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

出版日期:2016-6
ISBN:9787210084096
作者:[美]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页数:328页

内容概要

【作者】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
荷兰裔美国人。作家、历史地理学家。
著有《宽容》《人类的故事》《文明的开端》和《圣经的故事》等作品。
【译者】
吴奕俊
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现任教于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翻译协会会员。
曾出版《习惯的力量》《大国与将军》《惠特妮·休斯顿传》等译著。
陈丽丽
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现任教于广州航海学院外国语学院。
曾出版《穷忙》《预言家丘吉尔传》和《欲惑》等译著。

书籍目录

序/
第一章/ 无知的暴虐
第二章/ 希腊人
第三章/ 禁锢的开始
第四章/ 诸神之黄昏
第五章/ 禁锢
第六章/ 生活的纯洁
第七章/ 宗教法庭
第八章/ 求知的人
第九章/ 向书籍开战
第十章/ 关于一般历史书,尤其是本书
第十一章 / 文艺复兴
第十二章 / 宗教改革
第十三章 / 伊拉斯谟
第十四章 / 拉伯雷
第十五章 / 换掉旧招牌的新招牌
第十六章 / 再洗礼派教徒
第十七章/ 索齐尼一家
第十八章/ 蒙田
第十九章/ 阿米尼乌斯
第二十章/ 布鲁诺
第二十一章/ 斯宾诺莎
第二十二章/ 新天国
第二十三章/ 太阳王
第二十四章/ 腓特烈大帝
第二十五章/ 伏尔泰
第二十六章/ 百科全书
第二十七章/ 革命的不宽容
第二十八章/ 莱辛
第二十九章/ 托马斯·潘恩
第三十章
/ 过去一百年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宽容》一书出版于1925年,是房龙的代表作之一。当时作为通俗历史学家的房龙在美国已是家喻户晓。他用手中那只有魔力的笔,生动地描绘了在西方文化最显著的脉络——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中,人类是怎样不断与“不宽容”做着斗争。《宽容》是一部宗教的历史,一部宽容与不宽容的历史,也是一郜人性血腥与进步的历史。在本书中,作者用生动睿智的语言讲述了漫长的人类思想发展史,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为依据,以社会和人是否宽容为标尺,用轻松的方式来揭示真理,主张宽容与和平,倡导思想解放。此书是关于宽容和自由思想的经典之作。
【编辑推荐】
相比较去发现、接触、理解新事物和观察世界的新方式,武断、保守和固执看起来更加“安全”并且“轻松”。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每当有人身先士卒,他们最先遇到的阻碍往往是来自人类内部的。
即便是今天看起来最为“圣洁”的希腊也逃不过“偏见”的枷锁——苏格拉底,这个在西方文化历史上第一个发现“个人良知”的人,因信念选择饮鸩而亡;随后是差点被赶出国境的“异端”亚里士多德;接着,骄傲的罗马人在得到无尽美酒和无穷的奴隶后,终于开始颁布法典:禁止任何传教活动。
桎梏于此正式开始。
《宽容》中载满了关于“不宽容”的描述,人类因为固执、无知和利益而无法克服自身的恐惧,没办法进入一个真正多元、健康、完善的世界。书名恰好是对人类文明进程中一切“不宽容”的绝佳反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对“宽容”最有力的呼唤。
为了那一天,我们可能要等一万年,也可能要等十万年。
但是,只要人类战胜自己的恐惧,这一天就不会遥远。


 宽容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用“不宽容”呼唤“宽容”研究历史我们有许多种方法,而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宽容是一个全新的感受,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用一本《宽容》,让我们从历史的进程里真正明白了宽容的意义,在广阔的时间长河里,虽然人类大多数都在进行着不宽容的斗争,但总有那么些人用宽容在让时代进步,让人类进步,给人们以希望。亨德里克•威廉•房龙是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作家,历史地理学家。1882年出生在荷兰鹿特丹,他是出色的通俗作家,在历史、文化、文明、科学等方面都有著作,著有《宽容》《人类的故事》《文明的开端》和《圣经的故事》等作品,是伟大的文化普及者,大师级的人物。《宽容》一书出版于1925年,是房龙的代表作之一。当时作为通俗历史学家的房龙在美国已是家喻户晓。他用手中那只有魔力的笔,生动地描绘了在西方文化最显著的脉络——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中,人类是怎样不断与“不宽容”做着斗争。此书是关于宽容和自由思想的经典之作。在全书的开头作者用一个“无知山谷”里的故事,讲述了古代人们由于恐惧和无知做出的不宽容的事情,以此引出全书关于宽容的讲述。关于宽容,对于我们来说是从小一直被教导的行为道德,宽容别人,不自私的限制别人的自由,似乎我们大部分人都能做到。但本书中的“宽容”并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内容。作者引用大英百科全书中对于宽容的解释来为全书注释,即:“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简介有着耐心而公正的容忍。”作者以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为主线,讲述了人类关于自由、宗教信仰和权力的斗争,在斗争里,人们为了维护自身的自由和权力,消除恐惧,却总在用禁锢和极致的武力镇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过程里宽容不复存在。在原始社会,人类因为生存而不会去考虑宽容。从有了宗教信仰开始,本该是对人类救赎的信仰,变成了人类思想的禁锢。随着基督教的崛起,人类也就渐渐失去了信仰的自由,思想的自由,为了维护宗教的崇高地位,基督教不得不禁锢人类思考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去维护一个集权者的统治。而在随后的斗争中,人们会因为不了解新的教义的无知,为了巩固自身的权利,一次次无视宽容,将悲剧进行到底。这段历史让现在的我们读来依然是惊心动魄,也勾起了人们对于宽容、自由与和平的向往。虽然这是一段西方宗教历史,但其中的很多事件在各地的历史中都能看到相似的事情,都是人类在用因为“不宽容”制造的惨案和战争。在我们中国的历史里,这些不宽容同样很多。作者用这一段历史,其实是在向全世界宣扬“宽容”的价值和意义。书中作者还讲述了许多为宽容做出贡献的个人英雄,他们的行为虽然渺小,影响力确是深远而重大的。每一个勇士都在坚持着自己的先进思想,与整个社会在斗争,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些斗争也许会失败,但总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在人们心里留下“宽容”的种子就已经很伟大了。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在不断变化,同样不宽容变得越来越复杂,但当人们越来越能正确的认识“宽容”,即使恐惧依然存在,人们对于宽容和自由依然充满了希望,正如作者所说“宽容总有一天会大行其道。”
  •     《宽容》:一部用宽容主张梳理的宗教史八十年代中期,“宽容”一词在中国突然被“发现”,成为当时挂在人们口中的一个热门之词。《读书》杂志曾经在书中以宝贵的篇幅,刊载了《宽容》的部分章节,并在杂志中,重点介绍了书中的主要观点。这个时间大约是在1986年。那个时代的确是中国理论文化界的各种论点层出不穷的爆发时期。今天看来,莫言的最重要的作品《红高粱》也出现在那一年。在“宽容”的旗帜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确成了各个思潮展演的绝佳平台,那个时代的文化先锋人士,至今还活跃在中国当下的理论前台上,他们对那个时代留下的记忆,使他们日益在他们的回忆中把八十年代美化为“美好时代”,但是八十年代末的戛然中止,还是让呼啸而来的各种语词进行了一场不由分说的“洗牌”,包括“宽容”这一概念。今天,我们看待这一词毕竟要风淡云轻得许多。最近果麦文化与江西人民出版社联合推出的《宽容》的新译本,以更加流畅的翻译风格推到我们的面前,也许它不会像当年三联版出现的时候那样带来更多的理论层面上的震荡,但却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去感受这一与时俱进新译本中所包含着的作者睿智与洞察,还有作者的娓娓道来的文风中体现的那一份宽厚以及平静。在全书中,我们的确能够感受到作者房龙叙述时的平和。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他写作时的1925年,这个年代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绝对不是一个能够让人心平气和的年代。而在书中,作者房龙对其所站立的时代感到非常的满意,用作者的话说,这个时代“没有风险”(P275),“不会进监狱”(P166),所以作者能够拥有叙述的从容,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人们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障的时代,茫茫中国何去何从,纠结着中国的仁人志士,宽容对于当时的中国,就像一个遥远的乌托邦一样可望而不可即,“宽容”在中国历史上,的确是一个奢侈品。作者房龙也的确在书中提到他把本书的主题确定为“宽容”所带来的尴尬。他在第十三章里,突然跳出全书的连贯性叙事,与读者唠起嗑来,谈及他写到这里时已经处于艰于写下去的瓶颈状态。其实任何一名作者写到书的一半时候是最为痛苦的时候,中国作家苏童就直言小说写到一半的时候,就处于一种难以为继的感觉,就像长跑时跑到一半的时候最为痛苦一样。房龙的困惑,是他发现,到他为止,没有人能“讲清楚‘如何做到宽容’”。他说:“人们可以撰写大部头的著作,讨论奴隶制、自由贸易、死刑和哥特式建筑的产生和发展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非常明确具体的。”(P141)。其意不言自明,这恰恰反证了“宽容”这一概念是不够明确而具体。房龙说:“从没有人把宽容当作自己的职业。……宽容只是副产品,他们追求的是别的东西。”(P142)。说的太好了,宽容只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与浪漫、温柔、矫情、执着一样,只是一种情绪状态,而不是实际存在,它是附着物,依托实际的存在,才能显示它自身的质地。而在《宽容》一书中,房龙就是把宽容一词附着宗教的体系之中。作者在最后一节中开宗明义地写道:“那时(二十年前,大概在1900年左右)在大多数人的头脑中,‘不宽容’这个词几乎完全和‘宗教不宽容’是同义词。”这个词汇的特有的外延,也决定了本书实际上是作者对人类宗教史的一次梳理与回顾。特别是作者将它的叙述重点瞄准了西方宗教的重点区域基督教,展示了基督教所造成的中世纪的黑暗,以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带来的旧制度的瓦解,全书最终体现出宽容晨曦的亮点,是作者房龙深感满意他所站立的国家也就是美国,这个国家的意义在于它“成为第一个政教明确分离的国家,成为第一个公职候选人接受任命时不用出示主日学校毕业证的国家,在法律上成为第一个人民可以自由信仰的国家。”(P293)。房龙在述及希腊、罗马时,称那个时代弥漫着宽容,而在提到中世纪的基督教一统天下时,宽容被排斥,这一切,都能够在我们已有的思想体系里符合既有的概念,而作者在写到“宗教改革”时,却认为这一运动的倡导者加尔文和路德自己本身也“一直坚守着中世纪的传统。”(P136)。他们变革了旧的“不宽容”的势力,但自己却同样继承了曾经对他们的“不宽容”的传统,这才是“不宽容”历史中最屡见不鲜的常态化尴尬。房龙为此不客气地加以评点道:“宗教改革没有建立宽容的秩序,而是模仿早期教会,一旦获得权力,就会……向敢于质疑自己官方教义的人宣战。”“之前只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当权者,现在却涌现出无数个小当权者,每一个都想按自己的方式尝试专制。”(P134)。这里的确提出了一种人类的规律性的现象,那些反“不宽容者”,一旦自己获得了权力,他们同样站到了“不宽容”的立场上去。为什么会这样?这的确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房龙写的是一本通俗性的普及著作,有趣之后有益,可能才是他写作的真正追求。全书看起来,充满了细节与评判的趣味,但房龙还是在全书中,对“不宽容”进去了有限的理论探讨,他认为“不宽容可以分为三种”,“出于懒惰的不宽容,出于无知的不宽容和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宽容。”(P101)。而在书的最后一节,作者再次作了总结性的发言,“我要重复一遍,所有不宽容都源自恐惧。”(P299)。这种恐惧是什么?作者没有细谈。恐惧同样是一种心理状态,如果宽容最后还要回归到心理状态里寻找原因,那么,从“宽容”的表面追溯到“恐惧”的内在,完全走的是一条从“从虚到虚、从心到心”的推理路线,我们是否找到了真正的“不宽容”之因?也许房龙的解释不一定是最佳答案。至少,我们会从中国人所感知到的事实中,会明悟到“宽容”还可能有着更为复杂的文化冲突、人类争锋之因。这里面可能有人类资源的有限、导致竞争的惨烈,包括有强权政治的漫溢,导致非我族类的暴力。为什么八国联军杀到中国来,杀人放火,烧我家园,没有一点“宽容”?是因为八国联军“恐惧”吗?恐怕不是,是因为他们想传播“恐惧”想征服另一个民族。今天我们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依然受到“不宽容”的对待,也是因为生存空间的竞争、权力渲泄的显摆,这也不是“恐惧”能够解释得了的。往深度挖掘,房龙在书中提到的一种“不宽容”的可能,就是“凡是为宽容而战的人,……他们的信仰总是存在怀疑,他们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却又不会太绝对。”(P142)。反过来说,就是那些“不宽容”的人,总是以为抓住了“绝对的真理”,故而容不得异见。说到底,这种心态最后要归结到“偏执”的个性之中。但是这种性格的产生,纯粹是一个人的性格所致,还是社会积淀酿成了性格的属性?这里面我们只能感受到部分的符合现实,而我们期待用作者提供的标尺去实地验证时又会发现似是而非。可见,实现宽容之难,正因为宽容的存在肌理,我们还难以把它彻底地搞清楚。好在房龙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在最后一节中,房龙乐观地相信,“人从几乎难以启齿的野蛮升华到了一种境界,……人类具有难以置信的生命力”,他相信人类会战胜自己的阴暗面,而呈现出一种向上的光明的一面。此书写于一战之后,他提到了“即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会动摇这一坚定的信念。”相信,在之后的二战、冷战到今天的世界乱局,房龙的美好愿望一定会发散出它应有的力量,支撑着世界会变得更“宜居”,更美好。
  •     房龙的《宽容》,不用我多说,大部分人恐怕都知道,尤其是00年前后上高中的,应该都学过他在《宽容》中序的选段。那种把先知处死的结果,当时很是震撼了我。先知为别人做出了这么大贡献,为什么会得到这么个结果。人类的集体行为有时真的很可怕,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大多数人的暴政”的恐怖。这次完整的看了这本书,终于体会到房龙所说的因为恐惧,人类选择了不宽容。书中所写的不宽容,译者吴奕俊总结为三类:第一类是因为人们固执地坚持陈旧的世界观而无法接受不同的事物;第二类是因为无知,无知的恐惧使人变得嗜血;第三类是因为专制者只维护自己的利益,对触犯自己利益的人当然不会宽容。房龙从原始人开始写起不宽容的历史。文明之初,原始部落被一个信条所主导:生存。在这一信条之下,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集体生活也就不可避免了。而且是个体无足轻重,集体事关重大。这是文明之初写下的基因,唯有如此,才能求得生存。在这里,个性是被泯灭的,你与人不同,就会受到排斥。而作者所写的宽容与不宽容的斗争史是从希腊人开始的,一直写到本书诞生之时。希腊是多神社会,这就给宽容留下了生长的土壤。一个个新观点的提出,一项项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在冲击着人们的陈旧观念。他们大部分被包容了,也有被不宽容所冲击,苏格拉底之死就是最著名的一例。其实,苏格拉底完全有机会可以不死的,但他自己放弃了,他觉得不虚此生,已经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了。他喝下了毒药,牺牲了自己。接着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主角——基督教登场了。它的一神教属性,注定了它后来的不宽容。书中花大量笔墨讲述了基督教如何因为罗马人的宗教宽容政策登上权力顶峰,而后自己大力实行不宽容的政策。罗马人作为一个大帝国,它对宗教领域实行的是信仰自由。它不管你信什么,也禁止你去管别人信什么,只要你们遵守我的法律、我的制度,爱信谁信谁。后来因为基督徒老是触犯它的法律而对其治罪,最后越演越烈,双方斗争起来了。而罗马人后来虚弱了,一部分人同基督徒们联合起来了,各取所需。基督教被确立为国教,罗马人得以维持统治。最后,罗马人的统治告之失败,而基督教却在历史风云中登上欧洲权力顶峰。以上只是我对此书前面几章的一个浅薄认识。最后想说一句:人们熟悉的事情,是一个危险的领域,因为跟大众的认识不同,最容易被大众的暴政打击。

精彩短评 (总计34条)

  •     这个版本非常经典!推荐!
  •      宽容的人,其信仰总是存在怀疑,他们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却又不会太绝对。大自然似乎天生就反感任何标准化的理想。宗教的狂热、爱情的狂热都很病态。 同时,看完后,对欧洲的古代和中世纪历史、宗教史有了一点了解。古希腊文明的璀璨和中世纪宗教的血腥,一样让人印象深刻。
  •     在亚马逊买了一本,房龙的代表作。《宽容》是一部宗教的历史,一部宽容与不宽容的历史,也是一郜人性血腥与进步的历史。值得学习~~
  •     人类会因为恐惧、固执和利益而选择“不宽容”,但因为宽容,我们才看到了整个世界。
  •     首先想到的是最近比较热门的是否能做到对自己最亲近的人也不发脾气,往往我们对待陌生人都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宽容,轻声笑语,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发脾气,这也是缺乏宽容的体现吧。
  •     现在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宽容的
  •     有原则性的宽容那些做错的人和事,而不是一味地选择宽容,那样会变成纵容,而让他们在错误的人生上越走越远。同时我们宽容了别人,也是放过了自己,让拥有的更多。
  •     对宗教感兴趣的、有基本了解的推荐,对我而言略超纲了。不失为一本好书。
  •     围绕着“不宽容”描述生活中的宽容。 一切的本相是宽容。 深度好文, 值得一读再读
  •     含义很多,值得一看
  •     房龙经典新译
  •     教我们学会宽容可以得到很多。不宽容会失去很多。
  •     对西方古代史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所以读这本书读的还是有点吃力,有时候还会读着读着就犯困,可这绝对不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历史教科书,相反里面的很多名人故事让我受益匪浅。第一遍是囫囵吞枣,但里面有太多的名言警句带给我思考,我相信我会抽空再读第二遍的。
  •     觉得《奇葩说》很需要理论支持啊
  •     非常棒的一本书,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学会宽容。
  •     一部可以拓宽眼界。明白仁之精华忠恕而已矣的好书。
  •     不宽容无进步。
  •     好书 房龙的大名就是保证 没读懂的要多琢磨 语序习惯可能对于国内读者有点影响 所以如果没读懂就要慢要仔细
  •     宽容虽说是美德,可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     看到知乎上推荐人数众多…买来一看…觉得不过如此…
  •     值得一读
  •     做人要宽容一点
  •     为什么不宽容?因为人性中有顽固的无知、狭隘与固执。这本书谱写了人类带着腥味的历史进行曲。
  •     关于欧洲宗教历史的一部书。伊拉斯谟、路德、加尔文……这是一部充斥着不宽容的历史。我们有义务让接下来的历史变得宽容。
  •     人们常说历史是一次次轮回,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作者期盼的宽容的世界正是我所向往的。生长在一个不宽容的时代,努力做一个宽容的个体。
  •     这本书写的都是人类历史上的不宽容,读起来让人心惊。但是只有反省过去,才能开创更宽容的未来。现代社会上,不宽容依然比比皆是,宽容需要长时间的思想发展。
  •     现在屠杀无辜的俘虏,烧死寡妇和盲目崇拜一纸文字这样的不宽容已经成为荒诞无稽的事情了,可宽容却还远远没有一统天下。
  •     围绕人类生存发展最本质的问题,贯穿其中的精神是理性、宽容和进步。难得一见的好书。
  •     你我皆凡人,自己都宽恕不了,怎么去宽恕别人
  •     要慢慢从生活体验吧
  •     没读完。可能大脑结构不一样,这种书真是读不下去……
  •     房龙为什么这么火!就是把其高深的才情去写普及大众的读本。这也是一种智慧,成功的秘诀,犹如大马拉小车岂有不快的道理!
  •     哲学好书,值得一读呀
  •     宽容是所有人都需要学习的一种美德~是人类思想的发展。在当今社会宽容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奢侈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