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远那么近》书评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50213845
作者:宇文卿
页数:320页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欲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我從年少,便開始把愁緒暗暗種在心內,卻不識,到底是種強求,還是一種真正刻骨銘心的感覺。我私自以為,愁土掩埋得很深。而我也經已早非少年,不是嗎。一個人的一生,由許多個十年組成。我曾以為用一個個十年作單位去計量我的人生將是非常非常遠久之後的事,卻怎料,不過一個轉身一個回眸一個錯愕,十年又十年。生與死的距離,是不是時間?如果不是刻度給予的提醒,那向前邁出的步伐是不是已然麻木和模糊。我的親人們,當我必須望著種種存留過他們氣息的所在時,只會唏噓不已。身體會抽搐,因為不可遏制的悲,哪怕人們都稱高齡老人駕鶴是為白喜事。我從不會傻傻渴求所謂的返來身邊或者復活之稽言。懷念,根本不需要理由,正如愛人找不到原由,只是它發生了,而已。我好渴望挖掘自己懷念另一個逝者,一顆從來未走進過我的生活,卻仿佛就在身邊的星星的原因。或許,我只不過也用了懷念親人的方式,還是,根本無需因由。我常想,Leslie跟我有什麽關係?他不是我的親人,不是我的朋友。何以,想到便覺低落,尤其在每年的春天和秋季。我尋思各種各樣的理由,因為他為人正直、待人友善熱情、執著追求、堅持不屑、磊落光明……?因為他將表演上升到更為藝術的境界,因為他的歌聲婉轉敲人心扉?是這樣嗎?也許,喜愛或者感懷,不過是一個已然的事實,存在了便就存在了,無論因果,何計有無。書上說,氣味會引起人回憶,或者強化。那麼影像、聲音不是更加如此?冰冷的屏幕、平滑紙張上方方正正的漢字,成了他存在的所有形式。他不曾近在咫尺地與你相遇,卻仿佛已深深滲透進生活。當看著紀念演唱會上的歌舞,能夠輕易細數它的出處時,又何嘗不覺得,這個遠在天邊的人實際早化成盡在眼前的老友呢?我有一班朋友,曾經也熱愛著張先生。我們因為升學的原因而分離。縱使在同一座城市的星空下,我們也只可以用書信告之近況。如今想來,那些“近況”的描繪,無非是想找一個值得信賴的情感輸出口,宣洩出壓藏心頭的青春憂愁。我猜想,所有少年,並不一定要感情豐沛,必定都在十五六歲時有著各自的煩惱和不安,也只有摯友才容易成為彼此的樹洞,體諒彼此微不足道的“哀傷”。我記得,我很清楚地記得,我們稱張先生為leslie星,我們把leslie星當作精神的寄託,我們在心中表達對逝者的哀悼,我們借之鼓勵彼此在生活和學習上奮進。也會新遇到一些喜愛張先生的人。幾乎是不約而同,英語作文中,我們寫張先生的電影;講課操練時,我們把張先生寫進文案;藝術欣賞課,我們拿張先生的表演出來公放。我們之間的情誼或濃或淡,但這樣的交集讓彼此惺惺相惜。高二或者高三時,在學校論壇認識了一姑娘。她有本寫他的書,要與我分享。約定,她將書本包好放在老教學樓班級信箱處,課間時候我去取。讀畢,我再按同樣方式還給她。近日因在圖書網站再次看到這本書,我才隱約想起這段故事。我們後來不再有聯繫,但校園里這種純真讓我好懷念。我在大學的每一年,都獨自懷念。我在浩浩江水邊的小城每一個落雨的四月一日緬懷逝者。我在網路上尋覓共鳴,因為身邊不再有人,原有的身邊人也早已漸行漸遠。我用張先生燦爛的面容作為網路通訊工具帳號的頭像。我想藉以把自己已然消逝的所有年少故事存檔風乾。好在日後拾起咀嚼。我想用對一個人的執念和不相忘,來告訴自己如何堅守。我亦不過想成為不在浮華塵世跌宕迷失去靈魂的自我。我沒有將紙鶴疊好送至早已約定好的海港。我對自己爽了約,只是想在畢業前做出些許努力而擁有更好的未來。又或者諸多藉口造就了阻礙前行的迷障。但是我相信那燈塔仍在前方。因為深刻,沒齒難忘。洋洋灑灑的枉言難道盡難道清內心的糾纏思緒。每一年的祭奠或是懷念,都成為我對上一年對過去的檢閱。2013年4月1日 21:28:07春華園

简短几句

其时宇文卿只是想把这么多年来大家想传递给大众的一些讯息讲了出来,看的时候每一字每一句是那么熟悉,而且讯息来源有根有据。我们为什么爱他,不仅是因为他的艺术成就,更是因为他的为人处世和对待事物的态度。如果你想在此书中看八卦,那么请抱着这种心态的你,远离。再次谢谢宇文卿和为此书出力的大家。

不如我地由头来过

“黎耀辉,不如我地由头来过。”何宝荣永远是那副不咸不淡的表情,这是他对爱情的态度。直到结尾看见瀑布下的两人背影,流下的眼泪的温度,黎耀辉却再也感知不了。这是张国荣的经典,再来回顾时,免不了还是会被他的精湛帅气所吸引,他的眼神是迷离而带有深邃感的,像金属质感的东西被丢弃在棉花上,自有一种混乱的美感。戏里戏外,我们所见的都是他营造的一个个难以替代的角色,他获得了一个光环,让他的人生在人们的视线中上升到缥缈唯美的色彩。仿佛他就应该不食人间烟火,他就应该是入了戏才演得精髓,他就应该是个话题争端不停的角儿,他就应该按照最完美的角度来办事。张国荣这个名字,被冠以太多他需要完成的使命,他承受着一个又一个的期望和议论,追寻自己最原来所想要的状态,真的,很不容易。可是,若他没有成为一代耀眼的巨星,他会有平淡的童年,平凡的成年,平静的中年晚年,或许吧!那是想象中的另一个张国荣,可惜他命中注定只能做成为“哥哥”的张国荣。于是,我们只记得他清澈的笑,执著的眼,引人深思的戏,动人至深的歌。于是,四月一日不再是愚人节,四月一日和他永远牵绊在了一起。于是,他的种种温柔善良,痛苦忧伤,都成为时间的一丝一缕,勾住了关于往事的回忆。于是,他是经典,难以逾越。于是,人们都愿意向他道声:早安,晚安。然后,风继续吹....

这一种人生

不知道为什么,我有作者急着为哥哥辨白的感觉。但是我觉得,真的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本书。唱歌或演绎都是哥哥展示给我们的他的一面,不是全部,更不是他本人。而为什么大家喜欢他,可能是由于哥哥的不同面吸引了不同的我们。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都通过这些不同的面看到了他的真善美,他所有的付出。所以说天才真的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他凡事做到极致,所以收获如此巨大的成功。或者说,成功并不是哥哥所追求的,名与利,最终不敌活出真我。哥哥一生的传奇被太多人撰写过,越是了解他就越被吸引,你能说看到他的照片挪不开眼睛只是因为他长相俊美么。我们贪恋美,贪恋他在舞台上展示处的那种美。他身上的气质,那种王者风范。而在现实生活中,平易近人无微不至贴心温暖,这样的词汇都可以贴到他身上。一个人怎么可以这么完美,我惊讶,我被吸引。我也曾经无数次的问过,为什么连死都不怕还畏生。那还是在我第一次概括的了解哥哥以后的想法。然后我才知道他很努力的工作生活,没有朋友不赞美他,没有人说他不好。他只是病了,然后离开而已。媒体所渲染的那些人戏不分之类的,只是为哥哥的传奇人生更添加了一笔吧。我只觉得,在艺术这条道路上,哥哥走的太超前了。在那个年代人们被他一次又一次的超凡震惊的措手不及,应接不暇。时至今日,哥哥所展示的,仍然站在潮流前线。语无伦次了,谢谢哥哥,给我们的所有美好。

光明

我思量了许久,终于还是决定写下一点什么,不仅仅是为这本书,更是为心中一直以来的一个小小的愿望,曾经就想要为张国荣写点文字,无奈总觉得自己有心无力,无法完整地描绘出心中他的模样,而今,十年过去了,当我抱着一份对哥哥的敬意和怀念,读完了这本书,停了几日,觉得差不多是时候了,是时候该留下一点与哥哥与自己有关的文字,是时候,说一说那十年中,我们的日子了。这本书的书名和我的笔名一样,都是这么远那么近。曾经有很多读者听友问我,说这个名字是否取自哥哥的那首歌呢?我都一一否认,说这个名字源于网络上我们之间的关系,我们相隔千里之外,距离如此遥远,却因为网络,因为文字和声音,我们离得如此之近,这就是这么远那么近。在我想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还没有听过那首歌,而当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故人已逝,人散魂飞,那一时刻,我才能够明白,究竟离别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我算是比较典型的后荣迷,在他依然还在的时候,年幼的我懵懂青涩,只是算是听过他的歌看过他的电影,觉得这样的一个人不普通,而当他离开后,我这才开始慢慢了解他的为人、他的故事,那些真真假假,迷迷幻幻的往事,开始被许多人剥丝抽茧,一点点曝晒在阳光下,被人拿来诉说、放大、怀念,在他离开后,我才隐约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他、迷恋他、纪念他。这本书的作者和我一样,也是后荣迷,书中用倒叙的章节,详实记录了哥哥的从艺生涯,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全面真实的张国荣。而从这本书里,从那些哥哥取得的辉煌成就背后,是我能够体会到的孤单和心酸,是所有光明背后的灰暗,是热闹喧嚣之后的寂静,是成就事业背后的努力,是在那些华丽繁华之后,在那些舞台谢幕之后,在那段故事尘埃落定之后,我们所见到的,一个和我们一样的人。很难讲的是,在面对这些诉说故人的字字句句,难免会带着自己非常强烈的个人色彩,带着一份对哥哥的怀念和崇敬,书中也处处体现出了对哥哥的这份敬意,无论是在诉说他的歌曲,他的电影,他对事业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还是对朋友的真诚,对歌迷的爱护,字字句句都让人动容,而这其中,最让人觉得感动的地方,是从这些文字当中,我们所能够体会到的哥哥的人格魅力,那种对人性真善美,就夹杂在他的那些成就当中,似乎比那些华丽更加的让人觉得美好和炫目。曾经我和一个朋友讨论起哥哥,就说到了这一点,之所以哥哥在离开我们十年之后,依然被我们记得,依然有那么多的人依然喜欢他、爱他、怀念他,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歌曲他的电影他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人,他处处展示出的那份谦卑,他处处流露出的气度。这种气质并非是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散发在全身。朋友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有的明星靠着作品来提升自己的气质,而哥哥却是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成全了那些经典的作品,而正是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让大家不顾一切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喜欢他。可惜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总是喜欢捉弄人,四月一日,本该是娱乐自己、娱乐他人的日子,本该是和亲朋好友戏谑开玩笑的日子,可是在2003年的这一天,哥哥却选择和世界的人以一种诀别的方式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一天,一开始有消息传出来说哥哥跳楼自杀了,没有几个人相信,大家都笑着说这个愚人节的谎言一点都不好笑,可是当消息证实之后,没有一个人笑得出来,大家都在沉默,几乎无人在反驳,几乎无人相信这是事实,而后炮轰式的新闻,让大家不得不相信,哥哥真的离我们而去了。有人说他的离开是用自己的方式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反抗,有人说他是因为一部电影走火入魔,有人说他是追求艺术和人格的完美不得已的结束,而最后的结论,几乎都指证在了抑郁症上,这样一个可怕的杀手,让一个事业如日中天的哥哥对它妥协,让一个珍惜生命珍爱自己的哥哥对它妥协,选择用这样让人无法接受的方式,离开了他热爱的艺术,离开了他深爱的爱人,从高空坠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如此坚决地挥挥手,所有的故事自有后人评说,而我们面前的这本书,正是对他一生最为详实的记录,书中你很难看到所谓的客观的评价,而是一份给哥哥,给所有荣迷的一份礼物,或许,每一个荣迷心中都有一个张国荣的形象,都有不同的侧重面,都能说出让人感怀的话语,而这本书给予我们的,是对我们内心的慰藉,是对哥哥的怀念,是心中无法言说的感动和哀伤,是一份记录。时间愈久,就愈觉得哥哥的形象在内心中渐渐清晰起来,他的那些歌曲和电影,他留下的那些故事,都在内心当中自成一体,成为心中最难能可贵的回忆,被我一次次翻开来阅读和缅怀,我阅读的是哥哥留下的那些故事,缅怀的是哥哥生前的那些片段,我一次次从中寻找蛛丝马迹,想要寻找到有关于自己的出口,当自己难受时、失意时、迷茫时、困惑时,我都在这里,为自己,找到一个可以坚持下去的理由。所以,于我而言,哥哥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明星,而是一种精神,虽然我们失去了他,那么惋惜,那么痛心,但对于真正热爱他的人而言,他未曾远离,他一直都在我们心里,不曾离去,或许之后我的笔名也被赋予了一层含义,虽然故人已逝,却依然停留在那里,不曾远离一分一毫,他就像是一种信仰,一种我们内心的存在,永远都会在我们心里,像一部永动机,生生不息。我很感谢这本书,它就像是一个张国荣的年谱,一点点为我们铺展开来,把他做过的事情,他的那些往事为我们慢慢讲述,我想哥哥的传记不容易写,能够真正得到读者的认可更不容易,但就现在而言,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哥哥最好的纪念,用他的事迹来纪念他,用他的精神来纪念他,用他的魅力来纪念他,用他一直以来所坚持的那些梦想和信念来纪念他,我想,这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了。如今,十年过去了。你在那边,过得好么?你锋芒而来,粉身而去。你留下了一段熙熙攘攘的背后故事,把最后难得的清静留给了自己。很多寂静无声的夜晚,我都会想起你。想象着如果你还没有离开,会是什么样子。曾经的时光里与你为伴,我看着你的隐忍和坚强,脆弱和落寞,就像在看另外一个自己。很想问问你,十年了,你放下了吗?那些命运的不平,那些岁月的蹉跎,那些内心的痛苦,你都放下了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光影交错之间,那张我们熟悉的脸庞,在心中却依然清晰,十年过去了,哥哥从一个时代的传奇,变成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们依然赞叹他的风华绝代,依然唏嘘感叹他的一生。你是年华盛放的火焰,你是斜阳渐远的纪念,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如果真的有来生,我希望你不要再是今世的重复。曾经我看过这样的一句话,心生感叹,我想现在对你说,最适合不过了吧——愿你已放下,常驻光明中。   (新浪用稿)

已经是一种习惯

喜欢他,想念他已经是一种习惯,对他我觉得我始终都不曾狂热过,只是喜欢收集他的一切,买他的写真,看到有他或者唐先生的文字就想要阅读,看到别人在网上诋毁他的时候,我有事会还击,更多的时候是在笑,看到无知的人错过美好的事物,而自己没有,是不是很有种优越感,嘿嘿。leslie已经深入到骨髓里,特别是有一次见过了真正的忧郁症患者,才能真的明白哥哥那种优雅到底,从容到底的品质。其实现在神话他的人很多,与我来说,他不是神。他只是一个现实中乌托邦。身处冰冷的现实,到底是向往温暖的归处

leslie

对于我这样一个在你离开以后才开始弄清楚你和陈志朋区别的人来说,这些年,风继续吹,不管时间怎么变,我又在听谁的歌,还是会想念起你。没能在你在世的时候爱上你,在身后也是好的。突然想起一句词改编成如斯:了却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那一跳,将你留在我心中最好的记忆里面。

这么远这么近

喜欢这个书名,这么远这么近,不只是因为我喜欢那首歌,而是它很微妙准确地说出我们和哥哥的距离,我们的张国荣,我们的哥哥。从开始喜欢,便不断寻找,他的歌,他的电影,他的善良,他的调皮,他的真……越来越多的发现,会某一刻感觉离他那么近,又某一刻恍惚觉得,竟然离得那么远……时间大轨迹上用的是倒述,从2003年开始,试图以二十七个侧面来描述一个真实的张国荣,资料详尽,厚厚的附录,让人不禁对作者的资料收集感到无比佩服和艳羡。确实是一种喜欢,才能做到这种地步吧。但张国荣真的能够被描绘吗?作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感觉我们的答案会是一样的吧,不能。其实,也不需要,他便是他,我们被吸引着不断了解,一直欣赏,在每个人心中默默拼成一个形象,尽管这些形象不会完全一样,经管这些都不是真正完整的哥哥,但我们一直爱着,不管完不完整,我们相信的是那种共鸣那种喜爱的心情,以及,这个我都不敢用“值得喜爱”这个词形容的哥哥,因为他是那样好……我被哥哥收服,有差不多一年了吧,以前从来没有过偶像,文学科学演艺界都没有,只挺喜欢一个词人,李煜。某天回头向全宿舍骄傲地宣布,从今天起,我的偶像是张国荣!现在想来,她们当时是被我吓到了吧……宿舍有个女生,不同阶段喜欢过不同明星,神奇的是她爸爸很喜欢哥哥,据说小时候常听她爸爸放哥哥的歌,还曾被灌输过哥哥是多好的人,可惜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她和她爸爸分开了,没在一起生活。那天宣言过后的某一天,和她闲聊时,她突然说一句,如果是他的话,的确值得喜欢。撇开我当时的开心兴奋不说,当时突然出现一个想法,哥哥对她来说是特别的吧,在她和父亲的回忆里,留着深深的痕迹……昨天听了一个香港的电台节目,主持人森美,他说哥哥是他青春期的开始,一直活在他的青春回忆里(大概这个意思……),那是是深深的羡慕啊,能有哥哥伴着成长,那些青春那些回忆。但转念一想,其实我们有何尝不是一直有他的相伴,一直制造回忆,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时常觉得,怎么会那么晚才喜欢上,怎么会错失了那么多时间,但是,这终究是缘分,庆幸还是相遇喜欢。会觉得喜欢上哥哥时,我已经21了,已经不够年轻了,但没关系,幸好不是更迟的年岁,我还有那么多年用来爱他。不轻易喜欢上什么,甚至有些三心二意,但唯有你,喜欢上时便觉得会是一辈子,也许不同时期喜欢的方式表现会有所改变,但你在我心中的位置,我相信,永不会变,安好,哥哥。

你不曾真的离去

总体感悟:如果不知道作者的身份,初看这本书,会以为是非荣迷写的,因为太客观;再仔细想想,就会理解一定是荣迷写的,因为太透彻。非荣迷看这本书,很可能会爱上张国荣;荣迷看这本书,一定会更了解张国荣!作者其人:初识张先生,其实什么都不了解,什么都不知道,只能通过贴吧、官方网站、文献资料以及微博来一点点探寻。一次看似偶然其实必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宇文卿的微博,浏览她的主页发现她对张先生的日常了如指掌,这种了如指掌被称为“荣史资料库”一点也不夸张。作者其书:《这么远那么近》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张国荣评传,客观公正地评说了张先生的演艺生涯。虽然里边也有极个别的错误(宇文卿已经在微博上发了出来),但这并不影响这本书的可读性以及收藏价值。致荣迷:我也是一名后荣迷,加入这个群体之后,看到很多荣迷朋友的真善诚痴,再通过读这本后荣迷朋友的真诚评传,我再一次强烈地认识到信仰的力量。希望我们可以永远继续张国荣。致张国荣先生:这些年来,你不曾真的离去。

初来乍到后后荣迷感想

让后荣迷开始搜寻资料了解张国荣的是因为哥哥永远离别的那一天,而让后后荣迷的我真正想了解荧幕后的哥哥原因,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这次的10周年各类纪念活动和节目,是那些与哥哥接触过交往过的演艺圈朋友们以及歌迷影迷们对哥哥的毫不造作的敬仰与怀念之情,以及对他为人处事的评价,正是这份众人毫不造作的敬仰之情和中肯的评价,让我真的是很好奇的积极开始了解哥哥起来。当然,网上一些荣迷强大的怀念氛围也是激起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荣迷们的不断坚持,才能让更多的荣迷之外的人群,能有机会了解这位荧幕之下真实艺术家的传奇人生。所以,真的是要好好支持下资深荣迷的这本《这么远那么近》。看到荣迷们用凄美的诗词表达对哥哥的缅怀与深痛之情,理解的同时总让新加入的荣迷多少有点难以体会其中复杂的情绪,所以希望能以更直白的叙述去谈谈新荣迷眼中的哥哥吧~各种对哥哥的赞美之词不再多说勒~~~就在3月份,还未开始了解哥哥之前呢,我通过TED大会的一期演讲,演讲者是一位独特的艺术家,她阐述了她的人生故事,一种艺术家和粉丝之间新关系的独特思考感动到了我,她让我重新认识到,艺术家只有拿出绝对的诚意,才能不知不觉打动周围人,进而令这位艺术家有一份旁人没有的独特魅力。艺术家最重要首先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交流,才能真正的打动人心。对待他们热爱的事业永远是最真实、最原始,并且坦直于一切情绪之上的!虽然是耳熟能详的道理,但是,从她的人生故事中还是让我以前忽略的一点,真正的艺术家把真诚摆在了极高的位置,而艺术家对爱对信仰有着自己非常独特的理解。我想到哥哥被采访的一个片段,是他穿高跟鞋的表演当时被舆论称之为博出位,他非常气愤的抱怨道你可以去试试看穿高跟鞋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跳舞!!哥哥还委屈道他可是拿出了最大诚意面对喜爱他喜爱他音乐喜爱他艺术的人。诚意二字!让我又再次产生了同样效果的共鸣。所以,我真心体会明白了哥哥面对艺术他是真心实意抱着最大诚意在不断挑战与争取中努力前行的,才会有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以及随之而来的辉煌时刻。私底下,哥哥做人,他也像对待艺术一样足够义气,足够诚意。这点体现在,例如对待朋友他几乎是不分场合、不分男女、不分个性,抱着最大的热情和诚意去与周围的人打交道。他面对节目访谈等几乎是毫无保留的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如此坦白直接真为他捏把汗。他一直有帮助比他资历小的后辈、一直支持着香港演艺行业,就算不得奖也照样出席参加颁奖典礼、他拍电影最大的收获是能够交上不同的朋友、所坚持的饮水思源的理念、他愿意推掉商演参加一些慈善晚会 (人到中年依然那么率真,在被人夸赞时那些毫不掩饰的骄傲得意自在的眼神,怎么能不让人觉得他原来这么萌呀~~~!)无论是荧幕前还是私底下的哥哥眼神丝毫看不出虚荣浮夸,恰恰完全相反,自始至终都是如此干净透彻的一双眼眸,这些都让我了解到真实的张国荣是什么样的。除了英俊的外表、率真完美的个性,上天还赐予了哥哥一个机智聪明的头脑,这点体现在他表演时的天赋,在访谈节目中的健谈,他在主持时的口才,还有他的重要决策也很聪明。在人生最闪耀的时候毅然退出舞台,在别人眼中非常意外遗憾的事,他却最中意俗话说的“见好就收”的正确选择。(嘿~这事也就一点不遗憾了~留下自己最完美的身影让人回味~多好啊~) 另外,补充一点我总认为率真的人,眼神应该更明朗的,但是哥哥的眼神有时又特别犀利,好像能一眼看穿事物,包括看穿他人的想法或者目的,这和他的机智聪明分不开吧。)最后,再想谈谈哥哥的爱情一些想法。身为老腐女用最真实最原始的情绪去看待哥哥与唐哥之间的感情。爱情本该就是2个人之间的爱情,而不是狭隘的限定在男人与女人之间。无论哥哥喜欢女人也好,喜欢男人也好,都替他高兴。而且,能被哥哥喜欢上的人,唐哥的为人一定非常好,唐哥的本事也一定非常的大。。。他们可以做兄弟做朋友做恋人,这个幸福感只有他们2人能切身体会吧,也无需更多评价了~~最后的最后,再想说下哥哥得的抑郁症对他死有多么大联系,以下是我所了解的抑郁症这个病,如果有不对之处,还请指正。抑郁症不是普通的心理疾病,从心理和精神上除了让人内心深处有极度抑郁和焦虑感,极度的自卑感以外,在生理上也有反应。必须靠服用药物支撑生活。这个危险的阶段,必须靠药物先缓和生理上的反应,因为抑郁常容易产生幻觉,常容易想要自杀(这可能并不来自心理而是来自生理的强迫反应)。举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真实感受,一开始她根本不承认自己得过抑郁症,像她这么能干成功的人,怎么会得上心理的病呢。等她后来意识的时候又太晚了,。不管从心理上和生理上反应一点点强烈,最后是逼迫着自己常常有冲动自杀。一般性的自杀,比如服药、割腕、迫害自己时是不会立刻死的,所以,常常会自杀未遂,被自己或亲人从死亡线上又拉回来。当有特别特别强烈的自杀意愿时,就会想到跳楼,更要命的是,跳楼往下望的时候,那些随风摇摆的树枝,就好像招手一样,欢迎你跳下去,而且一点也不疼,是让你舒服开心的事儿。(这就是为什么抑郁症的人都有那么大勇气跳楼,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件舒服解脱的事情,而不是平常人眼中的恐惧。从心理他已经给自己设定好完美解脱的结局,从生理他已经完全不惧怕自杀这回事,这能不死人吗???)当然大家都知道抑郁症是能恢复的,这需要无比强大的内心,也需要经历非常漫长的过程。而哥哥因为天生完美和极度自我的性格加上从小到大缺乏的父爱母爱内心深处那份孤独感,另外他最中意的当导演拍电影最后的夭折,多种因素可能是造成哥哥如果要从抑郁症中走出来,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这最后惨烈的结局不难想象得到。最终,他在抑郁症面前,没有像在艺术之路上赢得一次次胜利。而是输给了抑郁症。或许真的是宿命吧。(在我看到这本《这么远那么近》中的分析后,似乎更清楚一点,哥哥最后的死直接原因还是生理上控制不了,而非来自心理问题)他在的时候原来是离我们这么远又那么近,他不在的时候又是离我们这么远那么近,哥哥的一生值得更多的人回味,这些深刻感受会影响陪伴与之共鸣的人一生。P.S. 对哥哥的了解非常有限,因为真正去了解哥哥还不到十天。在这里最后只想说,感谢上帝能够让这样一位独特美丽的艺术家诞生于人间,最后留给我们这么多美好的回忆与不同寻常的启示,仿佛他不曾离开一样。让我们不要再去伤心他的离去,而是更好的传播他带给我们积极的正能量吧~!

你看,这是个HE哦

跟我一起买了这本书,翻过大概之后的荣迷同桌这样跟我说。为什么呢?因为你最后看到的是一个好年轻的哥哥正要开启生活的光明结尾啊。于是我问她,你还记不记得《斯图尔特:倒带人生》,那是什么样的结尾?她和我一起看过,曾经在结尾的长镜头处泪流满面。然后她许久没有说话。倒带人生是一部结构跟本书非常相似的作品,且都是真人传记,看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将两本书进行对比,同样的倒叙手法,呈现出的效果却完全不一样。前者令读者一步步地明白主人公开头的死亡是怎样形成。而在《这么远那么近》中,痛苦的迷惑却逐渐加深:越是往后,越是无法接受开头。我并不太想多说作者的资料多么翔实、感情多么丰沛、脉络多么清晰……这些已经被说得太多了,也太寻常了。特别是,当我为了哥哥买下一本传记的时候,我不仅仅为了看“资料”和“怀念”,那些东西,网上没有吗?一个真正的作者,可以让她的读者自由思考。传记,和记录片一样,是在同样的艺术形式下最近乎客观的一个类型,但它永远无法避免渗透着作者的主观倾向,尤其作为fans写的传记,爱字当先,如何把握一个微妙的度更加重要。自然,行文简洁有力,不蔓不枝,感情适度,在这方面为本书加了不少分,可真正起到突破作用的,是这一个颠倒的结构。大多数传记都具有洗脑的作用(非贬义),因为它们的行文符合人们的思维惯性,连续的时间轴令读者毫无阻碍地一路顺着作者的逻辑读下去,接受了设置好的因果链,而疏于思考其间的推理细节,当你从生到死地建立起某人的形象,那只是一个作者绘好的形象。可如果时间轴非常态呢?如果文中的过渡难以瞬间理解呢?如果上一页死去的人,这一页还活着;上一页流光溢彩的人,这一页还是青涩的少年呢?读者会思考,是的,我们会思考,为什么这些变化会发生,我们会主动把前后材料进行再次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我们会亲自探寻哥哥的一生,由内而外,一层层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旅程。渺远时空中,过去与现实形成的巨大张力,如此真切地触痛人心。这次自发进行的描摹和逆推,是一个作者所能给予读者最大的尊重。回转来说一说哥哥我在前面写过,看完全书,更加不能接受开头,因为第一章(包括第二章结尾)是与后文割裂的,没有因果,没有逻辑,无论怎样求索也想不明白,为何这样?逆推到了最后一年是无解的,因为哥哥的悲剧是一场难以转寰与解释的天灾。你看,他这样美,这样好,这样骄傲,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坚持着自己的灵魂。当时光倒溯,那个自信真诚的中年(这俩字怎么这么违和……),风华夺目的青年,飞扬跳脱的少年,一一向读者走来,这是一段完满无愧的岁月,每一个碎片都折射出生命与艺术的光辉,你几乎要相信了,这样的人生理当受到神佑。然而,韶华凋零,宛如梦幻。忘记哪本书问过,为什么人活在这世上,要承受这么多的苦难。为什么你要承受这么多的苦难。我知道他曾经多么希望自己好起来、活下去,用尽一切方法不愿意倒下。我知道他曾经多么痛,多么痛,却没有一个人能救救他。我知道他在选择的时候,该有多么难过。这不对,每个人都会这样说,这不对,这不公平,哥哥的一生,不应该是这样。但就是这样。翻到被认作HE的最后一章吧,那里有一位20岁的年轻人刚刚迎来自己的第一次绽放,他留着半长的头发,轻唱民谣,台风稚拙。如潮掌声还等在茫茫前路,所有的辉煌与落寞,一切爱与遗憾,都远未开始。他正向我们走来。

他是巨星,他是传奇,他也是凡人

2013年,这是张国荣先生离开人生的第十年。有人念念不忘他的巨星风采,有人赞他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他的名曲一直被传唱,他的影视作品一直被重播,每一年他的生辰死忌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从演艺圈到普通民众都记得“张国荣”这个名字。他成为一个“传奇”,赞扬的、猎奇的、贬损的种种文字将他围绕,于是,很自然,很多人都会忘记他也曾经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了最后的“传奇”。能把这个过程耐心还原的,也许除了曾经陪伴在张国荣先生身边的亲朋,也就只有粉丝会竭尽全力这么做。所以当磨铁的韩志先生给我电话,告诉我有这样一个请荣迷来写张国荣先生传记的出版计划时候,我异常激动——这实在是太过难得的机会了。荣迷有多渴望有一本客观而真实、详尽而生动的张国荣先生的评传作品问世?而拥有最详尽的张国荣先生生平资料的粉丝非常年搜集有关张国荣先生的中英日韩各种原始报导的宇文卿莫属。这部作品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诞生,在这个基础上选择了它的作者。我得先讲,这虽然是一本粉丝为偶像写的评传,但绝不赚眼球,求卖点。作者宇文卿作为张国荣先生的忠实粉丝,在再也看不到偶像新作品的十年里,将偶像四十六年人生的每一段经历的资料搜集、整理、核实、还原,真的是这么远又那么近地拼凑出了偶像曾经鲜活的人生,然后一一记录下来,完整而朴实。这种怀念的方式,早已经不是将偶像作为舞台上膜拜的对象,而是把他当做生活里的亲人,为他补写了这么多年的日记。因为这样客观的方式,才会有这样朴实的记录,这是这本书最不同于其他评传的地方。不神话张国荣的艺术生命和人生之路,不夸张他的成功、不掩饰他的失败、不非议他的死亡;还原他的努力、还原他的因为努力而成功的每一个阶段,还原他的彷徨、还原他在彷徨之后所做的每个人生决定。所以在这本书里所讲述的很多张国荣先生的平生事迹是大众不知道或者从未曾真正去了解过的。这样的张国荣,才是曾经和我们生活在同一蓝天下,虽然拥有出众的才华和我们大多数人不可能拥有的辉煌成就,但是也经历了人生的挫折和苦痛的凡人张国荣。拨开坊间种种离奇传闻,让不熟悉张国荣先生生平的人们看到音乐人张国荣、电影人张国荣、好人张国荣、平凡人张国荣。“巨星”从来都不会随随便便被成就,“传奇”也绝对不是一蹴而就。其实张国荣先生很喜欢演平凡的小人物,譬如《色情男女》里头的阿星。阿星有句台词:“什么是做大事?把一件事从头到尾做到成功就是做大事。”张国荣的一路艺术人生,几多艰辛和拼搏,他的艺术成就就是他的人生成绩单,就是他从头到尾做到成功的大事。所以他的成功绝不是“传奇”,他成为“巨星”也绝不是偶然。在这本评传里,他就站在了我们的对面,告诉我们“他是巨星、他是传奇、他也是凡人”。

不会忘记

张国荣在演唱会说:你们会不会忘记我啊,希望你们不要忘记我!看完这本书,我想说,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你的。本书完整地阐述了张国荣出道直至离开我们的这段传奇演艺路,他带来的一部又一部经典的电影,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演唱会,这样的你,我们怎么会忘记?但稍微不足的是,书中反反复复写他巨星的形象,同样的话重复出现读多了会麻木,这是我个人的感受。但这仍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书

我们的哥哥——张国荣

如果你了解他,你就一定会爱上这个男人——张国荣。这本书就可以是你喜欢他的一个开始。《这么远那么近》本是哥哥和黄耀明合作的一首歌,表达的是与自己冥冥中注定的有缘人的感觉,忽而远忽而也许就近在咫尺,哥哥在歌曲中念得对白,声音虽有些沙哑,但正好与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相适应。现在宇文卿的书《这么远那么近》却是表达了我们这些荣迷的心声,我们哥哥时而会觉得哥哥在电影中离我们这么近,但时而又觉得那么远。作为一个后荣迷,我无法去像其他的追族们一样去演唱会现场和他一起stand up一起唱着歌,无法去盼望新影片的播出,无法去新专辑签售会激动地等待只为到近身得到一个签名和一个微笑,更无法去参加他的生日会为他庆祝和他一起互动欢度新的一年,我们能做的只是去追忆他的点点滴滴,但这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因为他的人格魅力和精湛的演绎。看过宇文卿写给荣迷的第二封信,“二来我自己比较反感拿偶像赚钱。”我当时看到这句时我突然了解了,这是一个真正的荣迷。她也是一个后荣迷,能做的只剩追忆,但她却帮助我们去一起忆。考据派的荣迷,她将自己得到的关于哥哥的活动,语录,幕后,都完全无保留的传递给大家,荣迷好像都有这个怪癖,让身边的人都去喜欢这个男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翩翩浊世佳公子”——张国荣。最近马上就要到他的去世十周年纪念日了,我很惭愧的说每年的四月一日我都是当做愚人节来过的,今年的四月一日对我来说确实个伤心痛苦的日子,因为今年我认识了哥哥。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报道现在就已经开始袭来了,音乐播放器上有他!网址导航首页有他!视频播放器上还是他!微博、书籍专栏、娱乐节目都是关于纪念他的活动,这次远在香港,我也就只能望港兴叹了,原来看过一个报道说喜欢香港的理由,有张国荣排在首位,我很相信这个排名。我也是原来对香港完全不了解,之后去图书馆借关于香港的各种书,2023年4月1日我一定会在香港的。这本书从2003年开始写起,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并没有按顺序从头看起,也许对于后荣迷来说这样的顺序才是一个理想的顺序,我却直接翻到最后一部分:张国荣生前所行善举不完全记录,是的,不完全记录,有谁能全部列举出他的全部善举呢?世上应该没有人可以全部列举出来吧。接着倒着看,我想一步一步看“伟人“的成长脚步,就可以为他欣喜为他癫狂,我觉得这样的顺序更适合我吧。有人说“哥哥”这个叫法让人觉得有些假,可是张先生在一个访谈节目里明确表达过,他喜欢这个叫法,他不喜欢别人直接称呼他的名字,因为“哥哥”会显得亲近很多,像家人一样。有时都会很庆幸自己也姓张,可能有些自作多情,但我真的很骄傲。我有一位哥哥他叫“张国荣”。他,离我们这么近这么近这么近……他,也许不属于我们的年代,但却是永恒的经典。

依然感动

开篇尤其重要!相信可以解很多人的惑。以为从10年至今,我自己看过的资料已经不少,结果看这本书又多次被感动。有的插画能让我想起是出自哪部电影,有的插画竟想不出来。书中太多感人事迹,太多的励志事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那所谓的书评

我得先声明,这的确是一篇我所理解的“书评”,说到文学,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文学功底太浅,所以理所应当达不到那种可以用来炫耀的地步。我不玩豆瓣,素知豆瓣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看那些书评便可知),所以自己从不敢轻易涉足。而此次大胆写下这篇“书评”,也都是因为看了贴吧中的一片帖子,而想碰碰许久没有光顾我的运气。写这篇“书评”之前,我认真看过了《远近》的每一篇书评,不由地感慨:文笔太好,遣词造句绝佳。但是如果站在一个尚未读过此书的读者的角度也不免生出一个疑问:这本书为何值得一读?那么多谢张国荣先生的书,我为何要非读此书不可?看着大篇幅读后感似的书评,也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便是:有兴趣了解张国荣先生,却未必要读这本书。废话太多,现在便开始这篇浩荡的“书评”。书到手之时,我便迫不及待翻看其中的插图(这是我的习惯,说得不好听就叫“花痴”,好听点儿,那就叫“欣赏美”)。我一直认为插图是一本书的精髓,插图的选择更能体现作则的用心程度,所以便从插图开始说起。本书的插图大致来源于三位导演的作品:张国荣,王家卫,陈凯歌。其中王导的作品出镜率是比较高的,而程蝶衣作为张导演艺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当然是不可缺少的。最后,我之所以将《热•情演唱会》归类于张导的作品,是因为from angel to devil的舞台理念早已让这场音乐会升华为一场视听盛宴,完全可以当做一部音乐电影来看,甚至其艺术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一部电影。总的来说,插图够精美,作者也够用心。再说句题外话,当室友看到《热•情》的长发造型时,大叫:“哇,我觉得哥哥的长发造型好man啊!”所以在此顺便吐槽香港不良媒体的品味及其哗众取宠的能力。接下来,谈谈整本书的结构及内容。早在之前便听说,这本书的结构很新颖,没想到书一入手,更觉得它巧妙的构思与布局能给人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每一张的第一页都收录了哥哥的经典语录,当然这些话与章节内容紧扣,作为每一章节的点睛之笔,则更像是哥哥的自我宣言。从03年讲到77年,作者并没有按我们习惯性的思维来讲诉哥哥的行路历程——初出茅庐的小子如何成长为“颠倒众生,吹灰不费”的传奇。相比这种平淡的叙述,作者从03年写起,此时的他拥有全世界,但全世界却未能留住他。然后时光的指针逆转,随着时间渐渐向前推移,使我们终于明白“爱这世界哪够爱你伟大”是必然的结果,一直写到77年,我们仿佛看到哥哥重新站在了“亚洲业余歌手大赛”的舞台上,风继续吹着……不同的书其侧重点定会不一样,不同的人群所爱好的书的类型当然也不尽相同。《禁色》的内容很学术,我看不了多久,就想睡觉,对我来讲,它更像是在进行学术研究。《电影世界》和《六十一世》则侧重于哥哥电影方面的成就。《时光》就比较生活化,读着也轻松得多,愉快得多。至于《远近》这本书,就像是作者所说的“试图以二十七个侧面来描绘一个真是的张国荣”。其中涉及电影,音乐,生活,作者通过对各级资料的详尽整理,再加上免不了的个人主观情感,使得每一个文字都似有血有肉,以致于在读某些章节时,不免心中哽咽,为哥哥的付出感到不值。本书一字一句都旨在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张国荣,但注意作者的用词“试图”,当然这本书并没有达成它的目标,因为谁也没有能力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张国荣给我们,因为“我们所知道的张国荣,只不过是我们听见的、我们看见的、我们认识的、我们以为的、我们幻想的……都不是完整的‘真’的张国荣。”但从本书的附录,标注便可看出作者的确是担得起“资深”二字,为了这本书也是下足功夫的。套用哥哥的话讲:只要是用“心”去做的书,都是值得读的,并且是值得深读的。唯一不足的便是其中有几处错别字,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审书人对编书人太过信任,不过,几个别字完全不会削减这本书的价值分毫。如果说,听《这么远,那么近》,只为了听哥哥那几句旁白的话,我同意;如果说,《这么远,那么近》是一本值得荣迷收藏,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的话,我更加同意……

陪你倒数 - 荣迷眼中的Leslie艺术编年史

在过往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陆一直没有一本真正地完整回顾Leslie艺术生涯的著作。也许稍稍有名的是骨灰级荣迷的灰那本有名的"与他共度61世",但是那本只是从电影作品来论述的书籍,真正能把音乐,演唱会和电影一起涵盖的书籍还是空白。所以这次"这么远那么近"出版前夕所打的宣传词"荣迷珍藏的张国荣评传"和作者宇文卿的名字变成了最大吸引人之处。以前在网上看到过很多荣迷写的文章,有些文章写得太妙了。我曾经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把这些文章集结起来,按照电影抑或音乐分类,编辑成一本属于荣迷自己的乐评或者散文集,那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因为看着这些或多或少熟悉或者陌生的文章,那种内在的感动和共鸣总会令你得到满足。看到此书的目录的时侯,感觉宇文卿的确找到了直达荣迷内心的钥匙,这样按照时间倒数的方式,其实是在陪伴荣迷一起回顾老哥的艺术历程。99年的时候是老哥陪我们倒数他的音乐生涯,而14年后的今天是宇文卿"陪你倒数"那些我们"共同度过“的美好的日子。我觉得不管你之前是老哥的歌迷或者影迷,或者完完全全的哥迷,都能在这些章节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特定的年份。如果你不是荣迷,在这些章节中找不到自己的部分那也没有任何关系,这时候你可以完全"由零开始"了解这位伟大艺术家所留给我们的巨大艺术遗产和人生奋斗历程。这本书在音乐和电影方面都互相平衡着,所以浏览的过程其实更是一部老哥的艺术编年史的回顾。与那些官方出版的回顾史书籍不同的是,由歌迷自己执笔的文章在读起来更加得贴心,感情更加细腻。

不知如何说起

倒叙的手法去追诉哥哥的一生,尽让我哭了数次。《Monica》中的热情舞蹈,《我》的真情独白,《沉默是金》的坦荡表情,每一次看这些演唱的视频,都历久弥新,再看次此书时,仿佛他就站在我的身前。我开始真正认真地去看他的每一部电影,不管奖项荣誉,给我的都是最真实的人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永远的张国荣,永远的哥哥。他的一生永远是那么的光明和磊落。至此我的世界再无愚人节,我愿如你从一而终。

由零开始

2013年3月29日,启程赴香港之际,接到了这本书的快递。十几个小时的路途,300余页迟迟读不完,常常哽住难以为继;也是这十几个小时的路途,因这300余页,令我不仅离他所在地越来越近,更离真实的他越来越近。有句话说:喜欢张国荣是一种能力。一直觉得“荣迷”是一个引以为傲的身份,直到见到这本尚且带着墨香的书,我才发觉我这个十余年的“荣迷”做的多么不够格,常常责怪媒体对他的中伤和公众对他的误解,然而我们又何尝真的懂他?彼时,林夕曾作诗纪念道:我们输给了情绪却战胜了永恒。曾经感叹天才多脆弱,这个叫张国荣的天才也不例外,从儿时的亲情冷漠到生不逢时的被命运排挤,直至娱乐圈的明枪暗箭,他是被这些年月累积的痛所击倒。然而我们都忘了,香港有句俗语叫张国荣也要熬八年。历经种种磨难,他终究还是熬成了国际巨星,他怎会不懂坚强?他如何能轻易被情绪击倒?这本书的作者我未曾听过更无缘见面,但仍是佩服他/她力求客观的写作态度,人物评传最忌主观过度和凭空编造,为此作者宇文卿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无论是哥哥自己的言论还是第三方的论断,很多资料和信息我这个十余年的荣迷也是头一次看到,笑,只能怪自己在荣迷中段数太低。其实看到头几页已经触及泪点,作者说哥哥用生命完成了一个使命——引发全社会对抑郁症的关注,也是透过这本书我才知晓,原来抑郁症分两种:心理与生理,而哥哥,恰恰是第二种。正如书里所述,北京电影展览馆如此介绍:张国荣因抑郁症病逝。看到这行字泪如泉涌。我曾在十年祭文里写道:台上和台下,是世界上最近也是最远的距离。是的,无论我们如何中意你心疼你,那些欢呼喝彩也无法抹去病痛之殇。幸有这本书 ,我不会再武断你是敏感脆弱的,我只会叹天妒英才,若非你的坚强不屈与厚德善心,这46年人生传奇也难轻易成就。幸有这本书,我不会再随众附和“张国荣就是人戏不分的程蝶衣”,正如作者所说,戏路如此宽泛的你,如何能人戏不分?哪一个角色都不是真正的你。幸有这本书,荣迷可以更骄傲的继续宠爱这个独一无二的张国荣,因为他不仅是个出色的歌者、演员,他还是个集创作、导演等才华于一身的艺术家,他更是个修养品性、道德内涵都值得学习的人格榜样。2000年热情演唱会,曾经为香港媒体扭曲报道而生气的哥哥,其实,他最需要的不过是一份理解。也许,为超前的艺术与真实的自我付出不被理解的孤独,是上天对天才的必然磨练。谢谢宇文卿,至少让看过这本书的人,由零开始重新认识一个真实的张国荣,可以离哥哥近一点,再近一点。我坚信,每一次对高尚灵魂的仰望都会令我们自己的人生更加纯净一些。十年,一切如昨。香港之行后,我突然明白,你永远都不会再离开我们了。知你不愿见我们落泪,哥哥,这十年是一个心理适应期,以后我们应承你:不再伤心只会继续宠爱,继续宠爱张国荣。I will remember you.不变,不改变。

你就是你,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如果你了解他,你就一定会爱上这个男人。初见哥哥,便是《霸王别姬》中不疯魔不成活的程蝶衣。忍不住去接近你,想了解你更多,更多。至今每次一看到你,一听到你的消息,我都忍不住叹息想哭。你是这样独特,在虚化浮躁的娱乐圈,你就是你,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人生是美梦与热望,梦里依稀有泪光”

张国荣的歌陪伴了我的所有成长,虽然那个时候的我还过于年少,而根本忽略了那些歌曲那些艺术形式所表达的所有内在,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不断增长,我终于明白了国荣彼时的彻悟应该说,不仅仅是属于他一个人的,而更加是属于那些如他一样矛盾中挣扎存在的生命。《这么近,那么远》是资深荣迷宇文卿为纪念张国荣逝世十周年而专门编选的国荣评传,本书通过翔实的记录,不仅将他的歌、他的电影、他的舞台魅力,他只实现了一半的导演梦想以及他处世为人的真实本性都立体地展示了出来,还还原了一个风云变幻时代,让我们看到他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看到他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存在的各种挑战与苦难,这是非常可贵的。读它的时候,音响里正循环播放着张国荣的《倩女幽魂》和《沉默是金》, 我虽不是十足的国荣迷,但是此刻,当那些熟悉的旋律熟悉的男声幽幽地送到我的耳旁的时候,我还是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忧伤袭来,悄悄流下泪来。我对他的歌很是喜欢,不仅是因为国荣真挚而全情投入的演唱,更主要的是他的歌曲每一首都能够轻易地触碰到倾听者心灵的最柔软之处。“始终相信 沉默是金是非有公理 慎言莫冒犯别人遇上冷风雨休太认真自信满心里 休理会讽刺与质问笑骂由人 洒脱地做人……”我笃信进入中年的张国荣必当是获得了某些关于生命和关于存在的思考的,否则他也不会在《沉默是金》这首歌中反复地提醒自己“笑骂由人,洒脱地做人”了,他让热爱他的人真切地看到和感受到他的坚持和他的努力。但是命运弄人,我们终于还是无法预知他的生命中那些施虐地横亘前路之上,使他不能再有丝毫的力量或勇气去面对的羁绊,终于还是要接受他永远地沉默的现实,于是就这样把所有的是是非非皆摔在自己的身后,只留给这世间纷纷扰扰的尘烟和沉甸甸的一声叹息。或许这才是他给沉默是金所做的最为决绝的解释。“人生是 美梦与热望梦里依稀 依稀有泪光何去何从 去觅我心中方向风仿佛在梦中轻叹路和人茫茫……”他是去找寻自己心中的方向了吧!不知道天堂里是否还有是非,是否还有怅惘?也不知道早已归于天国的国荣大哥的梦里依稀还有泪光?但是我却清晰地明了,他带给我的所有美好和一个时代的印记都像他留给这个世界那些永远也听不厌的歌一样,依稀地停在某个街角,守候你我。

一个荣迷的十年

听到十周年之际出版的张国荣最新评传是由宇文卿来操刀,内里就已经先放了一百二十个心。一位艺人到了这样的级数和地位,他的传记绝不容易写。一来必须对其生平有细致入微的了解。二来对整个演艺界乃至文化圈都要具备相当程度的认知和见识。三来最好对传主有感情,偏爱也许会失之公允,但毫无感觉的传记却一定枯燥不可读。再者,还需有一定的笔头功夫。所以一直以来,窃以为最适合为张国荣立传的,要么是与他最亲密、一路看着他成长的经纪人陈淑芬女士;要么就是像洛枫这样的香港文化研究者;或者索性就是有识见有积累的荣迷——宇文卿无疑就是最后一种。几乎所有的荣迷都曾有过一个相同的愿望——将来要做一本“张国荣年谱”,详详细细地记录他每天做过的事。然而资料故纸浩如烟海,哪里又那么容易做得成。只有宇文卿胆大心细,在微博上连载“荣史上的今天”,什么时候在哪里拍电影的外景、什么时候在开演唱会、什么时候接受了某报的访问说了哪些要紧的话……都一一被她挖掘出来。熟悉的人后来索性叫她“移动的张国荣图书馆”。收集是一回事,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叙议成文,则又是另一件完全不同的浩大工程。如今看到《这么远那么近》的目录和一篇篇整齐的文章,不由得再次感慨:一字一句得来不易,粒粒皆辛苦。27年的从艺生涯,被宇文卿以27个年份和主题为线索串联起来。主题的丰富性恰恰也是传主本人的精彩。和市面上大量的张国荣画传不同,书中所有引用资料都有出处,绝不YY了事。文风更是质朴扎实,那些空无一物只知用华丽辞藻堆砌出一堆花拳绣腿的所谓评传,一比便知高下。细读文章就好像拉片,电影掺杂着生活,镜头就这样一幕一幕地闪过眼前,叫人随着剧情的起伏或喜或悲。感慨之余又想起当年那个令我不断点头的排比句:歌唱得那么好以至于演技不必过人;演技过人以至于不必有出众的才华;才华出众以至于人品不必完美……但张国荣偏偏像求全责备一样地做到了。曾经在与一位作家讨论“德艺双馨”问题的时候我们不约而同地笑道:“这就是个伪命题”,对艺术家何必苛责德行?或者说艺术家的超人才华里本身就包含着离经叛道乃至惊世骇俗的一面。然而面对张国荣时,才艺如此出众,人格魅力亦如此慑人,实在并非一般思路所能涵盖。曾经我以为自己当年会成为荣迷是因为年纪小、容易被打动,也许随着年纪的增加,见的人越来越多,这种偏爱就会慢慢削减。十年之后的今天却发现,见的人越多,越觉得张国荣难得的好。有人说,他是“用美来传道的人”。有人说,最佩服他的才华。也有人说,被他人品的正能量吸引。总而言之,喜欢他基本上不是一件可以选择的事情,这是另一个版本的“一见杨过误终身”——在偶像纷纷坍塌的年月里,这位上世纪80年代已经成为偶像的艺人,还在成为更多人的精神指引。荣迷间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作“我之所以能做到今天这样,是因为曾经遇见张国荣”——2003年他刚离世时,许多后荣迷还没有从大学毕业,大家不约而同地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希望自己将来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并说出这样一句话。如今十年过去,仅仅是荣迷在张国荣研究史上所做的努力,已经叫人惊讶——宇文卿写了评传,的灰出版了《与他共度61世》,未再以他的歌曲为题创作了多本畅销小说,荣雪烟协同香港编导每年召开研讨会,RED MISSION继续张国荣歌影迷国际联盟举办过多次纪念晚会、《霸王别姬》艺术展跨国巡游……这么远,那么近,是离愁,也是你虽离开,却散落四周。

生而为人,实在无须说抱歉

去年的四月初,几个朋友小聚,周伟姗姗来迟,神情间难掩疲惫。酒未满上,他点上一支烟,“刚去K歌了,把哥哥的歌都唱了一遍”。淡淡一句,已觉他喉咙沙哑,悲伤难以自抑。这种一个人去KTV的事情,他做得出来。席间大家没有再提那个日子那个人,有些情愫,不必言说便已感同身受。03年的四月一日,我们还因“非典”被禁足在大学校园,哥哥跳楼的噩耗那时像是愚人节里的一个玩笑,后来有八卦说他并没有死,而是隐居到大陆的某个山里。关于他的消息,我都没有去刻意关注过,向来不追星,对于光环之下的男男女女,只作旁观,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我算不上合格的“荣迷”,上学的时候没有买过他的盒带,也没有把他的影片都看过,没在墙上贴过他的海报,没在书里夹过他的相片,甚至一首完整的他的歌也唱不出。大学时的男友,喜欢哥哥的歌,总是用鳖脚的粤语任何时候在我耳边哼唱《风继续吹》“你已在我心,不必再问记着谁”。我也因此将MP3里拷进哥哥的几首经典曲目。时至今日,哥哥已逝,情人也已成故人。只是每每K歌,我们这些七八十年代的老家伙,煽情地唱起往日的老歌,未免勾起难以治愈的旧伤,隐隐作痛。痛的是朝华易老,痛的是青春不再,痛的是那个多情的年代已逝难追。我老板喜欢吃兰州拉面,说吃起来特有仪式感,我纵然对仪式这种东西无感,倒也觉得有些时候它存在的必要。周伟用唱哥哥的歌作为纪念哥哥的仪式,到我这里,便是每年此时,看一遍《霸王别姬》。《家有喜事》看的是星爷,《春光乍泄》看的是梁朝伟,《英雄无悔》看的是发哥,唯有《霸王别姬》,我满心只为从一而终的程蝶衣。“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此境非你莫属,此貌非你莫有。”袁四爷的一句“风华绝代”,当真是张国荣当之无愧的写照,温婉多情如哥哥,最终也逃不开虞姬的悲凉命运。每次虞姬问霸王夺剑自刎的时候,我总是想到哥哥结束自己那一跃。“说的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人生在世如春梦,不能开怀,只能对自己无情。牡丹亭的戏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可以死,死可以生。情关难过,漫漫此生,曾有一人同心,不算磋舵。夜难静,哥哥的情,有谁共鸣。93年的片子,距今已20年,转眼哥哥已去10载。十年生死两茫茫,我也从一个懵懂少女到如今一个依旧。懵懂的30岁女人。去年年末,听闻公司要出哥哥的书,这又一次让我坚硬麻木的心再次柔软。《这么远,那么近》,是啊,那么远的程蝶衣,这么近的张国荣。当样书此刻摊在我的手中,耳边依旧是哥哥的《沉默是金》,“是非有公理慎言莫冒犯别人,遇上冷风雨休太认真,自信满心里休理会讽刺与质问,笑骂由人洒脱的做人”。这本图文并茂的书不仅能让人看到哥哥的风华绝代,还能让人掩卷思量生死,感慨活着的百般艰难万般无奈。生而为人,努力为人,实在无须说抱歉。日前回家,和母亲说大衣的扣子掉了一枚,央求母亲帮我缝上。母亲便戴上花镜将大衣上的所有扣子重缝了一遍。一边缝一边唠叨我只身在外要冷暖自知,继而说到我幼时体弱,三天两头要抱着我往医院跑,赶不到医院,便在路上中风抽搐。两年住了七次院,医院的大夫护士见我如见自家孩子。我不止一次反问母亲,我既然那般不争气,您没有想过把我掐死了之?母亲玩笑说,怎么没想过。我撅嘴赌气,说死了反而好了,省得气你这么多年。其实一枚扣子而已,针线几针,我岂不会自己缝了?只是难得在家,便格外珍惜能和母亲撒娇的片刻。我们并没有选择的余地,既然艰难的来到这世上,又怎好动辄言死。哥哥的选择自是有他的不可言说,四外婆的轻生也一定是痛定思痛,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倒要各自珍重了。回京时依旧是浓得化不开的雾霾,冷得拂不去的春寒中,到处弥漫着缅怀哥哥的水样春愁,大衣裹在身上,暖在心里。今夜,点一盏烛灯,饮一杯浊酒,心心念念那个人的好,然后告诉自己,坚强活着,为了爱我们的那些人。

我是哥哥教派的虔诚教徒

风继续吹,哥哥继续型。——发哥周润发或者再用那句从葛大爷那充满喜感的脸却用无比着魔的神情,说出:“此貌非你莫有。”可是现在我更想说的是:“leslie,此境非你莫有”。我只是一个后荣迷,很后很后的荣迷,哥迷,leslie这个名字,之于他,或许只是因为他喜欢Leslie Howard才用这个名字,然而却有很牛掰的评论说他这个亦男亦女的名字,其实可以反观到哥哥心中其实是有女性偏柔美的一面,我记不太清了,也不深究说出这番话的人是在褒奖他对跨性别文化的贡献还是暗示他的性取向,可是在我心目中,他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男人。说到这里我得引用学友的一段话:哥哥是一位具备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能歌善舞,演技精湛于一身的艺人。就我所知及亲身经历的,他是个敢爱而勇于承认,敢言而不失分寸,对长辈尊敬、对后辈提携、对爱情专一、对工作专业、对生活认真、对家庭负责、为朋友竭尽所能、心地善良、无论开工、约会,从不迟到的人。我记不清与哥哥结缘于何时,张国荣百度贴吧绝对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开始想知道他们为什么如此忠心,想知道哥哥究竟有什么无穷魅力,慢慢的,陷进去了……像梁朝伟在花样年华中说的,很多东西,就是不知不觉来了……因为他,我开始对电影着魔,归根结底是对他着魔,觉得这世界上还是会有一种很特别的感情,就如我和他,本来是平行时空没有交集,因为我们彼此不相识,他之于我,就像天上的星星,可望不可触及,他会远远地站在五光十色的舞台上挥洒魅力,而我就在静静的角落处,享受他带给我的世界,便认定这是上天的恩赐,他之于我,就是恩赐。他有着中华传统的一切美德,人人都能说他好,这该是多么不容易,因为我们都只是为自我而在奋斗,爱自己的亲人朋友而从来没有想过得对其他人有多好,我们也从来不会特别有那种成为想要人人都交口称赞的人的那种愿望。或许我们只是想好好为自己生活,而他,真的和我们不一样。我想,他该是天使吧。我记得曹可凡曾经说过一句:“你没接触过范冰冰,你不会知道一个人究竟可以做得多好”。可是我想说:“你不了解张国荣,你永远不会知道真善美的真正内涵”。这是他做人的宗旨,我记得的,另外,唐生也真心是一个好人,从我这几年不断地想去挖掘,也有设想推理过,我觉得唐生,和哥哥一样,在这方面他们的确是有共鸣,我甚至还认定,是唐生在这方面影响了哥哥。(PS:某人也的确有盛赞唐生,羡煞旁人)对于我身边一些朋友会问我为什么会喜欢哥哥,相信也不止我一个荣迷会遇到的情况,我只是想说,我只会和理解了解哥哥的人大谈哥哥,因为哥哥作为我心中的一个信仰,不是随便可以拿出来被别人亵渎,而且我更不想听到外界对他的偏见,心会痛,也会愤慨。在这几年里,从那一刻起,没离开过。默默把他放在心里,对着清风吹来的地方,幻想他就在面前,其实心里,泪在静静流淌。我非常感谢写《这么远那么近》的作者宇文卿姐姐,我想她和我一样感同身受,也正是她这些前辈级的荣迷,虽然不是骨灰级,可是她勇于把传承哥哥精神的这些重担扛起来,不得不说,她提供的资料,她写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给荣迷的礼物,更是对哥哥最好的慰藉。感谢上帝,leslie有你们在默默付出,真是他的光荣,而我,只能在这儿默默写书评,也就只能这样了,我恨自己不成钢吖leslie给我的也实在是太多太多,第一,他给了我做人的宗旨和标准,他为自己而活,为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而活,他兼济天下,慈悲为怀,能对每个人都很好,很细心,我想现在我还做不到,可是我会努力,他的精神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老是挂在嘴上的正能量。我想每个人不可能做得像他好,可是每个人都像他那样能改变自己一点点,多关爱别人一点点,世界肯定就会不一样。第二,他为我打开了通往电影世界的窗口,我知道的第一位导演是王家卫,我第一次所见的艺术,就是他演的电影,我觉得,电影应该是我以后要追求的目标,电影梦,他给了我一个电影梦,不管怎么样,这份礼物,我一定不会仅仅把它埋在心里,我必须得做点什么,我感觉到,这不是偶然。第三,leslie的坚持不懈,对事业对梦想的追求,顽强拼搏必须是鞭策我不断努力的无形推动力,香港人有说过“连张国荣都要熬八年”,他这种顽强,实在是我们现在90后所欠缺的。第四,人还必须得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有的人或许会说这些是很虚的东西,可是总是沉浸在现实中的人是可怜的,“与黄浦江的那些猪无异,不是漂流在异乡,就是漂流在时光里,最终都会臃肿,苍老,死去,直至腐烂。"在他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暂时逃离出现实的囧笼,他的一切,能让我们如沐春风,找到另一种境界,读他,我们一定会有更多感悟。很多人都会盛赞赫本是“坠入凡间的天使”,而我只会把这种赞美给予哥哥,只有他,才值得起这种赞美。我多么希望自己能亲身经历那个八十九十年代,一直在怀念,有点发觉自己像是那种“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那种感觉。转念一想,我们还能在平行时空里遇见,还可以让我感受得到那种力量,始终我都珍惜这种情,我不能说,或者下个定义,这种是什么情感,我暂时认定它为信仰,就像那些虔诚的基督教徒,我就是哥哥教派的虔诚教徒。假如我能当他的八十年代的粉丝,那一定是我的青春里最美好的记忆。你会为他所受的委屈心痛,你可以去近距离感受他,或许一个红磡体育馆不过这么大,我会攒几个月的伙食费去看他的演唱会,或许我还有机会坐前排,还会有机会送花,或许还能握手,再或许能当个什么记者的访问他,更多的更多的fantasy,最重要的,他陪伴我们走过我们最美的时光,也见证了他最美的时光,我们占了他的便宜,这就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宠爱,然而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这句如此矫情的话此时却能如此贴切地用在我这种境遇,呜呼叹哉!(PS:我一直想知道哥哥为了哪个歌迷的婚礼亲自唱歌庆祝,实在是眼红的冒血了,宇文卿姐姐就告诉我得么)羡慕那些能和他共事,和他交友的人,甚至只和他见过一次面的人都能让后荣迷抓狂的声嘶力竭,不过,能和他生于这世上并让我了解他理解他,我多么够运。。。。。。我往那里找 像你这么好我愿陪你耗到老 耗到老 我往那里找 像你这么好和你哭又笑 哭又笑就好岁月因为有你,不再是现实世界下的影子,更增加了许多永远不会褪色的记忆,常伴心间。愿永远和你共鸣,伴我一起奔向未来日子。

感谢这个人

在他离开人世的十年后,我才慢慢开始认识这个人。 仿佛这个人的生与死已经不太重要了。似乎今后也不再需要知道他的近况如何。也许,正是03年的最后一跳让我觉得他是真实存在过的。 十年后,细细想来,直到今天,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这么了解过一个人。他似乎比身边的任何一个人都要更熟悉。是啊,现在的我们哪里会向身边的人投去过多的关注?这个人爱吃什么?平常的口头禅是什么?对待爱情、生死他又是怎么看的?似乎每个人都摆着一副I dont care 的臭脸。 感谢张国荣,让我们从来没有这样细细地想去了解一个人。感谢张国荣,让我们停下来去了解自己。

人生没有你会不同

2003年4月1日18点41分,一个被定格为永恒的片段。在十年前的愚人节,我只是像个傻子一样半信半疑地喃喃自语,不会是真的吧,这次玩笑开得也太过火了。直到第二天。当世界恢复正常时,才敢相信这竟然是真的。那毅然决然地一跃。从此,世上再无愚人节。事实上,我并不能算是他真正的粉丝,当他在歌坛大红大紫的时候,我还小,并没有听过他的歌。伴随我长大的是张学友,成年后欣赏的是陈奕迅。对于他的歌,仅仅听过《深情相拥》、《当爱已成往事》、《路随人茫茫》、《风继续吹》廖廖几首,都是很好听的,但他总归是缺席了我的整个少年时代。更喜欢的是银幕中的他。《英雄本色》里的楞头青,《家有喜事》里的娘娘腔,《倩女幽魂》里的文弱书生,《白发魔女传》中的卓一航,《东成西就》里的黄药师,《纵横四海》里的国际大盗,他就像一个出色的演员一样走进我的视野,出色的演员,但也仅仅是出色而已。直到《霸王别姬》横空出世。若说起他里程碑式的作品,也许有人会选择《阿飞正传》,也许有人会说是《春光乍泄》,但对我而言,是永远的《霸王别姬》,因为这部电影,我重新认识了这位演员,从此,人生没有你会不同。就像虞姬,就像成蝶衣,他就是他。我是多么不愿提起那忧郁症、八卦报刊的恶毒,不愿去回想铺天盖地的死因分析、那个男朋友,甚至不愿去理会那些怀念和赞美之词。十年了。所有的分析和探究都可以休矣。在十年后的夜晚,静静看一部他的电影,在黑暗中听一首他的歌,或者翻看一本纪念册,安静地怀念,这本身就是最好的纪念。《2013最值得荣迷珍藏的张国荣评传》是唯一一本我倒着读完的书。我不知道有多少朋友与我一样。这本纪念册按照2003-1977的顺序,一年一篇文,用倒序的方式展现了他的一生。2003,面对这个独特的数字,我选择从1977,这个最遥远的年份倒着开始。然后手指和眼睛走到了2002年,固执地不肯前行。怎么可以揭开第一页。看那刺目的字句。“2003年4月1日,从此再无愚人节。”怎么忍心看虞姬挥剑,红粉成灰。怀念是多么私人的事情。他依然在耳边轻轻地唱着:“有一天你会知道,人生没有我并不会不同……忘了我就没有痛,将往事留在风中。”

你离开,你永远在场

坦白说,我从来不是追星族,娱乐圈一众明星中,没有谁是我的最爱。可这并不影响我去了解他们的兴趣,因为骨子里一点隐隐的小女子八卦精神,还有对人物传记类的阅读偏好,如此而已。印象中认识张国荣是那些年天天坐班车上班的时候,途中车上经常播放着《MONICA》、《倩女幽魂》、《风继续吹》等歌曲,一来二去,被这充满磁性与感情的声音所吸引,从那时开始,认识了张国荣和爱上了他的歌。随着成家作人妇,工作生活如此琐屑,况且自己更愿意将有限的时间投放到无限的阅读中去,所以近些年来,与电视、电影基本绝缘,而张国荣所拍过众多的电视、电影,还没真真正正从头至尾看过一部!可是,我始终从报纸的娱乐八卦新闻中知道张国荣(哥哥)的一些消息,诸如公开公布出柜感情,与挚爱唐鹤德公开恋爱,再就是2003年4月1日香港文华东方酒店24楼纵身一跃那个石破天惊,“荣迷”伤心欲绝的时刻。如今《这么远 那么近》,藉2013年怀念哥哥逝世十周年的时刻,作者作为“后荣迷”之一,整理成这本书,为大家展示了一个全面真实的哥哥。这里用倒叙的方式,翔实地记述了他26年的艺术生命。辉煌的背后是成长的酸涩与艰辛,期间饱含着哥哥对事业的坚持执着和辛勤----他之所以能够取得今日的成就----这与他的坚持、追求完美的个性不无关系。而通过对他的歌,他的电影,他的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他的未竟的导演梦之路的展示,使我们了解到哥哥对事业的热爱,对艺术的纯粹和真诚。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他身上时时处处体现的人性的真、善、美,对朋友的仗义帮助,对歌迷的深切爱护,对师辈亲长的尊敬孝顺……对所有人,他如此的真诚、真挚。他是这样一位有着优秀传统美德的好人。而为什么,这样好的一个人,却偏偏患上了严重抑郁症?在他盛年之际,在4月1日这个可以公开愚民的节日里,在4月这个充满泪水与怀念的时刻里,他给了热爱他的人们一个致命的打击?在春天这个本该处处充满鲜花与生命跃动的时刻,哥哥倦了,他化羽而去了,在天堂,继续着他热爱的艺术事业!抑郁症!究竟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杀手”?可以令一个人毫无理由地放下如日中天的事业和鲜花着锦的生命,如此决绝地挥挥手,留给所有爱他的人一个不近人情的姿势。生命呀,是如此脆弱!所有爱着和被爱的人,请好好地关爱彼此吧,给爱的人一个释放的空间,给他一个休憩的港湾,给他一份自由的心境,也许这样,抑郁症会远离生命多些!春江水流,草长莺飞,花红柳绿----春天多好呀!只是哥哥,你从2003年的那个春天开始,已缺席人间春天10年了!其实我们也不必伤心,因为我们知道,你从未离开----你看,你的不老声音正唱响人间每一个四季。哥哥,你离开,你永远在场!

这一路我孤单行走

宇文卿所著的《这么远,那么近》是一本张国荣的纪念集。客观的说,作为一个荣迷,我关心的只是音乐和电影,对于他本人的事,我所知甚少。这书则使我获得不少其他信息,集子中的资料翔实丰富,十分全面,但也缺乏对张的艺术方面的探究(或许作者并无探究之心,只是要给荣迷一个礼物)。我一直认为,“一家之言”并非坏事,我相信每个荣迷心中都有一个张国荣的形象,而且各不雷同,这才配得上他,因为他是百变的。他是天分那么高,金玉般的一个人,必须是那样。    张国荣的逝去,犹如流星消逝于宇宙,烟花熄灭于夜空,是刹那的永恒。与他生前留给人们丰富多变的艺术影像相比,他的逝去有着深长的意味。人们将他的逝去归结为“抑郁症”,所谓抑郁症不过是现代人界定某种状态时所贴的标签而已,在另外一种语言系统中,它也可以有别的名称,不妨称为“戛然而止”。就像张国荣主演的电影《东邪西毒》中的那酒,它不是酒,它叫“醉生梦死”。得了“戛然而止”这种病(或者不称作病,唤作别的什么),他们把永恒定格在刹那,抛下躯壳飞向更广阔的自由。        张国荣无论以何种方式逝去,无论寻找到什么新的佐证,对荣迷们来说都是一样的——我们失去了他,那么痛惜,那么遗憾。对于真正的荣迷来说,其实更应该关注他的艺术(而不是私生活),这也是他骄傲的地方,因他在艺术中获得了自尊与满足。        张国荣不止是一个歌者或演员,他是一个艺术家气质浓厚的人,他有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迷幻夺目的。也许,艺术家都在心灵内部构建了这样一个天堂,内在的丰富性与现实的苍白形成巨大反差,使他们不会轻易止步驻足。在天才艺术家群中,不乏以“戛然而止”的方式告别他的“粉丝”的,比如舞蹈家邓肯,比如作家萧红,比如诗人兰波,比如哲学家尼采……还有三毛、邓丽君、黄家驹,以及很多我们无法在头脑中抹去痕迹的人。我谈及这些,并不是关注离去的方式,而是说这短暂的一生何其辉煌。他们以特有的奋斗历程,使生命焕发出难以企及的魅力。    相对于宇宙(空间和时间)的恒久,人类的那点成就与声名甚至不及沙尘(沙尘至少不会速朽)。然而,渺小的人类毕竟拥有灵魂。假若把灵魂的追求比作一座神殿,殿堂里无数台阶达到的高度不同,有的通向物质财富,有的与权力有关,有的和美色有关,有的和声名有关……大多数人停留在较低的高度,因为他们到那一阶就已经迷醉了。庸常之人容易被现实的浮云遮蔽眼帘,看不到精神世界的巅峰。        但有些人,在攀爬灵魂之阶梯的时候,只会在某一段短暂的沉醉,很快就会再次醒来,并陷入孤单——解决孤单的方式就是继续攀爬。这不能不令人想到西去取经的唐玄奘,他曾遇到权力、名声、财富,美人之恩,然而这些都不能抵消内心的一种声音——一种使命般的呼唤。他明白,这些眼睛所看到的东西不过是虚妄,不是灵魂的事业,所以他能放下这一切,去成就更伟大的事业。与此相同,所有重视表达的人(艺术家),内心深处都有一个东西(也许可以称作漏斗,或者黑洞),要弥补这一孔洞,必须许下伟大志业(发大愿),以一生之期来完成。与宗教家的传道相比,艺术家的表达同样具有哲学意义,表达的极致就是一种羽化,这是重生,乃至永恒的方式。舞台之于张国荣,既是他的重生,也是他的永恒。他一步步走来,有些路很曲折,有些路很艰难,有些路甚至很辛酸,但这一路走来他终究收获了鲜花、掌声、以及巨大光环下的成就。世俗人所瞩目的一切,他似乎都拥有了,然而他依然落寞。世界上总有那么一种人是权力、财富、美色、声名所不能俘虏的。在这些东西面前他不会停留,至少是不会停留太久,因为会厌倦的。        很久以前看过一个电影,情节全忘了,只记得两个天使的几句对白:        为什么要阻止他们在一起?    为了他们的前途。他会成为总统,她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舞蹈家。因为他们都是内心寂寞的人,只有不断的博取权力和名位,才能稍解那一丝寂寞。    那他们在一起岂非更好?    他们在一起就不会拥有这一切了,因为他们是彼此的真爱。相对于真爱,当不当总统,做不做舞蹈家根本不重要。        艺术家都不是常人,最高的名利权财尚且不能满足于他们,何况是俗情?除了刻骨铭心的爱情,没有什么能够拘住他们。张国荣追寻的是什么?其实已经不必多说,是真爱。至于是否惊世骇俗,其实他根本不在意的。他的爱情和他的表演一样,是自然的流露,就像鸟儿扇动翅膀,花儿舒展茎叶。你看他一笑一颦,在自然中展现美与忧伤,绝世惊艳,夺人心魄。        天分太高的人,终不会迷恋俗世太久,何况还是一个天分那么高的人。他曾说,最重要的是如何优雅的老去。关于他的离去,我们除了怀念,其实不该再说什么了。至于八卦,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只好随它了。    

十年,你走远,你未走远

用了一天的时间,读完了《这么远 那么近》。自从十年前的这一天,他纵身一跃,这一天就让一个节日的快乐变得非常滑稽,十年后的今天,我非资深荣迷,却也忍不住缅怀。十年前,我还不懂这个人,除了知道他是一个知名的香港演员外一无所知。十年来,看过了他的电影,听过了他的歌,在别人的人生中寻找这样一个生命的轨迹,并不能说全懂,但是至少,他值得欣赏值得纪念。从前也看过一些写张国荣的书,基本上大同小异,就是他生活琐事文艺创作的综合体。《这么远那么近》其实从本质上来说,也并无新鲜,只是放在他生命戛然而止的十年后出版,让人多了一种对生命的怅惘之感。和他刚刚离去时读写他的书,感觉完全不同,也许是因为,这十年,也是我们生命在流逝的十年,经验阅历都会让我们对另一个生命有不同的体悟。我有一个不小不大的困惑,书里所言,哥哥患的类似于一种先天性的抑郁症,说先天性就是说物理性的无法调节,也就是说什么入戏太深什么的基本上是无稽之谈,他只是患病了,而这种病又是一种先天性的大脑内某种物质失衡,导致他行为和选择的异常。其实这样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因为46年的时光里,无法让一种先天疾病某天突然爆发。当然,说他入戏太深,或者陈凯歌那句“他就是程蝶衣”,这些同样无法令人信服。我们人是很难认清自己的,当然要认清别人,需要多么刚愎自用的内心?他患病,一定是和那个云龙混杂的圈子日经越累的浸染有关,也一定和他所塑造的成功艺术形象有关,和他的体质有关,和他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有关系,绝对不可以妄下定义。只是斯人已逝,在讨论他为何得病又为何离去有什么意义呢?活着未必就是幸福,这是他的选择,也是他认为最好的归宿。2000年“热 情”演唱会巡演的时候我在上高中,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和接受能力,我还记得我当时在电视上看见张国荣穿着红色高跟鞋披着长发载歌载舞忧伤歌唱的情景,那个时候,我真的觉得他很“妖”,很接受不了的感觉。这种感觉今天想来很奇怪,就像,看见一个小丑披着滑稽的外衣,让人们品评和嘲笑,但是他是为了取悦众人,但是没有人看的见他内心的忧伤。我并非贬低他,只是十年之后,想起那些“华丽的超前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行头和那场视听盛宴,为什么内心却是悲伤的?他倾心所有,或许是为了那些疼爱他的歌迷或许是因为他本就是追求各异的艺术家,但是他内心的孤独和忧伤,我们看不见连他自己也看不清。他是为艺术而生的,所以,一切也许是注定。他走远了,但是他的艺术形象始终在那里,他忧伤的劲爆歌舞始终在那里,他又未曾走远。当我们真的用“心”去体悟他的艺术生命,就像他用“心”的去创作一样,他46年的生命就永远在焕发着生机。十年,岁月静好,希望你在另一个世界,能做自己,你就是你,你是多么特别的你,感激曾经有这样的你。

偶像的作用

从来都知道张国荣在香港娱乐圈举足轻重,却不知道原来他是这样的一个人。所有加载在他身上的光环,现在看来都不过分。这是值得崇拜的偶像,是一个可以效仿的榜样。古时文人学圣人,如今没有圣人,就学学这样一个人也不错。

还原

以前以为,哥哥就是《霸王别姬》里的哥哥,没有之二。发现自己错了。他有千变万化,也是多愁善感,细腻的心灵和精湛的演技,其实让他可以胜任各种角色,各色人生。这,就是张国荣。真的哥哥,不是他的任何一个角色所能代表的。他不断尝试和体验新的角色,不断完善自己去适应剧本,并做到极致。而这个他,就是真的他,一个不断在寻求新和美的人。以前也以为,他的抑郁,是心理造成的。但可能真的不是。他,是可以看淡压力,无视世俗的怪异眼光和污言秽语。他有这样的胸怀。然而,他挨不过身体这一关。是喜,是悲?一如他本身一样,喜悲皆不是,这仅仅是他的人生罢了。

不得不看 不得不怀念

不得不看 不得不怀念。前几天众多媒体都在报道追忆张国荣,很是有感触,恰巧看到了这样的一本书。众多的当红或过气的艺人如繁星般,但对他,大家依旧情有独钟,很是怀念。除去演技,除去其才气,还是其人,其德,这样不容忘记吧。

世界以痛吻你,要你回报以歌

翻开第一章,开头就是令人心悸的告别,字字句句写着缘散梦醒。恍惚又是那日分别,我记得在4月1日时,甚至没有反应过来,就开始哭泣。有一种悲伤和失去,在点醒我大脑之前,先击中我的心。其实是已经模糊的日子,只记得眼泪肆虐,千万次的质问和惶然,疼得入心入肺,就像要死去。为何那个人去了,化为尘土化为飞灰,再也不存在于世间,花还可以开得那么好,春日还可以那么明媚。为何那个人去了,这万物却可以无动于衷。但终于撑过,像赤足在寒冷的湖上行走,一步一步都是刺骨,起初不能忍受,而后是安然。这时我低眉看冰雪来路,便知道自己终究不能回头。这样想一想,似乎就有勇气可以走下去了。而他却在哪儿呢。还能旋舞放歌的身影,自然是远了,然而我戴上耳机,听电流还原他的声线,好像空气里仍浸着他的气息,轻柔妥贴,静而暖,浅浅地令人舒缓眉眼。是他的眼睛,是他的微笑,是他的低语,这样绵长,悠悠地穿越时光,斯人已逝,光影如真。当我翻阅他的人生,一页一页地看过,从死至生,从明媚到炙热,从温雅到飞扬,仿佛拾起多年以前的落花,指尖心上都是若有若无的香气,俯仰间流年销尽,旧境是浅淡的昏黄,那时的颜色已经不在了,而那种茫然的欢喜和悲伤,却还触手可及。十年之后,我们再想起他,鲜再恸哭,这是沉沉的痛,斩不断,拔不出,堪不破,滞在胸中,郁结于心,长长地叹息也无济于事。粲不哭而神伤,痛悼不能已。那是一种什么感觉,我们都知道,却都无法说出来。无论多么激烈的拥有和失去,最后都只是怀念,当那颗切切的热爱的心,化了灰,沉默地散在回忆里,总觉得懒散和幻灭。但我拨开它,看见底下星星的红色,竟还是滚烫。它依偎在那里,从来未曾离去。或许有一天,当我很老很老了,看见年少的最初,想起很久以前湮没在时光中的那个人,就像怀念自己做过的最美的一场梦,恬然又笑着怅惘。那时上帝赐予我的一点蜂蜜,值得用一生去回味它的微甜。即使曾有泪,也已化雪,融在岁月的肩头。尽管有撕裂般的哀切与苦楚,亦不曾后悔遇见他,望着他在晦暗纷繁的人世里,迸发出至高的光与爱,教人知晓竟有这样美的温暖和黎明。我永不能忘记,当我第一次看见他,看见一双纯净到耀眼的眸子。那一刻便是神恩。END-PS:纪念演唱会看着看着,手边翻开此书,一时感慨借了一个号来写这短短的书评,谨以微薄文字,连同标题这句诗,献给我挚爱的,挚爱的Leslie

你在我心里 未曾远离。

记得初中的时候,同学说“你有没有看过《春光乍泄》?梁朝伟和张国荣演的哦” 我问她女主角是谁 她说没有,是同性恋。回去后抱着无敌的好奇和对新宠梁朝伟的热乎劲我看了这部电影。这个当时一时冲动的决定成为我现在最大的庆幸。我想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在那个转角 戴着银色耳钉的张国荣 蓦地回眸,就这么撞进我的心里 落地生根。我不止一次想过 为什么我没有早出生几年 没有赶上那个时代,那个有你有张学友有林青霞有张曼玉有梅艳芳的时代。我也很多次的庆幸 能够透过屏幕认识你 能够透过网络了解你 能够透过时代 爱上你。对我来说 爱上你 是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情。时光的脚步总是很快,一转眼 十年已经飞逝而过了。我曾一直对自己说 2013年 我一定要去香港 去赴十年之约,可是现实总是很残忍,我只能留在学校 默默的怀念你。但是幸运的是 这本《这么远 那么近》可以陪我一起怀念你。你不曾真的离去 你始终在我心里。你离开了 却散落四周。风继续吹 永远宠爱。

爱上你那须臾便知一生孤老,此生不悔。

这个男人,因为阴柔而过分美丽。终将在我懂事的年岁开始疯狂的迷恋。2003年的4月,似乎没有感触的爆炸性新闻造成的也只是皮毛的听觉感触,在日后影视带给我整个青春孤单陪伴后,我终于知道2003年的4月发生了什么,这个男人的过世对于略懂人世的我来说,是怎样的一种痛疼,因为从未在他风华正茂的年随你,去正面观摩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永远停在了那一秒,带着我未成熟不懂得欣赏的年少。十载四月,我都回顾这个男人对我的影响,从喃喃欣赏都一个眼神的吸引,这个没有性别的人开始无至今的吸引并且影响我的一生,加上对梅艳芳的热爱,我掉进了一个连我自己都不知道的陷阱,乐此不疲的热爱。你看,他这样美,这样好,这样骄傲,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坚持着自己的灵魂。当时光倒溯,那个自信真诚的中年(这俩字怎么这么违和……),风华夺目的青年,飞扬跳脱的少年,一一向读者走来,这是一段完满无愧的岁月,每一个碎片都折射出生命与艺术的光辉,你几乎要相信了,这样的人生理当受到神佑。 然而,韶华凋零,宛如梦幻。 忘记哪本书问过,为什么人活在这世上,要承受这么多的苦难。 为什么你要承受这么多的苦难。 我知道他曾经多么希望自己好起来、活下去,用尽一切方法不愿意倒下。 我知道他曾经多么痛,多么痛,却没有一个人能救救他。 我知道他在选择的时候,该有多么难过。 这不对,每个人都会这样说,这不对,这不公平,哥哥的一生,不应该是这样。 但就是这样。 翻到被认作HE的最后一章吧,那里有一位20岁的年轻人刚刚迎来自己的第一次绽放,他留着半长的头发,轻唱民谣,台风稚拙。如潮掌声还等在茫茫前路,所有的辉煌与落寞,一切爱与遗憾,都远未开始。 他正向我们走来。 哥哥。我不爱他,不痴迷他。只是瞻仰那份从容和大度。他让我看清楚了很多,终究为人,有爱就会有痛。  

这么远那么近

此曲是根据几米漫画《向左走,向右走》而作。收录在2002年张国荣与黄耀明合作的EP碟《Crossover》中。获华语流行乐传媒大奖“十大华语歌曲”奖。香港作曲家与作词家协会音乐成就大奖最佳另类作品奖。欣赏黄耀明其它歌曲可知:张国荣为他人谱写的歌曲一如既往地用心度身定造,贴合他人的风格。独白部分有可能是张国荣亲自创作,据说是由张国荣在录音室里随意念白,然后由工作人员截取,收录在歌里。张国荣当时身体状况已经很差,嗓音沙哑,时时因此道歉,黄耀明表示其实另有一番韵味……

他这么远,又那么近

他离我们这么远,隔了无限的时间与空间;却又这么近,你知道他一直在你心底。 ----题记我是在3月28号,香港之行启程前一天在书店买到这本书的,夹杂着对未来几天的不安,期待,与隐隐的紧张,兴奋,在这样的心情下,跟随着这本书,将他的艺术生命从尾倒数。我想无需我再赘述这本书的资料有多详细,考据有多真实,文字有多真挚,图片有多精美。“作者:宇文卿”,单这五个字便足以让人放心。更让我折服的是每一篇后面都会注明引用的资料及出处,足见作者严谨的态度。书中的很多事情我们都已知悉,甚至倒背如流,当然也有很多是我之前不太了解的。比如让我捧腹的哥哥在面对指责他“出尔反尔”复出乐坛时说的“难道我还要立贞操牌坊?”比如哥哥对Jeremy Irons的评价,而Jeremy Irons正是我第一个喜欢的演员。《这么远那么近》不但描写了张国荣先生在艺术上的成就,还详尽的叙述了张先生为人处世的种种美好品质。一个才华横溢的,勤奋敬业的,待人接物谦恭和善的leslie跃然纸上。他离我们这么远,隔了无限的时间与空间;却又这么近,你知道他一直在你心底,细心收藏,稳妥保存。一直希望荣门能有一部编年体的评传,奈何这个工作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之前的种种关于张国荣的书,或是纯影评,或是对张舞台形象艺术形象的探讨,都是仅在一个方面的,并无较为全面的概述。而其他的书呢,则良莠不齐,甚至很多胡编乱造。所以之前看到远近的目录,不能不说是个惊喜。但是真的翻开了这本书,面对第一页就是将我们希望抹去的2003年,还是微微心悸了一下。可是越向后翻阅,心中的感情越是难以言说。你越往后看,心里越是多了份明亮与蓬勃,仿佛那从前的一切都折叠过来,变成了现在,变成了未来,还有大把的无限的可能等着奔赴与实现。你看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留英归来,带着满满的自信与期待,一路唱着他爱的民谣走来。那是旧日的动人笑面,仿佛一切都由零开始。


 这么远那么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