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改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08643656
作者:厉以宁,林毅夫,周其仁
页数:300页

内容概要

厉以宁,著名经济学家,现为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七、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七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八、九届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及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林毅夫,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专职副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经济人物

书籍目录

代序   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林毅夫
第一部分 改革回望
第一章 中国改革之得失
重新反思中国改革之得失/吴敬琏
改革是怎样重启的/胡舒立 霍侃 杨哲宇
杜润生和中国农民的一个世纪/马国川
第二章 中国改革的两条主线
重温推进改革开放的“宣言书”/石仲泉
转型闯关—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第三次改革闯关/管清友
中国改革的两条主线/张维迎
中国道路的实质与真实历程 / 华生 罗小朋 张学军 边勇壮
第二部分 改革进程及其问题
第三章 为什么中国的体制改起来特别难
转型期的社会稳定/任剑涛
为什么中国的体制改起来特别难/周其仁
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陈志武
确立社会转型新思维/孙立平
“大部制”与政府机构改革/竹立家
第四章 当前中国改革最紧要的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改革应该首先抓哪些方面/厉以宁
当前中国改革最紧要的问题/吴敬琏
制度是一根链条,改革可以从任何一个环节着手/张明澍
危机、改革与中国的长期增长/张军
改革不是革命,过河还得摸石头/吴稼祥
第三部分 展望改革和我们的未来
第五章 未来十年是改革的窗口期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新一轮的经济改革/厉以宁
未来十年是改革“窗口期”/张维迎
中国经济改革:逻辑与行动框架/夏斌
改革的路线图与公信力/许小年
利益逻辑与中国改革的困局/郑永年
人口红利消失后的中国/王丰
第六章 中国改革该向何处去
如何有效推进改革?/周其仁
中国改革该向何处去/张千帆
中国如何赢得新一波开放政策/郑永年
行政体制内涵式改革开启/汪玉凯
中国下一步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田国强
中国社会的五大颠覆性问题及其改革路径/竹立家
附录一 一张图读懂三中全会
附录二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作者简介

《读懂中国改革》纵向关注中国改革进程,评判改革成败得失;全面厘清中国改革逻辑,解读未来中国道路
十八大之后,尤其是三中全会以来,人人热议改革、争论热点,却未必明确这些改革热点包含着什么样的内涵与变局。而我们的前途,却取决于时下和未来的这些改革举措。为了更好地出发,我们有必要回望、梳理和预测。
《读懂中国改革》汇聚国内一流经济学家和精英学者,厉以宁、吴敬琏、林毅夫、周其仁、张维迎、郑永年、华生、陈志武、孙立平……聚焦中国目前的改革开放和新一轮的路径与战略,对三中全会之后中国改革这一宏大话题进行全方位的解读。
从经济改革到行政体制改革,从改革的路线图到改革的突破点,从人口红利到利益逻辑,从转型期的社会稳定到政府职能转变,在《读懂中国改革》一书中,各路学者各自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回顾改革,前瞻国是,对改革动力来自何方、如何克服当前面临的阻碍、如何有效推进等问题进行深层思考,对未来改革道路进行展望、分析和设计,以期让民众读懂中国改革,成为大众把脉时局、改变命运的引路之作。,深入了解今日中国,把握未来走向。


 读懂中国改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一看这本书的作者豪华阵容就知道此书的意义。吴敬琏,张维迎,周其仁,厉以宁等等这些学者都是目前国内一流的国家策略研究者。他们的文章都有很强的启发性,对于国内过去3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的总结也是鞭辟入里。唯一我觉得出版社做出这样的书不讨巧的地方就是,这本书注定也是一本大杂烩。因为百家争鸣,大家各自的看法会比较分散。同时因为国内的情况非常的特殊和复杂,一家的看法分析起来难免也有失偏颇。这样的大杂烩对于读者而言也是一种负担,实在是看了以后各种想法交织在一起,更多的时候给读者提供一种思考的方向,启迪读者的灵感,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的转变或者提示。如果作为广开思路而言这本书无疑是值得一读。个人而言,我只是就我自己的关心的部分详细阅读了一下,其他部分都跳过了。按照写书的程序,起承转合,最后都会搞一个眺望未来的部分,基本上都不用读。中国的未来一百人有一百个理解。多听多看在这个方面没有啥帮助,多想才是正经事。首篇,“重新反思中国改革之得失”吴敬琏先生的文章,相当的开篇立意。我个人还是一个自由市场的鼓吹者,所以部分言论相当赞同。中国应该走法治的市场经济道路。国内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内部失衡,粗放增长,使得社会寻租日益越来越盛行,走向了权贵资本主义的方向(官僚资本主义或者是官家资本主义)。根据1990年前一年开始一些学者研究,租金总数达到了GDP的两成至三成,高达4万亿至五万亿。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和基尼系数居高不下。从最近打掉的几个老虎苍蝇来看,动辄上亿,数百亿,甚至千亿的资产被曝光。真是杀了和珅富了嘉庆。国内最大的蓄水池不是楼市,更不是股市,而是这些老虎苍蝇。也有理由相信一部分的资产都被转移至国外,现金走私的案例在国外被查出,屡见不鲜。wiki解密也提到了在瑞士银行大量的国内高官账户巨额存款。应该不是空穴来风。当然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天朝人,这些都是谣言,没有官方辟谣,我们都不应该相信。第二篇值得一读的是周其仁先生的《为什么中国的体制改起来特别难》最后周先生还给自己的书《改革的逻辑》打了一个广告。原文就是这个书的自序。写的不错,不过这个稿费也挺好赚的嘛。算不算一稿多投啊,呵呵呵呵。陈志武的部分,建议大家都可以跳过,呵呵呵,不解释。214页,《人口红利消失后的中国》题目略大,不过写的不错,值得体味。这样的问题在西方国家,日本已经遭遇了,他们是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文章并未涉及太多,但是值得进一步深入阅读其他的资料结合思考。对于国内的现状的问题,文章中可惜限于篇幅并未太深入的讨论,只是蜻蜓点水掠过。改革的发展不管是什么走向,时间的前进总是不变的,社会的变革因为主体的改变一定会改变。8090将会成为这个世界新的生产力主力军和社会主体,我也是其中一员,有幸这个时代发明了互联网,即便是有伟大的GFW保护我们不受西方堕落思想的腐蚀,但是我们也可以想尽办法去学习先进的理念,树立我们自己对社会公平正义,对现代文明的标尺。对于国内改革的预期和设想,一代人比起一代人更加的进步和渴望。最后终结一句话,刻骨铭记:不要与年轻人作对!
  •     吴敬琏:摸着石头过河已经成为了过去,现在需要的是从经济和政治上全面系统深入地推进改革。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实现产权、完成国企股份化、加强商品服务市场反垄断和资本市场合规监管、建立新社保体系;加快民主法制进程,在规范政府权力和保护公民基本权利基础上逐步扩大民主,强化民主对政府的控制与监督。我们个人的命运是同改革开放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时刻怀着忧患意识,有责任,有担当。在现实目标的引领下,坚定前行,拥抱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林毅夫:对于转型中国家,有为的政府尤其重要。一方面,转型中国家因为过去所采取的战略,遗留了一批违反比较优势、没有自生能力的资本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对这些企业的保护补贴不能一下完全取消,否则会带来大规模破产、失业,造成社会和政治不稳定,需要政府给予原有的产业一些转型期的保护补贴。另一方面,转型中国家由于过去政府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去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导致基础设施非常差,同时存在很多制度扭曲,需要政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挥积极作用去克服。石仲泉: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凸显,主要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不完善,制定滞后、漏洞太多。导致权利失衡、分配失衡、社会心理失衡、生态失衡。另外,加大力度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不能回避的,也是绕不过去的。管清友:当下转型闯关的要点是,金融上去杠杆、经济上去产能、简放政权,理顺中央和地方关系。张维迎:未来30年的改革重点,就应该由经济体制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前15年主要是建立独立司法制度,对产权进行很好的保护,后15年,要改进民主选举制度。要深刻认知,大多的变革都是既得利益者推动的,好多成功的变革都是既得利益者所为。这是由于他们有最新的理念;他们并非统一的利益体(富人的内部矛盾比穷人大的多);他们深知改革是避免被革命的最好办法。如果不能把既得利益者变成改革者,以为所有的变革都是你死我活,首先这样是没有希望的,其次革命的后果也很难比原来更好(辛亥革命让法治和民主大幅倒退)。这需要有为的政治家而非官僚来实行,官僚和政治家是两类人,前者是按部就班不做错事,后者是要做正确的事,要有理念和魄力,有使命感和领导力,有胆量做大事,要经历政治竞争的磨难。官僚系统无法培养出政治家,只能生产官僚。华生:解放思想的本质,是解脱泛意识形态化的羁绊,包括拒绝宗教化和标签化,甚至包括解放思想本身。换言之,不是说可以否定和怀疑一切,而是以解脱意识形态化的羁绊为边界和底线。因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和共同富裕等这些价值目标的实现,不是取决于意识形态的高调,而是取决于机制、路径即桥或船的设计。随便用改革反改革画线,容易封闭对改革不同路径的讨论和批评,那样其实还是没有跳出意识形态化窠臼的表现。改革本质上就是改善和妥协,说改革是一场革命,是就它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和它积累变迁的意义而言。而就其行进的每一步而言,改革就是改良,就是有妥协的前进,是在承认保护和转化既得利益的同时,发生新生增量的双规前进。 这样的改革从来就饱受两翼批评:它既有旧体制的残迹,又有新体制的幼稚;既有变革中的失序,又有妥协中的痛苦,就是没有站在传统或现代的道德高地上的批评者们自己不必兑现的乌托邦期许。但其实正是因为如此,它在惊人的变革中避免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的撕裂和对抗,打破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改革总是以悲剧结束的宿命,也走出了过去总是在理想的憧憬中以暴力和革命摧毁社会、从头再来的历史循环,这才是中国改革的真正伟大之处和奥妙所在。改革需要对话交流,无论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或者上下推进。用非正式的互动沟通通向效率更高的正式沟通制度的转变将是今后改革的重要方向。以此聚集改革的势能和动力、产生和推动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制度创新,从而延续中国奇迹。周其仁:国家不是公司,如把整个国民经济作为一家超级国家公司来管理,那完全超出了所有人的经验。现实的局面,改革不但要跟腐败或溃败赛跑,还要和也来越年轻的社会主体的期望值赛跑,并有能耐把大量法外世界的活动,吸纳到体制里来。陈志武:基于行政权力和政府资源的管制而人为形成的金字塔机会结构(特别是医疗、教育、艺术过度集中到极少数城市),同时又通过户籍制度进行社群隔离。这是一种基于权力强制强加在全国公民身上的不平等秩序,这种秩序从根本上决定了收入分配、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公。孙立平:改革只是手段,本身缺乏足够潜力的价值目标,需要赋予改革以方向目标,否则就是瞎折腾,甚至将改革变为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手段。为什么面对既得利益集团的时候,变革会发生?因为他们也活得不舒服,他们也需要改变这种不爽的状态,这就是社会变革的动力。张军: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制止产能在一段时期的相对过剩现象出现,那么我们最好应该允许产能相对过剩的存在,也应该允许市场去调节产能。如果这些产能是持续过剩的,那么下一轮的投资就会减少,逐步调整到供求平衡的状态。而不是用计划经济的眼光看待动态问题,然后用行政手段去调节。政策是一回事,经济学家的逻辑又是另一回事。尤其是顶层设计改革必须有足够的风险评估,其方案才可以实施。将一切问题归咎于政治体制是中国式思维的典型。但从理论上,经济学家至今没有发现经济发展与民主化之间的因果关系,甚至连相关都不显著。经济增长不一定需要“结构最好”的体制,而是要看体制能否容易地调整和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求,政治体制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吴稼祥:改革不是革命,技术要精,下手要轻,别想着一次就能成功。而且无麻药可打,改革涉及的面越大部位越要害,社会的痛苦就越深,受不了,就会拒绝。必须要能缓解痛苦,让受众者得到甜头,改革才可能成功。正所谓过河还要摸石头,这摸石头,就是给老百姓找甜头。一步步释放甜头,一步步扩大共识。用小的改革带出大的改革;从具体有限的目标推进导向最终目标。厉以宁:宏观调控不能替代改革。宏观调控作为一种外在的力量是对经济的干预,而改革是才是解决机制问题。宏观调控只能作为辅助手段,重在微调、预调。城镇化 = 老城区(改造) + 新城区(支柱产业落脚地) + 新社区(农村就地城镇化)夏斌:“改革从哪里突破”、采取哪些措施?路线图、时间表是什么?远比“必须加快改革”之类的口号与激进的呼吁更为重要。许小年:没有民众的参与,改革将一事无成。强国兴邦是手段,终极目标是富民和兴民,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实现自由和全面发展。郑永年:改革是在不平衡中进行的,任何改革都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先易后难,实际上就是通过培养新利益来克服老利益。目前,每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并非来自市场,而是行政和政治。设立特区的本意就是要为国家、整个社会探索一条制度创新之路。是其他地区向特区接轨,而不是特区向其他地区接轨,成为“特区不特”。没有具有创新精神的领导层,很快就能使特区演变为一般城市或经济领域。特区应以开放促改革,以体制创新促进体制变革。王丰:中国人口的深层变化,包括年轻劳动力规模迅速缩小、储蓄率降低、老年人口数和比例快速上升等。需要国家深相关化改革、包括人口流动与户籍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资本市场、长期护理、政府职能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张千帆:经济市场化、民主政治化、执政权力法治化。汪玉凯:决定的精髓是推进(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不是社会财富创造的主体,而是营造环境的主体;政府的权力严格受到法律规范;政府不能以自身为中心,而要以公众为中心。田国强:要素驱动不可持续,效率驱动需要成熟,创新驱动依靠民营。明道为本,取势为导,优术为用。行的正,用的活,管得少。需要完成从行政干预过多的全能政府向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有限政府改变(实施法律和抵御外敌),以及从与民争利的发展型政府向公共利益服务型政府转变(提供市场无法或难以提供的东西)。竹立家:战略失败是最彻底的失败。执政的合理性必须要是其价值理念与制度实践得到人民的认同和拥护。未来的改革路径,应从经济体制到行政体制、从现代化到现代性、从工业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从管理层垄断权力(官本位)到公民协商性权力(民本位)。幸福不是对象性概念,而是关系概念,是一种持续稳定的感觉,这种感觉只能存在与关系之中。包括家庭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社会关系。
  •     改革不能没有思想。关于价格改革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论述很到位。价格是调节供需的杠杆,分配制度是调节消费和投资的杠杆。经济和政治,必然是相联系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是有本质区别的,关键在于初次分配。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涉及专业术语不能体会
  •     在保持政绩的基础上,有限政府,有效政府,社会自治,分配正义,初次分配。维稳成本。
  •     有效市场,有为政府
  •     基本是名人文章攒出来的一本书,比较凌乱,并且其中很多文章的观点也不一样,没有评述分析
  •     各类大家之拼凑~~~~~~~~~~甚不喜
  •     这是书吗?这不是读者文摘嘛
  •     一般。
  •     大家云集,去除噪声,权威解读改革文件中最有价值的信号
  •     名家文集,编辑的还不错
  •     小评论集 视野太局限
  •     改革与革命赛跑,迷茫的时代,尴尬的窘境,是时候自我革新,涅槃重生了。事物,都是螺旋着上升的,中国经济也应该进化了。
  •     冷饭炒
  •     在如今语境中,难说更难去实行
  •     kindle电子书,看的想睡觉,特别是一些长篇大论。
  •     讲历史的前几篇真是值得五星,但是越往后扯淡的部分越多。
  •     自干五必读
  •     不是所有的东西写出来你就能读懂的
  •     从改革的过去、现在出发,向着未来前行。回顾我们曾经走过的道路,曾经犯过的错,有助于避免重蹈覆辙。对于未来改革的举措,每一个作者都有不同的看法,理念和思维的激辩,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思考我们的命运和前途。
  •     今年的读书计划是兴趣与专业并重。加油吧。
  •     也是介于三星与四星之间,总结了一些现象,对未来的思考,感觉还是着力不够。
  •     大家文章之集锦,半懂
  •     算是当前热点“深化改革”的解读,点铺了,深度不够。
  •     对于任何一个想在大时代面前有所作为的人,不可不读的一本书。
  •     此书的豪华阵容已经代表了此书的深度和含义,通篇阅读后,最大的感悟在于,大部分的经济学家基本已经把握了改革的趋势,即私人权利的保护,简政放权,城乡二元制等等。但是在提及海外市场的只言片语中,还是显得有些不知所云,主要是对整个金融体系和对人民币的太过于乐观的态势。是本很不错的书,值得推荐
  •     经济学,好多专业名词,看懂个大概。最大的利益集团就是共产党,中国必须改革,但它能把自己给改了吗?
  •     十字路口,不好走。每个人,实事求是,走出中国的未来。
  •     翻过
  •     presentation用书 随手翻
  •     分析来分析去,也不知道下一步打算干啥
  •     很深刻的多篇文章合集 值得一读
  •     其中收录的非官文的文章值得读
  •     “政治家有时候需要的只是多一点勇气”,里面关于十四大决定报告的讨论过程,民主开放集思广益,很有借鉴意义。
  •     2014第69书。刚看完,有印象的是杜润生,厉以宁,吴敬琏,周其仁,林毅夫,竹立家的文章或谈话,有的话说得透亮。接着,俺又学习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信息量大。知易行难,时不我待!
  •     一些摘抄的内容:1.改革从哪里突破,采取那些措施?路线图、时间表是什么?远比“必须加快改革”之类的口号与激进的呼吁更为重要。2.批评的前提是自我批评。3.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承认精英集团在任何制度安排中都会优先受益的必然性和合理性。4.区别渐进改革和不改革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有时间表和路线图。5.经济学家是一家之言,从很小的局部观察来推断整体,言论一致反而就有很大问题 。决策时可以有共识,但是讨论时千万不能有“共识”。6。要培育中产阶级,要把分配结构搞成橄榄形的:两头小,中间打。中产阶级不是根据收入水平定的,而是三个条件1稳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2一定的知识和水平3一定的道德情操。
  •     这本书其实是针对中国目前改革问题的一部文集,从内容上来说更加侧重经济改革的内容。中国改革再次面临十字路口,真改则或许换来新的发展,假改则必然走向奴役之路。纵观中国历史,政府改革成功的案例十分罕见,大多遭遇了重大事件后走向失败,而政府也就走向了绝路引发革命,这彷佛是中国改革史的规律。这一轮改革,套用西方的一些观点,只能说是只争朝夕!社会缺乏共识,政府缺乏勇气,利益集团有恃无恐...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对未来感到迷茫。
  •     都是一些已发表的文章。应景之作。
  •     书中深刻的想法不多,官样文章倒是不少。再次读到郑永年的创造新利益集团。
  •     现在回看,很容易摘出关键字:市场化,国退民进,简政放权,土地流转,城乡一体,创新驱动,结构转型…其与三中全会报告的对应关系不言而喻。反复提及的一些内容说明是经济学家达成共识的,从中你还可以发现许多个人观点而未被当局采用…
  •     也许能力有限,无法完全理解作者。但我认为作者属于偏自由派,倾向与我相同。
  •     前几章值得再读。官样文章就算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