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未名湖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510821608
作者:奚学瑶,张从,孙兰芝 主编
页数:512页

内容概要

孙兰芝,吉林省长春市人,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退休前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曾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管理杂志社副总编、社科部主任。长期从事干部教育,特别是高校领导干部培训的组织、管理与教学工作,以及国际政治和道德教育研究。
奚学瑶,浙江天台人,长于上海,北大中文系文学专业1964级学生,1970年毕业后在河北抚宁插队并工作。后长期在秦皇岛从事史志编撰与文学创研,主攻散文创作与散文研究。上世纪90年代初年,返回北大进修,为谢冕先生的访问学者。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入选《河北文学通史》。
张从,1963-1969年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学习,1970-1978年在陕西汉中地区劳动锻炼和工作,1978-1981年在北京读研究生,1982-1994年在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1994-2005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工作,环境科学与工程专家。2005年退休。

书籍目录

序:不可遗忘的历史                                      钱理群
第一辑 东北原野
离开未名湖的日子 刘蓓蓓
北大归去来 张铁壁
苍茫北大荒 艾 群
我与李丹林 李海文
告别康平 鲁公儒
辽北轶事 朱伟利
在刀兰套海村 马洪路
昌图十年风雨路 丁广举
杏坛第一站 孙兰芝
盘锦往事 李怡荃
第二辑 华北大地
雁飞塞北 张曼平
部队农场的一年 田建行
在衡水的日子里 郭建栋
我是“插队”大学生 李 橦
我的农村教师生活 李 橦
未名湖情思 林金桐
毕业后的那些事 谷世宁
我们是北大人 戚燕萍
我的头发,我的心 郭庆山
我的“煤黑子”生活 李建宇
我的文学,或曰文化之路 卞毓方
十年磨一剑 孔繁钟鑫
向母亲湖的汇报 贾永生
旅痕 奚学瑶
蹒跚的脚步 刘兰平
第三辑 华东山川
我的四十年 赵元贞
琵琶弦上说相思 马以钊
突破重围 俞肇智
齐鲁三部曲 何法信
我的电视缘 潘泰泉
日出 鲍寿柏
悲怆离北大 江淮多磨难 于 强
百感流水诉衷肠 方林泉
望断博雅塔之后 吴在庆
“老五届”大学生 卢达甫
难忘武山学生连 申家仁
在“土围子”里的日子 江瑞娟
第四辑 中南海岳
殇痛牛田洋 白嘉荟
四海为家 丁克义
电视生涯二十年 钟嘉陵
“未名湖小鱼”沉浮录 段立生
票友人生 马云龙
曲线归口 阮纪正
改行 卢晓林
一个北大人的经历与感悟 康保夫
第五辑 西南丛莽
往事并不如烟 刘凤义
使命狂想曲 雷祯孝
雅安杂忆 夏健祥
贵州八年 陈泽尊
借得东风好扬帆 刘庆华
骑行在弯弯的山路上 刘庆华
一朵溜溜的云 陈焕仁
雪山泪 景仁玲
苦难与梦想 景仁玲
只身上路 王培刚
第六辑 西北岭塬
中美杏坛四十年 袁传宽
追忆高原 王松龄
汉中岁月 张 从
渐入佳境 臧 振
忆与思 王玉珍
新疆再教育纪事 贡安南
跋:韶华如水忆逝年 奚学瑶 张 从

作者简介

钱理群在为本书所写序言中称:北大老五届历史,”是历史研究、文学书写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是一段“不可遗忘的历史”。
所谓北大老五届,是指北大理科1960—1965级,文科1961—1965级的学生。这个九千多人的群体,在1968或1970年间被集体发配到基层,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个人命运由此发生重大转折。本书收录了北大老五届学子的61篇回忆文章,来自当年北大18个系中的15个系,讲 述了这”末代臭老九“在毕业之后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共同的精神坚守。在逆境中抗争,在顺境中奋发,北大老五届学子的独特行迹,构成北大百年历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告别未名湖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本书辑录了北大老五届学子的61篇回忆文章,来自当年北大18个系中的15个系,讲述了这批“末代臭老九”在毕业之后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共同的精神坚守。  从国之骄子蜕变为工农兵的学生,这个群体的经历总体有四大特色。  一是苦。原本端坐于教室里的书生,突然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更何况其生活条件之差令人无法容忍,于是“苦”成了大家的共同印记。像李建宇还直接被发配到煤矿一线的采煤队,由于长期从事繁重体力劳动,导致小腿静脉曲张。  二是危险。在老五届的回忆中,有的同学在劳动中不幸失去了生命。白嘉荟回忆,一次台风牺牲了部队官兵470名、大学生83名。最恐怖的当数那位探亲归队的聂永泰,居然被狼群活活吃掉。  三是层出不穷的整人现象。整人成了那个时代的特色,像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座右铭“知识就是力量”,当年居然可成其为挨整的把柄。  四是知识光彩依旧。虽然知识分子一开始并不为基层的一些人所待见,但随着知识能力的发挥,许多人逐渐赢得了尊重,至而实现了命运的逆转,有的进入了媒体,有的当起了作家,许多人当起了教师,因为教学出色,甚至还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捧。  不同的是经历,相同的是命运。北大老五届命运坎坷的背后,是一个群体的挣扎,更是一个时代难以愈合的伤痛。今天我们仔细端详这个群体,除了记忆,理应从中寻找那些更为深刻的东西,即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为什么会这样不堪?  郭庆山的切身体会是,“知识分子受‘治’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自我”。窃以为,没有自我的表象至少有两点,即迷茫和盲从。迷茫是因为大家看不到有什么“出头之日”,除了在繁重的劳动中消磨宝贵的青春。盲从则是一种阉割,即自己本身失去了应有的判断力,剩下的只有愚昧的血性和随波逐流,几乎没有能力去关心是非对错。  在刘蓓蓓的开篇文章中,这种被阉割的现象表现得极其深刻。刘蓓蓓评论刘心武的《班主任》一文最终引发国内重视,不是在《光明日报》首发之时,而是在国外媒体对她那文章的分析评论之后。刘蓓蓓因而感叹:“我们中国人真的失去了判断力和自信力了吗?为什么只有外国人首肯的东西我们才予以关注并认可?”  这样的追问字字沉重,然而当年我们尚可打上特殊历史年代的烙印,不能不联想到的是,今天这样的现象依然魅影重重。如一些国产电影出笼之后,首先拿到国外电影节上亮相,于是先后成就了张艺谋、陈凯歌、贾章柯等人;越来越多由国内贴牌生产的商品,被轮船拉出国门后又拉回国内,尽管物还是那个物,但价已不是那个价;前几年,国内奶品市场风声鹤唳,一些“精明”的国内商人干起海外贴牌勾当,于是一些国内奶制品摇身变成了进口商品……  可以肯定的是,上述现象绝非商业规范的差距,更深层次则表现在我们一些方面判断力的阉割。打个简单的比方,像国内影视作品评奖机制曝出“双黄蛋”、“多黄蛋”已不是新闻,而社会舆论在久问无效的情况下,日渐陷入质疑疲劳,于是形成一种很奇特的现象,评奖者对于这类分果果的现象毫无羞愧之色,而舆论则在“道义”关注中打发光阴。  判断力的阉割绝非一个民族之幸。重建这些判断力,也绝非另起炉灶大行说教,许多时候仅仅只需给知识分子一个相对适中的环境。反之,当知识分子陷入群体麻木之中时,这样的“平静”无异于对社会之恶、人性之恶的放纵,北大老五届的经历教训历历在目。  顺便想提及一下的是,不知是否因为我的孤陋寡闻,大批北大知青通过种种途径最终回到了大城市,本书也是以这部分人的经历为主线,很想知道,有没有一批依旧沉淀在社会中低阶层的北大知青,他们的命运游离是否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呢?
  •     十多年前读过巴金先生的《随想录》,厚厚的一本书下来,印象最深的是老人以文革中被“脱胎换骨”的经历凝成的一句沉痛的话:应该要建一个文革纪念馆,为后人之鉴,为历史之鉴。如今,又一群文革的当事人,代表着一个九千多人的群体,一个最初被捧得高高的利用、后期被兔死狗烹发配边疆的“末代臭老九”,发出呼吁: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当我们遗忘了狼活活吃掉大学生的时代,以至今天的年轻人已经不相信曾经有过这样的年代,这就意味着那个时代正在回归。”振聋发聩。
  •     北大“老五届”(理科1960—1965 级,文科1961—1965 级)九千多人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在20 世纪60 年代,因缘际会,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到燕园,汇聚在未名湖畔这一方被人们视为圣洁的水土。我们有幸在如梦似幻的湖光塔影里,经历了高雅严谨的学术熏陶、科学与民主精神传统的洗礼。同学们在生命的春天,青春作伴,相携而行,胸怀大志,刻苦攻读,敞开年轻的歌喉,编织浪漫的理想。“一从大地起风雷”,这一切,都被“文革”彻底改变。北大作为“文革”群众运动的首难地,在一张所谓的“马列主义大字报”之后,燕园里再也没有一张平静的书桌。学生当了“兵”,学者成了“牛鬼蛇神”,两派鏖战,四处风烟,从“大批判”到大武斗,数年之间,仇神骤降,兄弟阋墙,恶之魔影笼罩着这座学术圣殿。纵观中国,以至世界的教育史上,有这样的先例吗?未来的教育界,还能重演这样的魔幻剧吗?!狡兔死而走狗烹。热潮过后,一度兵戎相见的两大派,终于“大联合”成了“臭老九”。作为原罪者,许多教员被打发到了鄱阳湖里的鲤鱼洲劳动改造,学生被发配到边远、穷困的社会底层,去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同学们望断博雅塔,洒泪告别未名湖,告别书生意气与青春憧憬,成了严酷社会现实中的芸芸众生,成了被人冷嘲热讽的没有完成学业的“臭老九”,成了不甘泯于众人而奋发向上、我行我素的另类。从中国最典雅的学府,到了最庸常的社会底层,政治上饱受歧视,专业不对口,生活条件艰苦甚至恶劣,既有极“左”思潮对“臭老九”的政治围困,亦有青春理想与严峻现实的巨大落差,同学们经受着精神与物质双重的心灵煎熬。虽然有极少数不堪忍受折磨而疯癫或自尽,但大多依然秉持着母校赋予的文化自觉与理想坚守,没有沉沦,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坚信严冬过后,中国会有一个美好的春天,“天生我才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本集文章,同学们以自身的经历、不同的人生轨迹,真实而真切地记录了老五届学子毕业之后的行迹,个中酸甜苦辣,可谓五味杂陈,处处镌刻着时代的印痕。北大是个大熔炉,她的熏陶洗礼,是我们自觉人生的开始;离开北大,是此种生活的继续,而不是终止。理想愈远大,则与现实的碰撞愈剧烈愈痛苦。北大人多有不趋炎附势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清高,不随风盲从的独立思考,在各个领域或地区,不仅要站在学术的高地、文化的高地,更要站在道德的高地。因而,我们的命运,也注定坎坷曲折,与众不同。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这代北大学子可谓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群体性磨难。同学们身处困厄之境,与极“左”思潮、社会旧习进行了顽强的抗争,有的甚至为之身陷囹圄。即使在这个“读书无用论”猖獗的年代,同学们依然刻苦攻读,对科技与人文知识不离不弃。技术物理系1963 级的聂永泰同学,不愿虚度年华,不甘平庸,在工作之余从事科学考察,不幸葬身狼腹……在苦难之中,大多同学没有颓伤,而是从苦涩中寻求甘甜,于晦暗中盼望光明,在艰困的生活中寻求欢趣,文章中不时流露“臭老九”式的幽默和苦恼人的微笑。歪打正着的是,我们从堂皇的学术殿堂,沉入艰辛的社会底层,与底层民众零距离接触,知道了他们所爱、所憎、所愿、所求,知道了民间疾苦,与他们交了朋友,从而深层次地了解了中国,了解了人民大众,变得不那么书生气了!北大人不但思想活跃,且多才多艺。北大多“奇人”,老五届同样如此。本书收录的北大同学的琵琶情缘、习武练舞、骑车游遍全国等篇章,均体现了北大人卓立特行的精神风貌,北大因此而显其“兼容并包”,显其为“大”。书中有许多章节,描述了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在逆境中相濡以沫,互勉互励,让人感动至深。一朝春雷炸响、拨乱反正,中国大地便万物萌生、气象更新。蛰伏多年的北大老五届学子立刻焕发了生机,纷纷突破重围,排除各种藩篱,通过“回炉”、研究生考试、工作调动等多种途径,继续深造,上岗归口,或南来北往,或出国留洋,各自勤勉上进,奋发图强。许多人终于成名成家,声名显赫。他们或为学界泰斗,或为政坛领袖,或发明创造,或著书立说,成就了一流的事业,成为人中龙凤。也有不少人远涉重洋,置身海外,依然心系祖国,为中国现代化而出计献策。北大老五届人,在逆境中抗争,在顺境中奋发,毫无愧色地为中国作出了自身的贡献。一个大学的教育声誉与教育地位,最终是以校友的素质和成就作为检验标准,以社会对校友们的评价作为衡量的标识。校友是母校的血脉,是母校的根须,未名湖乳汁哺育了我们,我们最终以自己的成绩反哺母校。尽管我们北大老五届这一代人,命蹇时乖,但我们大多人都在自己的岗位、自己所处地域,做出了不俗的成绩,我们无愧于母校的培育,我们无愧于“北大人”的称号。我们的独特行迹,是北大百年历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北大教育大厦立体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中,可以对北大的精神文化、教育理念进行更深入的探知。告别未名湖,屈指算来,已有四十余年。青春不再,韶华如水,我们这一代人,都已进入老境,静夜沉思,让人不免唏嘘感叹!我们这些爷爷、奶奶辈的老人,在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同时,我们也在回顾:我们怀念度过生命春天的母校北大,怀念谆谆教诲的师长,怀念亲如手足的同学,怀念未名湖荡漾的碧波,燕园的红花绿树,以及在其映衬下的激情如火的青春岁月。我们也在思考:何以一夕风雨,北大便成人间地狱,同学老师便成了你争我斗的乌眼鸡?何以这些经过严格考试而精选出来的青年才俊,毕业后飘零四方,成了备受冷落备受欺凌的落汤鸡?这代人可谓在沸水里滚过,在冷水里浸过,在碱水里泡过,从天真、狂热、迷惘而走向理性,走向科学民主、人道人性的康庄大道。这一代青年学子,难道只是北大学子如此?清华、人大、复旦、交大以及其他院校的“末代臭老九”们,不都是大同小异吗?这一代知识分子纷纷的脚步而汇成的历史印迹,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感悟,什么样的教训?西南联大的学子,曾因国难而困厄,而我们这代人的苦难,又源自何处?一个国家,将自己最有理想、最富才华的青年才俊,弃之如敝屣,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这样的方针路线值得我们崇尚缅怀吗?但愿我们的遭遇,不在我们子孙身上重演,不再有牛田洋的惨烈,不再有甘孜雪山的哀伤……愿子孙们读到这本书时,只是当作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谭》式的永远的神话!感谢互联网,它将我们分佈在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北大老五届同窗联系在一起,电邮往来,一起抚今追昔、畅谈时政,品味人生,共享夕照的霞晖。我们这一代人,不可避免地终将回归自然,隐入历史。当这部书的征集工作行将收官时,不幸传来应征作者中文系1962 级同学刘蓓蓓病逝的噩耗。当年高考作文为北京考生之冠的才女,悄然消隐在苍茫的夜色之中。一叶落而知秋肃,深秋已然来临,冬日随后将至,一代风流,终将被风吹雨打去。雁过留声,人过留迹,这部集子,也算是我们北大老五届学子留给母校,留给后人,留给历史的一份纪念品吧!201l 年春天起始,我们通过互联网,开展了《告别未名湖》书稿的征集活动,得到了许多北大老五届同学的热情响应。同学们惠赐七十多篇来稿,编委会从中选取了六十一篇结集付梓。在征集与编辑过程中,编委会在北大和北戴河召开了两次会议,讨论开展此项活动的有关事宜,认真地审阅了稿件。征文活动也为校友们搭建了一个友谊的平台,不少海内外同学借此取得联系,互通音问。当年老五届的授课教员,后来的北大校长陈佳洱老师,一直惦念着遭逢特殊命运的北大老五届学生,十分认真地为此书题写了书名,使我们感到分外亲近。我们也感谢北大校友会常务副会长郝斌老师、著名学者钱理群老师出席了编委的北大座谈会,并给我们以具体指导。钱老师还在繁忙之中,为我们文集撰写序言,我们深感荣幸。我们也感谢前北大物理学院党委书记郭建栋同学、北大老五届校友陶令煌同学给予的具体帮助,感谢北大杭州校友会、广州校友会、天津校友会、河北校友会的热情鼓励与支持。此书的编辑,大体上以作者毕业去向的初始地区或主要工作地域为经,以入学先后为纬。作者来自北大当年十八个系中的十五个,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当然,也由于信息所限,许多同学未能知晓并参与此项活动,难免有遗珠之憾。我们的编辑工作,囿于水平,料有错讹,不当处,还望读者直言相告。倘有机会再版,当予补正。2013 年6 月改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