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含传说的普鲁士

出版日期:2016-8
ISBN:978730127257X
作者:(德) 塞巴斯提安·哈夫纳
页数:304页

内容概要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法学博士,德国二十世纪历史最重要的时代见证者之一。从1938年开始涉足记者职业,先后为英国和德国多家主流报刊撰稿,并著有一系列以历史为主题的畅销书。

书籍目录

译  序     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的普鲁士001
导 言
第一章 漫长的成形过程
第二章 粗线条理性国家
第三章 微不足道的强权
第四章 严峻的断裂测试
第五章 三只黑色的老鹰
第六章 普鲁士建立帝国
表译名对照表

作者简介

"普鲁士"早已烟消云散,但其对后世的影响至今在欧洲仍处处可见。它似乎集诸多矛盾于一身,既代表秩序、正直与宽容,也象征着军国主义。普鲁士王国强盛的时期,正是伟大的《德国民法典》从酝酿到诞生的时期。这个"理性国家"与这部"模范法典",堪称绝配。身为一名普鲁士人,《不含传说的普鲁士》的作者哈夫纳以客观而理性的笔触,回顾了仅存在两百余年的普鲁士在政治法律领域取得的成就,及其对今天的德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不含传说的普鲁士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文/严杰夫1999年,世纪交替之际,当人们都在充满期待地奔向新世纪时,一位92岁的德国老人却悄然离世。这位老人名叫塞巴斯蒂安·哈夫纳。哈夫纳1907年生于柏林,1999年在柏林去世,但他在二战期间却一直都在英国流亡,直到1954年才重新回到德国。哈夫纳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德国的分裂,以及1990年10月德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也被视为20世纪德国历史的重要见证者。然而那个时候,并没有太多人驻足停留下来,对这位老人表示过多的怀念,就如同他们对待20世纪的态度一样。这种现象也被历史学家托尼·朱特所注意到。朱特发现,即将走出20世纪的人们,过于急着将20世纪丢弃,急着将“它的各种争端、各种理论教条、各种理想、各种恐惧在记忆里悄悄地抹去”(《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于是,朱特好意提醒我们,这样的“遗忘”无益于我们去拥抱一个更好的新时代,却只能让我们依旧陷在“人类翻过现代史这一页的努力的失败”之中。进一步的,朱特指出,必须承认,我们对20世纪的误解却是多方面的。而这种误解中,或许就包括对德国这个国家及其历史的认识。塞巴斯蒂安·哈夫纳毫无疑问,德国对于20世纪的历史来说,怎么看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国家。可以说,20世纪发生的绝大多数重大历史事件,都与德国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但却很少有人能够冷静而准确的理解这样的一种关系。在多数人的印象里,这个国家在20世纪上半叶接连犯下的罪行,与其历史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正如美国作家威廉·夏伊勒在他那部传播甚广的巨作《第三帝国的兴亡》中写道的:“希特勒的思想和情绪,支配他狂热的脑子的一切错乱神经,在德国历史和思想中是有其深刻的根源的。纳粹主义和第三帝国,事实上,不过是德国历史的合乎逻辑的延续。”但是否真的是德国历史及与其有关的那些传说,应该为人类在20世纪所遭遇的巨大创伤负责任?纳粹主义的疯狂和好战,是否早就在普鲁士时期就已“埋下伏笔”?对于这些问题,曾经处在“历史的风暴中心”的哈夫纳显然并不认为。在他看来,历史的真相并没有这么简单。哈夫纳一生的著述大多都与德国有关。在1940年流亡英国期间,哈夫纳出版了《德国:杰克尔与海特》一书,向英国民众解析德意志民族追随希特勒的原因。二战结束后,哈夫纳又出版了历史著作《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七大致命过失》。至1978年,哈夫纳又出版了《解读希特勒》,这部作品成为德国最为畅销的希特勒读物。晚年,他还出版了《不含传说的普鲁士》、《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后者更被看成是哈夫纳对德国近现代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最后总结。更令人感叹的是,在哈夫纳去世后的2000年,他在1940年前后创作的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经历的自传《一个德国人的故事》也被整理出版,在这本书里,哈夫纳用一个少年的视角展现了从魏玛共和国到希特勒上台间的这段诡异历史。尽管,哈夫纳并非是科班出身的历史学家,他在一些作品中的观点也常遭到专业历史学家的质疑。但是,他那法学专业背景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历史的视角。这种视角理性却不失个人化,在冷静中又不乏浪漫。用哈夫纳自己的话说,这是一种典型“普鲁士清教徒主义”式的观念——这种观念强调严谨、尊严、节欲、责任与忠诚,同时还强调献身,是流行于18至19世纪的实用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混合体。这种文字风格在《一个德国人的故事》里最为明显。在这部作品里,哈夫纳的笔触所及之处不仅是在描摹1930年代初德国社会所发生的剧变,同时也深入展现了那个年代普通德国人的私人生活和内心所受到的冲击。哈夫纳这些私人化的记述并非是出于个人旨趣。事实上,他认为,“德国内部所进行的战斗,就发生在最私人化的领域之内。根据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便可以观察出这种政治斗争的迹象”,而未来世界大战的各次战役的胜负,即已经在这些“私人战斗”中被决定了。因此,哈夫纳认为,这些看似个人色彩浓重、极其普通的故事,却道出了真正的历史,甚至还点出了未来。最有意思的是,哈夫纳在书中记录了自己在参加国家中级文官考试(相当于我们的公务员考试或司法资格考试)前参加 “候补文官团体生活营”内训练的一段往事。显而易见的是,这个训练营的目的就是为将纳粹思想灌输给“国家准公务员们”。在刚开始的时候,包括作者在内的多数参训者内心似乎都有一种抵抗,起码大多仍然保持了自己的想法。但在营区生活即将结束时,作者才意识到“每个人的自我打从一开始便完全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借助于这段特殊的经历,哈夫纳发现,正是这种所谓的“同志般的团体生活”让许多德国人在拥有幸福的假象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意识而成为“完全任人摆布、惟命是从”的人。哈夫纳强调,这种“同志般的团体生活”和酒精一样,可为必须生活在非人性条件下的人带来很大的慰藉与助益。所以,“同志般的团体生活”就是纳粹为普通德国人提供的鸦片和毒品,让整个德意志民族堕落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在《一个德国人的故事》最后,哈夫纳大篇幅地分析了这种“同志般的团体生活”。可以想见,希特勒之所以能够利用这样的观念来为德国人洗脑,诚然有着深远的历史因素在作祟,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这一工具所发挥的效用,是在纳粹挤压私人空间并持续给社会成员的心理产生冲击的情况下而实现的。也就是说,纳粹剥离了普鲁士精神中原本的浪漫主义部分,而仅仅给人们剩下了机械和冷酷。反观普鲁士,哈夫纳表示,它整体看来虽然总像是一架没有人性、既残酷又贪婪的机器,可是若把它拆开来看,也就是实地过去拜访,并与普鲁士人和德国人个别“私底下”进行接触的话,却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印象。很显然,我们无法将普鲁士和德意志简单地划上等号,尤其是在普鲁士与纳粹德国之间。在哈夫纳的心目中,前者是 “相当人性化、不具伤害性”的榜样,后者则是一个残暴的怪兽。那么如何去准确地看待普鲁士精神以及普鲁士的历史。这也正是哈夫纳的另一部作品——《不含传说的普鲁士》所想要表达的主题。而想要准确理解这个主题,最重要的就是给普鲁士的历史“祛魅”。哈夫纳指出,普鲁士的历史从来没有那么多传说。可以说,在历史的最初,也就是普鲁士的建国就不曾存在 “传说”,而更像是历史阴差阳错的“产物”:“普鲁士国家成形时的“偶然性”、“随意性”,以及颇为欠缺的“可说服性”……就某种意义而言,普鲁士不见得有存在的必要,它未必应该在那里” 。而在崛起过程中,普鲁士也从未出现过我们通常认为的那种“传奇英雄”:“大选侯”腓特烈·威廉一生都在斗争却始终徒劳无功;他的儿子腓特烈一世虽然成为普鲁士第一位国王,但从未有过战功;而 “士兵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所实现的,也不过是建立了一支国家军队;即使是著名的腓特烈大帝,哈夫纳也将其成功看成是一种幸运——“腓特烈所打过的仗,除了极少数例外,都是战略上的即兴之作,而且往往是孤注一掷”。看上去,普鲁士的崛起道路乏善可陈。但普鲁士君主务实的观念,再加上他们坚韧的品质,却带领这个国家获得了成功。哈夫纳指出,令普鲁士获得成功的治国理念并没任何独辟蹊径之处,反而是迎合了当时世界的潮流,只是因为普鲁士在执行这些理念的过程中最为坚决和彻底,并将其效用发挥到了极致。但我们却不能简单地将普鲁士看作是一个机械运作的国家,它同时也有某种吸引人的灵魂:“十八世纪的普鲁士既进步又好战,而且思想自由,是一个“启蒙运动时期的国度”;而拿破仑时代至俾斯麦时代之间的普鲁士则反动、和平、强调基督教义,是一个“浪漫主义时代的国度”。历史赋予这个国家的色彩和性格是丰富和多维的。正因此,这个普鲁士“观赏起来十分奇妙……就如同一首完美谱出的赋格曲,或者一阙不断展开的奏鸣曲,甚或早期工业化时代的一架灵巧器械”。然而,普鲁士的结局却是一出悲剧。在19世纪末期开始席卷全欧洲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影响下,普鲁士被“自己人”亲手“送进了坟墓”。作为一个法律意义上的国家,普鲁士至早在腓特烈大帝建立德意志帝国(1871年1月18日)的同时就 “消逝”了。威廉一世国王最早意识到这点,所以他才会在被拥立为德意志皇帝的前一天,流着泪说道:“明天是我一生中最不快乐的一天。我们会把普鲁士的王位抬进坟墓”。 此后,德皇威廉二世和希特勒更是将普鲁士的历史痕迹抹得一干二净。在这样的意义上,普鲁士与德意志在内涵上就有了一道深深的沟壑。理解了普鲁士和德意志的“分界线”,我们自然也就能理解,哈夫纳为何会对大多数人所持的这种论调嗤之以鼻:希特勒的帝国乃“普鲁士传统之延续”,希特勒则是“腓特烈大帝和俾斯麦的传人”。那么,如果普鲁士和德意志之间并非是简单的传承关系,它们又是如何在历史上实现“对接”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哈夫纳在《从俾斯麦到希特勒》中似乎给出了答案。在这部作品的开头,哈夫纳进一步深入地讨论了俾斯麦的普鲁士和希特勒的德意志间的区别:“德意志国”既可以是“普鲁士在最大范围内所能支配的德国”,或者也可以是“德国在最大范围内所能支配的欧洲或世界”,前者是俾斯麦的见解,后者则是希特勒的诠释。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能立刻领会,导致希特勒出现的原因不在于德意志的历史上有过俾斯麦,却恰恰在于德意志在历史上抛弃了俾斯麦,和他那保守主义与现实主义浓郁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俾斯麦的思想被德国人所抛弃后,威廉二世统治下的德国加速迈向第一次世界大战,并随之又将其“危险的列车”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继续开去。哈夫纳观察到,威廉二世之后的德国,在外交政策思想上重复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那就是在自己刚开始变得强大——或者看似即将强大之际——对时局过于乐观,以致认为凡事都将如此直线发展下去,但主事者从未考虑到形势或许将急转直下。于是,威廉二世甫一上台,就摧毁了俾斯麦一手缔造的欧洲和平体系,并最终带来了第一世界大战。而威廉二世在一战期间,与他的将领一起策划的“施里芬计划”,也直接导致了德国的战败并背负了沉重的赔款,并未此后的德国危机埋下伏笔。更值得注意的是,威廉二世所演绎的“疯狂”中,已闪现出后来希特勒的影子。只是,作为“后来者”的希特勒较之威廉二世有过之而无不及,并更加淋漓尽致地演绎了这种“疯狂”,最终将德国带入进无尽的深渊中。 在这些有关的德国历史作品中,哈夫纳不仅依靠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也通过理性的观察和反思,重现了德国人如何崛起,又如何20世纪上半叶突然冲向“灭亡”的。这种历史的“重现”,既展现了哈夫纳对历史细节的敏锐感和洞察力,也彰显出他内在浓重的悲观主义倾向。正是因为这种悲观主义,哈夫纳在德国分裂之后始终都未对统一抱有希望,他曾坚决宣称,两德统一“连理论上的可能性都没有”。当然,此后的历史走向证明了这一“预测”是完全错误,哈夫纳对此也坦然承认,并将其看为“一辈子出的最大的洋相”。不过,他在1990年为《从俾斯麦到希特勒》一书做跋时却依旧在提醒后人:“德意志国是否换了一个名称之后,又重新回到我们的身旁?”这个“当头棒喝”与其说是一个历史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法律问题”。今天的德国,当然不会是希特勒时代的“第三帝国”,显然也不会是威廉二世时代的“第二帝国”,当然也不会是魏玛时代的“德意志国”。 不止于此,哈夫纳还强调,“德国的重新统一根本尚未完成。那暂时只不过是纯粹形式上的结合,将一个富裕的政体与一个刚在1990年陷入大规模失业的贫穷政体拼凑起来。”有意思的是,今天来看,哈夫纳当时提出的这一“德国问题”,在今天早已超越了8000万德国人的头顶上方,更是笼罩了5亿欧洲人。哈夫纳的“德国问题”早已变成了“欧洲问题”!-------------------------------------------------------------------------------------------------------------------------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帮忙在“朋友圈”转发,并推荐“严杰夫的约柜”。:)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简明扼要,文笔生动。对于大众,历史明明可以很有趣,有些人却非要弄得干巴巴。 深入而后浅出,方能引人入胜。翻译很好,初时以为大陆的,后来才发现是台湾的学者。翻译质量吊打大陆大陆德国历史的学者,虽有错误,但瑕不掩瑜。
  •     客观科普,推荐。
  •     的确好,完完全全的理顺了
  •     普魯士被德國的民族主義所謀殺。德國雖然繼承了普魯士強大的陸軍,但喪失了普魯士理性開明的精神。如果普魯士還存在至今的話,或許兩次世界大戰都不會爆發。
  •     娓娓道来的被埋没的历史,对两次大战后人偏见的反思与超越
  •     没有命中注定,没有民族使命。语言简洁明快,结构清晰明了。史料丰富,视角独特。自圆其说,自成一派。
  •     历史写作的绝佳典范,十颗星都不够。不含传说的普鲁士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普鲁士,但却是更传奇的普鲁士。作为一个人工国家、作为启蒙运动的后裔,普鲁士是纯粹理性和逻辑发展的结果,但理性的狡计却让普鲁士不堪“德意志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负。如果没有德意志,只有普鲁士,欧洲的命运将截然不同。
  •     难得好书,阅读体验无与伦比。读过《解读希特勒》的人都会对哈夫纳睿智犀利的眼光、简洁深刻的归纳、长于思辨的逻辑、极富洞察力的视角、鞭辟入里的总结、高超的叙事技巧却又平实质朴的语言佩服得五体投地,薄薄的小册子所获得的收获远胜那些连篇累牍的大部头,本书亦是如此。哈夫纳穿越重重迷雾,拨去笼罩在“普鲁士”这个国家身上的种种神话,将各种因缘际会之下的误会或是以讹传讹的误读完成了“祛媚”,篇幅寥寥、却不失生动,以简约而细致的笔调完整勾勒出一本别开生面的国别史,犹如镌刻在普鲁士墓碑上冷静、客观而不失诚恳的“墓志铭”:它由最初的征服者取代原生居民所构成、它的理性开明自由和宽容、它对民族主义和宗教差异的漠不关心、它所背负的统一使命与历史责任成为本身国家形态消亡的催命符,在哈夫纳的娓娓道来之下引人入胜、手不释卷。
  •     普鲁士对现代德国的影响不言而喻,其建国本身具有偶然性但同时拥有必然性,一个以“国家”为信仰意志的多民族族群因相对宽松的环境和自由居住在一起,并奋而为守护这个家园而励精图治。几任脾性各异的君王却带领着原本并不起眼的小郡国成为了德意志这片土地上的霸主,并打破了传统强权的分立局势,成为了强权之一。
  •     我以前从未意识到德国的统一意味着普鲁士光辉灿烂地走向毁灭 这世界是你的遗嘱 而我是你唯一的遗物 其实我真正想看的只有最后四分之一 可以脑补万字独普独虐文了
  •     需要对德国及神罗历史有所了解,才能更好理解本书,看来我要去补补相关知识再重读了……不过能看出来的是作者视野宽泛,从多方面剖析普鲁士。译者的水平也很高。
  •     精彩得无以复加,了解普鲁士历史和国家性格的最佳读物。燃起对普爷的狂爱。
  •     260页书写了200多年的历史,言简意赅、文笔流畅、通俗易懂、标新立异,让人过目不忘!
  •     从普鲁士的逐渐形成读到它渐渐兴盛,最后走向覆灭。然而竟是“光辉灿烂地走上毁灭”,俾斯麦带领普鲁士建立起了德意志帝国,却最终使普鲁士融解在了德国,可悲的普鲁士却成为了“一个没有人要的国家”。就像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里的“因为美丽无非是恐怖事物的开端”,玻璃鸣响却是在破碎之时。
  •     在凡尔赛宫登顶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消亡的却是普鲁士王国。从此普鲁士成了一个地区的名词,成了易北河以东地区
  •     一知半解的德棍只喜欢德三,真正愿意探寻历史的德粉,也许更偏好普鲁士
  •     简洁明了,大师风范
  •     没有传说中的好啊,地图都没翻译,条理还算清晰
  •     精彩
  •     书不错,台湾人的翻译实在看着太累
  •     个别专有名词的翻译颇有槽点,部分观点略主观,不过瑕不掩瑜,是一部非常棒的书。可惜,连俾斯麦那样的人物也是无法抵挡滚滚向前历史进程,真的是一场辉煌的毁灭。
  •     好想拿个小本本把所有夸男神腓特烈的话都记下来/原本以为奥地利、包括波西米亚,甚至是波兰,都有成为“德意志”的可能性,可阅读本书发现连德意志的建立都是1848年以来风卷残云般由一系列偶然构成的/普鲁士溶解在德意志中确实是事实,可其原因却没在此被分析得很透彻/论文本来想讨论统一到底更注重民族还是注重历史根源,可发现“统一”可能根本就是一个伪问题。本书在此未着色更多,理所应当地将其归结为民族主义
  •     俾斯麦作为一个“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利用了德意志民族主义,但最后,他却败给了德意志民族主义这个“理想”——因为他已经老去,一如普鲁士;而德意志尚且年轻,一如威廉二世。另外一个收获:好战的不是普鲁士,而是民族主义。
  •     一个国家崛起要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以及运气。同理,一个家庭也如是啊。
  •     这书,倒也象作者笔下的普鲁士一样,质朴、冷静而又理性。
  •     读起来太累了...
  •     相当不错,翻译很棒,除了有些译名不习惯(不过熟悉德国史的读者能一下子猜出)。不过要提醒,这不是史实导向的书,而是意见导向。所以不适合对主题完全不了解的读者,并且有显著的倾向性
  •     普鲁士通史,对于德国人来说是不错的入门书。但是对于外国小白对者来说,这书省略了太多历史事件的描述。对于熟悉那些历史的大牛来说,分析没有完全展开,过于简略。不过此书确实做到了让普鲁士与传说分开,值得一读。
  •     可以说了解了普鲁士
  •     简单叙述了普鲁士从混沌中形成到辉煌的走向灭亡的全过程。去除了所谓的“民族意志”的神话,把普鲁士历史的发展近似客观的展现了出来。但是对于普鲁士这种版图和拼图一样散落各处经常变动的情况,每次都是靠文字叙述,没有用地图说明,实在是太不友好了。
  •     普鲁士是顺应启蒙的纯粹理性国家机器,被德意志民族主义裹挟而承担统一的任务,最终被超出其控制能力的“德国”同一化,第二帝国时期的扩张主义和纳粹与其并无干系。十几万字小册子把历史线理得这么清晰真见功力啊。
  •     观点似新实旧
  •     译文读起来不够畅快,完全不知道这段历史读着有些吃力,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
  •     书的大小厚度非常适合旅行的时候携带,印刷质量很高。用了大概三天时间一口气读完,作者逻辑严谨,叙述简明扼要,将普鲁士与德国之间的关系阐述的非常清晰。读完以后,才会明白仅有230年历史的普鲁士为何会有这么多的争议,才知道普鲁士是多么一个纯粹的国家,才会稍微理解什么是民族主义国家。
  •     补了一段空白——普鲁士和德意志帝国到底啥关系。
  •     把线条捋顺了,但也就仅仅是这样了
  •     收集用。反正其他版本都买了,简体版也买一本收着。
  •     塞巴斯蒂安·哈夫讷的书总是直中靶心,姿态优雅,轻柔厚实。二倍速。
  •     好久没见过写得这么流畅生动的历史著作了
  •     粗线条理性国家,缺乏民族主义的侵蚀。向冰冷温情的国家意志致敬。
  •     文字不多 高度概括(写给熟悉欧洲历史的欧洲人)但内容丰富 完整。理解任何欧洲国家似乎得突破现有边界 放入整个欧洲历史变迁中搜索答案。作者如此简洁清晰地令出普鲁士的脉络!来自台湾的翻译文笔真好 想到宋词的简练优雅。
  •     补坑
  •     真是一个为了生存而努力存在的国家啊……
  •     很有启发。
  •     普鲁士与德意志的概念纠偏
  •     独特的史观,深刻的分析把普爷刻画地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整本书大概是画出一个轮廓,细节的地方还需有心人自主钻研。
  •     耶……有了图书馆馆友……我们的乐趣就是推荐对方看各种各类的书……这本是对方无形的安利……来了三遍都在在念这本,第三遍终于去找了。对方怨念的是《悲惨世界》根本找不齐……
  •     为普鲁士翻案,可读性甚佳、但说服力不足。
  •     普鲁士自身的变化写的非常不错,人物生动饱满,但其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互动则略嫌主观,应该对照着学习。
  •     一个高容纳性的国家,对宗教无所谓,对族群无所谓,对社会无所谓,接纳所有地方的移民,国民自主自由,权利平等。没有民族,没有种族,普鲁士除了国家之外别无所有。它位于德意志联邦的旁边和里面,不可避免地逐渐丧失自己的独立性,身份,最后还失去了自己的存在,完全溶解于德国之中。由腓特烈一世建立至腓特烈大帝的强盛到铁血宰相俾斯麦辅佐,普鲁士如烟花般短暂而绚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