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32156516
作者: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页数:380页

内容概要

杜鲁门•卡波蒂、欧内斯特•海明威、亨利•米勒、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约翰•厄普代克、杰克•凯鲁亚克、加西亚•马尔克斯、雷蒙德•卡佛、米兰•昆德拉、阿兰•罗伯-格里耶、君特•格拉斯、保罗•奥斯特、村上春树、斯蒂芬•金、奥尔罕•帕慕克、翁贝托•埃科

书籍目录

杜鲁门·卡波蒂(1957) 黄昱宁 译
欧内斯特·海明威(1958) 苗 炜 译
亨利·米勒(1961) 王岳杭 译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967) 丁 骏 译
杰克·凯鲁亚克(1968) 菊 子 译
约翰·厄普代克(1968) 盛 韵 译
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81) 许志强 译
雷蒙德·卡佛(1983) 小 二 译
米兰·昆德拉(1984) 叶 子 译
阿兰·罗伯-格里耶(1986) 林 盛 译
君特·格拉斯(1991) 吴 筠 译
保罗·奥斯特(2003) BTR 译
村上春树(2004) 比目鱼 译
奥尔罕·帕慕克(2006) 方柏林 译
斯蒂芬·金(2006) 张 坤 译
翁贝托·埃科(2008) 张 芸 译

作者简介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经《巴黎评论》授权,我们从中挑选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近四十八位受访作家的访谈,分三卷陆续出版。第一卷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六位:卡波蒂、海明威、亨利•米勒、纳博科夫、凯鲁亚克、厄普代克、马尔克斯、雷蒙德•卡佛、米兰•昆德拉、罗伯-格里耶、君特•格拉斯、保罗•奥斯特、村上春树、奥尔罕•帕慕克、斯蒂芬•金、翁贝托•埃科。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读不完是因为此书对于读者要求颇高,最好是熟悉书中摘录的所有作家的人,这样对于他们的喜好和作品都有把握。而倘若有人想要给此文加注释,那一定会没完没了。另外,豆瓣上已有人列出了书中作家们阅读的书单了。我想爱过这些作家的人,脑子里可以生长出一副错综复杂的人脉关系图和对于他们的阅读品味感到心心相惜或是鄙夷憎恶。书中收录的内容跨越世纪,抚慰人心,但还是来挑一挑刺,有些简直不能忍。其一,缺乏华裔作家和中国作家。凯鲁亚克都有了,禅宗的源头却没选进去。其二,帕慕克这位带有民族主义和政治色彩的作家在书中说"现代小说除了史诗的形式之外,本质上是个非东方的东西。"倘若我是采访者,我一定要追问,你说的"东方"里包含中国吗? 你阅读了几本现代中国小说? 第三,此书里缺乏女作家。第四,翻译上一人独自担当没有辅助和讨论,有点欠妥。书中也提及了同时身为译者的作家,与国内尊崇原著原意的那一类翻译派别不同,他觉得翻译是一种创作,而有作家提到他自己也会与自己作品的众译者探讨翻译中的问题。因为没有阅读过此书原版,难以定夺其翻译质量。无论如何,书中涉及的文人活法,生活经历和写作方式心得,创作过程包括各自研究领域和对阅读写作读者以及他们那一代人的生活的看法是主观而可供参考的。写作和活命如何协调,依旧是个问题,有因为写作买不起婚房而被拒绝的,有在马桶上写文章的,有在九平米的房间里写作生活的,也有在专属书房对着电脑和丰厚的藏书整理写作资料的,有自称不会写没有稿费的文章的......大千世界,文艺份子密集,可能把自己和家人养好的中产阶级文艺份子能有几位?让人欣慰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回答个别问题的时候会蹦出超过或是逼近一千字的回复,在谈及个人作品的时候有滔滔不绝之势,凯鲁亚克开始现场即兴创作诗歌,采访者也参与对其诗歌的修改。不过亨利米勒和村上的回答字数相对平均而稳定。后者字数尤其少,少于他喜欢的海明威。格里耶,格拉斯和奥斯特的字数也相对少,我不知道在访谈这一形式上会不会受到杂志社新来的记者的影响。自己也给人做过访谈,反省下,我比较生硬和胆小,对于他人的作品也没有«巴黎评论»的采访者那样做到烂熟于心,这个确实很重要,在阅读«开掘真相»一书的时候,十分钦佩中国青年报曾经的特别报道部的记者可以反复研究被采访者的资料甚至背诵。书本里的一些题目,比如针对凯鲁亚克会提及宗教问题,因为他是个受到禅学启发的作家。还有与作家访谈时候的用语,也是对采访者(记者)本身文学素养的考验。一些跟进的就是followup questions 也不大生硬,可用作记者采访参考。可以某日接触哪位作家作品时候,拿出这本书当作资料整理。书中每位作家都有个开篇介绍,已能消灭很多的阅读盲点。对于书本最后学院派作家的埃科的提问,是我今日阅读部分里比较醒脑的一句: "有人批评你在作品里炫耀学问。一位批评家甚至说,对门外汉读者而言,你作品的主要魅力源于他对自己无知所感到的羞耻,进而转化为对你博学轰炸的天真崇拜。"可在书中的某页,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写书要不要加注释的,我记得那位作家就认为,不用加注释,让读者自己去读好了。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读者会遇到自己的知识面无法驾驭的内容,难道作家们就这样抛弃自我解释的权力了吗?
  •     记者估计都怕遇上海明威这样的采访对象。你看他的采访,会有种他脾气不太好的印象,连带着也会觉得采访的记者怎么这么笨,尽问些愚蠢问题。记者问他觉得在报纸工作受到的训练有帮助吗?他简单回答完后,还要加两句,“这是最无聊的老生常谈,我感到抱歉,但是,你要是问别人陈旧而扯淡的问题,就会得到陈旧而扯淡的回答。”记者问同时代的人的作品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海明威第一句就是“对不起,我不擅长这样的尸检。”回答到一半又忍不住说,“这类谈话你不觉得很厌烦吗?这类私下的文学八卦,捣腾三十五年前的糗事,让我恶心。”后面记者再问一个问题。海明威直接说,“事实上,我中断自己认真的工作来回答你这些问题,足以证明我蠢得应该被判以重刑了。”瞬间能想象得出当时场面的尴尬程度。在当我认为访问的这个记者应该是个菜鸟后,豆瓣网友的评论又推翻了这个猜测。据科普,访问的记者虽不是如海明威一样的知名大家,在美国却也因自身事业成就家喻户晓。这不禁让我想起之前听过的一个故事,前主编跟我说过他的一个记者朋友,前去采访文化界一位满腹经纶、有点特立独行的作家,结果差点崩溃。因为这位先生也跟海明威一样,记者问一个问题,他会先做评判,挑出种种毛病。采访完回来一听录音,基本没法用。其实,他们可能并非故意挑刺,只是博学多识会让人太轻易做出判断,看世人皆如傻瓜。高中学鲁迅文章,有位老师就曾经评价过,鲁迅的痛苦在于他的意识是远超当时的年代的,看得太清而世人却多数浑浑噩噩,想救也无从救起。想想也是蛮寂寞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大概是个自恋的人。记者前去采访他时,描述道,“房间里最惹人注目的,是沙发上方加西亚•马尔克斯自己的一幅放大的照片。”这做派像是一个时髦的明星。他是自信的,在提到其小说《枯枝败叶》时,他说,“我认识到我想成为一名作家,没有人可以阻拦我,而留给我唯一一件事情,便是试图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作家。”他毫无疑问地做到了。从他身上也能看出一个伟大作家的自律,“没有非凡的纪律却可以写一本极有价值的书,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的另一段话极其适用于打脸拖延症患者,“你总是试图找借口少干点活。这就是为什么,你强加给自己的种种条件始终是更加的艰难的原因之所在。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你都寄希望于灵感。这是浪漫派大加开发的一个词。”没错,这段话我看的时候脸都被打肿了。好的作家几乎没有一个不勤奋自律的。雷蒙德•卡佛最初时在医院找了个夜间打扫厕所的工作,早上写作,晚上扫厕所的生活持续了三年。谈到写作习惯时,他说“我写作时,每天都在写。一天接一天,那种感觉真好。”而且一坐下来就会写上很久,十、十二或十五个小时,一天接一天。他的修改频次也令人敬佩,从来不低于十到十二稿,有篇小说甚至到了二十稿还是三十稿。村上春树的规律生活是早有耳闻,每天早上四点起床,工作五六个小时。下午跑十公里或游泳一点五公里,然后读书听音乐,晚上九点准时睡觉。这种重复性生活他能坚持那么久,意志力真是比普通人强太多。奥尔罕•帕慕克则是在住的地方之外又找了间公寓当工作室,每天就像上班族一样,跟妻子告别,离开家门去写作,每天待上十个小时。翁贝托•埃科的书没看过,但他的访谈有几段非常好玩。他提到他的父亲,年轻时嗜好读书,但家里兄弟姐妹太多,家境贫寒,买不起书,就去书摊旁站在街上看书。书摊主人见他流连不走,面露难色,他父亲就走去下一个书摊,读第二部分,以此类推,直至将书读完。动人至极。还有记者问他,成长小说通常包含一定程度的情感和性爱教育。在你所有的小说中,你只写过两幕做爱的场景,这有什么原因吗?埃科的回答言简意赅,“相比描写性,我只是更喜欢身体力行。”我只想哈哈哈大笑三声。法国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眼光不佳,居然表示马尔克斯一般般。但他有句话令人触动,“若一个人有了激情的驱使,他几乎可以一无所有地生存,而我把激情给了写作。”杰克•凯鲁亚克的访谈让我有点失望,像磕了药一样亢奋,絮叨又不知所云。但我17岁时看他的《在路上》是真喜欢他那段话啊。“在我心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热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疲倦,从不讲些平凡的东西,而是像奇妙的黄色罗马烟花筒那样不停地喷发火球、火花,在星空下像蜘蛛那样拖着八条腿,中心点蓝光砰的一声爆裂,人们都发出“啊”的惊叹声。”彼时尚年轻的我捧着电话,一字一字地把这段话念给朋友听。那时眼里大概还发着光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没点别人降不住的性格,你都不好意思写书!
  •     一部分的我把它当成轶事看得很欢乐,将要被记录的谈论总觉得不能相信,当成瞎扯就好玩多了,一部分的我则难免感觉获益良多
  •     之前断断续续读过,如今从头读到尾,也许我的看法没有变过,除了凯鲁亚克,所有作者的访谈我都有所感触,和我阅读口味相近的是奥尔罕.帕慕克。最让我感动的是斯蒂芬.金。
  •     看完Eco的那篇真的是一腔柔情啊,特别是看到他说文学不会消亡、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这么多书和买书的年轻人,还有他说他论美和丑之外还想写一本论喜剧的书,但是发现这项任务异常艰难,因为喜剧里有一种神奇的情感,非常复杂。
  •     从对话中一窥作家的迥然性格与微妙心情,有些采访者真蠢,有些作家一点都不想聊天。新世相图书馆第二期第二本。从家里看到高铁上,再看到深圳,寄回北京。
  •     立刻买了 2。
  •     豆瓣阅读
  •     很多作家的书没读过,就认真看了拜访村上春树大叔的访谈,还不错
  •     大家不约而同的认为初稿是垃圾
  •     99.
  •     巴黎评论的合集 读一个作家的思想 想必要了解其作品,相距还是差矣 三星半
  •     那些大作家们,就一直写啊写啊写。这就是秘诀。
  •     喜欢吃蛋,也喜欢吃鸡(˶‾᷄ ⁻̫ ‾᷅˵)
  •     四星。有好几段都没有办法好好进入叙述和文本,尤其是西方作家的思维和说话方式。大体觉得基本作家们都认为作品更能够替他们说话,西方作家对写作这件事好像更为日常化、更像一件可以被拆解、分析的物品,而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灵光一现式的写作,西方作家写作的理论化(嗯,也许是)一些,尤其是米兰昆德拉、纳博科夫,不在访谈中却存在感最高的福克纳,所有人都是你的迷妹。村上村树无感,帕慕克挺有兴趣想看看。脱离最基本的情节去探讨叙述、文本、解构、结构,对我来说可能是个开始,尽管不想也没法成为一个作家。世相图书馆第二本。
  •     只看了试读的几篇,主要看的是第一册里海明威的访谈。
  •     有很多颇具价值的经验之谈。青年创作者都不妨看看。
  •     母鸡下蛋的姿态
  •     哪一个笨拙的读者不想听一听小说家本人对小说的解读呢。
  •     虽然记者问的问题很瞎,但作家回答的很作家
  •     只有这种书读起来才能又快乐,不,从头到尾的只有快乐。
  •     写作的冲动
  •     找到你喜欢的作家,学习他,模仿他,摆脱他。
  •     新世相12月刊第二本。很喜欢第一篇采访,可能是初读并且又符合当下处境。很奇特的是,作家们似乎都对语言很有天赋,除开母语之外,熟练掌握了其他好几种语言,甚至可以到达运用自如的地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点。再谈谈读后感想,因为对外国人名的完全记不住,所以只能从作品来记忆这些作家,挺让人感叹的是,竟然大部分作家的作品还是中学时期的语文课本当中相识。谈谈写作,谈谈作品,谈谈人生,倒也不错。其中村上提到,因为当今阅读情况与以往不同,所以作家还需要与时间相抵,即为要努力抓住读者的脖子,把他们的注意力用力抓紧自己的作品当中,毕竟已没有那么多时间能让你沉浸在一部好作品当中了(约莫这意思)。想想挺感触。最后的斯蒂芬·金还有翁贝托·埃科好惊喜啊哈哈哈!真以为是斯蒂芬霍金……我错了
  •     熟悉的作家可以看访谈,不熟悉的可以当书单。
  •     挑了自己比较熟悉的几个作家的访谈看了。很棒!吃鸡蛋之余,也可以去了解一下母鸡的样子。挺多新材料的收获,同时也更了解他们的创作历程
  •     (上图借书)对知道的作家访谈读起来比较有兴趣亲切共鸣,不熟悉的作家访谈读着有些吃力。可能相比访谈还是喜欢读作品本身多些。
  •     新世相图书馆活动随机收到的第二本书。海明威真是一个有个性有脾气还有意思的老头儿。
  •     年初已经读过 新世相第四本
  •     这个是我买的版本 非人文版2015.12.31始 2016.1.1 P 313 1.2 完 2016看完的第一本书 不眠不吃废寝忘食地看 看得很爽啊!比较不太喜欢杰克‘凯鲁亚克的风格,不过也许面对真人这样讲话也会很有趣。开始看2, 期待尽快出3和4。
  •     访谈很精彩,但是有很多他们提到的书就特别想看。还是等以后吧。
  •     海明威真是毒舌届一把好手
  •     说实话对访谈不是很感冒,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或者各种小人物还好
  •     几乎 4颗
  •     authentic greatness
  •     很好的一本书,很喜欢,可惜没有完全看完,可能是因为没有读过这些作者的书的缘故,好些地方看了不是太明白,也没有太深入的体会。但仅仅从对话中也能看出这些作家的性格,并因此对某些作家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完之后,特别喜欢海明威!太有趣太聪明了,想找到他的全集好好阅读一下。纳博科夫也很棒!对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也有兴趣。昆德拉的访谈好多哲学和文学的专业术语,感觉很厉害的样子!卡佛说话就像他的作品一样,平淡而不乏味!只看到这里了,等我多读一些他们的作品之后,再继续看这本书,相信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     好的访谈就是像这样,你来我往,采访者在面对被采访者的时候也不落下风,谈笑间深度挖掘大作家们的写作伦理。其实像我这样对大多数被采访的作家都不甚熟悉的人来说,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我对这些作家想要了解哪些方面的东西,本书却提供了各种视角让我去认识这些作家。光是这点,这已经是一个成功的访谈录。
  •     抱着看八卦的心看完的,博纳科夫毒舌
  •     一幅幅略显潦草的速写
  •     1的作家相對比2更大眾化(大牌),因此我更喜愛2的那份特別(那裡幾乎涵蓋了我喜歡作家的2/3)。1裡頭比較感興趣的有納博科夫,艾柯,格拉斯和馬爾克斯。奧爾罕·帕慕克在《巴黎評論2》中作序(圖1,2),看完從評論1中找出他的訪談,發現他的狀態與我十分類似:孤獨而富有激情。總有同類,網路為我打開了一片別樣的天地。猶如巴黎評論裡的作家成為帕慕克的慰藉一般。不為讀者寫作,熱愛民族又接受國際化。土耳其的東方色彩和西化進程,或許能給我們啟發。(村上的極為無趣,而且他不喜歡動畫片。哼,無愛。)
  •     我没事就会信手翻翻这本书,看看那些喜欢的作家如何面对写作中的困惑。
  •     一口气读完1与2,酣畅淋漓。
  •     简直想把里面提到的每一本书看过后再看一遍
  •     访谈真的很精彩。纸张也是真的很差。
  •     20161007 挑着看完了喜欢看的作家访谈,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作家,吃过了鸡蛋,看一下产蛋的母鸡也颇为好玩。每个人的访谈个性鲜明,最喜欢马尔克斯的谈话,睿智从容,最不喜欢村上春树的,有点装逼。
  •     看了卡波特、海明威、亨利米勒、纳博科夫、厄普代克、马尔克斯、卡佛、米兰昆德拉、保罗奥斯特、村上春树
  •      哪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但都离不开酒精、香烟与毒品,还有性。
  •     评论有人说:没点别人降不住的性格,你都不好意思写书。哈哈 真是精辟这些作家 一个比一个傲慢
  •     访谈里的作家只是略有了解,作品则基本没有涉猎(囧~)。看完心中已然有了一份长长的阅读清单。高冷的纳博科夫的带着讥讽语调的回答倒是好几次戳中我得笑点~
  •     我是不爱看访谈的,这本书看的比较累。这些作家串连了我看过的、看完开头的、看过梗概的许多小说,也许有一天,我终于能看懂。不过现在还是对如何看懂英文手写体兴趣更大,哈~
  •     非常非常受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