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10年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1
ISBN:9787503955969
作者:万希润
页数:29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但所有人员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展示了其专业精神。数据表明,协和医院在减少医务人员感染率、降低患者死亡率、控制治疗费用和预防并发症等方面都有着优异的表现,“非典”一年后的随访最示,无股骨头坏死患者。“非典”过后,协和迅速恢复了正常医疗秩序。从这些方面来看,协和无疑是幸运的,这种幸运也多少折射出协和医院一直秉持的专业精神。 2003年初,在“非典”肆虐广东、香港的时侯,北京及整个北方相对平静,而我院医师们就已经对其有了极大的关注。春节刚过,著名传染病专家王爱霞教授就根据她在广东对“非典”病人的诊治经历,面向全院举办讲座。那时尚不知道“非典”的确切性质和病原体,只有尽可能地告诉大家“非典”的症状、特征和预防信息。记得当时我向王老师询问其传染性和预防措施时,王老师自信而肯定地说:“口罩戴好了就没问题。我在广东看病人就是戴口罩。你们的免疫力总不会比不过我老太太吧?” 因闻知广东医院口罩供应紧张,我院后勤的陈老师,根据经验为医院多买了五千个以备不测。在后来建设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时,隔离衣不够用,后勤部门就将改建手术室时淘汰的旧手术衣充当隔离衣。因此,无论是发热门诊还是隔离病房,虽然条件简陋,但都做到了基本的防护,从而杜绝了疾病的传播,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患者和医务人员。 在隔离病房,虽然空间小,病人多,通风差,防护设施也简陋,但所有医务人员密切观察病情,坚持每天查房,并给予患者人文关怀和精神支持,极大地稳定了患者的情绪。没有诊治经验,就本着严谨求实的精神,更加谨慎。如激素的使用,多科各专业充分讨论,借鉴其他疾病经验,不一概使用大剂量激素治疗。这就是老前辈张孝骞教授所说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内容概要

万希润,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先后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曾赴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和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北京协和医学院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继续教育委员会及北京市继续教育委员会学科组成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医疗卫生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住院医师培训妇产科专科委员会委员。《生殖医学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编委。

书籍目录

用生命铸成的历史(代序) SARS,—个国家的应对及其公共政策选择 “非典”亲历 回忆“非典” 我很好,一切平安 “非典”实录 SARS日记 激情燃烧的岁月 永不磨灭的记忆 一场阳光下的战争 重温历史珍惜生命 SARS一直离我们很近 SARS时期的那场永别 SARS的记忆 抗击“非典”十年感悟 SARS时的特殊病房 那年我还是只菜鸟 SARS往事与感悟 SARS十年记 “非典”记忆 不愿触碰的记忆 回顾历史是让历史不再重复 2003年,春天的故事 回忆SARS 一抹温暖的色彩 SARS回味与沉淀 生命之树常青 点名 在渐渐忘却的记忆中续写光荣 花好月圆人团圆 惊恐中的坚强 关于SARS SARS随想 照片的回忆——“非典”的印记 SARS十年回顾 一名检验工作者的回忆和感受 追忆“非典”点滴 亲历SARS 白色岁月中的真情 留给未来的回忆 难忘的30分钟 营造温馨舒适的“家” “非典”趣事 访谈 宋平:SARS前线食堂负责人 王军:食材供货商 王元晓:SARS回撤人员休养地保安 王钢:SARS前线后勤保障人员 邓菊花:SARS前线护理员 孟庆兰:SARS前线护理员 医患一家亲,共度SARS情 怀孕的我与SARS 我的第一份遗嘱 患者礼露:生死之间 六十二日 SARS 后记

编辑推荐

《SARS 10年:"非典"亲历者的回忆》同时附有宝贵的图片资料,旨在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史料,为历史研究者提供最真实的材料。

作者简介

《SARS 10年:“非典”亲历者的回忆》在“非典”十周年之际,由当年战斗在一线的40多位医护工作者讲述难忘的2003年春天的真实经历,记录心底的记忆、记录这十年间医患关系的变化、记录十年来公共卫生学的重大改革。
《SARS 10年:“非典”亲历者的回忆》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反映当时的状况,记录宏大叙事、英雄壮举之外的人性与职业精神,为这段历史做了全景式的叙述与反思。
《SARS 10年:“非典”亲历者的回忆》同时附有宝贵的图片资料,旨在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史料,为历史研究者提供最真实的材料。


 SARS10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几十篇文章长短不一,水平各异,坦率的说,水平大多不高,但是仍然非常值得一读。大部分文章是协和的医务人员写的,描述的过程和记忆的重点也有很多重复。协和人的职业素养,协和医院的高效率运作体现很多。个人记忆里最多的就是亲情的牵挂,隔离防护的艰难——防护服带来的各种难受几乎每个人都提到了,还有吃喝不愁共产主义式后勤保障。虽然有所重复,个人观察和感受还是给人很强的现场感,仿佛捂上了重重口罩,感到了眼睛里的雾气,觉得窒息。也顺便回忆一下,那年春天我还在学校里,那是我经历过的北京天气最好的春天之一。春节开始的流言终成现实,突然之间学校变成了临时监狱。每个人都被发了名牌,根据名牌进出宿舍和指定的食堂——十食堂还是九食堂?我都已经忘记了。我很悲剧的第一天就把牌子丢了,负责任的学生门卫不让我进去,只好去找系领导补办,还好很顺利。很快同学们开始戏称之为“狗牌”。BBS上开始吵闹究竟这是乐观的自嘲还是低俗的自贬。门卫同学究竟是负责的志愿者还是拿着鸡毛当令箭的走狗。又不上课又不许出去,也就只能BBS上吵吵架了。为了健康的名义多户外互动,于是到草地上打牌,为了健康多吃水果,于是我那段时间天天买樱桃吃——以后再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樱桃了。对我们这些圈在一个美丽的大院子的里的学生,其实是段很逍遥的日子。相对来说我家里离SARS距离更近,我姥姥家楼上就有患者,那栋楼几乎都搬空了,而我姥姥姥爷仍然没有离开。后来听说初中最强壮的同学得了病,因为曾经送得病的领导连夜上北京。后来听说他病愈了,但一年之后仍然没去上班,领导不让去,给他正常发钱,让他休养,其实是怕他还传染。疫情渐渐退去,隔几天副校长会露天开个会通报情况解答疑问,同学们闹着要出去。理由五花八门,一个男生说夏天来了没凉鞋穿要出去买不然热死了,大家哄笑着支持。终于,提出各种生活琐事不再是无理要求。书中很多人都怀念那段时间人们对医生的尊重以及和谐的医患关系,尤其是10年后,当他们在微博上转发着各种医生被砍事件的时候。难道只有恐惧才让人们互相依赖?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写SARS的书着实不多,即使有,描写的大多也粗糙简略,没有什么真实案例。而这本书是由几十位SARS一线亲历者所写的,自然可读性比起前者来说要高,就算是未经历过那次病毒劫难的人也能如临其境,明白当时医务工作者当时和现在依然要面对的各类难题。我不太明白前面那位读者评分的用意(这里没有别的意思),于我看来,纸张方面的优劣并不是十分重要;而且这本书的印刷也没什么太大垢病吧。仅仅是因为“纸张没有自己期望中的那个好”就打了一个三分,未必有些冤枉这本书了……另外,看到评价上没有写,我想要说明一下,本书编委会已在微博上宣布,决定将出版此书所得的全部稿费都捐献给SARS受害者。总而言之,还是希望各位能多支持一下这本书。毕竟这是了解那个特殊时期的一个不错的渠道。
  •     微博上关注 协和老万,关注sars幸存者。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
  •     纸张比较粗糙,没想想象中的好。
  •     文字一般,但优点在于都是亲历者的真情实感,其中的真情令人感动。中间几篇有点行货,而且协和的医生居多,覆盖面小了些。最后康复者的回忆也很感人,可惜少了些。还有想说的一句话是:SARS这题材可以拍非常好的纪录片吧,但好像没怎么见到。
  •     作为医生,看哭了,我们不能忘却的纪念!
  •     又是豆瓣书评第一人,10年前硕士1年级,在家休息,不许返校,每天都在写论文,踏上一条不归路啊。。这本协和医院大夫的回忆文章合集,把我带回了那个年代,看看的确有很多感慨。
  •     既然是回忆,作者选取了医生,感染者,相关工作人员这几个群体,但占大多数的仍旧是医生,而且是协和医生的回忆。而协和的这些医生也并不都是亲历者,很多也并没有直接冲上一线,谈的也只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医生们虽然医术精湛,但文字能力太一般,让这本书除了题材以外几乎没有可看性……而且编排也没有逻辑性。但这本书的意义就是让我们这些走过2003春季的人永远不去遗忘。
  •     纸张质量粗糙,手感很差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