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制度與大革命

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1
ISBN:9780193977518
作者:Alexis de Tocqueville 托克維爾
页数:283页

作者简介

中央政治局常委王岐山近日推薦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引發了讀者重讀這部經典的熱潮。這本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的名著,出版於1856年,中文譯本曾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和商務印書館出版,馮棠譯,桂玉芳和張芝聯校。這部《舊制度與大革命》給我們帶來了什麽新東西,發了什麽前人所未發的新意?
托克維爾開宗明義就指出,他從事的是關於法國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寫另一部大革命史。既是研究,就要提出問題。從各章題目就可以知道作者要解决的是哪些問題。托克維爾試圖說明:
何以全歐洲幾乎都有同樣的政體,它們如何到處都陷於崩潰?
何以封建特權對法國人民比在其他地方變得更爲可憎?
何以中央集權行政體制是舊制度的體制,而不是大革命或帝國的創造?
何以18世紀的法國的人們比其他國家人民更彼此相似,同時又彼此分離,漠不相關?儘管文明不斷進步,何以18世紀法國農民的處境有時甚至比13世紀的農民處境更惡劣?
何以18世紀法國文人成爲國家的主要政治人物?
何以法國人寧願先要改革,後要自由?
何以行政革命先于政治革命?
路易十六時期是舊王朝最繁榮時期,這種繁榮如何加速了革命?等等。
托克維爾不是憑空思考法國革命,而是扎扎實實地依靠對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結論。


 舊制度與大革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人们想在行动中或某些行动中自由,并非是因为所有的人均有独立的普遍权利,而是因为每个人本身拥有保持独立的特殊权利,这便是中世纪人们所指的自由,在贵族制社会,人们也几乎总是这样理解自由。这种概念虽由个别人设想出来的,但它常使人们做出最卓越的行动;当它被全民所采纳时,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民族。罗马人认为,在人类中间,只有他们才应享有独立;他们相信这个自由权绝非来自天性,而是来自罗马。——托克维尔托克维尔不像大多数现代学人那样没有附属于自己出身的学术的根及眼界,喜欢空对空,做一只到处寻找课题经费和不断向上爬的寄生虫。“只有阶级才有资格在历史中占据位置”,这句话最能体现作为历史学家的托克维尔的实际性和敏感度,这是对于政治的实际性和敏感度。人类历史归根结底,就是政治的历史,唯有大政治才具备伟大历史学家研究的价值,它的边角料则留给不那么有智慧和气魄的历史学者。托克维尔在书中所竭力刻画并且感到困惑的东西其实就是随着现代性而来的中央集权制和渐趋成熟的官僚制的扩张。法国大革命之前的两三百年正是君主制的利维坦树立和完善的时期,相当于中国战国至秦代打造中央集权的年代。这期间,贵族特权被剥夺,贵族统治被官僚阶级所取代,这些官僚几乎都来自平民阶级。多年的王权和贵族等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接近尾声,所有阶级的地位被一律拉平,臣服于唯一的最高统治者。可以说中西方都曾经历集权、平等和官僚化的阶段,但不同的是,西方所体现的技术性把中国远远抛在后方。中国古代城市不存在市政的观念,市政府直到清末甚至辛亥革命以后才成立。传统中国城市的官员和政治机构的设置存在许多重叠,城市的统治需要行会和士绅的帮助。清末警察机构成立之前政府根本无法像街道负责人(权且这么说吧,消防什么的完全由街道负责)和当地有名望者那样接近和了解自己的居民。而在20世纪初的西方,城市未来100年的规划的边边角角几乎都会被专业人士照顾到。也就是说,现代性官僚体制所触及的角落和空隙之多之细是中国古代集权制难以望其项背的。此外,中国体制和西方分道扬镳之处还体现在,前者以王权的绝对优势俯瞰所有阶级而告终,后者则表现出强烈的技术化、非政治化和中立化倾向。西方的王权被废除,但它的官僚体制已经如此工具化以至于能够服务包括君主制在内的所有体制,中国古代的集权制能否达到这种能力还得打个问号。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在古代中国还是现代西方,彻底的平等、同一化及大政府的趋势不可避免。托克维尔对美国的自治自由赞许有加,但现代性的自由绝对不同于曾经建立在等级制度上的自由,后者才是真正的自治自由的基础,所以美国作为现代性中的佼佼者也在大踏步地向超级政府迈进。自由市场经济和据称不带任何政治色彩的美国大型经济组织的利益与政府一致,非但丝毫不排斥自由主义现代性控制下的不自由的中央集权,反而通力合作。重复一遍,受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商业精神滋养、从平民中壮大的资产阶级能认识到的只有平等与他们那个程度所能接受的自由,这种自由不可能是坚信自外向内都存在着等级差别的贵族式的自由。正是现代性蛮横却坚定的步伐让法国贵族阶级这一中世纪的产物被彻底抛弃。出身低微又平庸却非常技术化的官僚阶级的出现让贵族变得多余和尴尬,他们丧失了统治权却保有诸多特权,成为平等思想的眼中钉。与之相比,英国贵族则很早就显示出大资本家的灵活多变,善于讨好平民,懂得和新兴资产阶级混合与联姻,从而保持统治权。所以,从中世纪到现在,英国的主人可能几乎没太大变化。缺乏政治敏感度的法国贵族展现的却是真正的贵族性-他们更愿意隐居封地而非追求财富,热爱挥霍金银却不会崇拜它们,即使越发贫困也对联姻平民感到耻辱。这个阶级骄傲、自信、胸襟开阔富有知识,不乏和蔼的品质又具备古代崇高和慷慨的风尚,但因为不愿意屈从和随机应变,以及缺少资本主义性质的“上进心”而被现代性狠狠踩在脚下。政府权力的扩张同样让农民吃尽苦头,但最终旧式农民被转变成了市民或者适应现代技术的农业生产者,而贵族则彻底地魂飞魄散。教育的普及和生活的精致化,让人变成了贪生怕死却高度平等和同质的个体,就连现代的自由思想追求的也不过是普遍的自由而非古代个体独特的自由——资本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唯我独尊和思想学术界的政治正确性不会容许真正的自由。这再一次证明,政治无处不在,连看似中立的经济势力也是政治,现代社会的隐形统治者甚至比古代中国的可见统治者更加害怕真理、心胸狭隘,后者至少敢于代表从中国式的神学或形而上学导引出来的伦理秩序。可以想见,在高度技术化而统治者不敢以真理(即天道)做后盾的时代,这个社会很可能遭遇所多玛和蛾摩拉同样的状况。最后,我比较好奇,为什么法国的王权时代会遭遇那么多的财政危机,而解决的手段仅仅只有增加赋税?看来法国人确实不如英国人聪明,懂得与能够互相利用的的人沆瀣一气。——————————————————————————————————————简评完毕,现在随手扯一些相关的文学评价。很久很久以前,对法国贵族的印象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双城记》赋予的。狄更斯的怜悯心和笔下人物信仰上的虔诚曾经让我肃然起敬,但是他所描绘的法国贵族毫无理性的残暴连当时我这个小孩都无法置信和难以忍受。综观其写作,狄更斯的水平可能相当于巴尔扎克和雨果:通俗性近前者只是出人意料的转折太多,所秉持的肤浅的人道主义则近后者。但其实狄更斯也不是不想一悲到底、贴近现实,只是读者,尤其英国的贵族女性读者不许,另外他的心灵敏感度也不允许他的作品产生更深层的影响。与其相对的哈代则颇有法国人司汤达的灵魂深度:无助的苔丝前往工厂时田野上惨淡和绝望的殷红和暗黄,象征现代性碾压下农业文明面对工业文明压迫的悲戚的抗议,两种时代交替产生的悲壮感远胜狄更斯通过刻意的悲情故事对功利主义的批判。而作家关于Tess、Angel和Alex的塑造也很明确地传达了他对代表封建时代农业文明的没落贵族及教士阶级还有现代性兴起时所涌现的富裕有产阶级的态度。Tess代表着已经沦为农民的法国贵族后裔,但她仍然存有祖先的某些品质,例如对丑陋和卑下的本能厌恶;Alex则代表着购买了贵族地产的从平民中崛起的资产阶级后代,灵魂的高贵在他那里缺席,但肉欲和占有欲却从未减少。懦弱的Angel出身教士家庭,哈代在各小说中(特别是《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对教会及其所代表的虚伪的英国社会道德的抗议和蔑视如此之强烈,连上帝都不能幸免地成为他攻击的对象,Angel与宗教的决裂让我甚至觉得哈代是个反基督者,但他无疑远远超过狄更斯,并且显示出一种法国式的勇气、生机和血性,哈代与作为法国人的托克维尔的相似度也明显胜过作为英国人的狄更斯。托克维尔让我对法国人刮目相看,我相信他的睿智和洞察以及如小孩子般的直率单纯是他那个阶级的法国人所特有的。英国人浅薄无趣,德国人深刻却把弯子绕得让人不明所以,法国人则充满了直觉,但这个直觉却时常与他们的偏激和过分想象相伴。
  •     這一次來臺北,遇上了超強颱風“蘇迪羅”,人站在馬路上,感覺自己隨時會像體操運動員手中的彩帶那樣,被大風刮到半空亂舞。我打消了去西門町喝一杯“蜂大咖啡”的計劃,所幸落腳的酒店毗鄰誠品的信義旗艦店,我便步行過去逛了一圈。令人不無失望的是,暢銷書排行榜上獨領風騷的,赫然擺放著一本《跟TED學表達,讓世界記住你:用更有說服力的方式行銷你和你的構想》,我心中暗暗在封面上那個巨大得刺眼的標題後加了一行字——“適合人群:朋友圈上一天到晚在刷屏的營銷狗”;旁邊還有一本《最會賺錢的窮人》,而副標題像是一群排好了隊的螞蟻,密密麻麻地印著兩行細小的黑字“沒關係啊,連父母都不看好的人生失敗組,從借錢人生到28歲賺千萬、30歲資產上億的真實告白”。緊跟其後的《麥肯錫新人邏輯思考5堂課》、《K線日記》,無不置於比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更加顯眼的位置。那些教人怎樣在職場步步高升、怎樣當一個團隊領袖的成功學書籍,就像《聊齋誌異》裡面《嶗山道士》一篇之中講述的穿墻術,學道少年自以為得仙人指點,稍懂皮毛便到處賣弄,可惜在仙人身上好好的道術,輪到自己去使就不靈驗了。然而,速食文化肆虐的年代,人人皆貪圖一步登天,以為自己是《水滸傳》中的宋公明,發一個白日夢,得九天玄女授天書,便可成一方豪傑,以致此類枯燥而空洞的書籍不知道被多少人當成了宋江那三卷天書。我想起了俄國思想家赫爾岑的老梗,“流行的就一定是好的嗎?”“那肯定是啊。”“那麼流行性感冒呢?”(至今我還未能考證,這是否又是一個“我抽煙、紋身,但我是個好女孩。——白岩松”一樣的張冠李戴的段子。)我還是回到了酒店,繼續讀完了那本從中文大學圖書館借來的《舊制度與大革命》。作者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是生活在十九世紀前半葉的法國貴族,這本著作成書至今,已有超過一百五十年,不僅當時在法國國內引起了轟動,在他逝世之時已經印了四版,而且在英國、德國甚至大洋彼岸的美國都極為暢銷。沉寂近一個世紀之後的二十世紀中後期,《舊制度與大革命》又乘著保守自由主義的復甦而備受重視。至於在遙遠的東方,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它才由北大的副教授馮棠翻譯成中文,且一貫以來被視為研究法國大革命的學術專著而冷落。不過在2012年,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在座談會中推薦了《舊制度與大革命》,這本書便一下子洛陽紙貴,數次脫銷。一本能流芳百世的書籍,經得起歲月洗禮,源於它無論在什麼時代都不失色。《舊制度與大革命》剖析的是法國大革命爆發前的風雨如晦,而我如今在臺北的住處俯瞰樓下的十字街頭,一樣的黑雲壓城。近幾年中國政壇的犬牙交錯,不也是一個與1789年前夕的法國有幾分相似的大時代嗎?因此,王岐山這群站在當代中國十字路口的領導不得不讀這本僅僅兩百頁的小冊子,我很肯定,一百年之後,甚至一千年之後,也還是會有人去讀托克維爾的作品(除了《舊制度與大革命》,還有更經典的《民主在美國》),卻沒有人會提及今天放在暢銷書排行榜首位的《跟TED學表達,讓世界記住你:用更有說服力的方式行銷你和你的構想》。這本書並非史學家梯也爾寫的那種法國大革命編年史,而是對一連串問題的層層解答,最後完整地解釋這場大革命的來龍去脈。而托克維爾曾經說過:“在思想上我傾向民主制度,但由於本能,我卻是一個貴族——這就是說,我蔑視和懼怕群眾。自由、法制、尊重權利,對這些我極端熱愛——但我並不熱愛民主。……我無比崇尚的是自由,這便是真相。”這樣矛盾的立場,反倒讓這本書不朽,正如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舊制度與大革命》就像是一面鏡子,持有不同觀點的人都可以從它的字裡行間照出和自己看法相符合的某一部分。我在豆瓣上看了一些讀書筆記,顯然都是經過沉澱之後的佳作,相互之間的觀點卻大相徑庭,這樣的思想碰撞,無論放在何時何地,對社會都會有向前推動的作用——讓世界記住你,並非給那些庸庸碌碌的人指出一條海市蜃樓式的成功捷徑,而是啟發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去思考,去辯論,去實踐,再去改變世界。如果有心去讀這本書,定必有所感悟。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也摘抄了一些筆記,就從大家都很熟悉的“三級議會”來分享一下吧。如果中學時讀過西方歷史教材的話應該還有印象,三級會議是在國家出現重大變故、國王需要求援時,全國人民代表應國王的召集而舉行的會議,因此是不定期舉行的。參加者共分成三級:第一級為神職人員、第二級為貴族、第三級則是除前兩個級別以外的其他所有人。局限於“非黑即白”的二元論,歷史老師往往會把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索簡單地歸結在1789年的三級會議上,第三等級反對第一、第二等級的特權,自組國民議會,被國王路易十六鎮壓。為了反抗君主專制,平民攻佔巴士底獄,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這樣的闡述並非全錯,因為身處第二等級的法國貴族可能是全歐洲,甚至是全世界最封閉的,他們把特權作為固有特徵保留下來,變成了類似印度的“種姓”,並且極其排斥第三等級。托克維爾以英國的貴族作為對比,在英國,貴族和平民可以從事同樣的事務,可以通婚,可以一起吃下午茶——“從天性來說,英國貴族比法國貴族更加傲慢,更加不善於與所有地位低下的人打成一片;但是貴族處境迫使他們有所收斂。為了維持統治,他們什麼都能做。”托克維爾用語言科學來證明這一點,gentleman這個英語單詞,本來是從法語的gentilhomme演化而來。在法語中,專指貴族,在英國,則隨著社會地位的融合而擴大。“每一世紀,這詞所指的人的社會等級就更低一點。它最終和英國人一起傳到美國。在美國,它被用來泛指所有公民。它的歷史亦即民主的歷史。”然而,二元論的謬誤更多,因為三級議會的不同級別之間並非如此壁壘分明,絕不能僅僅以“第一等級+第二等級 vs 第三等級”一言蔽之。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花了不少篇幅分析其中的關係。所謂的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擁有者和農民等不同背景的群體,他們之間的利益是相互抵觸的。本來,第三等級相對於處於第一等級的教士和第二等級的貴族,生來便要承擔更多的稅負。不過,因為軍役稅和其附加稅對農村的負擔比城市要沉重得多,很多居住在農村的富裕農民,寧可出租財產,遁入附近的城市,用種種方法減免軍役稅,“不久便失去了田園嗜好和田園精神”,並且“對依然留在農村的同類人的勞動和事務變得完全陌生了”。第三等級中的資產擁有者和農民,本身已經是四分五裂的了。不止是第三等級,就算是貴族等級裡面,也有新封貴族和世襲貴族之間的對立。由於國庫空虛,賣爵鬻官的情況嚴重。“在法國歷史上,沒有哪一個時代,貴族爵位能像1789年那樣容易獲得。”新封貴族的地位十分尷尬,他們被第三等級的資產者排斥,因為封爵後的貴氣和資產階級氣息格格不入,但是他們也被世襲貴族排斥,被認為沒有高貴的血統。被稱為“近代化學之父”的著名化學家拉瓦錫(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也曾入選三級議會,但因擔任過稅務官,在大革命之後被送上斷頭台。本該站在同一陣線爭取利益的同一等級內部,彼此變得漠不關心。對此,托克維爾是這樣解釋的,“實際上並不存在不隸屬於任何團體而敢自行其是的個人;但是法國社會是由許許多多小團體組成的,每個團體只顧自己。這就是,如果我可以這樣說的話,一種集體個人主義,它為我們熟悉的真正的個人主義做好了精神準備。”出於政治宣傳的需要,國內的教科書把法國大革命鼓吹為代表無產階級的第三等級,團結一致對抗代表封建專制的路易十六取得了重大勝利,是有失偏頗的。古往今來,很多專制政權都喜歡玩弄這種分而治之的手段,只要把人民盡可能地割裂成零零散散的碎片,他們就無法統一起來威脅特權階級了。法國國王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通過三級議會增加新稅(其中絕大部分落到了第三等級的頭上)和擴張王權,這看起來是一個可以千秋萬代地運轉下去的統治模式。可是,大革命還是轟轟烈烈地席捲了巴黎,把路易十六送上了協和廣場的斷頭台。這讓歷史老師如何在一堂45分鐘的課上自圓其說呢?於是不如直接以一句“農奴翻身做主人”一筆帶過。托克維爾在一個世紀多之前就發現了這個問題,在本書的第二篇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他以環環相扣的三個問題——“在法國這個國家,人們變得彼此最為相似”、“這些如此相似的人如何比以往更加分割成一個個陌生的小團體,彼此漠不關心”和“政治自由的毀滅與各階級的分離,如何導致了幾乎所有使舊制度滅亡的弊病”,給出了符合邏輯的解釋。根源還是應該在三級議會的結構中探究。居於第一等級的教士,在托克維爾的論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舊制度中,他認為教士“卻是國民中最有獨立性的團體,唯有這個團體擁有人們不得不尊重的特殊自由”。在第二和第三等級的自治權被王權牢牢鉗制的情況下,法國教會保持著商討事務的定期會議。“在其內部,教權本身受到種種它必須遵守的限制。低級教士在這裡擁有嚴肅的保障,防止上級的暴虐,也用不著擔心主教憑藉淫威迫使他們屈從君王。”托克維爾認為,特有的土地所有權,以及上流階層的自豪和不順從,賦予了教士們“公民的思想、需求、感情以及甚至公民熱情”。雖然這幾個等級相互之間各有不同的訴求,但教士的公民意識、貴族的自治權訴求、資產階級的平等觀念、農民的樸素思想,竟不約而同地指向了推翻王權這一條路。對這個現象,《舊制度與大革命》有一段精彩的總結:“在十六世紀,大部分顯要人物投身於宗教變革都處於野心和貪婪;相反,人民卻出於信仰,並不指望得到什麼好處(此處說的是十六世紀由約翰·威克裡夫、揚·胡斯、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以及其他早期新教徒發起宗教改革)。在十八世紀,情況就不同了;正是無私的信仰和慷慨的熱情感動了當時有教養的階級,是他們投身革命,而使人民行動起來的是滿腔的痛苦怨恨和要改變地位的強烈願望。”儘管托克維爾對權力的劃分引起不少爭議(貴族並非如他說徹底失去自治權),但對教士這個第一等級的分析,卻很好地解釋了作為法國大革命先聲的網球廳宣誓,為什麼除了577名第三等級代表之外,還有一些第一等級的代表簽署。正因為封建王權精心設計的舊制度,才孕育了這樣一批有著獨立人格的第一等級教士,也激發了資產階級對改革的渴求。換言之,書名中的“舊制度”與“大革命”,這兩者並不是徹底摧毀前者,而讓後者取而代之,而應該表述為後者在前者的基礎上建立起來。托克維爾在這個問題上也給出了一針見血的評論:“我始終認為,在這項獨特的事業中,他們的成就遠較外人所想像的和他們自己最初所想像的要小。我深信,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從舊制度繼承了大部分感情、習慣、思想,他們甚至依靠這一切領到了這場摧毀舊制度的大革命;他們利用了舊制度的瓦礫來建造新社會的大廈,儘管他們並不情願這樣做。”限於篇幅,我便不再對文人在大革命中的領導地位、法國人先要改革後要自由、時人對中國式君主專制的推崇深究下去,但這本書裡的每一篇每一章,幾乎都能獨立出來寫成論文,讀完之後讓人不禁產生“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的思考。要不是王岐山把它從故紙堆裡翻出來,這本老書可能永遠不會登上熱賣排行榜。我所讀的牛津出版社的2013版,米黃色的封面上只有一面小小的藍白紅法國國旗,就算放在書架上,也肯定會被淹沒在《跟TED學表達,讓世界記住你:用更有說服力的方式行銷你和你的構想》和《最會賺錢的窮人》之類裝幀華麗、標題搶眼的暢銷書裡面。托克維爾說,1789年法國革命是迄今為止最偉大、最激烈的革命,它代表法國的“青春、熱情、自豪、慷慨、真誠地年代”。我很欣賞王岐山敢於向公眾推薦這本書,也許這一屆的領導人,真的不希望以經濟增長麻痺大眾,不希望以特權瓜分去把社會各階層分而治之。然而,讀慣了成功學、厚黑學教程的人們,塑造的是一個“老氣、冷漠、自負、自私、虛偽的年代”,他們捧起托克維爾的傳世之作時,真的能領悟王岐山的“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之意嗎?若是翻了兩頁之後,便覺得百年之前的古人言,既無助於把自己的銷售業績在年內翻一番,又不能從中找到快速致富的點金術,把它束之高閣。那真是枉費了王岐山的一番苦心,是何異於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說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原文發表在公共號“失物之書”(thebookoflostthings),轉載請註明出處。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注析是心血
  •     五星。无法解释。
  •     借于中大深圳图书馆。13.
  •     讀慣了成功學、厚黑學教程的人們,塑造的是一個“老氣、冷漠、自負、自私、虛偽的年代”,他們捧起托克維爾的傳世之作時,真的能領悟王岐山的“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之意嗎?若是翻了兩頁之後,便覺得百年之前的古人言,既無助於把自己的銷售業績在年內翻一番,又不能從中找到快速致富的點金術,把它束之高閣。那真是枉費了王岐山的一番苦心,是何異於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說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5顆星
  •     两篇附录亮点很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