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细节2》书评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42643490
作者:杜君立
页数:340页

一本必须要读的书

《历史的细节 I 》--第一本我已经看过,这新推出的《历史的细节 II 》还没有看,但以我对杜先生文笔的了解,我相信这《历史的细节 II 》肯定要比《历史的细节 I 》的内容更丰富,也更会让读者受到启迪!我知道在《历史的细节 I 》出版后,很多读者都把自己读完后的所思想与杜先生做了沟通与反馈,因此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本更是汇聚众人之智的《历史的细节 II 》,它的内容更充实也更精彩!期待书的到来中!!!

《历史的细节II》

继《历史的细节I》分析“马镫、轮子和机器如何重构中国与世界”的问题之后,这本书进而分析了“弓箭、火药和船如何改变世界”的问题,在这本闪耀着思想光芒的作品中,作家集百家之长,见微知著,气势恢宏,通过对历史细节的爬梳,揭示了一些普遍性的人类文明发展模式,及其背后蕴含的物质动因。希望和大家分享,推荐!

见微知著

读书札记 读@杜君立 的《历史的细节》入迷,越发感佩他以小拨大四两拨千斤的功力,越发感佩于他对浩如烟海的史料的梳理、编织能力。他不动声色以微物入手,水银泻地一般由此延伸开去,细细道来这些微末之物 与历史、政治巨大、深远变化之间的内在关联。非常喜欢。期待他的《历史的细节2》。

从历史透视现实,读后尤感醇厚

《历史的细节2》无疑是一部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和之后,有着更多思考的作品。而这种思考注定不会轻松,无论是距离今天或远或近的时空,都与当下联接成一个个循环的回路,直到今天,我们都在这些时间的回路中打转不止。如果说,这两部作品通过器物对于人类历史,尤其是汉语历史的影响和作用,将那些从现代化进程开始就被提出的问题再一次提出;而通过作者的思考和写作,让这些问题以这样一种,即:那些历史的细节,得到精彩的演绎,而相对于那些问题的答案,实际上就漂浮在文字之下,在纸面上呼之欲出。如果我们不满足于只做历史的看客,或者说,在合上书本后,那些历史和细节就与我们彻底无关,恐怕,这并非两部《历史的细节》和作者的本意。

这是一本真知灼见的书

敢说话,这是作为一个写作者基本的操守。柴静的《看见》,你了解会了解到另外一个中国!《历史的细节》,你会了解另外一个世界!你究竟在一个什么样的国度,你在历史里究竟扮演什么角色,你看到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究竟差多远?这本书都会给到你答案!整个世界的潮流是抵挡不了的,一个国家也不行!

人间春秋——《历史的细节2》读后感

人间春秋——《历史的细节2》读后感霜降这天除了意外的晴朗,一起到来的还有杜君立先生的新作《历史的细节2》;而这一刻距离我收到杜先生上一部作品《历史的细节》,已经过了半年时间。在经历过一个漫长且炎热的夏天--漫长到我们每个人都像从千年时光中走过,突然在这个秋天抬头--后,作为一名读者,我是否能意识到,人间已经春秋置换?而若能把那如斯时光停留短暂一秒,让我们可以一窥时间的斑斓,那么,我们不禁在想,对于历史的时间而言,人间春秋,又给予我什么样的启示?受制于思想与写作之外的种种原因,使得本应该一部书展示的历史细节,分作两册——也许未来还会有后续作品吧(我这样猜测)--呈现在读者面前,将两部书放置在一起阅读,就感觉像是一对儿失散已久的兄弟。两部作品使用了同样的叙事架构,用器物穿缀起中西的历史,而两者又汇聚成人类文明史的组成部分。从汉语文明的角度来看,汉语文化是一种建基于历史或者说历史学科的文化系统,从知识分子的史学专著,到民间大众对于历史故事的传播与爱好,这种历史的思维方式成为每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和专长,应该说,历史的思维方式成为了我们思考这个世界时几乎唯一的方式。这种汉语文明标志性的思维方式,自然有它的利弊,但是,在汉语文明作为一种封闭性文明长达千百年的时间里,这种思维方式的敝处就越发明显,尤其是与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西方文明发生碰撞的时候。换句话说,更新我们的思维方式,具体地说,更新我们的历史思维方式,就成为了汉语文明与现代化接轨的重要一环。我们并非没有历史或历史学的传统,甚至于说,我们的传统基调正是历史的,但是,我们的历史学的基础却有问题(建基于价值判断的历史学),这也使得我们在认知历史的时候,往往被我们自己的历史叙事遮蔽了我们应该注意到的事实。所幸,在与西方接触百多年后的今天,不同的历史叙事也舶来中土,让封闭已久的汉语历史叙事拥有了他山之石的借鉴。而对于今天的汉语大众来说,那些在古老的历史叙事中改头换面的历史诉说,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文化消费选择,在这个意义上,汉语的历史认知,并没有比我们的先人走出更远。也因为如此,一种矫正性的,或者说对于历史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之于我们就更为重要甚至迫切。在这个向度上,杜先生的两部《历史的细节》就有着雪中送炭的及时和善意。就像书腰上的推荐语所说的:放下功利与权谋,带着思想和智慧,读一本真正的历史。而对于我这样弱智弱力的草根来说,既无功利也无权谋,更不敢指望思想与智慧的大彻大悟,我所希望的是,通过作者对于历史的重新爬梳,而获得一种常识的认知,哪怕仅仅是做着接近常识的努力,而在这个功利和智慧一样泛滥的时代,《历史的细节》这样的作品,就成为历史写作中的吉光片羽。半年前我写下了《历史的另一张面孔》作为阅读《历史的细节》的感受和些许思考。我想,旧文中的一些观点同样适用于《历史的细节2》,如果说有什么不同于半年前的感想,也许,就是那些萦绕在文字之外的思绪。一个思考历史的人,是无法回避作为观察者所选择的立场和角度的,甚至于这是比思考和文字更有理由鲜明呈现出的叙事特色。无疑,杜先生的立场和角度,在两部作品,以及散见于网络上的诸多文章中,早已经清晰展示。如果我们认同作者的立场,甚至于我们与作者抱有相同的观点,那么,这两部作品,尤其是第二部,所带给我们的思考不仅仅是对一部静态历史的叙述;历史不仅与我们有关,而且也深深塑造了今天的我们,以及汉语文明。当然,还不仅仅是这些,那些曾经形塑了汉语历史的力量,在今天依旧作用于我们和生活,并且可以想象这种力量的惯性对于未来的影响和掌握。《历史的细节2》无疑是一部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和之后,有着更多思考的作品。而这种思考注定不会轻松,无论是距离今天或远或近的时空,都与当下联接成一个个循环的回路,直到今天,我们都在这些时间的回路中打转不止。如果说,这两部作品通过器物对于人类历史,尤其是汉语历史的影响和作用,将那些从现代化进程开始就被提出的问题再一次提出;而通过作者的思考和写作,让这些问题以这样一种,即:那些历史的细节,得到精彩的演绎,而相对于那些问题的答案,实际上就漂浮在文字之下,在纸面上呼之欲出。如果我们不满足于只做历史的看客,或者说,在合上书本后,那些历史和细节就与我们彻底无关,恐怕,这并非两部《历史的细节》和作者的本意。而那些打破时间回路的希望,与其说来自于历史的经验和认知,对于我们来说,是对自身历史以及融合在世界文明史中的汉语历史的重新审视,倒不如说,是对我们所继承的文明遗产的清理,以及历史所遗传给我们的,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天性和禀赋的自省与克服。相对于这种无人号召的要求,也许,了解到这种要求之于我们和未来的重要,倒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我很高兴的看到,这样一件有意义的工作,由作者和他的两部作品宣告完成。当然,没有一位作者有资格和能力要求读者如何去看其作品,倒不如说,一部作品最终是由读者来完成的。如果我以上文字让没有读过《历史的细节》的读者略感沉重,那么,我必须在此澄清,这只是我个人的阅读倾向。而这部作品无疑兼具史实和趣味性,以及所有一部好的历史作品所要求具备的因素,除了常见的陈词滥调、盲目煽情,以及学术评书表演者精通的哗众取宠。当然,我可能还遗落了许多我没有注意到,但是,足以吸引不同读者的种种思考与写作上的精心奉献。对于一个人来说,百年时光足以让一切叙事盖棺定论;而对于历史来说,一切都只是时间的注脚。向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投下一颗石子,荡起的涟漪也随着河水漂流远去。想象这条时间的河流此时此刻,正在流经我们每个人的命运,让这人间春秋在时间的亘古中不及弹指;那些尘封在历史中的叙事,仿佛崩断的琴弦上滑落的音符,演奏着纷乱的旋律,而愿我们可以沿着这两部作品的方向上溯时光,在她不舍昼夜的流逝中,寻觅一份不能一瞬的感动。写于2013年10月23日至31日 下午 多云

唯有细节创造历史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很多看起来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其实仔细探究,都在情理之中。然而历史不能只是粗枝大叶,微小的细节常常更能贴近过往的真相,细小的事物往往能影响历史态势、改变世界格局。著名作家杜君立的《历史的细节弓箭、火药和船如何改变世界》这本书,便是从细小的角度入手,以器物的论述来铺开历史的面目和前后的因果关联。全书从弓箭谈起,到强弩、火药、大炮、战船,恰好对应了冷兵器时代到现代文明的转变。作者旁征博引举重若轻地把细节发挥到了极致,不急不躁地向人们娓娓道来历史深处的细微尘埃,然后又驾轻就熟地把这一切连贯到一起,引文论证水到渠成,丝毫不显突兀。《历史的细节》凝聚了杜君立先生大量的心血和智慧,是他多年努力的结晶。这本书从独特的小角度入手,却充满对整个历史整体的思考和关怀。与那些宏大的文学作品和专业的学术作品相比,《历史的细节》是那么另类而独特。征服与统治是如何起源的?在冷兵器时代,为什么总是野蛮征服文明?中国古代为什么一直将弩作为主战武器?为什么中国发明了火药,却没有避免失败?为什么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却没有发现新大陆?崖山之后,中国为什么会走向文明滑落?主导现代世界的为什么是欧洲而不是中国?《历史的细节》开头先是发问,向历史发问、向读者发问。很明显,作者意图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审视细节,并在这种思考和审视中与读者产生共鸣。在这本书中,杜君立集百家之长,见微知著、气势恢宏,以优美节制的文字和理性深邃的洞见,揭示了真实历史中人类文明的发展模式,及其背后蕴含的纷杂诡秘的物质动因。在当下这个将历史功利化和庸俗化的娱乐至上的年代,本书以其广博理性震撼人心的平民视角和人文情怀,尊重历史的严肃和思想的真实,试图解构传统的以权谋思想和国家主义为基础的狭隘的历史叙述模式。可以说《历史的细节》是当下历史书籍的一个独特文本,它从“大历史、小细节”的角度,重新审视现代世界诸多不公的历史原因。作者依靠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最新资讯,旁征博引、兼容并蓄,既有宏大叙事之视野,又不失洞幽烛微之细腻。细节确实是杜君立所关心的,但他更关心的是中西文明在技术、制度和文化的差异。因为无论是弓箭、火药或战船,中国都可以说是最早使用的,但是在最终的选择上,中国却与其他文明背道而驰。究其原因,杜君立认为这源于中国的过早统一。其实每一个细节都是历史的一分子,在历史这个大舞台上,任何细节都是推动甚至扭转历史的因素。可以说,细节真正创造了历史,而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

读《历史的细节2》

读《历史的细节2》期待已久的《历史的细节2》终于见面了,像见到久违的良师益友般亲切和欣慰。在以和谐为基础,普世文明和普遍人权为价值理念,国家相互间的理性制约。成为世界主流趋势的当下,既是各种文明交汇融合碰撞的大时代,也是细节拼凑的大数据时代,同样也是一个焦虑忧患的时代,更是期待盼望“中国时刻”的时代,那么解读历史无疑成为诸多人的喜好和兴趣。如果信仰是所有不同文化的灵魂,那么历史则是人类所有珍贵记忆。借助作者对人类的诚意和社会的良知,基于人类生活休戚与共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作者集最新资讯,深邃精道思想及节制优美表达与一体,作者尝试解构传统的以权谋思想和国家主义为基础的狭隘的历史叙述模式,完成了侦探般的勘探并节制叙述,热情呈现给读者。正如杜君立先生在《历史的细节Ⅱ》序中写道:旧历史的终结,也是新历史的诞生。摆脱历史的庸俗化、恶俗化和功利化,走向理性化、科学化和世界化,这就是所谓“大历史”。这样的历史不仅是历史的真正归宿,也是人类的最终归宿。对于现代公民文化缺失的中国来说,“历史”也是一条不可或缺的启蒙之路,其前提是抛弃那些传统的权谋史和帝王史。“历史不仅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历史也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历史比民族和国家更值得信赖,因为历史是永恒的。”正如格林斯潘的一句话:“人性自古未变,它将我们的未来锁定在过去。”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把历史看做是人与社会制度之间不断顺应理性观念的过程。克罗齐同样认为历史知识是思想的产物,是过去时代的活思想,所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就是说“活在当下”。能够在公民文化稀缺的当下读到如此知识性、文学性与思想性,均面面俱到的厚重大书确实是一件幸事。

细节之处才是真正的历史

英语中“history(历史)”源出希腊文“historia”,意为“一个人的调查记录”。每个人都各有各的历史,历史是碎片,袁腾飞、纪连海那种讲历史是一种风格,杜君立别具蹊径以马镫、轮子、机器,弓箭、火药和船为切入点,字里行间展现的虽是一个个的细节,但串联起来就全是一个个的珍珠。我们大多从电视剧和中学课本里得来的那点可怜的历史知识,正统性有余而缺少生动敏锐,事实性有余而思想性不足。或许,只有真正的草根才能如此不偏不倚地对历史的点滴信手拈来,也或许,历史的真正存在恰好就在这些有思想的草根之中。不求多么精英,但却比学堂中的论文更有力度更有独创性。司空见惯的素材在杜君立的烹饪下呈现出的就是掷地有声的文字,每一个细节处恰好彰显作者思考的功力。能如此得心应手地处理这一个个看似无关的细节,反观了作者自身在每一个细节上用心和刻苦。在这个文字越来越“下三滥”的时代,还是普通的无名氏类的百姓让人敬佩。当然,从细节处考量,如果这书能在印刷、装帧及排版上更注重点,或许就更完美了。

还原真相,助飞灵魂

历史是由一个个细节衔接而成,无视细节的历史就会沦为一部教化式工具,使人失去鉴别、思维、认知意识。《历史的细节2》以独特的叙事方法,饱满的历史揭秘,为我们呈现、还原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真相,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伟大著作,读之获益颇深。

细读历史,方知历史真相

杜君立先生的大作《历史的细节2》,作者耙梳历史细节,见微知著,以独特的视角见他人之未见,言他人之未言。在信息海量涌来的时候,真知灼见最难得。我已经读过了《历史的细节1》,领教了作者的博闻与识见,再次手捧《历史的细节2》,有与老朋友见面的喜悦。

江超民如是说

江超民如是说: 《历史的细节》(第一册)出版的时候,杜君立先生送了我一本。对于杜君的经历我很有兴趣,也在网上和他聊了;对于他的才华(义理、考据、辞章兼具),我很佩服。闻其言,观其书,我觉得杜君立是一面镜子,让我萌生了写一篇长篇博文《杜君立是一面镜子》的想法,拟详细谈谈高考与人才、天才与庸才、经典与智慧、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模式等问题,因故一直没有动笔。其时,我也没有给该书写书评,所以心存一份愧疚。从某种意义上,我们是一类人,叛逆、独立,追求心灵自由。现在, 《历史的细节》(第二册)又出版了,我在为他高兴的同时,自己也多了一份压力和动力,时间不等人啊,我必须见贤思齐,奋起直追,要加紧看书、思考、写作。遗憾的是,我现在时间太紧,还不能写一篇像样的书评,因为我打算考个博士,现在我一边在学习英语和专业课,一边还在写自己的书。草草写下这几段心里话,算是我对杜君的祝贺。我相信我的鉴赏力,敢负责任地向大家推荐这本书,这绝对是一本有思想有见地、读了让人受益匪浅的书。2013年10月23日

推荐语精选

细节使历史鲜活可扪,引人入胜;细节如窗如镜,让人因小见大;爬梳历史的细节,胜过文学的想象,足见作者的学术功底。 ——鄢烈山(著名杂文家)内容丰厚,文笔犀利,富有卓识。既不是权谋正史,也不是秘闻野史,没有娱乐,没有媚俗,从人类生活的细节处切入,见微知著,娓娓道来,认识中国与世界的艰难进程,思考历史与文化的真实意义。——土家野夫(郑世平)(中国自由作家)历史,有细节才生动!——袁腾飞(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历史的细节》,这是被称为“草根才子”的“人类史”,有着当下社会少有的理想和激情。它多少代表了当下汉语的血脉。 ——余世存(自由撰稿人)我一直喜欢杜君立的文章,犀利、有力度,背后又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支撑,难得的好书、好作者,推荐!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史学专家)历史的大变局,往往是从一些毫不起眼的细节开始的。看得出,这是一本向戴蒙德《枪炮、病例菌与钢铁》等经典致敬的著作。——吴 钩(历史学者)写得相当好!文笔优美,思路开阔,是近年来我读过的非常到位的书!——梅毅(赫连勃勃大王)(百家讲坛主讲人)小细节,大历史,杜君立以《历史的细节》开创了草根写史的新局面,将历史从宫廷权谋中拉了回来。这部厚重之作视野广阔,立意高远,文笔洗练,思想独到,为我们复原了一个人类语境下的中国。这种基于普世价值的大历史观值得赞赏。——罗振宇(自媒体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主讲人)   这是一本既富精细知识趣味 又具宏阔思想气息的好书!——汪绍凯(媒体人) 本书既有学术的思想性,又不乏散文的优美笔触,可读性很好。本书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的进步,发人深省,在如今历史读物庸俗化的大潮中,让人眼前一亮。推荐。 ——姚坚挺(在校大学生)这是一本需要带着思想和智慧阅读的书籍,但看着不累,趣味横生;这是一本引发我们更多思考、然后恍然大悟的书籍,是可触摸、有温度的历史。——姜华(2013 年北京国际图书节读书形象大使,BTV 主持人)

历史深处的忧虑

英国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他的《历史研究》序言中的曾写下如下的句子:“在1915年和1916年,我学校中的朋友、同事约有一半死于战争。在其他的交战国中,我的同代人死亡的比例也不亚于此数。我在世上活得越久,我对恶毒地夺走这些人生命的行为便越发悲痛和愤慨。我不愿我的子孙后代再遭受同样的命运。这种人类犯下的疯狂罪行对我提出了挑战,我写这本书便是对这种挑战的反应之一。”从广义上讲,所有历史学家的历史研究都是对人类犯下的疯狂罪行的的挑战而做出的反应,从房龙,到韦尔士到汤因比莫不如此,他们的历史研究莫不透出深深的历史深处的忧虑。自称业余历史研究者的杜君立的《历史的细节》也是如此。《历史的细节Ⅱ》延续了《历史的细节Ⅰ》的风格,虽然马镫、轮子、机器换成了弓箭、火药、和船,但见微知著,比较中西在面对同样的“器物”做出的不同的选择,寻找中国近代日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才是《历史的细节Ⅱ》的真正用意所在。李敖在他的小说《北京法源寺》中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人们谈西太后的罪恶和她这个集团的罪恶,都犯了一个毛病,就是只谈他们当政后他们自己做的,而不谈他们当政后自己做不出来却拦住别人不许别人做的。他们自己做不出来却拦住别人不许别人做的观点来看,因他们拦路所造成中国的损失,我觉得反倒更值得研究。”杜君立的《历史的细节Ⅱ》可以说整本书都在研究因为中国的统治者“不许别人做”而给中国造成的损失。火药是中国人最先发明的,弓箭、船虽然不能确定中国人是不是最先的发明者,但中国人在这两个“器物”上都取得过让西方难以望其背的辉煌却是肯定的,但曾经的辉煌却因为中国在近代一再地被西方列强甚至近邻日本打败,对于中国人成了莫大的讽刺和屈辱,而归根到底,与其说是中国人被后来居上的列强打败,不如说是中国统治者自己被对这些“器物”的恐惧所打败,连同整个国家一起遭殃。这些“器物”既然可以用来杀敌,自然同样可以对统治者的统治造成威胁,于是禁止成为中国统治者最笨拙也是理所当然的做法。杜君立在《历史的细节Ⅱ》中谈到女真人统治中国以后对武器的恐惧时这样说:“天朝担心擅长技术的汉人以火器来威胁其统治,不仅禁止民间的火器技术,还禁止官府研制火器,天朝的3个火器制造工场都在北京,而最大的就在皇宫,最先进的火器都藏在养心殿。即使需要用火炮镇压‘刁民’,一旦完事也要马上运回紫禁城封藏,以保证统治安全。由此可见这是一帮内心多么恐惧的统治者。在这种自私变态的体制下,整个社会的创新精神被严重桎梏,中国军事科技水平向石器时代倒退。”在封建时代,中国的统治者历来以“君权神授”来糊弄他们的臣民,一旦他们的臣民相信他们也不过是凡夫俗子,他们统治的合法性就成了问题,而他们对他们臣民的天然的不信任就变成了一种时时都存在的潜藏的恐惧感。能为其所用时,他们的臣民不过是他们手中小小的走卒,一旦不能为其所用,他们臣民的生命对他们来说就一钱不值甚至是有害的,杜君立在评论第一个“汉奸”李陵时这样说:“并非中国人不懂得生命的价值,只因为这不合乎权力的逻辑——对于专制权力来说,不能为它所用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相应的,既然封建时代的臣民从来没有被统治者当人看,既然“朕即国家”,那么这个国家与这些被奴役的臣民就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个的国家在遭遇外敌侵略时民众普遍的冷漠反应也就理所当然。中日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曾感慨这是日本举国之力与他一个人的战争,不败才怪。如果说中国与西方因为地域及文化的差异从一开始就走向了不同的道路,那么,作为“同文同种”的日本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做出的与中国完全不同的选择,则像一面镜子映出了中国统治者的愚腐与不堪,东西方文明进行碰撞时,世界给中国转变的机会最少不比日本少,但中国只是把西方的“器物”拿来为我所用,至于政体的改变,统治者在不见棺材之前,那是不可能考虑的。究其原因,杜君立这样写道:“商人阶级和武士军人阶层构成日本社会的主流势力,他们从经济上和政治上主导了日本发展的步伐和历史轨迹。相对而言,皇权统治下的中国,商人和军人都属于被边缘的贱民,官僚势力将帝国打造成了不可挑战的一块。”至于日本最后走上的军国主义道路,给中国、亚洲以及自身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则是另外一回事。崇祯皇帝在自挂之前曾一边用剑击杀自己的女儿,一边泣曰:“尔何为生我家?”后人曾写诗感叹这个少女的不幸遭遇:“可怜如花似玉女,生于末杨帝王家。国破家亡烽烟起,飘零沦落梦天涯。”可怜、可悲、可叹的是,极权统治者往往是到最后一刻才会认识到,极权统治不仅是被它统治的臣民们的噩梦,同样也是他们自己的噩梦。同样在李敖的《北京法源寺》里,李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们中国政体是个最缺少变法弹性的政体,中国的政治有一个底色,那就是当政集团……集团中任何一两个人的觉悟,如果只是个人,都没有用,除非整个集团变色,但整个集团变色谈何容易?既得利益与保守观念早就封杀了这种可能……”杜君立在《历史的细节》里说:“阅读最大的乐趣在于,历史的细节之处总是充满了太多的惊喜和意外。”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历史的细节之处却总是充满了太多的悲伤与不幸。马镫、轮子、机器、弓箭、火药、船,这些历史的细节一开始会让中国人因为曾经的领先与辉煌而自豪,而最终都会沦为蒙羞,所谓历史的细节,其实是不忍细看的,一代代的中国人为中国历史的深处而忧虑,但无论他们如何杰出,如何特立独行,仿佛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几乎微乎其微。中国,这艘古代的大船仿佛永远是在原地打转。

历史有细节

我读过的最近几年新出版的历史读物中,毫无疑问这本书是写得最精彩的,而它却偏偏出自于一个草根作家之手。关于历史类的写作者,大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严肃学术型,主要以自己的研究与原创观点为主,另一种则是所谓的“二道贩子”,他们可以将二手资料整理出很好的脉络出来。对于我这种纯出于爱好的阅读者来说,很多时候更适合后者。从全书的脉络来看,作者从器物的层面来论述历史的演变,像是一个微观层面的唯物史观主义者,但似乎并不是干瘪瘪的马克思唯物史观(事实上,作者在书中多次对马克思在图书馆想出的理论有批评)。总的来说,这本书极其值得看,干货极多,也有自己的见解,显而易见的是:作者确实读过很多书。只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有吊书袋的嫌疑,正如作者自己在序言中所说:书袋吊多了,会影响写作表达的流畅性。而在此点上,未能幸免。


 历史的细节2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