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开旅行》书评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50213876
作者:陶立夏
页数:272页

一本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书

终于看完了《分开旅行》一书,除了觉得作者是个有点矫情的土豪和对一些风景的向往之外,其他没有深刻的印象了,唯一记得清楚的是这句话:“在这片土地上,并不是拥有的越多就越富有,而是需要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关于生活的幸福感的真谛亦是如此吧。。。!

看书

去年买的书今年看完,因为去年没有这样的情境,而今年有了,就觉得一气呵成看完,放佛也跟着她走遍了那十三座城,希望可以尽快找回自己。又或者说,我可以想着用其他的方式,来忘记一切不开心的事情,回到现实中,焕然一新。

把自己的旅行幻想成童话

很优美的文字,但整个旅行都像是一场童话。美得那没不真实,奢华到让人连想象一下的勇气都没有。整本书重点记述的作者旅行的见闻,夹杂着一段失去的感情。这种奢华的旅行也许离大多数人的距离太远了一些,但正是这样,读一本书才变得有趣,从一本书中体味到作者独有的生活,品味一下别样的人生,这正是读书的魅力。至于能体味到多少新东西,要看作者的功力与读者的阅历了,这两样东西恐怕只有真正读过以后的人才能得出每个人自己的答案。

分开准备旅行

这本书是我写影评得到的奖品之一,还有一本是《我在印度住了五年》——推荐给不喜欢《分开旅行》文艺范儿的读者。这篇书评说说《分开旅行》吧。最近几年不像小时候,买了一本书放学回家除了吃饭用一晚上如饥似渴的看完,而现在只是抽取一些零碎的时间,翻看几页,然后放在那里,并不着急下一次翻开。最初意识到这点时有点恐惧,难道自己阅读的兴趣正在减退?想想,是成长让更多层出不穷的突发事件、计划事件、理想抱负塞进二十四小时,不再舍得花大段时间来看书了。而这本《分开旅行》,恰好适合我现在的阅读方式。十三场旅行,每一场游记分成很多段落,心情本来也是零落不成故事的。读至三分之一,我和其他读者也有同样的感觉——文艺过头了,不过幸好只是翻看几页,还不至于消化不良。“分开旅行”的线索故事里,女主角的对前男友的未婚妻所说:“不是每个女人都吃男人的软饭”,这段对话忽然就攥住了我的目光。陶立夏塑造了一个理想化得抓不住的人物。我觉得她文艺过头,可年少时我也曾文艺,只因那时太无忧无虑,成长至此若仍可保留住文艺,也是可令人称赞。更何况女主角不是只沉湎于文艺的穷酸女屌丝,她有自己的爱情,事业和说走就走的性格和......资金。归根结底,依然不能免俗的说到钱。在另一个评论中看到读者说没有共鸣是因为经济地位不同,是吧。经济地位不同导致我不能写出另一本《分开旅行》,但谁说不能旅行呢?陶立夏的女主模仿不来,追求不来,她不是太文艺是形象太飘忽,但如果你真的真心向往旅行,那么就用不同但合适自己的方式准备旅行。

为了分别的旅行?以奢华的旅行来表达屌丝的心情?

到目前我都不知道这本书的文体是什么。看作者介绍,称其为作者所作的小说;看内容又像是游记。既然是游记,则是个人生活的真实记录吧。不过也许有人会说,这可以是散文类小说,如休假式治理、保护性拆迁?书的设计不错,各节以红色打底,色彩艳丽,冲击感较强;书中的照片大都有点模糊,是否以此来衬托作者的感伤心情?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关于“一个留过学的知性美丽女子的13次私人奢华深度异国游记,亦是为了忘记旧爱(M)以获得心灵自由的告别旅行。”文字洗练,有时颇为夸张;对历史、地理、建筑、饮食等颇为熟悉,描写的是上层人的生活,从这点来看,我等屌丝可以通过该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近距离观察上等人的奢华生活。此等书,看一次即可,不必再看第二本。

需要分开的,是心

因为《练习一个人》认识了作者,总觉得立夏本人有一种孤傲高冷,她的字句写得很美,可惜美得不够浓重和深刻。不过,那本书很适合我那时的心情,因为立夏和我遇到的是一样的事情,感情遭遇了来势汹汹的第三者,而自己的感情因为时间,趋于平淡,甚至对对方已有厌倦的踪迹。不同的是,立夏是从别人口中得知另一个她的存在,或者她已经感知有不同,但是却孤傲的选择了不过问,她自由自己的坚持,可惜变心人在身边的那种微妙残忍的折磨,只有深深爱过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得,痛但是无法宣泄,我们在爱人面前,因为爱,变得柔软脆弱,无法硬起心肠伤害他。所以立夏选择了独自出行,她想尝试的,不过是如果没有了爱人的陪伴,这个世界是否会有不同的样貌。我也试过,逼迫自己去适应一个人的生活的感觉,寸步难行,即使曾经是两个人的时候最让人期待的一起去看世界,只剩孤寒的自己的时候,在一个陌生或者疏离的地方,更加凸显了自己的无可救药的孤独。就像立夏说的一样“你已在我们并肩同行的旅程里先一步抵达终点,上岸前行。而我独自留在水天苍茫处,两袖孤寒,不知所以。只能等待下一次潮汐更改,带我驶向另一个方向。”我记得我去的是炎热的三亚,我定了风景极好的海景房,但是我只能蜷缩在酒店的房间里看书,吃食物,睡觉,强劲的空调让我手脚冰凉。只有在接到他的电话时,才会从心底泛起一些暖意,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他其实心里还是有我的。立夏不停的行走,最终只能沮丧的发现,以为带回了全世界的碎片可以拼凑出一个和M的未来,但是最后发现这些旅行的意义反而是让她可以离开他独自生活。而我独自前往一直想要和L去的三亚,接下来的曾经和他一起去的澳门,都让我深刻的意识到我对他的向往有多热切,我对他的爱有多深厚。想得却不可得,你耐人生何?我没有立夏那样勇敢,或者旅行可以让她释放,而我,觉得旅行对我变成了一个死结,我不能独自前往任何陌生之地,也不能前往我和他曾经去过的每一处,甚至在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城市,我去到任何一处地方,都会想到我和他来过或者没来过。我给自己造了一个牢笼,黑暗冰冷,想要挣脱去无法挣脱,但是又不能期待别人的救赎。唯物主义在这点上毫无用处,我不能告诉自己这只是激素分泌造成的幻觉,即使可能这是真的。我宁愿我是一个有痛感的人。立夏的这本书并没有治愈人的力量,她本身可能并不需要治愈别人,甚至她自己,远行归来,最后也没有被治愈。不过,至少她有钱并可以任性。这也是很多人觉得她不过是在炫耀的原因。这也并没有什么对错,书完成之后,已经脱离了作者,别人作何解读,并不是作者能够或者应该去控制的。我依旧感谢这本书,它还是给了我一些安慰,再我茫然的时候,让我可以想象自己总有一天会珍惜重新获得的自由。爱而不得,或者得未曾有,我想是人生的一个常态吧,如果是真爱,就像欣赏一朵花一样的话,并不需要得到。不常相见,常在心头。那些有智慧的人,活得自在,就是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想要的,不去在乎。如果有一个全心全意的人一直陪伴,那时人生的大幸。我曾经拥有了八年,其实命运已经待我不薄。我一直在患得患失,因为我知道我和他之间曾经完整的感情已经有了一个致命的缺口,我和他的关系已经完全失衡,但是我又贪恋他给我的那一点点温柔,不能决绝的离开,在他身边是又不停的想起他和她的关系,但是又害怕自己离开之后这段关系就彻底断掉了。所以在原地无法把这个关系修复,又没有办法转身干脆离开。干脆的心情,其实好难。特别在对方对自己也有留恋的时候。不过,不怪别人,只怨自己。不知道立夏是否也曾经历这样的模糊阶段。我现在和他依旧在交往,因为感觉自在,但是又看不见我想要的未来,我又害怕我不能给他一个好的未来。太爱了,所以混乱。如果我只爱他七分,可能结局会明朗得多,心情也不会这样的沉溺悲伤。接受自己的犹豫纠结,并承担这带来的伤害,我想,我总算还是勇敢真实的吧。

分开·旅行

第一次知道陶立夏的散文游记《分开旅行》是在温瑶(微杂志)的微博上,因为某段时间看过太多游记作品导致后来对此类文字一度产生疲乏感,就一直没去看陶立夏的这本游记。那天在光谷书城看到时,心里不禁一喜“咦,原来在这里。”就像找了许久最后发现就在眼前的那种感觉,欣喜的拿着书找了一个小旮旯坐在地上看起来。通俗作品的序我都没有特别认真的看,都是随便浏览几眼觉得不错的话会重新再看一遍,而读到陶立夏的序时,才知道这本游记有非常不一样的地方。因为里面记录着她的感情,她的序是她在飞机上写给相恋了7年的男友M的信,她终于想要放弃这段感情,尽管有太多不舍,但她一个人的旅行还是就这样开始了。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去了意大利、罗马、伦敦、北德、乌兰巴托、肯尼亚、印度、赫尔辛基、墨尔本、新加坡、德克萨斯、名古屋、以色列、米兰。走过了大大小小、风景不同的各国城市,她会在异国他乡的城市街头不断不断的想起M,想起他们之间的这段感情,想起在爱情里他们的关系。她的旅行是让常人触不可及的,飞机头等舱、会员制高级俱乐部、面海的套房、米其林三星餐厅、来自圣彼得堡的骨瓷、宾利汽车等等,所以在这本游记里让人念念不忘的不是她路过的那些风景,而是在独自旅行途中与相恋了七年的男友M的感情变化以及对自己爱情的不但认识。她在写给他的信里说,【我总爱说:“有时间,我们去百老汇看歌剧,或者去米兰看《最后的晚餐》。”你依旧只是用一个字答:“好。”希望这不是敷衍,而是肯定。渐渐的,你的沉默里出现太多黯淡不明的东西,你仿佛忘记了那些承诺。】而最后的最后,她一个人回到了旅行的终点,去米兰看《最后的晚餐》。她说她终于可以原谅他,同时送给自己最珍贵的礼物:自由。【我不想这样,我不愿意我们的故事像世间所有令人扼腕的故事那样,在最关键的时刻以无言收场。】而这两个人谈了7年之久的感情的结局,很俗套的是因为另外一个女人的出现为他们画上了句号。甚至那个女人去她的房子里找她,想要回自以为她居住着的是他的房子。那一刻我心里想,M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男人,他在一起的这个女人怎么会是这样的?她说,M,曾经无数次设想我和你的故事会有怎样的结局,却没有料想到被一个互不相关的陌生人演化成了一出闹剧收场。爱或许真的是很恐怖的事情,因为我们爱的时候,心内总有太多障碍,有太多颠倒的梦想,而结局,永远无法按着你的愿望实现。但是M,我想要告訴你,这都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我总能理解你。“我总能理解你。”这句话多像我自己说出口的话。而我也曾说过,“有些事情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期许变得顺理成章。”那封写给M的信的最后(也是那篇序的最后),她写到【 那些能找回的东西,从没丢失过。那些丢失了的东西,或许从未真正拥有。我打开阅读灯开始给你写这封信,我想要告诉你:我爱你,只爱你。但是,我们要暂时分别了。 我要一个人去完成你许诺过的旅行,我要为我们两个人,去看一看永恒。】我要为我们两个人,去看一看永恒。看到这句子心里陡然一阵落寞悲凉。永恒,什么是永恒,永恒又在哪里?我也说起过永远,说起过一辈子,说起过此生此世,可是终究的终究,谁知道终点在哪里,谁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结局。在罗马的时候她对着许愿池的喷泉说,“让他爱上我吧,让他爱上我吧,我们一起重回罗马。”是她在换硬币的便利店的年轻人告诉她,最后一个愿望一定要是重回罗马,这样就代表你的愿望都能实现,你会回来还愿。后来她回来了,依旧是一个人。她说,M,我想,我们不应该在自己的愿望里牵涉进别人的意愿,否则神明都不知道如何决断。我想起L曾往不是许愿池的水潭里扔过硬币,水潭里的假山上有个小洞,扔了好多次一毛五毛的硬币直到投中了一个我们才离开,当时我们高兴的忘了其实我们也可以许愿。如果还有下次,是否我们可以重回那里,补回我们没有许下的愿望。她在乌兰布托戈壁中的时候,M打来电话对她说“等你回来,我们结婚。好吗?” 她说,不管是不是真的,不管后来有没有这回事,在这荒凉冰冷的地方,能有这样温情的呼唤温暖着,或许是上天的仁慈,哪怕它只是一时兴起,都没有关系,只要在那一刻温暖过她就足够了。世界上本没有永远这样的事,只有这一刻我是爱你的,只想和你在一起。离开了那个特定的环境,一切都会变化。如果把那时候的话当做承诺,就错了。 我不知道瞬间即永恒,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对你说爱你,然后那个他说他爱你的场景,在时间里、在你们的记忆里被无限拉长,那一刻就变成了你们之间的永恒。那个时候看九夜茴的《匆匆那年》,里面说“誓言这种东西无法衡量坚贞,也不能判断对错,它只能证明,在说出来的那一刻,彼此曾经真诚过。”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一切说过的话都是可以被原谅被理解被释怀的,那么所谓的承诺所谓的誓言,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所以我从来都不相信。从来。也或许那仅仅只是两个陷入荷尔蒙的人一起做的最平常的游戏,而我总是太认真。我只记得昆德拉说过,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被预先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的许可了。《分开旅行》的最后 ,她看到在米兰街头的墙上写着霓虹粉色的标语:I am still love with you。她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他,满脸都是泪。她写道:时光流逝了,但爱与痛留了下来,不能被淡忘。M,对于你,我还是爱的吧。所以只有靠远行与你保持距离。你知道吗,在爱里,本没有好与坏,也没有是与非。因为被爱的人,总是可以在爱他的人心里摆脱道德的审判。我不恨你,却开始想要忘记你。是不是这一路太漫长,终让我变得冷酷?在米兰大教堂的圣坛前,我点一支白色蜡烛,就当是与你告别。人生这么远这么大,我们怕是再没有机会与原来的彼此相逢。天空里没有恒星的恒心,只有风雨的无常。烛光跳动,仿佛天使挥动羽翼,流星坠落如雨。而我,终于可以原谅你,同时送给自己最珍贵的礼物:自由。我不知道她会不会祝福M,如果是以前的我,我会毫不犹豫的依旧给予曾经的那个人以真挚以纯粹以无私的祝福,而现在或许只是沉默。而沉默到了最后,到底还是会原谅世事。《蒙马特遗书》里面说,世界总是没有错的,错的是心灵的脆弱性,我们不能免除于世界的伤害,于是我们就要长期生著灵魂的病。如果我们不去选择谅解,就要永远活在疼痛之中。而事实上,只有我们自己才会给予自己伤害和疼痛,你以为的那些他人给予你的伤害,是因为你的不强大。PS:在光谷书城只翻了不到半个小时的一本书,却花了一个晚上的记忆来书写。也许阅读和旅行一样,都不过是为了遇见自己,而写字的目的,大概就是为了记下这样一些与自己邂逅的瞬间。安若水2014/03/11


 分开旅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