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时间的人》书评

出版日期:2016-8-26
ISBN:9787508663616
作者:阳志平,刘建鸿,吴宝沛,周亮,程乐华,陈虎平,赵昱鲲,卢立,王崇巍,陈忻,解慧超,安替,王佩,魏坤琳,戴俊毅
页数:485页

天上的星星会说话

不过比较早接触这样的社群,也可以让你很早的开始思辨如何接触这些牛人和接触这件事情本身的利弊。早点认清自己,早点找到自己接触这些人的目的,终究还是好事。2016.11.27----------------------------------------------------------------之前说的太含蓄了,其实就是一个意思,不用崇拜牛人,也别指望一本书对人会有翻天覆地的影响,真的想要用好这本书其实我觉得是把推荐书目跟着看一下,getting to yes我还没看完。至于牛人的日常生活,我的感受就是,不怎么刷手机,更重要的事情很多,很多人也非常注意陪伴家人。仔细想想,能找到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做到修身齐家的人也是少之又少。2016.11.25---------------------------------------------------------------------------------------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虽然随着城市化过程的加快,星空越来越难窥见全貌,可每当夜晚来临,我总会习惯性抬头看天。星星总是不说话,偶尔闪烁,往往不见,其实我一般只能认出来北极星那种比较明亮的星。可一想到星宿和星座,就迷恋的不得了,睁着眼睛难以离开。其实星空迷人而惑人。开智书友会对我而言也是一个星空,因为它同样迷人而惑人,但是不同的是这里的星星会说话。王烁——耶鲁世界学者郝景芳——雨果奖得主采铜——《精进》新书大卖李笑来——升级知识社群……而这些只是社群中一部分的星星的最近动态。这里的星星既远且近。二次元的世界给人一种莫名的安全感。但是星星仍旧迷人而惑人。你需要明白的是,你不是一颗星星,你是一个认真的观星术士。虽然和星星的交流很开心,但是如果被星星所惑,那这些星星就不是迷人,而是潘多拉盒子了。我认为我有必要预告这样的信息,因为这里的信息确实有如此大的力量。——仅以此纪念我和开智的这些日子2014.10-2016.8 加入开智的原因很巧,当时正好有朋友在这个社群,看了看条件要求感觉差不多合适,就和阳老师发了发豆油就通过了。那也是我在台湾的第一个月。周围的一切都看起来新奇而有趣,台北美丽而迷人,在学校报告访谈预测讲座的连番轰炸之下,我仍旧兴致勃勃,特别喜欢期待晚上的开智讲座直播。直播的时间有的时候是晚上的七点,那个时候就得准备好纸和笔了。因为接下来的讲座内容还既刺激又烧脑,常常听完一次讲座一两天不太能睡着,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这样。后来慢慢习惯了之后,大家的准备就充足了很多,比如说有时候李笑来老师会提前泡好茶,打开电脑静待开始。而我,则开始习惯在课前课后刷微信的时候刷刷讲座,尤其在清晨和午后,那些记忆简直都被光环加持过一样,说起来那些日子做外汇预测简直是准的一塌糊涂,不知道是不是社群也有幸运加持哈我印象比较深的一次讲座是王佩老师和安替老师的讲座,安替老师在讲自己当年的故事,没怎么正经学过一些外语,学藏语的时候就买了一本中文和藏文对照的书,非常认真看完之后,藏语也大致有了一些了解。刚开始只是在餐馆做事,后来非常认真的追了老婆范铭,03年去伊拉克当战地记者,也曾经被中美封杀过。感觉特神奇的人生经历。(不好意思啊普通人类一般回忆出现的都是细枝末节QAQ)不过还是记得一些关键细节的我比较喜欢的是五大元学科的说法(copyright by 阳志平)1.编程2.数学3.网络科学4.认知&神经&心理5.文艺写作不过觉得自己只能满足一些学科的业余级别而已比如说文艺写作业余级别:社交媒体上粉丝纷纷点赞和大力转发认知&神经&心理业余级别:掌握批判性思维和同理心技巧业余级达成一半的:编程业余级别;能调用别人写好的脚本(完成度60%matlab作分析的时候写几个简单句子还行..)数学业余级别:能写出精彩的数学科普和数学八卦(完成度50%不好意思只能说看了不少数学科普书还没写过。。)学科的碰撞很有意思,群里很多大牛是心理学系的,也有学医学、哲学的,干编剧、记者、编辑的,做AR,做研究员,做PM的。大家比较喜欢关注行业内学术动态,有的也比较喜欢关注业内新闻。经常能看见基因测序降价,人工智能大热,偶尔也能听大家讨论讨论最近的社会生活情况。你会发现其实人和人的不同主要就是思维和关注点的不同。都是一天二十四小时,每个人对精力的爱惜程度和使用方式才造就了不同的人。天赋也许占据了不少理由,但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工作学习的平衡,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热爱和长久坚持,往往看上去更像是真实的理由。记得有一年群聚之前去魏坤琳老师那里,魏老师可是周六早上八点依旧按时上班看书的人。然后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2015年过年的时候,那个时候大家在策划开智线上春晚,阳老师说要搞第一个线上春晚~然后群友们都纷纷出节目,我是临时凑数的主持人串讲,大家写的台词还真的挺像回事,我搭档人也好可爱,我记得最后好像是猛犸老师吧,在节目的最后唱了两句歌词世界之大为何我们相遇难道是缘分 难道是天意(回忆错了轻拍。。当时已经困爆了,大家其实都是第一次干这种事情还都挺激动的,之前语音排过好几次,熬了几个通宵,生怕出了什么错,现在只记得这次节目苏菲老师的钢琴和手很好看,猛犸老师的声音很好听,王佩老师的那个话剧简直神剧!!!)那年过年也是最辛苦的时候,大家分摊了一下任务,在github上面编书,刷刷夜帮忙校对一下。说起来简单,其实还是有点费时费力,因为在过年啊QAQ后来的日子里面,大家都开始逐渐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向了。逐渐开始开自己的社群,人群开始逐步开始分化。偶尔群聚的时候还是会尽力参加。近年9月就是第二届开智大会啦,预祝开智大会举办成功~其实真的还是蛮喜欢这个地方,因为说再离奇的观点都没关系,可以和别人讨论起来深一点的哲学问题,这确实是那段时间最开心的日子之一了。天上的星星会说话,他们会告诉你很多有趣的世界,BAT,AR,Starup, 时间的源头就是信息的源头,而你呢,能否看到星星,能否听到言语,能否有所改变?

追时间的人

除了《失控》,这本是大概是我今年看的最好的一本书了。一本好的书不一定非得介绍你感兴趣的东西,凡是给你以启发,给你以冲击的就是好的,即使这些和书的内容无关。某种意义上说,你得思维的高度决定了你的高度,所以对于书中介绍好的思维习惯的养成以及纠正我很喜欢,何为思维模式,如何调整思维模式等介绍的很具体,有很强的操作性(但是说实话,1,9,10章的主题都类似,显得有些赘余)。尤其是“可供性”(其实这个问题我之前也想过,比如手机可以打电话也可以砸人,感觉就是一种可能性,待挖掘的可能性吧!)这一章,原来设计上我们不仅仅从人开始,还可以从物出发。最后一章的时空选择论道出了人与人之间差异的本质原因--智力不对称与信息不对称,以及如何获取这种优势差异。整本书涉及的面很广,从心理学到经济学,到神经科学,例子生动形象。各讲者之间的交流以及激烈争锋更让人为之惊叹。总之,看这本书,你将获得许多看待这个世界的全新角度。

信息时代的时间意义

这本书的亮点在于群体进行精彩讨论的氛围,各种观点交织,犹如七脉会武。参与讨论的都是非常优秀和勤奋的人,所以只言片语也有研读的价值,对于读者而言就是各取所需了,比如养小孩的事还离我较远…印象深刻的部分有1 关于跨时间决策,提到两个系统,短期选择时多巴胺相关的系统激活,长期选择时额前叶的系统激活。2 创业或是站在时间之间的方法论,阳志平老师的观点是掌握稀缺的资源,并以之与大众对话,为大多数人创造价值。3 时间源头,团体学习,使命感等等。读到最后,也理解了书名的意义。信息时代下,信息就是时间,站在时间源头,意味着身处高质量的信息环境。比起获取信息,或许更有价值的是同侪永不熄灭的好奇心和对于未来的热情。

开脑洞之旅

20160911——20160925 第一次开智书友会是开智文库出品人阳志平组建的一个微信群,开智群聚集了一大批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包括“最强大脑”节目中那位Doctor魏。该社群的第一讨论规则就是以创作者的姿态讨论问题,本书汇集了其中十四个主题讨论,每一个主题有一名资深研究者做主讲。干货满满,信息量极大。《第一讲 思维模式与积极教养》《第九讲 让小朋友学会情绪调整》让我这位菜鸟奶爸深受启发。比如关于表扬和鼓励,其中讲到,孩子成长过程中,应以鼓励为主,尽量不要表扬。表扬的时候,主体是作出评价方,往往是父母、老师,“我对你满意”“你真棒”,关键在我,下次对你不满意,主体还是我。鼓励的时候,主体是孩子,“你这次考试准备得很到位所以得了A”,主体是孩子。表扬是评价性的,而鼓励是描述性的,更具体。颠覆传统的“西式”鼓励教育。《第三讲 神经迷失》《第十三讲 运动控制》介绍神经认知领域对人类大脑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左右脑理论、人脑开发率平均只有10%等传说流传甚广,其实只是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美丽误会。说到这里,前两天去理发,理发师告诉我他在家里训练孩子用左手写字、吃饭等等,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右脑。这种谬论的影响力相当广泛,已深入中国N线小城镇的普通父母脑中。颠覆自己旧的认知体系,是一种痛并快乐的体验。《第十二讲 好中文的样子》从白话文的演化起点娓娓道来,讲述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差异。从来不知道,王佐良先生翻译的两个版本《共产党宣言》(分别是1938年和1976年版)前后差异巨大,后者无论从文法、气氛渲染等方面,更富有表现力。活学活用《共产党宣言》和《圣经》,可以通吃国内大小晚会的撰稿,振聋发聩。

在时间源头,遇见你

## 遇见一本好书《追时间的人》曾是一本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书。2016 年 2 月,第一次拜访开智学堂,见到封面,却无缘阅读,难得借到一本,转手又被借走。这次终于拿到正式版,兴奋地原地尖叫。封面很有夏日清新的味道,内容让人不忍弃卷。参考阳老师的阅读顺序,一读再读。> 首先阅读:* 第十一讲:信息捕食者的选择(安替);* 第十二讲:好中文的样子(王佩);* 第六讲:好人会武术,神仙挡不住(赵昱鲲) 。> 读完此三章,多数人就会被各位老师开光成功...... 接着必读 「开智脑洞大开:时空选择论」。最后根据个人兴趣精读。比如,创新创业、个人成长与产品设计,读:* 第四讲:可供性(程乐华)* 第八讲:谈判基础与技巧(王崇巍)* 与 第十四讲:时间与决策(戴俊毅)> 写作、考GRE 肯定要读 陈虎平那一章:第五讲:我知道,你知道,她知道(陈虎平)。找对象肯定要读 第二讲:人类的择偶权衡(吴宝沛)。育儿肯定要读:* 第一讲:思维模式与积极教养(刘建鸿)* 第九讲:让小朋友学会“情绪调整”(陈忻)* 第十讲:实施科学与特殊教育(解慧超)。> 神经科学爱好者肯定要读:第三讲:神经迷思(周亮)、第七讲:2014诺贝尔奖莫泽夫妻谈(卢立)与 第十三讲:运动控制(魏坤琳)。 这本书囊括了我想知道的最重要的东西:作为单身适龄女青年,特别热衷阅读择偶和育儿相关;作为内容和活动运营小白,必然寻求语言和写作、交际与谈判等技能提升;作为一个体育行业从业者,对也会被称作「体育老师」的 Dr.魏的运动控制研究一直很感兴趣…… K.K.说过,为了填补心中制造的缺憾,我们拓宽边界,拓展存放自我身份的容器。读书是探索边界的方式之一。阅读是一件迷人的事,你手中的几百页纸张是一个人也许几年几十年的呕心沥血。而读《追时间的人》呢?当你翻阅目录,看到那些近乎常识的标题,背后却可能蕴藏着无数科学家和博士的一生。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告诉你,有一种放置身份的容器,叫做社群;有一群面向未来野蛮生长的人,叫做信任代理;有一个最小故事的梗,叫北京南站;有一个你孜孜以求的瞬间,叫做改变。## 找信任代理谈及「改变」,这个词也许太重;但这本书的确在微妙的层面影响了我,或者干脆说,开智深刻地影响了我。这本书中读过最多次的章节就是《信息捕食者的选择》,可配合《利用未来与世界对赌》共同食用,再翻一翻众声争鸣的《时空选择论》,阳老的工作谈系列,三菜一汤,特别下饭。以前不知道,莽莽撞撞来到北京南站,是究竟在寻找什么。看到安替说,如果你想找到真正喜欢的事,就去任性和试错。但试错也有成本,你一直往信息最前端走,年轻人越早去时间源头越好,去接触信息最前端。什么是时间源头呢?地理上,比如波士顿和北京;人群上,包括专业人士、内部人士和开智微信群。去寻找你想进入领域的前端,去站得离太阳很近,你才能激发心中的炙烤与渴望,才能复活内在动机。我来了,然后呢?你需要进入圈子,才能不害怕失去重要的东西;拿到核心圈的门票,你才能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看到更远的世界。记得保罗说过,不要对未来做出任何承诺,不要为自己设限,去寻找聪明人社群吧,你不需要知道你一生要做的事是什么,你只需要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那如何进入圈子?阳老师说,认知科学有概念叫「认知学徒制」,合法的边缘参与。刚开始,难以进入圈子。此时,以学徒的姿态,先不急于否定老师,而是从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慢慢地从边缘进入核心。越是急于否定和批判,就越不容易接触到真正重要的东西。你过去所获取的信息,所建立的体系,真的无坚不摧吗?或者真的重要吗?它们可以、甚至应该在信息承载者面前让步。因为人,更重要。> 信息不重要,信息承载者才最重要;找到信任代理,是应对信息过载的首选之道。被无数信息挤压的生活,幸运的是有正确的人在,才被免于沉溺,有些许清醒自觉的时刻,来面对更多难题。## 去时间源头曾经只是懵懵懂懂地选择了北京,选择了某个不被理解的行业,现在终于可以坚定起来,首先,是面对现实。> 历史与趋势足够负责,它是大量模式交织在一起、反复呈现的,这个复杂度已经超过了你在小城市,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达到的智商高度——除非你是智力正态分布曲线中标准七以上的人,你的智力还装配了相配套的执行力和意志力。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换个环境,可以更清晰地感知时代脉动,何乐而不为?阳老师解释,时间源头,就是趋势发源的前端,你要去历史开始的地方,甚至要去努力让自身成为趋势的一部分。我相信有一种人最迷人,他说,想成为所喜欢领域的历史中的人。不在乎当下境况琐碎纷纷,而是着眼历史与未来,这太迷人了。你知道离他们还有很远很远,但是因为这种读到、交谈、理解,你也会开始行动、改写自己的生活,一步一步地来,沿途的风景也会轮转。未来不确定,所以更要什么都喜欢。多试几次就好了,有的人会停下来,此生安定。也有的人,永远漂泊。你会成为哪一种,你永远都不知道,这样的生活才有意思。在时间源头,你可能遇到最好的导师,如果遇不到,就拼命去找。除了当导师的学徒,还要去遇见你的同侪,寻找让你被动进步的那群人。来北京的前五年,所有的朋友和所有的敌人,都在身边,他们是你无法堕落的底线。所以人,更重要。> 年轻人二一点没关系,关键是他在二三线城市二,还是在硅谷二,两者成功的概率大不一样。还有,有了爱,才能不怕一无所有,不怕从头开始。到时间源头,遇见所爱的概率也会大一点(吧)。所以,去找可以深爱的人。即便在遇到真爱之前不相信真爱,但也不会停止寻找的姿态。我是说,万一呢?

对人深刻的爱

读前在想:为什么要看一本聊天记录合集?读后在想:我的聊天记录什么时候也能整理成书?而最好奇的是:如果与这些人同在一个微信群里,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书内涉猎甚广,如何观察世界、如何调整思考、如何打破神经迷思、如何选择与调整策略…… 读起来好不痛快。划线、摘抄、写笔记,忙不迭地追赶着书中的信息,瞥见被扔在一边的书皮,上面却写着:“信息过载时代的知识解决方案”,恍然觉得自己变成了来自第三空间的信息拾荒者。什么才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的元技能?如何才能聆听到那些走在时间前面的人?1. 保持追的状态:跑步前行,进取心、好奇心、成长型思维,都是不可缺少的心态。2. 回溯源头:从 0 到 1,从 1 到 N,现状是多数人都处于 N 的末位,树梢的末端。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知道这条路注定漫长。学科的诞生,是为了回答哪个问题?行业的出现,是尝试解决哪些问题?每次人生的选择,是由何决定?要站在源头发问,学习能力、解码能力、信息品味都必不可少。3. 做行动者、创造者:唯有行动能跳出一切悖论,彻底化解纠结;唯有创造能让信息重新融合,变成一件件作品、一座座里程碑。贡献的价值越大,越容易成为社会网络的节点,信息才会追着你走,摆脱信息拾荒者的宿命。4. 成为信任代理:如《信任代理》一书所言,信任、真诚、真实是社会化时代的根基,你的每次发言、每条微博、每篇博客、每条朋友圈,都是一张你的速写。你的性格、礼仪、知识储备、信息素养都蕴含在这一张张的速写里。成为真正有价值信息的放大器,终究走在时间前面。这本书,是信息爆炸时代的一份侧写,一个微信群,缘何创建,如何成长,在怎样的约定和讨论下,最终爆炸出巨量的知识、信息和思考。思及看《一代宗师》时,有句著名的台词: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是成长历程的缩影,从自己到世界,终于放眼众生,传道授业,是为宗师。看后总觉得缺少一半,看到安替的分享里第一条,“对人深刻的爱”,顿时释然。始知人生所秉持的准则,应为:见众生、见天地、终见自己。

优雅地任性 VS 愚蠢地作死

保罗·格拉汉姆在《不能说的话》写到:“ 如果你想要清晰地思考,就必须远离人群。但是走得越远,你的处境就会越困难,受到的阻力也会越大。因为你没有迎合社会习俗,而是一步步地与它背道而驰。如果自己就是潮水的一部分,怎么能看见潮水的方向呢?你只能永远保持质疑,问自己'什么话是我不能说的',为什么?“(一)人VS 信息如何解决信息过载的问题?那就是:不要面对信息,而要面对人。你得去和时间最前端的人群连成小社群。 因为信息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前端的地理和人群。当你在最前端的核心圈里,你将不会再担心错失重要信息,因为这里的人会用最简单的话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信息。他们不讨论的,也就是这个专业根本不重要的事情。(二)优雅地任性 VS 愚蠢地作死怎样判断自己是否是在愚蠢地作死?关键得掂量掂量自己是否站在时间源头。 敢于任性试错是因为你有信心你的大概方向是对的,即便你浪费了时间也能走在大家前面。任性的基础是你非常早的进入一个领域,无人和你竞争。试错有时间成本,你得走到时间前头,靠时间差来挽回前面试错浪费的时间。 在时间源头和同侪压力下的任性才不是作死和犯傻。 时间源头在哪?在最繁华先进的城市(纽约、北京、硅谷)和最专业的人群中。 (三)面向未来 VS 活在当下一个人的时间面向未来时,他就更有可能充满使命感。因为他更能看到这个行动的未来意义,而不是当下 —— 他也不在乎当下。但这种使命感却有否定当下的负面效果(没那么热爱生活)。所以活在未来的人,最幸运的是要找到一位活在当下的伴侣。 (四)事业 VS 谋生工作给人带来的满足是个虚幻。你有钱时还想从事的工作,才是事业否则就是谋生。

这本书改变了我的职业轨迹

14年末的某一个晚上,被老阳拉进了开智群,从此像掉入兔子洞一样,经历了心智的开光之旅!!!15年4月19日,我从深圳打飞的,到北京参加开智大会!15年6月7日,我离开南方,来北京工作,走进时间的源头,感受同侪压力!京漂一年多,收获比前面3、4年都大!和阳老师在宇宙中心共事,和安替老师在什刹海划皮划艇,到dr魏的实验室体验虚拟现实,参加陈忻老师的线下新书发布会……更重要的是,和一班同样怀揣着梦想和激情的同辈成了朋友,一起喝酒,一起撸串,一起谈论工作、人生到深夜!感恩:)

读书笔记

阳志平 2016.9.28思维模式与积极教养推荐书目:《故事知道怎么办》,《正面管教》,《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成功、目标和动机》,《看见成长的自己》思维模式是指一个人看待自己(能力、人际关系、个性)的方式成长型思维模式(可改变),僵固型思维模式(不变)失利如果能带来提升就是成长型,带来拒绝则是僵固型 指导孩子接纳嫉妒感,可以说当年你爸爸也。。。表扬的主体是父母,鼓励的主体是个体本人,鼓励本人用钱请客庆祝让别人帮你表扬,效果比你自己给出表扬效果更好,提高对方成就感小说对于培养一个人的情感有益,欧美特别注重儿童的戏剧教育让孩子自己说出成功的经历有利于他总结和鼓励少看这些刻板印象的影视作品,比如喜洋洋人类的择偶权衡推荐书目:《猿猴的把戏》,《看不见的影响力》,《亲密关系》,《论人性》权衡,就是在不同的选项上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择偶偏好三大因素:长相。性格(最重要),资源抄袭式择偶与社会心理学有关,随大流,大众价值观同伴或者同性对于某人的支持会改变你的偏向有一个迷人的伴侣会提高在别人眼中的魅力相当多的女性,宁愿拥有一个优秀男人的十分之一,也不愿拥有一个平庸男人的全部门当户对,考虑的是概率的理性问题第一看感觉,第二看时间(观察,确认,再观察)过早繁殖的结果未必好,相当于透支未来神经迷思推荐书目:《艺术直觉》《美丽的生存》《追寻记忆的痕迹》《神经科学:探索脑》《认知神经科学》《设计心理学》大脑被开发10%是谣传,不然怎么损伤其他的任意一个地方会有那么大反应胼胝体是左右脑交换信息的地方,布洛卡区为运动语言区。 脑化指数是脑占体重的比例值,人类最高,其次为海豚邓巴数:150定律,一个人拥有稳定的社交人数最多是150人好人会武术,神仙挡不住推荐书目:《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超级合作者》《好人会有好报吗》《职业倦怠》人际交往中有三种人:给予者(最成功)、索取者、互利者由于性格原因病态利他助人策略:每次5分钟以后重新评估,每周2小时,向别人求助(5分钟)如何发现索取者:喜欢强调自己(不是用我们),看他们如何对待不如他们的人,看他崇拜的人是谁(乔布斯就是一个索取者)勇于拒绝:告诉处境,告诉能力有限,告诉自己的成本(说价格)尽量公开帮助行为帮助别人,也要勇于利己太空探索是病态利他的一种表现,即相信别人是好的帮助一度关系的人,而不是二度佛教经典说:最优选择是利己利他,最差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信息捕食者的选择推荐书目:《从零到一》《创业维艰》年轻人越早去到信息的源头越好,比如地理上、人群流出3-5年的时间差,走在人群的前面,意味着受到阻力不要面对信息,面对信息的承载人才是重要的在核心圈内,你就不怕重要信息的丢失总结:利用信息不对称比利用时间不对称容易

我是个路人,停下来听他们对谈

这周末,也就是9月3、4号参加在行的一个课程,遇见了四位培植知识树的榜样。他们将种子交予时间,等待硕果累累。课程结束,回家的路上,读完《追时间的人》剩下一章。这本书自8月26日到手,借着每日清晨和地铁时间,终于在这周末丰台与朝阳往返间读完。我暂不当那间聚满聪明人的屋子,屋子是这本书,我不是一本书。我只是个路人,经过秋天冬季,恰逢他们篝火撩拨,围炉夜话。在2014年的10月底一直到2015年2月初,从思维与教养到择偶和育儿,从信息捕猎、时间决策到时空选择,从神经迷思、大脑定位细胞到运动控制。小屋有博士,有教授,有基督,有儒士,他们谈好人、论中文、说设计,话源头......大脑只利用了10%吗? 不是!脑门越大越聪明吗?未必!缺乏创造力,需要开发右脑?不对,所谓左右脑说法是错误的!里面的人直问直答。您是怎么确定您想要从事的是新闻相关工作?又是为何那么确信这就是您真正享受的?方法就是任性和试错,做了无数行业,终于碰对。......我的每一段经历,都会为日后的突破打下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往往来自一些非主要工作,而且当时并不理解所做的事情价值。对于我们这种门外汉,如何通过海量信息积累信息建立基线?沉浸式。必须海量到让自己吐还继续坚持几个月。如何破解信息过载难题?不要面对信息,而要面对人。信息不重要,信息承载人才最重要,你得去和时间最前端的人群连成小社群。他们自由谈论。除此之外,他们还讨论学习,职业,偶尔劝诫和敦促。比如建议,「开始学东西的时候,就和全球最厉害的人而不是全国最厉害的人学,如果有人质疑你,你内心骂他傻瓜好了」。比如职业,「如果你悠闲了,你还要继续从事你手头的工作,才是真正的事业,否则就是谋生」。还有劝诫,「人必须要有深度,其次才谈有没有偏见,一个没有偏见又没有深度的人,是没有意义的人,一个有偏见但是有深度的人是有价值的人,首先要做到有深度然后再没有偏见。」更有敦促,「你需要一个极好的同侪环境才能不让你的人生变成一场赌博。世界智力分布是平均的,但成就分布是有中心的。」约翰·布罗克曼在创办 Edge 说,「To arrive at the edge of the world's knowledge, seek out the most complex and sophisticated minds, put them in a room together, and have them ask each other the questions they are asking themselves.」炉火哔啵作响,我不觉间立在屋檐,隔着窗户,听他们谈天说地,迷雾消散,解思答疑,豁然开朗。2016.09.04

第二类接触

2015年,地球上的小人儿在忙忙碌碌,他们心中都有个朦朦胧胧的念头,学习,最好能学到外星技术,为自己为家园带来飞跃发展,要是顺便能自我进化那更棒了。有一天,突然出现了一只小小的外星小毛球,圆圆的脑袋,圆圆的身子,操一口福南普通话。小毛球建了一所虚拟实验室,实验室的主要功能是把地球小人儿输送到五大地外行星学习那里的高等文明。小人儿们学的非常认真用心,回来后他们再次看到地球家园,一切好像都变得不一样了,雾霾再也遮不住小人儿的视线,仿佛自带谷歌眼镜一般。小人儿自己的心也清明澄静了了许多,难道真的被宇宙射线辐射变异了?anyway,是好的变异。小人儿们把五大行星的智慧,散播给了更多同胞,智慧如同涟漪一样在这个古老的星球荡漾开来。阳老师大概这么说过,命运像一个轮盘,大学时,我们被随机分配到了某一学科。然而,越早接触五大元学科的人能够越早看到真实世界。 如果不是开智,身在三线小城的青年可能永远都接触不到如此丰富有趣的脑力激荡,高密度的信息轰炸课程,这本书造了一座桥,接引众人由歧路花园去到天堂图书馆,导师们早已列坐两旁,只要肯挖掘,惊喜连连。印象最深的是可供性和时空选择论那两章。后来表妹选大学的时候我强烈推荐时间源头北京。后又赠云南友人一本抢先版,虽然很不舍,友人说看了几本这本最好,也满心欢喜。这次终于可以再多买几本送弟弟妹妹闺蜜们了。这本书本身的出版过程就印证了它的论点,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分布不均,15年春节前我们就看到这本书的福利版,一年半的时间才走完出版的琐碎全程,这也是一个痛点。导师们多出好书,过滤噪音,带我们去看真实的世界。

世界并非如你所见——用可供性来发现更大的世界

最近 Gmail 突然收到了十几封来自ingress-support的邮件。这些回复邮件显示,我向Ingress申请建立的十三个Portal(据点)只有两个通过了。预估ingress-support在未来的几天会回复更多邮件,因为我在玩Ingress的头几天疯狂地在居住地附近走了一圈,一口气申请几十个Portal……Ingress是Google制作一款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塔防游戏。平时我们常见的塔防游戏,其游戏空间都是虚拟的,例如植物大战僵尸、萝卜大战等,你在屏幕指定据点轻轻一点,就能在地图上建立一座塔,这座塔可以帮助你消灭汹涌过来的怪物。Ingress与普通塔防游戏不同,主要为以下三点:- 第一、Ingress采用的是现实的世界地图,而不是虚拟地图。- 第二、Ingress所用Portal(据点)就是现实中的标志性建筑体,例如牌坊、石狮子、假山、雕塑等……这些Portal都是玩家手动上传到Ingress服务器搭建而成的,譬如我之前发送的十三封邮件,都是申请建Portal的。- 第三、普通塔防游戏中,玩家处在上帝视觉,可全面俯瞰和控制游戏,而在Ingress世界中,玩家处在第一视觉,必须亲自走到现实中Portal的位置附近才能通过手机进行攻击、修建和升级。Ingress的设定是如此的新奇,以致于我一上手玩Ingress的头几天,就沉浸在游戏的虚拟和现实结合的设定中:- 兴奋地在周围的公园、博物馆、雕塑中走来走去;- 一有空就往外面做任务,仿佛不知疲倦;- 和其他朋友一起组团去刷Portal;- 不知时间地玩到深夜一两点;- 玩到流量爆表,购买流量包;- ……Ingress的设定是一种异于常类的设定,是对生活细节的各种思考后的结果。平时随时可见的石像、假山、涂鸦、雕塑等只是起到了装饰的作用,而在Ingress的世界中,它们被赋予了另一种价值,它起到一种连接作用。它通过网络将玩家、现实和虚拟世界结合在一起,让被漠视的周边环境变得鲜活,让玩家发现现实的有趣,让一个人的行走变成千里走单骑,让在熙攘街市中的穿行变成在千军万马中战斗。然而,Ingress这款游戏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游戏,而在于它为玩游戏的人提供了另一种看待现实景观的视角,恰如,Ingress的游戏口号那样——[「世界并非如你所见」](http://ingress.tw/)。The world around you is not what it seems同一件物体在不同人的眼中会拥有不同的特性。一座雕塑,在普通人眼中可能是石料,在艺术家眼中可能是艺术品,在Ingress中就是据点。这种物体给予人启示,得到灵感,并产生创造的过程,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来形容——affordance(可供性)。学习可供性就是去探究人与物体交互发生各种变化的可能。>扩展阅读>>[《生活在 Google 游戏世界里的中国玩家们》](http://www.qdaily.com/display/articles/8676?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Affordance的概念可供性的解释在网络找到并不多,比较有用的文章来自于[《Affordance(可供性)和设计》](http://www.hi-id.com/?p=2732)作者Hi-iD在[知乎上的回答——「Affordance 是什么?」](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08055),但是Hi-iD在文中没有给Affordance做出一个形象化的解释,甚至说「 平时能不用 Affordance 这个词就千万别用」。实际情况是Affordance确实难以用文字来形容,Affordance抽象得有点像诗词中的意象。文学大师王鼎钧曾用一段文字来解释「意象」一词,我将[《文学种子 意象》](http://big5.dushu.com/showbook/101649/1053722.html)原文中的「意象」二字替换成「Affordance」,看起来也毫无违和感。Affordance是什麽?这个术语很难解释。它愈难解释,愈有人要解释它,因此它不止有一个定义。没有一个定义能使所有的人满意。有人说,如果你懂什麽是Affordance,不需要别人解释;如果你不懂,别人的解释是枉然。这话说对了一半。另一半是:我们由不懂到懂,有一个过程。所有的解释也许都难使人立刻豁然贯通,但是一定可以帮助我们过渡。>于是你看,其实文学对认知科学也有Affordance。### James Jerome Gibson的解释提出Affordance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James Jerome Gibson,他的解释是:>利用生态心理学的观察,以Affordance解释生物与环境的对应关系,即自然环境中所有的物质,本身物理属性的组合能与生物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他认为物件的Affordance可以被直觉到的,其讯息是直接表现于视觉中的。而大多数的物件拥有一种以上的用途,人们将物件用于何种行为,取决于人们的心理状态。>>——维基百科以上的解释比较晦涩,稍微翻译一下:可供性是独立于人与物体的属性,但又与人和物密切相关,它是事物与人发生的一种可能,是环境属性和个体发生连接的一种过程。这种关系的描述有点类似风水学。风水学认为,万事万物皆有气,自然界长存于世,山川河流,风水流转,必有规律可用于人与建筑,风水学研究的就是自然环境、建筑与人之间的气,力图让三者的气达到平衡,自然共处,相生相成。在此,Affordance可以比喻为一种气,这种气将人与物的连接,让人和物产生「化合」作用,相生相成。>风水学未必科学,但可借鉴其解释原理,这也算是风水学对Affordance的Affordance。Affordance也有点像皮影戏,如果将所有物件比喻成一盏灯,那么物件的Affordance就是皮影戏中的光,人就是在光前活动的皮具,光线穿过活动的皮具在白幕上投射出各种的形状,皮具摆出的姿势不一样,光呈现的形状就不一样,这就是物件之于人的Affordance。简而言之,Affordance是物体对人的一种反馈,这种反馈是主观的,千人千面,有点类似魔镜,你能从物件的Affordance中看出什么东西,取决于你当时的心理期望、计划、主观意志、价值观和知识水平等。>打一个夸张的比方,Affordance之于人就相当于能量戒指之于绿灯侠、能量晶体之于变形金刚、强殖装甲之于降临者……物的Affordance投射到人,人识别后再反射到物,循环往复。### Donald A. Norman对Affordance的解释其次是《设计心理学》作者、认知科学家Donald A. Norman的解释:>东西会告诉使用者它们的作用,即事物本身会说明自身的用途。>>物品能够表现出两种Affordance:一是物件实际上承担的物理特质,二是使用者察觉到物件的提示性特质。>>Affordance在设计上其着重的观点在于物件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其达到的效果或提示性,依使用者所处的环境或察觉到的意图而定。>>——维基百科上图为Donald A. Norman的《好设计不简单》封面,好的设计一是能用外观来表现它是一个佐料瓶,二是能通过瓶孔的数量提示来判断佐料的不同。因为Norman的这个概念与人的意图联系到了一起,所以常应用于判定设计的好坏,如果设计出来的东西并不具备以上两点(特性提示与使用效果),那就不能称之为好设计。>扩展阅读:>>[《心理阈值触发与可供性的运用及人性化思考》](http://www.woshipm.com/pd/118875.html)人在看见一件物品的时候无须学习,无须思考,可以条件反射般,拿起就用,使用的时候给人一种舒服、自由、贴合、刚刚好的感觉,并会有「啊,这就是物品本来的样子的」 感叹,那么这件东西的Affordance就很强,「设计」的效果就很好。>扩展阅读>[《好奇心日报设计词典之Affordance》](http://qdaily.com/display/articles/570.html)## 深泽直人的Affordance深泽直人是著名日本设计师,著名在于他是无印良品的设计师,他的设计作品被认为是朴素、不须思考就能使用的,他本人称之为「without thought」,代表作为壁挂式CD播放器。![](http://openmindclub.qiniudn.com/cnfeat/image/201309121431108407.jpg)[《Affordance(可供性)和设计》](http://www.hi-id.com/?p=2732)提到深泽直人对Affordance的理解很好,并将Affordance应用到设计之中,只不过他没有刻意运用Affordance这个词,因为Affordance这个词对「设计」而言是没有「设计」过的,暂时还没有一种「顾名思义」「一说就懂」的名称。>深泽直人虽然对 affordance 没有深入的研究,但是他能把握好自己的视角,将 Gibson 的一些理论与自身实践和喜好相结合,并且对他的设计实践和思想有较全面的介绍,如果你看过后来他的书以及演讲,很多都是相似的。深泽直人在他的文章[《On 'Affordance'》](http://www.vitra.com/en-it/magazine/details/on-affordance)中说到:当我们在思考一个物体的设计时,应该设计成人在任何环境都能够不自觉地使用它(就算是没有说明书也能使用),这就是物体最自然的状态。当一件物体被设计得复杂,或设计的本意被人领悟错了,人在使用这种物体的时候就会精神紧张,不知所措。所以,如果当我们认真留意一种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是无意识的、自然的,一旦触发就行云流水般自动进行的的,我们就会从这些行为之中感知到一种内在的关系。在那么一瞬间,我领悟到设计不仅仅包含人、物和环境,设计也不仅仅是设计物体的外型,设计更是设计出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全面的交互关系,达到了如此的境界,硬件(设备设施)和软件(技巧和经验)便再也没有鸿沟。我们对设计的期待是:设计源自意识的触动,灵感来源于平淡生活中的惊鸿一瞥,但我们平常所见的设计掺杂了太多的人工环境和行为的因素,所以,它让人与物「伪自然」共处。>扩展阅读:>>[《睡觉不好怪床歪》](http://book.douban.com/review/1047660/)深泽直人想表达的意思是设计虽来自于有意识的行为,但得出的结果也应符合无意识的动作,以往的设计对物体的雕琢太多,刻意用人的意识去改变物体,使设计明显成为「设计」。此后,深泽直人从Gibson的理论中得到启发,他认为Affordance不是仅仅是意识的触动,它更是在特定情况下环境提供给人的一种价值。当我们处在日常的某种场景中留心观察,你就会留意到随处可见的Affordance,例如随手将外套放在椅子的靠背上,例如站起来就会将会将手放在桌子上——如此这般,你手的动作和位置就是一种可发现的Affordance,换而言之,这种动作是在特定环境被特定的物体自然而然地触发的。深泽直人曾设计过的一系列关于椅子的作品,他认为坐的行为先于椅子的发明。路边的石头,倒下的大树是为椅子的发明提供Affordance,但即使椅子被发明了,还可以在各种情景中找到坐的原始「意象」,例如机场或者火车站的铝合金手提箱、农场的一堆干草、一个大树桩、一堆填充的布料、更或者是等人时候倚靠的雕像。在一种特殊的情形下,这些材料或者结构使「坐」这个行为「应运而生」,使「坐」这个行为得以成为可能。也就是说,无论在什么情形,每个人在疲惫的时候都可以选到一种物体或者材料使「坐」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深泽直人设计的名为「椅子」的系列作品就是由此被设计出来的,虽然它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椅子,它们只是一组像椅子,可供人舒服地坐下的物体——因此它们被家具商定义为「可供坐下的东西」。深泽直人的这些作品意在表明:如果一组作品被设计成椅子的模样,无论它是什么材料,被放置什么场合,它都会可能被人视作是椅子。也就是说,如果一件东西看着像椅子,摸着像椅子,坐着像椅子,那它就是一把椅子。一种设计,它能让人们都能在一种特定情形下无意识/自然而然/条件反射般做出同样的行为,这就是最好的设计。上图是马未都在明清家具的坐姿,注意其家具设计的形状及其手脚的摆放位置。## 开智的Affordance在开智学堂出版的《追时间的人》这本书中,中山大学博士程乐华对Affordance的解释是:Affordance是事物提供给人(或动物)的行为可能性。对于Affordance概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概念交叉了解,虽这样对比不太合适,但是有助于了解Affordance。- 可用性- 易用性- 参考性### 可用性可用性(Availability)就是指物品的用途或功能,但可供性比可用性出现得早,人类先是接收到可供性,才接收到可用性,再围绕可用性做改造。譬如深泽直人所说的椅子的概念,首先出现坐的物体给予人启示,再有椅子的可用性。注:Usability也被翻译成可用性,这里说的可用性仅仅指的是用途,其对立面是不可用。我们通常说某种物品不可用,意思就是原设用途已经消失,譬如我们说水龙头不可用,是指水龙头控制流水的功能缺失。### 易用性易用性(Usability)指的是使用者能够使用某样工具来达到某个特定目标的容易程度。>可供性是指一个设计作品的某种形态能被人知觉感知到其某种意义或者功能,而不需要人的思考,基于的人的本能、常识和生活经验。而易用性是可供性的一个结果。——采铜如果要将可供性、可用性和易用性按时间和覆盖范围排序的话,应该是:可供性>可用性>易用性>扩展阅读:>>[《十大易用性原則》](http://blog.akanelee.me/posts/160115-top-ten-usability-principles)### 参考性本来这个没有什么好说的,只是防止有人将可供性等同于参考性,就略提一下。参考是指参合查考,我们说某样东西具有参考性,意思是跟其他东西对比有提升的价值。本质上,参考属于可用性或易用性层面上的模仿,得其形而难得其意。举一个段子:>越来越喜欢IT工程师了。首先他们很直率,你提出任何非标类需求,他们都会说:你妈逼你疯了,这个绝对做不了!然后,你拿出国外的或者别的团队做出来的一样的东西,马上告诉你:哦,那我们可以试一下。过几天甚至能拿出个更好的来。这种朴质的职业荣誉感在今天已经很少见了,非常可爱。再举两个例子:以上是参考性。>颇具哲学意味的科技新闻:>>[《60处对比 魅族M8/iPhone一万字详细评测》](http://mobile.163.com/08/1201/07/4S2HC5GH00112K8F.html)>>[《魅蓝Note评测:iPhone 5c的中国门徒》](http://tech.sina.com.cn/mobile/n/2014-12-23/21309904102.shtml)>>[《再一次发布魅蓝:中兴小鲜2真机上手》](http://www.cnbeta.com/articles/389369.htm)以上是可供性。>漫画来自井上雄彦《浪客行》第37卷304话,宫本武藏通过水流来琢磨剑道。##可供性与创新### 创新与可用性现在设计界的创新几乎是在可用性上做文章,最常见的就是手机的创新,屡屡就喊出重新定于××,而事实上也就是酒瓶装新酒。那么,为什么设计界的创新多是围绕这「可用性」展开?程乐华这样回答:「可用性」本身已经可以解决相当多的问题,但是解决问题耗费的能量非常多,成本很高,需要大量试错,而且基本上是通过吸收别人的经验。它的创意扩张不是来自自身看世界的视角变化,而是发现了别人是什么样子,噢,是那个样子,和自己不一样,这时候其实用的还是「可用性」,因为只是多一个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丰富了自己对于物质功能性认识。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物品的基本功能(可用)已经具备,但大部分的设计师已经被可用性的设计框框限定,所谓的创新只围绕在功能的创新,而不是在可供性的创新。譬如国产手机的创新倾向于功能和参数的升级堆积,尽是一堆概念(顶配、超大内存、无边框、2K屏幕、竹/真皮材质)。所以,真正的无边框设计是这个样子的,不是指屏幕的边框,而是指内容的填充。>扩展阅读>>[《无边框设计》](http://qdaily.com/display/articles/1094)## 可用性的设计从可用性出发去设计一款产品,虽能满足一时的需求,但很容易就会走到尽头。现象级的App的例子——- 疯狂猜图的可用性:我知道的还挺多;- 脸萌(魔漫相机)的可用性:展现出我自己其实也挺可爱;- 足记的可用性:我的生活其实也挺没美好;- 美图的可用性:我希望我变成照片中的我。程乐华说:「现在的App更多还是强调「可用性」,都在「可用性」这个框里走。到底什么会被留下来,大家也不知道,只是在那里做,最后看哪个更符合「人和物」的关系,能被直接给人带来一些意义,那最终就会被留下。一旦不能带来意义,就会被抛弃。」### 现阶段的创新对于创新,[《Affordance(可供性)和设计》](http://www.hi-id.com/?p=2732)作者Hi-iD如是说:如果从设计的角度来看,世界没有什么「微创新」或者「自主创新」的东西,如果创新有大小的限定,就像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具有革命性的突破或者有高技术含量的研究才叫创新的话,那么你就不会认识到创新的原创性,如果你去搜索 Apple 的设计师,比如 Imran Chaudhri,他的自我介绍只有很短的一条「I make things」,这句可视作谦卑也可视作高尚,就像 Jonathan Ive 致 Steve Jobs 的悼词一样:「Steve loved ideas, and loved making stuff.」 而「自主创新」除了可闻到腐朽的民族主义气味还有的就是自卑,「微创新」当然是功利主义者的龟壳。确实,创新之路,任重道远,并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得出结果,还是要踏踏实实做产品的心。### 可供性创新的条件既然可用性也可以取得创新,那什么情况下才能凸显可供性的创新价值呢?程乐华认为:当设计者在实行设计任务中超出了自我认知范畴,又不能觉知用户行为可能的全集,那么可供性就有核心指导意义。可供性基于人和物的互动产生,双边互动会影响可供性能否被知觉,而个人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经验,产生不同的动机和意识水平,这样才会对「可供性」有更广泛的知觉,能更好地创新。知觉到人类没有知觉到的经验和新的「可供性」,那就是在创新了。产品的创新要追溯到可供性的源头,可用性只是源头的支流,只有找准源头,才有达到未来的无限可能。对设计师的要求就是>超一流的设计师,能够感知到比一般人更多「可供性」,其产品也能在非常多的情境中切换,提高「可供性」的发生概率。>>——阳志平### 利用可供性创新如何提高对可供性的认识层次,以激发更独特的创新?程乐华给出了两个建议:- 一是要融入新的领域,融入时最好要有水平的转嫁帮忙指路或经常交流;- 二是把可供性代表的互动视觉,内化之后时时刻刻刻可以提取。在带有自身领域经验的前提下,去看待新近融入的领域中每一刻的新观察和新体验,并不断推进累加,直至突破的想法出现。一旦出现,就可以依此平行展开思路。总之,珍惜每一次融入新领域的机会,并不带明显功利色彩地去钻研,而不只是继承修习。## 学习可供性学习可供性需要人培养出一种新的视角,跳出主人与物分离的物理视角,沉浸人与物交互的世界中。James J.Gibson说:>可供性既不是客体的本质,也不是主体的本质。或者它就是你所想象的那样,可供性打破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它的不完整。它就是物理的,也是心理的,或者兼具两者。可供性是双向的,指向环境和指向观察者。以上的文字可能太具有科学性,不太易懂,可以尝试用文学诗歌力量展现出来。描述可供性的人物分离和交互关系的三个过程可以归纳为「看山水」的三个过程:- 人与物分离: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与物交互: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人与物分离交互: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来一个例子:1923年乔治.马洛里答记者问:「你为什么要去攀登珠穆朗玛峰?」「Because it is there」物理世界中,人与山是分离的,而从可供性角度出发,山还能给予人另一种的作用,这种作用因人而异,与个体的经验严重相关,马洛里对山带有很深的感情,因此他觉得爬山是一种内驱动。再来一个例子: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描述了山对于李白的可供性,李白在诗中表达出另一种境界,被沈德潜评价说为「传独坐之神」:>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上图为苏曼殊的《雁荡观瀑》程乐华将可供性概念理解的三个阶段概括出来:- 概念理解阶段:可以理解可供性概念的字面意思,但感受上预示着什么,不太清楚。需要更多的不同主体视角的经验进入,并开放式地接收。- 概念应用阶段:发现很多物品的新可供性,知觉的阀限大大降低。- 概念融入阶段:概念融入之后可以多出一种互动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再是无的奴隶,而是真正享受自由操控物为己用的快乐和自由。>理解可供性,除了有助于设计出更好的产品,还能帮助人更好地与世界相处。>>[《可供性让你戴上看世界的4D眼镜》](http://www.douban.com/note/497046205/)## 个体和群体的可供性按照个体和群体的感知,程乐华将可供性可分解出两个概念:- 个体可供性的阀限- 群体可供性发生率。个体可供性的阀限是个人而言的,类似于雷达发射的范围,而群体可供性的发生率是针对群体而言的,一旦这种可供性在群体中被唤醒,往往会推动整个人类或时代的进步,表现形式会是一场活动、一次复兴、或一次革命。### 个体可供性的阀限个体可供性的阀限是指人对可供性是有一定感知范围的,只有在这个范围内刺激,人对事物的可供性才能激活。阀限越大,感知可供性的能力就越强,就越容易对事物做出多角度的理解,从而做出超越常人的事情。举例艺术家的例子,他们的阀限与常人不一样,她们看待事物的态度往往抽象而多元,他们感知到的东西无法用理性去解释,只能用感性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表达的时候,他们就会用一种新的视角来看世界,这样他们的作品就具有独特的味道,这种味道比较单一,往往会一直都是这种风格。>怎么扩大可供性的阀限?世界那么大,你得去看看……以上为Sean Scully的系列作品。### 群体可供性的发生率>时代的进步,每个时代都会解锁一些物品的「可供性」,解锁这些物品需要要有合适的钥匙,不是所有人都能解锁,只有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候才能解锁,这就是群体可供性的发生率。——阳志平在达尔文提出「天演论」之前早已有人提出,在贝尔发明电话之前早已用人在尝试,为什么是达尔文?为什么是贝尔?这其中会不会有一定的发生概率?每个时代都充满着各种可能性,先知先觉的人(个体可供性的阀限大的人)首先将其「可供性」挖掘出来,或发明创造,或改造世界,这些发明创造的东西一旦应用于世,就会将整个时代都解锁,例如说特斯拉的电流和无线电、乔布斯的iPhone、马克思的《资本论》……## 可供性的心理应用范例程乐华将可供性与心理学结合,发出了意象火柴和钥匙行为这两个心理测量和自我探索工具。### 意象火柴火柴的「可供性」是燃烧,但是人们之前没有将其与「人生意义」「人生选择」关联在一起,将两者跨领域联结,就产生了帮助心理咨询师、婚恋咨询师进行决策的「意象火柴」,让来访者在特定的时间内,依次燃烧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钥匙行为人们习惯钥匙的「可用性」是「开门」。但是,它其实还具备另一重「可供性」,就是反映了现代人的身份、角色、地位、工作家庭冲突,其实每个人的身份对应的是一条钥匙,用这条钥匙开开对应角色的门是最合适的,可是人们往往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会用错钥匙,这样就是导致了家庭婚恋工作之间的矛盾。>钥匙还可以为许多抽象概念提供解释,例如权利,拥有的权利越多,开启别人领域的钥匙就多,容易对他人生活进行干预。>>扩展阅读>>[《郭弘星:关于可供性理论的一点介绍》](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2547720102uxe6.html)## 可供性的探索### 孩子的学习孩子对物的运用近乎原始行为,会脱离成人的认知范围,父母有时候会看到孩子在做一些不可思议的行为,其实是孩子在用他的行为来对周遭事物可供性做出反射,做出人与物的交互,将积木当成飞船,就像行人将石头当成椅子,这都是人最原始的对物的使用想象和欲望。孩子对物体的使用过程就像是原始人类最初使用工具时期的快进。### 物品的舍弃当我们不舍得丢弃一件物品的时候,在脑中浮想的就是我会使用这件物品的样子。站在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产生凡是与我有关的物体皆有其存在价值的幻念。人与物的羁绊主要存在人向物发出各种愿望的投射,愿望和行动不对称就致使物件被闲置,只有少部分时间被赋予存在意义。这时候就要站在物的角度看待以下问题:我自被购买回来被使用过多少次?下次我被使用的时候会在何时?没有我,主人还会有其他的替代品吗?我的出现是否会给主人带来不好的情绪?我在其他地方会不会产生更大的作用?最后进入人与物的交互,哪些东西是我的必需品?清掉哪些东西会让生活空间更加舒爽?哪些能够给我的生活带来积极的改变?哪些东西能够像敬亭山一样「想看两不厌」?### 策展的选择可以从「可供性发生概率更大」或「更有历史性」的角度去选择合作的艺术家,去选择那些能带来丰富情感体验或联想空间的作品,具体体现在观看这些展品的时候,会沉静、会疑惑、会回忆、会悲伤、会开脑洞、会受启发、会做出更好的作品……### 家居的装饰如果你想为家里添置一些装饰品,你可以选择能为居家带来活力的东西,尽可能是来自自然界的景物,因为自然界的景物经过千万年的演化,本身具有生态的变化,能带来可供性的概率相对人工制造的东西较高。>从此种角度,其实可以轻易理解古人为什么乐于修筑自己的庭院,从而出现了四大园林。园林其实就是大自然的微观缩影。当然,各种的人造艺术品可以带来可供性,例如说字画、照片、花瓶、雕塑、家具等,这些东西与个人的经济、价值观及审美有关,见仁见智。日本的枯山水就是人造艺术品与自然景观结合的一个范例。### 科技的追逐科技发展迅猛,尤其是以手机为代表的行业,时刻都会有新手机发布和App上架或更新,它们正按照「可用性」的不断迭代,正如朋友圈上的小红点,总让人有强迫症般疲命追逐。但如果遵循「可供性」的脚步去前进,明白人物之间的机理,那就可以避免追求无用东西精力损耗,而用有限的精力去钻研经百千年不变而有用的东西。「可用性」的更新就让它更新去,花时间留在「可供性」才是正路。### 读书的选择远离口水书、鸡汤书,读书就要读经典,经典意味着这些书已经被证明能与人产生过强连接,对人的未来的各种行为有可供性。>如果实在不会怎么选书,直接到[开智青年故事会书单](http://www.douban.com/doulist/36847674/)中找吧,这些都已被证明是可供性强的作品。### 生活的观察可供性是存在人与环境(物)之间的一种可能性,要将这种可能性放大,可以尝试用可供性的眼睛来观察世界。当你在旅途中,你可以想象车厢内就是一个小生态,在这个小世界中,你可以根据人们的衣着打扮,行为举止,猜测职业,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她们刚好和你在同一个车厢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什么呢?同理,可以尝试将每日路过的小街,你家周围三公里都走上一圈,带着可供性的眼睛将周围挖掘一遍,可能真会新发现。>扩展阅读>>[《你家周围3公里》](http://t.cn/RZkz7kK)## 最后用Ingress游戏中一句话解释可供性的存在:It's happening all around you. They aren't coming. They're already here.

三年五载对于年轻人就是一辈子

走在时间的源头,写给转型期的你!

阅读次序建议

阳老师建议,首先阅读:* 第十一讲:信息捕食者的选择(安替);* 第十二讲:好中文的样子(王佩);* 第六讲:好人会武术,神仙挡不住(赵昱鲲) 。读完此三章,多数人就会被各位老师开光成功...... 接着必读 「开智脑洞大开:时空选择论」。最后根据个人兴趣精读。比如,创新创业、个人成长与产品设计,读:* 第四讲:可供性(程乐华)* 第八讲:谈判基础与技巧(王崇巍)* 与 第十四讲:时间与决策(戴俊毅)写作、考GRE 肯定要读 陈虎平那一章:第五讲:我知道,你知道,她知道(陈虎平)。找对象肯定要读 第二讲:人类的择偶权衡(吴宝沛)。育儿肯定要读:* 第一讲:思维模式与积极教养(刘建鸿)* 第九讲:让小朋友学会“情绪调整”(陈忻)* 第十讲:实施科学与特殊教育(解慧超)。神经科学爱好者肯定要读:第三讲:神经迷思(周亮)、第七讲:2014诺贝尔奖莫泽夫妻谈(卢立)与 第十三讲:运动控制(魏坤琳)。


 追时间的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