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知识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0-01
ISBN:9787221052537
作者:【英】迈克尔·波兰尼
页数:647页

书籍目录

中譯者序
前言
鳴謝
第一編  識知的藝術
第一章  客觀性
1. 哥白尼革命的教訓
2. 機械論的成長
3. 相對論
4. 客觀性與現代物理學
第二章  蓋然性
1. 綱領
2. 無歧義陳述
3. 蓋然性陳述
4. 命題的蓋然性
5. 斷言的本質
6. 準則
7. 信心的等級
第三章  秩序
1. 偶然性與秩序
2. 隨機性與有意義模式
3. 化學比例定律
4. 晶體學
第四章  技能
1. 技能的實踐
2. 破壞性分析
3. 傳統
4. 行家絕技
5. 兩種覺知
6. 整體與意義
7. 工具與框架
8. 寄託
9. 不可言傳性
10. 結語
第二編  默會成分
第五章  言述
1. 導言
2. 非言述的智力
3. 語言的操作原則
4. 言述思維的威力
5. 思維與言語之一:文本與意義
6. 默會同意的種種形式
7. 思維與言語之二:觀念的決定
8. 有教養的心靈
9. 語言之再解釋
10. 理解邏輯操作
11. 解題入門
12. 數學的啟發性
第六章  求知熱情
1. 貼標簽
2. 科學價值
3. 啟發性熱情
4. 雅與美
5. 科學爭端
6. 科學的前提
7. 私人與公眾的熱情
8. 科學與技術
9. 數學
10. 數學的肯定
11. 數學的公理化
12. 抽象藝術
13. 內居與外突
第七章  歡會神契
1. 引言
2. 交流
3. 社會經驗知識的傳授
4. 純歡會神契
5. 社會的組織
6. 兩種文化
7. 個體文化的管理
8. 市民文化的管理
9. 赤裸裸的權力
10. 強權政治
11. 馬克思主義的魅力
12. 道德倒位的偽形式
13. 對知識分子的誘惑
14. 馬克思列寧主義認識論
15. 事實的問題種種
16. 後馬克思主義的自由主義
第三編  個人知識辯證
第八章  肯定的邏輯
1. 引言
2. 語言的自信運用
3. 描述性詞語質疑
4. 精確性
5. 意指的個人方式
6. 事實的斷言
7. 邁向個人知識的認識論
8. 推理
9. 自動化通論
10. 神經病學與心理學
11. 關於批判性
12. 信託綱領
第九章  懷疑之批判
1. 懷疑說
2. 信念與懷疑的同等意義
3. 合理與不合理懷疑
4. 自然科學中的懷疑論
5. 懷疑是一項啟發性原則嗎?
6. 司法中的不可知懷疑
7. 宗教懷疑
8. 內隱信念
9. 穩定性的三個方面
10. 科學信念的穩定性
11. 普遍懷疑
第十章  寄託
1. 基本信念
2. 主觀性、個人性與普遍性
3. 寄託的連貫性
4. 逃避寄託
5. 寄託的結構之一
6. 寄託的結構之二
7. 不確定性與自我依賴
8. 寄託存在的方方面面
9. 寄託的種類
10. 接受召喚
第四編  識知與存在
第十一章  成就的邏輯
1. 引言
2. 正確性規則
3. 原因與理由
4. 邏輯學與心理學
5. 動物的創造力
6. 同等潛能釋
7. 邏輯層次
第十二章  識知生命
1. 引言
2. 純種性
3. 形態發生
4. 活機器
5. 行動與感知
6. 學習
7. 學習與歸納法
8. 人類知識
9. 上層知識
10. 融匯點
十三章  人的崛起
1. 引言
2. 進化是一項成就嗎?
3. 隨機性──突生的一個例子
4. 突生的邏輯
5. 廣義場的觀念
6. 類機器操作的突生
7. 第一因與終極目的
索引

作者简介

自休谟与洛克以来,客观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真正的知识必须经得起经验的检验,不得超越经验,如果知识与经验冲突,人们必须随时准备抛弃这种“知识”。依据这种认识论,我们必须尽力排除求知过程之中的个人系数,才能达至完全客观的理想该书认为,这种以主客观分离为基础的认识论不仅是错误的,而且还是有害的。事实上,求知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个人怀着责任感与普遍性意图、从启发性前兆不断趋近真实的过程,一旦缺少了个人的求知热情与参与,任何有意义的知识都无法获得。而个人对求知的寄托、科学社群对知识主张的共识,以及社会对自由思维的尊重,都是人类知识增长过程中环环相扣的要素。
严密的理路、详尽的论证,《个人知识》所呈现的,不仅是一个科学家对自己志业的热情与省思,更是一个公民对自由社会的忠贞与执着。


 个人知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是波兰尼在1958年首先在其名著《个体知识》中提出的。波兰尼之所以提出默会知识,是对传统的实证主义将知识看成是完全客观的、静态的一种挑战。因为自近代科学革命以来,人们用客观主义的科学观和知识观来看待知识,认为知识都是明确的,可表达的。“默会的知识”(又称“缄默的知识”,又称“内隐的知识”),主要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这种知识即是所谓的“行动中的知识”(knowledge in action),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action-inherent knowledge)。 “对知识的表达而言,行动是和语言同样根本的表达方式。”(挪威哲学家格里门) 默会知识的范例体现了智力的各种机能,它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领悟力、判断力。比如,眼光、鉴别力、趣味、技巧、创造力等。 特点: (1)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非命题和语言所能尽,只能在行动中展现、被觉察、被意会。(2)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只能通过学徒制传递。(3)不易大规模积累、储藏和传播。(4)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也有人不同意这一看法,认为默会知识虽然是无法言传的,但却是可以意会的,可意会意味着可提取、可反思、可交流)。(5默会知识相对于明确知识具有逻辑上的在先性与根源性。------------------------------------------------------怎么管理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知识呢? 对于企业以及社会组织来说?
  •     《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是波兰尼耗费十余年心血的一部洋洋几十万字的哲学巨著。[②]该书有一个醒目的副标题:“一种后批判哲学的探索”。从这个副标题可以看出,作者自认为捕捉到了长期以来为人忽视的人类认知理性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即缄默的理性。波兰尼认为,相对于传统认识论所依托的可明确表述的(explicit)逻辑理性,人的认知运转中还活跃着另一种与认知个体活动无法分离、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隐性认知功能,而这种意会认知却正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内在本质。波兰尼宣称,意会认知论的提出将导致全部传统认识论的重大格式塔转换,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认知构架。对此,我有一个不够确切的比喻:波兰尼是认识论中的弗洛伊德。如果说弗洛伊德是发现了心理意识现象背后无意识活动的水下冰川,那么波兰尼则是透视了人类认知表层逻辑运转内部的隐性意会整合之地下火山。有人说,意会认知机制的揭示必将造成逻辑理性的彻底翻转,这也许就是“哥白尼革命”的直接含义吧。《个人知识》一书共分四篇:第一篇,认知的艺术;第二篇,缄默的层面;第三篇,个人知识的辩护;第四篇,认知与存在。全书在写作上颇具古典色彩,结构严整,逻辑解释清晰,由表层及内里,再复归于现实的统一,把作者欲创立的意会认知论烘托得如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毫无造作专怪之嫌。波兰尼以“认知的艺术”为第一篇标题,喻意是很深的。他历来反对把科学认知视为人之外的“客观规律的精确观照” ,科学应是人的艺术。他以对科学的“客观性” (第1章)这一理想化特质的证伪为起点, 从哥白尼革命的启示透视了现代科学进展中整体格式塔变革对传统机械科学观的深层冲击,并以现代物理学的重大突进证明了科学真理之客观性的相对意义。牛顿、拉普拉斯自然观中那种精确的(exact)客观真理论的幻灭又必然引发人们对认知结构本身的反省,于是需要标明的第二个重要质点就是全部人类知识所指归的“或然性”(第2章)了。在这里, 波兰尼摆开了一个全面进攻的架势,从科学研究的纲领到一般理论表述的命题,把人类认知运转本身内含的不定性本质彻底剥离开来。当然,承认科学认知的主体性并不是否认外部世界本身的“秩序” (第3章),但我们应该看到人类认知环境中的“外部规律” 也渗透着人类生存活动的意义(既不是机械决定论,也不是主观目的论!)。波兰尼的这些确证都是为了引出一个正面的证实,即人类的主体活动,特别是个体活动技能(Skills)在人类认知中的基础性作用的证明。第四章是第一篇的核心,也是波兰尼全部理论的基石。波兰尼这里所说的技能是指人类(个体)的劳作创化能力,而不是人以外的机器之运转机制,甚至不包括人类主体在机械性生产中的操作和工艺复制。一句话, 技能是个人劳作的技艺,有如木匠的刀法、中医的病理洞识。这些充分展现了个体性的技艺通常为劳作者自身的体验领悟,蕴含着一种无法言传不可解释的意会知识。波兰尼把这种实践性的技能与艺术的鉴赏和直觉相提并论,深入揭示了在这种体知技艺中存在的特殊认知结构,即意会整合构架。如果说波兰尼在上面第四章中主要说明了内含在人类非语言活动系统中的意会认知结构,那么第二篇则是波兰尼建构自己理论的主体:他要在传统认识论的逻辑理性中也拖出一个缄默认知的内在运转来(第5章)。在语言操作的讲和想中, 人们用概念组织认知材料时,总伴随着某种先语言的东西,人用概念词句逻辑地表述出来的东西远不及内在缄默意会的意境更丰满,具体和本真。也因此,意会先于逻辑解释,隐性的接合意义整体先于表层的形式总体。正是这种内在于逻辑理性的意会认知结构,才是人类认知理性的真正本体。也由此,才使科学理智中迸发出美丽的人类感情(第6章)之花,科学的真正支点是人类个体对美和善的追求,也只能在这种人类本真实在中才有可能泛化出一个神圣的文化心态圈来(第7章)。波兰尼的意会认知是依存于人的,是人类个体心身的隐性体知理性,因此它只能是个体的知识。面对传统认识论的普遍有效的客观知识,波兰尼不得不从逻辑和历史的交叉点上去为个人知识申辩,这是第三篇的主题。波兰尼要确证个人知识,要从认识论的视角去肯定意会认知的逻辑地位(第8章),就必然要打通导致现代理性困窘之悖结。他将源于古希腊精神的科学怀疑——知识(第9章)与作为人类对绝对本质的畸形追求的基督教的信仰——实在(第10章)的沟壑填平,让人性复归于科学,复归于理性,扬弃道德倒错,由此,便达到了他所执着的真正理性之光:人的本体存在与认知视界的融合。整个第四编是波兰尼的一首人之科学理性的赞美诗。认知与存在的统一基于意会体知的本体投射,正是意会整合建构成客体在主体中的内居(dwell in)和主体对客体的内在摄悟(comprehend),才引导着人类知识的完成(第11章)和人类的生存(第12章)共同走向一切事物的内在本质——实在,这亦是世界实在层系突现创化的最高层次人之上升的真实写照(第13章)。波兰尼称自己的《个人知识》是创建了一种新的“历史理论”,其意思是表明自己的意会认知论已经泛化为一个能够重新勾画全部人类知识的崭新世界图景。在这本书中,波兰尼操着意会认知之剑,在思想史、自然科学研究、认识论研究、社会政治、文化艺术、以及宗教等几乎所有知识领域,处处证实着缄默整合功能的隐性运行。
  •     中国应该如何崛起?如何从先进国家汲取经验? 英国《金融时报》前驻北京首席记者金奇出版《中国震撼世界:饥饿之国的崛起》一书,讲到中国人买走德国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在多特蒙德的钢厂的故事:“钢厂的设备早就运走了。安装在60米高厂房内的顶吹氧转炉,加工卷板长度超过一公里的热轧钢机,一部烧结机,一座鼓风炉,还有许多其它部件,所有设备都用木条箱包装,塞进集装箱,装船启运,然后在长江口附近被拆箱。在长江的平坦冲积平原上,又严格按照在德国的样子,一个螺丝也不差地把设备重新组装。运走的设备总重达25万吨,外加40吨详尽解释重新组装过程的文件。整项工程十分繁复,穿工装的男子直摇头:“设备弄过去后,但愿能用。”从某种程度上说,40吨文件可能比25万吨的设备更重要。在战略管理中,尤其是基于知识的企业能力理论(Kogut and Zander 1993)的兴起,使人们又重新重视波兰尼著名的意会认知论。波兰尼被誉为“当代认识论中的哥白尼”。他将全部人类知识分为言传(explict)知识与意会知识两个部分,前者是那些通常被叫做知识的“书面语言、图表或数学公式”一类的东西,后者则是一种存在于人的实践--认识活动中,无法用言语表达,但却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某种主体的功能性隐性意知系统。而这样的知识,正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与交易成本理论不同,基于知识的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与市场机制相比,企业组织能更有效地在组织内共享和传递个人和团队的隐性知识,从而有利于创造和利用知识。不同企业之间绩效的差异正是来源于知识创造和利用机制的的差异。“我们总是意会地知道,我们在意知我们的言传知识是正确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一切讯息的沟通都得依靠唤醒我们无法明言的知识,而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关于心理过程的知识——比如关于感觉或者有意识的知性活动的知识——也是以某种我们无法明言的知识为基础的”。在跨国收购中,南汽收购的是罗孚组合生产线上的默会知识,以大幅提升自身的生产制造能力,而上汽在最后一刻退出竞标,是因为通过与通用、奥迪的合作,这方面的知识已经不成为障碍,最重要的反倒是通过对罗孚车型的整体引进,建立新车型开发的流程与系统的经验。所以“轻资产”是企业支撑与杠杆各种资源的基础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57236/。更有意思的是书中“寄托”的理念,波兰尼在前言中就说:“个人知识是一种求知(intellectual)寄托”,并且“本书所载的一切肯定都是我的个人寄托,它们都自认为具有这种特征。仅此而已”(2页)。 “个人知识”是根本不必论证的,因为它不过是一种寄托,“汝若不信则不明”(407页)。寄托是什么?寄托是一种信念,波兰尼的信念是什么呢?在“寄托一章的开篇,他就写道;“我相信,尽管有危险,但我得到召唤,要探索真理,陈述我的发现。这句话概括了我的信托纲领并表达了我觉得自己所持有的一个最高信念”(458页)。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汽车企业的国际购并也是一种提升自我的渴望与寄托。说到寄托,Maslow在其未在生前发表的未定稿中认为:人还有第六项心理需求,这种需求在人的自我实现之上,这就是“理想化”的需求(Idealization)。这种需求更多的是后天的精神追求,包括人在后天的实践中体悟、感悟、觉悟出的自我超越。这种超越没有止境,不受现实条件的限制(其中可能有尼采“超我”的部分,或者说“超级女声”的成功基因)。这种超越也是公司在购并中“Ego”的满足与扩张。当然也是在豆瓣上写书评的寄托。这也是豆瓣将所有的小我/小众通过Web2.0的技术连接在一起,挖掘出个人寄托的“隐性知识”的意义所在。如果能延续一百年下去,该有多少人类的智慧与寄托沉淀在豆瓣上?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69894/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颠覆性的。和林毓生转述的有部分不一样,关于默会知识,原著的层面深,林著抓着一点反复转用,对科学玄学论战那部分引为论证,初读时候极为震撼,现在看来震撼的都是波兰尼的元素,林著反而显得浅了。最后部分形式发生场—广义的场观念—崛起的自觉中心有些没懂,顺下来三四遍还是不知道是啥,X。另外,这本书就在一小部分批判了马克思部分思路、苏联的制度,也要删节,真服了你们。
  •     2011-03-05;下载了电子版,读了第一章,感觉挺有意思的。
  •     如果这一切我都不能表达,那么我会怀疑自己的存在!
  •     基本上是呓语。把语言使用的限度当作知识的限度,但殊不知知识反过来也重构了语言?
  •     ★★★★★ ★★★按照豆瓣的评星等级,这本书应该评八星。啃了近三个月,终于读完了。佩服的五体投地。波兰尼洞察力之敏锐,叹为观止。
  •     对于自己来说,本书中有启发的观点主要就是焦点觉知与附带觉知。尽管本书里许多地方谈到了默识知识,但并没有看到对这种默识知识进行诠释的文字,估计应该在其它著作中,而自己阅读此书主要也就是想了解他对此的阐释。主要还是科学哲学方面的内容。
  •     想想还是给五星吧,因为觉得观点很棒啊!但是……读起来有的地方真是太难理解了/(ㄒoㄒ)/~~ 本来原文就是穿插各种学科知识,单词使用上也有点混搭,外加是翻译的~ 好焦急~~~~~
  •     由匈牙利民族主义愤青转向批判极权主义的知识精英——波兰尼 迈向后批判哲学……据知他是第一个提出“后马克思主义”这一词汇的西方哲学家,可以在本书中找到。
  •     博兰尼相信人有默会知识,通过不可言传的领域诸如传统、习俗、感觉经验、个人知识等进入人类的观念。博兰尼认为,人类通过语词理解世界的图景,不同的阐释语词把人类分成不同的群体,这些群体互相不理解对方看待事物和向事物作出反应的方法,因为不同的语言决定了可能的感情和行动的不同模式。人类的观念歧见与思考迥异,其根本原因在于解释事物的语词范式,以及方法论、认识论的不同。
  •     : G302/3187
  •     阅读过程中,Tacit Knowledge总让我想到Donna Haraway提出的situated knowledge情境知识。他和兄弟卡尔 波兰尼从各自领域对20世纪欧洲思想起到不可小觑的影响,大爱。
  •     既然关于默会知识的论文都写完了,姑且就欺骗自己算读过这本书了吧,实际上只引用了两三句话而已。
  •     非常经典的科学哲学著作。可惜绝版了。
  •     I seldom read a monograph in awe. Yet Polanyi's spirit certainly come alive, jumping out from the curves and lines, to proclaim his own, deep-rooted intellectual passion. I feel myself trembled and almost dare not to continue the pages. The reader should not take the book lightly, because the reading action entails witnessing a true calling, howeve
  •      分析直至要点。只是翻译欠妥,豆瓣25元包快递买的
  •     一种后批判哲学的探索。
  •     缄默知识
  •     默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