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写人研究

出版日期:2015-4
ISBN:9787108051982
作者:李桂奎
页数:566页

内容概要

李桂奎,山东省沂南县人,1967年生。2005年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复旦大学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明代文学学会理事、《儒林外史》学会常务 理事等。近年,既致力于中国传统小说叙事研究,又秉承本土化、自主性理念从事“中国写人学”构建,研究成果受到海内外学人关注。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各1项;出版《中国小说写人学》、《传奇小说与话本小说叙事比较》等著作5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书籍目录

题辞(黄霖)
序 (谭帆)
引 论 中国文学写人研究期待突围
【卷一理论整合与体系新建】
第一章中国写人理论“纵横”通览
第一节 中国写人理论之古今演变
第二节 中国写人理论之纵横交错
第二章 中国写人论评“跨界”审视
第一节 中国文学写人之特质
第二节 小说评点之“跨界”借镜
第三章 中国小说写人“拟画”批评
第一节修辞视角与写人研究
第二节 小说批评借镜于画论
第三节 “小说亦画”喻说批评
第四节 写人文本之“拟画”接受
第四章 中国小说写人“拟剧”批评
第一节 “拟剧”维度与角色构架
第二节 小说角色与人生角色互映
第三节 “真态”与“伪态”解读
第五章 态:中国写人理论的另一台柱
第一节 “态”通用于各体文论
第二节 “态”通行于古今文论
【卷二 拟画维度与跨界通解】
第一章 应物象形
第一节 “应物象形”写人之道
第二节 “应物象形”跨学科通解
第三节 “应物象形”跨文类阐释
第四节 “应物象形”写人之技
第二章 随类赋彩
第一节 “随类赋彩”写人之道
第二节 “随类赋彩”跨学科通解
第三节 “随类赋彩”跨文类阐释
第四节 “随类赋彩”写人之技
第三章 曲尽其态
第一节 “曲尽其态”写人之道
第二节 “曲尽其态”跨学科通解
第三节 “曲尽其态”跨文类阐释
第四节 “曲尽其态”写人之技
第四章 活画性情
第一节 “活画性情”写人之道
第二节 “活画性情”跨学科通解
第三节 “活画性情”跨文类阐释
第四节 “七情传达”写人之技
第五章 心态外化
第一节 “心态外化”写人之道
第二节 “心态外化”跨学科通解
第三节 “心态外化”跨文类阐释
第四节 “心态外化”写人之技
第六章 经营位置
第一节 “经营位置”写人之道
第二节 “经营位置”跨学科通解
第三节 “经营位置”跨文类阐释
第四节 “经营位置”写人之技
【卷三 拟剧维度与角色阐释】
第一章 写貌开相
第一节 写貌开相之角色功能
第二节 写貌开相之性别意蕴
第二章 因人设色
第一节 因人设色之角色功能
第二节 因人设色之性别意蕴
第三章 姿态追摄
第一节 姿态追摄之角色功能
第二节 姿态追摄之性别意蕴
第四章 语求肖似
第一节 语求肖似之角色功能
第二节 语求肖似之性别意蕴
第五章 代人立心
第一节 代人立心之角色功能
第二节 代人立心之性别意蕴
第六章 言中性情
第一节 言中性情之角色功能
第二节 言中性情之性别意蕴
结 语 重构“中国写人学”理论新体系

作者简介

为突破当下写人研究的困境,本书力求运用跨文化、跨学科、跨文类、跨文本等“跨界”研究方法,通过对以传统小说为主的中国古代文学文本及相应评点理论的阐释、还原、整合和绎解,构建一套“中国写人学”体系,以分别使之与姹紫嫣红的中外“叙事研究”争奇斗妍。全书大致分为“理论整合与体系新建”、“拟画维度与跨界通解”、“拟剧维度与角色阐释”三卷,近50万字:
卷一《理论整合与体系新建》从中国写人理论的古今演变说起,在盘点中国“写人”理论资源及其发展变迁基础上,论述了当下强化写人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构建“中国写人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案,即以传统“形神”相对论观念为构架。继而,从“跨文化”视角,以西方文学为参照系,探讨了中国文学偏重写人、长于写人的优势;接下去,重点探讨了作为写人重要载体的传统小说之批评特征,论述了其“跨学科”和“跨文类”等“跨界”批评性质,进而提炼总结出“拟画批评”与“拟剧批评”两大特质。尤其是,将另一个长期被忽略了的写人范畴——“态”引入现代写人理论,探讨了其兼具“画论”与“剧论”性质。这样,既可以平衡“形”与“神”的关系,又有助于纠正过于重“形”或过于重“神”的偏颇。总之,三位一体的“形”、“神”、“态”范畴及其相关命题是“中国写人理论体系”(“中国写人学”)建构的理论基础。
卷二《拟画维度与跨界通解》以传统“画论”为逻辑起点,依据南朝谢赫关于绘画的“六法论”等文艺理论观念,从“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曲尽其态”、 “活画性情”、“心态外化”、“经营位置”等几个层面对中国文学写人之道与写人之技进行“拟画批评”;同时,注意从“文本修辞”与“跨界修辞”视角解读每个层面所包涵的写人规范和规程。其中,“应物象形”基于神话原型思维以及后来的“天人合一”以及“取象比类”等文化传统,后起相学的“以物拟人”解释方式也对后世小说人物的“应物象形”具有推波助澜作用。与“应物象形”相辅相成,“随类赋彩”主要基于根深蒂固的“五色象征”文化传统。在“曲尽其态”方面,注重探讨人物行为动作的速度和幅度描写这些通向“传神”的重要诀窍。“性情活画”是写人修辞的进一步延伸和打开。在古代小说中,人们常对“气性”采取“二元”表达法,即“急缓”、“狂狷”相对照展现,而性气的“快慢”以及“大小”、“好坏”等情绪变化的幅度决定着人物的行为方式和言语态度。在“传情”问题上,人们首先是采取“七情”术语告白,同时采取夸饰性笔墨进行,还善于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将人之“七情”外化为“形”与“色”,使之带有直观色彩。“心态外化”往往按照传统“恒变”、“善恶”评判法则、“粗细”“宽窄”考量规则等法则进行。至于小说写人中的“位置经营”方略,自然也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小说写人常把所写对象与“文本内外人物作比”。另外,外貌形色的比照映现也是小说写人一技。
卷三《拟剧维度与角色阐释》部分以“拟剧批评”为基础,运用当下相互关联的“角色”、“性别”等理论方法,重在探讨中国古代小说写人文本之“角色功能”与“性别意蕴”。从“捉貌开相”、“因人设色”、“姿态追摄”、“语求肖似”、“代人立心”、“言中性情”等层面,分别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写人规程和方法,尤其重点阐释了基于传统文化的角色塑造及性别摹绘等一系列问题。在“性别角色”探讨中,注意结合传统“阴阳”、“刚柔”学说,挖掘不同层面写人文本的性别寓意。“态”这一范畴一开始就多被用来描写女性的美丽容貌,后来在《闲情偶寄》中成为一个得天独厚的文论范畴。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文学人物的姿态设计常常与戏剧动作程式设计互渗。在具体论述男女描写的性别差异时,注意从传统文化观念,乃至传统俗语生发命题,如论男女情感描写,扣紧了“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痴情女子薄情郎”、“男儿有泪不轻弹”、“千金难买美人笑”等古语展开论述;论男女心态描写,抓取了“男狂女羞”、“夫惧妻妒”、“多疑男子性,最毒妇人心”等错位性的民族伦理心理来比较分析;论男女脾气描写,分别从“火气”与“水性”、“训教”与“撒泼”、“大脾气”与“小性子”等层面立意。关于“写心”问题,更关注的是中国古代小说“诚于内,形于外”等特点,并剥离出与西方文论观念判然有别的“传情”、“状性”等话语,而不再用“心理描写”之类的套话。即使在具体用语上,也注意了中国化,例如不去搬弄“反讽”等西方文论的译语,而使用更准确到位的“曲笔”、“阳秋之笔”等术语。
本书既注意话语还原,又注意理论创新;既注意文本分析,又注意文化阐释,期望通过对中国古代小说文本及相应评点理论的重新整合和应用,唤起人们关于写人研究的热情,使之与形形色色的叙事研究形成交相辉映的烛照,从而构建一套新式的中国写人理论体系。


 中国小说写人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中国小说写人研究》主要致力于构建本土“写人学”。怎么构建呢?主要是借鉴和融会古今中外,一是要打破西方话语的独霸局面,二是结合人物分析和写法研究,锻造本土化的理论话语。
  •     写的十分有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