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的娜拉

出版日期:2015-7-1
ISBN:9787807680687
作者:刘剑梅
页数:224页

内容概要

刘剑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博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曾出版过中文著作《狂欢的女神》、《共悟红楼》、《共悟人间》(与刘再复合著)、《革命与情爱》,《庄子的现代命运》,英文专著《庄子与中国现代文学》 (Zhuangzi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革命与情爱:文学史、女性身体和主题重复》(Revolution Plus Love:Literary History,Women's Bodies, and Thematic Repeti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Fiction)、《金庸现象:中国武侠小说与中国现代文学史》(The Jin Yong Phenomenon:Chinese Martial Arts Fiction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与何素楠Ann Huss合编)。

书籍目录

序  狂欢过后是彷徨          刘再复
自序 渴望飞翔 刘剑梅
辑一
娜拉回家后怎样
可悲一代“茶花女”
时髦女谈白毛女
李双双会很生气
为“剩女”的青春和尊严请命
现代灰姑娘的困境
新世纪的豪华女奴们
青春是一面镜子
女性的《革命之路》
伤心的五月
子玉的衣服
辑二
当代中西文化家庭价值观的变异
美国小镇文化的幽灵正在复活
海归的迷失
没有灯光通明的夜晚
都市中的隐形人
没有树林可以栖居的男爵
真实质朴的人生最可爱
不爱战争的人们
缺乏人生艺术化的时代
搭上了理想主义的末班车
辑三
集体“遗忘症”的故事
回归文学
我在美国的教学生涯
文学是否还是一盏明亮的灯?
永远天真的“老顽童”——缅怀恩师夏志清先生
有眼应识金字塔
辑四
书写疾病与历史
无处存放的女性心灵——评贾平凹《带灯》的男权主义梦幻
附录
捡回文学的记忆
——答《西湖》文学月刊刘涛问
《两地书写》的快乐
——答《深圳晚报》崔华林问
后记

作者简介

1879年,易卜生《玩偶之家》首演,“娜拉出走时的摔门声”惊动了整个欧洲。
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演讲,发声一问,“娜拉走后怎样?”
1962年,银幕上的李双双,为自己争取在家庭和社会的平等权利。
21世纪第二个十年过半,中国女性的身、心、灵,是否已收获安顿?
继前一本文集《狂欢的女神》后,时隔八年,刘剑梅再次结集了女性主义思考的续篇《彷徨的娜拉》,抛出实质性提问:当下中国女性生存状态进步与否?承接前作中高歌现当代先锋女性逆潮流而行、敢于挑战、勇敢追求自身梦想的种种,此部新作针对国内社会当前的女性生存现象进行了观察和思考,沉淀出更深层次的关照,文本着意探了讨当代现实语境下女性的境况和命运。


 彷徨的娜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作家毕飞宇在一次访谈中直言散文在他眼里是比较可怕的东西。因为与小说相比,散文离作者尤其近,它使作者全部暴露出来;换句话说,现实主体有被写作主体“泄密”的危险。散文难写,主要在于真话难讲。写作者不仅要有胆魄,更要有睿识;不仅要有睿识,还得有才能和心肠。这样,胆魄之外不至于使人感到鲁莽,睿识之外也不平添傲气。诚然,凡此种种都做到,自不易,却亦不敷。木心曾言,无审美力者亦无情。表面看,此话是面向读者而发,其实也说给写作者听。散文之“真”已非易事,而“以美启真”(李泽厚语)则更难以企及。然而,阅读刘剑梅的散文集《彷徨的娜拉》,尽可忘却上述隐忧。打开书页,便是打开一片自由的空间,一字一字尽是情、思、真、趣,尽是在不断被围困的现实经验中日渐丧失的“现实感”的重现。其实,现实感并未丧失,只怪时代强势地挤兑着个体生命的思考空间,使人们再没耐性彷徨,沉思,于是变得愈发耽于面对,或是选择性地遗忘。塞内加说,我们真正生活过的那段生命仅仅是一小部分,其余的部分不能算是生命,仅仅是时间而已。于是,这本小书更像一场机缘,使人在行色匆匆的日子里停下脚步,随着作者,去思考自己的存在,去寻找将时间提炼成生命的诗意方式。《彷徨的娜拉》是写在中年的“往事与随想”。形似“彷徨”,实发“不惑”之言。这也是一本女性之书,承袭了作者第一本散文集《狂欢的女神》的精神走向。在1927年版的《地粮》再版序言中,纪德坦言,“在临死前能亲见自己始终贯彻一己主张的那些人,我愿有人能把他们的名字历举出来,我将在他们的身旁占一席之地。”十年岁月,“变易”自不必说,从大洋彼岸东渡至香港清水湾,游刃于东西文化、中英语言,徘徊在母亲、妻子、女儿(自然角色)与学者、师者(社会角色)之间;但“变易”却总由“不易”牵着,那便是作者独到的女性主体视角,是对自我、对女性、对文学、对生命存在方式的洞见与悲悯。“不易”的正是要在自身克服时代的勇气,而这,却也是彷徨的根由。“娜拉走后怎样”一句原本来自一九二三年末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演讲题目,鲁迅认为,迫于经济的压力,“娜拉们”很有可能最终回归“安乐窝”,或是“堕落”。刘剑梅追随鲁迅的叩问,而走向更深邃的心理层面,这一问便是十年。《狂欢的女神》中散文诗般的叙述已将那位初为人母,每天都“挣扎于孩子与事业之间战争”的女性知识分子那“碎片化”的日常生活描绘得尽致淋漓,正如作者所说,“这些解放了的妇女,怎么也没想到,就在解放的那一刻,自己的肩上突然在家庭的重担之外,又多了一副社会重担,个个成了‘双肩挑’,甚至‘多肩挑’……怀孕、生产时身体的变形与剧痛都还是暂时的,每日反反复复对孩子琐碎的照顾与工作中的焦虑,才真正难以对付。”作者真切地体认到女性学者所经历的生活困境与心灵困境,那是来自四座“大山”的倾轧—养育子女、学术研究、教学工作与行政工作—于是她继续思索道:“经历了这一切,才明白解放也有解放的难题,才想到任何一种漂亮的理念、主义都有两面性。”(<抱着娃娃到香港>)这绝非抱怨,也并非无奈之辞,而是作为女性主体,该如何保持一份清醒与澄明,如何倾诉,如何呐喊。如果说《狂欢的女神》是“呐喊”,那么将第二本散文集视作“彷徨”则并不唐突。韶华十载,初为人母的女性学者已是两位可爱孩子的母亲,双语著作颇丰,且在学界均不同凡响,表面上看,真乃“人生赢家”。然而,个中心酸滋味,知音者一看便了然。四座大山依旧岿峗,新的矛盾层出不穷,坚强的却是一颗尽责尽善尽慧之心,是打不垮、盗不走的女性内在的韧性与力量。可是,十年后,当作者返还故里,却正撞见了鲁迅当年所目睹的“萧索”之景。那是与外在繁华极不相称的内心贫瘠与空虚。“现在,有一部分职业女性,原本是有工作的,可是尝到了‘双肩挑’的苦头之后,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让自己回归家庭,享受平静幸福的家庭生活,而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男人,赚了足够的钱,不仅愿意养自己的太太,甚至还要养‘二奶’和‘三奶’。”于是,作者对鲁迅的问题进一步发问,“难道回家就能够解决女性的生存困境吗?”(<娜拉回家后怎样?>)这一问便问到根本。中国二十世纪历经数十年的妇女解放运动到了今天,是否为女性主体带来内在“质”的变化?观察今时今日的女性心灵景观,这场运动竟演变为女性意识的大倒退。然而,作者并未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横加裁断,生活本身便是困境,只能以大悲悯之眼作冷观与见证,她说道,“这次短暂回京,听到许多‘烟花女子’的故事……我并没有如同一些朋友那样,立即给予道德裁判,只觉得无是无非,无善无恶,不过是一种新的生存状态而已。世界虽大,这些女子找不到别的生存位置,只能靠自己的青春妙龄做些谋生,我们无力相助,还能说什么呢?”但悲悯绝非姑息,作者将这些女子视作“茶花女”的“伪形”,从文学、文化维度进行深刻精彩地剖析。辑二与辑三,前者探讨诗意的存在方式,后者反思文学研究现状,其中,<回归文学>一篇,读来发人深省,也令人动容,当文学研究者的关注点不再是文学本身,而热衷于以光怪陆离的理论设置一个个“语障”,那么又如何能进入真问题,进行真研究呢?此两部分可谓情思兼怀,诗趣盎然,恰可证明本书虽可谓一本“女性之书”,但“女性”二字指涉的乃是作者视角,而非对读者的选定。辑二是包纳理想人格的“意群”,它为一切现实中的“非功利”、“无目的”却又神合内在生命质量的“大目的”辩诬,为一切已经远去,或者正在远去的人性至善至美奏响精神挽歌。这些理想的精神状态可以是稚气未脱的儿子对“原始”的,未经机器改造之自然本性的天然向往,可以是电影《空房间》中那个拒绝做空间奴隶,“大隐隐于朝市”的都市隐形人的隐喻,或者是与喧嚣的文明世界拉开距离的“树上的男爵”的迷人姿态,也可以存在于伊朗电影《小鞋子》中那对相亲相爱的兄妹—阿里和萨拉—天真而洁净的目光中。正如林语堂所言,“人生几乎是像一首诗”,理想的生活该像艺术一样存在。可是“熟悉世故的人们不再回到天真纯朴的境地时,文明就会到处充满困扰,日益退化下去。”(<缺乏人生艺术化的时代>)终归,大多数的理想与现实方枘圆凿,这几乎便是理想的宿命。而理想却因这宿命般的悲剧性而愈发迷人起来。也许,理想的价值正在于它不能被实现,它只是一种能动性。理想在理想的位置上起着作用,释放着“灵晕”,以使内心平静而完整。如果说《狂欢的女神》尚存青春的困惑,充满对世界的不平之气,到了《彷徨的娜拉》,作者早已“悟”到生活的真相,便是“狂欢只是瞬间,彷徨则是常态”。然而,人生之难,难就难在知命之后仍必须坚定地走,而无从逃遁。于是,在写作的一字一字中,在坐定后的孤独中,作者理解自己,爱自己,也理解了别的孤独的心灵和深藏在其中的人性困境。莫洛亚克曾说:若将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时,亦可见它是由斗争与苦恼形成的,唯此斗争与苦恼永远被希望所挽救而已。重返母语写作,刘剑梅就像回到原岸的奥德修斯,她内心对女性、对文学、对生命、对永恒的虔诚信仰便是浑然天成的希望,她一字一字地书写着女性的生之力量。作者:潘淑阳 转自《书城》二〇一五年九月号
  •     朝暮轮回,水汽蒸腾,积聚为云,飘行万里,这是从空中坠落的雨滴,没有丝毫人为规约的束缚。依凭羽翼,于天地之间,兀自翱翔,这是听风展翼的鸟儿,任由翅膀挥动舒展,御风而行的,是无羁绊的自由意志。13万年的文明演进,人类社会总体上如钟表般运行,生息繁衍,顺行不悖。直至今天,也一同生成了存在于我们这颗星球各个角落的种种规范与准则。世事与规则之间,相互成就。生而为人者,脱不开世事围绕与规则约束。世间求存者,因循攀援于四下或显或隐、看似无限可能的路径与轨迹之中。从历史的蛮荒丛林、漫漫郊野、田园牧歌的生活方式一路走来,到如今消费主义的闹市街头,这路径已与自然渐行渐远。当生存轨迹越发趋向于社会化的精准,缠绕约束也随之日益箍紧,身处其间的人或许还未醒来,或许已然自知:绑缚无处不在、如影随形。伫立在亘古通今的地表之上,夜空繁星依然闪烁,只是被城市灯光遮挡,高楼广厦下气旋迅急而过,是否也掀起血液中久远的记忆,梦见阵阵山岚吹拂?自我意识,潜伏在任一历史时期的通常所见之下。能够深刻提醒我们感知自身存在的,是一份深夜至黎明时分游走着的自省。“对于现代女性来说,拥有丈夫和孩子的家,是人生最后一个落脚点——灵魂的唯一归宿,还是斯特林堡和尤金•奥尼尔所想象的令人窒息的‘黑暗壁橱’? ”《彷徨的娜拉》付梓之际,特地请作者刘剑梅为其新作撰写献辞。她发来了上面这样一句话,却让我略感“寒意”,进而良久思索。这不同寻常的设问也令我再次想起了书中的那篇文章和被特别提到的电影《革命之路》,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女主角April窒息于中产阶级千篇一律的生活状态,寻常日子竟成为囚禁的牢笼。而灵魂已经转醒,就无法再度沉睡。呼唤前进的,是重新踏上未知的巨大召唤。虽然这一路寻求的过程无比痛苦,结局也未必“圆满”,但触动人心的,却是那份在“普遍性沉睡”中醒来的勇气。面对选择,部分女性可能更倾向于寻求“安稳”的人生,与此同时,也被制约和限定于沉重的生育繁衍、家庭和社会义务之中。在东方社会,生育子女、照护老幼、操持家务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女性的天然使命,而两性间资源投入和分配的不平等,更是加剧了女性在面临今天社会激烈竞争中的弱势地位。那些在事业上勇往直前的女子,那些步入社会后又重新回归家庭的女子,那些依然徘徊在寻找自我之路上的女子,在黎明时分的那份清明来临之际,是否可以认定,这终是忠于自己内心的决定。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每篇都还可以,但是每篇都像同一篇
  •     笔力清健!力荐!
  •     读下来觉得开篇的自序写的最好。
  •     前半部分还算对题,后半部分硬塞进来真是对不起这书名。行文干涩,缺了点灵动的东西。但,某些字句还是有所启发。
  •     2016.11.28。作者是刘再复的女儿,资源太好,总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对人心的认识也太圣母,远不及田晓菲。
  •     【三联韬奋书店】
  •     娜拉出走之后是焦虑的,但是作者在分析的时候感觉没有落地。
  •     一本作者个人的生活和文学随笔吧,不过很多女性的现实问题引人思考。彷徨是常态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