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爹俺娘俺家》章节试读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
ISBN:9787215078741
作者:牛励耘
页数:696页

《俺爹俺娘俺家》的笔记-第一篇 往事历历 爷爷 - 第一篇 往事历历 爷爷

<原文开始></原文结束>爹娘讲述爷爷的时候,满眼都是爱怜、愧疚和无奈,从来没有感到他们如此无能为力。恓惶之余,决定写写爷爷。
——题记
爷爷牛心田生于1892年,卒于1960年,享年68岁,经历了清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他生活的大部分时光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百业凋零,民不聊生,一生受尽了磨难和困苦,好不容易盼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没想到最后竟没能逃过三年大饥荒的劫难,被活活饿死。

爷爷高高的个子,白净脸,体态清瘦,看上去文质彬彬,讲起话来声音洪亮,走起路来神采奕奕。
爷爷为人善良,性格温和,待人热情,好朋好友。很多年的春节,家里总是要割两三回肉,才能包上扁食,因为几次割回来的肉都被爷爷和亲朋好友一起当下酒菜了。
爷爷是个文盲,没踩过校门,可记忆力却很好。他喜欢听书、听戏,懂得很多历史典故和朴素的做人道理,能讲前三皇后五帝和秦皇汉武的故事,知晓“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少不往南,老不住北”的箴言。一生勤勤恳恳,却不会使牲口种地,对农活不感兴趣,甚至一窍不通。
解放前,广大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首民谣是这样唱的:
旧社会,愁死人,一家富来百家贫。
一家暖来百家寒,一家囤满百家空。
一家吃的百家肉,一家饿死百家人。
爷爷一生育一子四女,因为经济困窘,五个孩子都没有踩过校门。四个女儿,三个送了童养媳。做家长的,穷得连女儿都养不起,这在爷爷的心里是多么的痛苦和无奈。对于三个姑姑,内心的酸苦可想而知。当时有两首歌谣,多少表达出了一些童养媳生活的窘况。
童养媳
太阳出来往西落,童养媳妇受折磨。
舂米舂到三更鼓,磨面磨到四更多。
清早喝碗剩糊涂,晌午吃张剩烙馍。
打发公婆睡了觉,一头扎到灶火窝。
思思想想没法过,去跳坑呀坑太浅。
去投河呀河太远,亲娘哟可苦死俺。
小椿树
小椿树,高树梢,童养媳妇真难熬。
公公打,婆婆骂,小姑上去揪头发。
所幸让爷爷感到欣慰的是,大姑和二姑的婆家家境殷实,公婆通情达理,为人厚道。大姑父和二姑父心地善良,勤勤恳恳,没有给她们气受。三姑挣脱童养媳的牢笼,找到了新的归宿。她们都有一个温饱的生活和幸福的晚年。

爷爷小时候,铜匠的生意相当红火,铜器的使用非常广泛。铜盆、铜勺、铜铲是百姓家必备之物:大门的吊环是铜的,门锁钥匙也是铜的,箱子橱柜门的拉手、提环还是铜的。殷实的大户人家,无论是家庭日常使用,还是父母大寿、儿女婚嫁、孩子满月等所使用的器皿,都离不开铜器:父母六十大寿,子女要送上一个铜盆,象征父母金盆洗手可以享清福了;儿女婚嫁时,必备两个铜盆,还要在嫁妆的柜门钉上圆形的铜皮,在四角包上角铜,刻上吉祥的图案;孩子满月时,要有一个铜盆、一双铜筷子……所以那时的铜匠是忙碌的,也是受人尊敬的。
爷爷小时候,俺家只有几亩薄地,靠种地为生难以养家糊口,曾祖父就寻思着让爷爷学点儿手艺。当时“霍洼刘”有一个很有名气的铜匠,叫赵世昌,跟俺家还有点沾亲带故。曾祖父就托人说合,让爷爷拜他为师。那时候拜师学艺可不是一件小事,曾祖父摆了两桌酒席,让爷爷给师父行了三拜九叩大礼,立下字据,才正式成了赵世昌的徒弟。此后,爷爷吃住在赵家,一心一意跟着赵世昌学徒,农忙时节,还要帮助干农活。三年学艺期满,为师效劳一年,出师时又摆一桌谢师宴,然后师傅送给他一套工具,终于取得了另立门户的资格。
俗话说师徒如父子,爷爷和老师赵世昌及其家人相处融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有一年,他们师徒从商丘做活回家,路过李敞坊时,爷爷突然得了“痧子病”,上哕下泻,走路都东摇西晃,一下子病倒在客栈里。
老师赵世昌慌忙给爷爷抓了几剂草药,却无济于事。所谓有病乱投医,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赵世昌到附近的老君台上许愿说:“如果三天内能让我徒弟牛心田的病好了,我给您请一班响器,上着供来还愿!”
说来也巧,第二天,爷爷的病果然大有好转。
赵世昌没有食言,请了一班响器,抬着桌子,摆上香、蜡、纸、炮等供品,吹吹打打到老君台还了愿。
爷爷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他在世的时候,跟老师赵世昌家的来往一直十分亲密。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他都亲自到场。爷爷去世后,爹和赵家的后人也保持着亲戚关系,一直持续三代。至20世纪90年代,两家才慢慢不走动了,但每次见到赵家的人,爹还是嘘寒问暖,倍感亲切。

“井淘三遍吃甜水,人受调教武艺高。”得益于师傅的悉心调教和自己的刻苦钻研,爷爷很快成了一名出色的铜匠。他一辈子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走村串巷中度过的。
爷爷做铜活,几乎无所不能,茶壶、烟袋、算盘、首饰、脸盆、墨盒、蜡台、香炉、锁具等做起来得心应手,铸铜板、打饰件等是他的拿手好戏。只要木头、铁、石头等材料能做的,他都能用铜给打出来,且出的活精雕细刻,用起来顺手,看起来悦目。他还曾冒着风险,给人铸过“现大洋”。由于经年累月熬夜化铜汁,铸铜板,烟熏火烤,爷爷积劳成疾,年纪大时眼睛被熏坏了,几近失明。
爷爷的手艺在我们那一带是出了名的,他最拿手的活儿是浇铜板和补铜壶。
浇铜板一般在家里进行。爷爷常常在一个工具箱上坐下,膝盖上铺一个褪了色的破布,把走村串户收来的碎铜放进坩埚里(用坩子土和煤渣捏成的埚),把坩埚放在火炉上(洋铁桶里层糊上泥即制成火炉),生上火,盖上埚盖。风箱噗噗地响着,火苗呼呼地跳着,不一会儿,就有红色的蒸气冒出来,小小的坩埚发散着温暖的橘红色光晕,碎铜在火中发出耀眼的光泽。一袋烟工夫,碎铜在高温下被熬成了铜汁。爷爷看火候一到,用钳子夹起坩埚,把铜汁娴熟地往模子上浇。
浇铜汁可是个技术活,手艺好的人,浇出的铜板既均匀又成型,而且厚薄一致。手艺差的人,浇出来的铜板,就像马蜂窝一样,必须熔化后重浇。
浇成的铜板,便是做饰件子的原料。爷爷就用它做铜钉、铜锁、合页、前脸、门搭条子等。然后用这些零件镶轿车子、做九子鞭……
就说补铜壶吧。要是左邻右舍谁家烧水弄破了壶底,一准会拎来找爷爷补。每当这时,他的神情便会很得意,眉毛扬得老高,身子往后一挺,双手捧起破壶,举个底朝天,眯起眼睛直直地盯住那透光处。
“凭我的手艺,保证补得像新壶一样,滴水不漏。”说完,他架上个小火炉,放上几块木炭,安上个小坩埚,里面扔上几块碎铜,便呼嗒呼嗒地拉开了风箱。
等坩埚里的碎铜熔化了,他便从箱子里摸出两个半块的布鞋底,往上面撒上层草木灰,用铁钳夹起坩埚,将铜水往一块鞋底上一倒,随后,“呸呸”地往两只手掌心吐上几口唾沫,双手猛地一拍,随即用一只手将半块鞋底抵住埚底外,另一只手飞快地将另半块鞋底上的铜水往破漏处一倒。瞬间,一股呛鼻的焦烟伴随着吱吱的响声便四散开来。片刻之后,爷爷将鞋底一扔,把草木灰抹去,然后用砂轮来回一打磨。好家伙,黄铜立马贼亮贼亮的,用手一摸,光光溜溜,还带一丝温热。这时,要是有人夸他几句手艺好,他肯定会少收你一毛钱。“做活靠真本事,咱这手艺可不是吹出来的。”他自豪地说。

常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旧社会的手工艺人虽然不能登大雅之堂,但规矩还是挺大的。爷爷常说:“何为江湖?眼为江,嘴为湖。”的确,行有行规,道有道矩。爷爷师出“名门”,久历江湖,懂得很多江湖规矩,也学会了不少江湖行话,在职场上游刃有余。
敲锣卖糖,各干一行。旧社会的手工艺人,三十六行,各行其道,都树立了各自被神化了的祖师爷,这个行当不能干另一个行当的生意。如果违规,就要受到惩罚——掂风箱。
有一年,杨庙乡王湾集的铜匠王远,在王湾会上给别人打“秤束子”,被一个星秤的看见了,星秤的不愿意,怪罪下来:“你们是铜匠,是焊茶壶焊烟袋的,怎么不遵守行规,把我们星秤的活也干了?”不由分说,把王远干活的风箱掂走了。
王远自知理亏,不敢硬碰,便找到正在焊茶壶的爷爷,一脸虔诚地说:“心田哥,我的风箱被星秤的掂走了。我不懂行规,也不会说行话,你帮帮忙给我要回来吧!”
爷爷问明情由,没有推辞,来到星秤的面前,一脸虔诚地说:“星秤的师傅,大家都靠手艺吃饭,有点小过节,多多包涵。还是把风箱还给人家吧!”
星秤的打量了爷爷一眼,略带傲慢地说:“国有国法,行有行规。他一个焊茶壶的,抢起了我们星秤的生意,不掂他风箱掂谁的?!”
爷爷见星秤的不依不饶,便躬身一礼,正色道:“我同行打秤束子是不假,但你星秤,做的是成物,他打秤束子,做的是破活。怎么算抢你的生意了?”
星秤的一看眼前的铜匠,不卑不亢,句句在理,便知是一个阅历很深的老江湖,尽管十二分不愿意,但还是乖乖地把风箱还给了王远。
当时的手工艺人各自为政,门户之见很深,封建保守色彩浓厚:锡匠只能铸锡壶,不能焊烟袋,但在生意不好时,打“擦边球”的锡匠也屡见不鲜。有一次,在睢县平岗集,一个锡匠闲暇无聊,竟焊起了烟袋。
爷爷见此情形,不慌不忙来到他的跟前:“锡匠师傅,您怎么焊烟袋,抢起了铜匠的生意?”
“我抢铜匠的生意!您铜匠焊烟袋用的还是锡匠的锡呢!”锡匠口无遮拦,一脸的不屑。
“我们焊烟袋用的是锡不假,但不是您锡匠的锡,用的是后山的锡!”爷爷见锡匠无理狡辩,义正词严地回敬道。
“焊茶壶用的是后山的锡。”这句话是祖师爷太上老君为防止锡匠干铜匠的活而留下的“祖训”。一听这话,锡匠哑口无言,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任凭风箱被爷爷掂走。
后来,在同行的调解下,那个锡匠请了一次客,爷爷才把风箱还给他。

解放后,爷爷一直安然自在地当他的铜匠。合作化运动后,爷爷才放下手艺,融入社会主义大家庭之中,从事农业劳动。
花开花落,冬去春来,在岁月的煎熬中,爷爷慢慢老了。到了大跃进时代,尤其是1958年办起了大食堂后,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年近70岁的爷爷,本来身体没有什么大病,但由于吃不饱,穿不暖,身体很快垮了下来。当时爹远在甘肃支边,奶奶经常在几个姑姑家居住,省下来的几个馍,放得发霉,也不让他吃。爷爷心里的那份痛苦可想而知。
在“不准私人冒烟”的政策下,一顿一个小杂面窝窝头,加上疾病缠身,爷爷不久便饿得骨瘦如柴。实在支撑不住,他有时候不得不半夜里偷偷在家用盆或罐煮一点亲戚家送来的几片红薯干、一把米、一点面或者几片野菜。可村干部十分灵通,总能顺着烟气寻过来,说爷爷给“三面红旗”抹黑,端起盆罐不由分说便摔个粉碎。爷爷急火攻心,几次跑到大街上破口大骂。
1960年春节,上级来通知,准许各家各户分面分馅儿在家包扁食,初一在家吃。可大年初一,政策突变,村干部将爷爷包的扁食全部端到大食堂充公。爷爷怒火满腔,大冬天脱掉上衣,躺在大食堂,哭天抢地,痛不欲生。在场的人见状,无不掩面而泣。汪桂兰大娘遂编顺口溜一首,一直传唱至今:“五九年六〇年,半夜扁食端走完。谁端的?牛杰三。谁哭的?牛心田。哭哭啼啼闹一年。”
人有时候真的很脆弱,生死悬在一线之间。1960年夏,爷爷已是油尽灯枯,瘦得皮包骨头。可怕的饥饿正在一点一滴地吞噬着他的生命。没多久,他便卧病在床了。
1960年10月,爷爷生命垂危,弥留之际,已经说不出完整的话,望着无助的一家人,他眼里噙着两滴混浊的老泪,嘴里含混不清地喊着爹的乳名,恋恋不舍地闭上了眼睛。
【小资料】
历史上的1892年
1. 1892年出生的历史人物有:蔡廷锴、铁托、陈果夫、张云逸、陈公博、郭沫若、刘伯承等。
2. 1892年,鲁迅奉父亲之命,进入绍兴颇有声望的书塾——三味书屋读书。
3. 1892年,我国特大型港口——青岛港始建。
4. 1892年,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捐助的芝加哥大学成立,这是美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5. 1892年4月6日,美国飞机设计家、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创办人道格拉斯诞生。
6. 1892年7月,孙中山以全校之冠的优秀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英国籍教务长康德黎发给他西医书院第一个毕业证。
(据互联网等相关资料整理)


 俺爹俺娘俺家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