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7
ISBN:9787535447302
作者:夏志清
页数:357页

内容概要

张爱玲(1920-1995)
中国女作家。二十岁便惊艳文坛,书写出许多精彩佳作,一生传奇。她不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小说家,更已经成为一种文化风尚。晚年生活在美国洛杉矶,深居简出的作风更增添了她的神秘色彩。时至今日研究张爱玲的风潮从未止息。1995年9月张爱玲逝于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友人依照她的遗愿,将其骨灰撒在太平洋,结束传奇的一生。
夏志清(1921-2013)
美国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曾任教美国密歇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校。夏志清是学界传奇,没有夏志清的评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便少了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这三个闪亮的名字; 也正由于夏志清的极力推崇,让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等作家登上世界文学舞台。
夏志清学贯中西,中英文著作皆极具分量,且影响深远。着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古典小说》等学术名作,文学评论集《爱情.社会.小说》、《文学的前途》、《人的文学》、《新文学的传统》等。

书籍目录

华盛顿1963~1966年
第一~十九封
俄亥俄州牛津1966~1973年
第二十~三十封
曼哈顿1967年
第三十一~三十二封
麻州康桥1967~1969年
第三十三~三十七封
第H1封信
第三十八~四十三封
加州柏克莱1969~1972年
第四十四~五十八封
洛杉矶1972~1994年
第五十九~一○七封
第H2~H6封
第一○八封
第H7封
第一○九封
第H8封
第一一○~一一二封
第H9封
第113封
第H10封
第114~115封
第H11~H12封
第一一六封
第H13~H14封
第117封
第H15~H16封
第118封
第H17封
代 跋  「信」的伦理学

作者简介

张爱玲的「信物」╳夏志清的「按语」,探寻张爱玲最私密的心灵角落。坦坦白白,鱼雁往返,一笔一划,一字一句。张爱玲与夏志清以三十余年的往复书简,告诉我们,如何思辩、如何质疑、如何哀伤、如何劝慰、如何任性脆弱、如何柴米油盐……织造出一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独特景色。试着辨识字里行间的迹证与致密的人情纹路,然后,我们终有一天,总算懂得人间的真实。
一九六三年始,张爱玲在美国开始跟夏志清往复书简,直至一九九四年,这三十年期间的信件,张爱玲写了一百一十多封,在这些信里,张爱玲谈创作、谈翻译、谈出版、谈读书、谈生活、谈友情,时间跨度非常大,涉及面非常广。通常在每封信后面,夏志清会加上或短或长的按语,对信里所载之事实及其背景做了些批注和说明。通过夏志清老师的眼光,真正而长久地注视张爱玲谜样的人生,让痛苦与喜悦所包覆的真相,从一笔一画写出来的信件中浮现。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对张爱玲不熟,除了大学里选修中国现代文学时看了《倾城之恋》,其余听说的皆是她与胡兰成之间所谓的名人八卦。一直以为名人很远,何况成名于民国的张爱玲。然而,百余封书信中展现出的不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才女,而是一个矜持、柔弱,有着各类生活烦恼与一点儿神经质的普通女性知识分子。终于明白了她为何以世俗不能理解的的晚年生涯走过一生。
  •     张爱玲,一个时代的神秘,一直延续到我们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人喜欢她,即使她生命后期默默无闻,还是让我们对她多有崇拜。崇拜她的才气,崇拜她的大度,更崇拜她的无以伦比的文学造诣。她好像被隔离了,远离尘世,不食人间烟火。所以她越发神秘!当人们得知她死在自己的公寓里,已经好几天了,心里就有一份辛酸。如果她有亲人在身边,不至于如此啊!《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平平常常的张爱玲。她就是一介平凡的女子,为了生存,她需要赚钱,为了存活,她需要友谊。她懂得自己不善于交际,所以在信件中,多次提到自己这方面的问题。她的不善于交流,让她在人群中鹤立鸡群,越发显得高贵。这封信里,我能感受到她的平实。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都是普通的,她需要爱,需要关怀,需要生存,需要钱……一个女人,我们给予了她太多的神秘,所以,张爱玲,让很多人喜欢,敬仰。不过,当你真正走进她的时候,那副光环就坏掉了。胡兰成就是卸掉她光环的一个人。夏志清,在张爱玲离开尘世之后,公布他与爱玲的信件,我想一是想证明他与爱玲的友谊吧。比较能往复如此多的信件,不是一般人能做到。张爱玲还是比较信任他的。那么出来想证明他与张爱玲友谊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目的?应该有。就如胡兰成出版他与张爱玲的爱情故事一样,利用人们对张爱玲的喜欢,让自己赚得钵满。也许我们是小人之心。这些信件其实没有什么可读性,就是日常琐事,出版啊,写作啊等,作者在后面的注释也不甚明了。一段时间的信件,能说明一些问题,但对想了解张爱玲的人来说,这些信件会有一定作用吗?人已经离去,或者是孤独寂寞的,是离群索居的,死了就让她安然地闭目吧,我们别再骚扰她的灵魂了。
  •     读者认识张爱玲是通过她的文字,掩藏在小说后面的她,冷静又冷酷,任那些看文字的人唏嘘不己、悲痛欲绝。现实中的她又是如何?看过其弟张子静眼中的她,看过好友炎樱眼中的她,看过她笔下的她,还有胡兰成眼中的她,但那就是现实的她吗?是,或许又不是。她给好友夏志清的信,从上世纪60年代写到90年代,断断续续,共计108篇,这108篇或长或短的信件,或许能让我们看到一些现实中的张爱玲的剪影。夏先生把这些信编注成一本文集,文集里不光有张爱玲写给他的信,还有16篇半夏先生的回信。通过阅读这些信件,看到了别样的张爱玲。她是外冷内热的人,写给夏志清的信,几乎每次都在信的末尾代问他的家人好,如知夏先生病了,也会关切问候;她还是那种不愿麻烦人的人,她请夏志清寄文件,怕给对方增加经济负担,说不要“不要挂号保险等等“;她也说常在信中说,如果夏先生忙不必特意复信,她体谅对方的不便;她也并非不懂人情事故,在信中也能看出她的体贴与周到,夏志清曾帮忙张爱玲出版《怨女》,张爱玲在信中希望给他及平鑫涛各一份抽成,她说“知道你不用赚外快,但是也可以给令媛买点小东西“;她也常把感谢之情表达,对于夏的一次帮助,她复信“从底里感激到极点“,无以回报,只好用极点表达感谢;她又是个有心人,在给夏志清最后一封信,“在超市看到洋芋色就想起是自珍唯一爱吃的“,她还记得夏先生“只爱吃西瓜“。在世俗的生活里,她笨拙的生活着,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众所周知,张爱玲赴美后生活并不如意,与赖雅婚后不久,丈夫瘫痪,她与赖雅的儿女相处也不愉快,所以这些现实生活的磨砺都不得不让张爱玲放低对生活的姿态。她的创作一度停滞,但又这是她的唯一生活来源,当时的窘迫可想而知。在给夏的信里,她极少写到经济的艰难,她经常生病,感冒由开始的一周不愈到后来拖得更久,刚刚病愈,接着又感冒,身体的不适,加上经济的拮据,或许这是张爱玲在美国创造力下降的原因。她也试图改变生活,不得不为了生计去研究中心工作,这些都是她不擅长和不喜事的的事,再加上与同事相处不睦,不太懂得与人相处,最后也只好以辞职收场。张爱玲的文字是冷峻的,就连作品附的画像,我们最熟悉的那张,是她单手插腰,目光清冷,让人近不得半步。她似乎参透人生,把人生的百转千回写尽在作品中。把文字写到极致的人,却不太会做人——她可能知道自己的弱项,所以每每搬了家或换了电话,总嘱咐夏志清要保密,她怕处理不好,再得得罪来访的人。所以,她宁愿躲在居所里,极少外出、极少与外界打交道。她去逝,也是几天后才被发现,在异乡,独自一人与世界告别。她说,生命是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她自己做了最好的诠释。在信中,张爱玲还经常与夏志清探讨作品的写作进展,其中包括对《惘然记》(又名《半生缘》《十八春》)的后半部分的改写,这是我最爱的张爱玲的作品之一,怎样安排世钧、曼桢的结局,张爱玲也费了些周折。也提到了《小团圆》的创作情况,几次放下,这部作品直到2007年才出版,出版后即引起许多争议。这些信,现在显得弥足珍贵。两位通信人都已仙逝,却留下一段人间佳话。据说有一位张迷,一心想得到张爱玲的真迹,就搬到张爱玲的对面居住,时刻关注张爱玲的起居,对她扔出的垃圾更是要分拣一遍,以望得到意想不到的文字。不知这件事的结果如何,倒是张爱玲给夏志清的信中讲了一件事,有次生病家中堆满了垃圾一共12袋之多,还不小心把一些信件放到了垃圾中——或许这些信就被那位张迷捡了去也说不定。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最有价值的,是二人交流对古典小说及政治文学的一些看法,也还有一些其它的小八卦。夏九十多岁,在按语中还对年轻时的几次情事耿耿,真让人觉得好笑也。
  •     我叫陈爱玲
  •     竟然去书店找到了!三年前的书!不过有点失望…在一个叫李弢的微信公众号里看到篇《私人信札里的张爱玲》讲这本书,提了所有细节,还有印刷错误,所有有兴趣的地方都被他分析过了,害得我买来看时没心情了……此人好像不玩豆瓣,李弢公众号有篇《我为什么不玩豆瓣》,要把我笑死哈哈…奇怪这个专业聊书的公众号似乎没人知道,每篇文章就十几个人看,真不知道他怎么坚持下去的
  •     长达三十多年的通信,让我们窥见了张爱玲后半生少人问津的凄凉生活。旅美后,少了在上海滩的如鱼得水和大红大紫,她信件中所写的多是生活、生计琐事。虽然张爱玲很少对他人敞开心扉,但在写给晚年好友的百来封书信里她还是不时流露出个人的情感,有对夏志清一家人一如既往的问好,有对夏志清屡次帮助的感谢,有对港台盗版书的无可奈何……
  •     張愛玲的信里都是工作,譯《金鎖記》啦,譯《海上花》啦,寫《小團圓》啦。字裡行間可以看出其對夏的信任。對於張迷,我看到更多的是,張愛玲的一個人獨居,可以想象的那種寂寞冷清和「服侍自己的麻煩」,最後竟然神經質認為是「蟲患」。真不想如此孤獨終老。
  •     无限的唏嘘!
  •     张氏风格。生活牢骚也要发得那么矫情……夏老一向推崇,闲暇时读读也蛮有意思。
  •     这样的孤独反而是榨出了汁液。
  •     随机看的书,对这些不感兴趣,所以觉得完全没意义,索然无味
  •     零碎得好看。
  •     封面红底白字,夏志清的自恋也算可爱,对张的赏识也是他自恋的一部分吧。
  •     读罢不禁让人忆起木心先生的《鱼丽之宴》,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子不太平等的关系,好在并非访谈录,也无需写成《番石榴飘香》那样势均力敌。书信集难言好坏,既可以写成《航空信》那样,亦可以写成如夏志清先生所编撰的这本。说来,夏先生也算是张爱玲的伯乐(另有一说乃宋琪;当然,若非唯一的伯乐,至少也是伯乐之一),可依照来往信件,先生在这么一位传奇作家面前摆的姿态极低,哪怕张爱玲去美以后的境况不够如意,先生也是恭恭敬敬、全心全意地待她,丝毫无半点怠慢。最有趣的当然不是文学掌故抑或是八卦,而是张爱玲作品晚期创作的心路历程,甚至是推销那些作品的中的波折 —— 对于这样级别的人物,生活只是物外之事而已。夏先生能够提供珍贵的一手资料已经很好,更好的是额外的解释与补充说明,这些构成了串联整个书信叙事的润滑剂。
  •     2017第3本,0107。读一读张爱玲和夏志清间的信件,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张爱玲的生活和写作。不过,还是小说更好看,更有张氏的味道。
  •     这是第一本。因为推荐语中已提及虫难,读到时并不感意外。反而是她信中反复提及:“住址请千万替我保密”让我好心酸。谁的心不是一开始向这个世界敞开的?这种paranoid之感,是一种孤立无援。我觉得夏仅仅是张作为一个社会人向外界残存的那狭小一缝,并非她的知己。也许夏先生能在凡俗的事物中和善地帮衬她,不伤害她,确实让她心中感到过温暖,张才对他保有稍许的开放。但张爱玲字里行间的距离感跃然纸上,而夏这种人不能知晓体味。读毕最后,这种软弱引以为这十年经历余生之鉴。
  •     死党送给我,难得的史料,有机会买回繁体版
  •     /相知與相信。
  •     我自己应该不会主动选看这本书,但是忘了在哪看到的推荐,说得合我心,可说的是什么我现在完全记不住了。
  •     没看过张爱玲的书前,看这本书会觉得不耐烦,后来感觉就大不一样了。字字句句,坦坦白白,成就了一场文学史上难得的相知相惜,
  •     一直以来都无法喜爱张爱玲
  •     张爱玲的字好可爱的幼圆
  •     张爱玲晚年不停地为作品出版和生活奔波。在她去世之后,连自己寄出的信念贺卡都能被收录到书中,定价39.8元,真是唏嘘。很喜欢最后王德威写的那篇代跋。
  •     新世相第一本。看的时候总想起一个再也联系不上的人。
  •     孤孤冷冷的张爱玲。按语中倾诉欲稍强的夏志清。
  •     一个人,没有同类。
  •     喜欢这样谦逊而严谨的爱玲
  •     富有史料价值,内中还涉及众多海外中国(华裔)文化名人八卦——尤其夏志清自爆情史那一页。可解读之处甚多,研究张爱玲晚年生活绕不过这本书了。
  •     23/50 0628
  •     “近年来我特别感觉时间消逝之快,寒咝咝的。”是这本书里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一百多封书信往来,考究的人当文献读,我就当八卦看看,匆匆翻过。不评价张爱玲,也是我自己对她的一份尊重吧。
  •     夏的执,张的距离与矜持,两个人的两辈子,各种叹息……打算把日记和EMAIL整整:P
  •     ”信“的伦理
  •     对张迷来说这是绝对的福利。改稿,付印,出版等工作确实太事务性了,不过很能见张的真性情。书里有不少八卦,我读着读着也常常“大声笑起来了”。个人感觉夏志清在处理张的信件方面做得比宋家好得多,可用作研究张爱玲后半生的资料。
  •     名人亦有烦心事啊
  •     不及私语录的十分之一。看的非常憋屈。
  •     书中娓娓道来的琐事,让人看到了爱玲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     那时候我将感情诉诸笔端,在信纸上缓缓流淌~
  •     我不做研究,不关注资料价值。新看到一些有趣的点就足够。c.G1
  •     他二人的长交之于张的性情很是难得。张在“忙得发昏”的艰难抗争的生活间隙给出关注与汇报、解释与问候,只是文字底里依然有些凉薄,或者说一种彼此间轻轻的试探与妥协,少见理解和默契。一向习惯将人往好处想,这二人说伙伴尚可,说知己已太过。此书夏的按语认真,年岁高时的回忆考,值得参考与揣测。
  •     贫病、译书和搬家几乎构成了张爱玲晚年的全部生活。另外,夏志清先生也可真是风流:“直至於梨华搬来纽约,我又出轨······只有一次我去加州演讲,预备在旧金山与秀美妹幽会,可惜被王洞发现没去成······”婚内出轨、幽会,然后还写道:“其实我是很规矩的。”······
  •     【在 @雨枫书馆 翻书388】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里,你看到的她和信里她截然不同。这些信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真实。真实自有万钧力。夏志清对张爱玲有“知遇之恩”;张爱玲曾说过,夏志清是他唯一信任的人。没有夏的登高一呼,张爱玲神话不会有如此精彩的开始。由这个观点来阅读张、夏两人的通信,才更让我们觉得弥足珍贵。张爱玲一九七零年代以后逐渐断绝外界联络,张过世之后,与她曾有来往者纷纷披露所持的信件,仿佛片言只字都散发出特殊荣宠。但比起夏先生所收到的上百封信件,无疑都是小巫见大巫了。信中张爱玲将自己晚年凉薄的一面真情吐露给夏志清,坦率,真实。我们都知道张爱玲的苍凉,但只有夏志清最懂得,我们不知晓张爱玲凉薄的一面,但只有夏志清最能理解。
  •     一个走下神坛的张爱玲,书中在美国的最后30年里,为书的出版托人,为生计不得不做些不喜欢的研究,为照顾卧病在床的丈夫疲惫。后期更是神经质地为了躲公寓“虫患”频频搬家,忙得只有吃饭睡觉的时间……然而张还是张,字里行间傲气犹在。夏志清应该是个“我执”很重的人,且不论人死后公布私人信件是否符合伦理吧,动不动就要大篇幅扯到自己,为艳史洗白也是醉了……另外感慨下以前作家的不易:手写、手打、手抄,一份文稿寄来寄去然后常寄丢,联系个人写封信十天半月……
  •     夏的按语有借填补回复信件的空缺来完善自己“自恋”之嫌;张的矜持与大小姐气在唯一一处“夏先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     里面的信件给了我好大惊喜
  •     真的不喜欢
  •     一向日记和信件都有种窥人隐私的感觉,张爱玲作品很久以前看没有看明白所以一直没再看过,看完这本这倒是对张这个人印象深刻起来,想来是需要补一补张的作品才行。
  •     庆幸我也有这样一位知己
  •     20161006 张爱玲 手迹
  •     现实与想象往往存在差距
  •     喜欢
  •     字里行间,虽事务性居多,可还是琐碎而长情。人生能得此知己,惺惺相惜,互相信任与陪伴,足矣。lisha说张爱玲小说非常厉害!完全改变了她的恋爱观,嗯,想看。
  •     夏先生对张爱玲彬彬有礼,关怀未止,也是难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