为己有,便在爱情消失的时候失信背义。借助对无爱情人的歌颂,善于雄辩的苏格拉底与斐德若在最初都反对美少年去接受一个神魂颠倒的有爱情的人,而赞赏他们去接受一个神志清醒的没有爱情的人。斐德若诵读莱时阿斯的文章,褒扬无爱情的人不受情欲的驱遣,能够顾及到自己的利益,不会为了爱情而忽略事业,不会为了爱情而造成家庭纠纷,不会为着未来的爱人而抛弃现在的爱人,不会到处张扬私情,只讲实惠而不讲虚名,他所说的,没有爱情可以让彼此的交往更加长久稳定,原因全部在于没有爱情的人是理智而清醒的。在后面的讨论中,苏格拉底反而开始颂扬爱神,他认为有爱情者之所以容易犯妒忌和失信弃义的错误,是因为他们被爱情的“迷狂”所指使。这种迷狂是神灵的禀赋,有爱情者的迷狂远胜于无爱情者的清醒,因为一个是由于神力,一个只由于人力。老天要赐人最大的幸福,才赐他这种迷狂。在我认为好的爱情电影中,它对爱情的诠释都不是那么工工整整,功功力力,条条分明的。爱情不是清晰可见的午餐,一旦罗列,便可以碰触和使用。如果说爱情是一种关系,倒不如说爱情更像一种情绪;如果说爱情是一种心安理得,倒不如说爱情是充满欲望的迷恋与狂热。爱情是人性中的五彩缤纷:《祖与占》中,爱情是充满嫉妒的疯狂相遇;《色戒》中,爱情是肉体横陈的身体博弈;《感官王国》中,爱情是完全的占有与彻底的毁灭;《爱情万岁》中,爱情是闷在心里无可提及的孤独;《筋疲力尽》中,爱情是无征兆无理由的背叛。由此可见,“王子与公主最后甜蜜地生活在一起”的爱情娱乐片惯常套路可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叙事,更像是婚姻生活的叙事。爱情本是一件不计得失,不见未来的微妙的感官感受,爱情是当下。多数影视作品会把爱情扩展为事件,事件的结尾是爱情双方的从属与别离,电影院里的观众会在影片结束时对这段爱情予以评价“爱情成功了”或者“爱情失败了”,这是不高明的做法。好的爱情是留在心里的情绪与情节,是《断臂山》中杰克离开时埃尼斯躲在墙角掩声哭泣的压抑,或淡然,或沉浸。是《色戒》中王佳芝为了易先生的床戏搭上性命的乐趣,或赤裸,或浓烈。柏拉图对于爱情的描述中,我觉得最好的部分不是他对爱情所下的高度哲学的定义,也不是对迷狂与清醒的划分,而是他对爱情的一段精彩叙述,很多人把精神之爱称为柏拉图式恋爱,可能也是源于此,我觉得这是我所读过的,描写爱情的最好的文字:“每逢他凝视爱人的美,那美就发出一道极微分子的流(因此它叫做“清波”),流到他的灵魂里,于是他得到滋润,得到温暖,苦痛全消,觉得非常欢乐。若是他离开了那爱人,灵魂就失去滋润,它的毛根就干枯,把向外生发的幼毛窒塞住,不让它们生发。这些窒塞住的幼毛和情波融在一起,就像脉搏一样跳动,每一根幼毛都刺戳它的塞口,因此灵魂遍体受刺,疼得发狂。但是只要那爱人的美一回到记忆里来,他就转痛为喜了。这痛喜两种感情的混合使灵魂不安于他所处的离奇情况,彷徨不知所措,又深恨无法解脱,于是他就陷入迷狂状态,夜不能安寝,日不能安坐,只是带着焦急的神情,到处徘徊,希望可以看那具有美的人一眼。若是他果然看到了,从那美吸取情波了,原来那些毛根的塞口就都开起来,他吸一口气,刺痛已不再来,他又暂时享受到极甘美的乐境。所以他尽可能地不肯离开爱人的身边,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父母亲友全忘了,财产因疏忽而遭损失,他也满不在意,从前他所引以自豪的那些礼节和规矩,也被他唾弃了。他甘心做奴隶,只要人家允许他,紧靠着他所渴望的人躺着,因为他不仅把他当做具有美的人来崇敬,而且把他看成消灾除病的医生。”“因此那爱人受到无限崇拜,就像是一个神,而那情人并非开玩笑,而是出自真心真意。。在爱人方面,他对这个忠仆也自然有一种友谊。”“这样的他在爱了。爱什么呢?他说不出,也说不出他尝的什样滋味儿,为了什么理由。……他的情人像一面镜子,在这里面他看见了自己的形象。”爱情是magic,爱情也是miracle。在这个爱情事件很丰盛,爱情很贫瘠的时代,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都谈些什么。
  •     友情提醒:此文与书只有一毛钱关系,入者慎。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网上流行的东西多是对他人——包括他人的书籍,操蛋的时事等——进行描述分析的东西,凡是涉及自我的(明星八卦除外),无人问津者居多。萨特说炮轰他人会有人为你鼓掌,屠刀对向自己,便不乏有人向你开炮。但是,不做英雄,不过是想做回人,为什么就“向我开炮”了?曾看一篇描写翡翠首饰的文章,作者在末尾加了点亲身经历与个人见解,文章下面有人评论,说前半段都很好,唯独太主观,个人东西太多。如果以这个思路看,评论者喜欢看的大概是客观,是报道类文学,如,新闻通讯。一如身体冷暖,自知不需他人教授。那么就来看什么是客观,它是不是你用笔描写的眼见的事物?你对一张桌子立体印象深刻,也有生花妙笔,描写出的桌子与实体桌子八九不离十,肤质颜色,高矮胖瘦,一概不差,但依然是经过了大脑加工,我们是不是承认经过人为加工的就意味着具有主观能动的参与?那么客观从何而来?柏拉图说万物都有其“理式”,只有它是客观的,是真实的(其实理式是虚构的),作为实体的物体本身依然不过是“理式”的个别事例,所有现象物体都不过是理式的影子,而对现象世界进行描绘则是“影子的影子”,“摹仿的摹仿”。这么看文字,绘画,等等一切艺术行为都逃不脱主观加工,艺术雕饰。既然都是主观,接下来我们再看,为什么含有“我”的篇章往往比较冷门?莫非真是因为人心似魔,隔着画皮隔着地狱,亦或是鸡蛋好吃,何必知道下蛋的母鸡?自曝过多相当于自掘坟墓,把个人言行一五一十得记录在案,犹如建立档案,属于中情局的高度私密,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陌生人惦记恐惧症”。接下来看文字的功能,它最初是替代结绳用来记事,发展到后来才有交流,与此同时书面语形成,而书面语形成之后竟然逐渐代替口头表达,成为宅人们,文字工作者们最主要的沟通方式,这很让人惊奇,为什么人要放着活生生的现实不去“体验”,转而极尽描述想象之能事,在文字中寻求解脱,吃得精神爆胀?苏格拉底对文字记录很不屑一顾,个人的永远都是个人的,在文字中任凭想象驰骋四方远不如在大千世界中品味众生来得畅快淋漓,也即古时所说的“言教不如身教”,相比而言,显然是现实中的实体更有质感。但苏格拉底走得有些过头,文字也有质感,但介于整个希腊历史更重视哲学上的思辨,而不重个人情感,于是反映个人生活的文字反倒滞后很多年才出现,从文学即神学转变到文学即人学,所用时间非短。这方面倒是中国千古流传的文字理念更为动人心弦,可怨可言志,发展到现今就是,文字里个人的,社会的,政治的,五毛的一概不缺。再看一个人在认知上是否有限?有公式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是针对个人所言,又有公式,最了解你的人永远是你自己,推论得出,对他人的任何探讨都是有失偏颇的。问题自然显现,是何促成越来越多的人对解剖“他人”上瘾而对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一言不发?我想不妨从以下两个大因素着眼。首先,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其实包括很多,诸如文化,制度,环境等等,为避免被强,略微简述。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个人身份越是隐形,那么社会的总体价值取向一定是相对宏大的群体身份,说白了,也就是轻视个体,取而代之的是强化整体。而我们这一代很不幸,这个整体恰好是时常凌驾与个人之上的强奸意志。书写自我,一旦与社会的整体价值取向有出入,那么搞不好就是,永别了,伙计。第二,个人因素。理念中不追求宏大的理想就妄为文化人,所以“为文”如果出现“为人”则代表了一种失败,抱有此观念的人多数是有着满腔的热血,也在寻求着另外一种反抗形式,即,在听话中不听话,话说得隐喻含糊,而不至于触犯底线,本来应该是文学家最擅长这种反抗形式,但目前看,国内似乎还找不到一位像样的文字工作者可以厉害到含沙射影,一剑封侯的。当然另外一种人是完全的退避寒舍,躲进小楼,坚决不触雷,同时也不叙述自我,而是有意识的做好自我的那份差事,我认识很多这样的人,也很钦佩他们泰山崩于眼前而不撒腿就跑的沉着冷静,只因为退避本身就是一种极为有力的还击。说到最后似乎什么也没说,甚至越说越糊涂。卖糕集训说就是这样,我噤若寒蝉凿凿无声地说许是这样?哈哈,歇菜,收笔去偷菜。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是的,与楼上同感.
  •     达而雅。很久以前看的。
  •     极好 极通畅
  •     智者无畏,是因为智慧,知道事情运转的规律。勇者无畏,往往是因为无知,结果全凭运气。不同的出发点,却会走向相同的结局,这是人世间很有意思的事情。
  •     仰慕之情宛若滔滔江水不绝。柏拉图首先是一位文学大师。《会饮篇》宛若一部精妙绝伦的后现代小说:创造一位讲述人(好比小说的叙述者),将文本从对话的形式中脱离出来,直接进入叙述;转换讲述者的身份,形成层层嵌套的结构,在每人的平行讲话之后再介入个亚尔西巴德打破平衡。擦,赞透!
  •     仰慕!淘到的1963版。2015-11-24
  •     给五星。求明天考试顺利。
  •     想要了解美学的可以看看
  •     何时重读?
  •     是真的很佩服哲学家由浅入深循循善诱的本领,思维清晰直截至极,但语言又简单平实,讲的都是大实话,但也都是大道理。
  •     古希罗真是gay之圣地 怪不得他们灭亡了
  •       一 题解
      1 伊安篇
      对话主题:诗歌的创作是凭专门技艺知识还是凭灵感?
      结论:艺术既不靠某一种专门知识,也就不能给予人某一种专门知识,诗歌创作仅凭灵感。
      
      2 理想国(卷二至卷三)
      对话主题:理想国的制度和理想公民的性格
      结论:①教育是终生的事,各种课程应适合年龄与性格的发展(0-17、18:音乐和文学;17、18-20:体育与身体锻炼;20-30:科学和军事训练;30-35:辩证术以及一般哲学;35-:从政)
      ②文学的题材内容应含有健康的道德教训,对青年人有益;文学的叙述方式应是单纯叙述而非摹仿叙述和混合叙述。其中单纯叙述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地位把故事叙述出来,即普通所谓间接叙述;摹仿叙述是作者不露面,把人物摆出来,借他们的动作和对话把故事叙述出来,即普通所谓直接叙述,也就是戏剧性的叙述;混合体是时而用单纯叙述,时而用摹仿叙述。
      ③音乐分为歌词、乐调和节奏三部分,乐调和节奏都应该听命于歌词,不应使歌词迁就乐调和节奏,而歌词就是文学,节奏和乐调都要简单,一方面能表现勇敢,一方面能表现头脑清醒、镇静、有节制。
      ④一切艺术都有音乐节奏的道理在里面。美与不美,就要看这音乐节奏是否和谐匀称;它是否和谐匀称,就要看它所表现的心灵品质如何。艺术根本是人格的表现,艺术既能表现人格,又能影响人格,所以它在理想国里应该受到最认真的考虑。艺术不仅要美,还要与真和善合一;它不仅以产生快感为目的,还要对于国家有用。
      
      3 理想国(卷十)
      对话主题:控诉诗人
      结论:①诗是希腊教育中重要部分,所以对于诗作合理的决定,是建立理想国的基础。
      ②本质上:诗只是一种摹仿,诗画尽管有创造性,它还是取现象世界中的形形色色加以剪裁配合,就还是“摹仿”现象世界(柏拉图的“摹仿说”虽然看来偏颇,却奠定了艺术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艺术以现象世界为对象,是具体不是抽象的,是要写出实人实境,不是凭空谈道理的。后来浪漫派着重想象,写实派着重现实人生,趋向本来相反,可是都逃不了柏拉图的摹仿说)。
      ③效用上:悲剧利用人性中的哀怜癖和感伤癖,让听众在旁人的灾祸中取乐。这个影响尤其危险,因为理想国的保卫者们需要勇敢镇静,哀怜癖和感伤癖的滋养就会使他们变成一些没有丈夫气的懦弱者(亚里士多德反驳说人生来就爱好艺术,这是人的本性,不应摧残;而且情感经过发泄之后,起净化作用,对于身心健康是有益的)。柏拉图的基本观点是诗和艺术应服务于政治,它们的好坏就应从政治教育的影响来看。托诸空言不如见诸实行,而诗是徒托空言的,因此“宁愿做诗人所歌颂的英雄,不愿做歌颂英雄的诗人”。
      
      4 斐德若篇
      对话主题:修辞术怎样才是艺术,是否要从探讨真理出发。
      结论:①文章必须表现真理,因此诡辩派从头便错,他们所谓“修辞”是迎合听众的成见,强词夺理,混淆是非,在小计俩上显聪明,来博得观众的赞赏。
      ②无论讨论什么题目,先要定义正名,把所讨论的事物本质揭开,使参加者和听众都有一个一致的目标,不致甲指的是马而乙指的是驴,各是其说而实在是文不对题。第二步便是分析,这才是真正的修辞术。
      ③苏格拉底:文章写作本身没有什么可耻,写得坏才可耻;然而文字书籍也有它的限制和流弊,它是哑口的,你不能和它对质;而且它养成思想的懒惰。其最大功用不过是备忘。比它较胜的是口说的文章,但最好的文章是哲学思想的孕育,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直接受教育的心灵里的。文章是人格的表现,一个作者永远比他的作品要伟大。
      
      5 大希庇阿斯篇
      对话主题:什么是美
      结论:无确切结论,参考看法有①美就是有用的;②美就是有益的,用于善的方面,产生好效果的;③美就是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
      
      6 会饮篇
      对话主题:颂哲学,颂爱情,颂苏格拉底
      结论:①达到统摄一切美的事物的最高的美的步骤:爱个别形体的美,由个别美形体推广到一切美形体,从此得到形体美的概念→爱心灵方面的道德美,如行为制度习俗之类→爱心灵方面学问知识美,即真的美→爱涵盖一切的绝对美,即美的本体。全部进程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事物到普遍概念,由部分到全体。
      ②朱光潜:《会饮篇》最足以说明柏拉图哲学的矛盾。他正确看到从个别具体事物出发才能达到普遍概念,可是达到最高的普遍概念,即绝对概念后却“过河拆桥”,把绝对概念看成独立自在,不依存于经验事实而且超然于经验事实之上。柏拉图认为只有概念才是真实的,而它所自生的那些经验界的客观事实反而只是“幻相”,没有真实性。概念既然是绝对的,超时空的,永远不变的,这就放弃了辩证法的发展观点而走上形而上学的迷径。把概念绝对化,认为发展终止于绝对概念,这是柏拉图的基本错误。
      
      7 斐利布斯篇
      对话主题:善是知识与快感的结合
      
      8 法律篇
      对话主题:政治法律教育各方面的具体实际问题
      
      二 伊安篇——论诗的灵感
      对话人:苏格拉底、伊安
      
      1 摘录
      ①因为诵诗人要把诗人的意思说出来,让听众了解,要让人家自己理解,自己就得先了解;所以一个人若是不了解诗人的意思,就不能做一个诵诗人。
      ②Tekhne:来自注解——凡是“人为”的而不是“自然”或“天生”的都是Tekhne。医药、耕种、骑射、木作、畜牧之类凡是可凭专门知识来学会的工作都叫做Tekhne。在柏拉图的著作里,作诗与做桌子做鞋是同属一类的,因此译为“技艺”而非“艺术”。近代把“艺术”和“技艺”分开,强分尊卑,是一个很不健康的看法。
      ③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
      ——我的注解:柏拉图认为作诗是靠灵感而非技艺,即灵感说而非摹仿说,这里可以看出柏拉图的神权思想,这灵感是神赋予的。
      ④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话。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由神凭附着,最平庸的诗人也有时唱出最美妙的诗歌;而诵诗人又都是诗人的代言人。
      
      2 柏拉图的逻辑
      诗中体现了各种技艺的知识,懂这些技艺的人肯定比诵诗人能够更了解诗人所写的技艺,因为诵诗人没有这些技艺
      ↓
      然而诵诗人却比医生、将官、鞋匠等等朗诵的好
      ↓
      说明诵诗人凭的是灵感而不是技艺的知识
      ↓
      按照柏拉图的诗人-诵诗人-听众环,诗人和听众应该也是凭借灵感来写诗和欣赏诵诗
      
      我要说:诗人、诵诗人虽然对技艺知识了解不够多,但足以骗骗你们这些同样了解不够多的贵族听众了吧。And柏拉图你有考虑声情并茂这种东西吗?莫非你把这看做灵感?后面你所说的狂迷便是声情并茂吧。
      
      三 理想国(卷二至卷三)——统治者的文学音乐教育
      对话人:苏格拉底、阿德曼特、格罗康
      
      1 摘录
      ①一切事物都是开头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年幼,你明白吧?因为在年幼的时候,性格正在形成,任何印象都留下深刻的影响。
      ——我的注解:这句话是不是很像弗洛伊德说的?所以某只老师说得对,弗洛伊德都是“抄”柏拉图的,后面还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借鉴。柏拉图通过强调幼年的重要性,进而强调文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因为这些是青年们从小就要接受的教育。
      ②因为儿童没有能力辨别寓言的和不是寓言的,他们在年幼时所听到的东西容易留下永久不灭的印象。因为这些缘故,我们必须尽力使儿童最初所听到的故事要做得顶好,可以培养品德。
      ③神既是善的,他就不能像多数人所说的,为一切事物的因。好的只有归原于神,恶的须另找原因,不能由于神。于是我们便可以说坏人是悲苦的,因为他们需要惩罚,从神得了惩罚,他们就得到了益处。我们要尽力驳倒神既是善的而又造祸于人那种话。
      ④摹仿这玩艺如果从小就开始,一直继续下去,就会变成习惯,成为第二天性,影响到身体,声音和心理方面。
      
      2 我的感想
        柏拉图的理想国怕是金日成、金正日帮他实现了吧,朝鲜在某种意义上不是一个理想国吗?为了让年轻人受到统治者所期望的教育,诗歌、音乐的内容和形式全要受到限制,不自由啊!理想国限制了思想的自由,让人愚昧却不自知,可怕!所谓理想国本就是统治者的理想国而非人民的理想国!
        
      四 理想国(卷十)——诗人的罪状
      对话人:苏格拉底、格罗康
      
      1 摘录
      ①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
      ——我的注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真理才是我们应该尊重和相信的,而非权威。
      ②理式:来自注解——柏拉图哲学中基本概念,即概念或普遍的道理。
      ③床不是有三种吗?第一种是在自然中本有的,我想无妨说是神造的,因为没有旁人能制造它;第二种是木匠制造的;第三种是画家制造的。画家是床的摹仿者,摹仿者的产品不是和真理隔着三层吗?摹仿和真实题隔得很远,它在表面上像能制造一切事物,是因为它只取每件事物的一小部分,而那一小部分还只是一种影像。
      ——我的注解:这是苏格拉底所说的话拼凑而成的,我尽量使逻辑连贯了,事实上这是我的一贯做法。这段主要说画家只是摹仿者,其创作不是真理。
      ④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只是摹仿者,无论是摹仿德行,或是摹仿他们所写的一切题材,都只得到影像,并不曾抓住真理。
      ——我的注解:诗人同样只是摹仿者。
      ⑤关于每件东西都有三种技艺:应用、制造、摹仿。那么我们怎样判定一个器具、动物或行为是否妥当、美、完善呢?是否要看自然或技艺所指定它应有的用途?那么每件东西的应用者对于那件东西的知识就必然比旁人的可靠,也就必然能告诉制造者说他自己应用这件东西时,哪样才好,哪样才坏。而摹仿者对于摹仿题材的美丑既没有知识,又没有正确见解,他只能根据普通无知群众所认为美的来摹仿。
      ——我的注解:鄙人认为柏拉图所说的应用者的知识比制造者和摹仿者更多是不对的。尤其是应用者的知识比制造者多肯定是谬误。放在他们那个工具简单的时代可能是正确的,但现在显然是荒谬的。看电视的人会比制造电视的人有更多的知识吗?我想柏拉图忽略的是制造者同时也是应用者,会造电视的人必定会看电视。
      ⑥摹仿是低劣者(摹仿所据的心理作用不是理智)和低劣者(摹仿的对象不是真理)的配合,生出的儿女也就只能是低劣者。
      ⑦最便于各种各样的摹仿的是无理性的部分。摹仿诗人既然要讨好群众,显然就不会费心思来摹仿人性中理性的部分,他的艺术也就不求满足这个理性的部分了;他会看重容易激动情感的和容易变动的性格,因为它最便于摹仿。也就是说,诗人有2点类似画家——他的作品对于真理没有多大价值;他逢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
      ⑧我们亲临灾祸时,心中有一种自然倾向,要尽量哭一场,哀诉一番,可是理智把这种自然倾向镇压下去了。诗人要想餍足的正是这种自然倾向,这种感伤癖。同时,我们人性中最好的部分,由于没有让理智或习惯培养好,对于这感伤癖就放松了防闲,我们于是就拿旁人的痛苦来让自己取乐。
      ⑨你看喜剧表演或是听朋友们说笑话,可以感到很大的快感。你平时所引为羞耻而不肯说的话,不肯做的事,在这时候你就不嫌它粗鄙,反而感到愉快,这情形不是恰和你看悲剧表演一样吗?你平时也是让理性压制住你本性中诙谐的欲念,因为怕人说你是小丑;现在逢场作戏,你却尽量让这种欲念得到满足,结果不免于无意中感染到小丑的习气。
      ——我的注解:弗洛伊德大爷果然都是抄袭柏拉图的,什么快感、情欲、理智、抑制都是的。
      
      2 总结
      为什么说诗人是“有罪”的,要从理想国中驱逐?
      形式上:诗是摹仿的摹仿,和真理隔着三层。
      内容上:诗要靠情欲才能打动人,而不是理智,因此诗又远离了真理。诗是为了让人产生快感的而不是使人明智的。
      
      五 斐德若篇——论修辞术
      对话人:苏格拉底、斐德若
      
      1 摘录
      ①一个人还不能知道他自己,就忙着去研究一些和他不相干的东西,这在我看是很可笑的。
      ——我的注解:先认识自己再认识世界,不是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吗?
      ②无论讨论什么问题,都要有一个出发点,这就是必须知道所讨论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否则得不到什么结果。许多人对于事物本质,都强不知以为知;既自以为知,他们就不肯在讨论的出发点上先求得一个一致的看法,于是愈讨论下去,就愈见分歧,结果他们既互相矛盾,又自相矛盾。
      ——我的注解:讨论问题时先要明确好讨论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尤其是关键概念。譬如我们讨论某个行为自私与否,那么我们首先要确定什么是自私,给自私下个大家都同意的定义,而不是你认为自利就是自私,我认为损人利己才是自私。
      ③有一种欲念,失掉了理性,压倒了求至善的希冀,沉淫于美所生的快感,尤其是受到同类欲念的火上加油,沉淫于肉体美所生的快感,那就叫做“爱情”。
      ——我的注解:诡辩什么的,苏格拉底说,我也会。
      ④预备要做辞章家的人丝毫不需要知道真正的正义,只要知道裁判的群众大概认为是正义的;他也不需要知道真正的善和美,只要知道群众所认为善和美的。他们说,说服的效果是从群众意见而不是从真理得来的。
      ——我的注解:和我以前的想法一样,搞艺术不应该以观众为目的,而应是纯粹的,否则只能是众人都喜欢的三流作品。
      ⑤苏格拉底或柏拉图的辩证术:来自注解——用综合的分析,研究现象与规律,感觉与概念的关系,目的在求牢不可破的真理。
      ⑥修辞术:来自注解——诡辩派修辞术的目的在利用听众的弱点,投合捕风捉影的意见,用似是而非的论调强词夺理,姑且博得听众的赞许;苏格拉底的修辞术却要寻求事物的本质真理,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见出现象与规律,感觉与概念的关系,所以先要对所讨论事物下定义,然后加以分析,将所含道理作妥善的安排。
      ⑦事实有时看来不逼真,你就不必照它实际发生的情形来说,只要设法把它说得逼真,无论是辩护或是控诉,都应该这样做(来自注解:“逼真”指近理,与真理不同,只是看起来像是真理)。
      ⑧借文字的帮助,他们无须教练就可以吞下许多知识,好像无所不知,而实际上却一无所知,还会自以为聪明,实在是不聪明。
      ——我的注解:记不清是此前还是之后柏拉图也有这个观点,书是懒惰和有害的,辩论所得来的知识比从书本上看来的要好得多。
      ⑨来自注解:书籍使人不肯自己思索,强不知以为知,而且可以滋生误解。所以大思想家不把自己的思想写在纸上,而把它写在心灵里,自己的心灵里和弟子们的心灵里。依苏格拉底的看法,文章实在有三种,头一种是在心灵中孕育的思想,这是一个作家的最伟大的一部分;其次是说出来的文章,还不失为活思想的活影像;最后是写出来的文章,只是活思想的死影像。文字意本在传达,凭笔传不如凭口传和人格感化。
      2 我的感想
        真的没有看懂,修辞术到底是什么?写文章的方法?论述的方法?总之,这篇探讨了太多东西——爱情、诡辩、修辞、艺术的好坏等等,又用了那么多神话,一方面看不进去,另一方面没看懂。
        
      六 大希庇阿斯篇——论美
      对话人:苏格拉底、希庇阿斯
      
      1 摘录
      ①我有一个老习惯,爱提出反驳。
      ——我的注解:以前一直都知道哲学的研究方法是内省和思辨,然后一直认为自己知道思辨到底是什么意思。可是读完此书才明白自己当初对于思辨的理解多么浅薄,要想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又是多么的难。你必须不断的反驳自己才是哲学家的思考方式,这真的很难——反驳自己。
      ②美就是有用的。
      ——我的注解:这只是其中的一个观点,非常的实用主义,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2 我的感想
        用我心理学的眼光来看,美应该是一种心理体验或状态,类似于高峰体验。好吧,这和哲学家的思路完全不同,我避开了本质。
        
      七 会饮篇——论爱美与哲学修养
      对话人:亚波罗多洛、亚里斯脱顿;苏格拉底、阿伽通、斐德若、泡塞尼阿斯、厄里什马克、阿里斯托芬、第俄提玛、亚尔西巴德
      
      1 摘录
      ①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件很美的事。
      ——我的注解:我也觉得很美,“爱情的追求与学问道德的追求合而为一”真的再好不过了。
      ②亲爱的阿伽通,你所不能反驳的是真理不是苏格拉底,反驳苏格拉底倒是很容易的事。
      ③正确见解就是介乎真知与无知之中的一种东西。
      ——我的注解:这意思难道不是你只能接近真理却永远达不到吗?因为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真理是形而上的。
      ④总结起来说,爱情就是一种欲望,想把凡是好的永远归自己所有。
      ⑤爱情的目的在凭美来孕育生殖。通过生殖,凡人的生命才能绵延不朽。我们所迫切追求的不仅是好的东西,而且还要加上不朽。爱情就是想凡是好的东西永远归自己所有那一个欲望。可朽者尽量设法追求不朽,怎样才能达到不朽呢?那就全凭生殖,连续不断地以后一代接替前一代,以新的接替旧的。
      ——我的注解:第俄提玛的见解。
      ⑥我们的知识全部也不但有些在生,有些在灭,使我们在知识方面前后从来不是同样的人,而且其中每一种知识也常在生灭流转中。我们所谓“回忆”就假定知识可以离去;遗忘就是知识的离去,回忆就是唤起一个新的观念来代替那个离去的观念,这样就把前后的知识维系住,使它看来好像始终如一。
      ——我的注解:知识的不朽。
      
      2 我的感想
      我看书就是虎头蛇尾,只有第一篇看的是最懂的。还好有朱光潜的注释,要不然真的废屁了。老师为什么会推荐我看这篇呢?也许我该先看这篇。总之,前面的许多人诡辩似的颂扬爱神,后面是苏格拉底以真实性为基础的颂扬,最后是一段很腐的表白。
        
      八 斐利布斯篇——论美感
      对话人:苏格拉底、普若第库斯
      
      摘录:真正的快感来自所谓美的颜色,美的形式。它们来自这样一类事物:在缺乏这类事物时我们并不感觉到缺乏,也不感到痛苦,但是它们的出现却使感官感到满足,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
      
      九 法律篇——论文艺教育
      对话人:雅典客人、克勒尼阿斯(克里特人)、麦格洛斯(斯巴达人)
      
      摘录
      ①关于快感和痛感的特殊训练会使人从小到老都能厌恨所应当厌恨的,爱好所应当爱好的。
      ②音乐的优美要凭快感来衡量。但是这种快感不应该是随便哪一个张三李四的快感;只有为最好的和受到最好教育的人所喜爱的音乐,特别是为在德行和教育方面都首屈一指的人所喜爱的音乐,才是优美的音乐。
      ——我的注解:柏拉图果然鄙视人民大众,艺术也有高低贵贱了,真可怜。
      ③诗人们现在都养成了习惯,为迎合裁判人的低级趣味而写作,结果观众变成了诗人的教师。
      ——我的注解:哈哈,我就说我和柏拉图的观点是一致的。
      ④在音乐里会产生一种谁都无所不知,漫无法纪的普遍的妄想——自由就接踵而来,人们都自以为知道他们其实并不知道的东西,就不再有什么恐惧,随着恐惧的消失,无耻也就跟着来了。人们凭一种过分大胆的自由,鲁莽地拒绝尊重比他们高明的人们的意见,这就是邪恶无耻!
      ——我的注解:柏拉图是贵族,因此希望保留贵族专政而不是人民大众的民主。在他眼里,自由会造成邪恶和无耻。
      
      十 译后记——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1 苏格拉底式的辩证法,其特点在于侧重揭露矛盾。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各方论点的毛病和困难都像剥茧抽丝似地逐层揭露出来,这样把错误见解逐层驳倒之后,就可引向比较正确的结论。
      2 柏拉图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早期希腊哲学家所留下来的两个主要问题,第一是文艺对客观现实的关系,其次的文艺对社会的功用,还涉及艺术创作的原动力问题,即灵感问题。
      3 柏拉图是站在贵族阶级反动的立场上的。在他看来,希腊文化在衰落,道德风气在败坏,而这种转变首先要归咎于诡辩学派所代表的民主势力的兴起,其次要归咎于文艺的腐化的影响。
      4 柏拉图处在希腊文化由文艺高峰转到哲学高峰的时代。在前此几百年中统治着希腊精神文化的是古老的神话,荷马的史诗,较晚起的悲剧喜剧以及与诗歌密切联系的音乐。诗人是公认的“教育家”、“第一批哲人”、“智慧的祖宗和创造者”。但是到了公元前五世纪,希腊文化的鼎盛时代已逐渐过去。随着民主势力的开展,自由思想和自由辩论的风气日渐兴盛起来,古老的传统和权威也就成为辩论批判的对象。
      5 柏拉图对荷马以下的希腊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得出两个结论,一个是文艺给人的不是真理,一个是文艺对人发生伤风败俗的影响。
      6 柏拉图对艺术和美有两种互相矛盾的看法,一种看法是艺术只能摹仿幻相,见不到真理(理式);另一种看法是美的境界理式世界中的最高境界,真正的诗人可以见到最高的真理,而这最高的真理也就是美。
      7 柏拉图心目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感性的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艺术世界是由摹仿现实世界来的,现实世界又是摹仿理式世界来的,这后两种世界同是感性的,都不能有独立的存在,只有理式世界才有独立的存在,永驻不变,为两种较低级世界所自出。感性世界依存于理性世界,而理性世界却不依存于感性世界,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文艺世界是第三性的。柏拉图的“理式世界”正是宗教中“神的世界”的摹本,也正是政治中贵族统治的摹本。柏拉图的“理式”正是神。
      8 在认识论方面柏拉图有两种互相矛盾的看法,一种以为理性世界是感性世界的根据,超感性世界而独立,另一种以为要认识理性世界,却必须根据感性世界而进行概括化。
      9 柏拉图的艺术概念和美的概念都建筑在鄙视群众,鄙视劳动实践和鄙视感性世界的哲学基础上。在希腊,“艺术家”就是“手艺人”或“匠人”,地位是卑微的。柏拉图对普通的“诗人和其他摹仿的艺术家”的轻视是有阶级根源的。
      10 在柏拉图看来,艺术创作的首要条件不是技巧而是灵感,没有灵感,无论技巧怎样熟练,也决不能成为大诗人。
      11 理想国的理想是“正义”,所谓“正义”就是城邦里各个阶级都站在他们所应站的岗位,应统治的统治,应服从的服从,形成一种和谐的有机整体。在其理想国中,分工是城邦的基本原则,它不过是就埃及的等级制加以雅典式的理想化,目的在于维护贵族统治。
      12 柏拉图把理想国的公民分成三个等级,最高的是哲学家,其次是战士,最低的是农工商。这后两个等级都要听命于哲学家,国家才能有“正义”。人的性格中也有三个等级,相当于哲学家的是理智,相当于战士的是意志,相当于农工商的是情欲。人的性格要达到“正义”,意志和情欲也就要受理智的统治。
      13 柏拉图对文艺的心理分析:“摹仿诗既然要讨好群众,显然就不会费心思来摹仿人性中的理性的部分,......他会看重容易激动情感(感伤癖和哀怜癖)和容易变动的性格,因为它最便于摹仿。”感伤癖是“要尽量哭一场,哀诉一番”那种“自然倾向”。在剧中人物是感伤癖,在听众就是哀怜癖。这些自然倾向本来是应受理智节制的。悲剧性的文艺却让它尽量发泄,使听众暂图一时快感,“拿旁人的灾祸来滋养自己的哀怜癖”,以致临到自己遇见灾祸时,就没有坚忍的毅力去担当。喜剧性的文艺则投合人类“本性中诙谐的欲念”,本来是你平时引以为耻而不肯说的话,不肯做的事,到表演在喜剧里,“你就不嫌它粗鄙,反而感到愉快”,这样就不免使你“于无意中感染到小丑的习气”。“它们都理应枯萎,而诗却灌溉它们,滋养它们”。
      14 柏拉图反对理想国的保卫者们从事于戏剧摹仿或扮演。第一个理由是一个人不能同时把许多事做好,保卫者应该“专心致志地保卫国家的自由”,“不应该摹仿旁的事”;第二个理由是演戏者经常摹仿坏人坏事或是软弱的人和软弱的事,习惯成自然,他的纯洁专一的性格就会受到伤害。
      15 柏拉图对文艺的基本态度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文艺必须对人类社会有用,必须服务于政治,文艺的好坏必须首先从政治标准来衡量;如果从政治标准看,一件文艺作品的影响是坏的,那么,无论它的艺术性多么高,对人的引诱力多么大,哪怕它的作者是古今崇拜的荷马,也须毫不留情地把它清洗掉。
      16 灵感的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神灵凭附到诗人或艺术家身上,使他处在迷狂状态,把灵感输送给他,暗中操纵着他去创作。第二种解释是不朽的灵魂从前生带来的回忆。
      17 柏拉图的一般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都是从他要在雅典民主势力上升时代竭力维护贵族统治的基本立场出发的。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就是一种借维护神权而维护贵族统治的哲学。他的永恒的“理式”就是神,所居的地位也正是高高在上的贵族地位。只有贵族阶级中文化修养最高的人(爱智慧者)才有福分接近这种高不可攀的“理式”,只有根据这种理式,在人身上才能保证理智的绝对控制,意志和情欲的绝对服从;也只有根据这种理式,在国家里才能保证哲学家和“保卫者们”的绝对统治,其他阶级的绝对服从。这样,才能达到理想人和理想国的目的,即柏拉图所谓的“正义”。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柏拉图鄙视理式世界以下的感性世界,鄙视与肉体有关的本能,情感和欲望,鄙视哲学家和“保卫者们”以外的劳苦大众,鄙视哲学家的观照以外的实践活动以及和实践活动有关的技艺。
      18 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中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是:每个时代都按当时的特殊需要去吸收过去文化遗产中有用的部分,把没有用处的部分扬弃掉,因此所吸收的部分往往就不是原来的真正的面貌,但也并不是和原来的真正面貌毫无联系。批判继承的实际情况是复杂的。
      
      十一 读后记
      一直以来对于哲学“叶公好龙”的我终于读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哲学书。跨出了第一部表示很开心,算是了了自己的一个心愿了(放心我并不是要去死);更开心的是柏拉图的东西原来我也是读得懂的。但并不是完全读懂,若不是有朱光潜先生的题解、注解及译后记,我恐怕只能读懂10%,如今有了他的帮助也只是50%而已。
      读罢此书最大的感受是——要学会像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一样思考,要不断的反驳自己,反驳他人和反驳权威。知识来源于讨论和思考,而不是书本和老师,即使这老师是苏格拉底。
      
  •     苏格拉底特!别!萌!哈哈哈看得我笑出声好几次。Plato和Aristole确实是西方文艺理论两大源头,看那么多二手文论还是第一手来得畅快。
  •     居然在会饮篇里看到了丝丝的基情,好吧,这不是重点。翻译的很舒服,读得通体舒畅。但我真不喜欢那个啰啰嗦嗦的苏格拉底,喜欢装糊涂,给人下套,诡辩。(阅读体验:轻松)
  •     珍珠混沙。
  •     朱先生的研究性翻译比一些据说懂古希腊文的“专家”好很多。
  •     为学习西方文论课程而读。忘记为课程而读时更加愉快。
  •     朱光潜的注疏很好,清晰地点出了《理想国》卷十与《会饮》中理型世界与感性的物质世界世界的背离之处,《伊安篇》和《斐德若篇》中对于技巧性的辩证矛盾。文末的《译后》解释了柏拉图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亦很有启发性 。力荐的一本。
  •     苏格拉底是个好演员。 柏拉图是个好哲学家。有些解答并不能提供真理,但能跟着一起爬上兔毛的顶端。
  •     重读(果然都已不记得)
  •     柏拉图文笔真好。斐德若篇是中心(实际上是一个腹黑攻各种撩一个萌蠢的美少年的故事)。伊安说诗人靠的是灵感,理想国选了二三十卷,大希庇阿斯论美的本质,会饮篇美得像庄子,但是关于苏格拉底的趣事我一点都不相信
  •       其实此书中的内容不止适用于文艺。短短的《伊安篇》便已让人回味无穷了。想到:萨满、跳大神、从众、单向度的人……
  •     读这个真费脑子,想买一本。
  •     艹艹艹我没有文化我今天才整个把原著读下来可是你们看《会饮篇》了嘛!那三页跟耽美BL小说尺度一样大的描写你们看见过吗!天了噜!可是苏格拉底和亚尔西巴德这对CP尼玛我真的萌不起来啊萌不起来啊!
  •     辩证到无可辩证时终于释放了灵魂的言说,言无言
  •     翻译的很好,注得也很好,就是这种辩论方法,实用,但是读的话叫人烦。
  •     我大概知道诡辩家为什么要处死苏格拉底这个老头太可恶了被神喻称为最聪明的人自知无知所以天天在大街上和别人讨论但是呈现出单方面的侵略性很多设问环环相扣让人迷失最后只能听苏格拉底讲虽然苏格拉底反对诡辩家不追求真理认为哲学家是追求真理可是就他辩证法而言比谁都善于修辞让人口服心不服
  •     就凭这么多的翻译,朱先生的学术影响也将极其深远
  •     2009或2010年读
  •     朱光潜译本一直是柏拉图关于美学对话的最好译本。
  •     非常好的一本文艺学理论,用唯物论的观念去看自然它是有很多错误之处,然而谁又敢否认唯心理论的合理性呢?而且从这本书就能很明显的看出西方的批判性思维了。
  •     过年期间重读(等于第一次读,迷狂、灵魂、爱情、极好
  •     苏格拉底形象著名地丑陋,还有美少年巴巴地要做他的爱人,可见美可追求其他的美,怎能说它不美呢?
  •     朱光潜老先生真是学界良心啊~
  •     没有柏拉图就没有亚里士多德,也就没有了《诗学》,从而尼采之前的文学理论恐怕也就无从谈起,原谅我似乎又实证主义了……
  •     会饮篇~
  •     读《大希庇阿斯篇》 2400年前的苏格拉底是个对真理孜孜不倦的人,在与诡辩家希庇阿斯螺旋式对话中,他说:“你既然不知道什么才是美,你怎么能判断一篇文章或其它作品是好是坏?在这样的蒙昧无知状态中,你以为生胜于死么?”到了最后一段突然有些醍醐灌顶的感觉。“看不透的美才是真实的永恒” ...在推翻各种理论后,关于美是什么,他最后说“美是难的” 其实我感觉希庇阿斯觉得美就是个美女、竖琴、黄金等具象物体也无不道理。柏拉图《会饮》有一句名言不断被后世所援引:"如果有任何值得为之而生存的东西,那就是关照美。"也被译为"美是唯一值得为之生存的东西"
  •     会饮篇印象深刻得很。。。
  •     三个本子我都读过了。呵呵,什么三个本子,只是封面不一样吧大家。好的,三阅毕。
  •     唠嗑的最高境界是,把所有哲学命题都唠出个所以然来。
  •     经典啊,一直不知道该怎么诠释这个词。
  •     作为爱者和求美者的柏拉图(会饮篇,斐德若篇)纯粹,唯美,富有想象力与激情,在我看才是真正的柏拉图。当他不恰当的将这种个人的激情使用到国家层面,试图使整个国家成为他的作品时,作为政治家的柏拉图是冷酷的和乏味的。(理想国)
  •     Read:《诗人的罪状》
  •     可读性蛮强的。 内容非常丰富,看着苏格拉底在一次次对话里与人开展有关美学、教育、文艺、爱情的讨论,觉得好有意思。 不得不说会饮篇简直了!基情满满啊,一股子拐骗美少年的既视感。 但值得重读与揣摩。
  •     看看看,就睡着了
  •     佛陀都已经去世很久了,希腊才出现这种低层次的哲学。人类智慧的差异实在太大了…这本书适合给初中生启蒙看看。
  •     朱光潜好像说不懂希腊文。
  •     不知道爱情的神性地位是否在这里是源头,性和爱是否在这里被神圣地融为一体,激发了文艺世界里多少灵感与浪漫,也滋生了现实中的多少的幻想与欺骗。。。完全不是这本书的主旨,带着私人情绪跑偏了,但是依旧对"爱是对美本体的眷恋,所以它就是哲学"的定义心生向往的。
  •     读了会饮篇和斐德诺篇,抱歉没读下去……对神灵无感,太依赖神话和比喻说理,总感觉不够准确。嗯,可能是我没读懂吧。
  •     翻译得很文学。有的地方不太清楚,可参照另一(王晓朝)版本理解。
  •     苏格拉底真是个有趣的人,柏拉图的很多文艺思想我尽管不能苟同,人还是蛮好玩的。这本书令我惊讶的地方在于,明明是本几千年前的书,其中仍然有很多思想使我感到新奇。看来我还需要加把劲呐……
  •     读的好累,但是译得相当好
  •     修辞学。
  •     只读了《会饮》一篇
  •     超过想像地有趣,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包含着对苏格拉底浓浓的爱意,但柏拉图用他反对的形式发牢骚也是醉了。
  •     文艺理论必读的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