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这样的母亲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539977809
作者:萧曼青
页数:367页

内容概要

萧曼青:河南沉邱人,沉邱县简易乡村师范毕业。曾任小学教员,抗战期间从军,任政工队员等,在野战部教唱军歌,并曾任职于河南宜阳县司法院。随夫婿由大陆迁台后,做过女工、保母、小贩等工作,是写出真实、不平凡传记的平凡人物。

书籍目录

写给我亲爱的儿女们(自序)/001
第一章:三代红颜的悲歌/001
我的出生/001
父亲从军/006
父亲剿匪阵亡/013
泣别父亲的军营驻地/020
第二章:由小学到师范毕业的辛酸史/027
进了槐店镇第一届县立女子小学/027
抢勤学条/029
我和“王善人”的儿子订亲/037
假公公,真恶霸/046
我和娘去野地捡荒/054
上了沈邱师范学校/056
第三章:二次大战漩涡中的女兵生活/063
逃婚——我当了女兵/063
歌舞、诗文、街头剧——我调职到十二军/069
北芒山上的歌声/075
五月的鲜花——与张毅青的一段情/080
在军中开小差被抓回/084
乱世情深/088
我易名萧曼青上了军事学校/092
认识了郭琤/093
女生队里的生活/099
日机轰炸西安市区/102
第四章:感情生活的波澜/107
慧剑斩情丝/107
又遭遇到感情的挑战/109
我和琤姐到宜阳县司法处工作/114
五年久别叙天伦/120
恶梦初醒——终于解除婚约/128
破镜难圆/137
我和郭琤都改变了命运/142
第五章:战火中的婚姻生活/151
老师要我嫁——我同高长荣连长结婚/151
不速之客/158
婚后的生活/160
把母亲由沦陷区接出来/167
中原战役/169
郭琤冒死找到我/173
千辛万苦逃出沦陷区/178
抗战胜利后/182
最后一次回家探亲/188
第六章:三代情深/192
大儿子天恩在开封出世/192
母亲由家乡来/197
天恩出生五个月的劫难/199
叔父带小弟逃难亡命开封/203
开封激战七昼夜/211
第七章:大陆解放前的军眷生活/214
军眷奉命移居江南/214
长荣由徐蚌火线归来/219
军眷到了江南武进县(常州)/223
流离失所的逃难生活/229
离开厦门/232
海岸边惊险、凄惨的一幕/235
上“海漳轮”到台湾/239
长荣没有消息/244
第八章:大批军眷涌向台湾/248
身份证的恶梦/248
我当了纺纱厂的女工/253
长荣由大陆来台/264
母亲逝世/268
第九章:我同恩儿互相砥砺的艰苦生活/275
家搬到桃园西门里/275
生大女儿静华中奖一万元/277
二儿天林出了车祸/278
波米拉台风/282
天恩考上建国中学/286
养猪的凄惨情况/289
我做了“油炸饼”的副业/292
天恩考上台大外文系兼五份家教/297
为孩子的学费做零工/301
第十章:我患了绝症/308
我不能死/308
在鬼门关口/316
生活又恢复了病前/321
天恩考上台大外文研究所兼助教/326
天恩有了出国留学的念头/327
亦父亦兄,天恩手足情深/329
二儿天林联考前的劫难/331
迁墓记336
第十一章:苦尽甘来/339
我的五个儿女都完成了大学教育/339
欣见蓝天白云/339
人生如戏,见老友恍如隔世/341
探望分别四十一年的琤姐/343

作者简介

齐邦媛、余光中、琦君、痖弦等十五位名家、学者赞誉推荐!
★当年胡适先生提倡传记文学时,认为不一定是公卿名流才可以写传记,凡忠于生活、忠于生命的人,写自己的故事,由“殊相”看“共相”,将来历史家也许对这类实实在在、不文过饰非,表现生命中的喜怒哀乐的作品更加重视,对萧曼青《像我这样的母亲》,我们应作如是观。
——著名诗人 痖弦
★中国的命运,沉落的多,存留的少,这是中国女性平凡一生却不平凡奋斗的故事。这样的母亲,反映中国命运存留的部分。
——齐邦媛(《巨流河》作者)
★她的自传是一种心灵的告白,一部洞彻时代的实录,一种含冤无告的吶喊和抗议,也是一个母爱的故事。
——朱炎(台湾大学名誉教授,“中央研究院”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萧曼青的个人自传,也是一个普通人的回忆录。内容包括童年时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台湾岁月四个部分。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和大量细节,回忆自己从童年到晚年、从一个抗战女兵到辛苦培育五个儿女的非凡母亲的坎坷经历和情感历程。
【编辑推荐】
这本自传,通过一个社会底层普通女性一生的坎坷经历和顽强抗争,成功描写了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母亲形象,诠释了中国女性的伟大与坚韧。作者的个人经历,只是那个非常年代无数中国女性命运的一个缩影。个人遭遇与历史事件相互交织,我们从她个人的回忆中,深切感受到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因此,她个人的回忆,也就成了那个宏大历史的一个标本。


 像我这样的母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母亲的颂歌 □ 朱晓剑(书评人)民间写史最近几年可谓是风起云涌,让我们看到了正史里所没有的景象和风气。民间写史的主角大都是小人物,他(她)们在正常情况下登陆不了历史舞台,但其所生活的时代,因有了这样的记录,不仅丰富了历史谱系,也让我们对历史的复杂多一份理解。  最近读到台湾作家萧曼青的传记《像我这样的母亲》,就是这样一本记录平凡母亲生活的书,同样让人看到不平凡的历程是千千万万的中国母亲的缩影。  萧曼青的故事  萧曼青出生于河南沈丘,其家三代男子的从军经历,结果带来的是家破人亡。萧跟随着母亲读书、生活,在其成长过程中,却遭遇到了地方恶霸的欺凌,随后八年抗战拉开了序幕,她为了逃婚,不得不从军。这以后的日子过得是颠沛流离。尽管如此,她与同事依然在抗战中坚持下来。这时,萧曼青所遭遇的爱情也是动荡的,相爱的人没有结局,最后她嫁给了仅见过一面的军官高长荣。在抗战胜利以后,大家以为可以过上安稳的日子,谁知内战拉开了序幕。作为国军的军眷就随着战争的形势不断逃难。从武汉至江南,再到厦门,最终去了台湾。这一路的逃难经历,读来让人心酸。  然而,更为心酸的事还在到台湾之后,由于其身份是逃到台湾的外省人,萧曼青的工作常常无着落,不得不养猪、做“油炸饼”,这样的工作常以失败告终,生活也就过得艰辛。虽然爱情不是很美好,好在一家人相处很开心,子女也很争气,儿子高天恩考上台大外文系,其身兼五份家教。在萧曼青的努力之下,五个子女相继完成了大学教育。  无疑,萧曼青的个人经历,只是那个非常年代无数中国女性命运的一个缩影。个人遭遇与历史事件相互交织,我们从她个人的回忆中,深切感受到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因此,她个人的回忆,也就成了那个宏大历史的一个标本。但仅仅是从这一角度看待她的生活,可能也不够完整。试想,在那动荡的年代,有多少家庭能够自主选择生活的可能,随着命运的跌宕起伏,也就需要一种坚韧的力量和优秀的品行才能做到吧。  古罗马名将汉尼拔曾说,强健的体魄可以抵御外来疾病的入侵,诞生内脏器官的疾患,却会制约身体的健康成长,并使人饱受折磨。而这“疾患”我想也包括人的精神状态。倘若萧曼青一家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那就可能是另一个故事了。萧曼青前半段的人生是逃难,其后是艰辛生活,最终是苦尽甘来。但这绝不是一个励志故事就能概括的,它所包括的是对生活信念的执着,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女性讲述的世界  读《像我这样的母亲》,不难让人想到齐邦媛教授的《巨流河》,同样是关注战争与离乱,让人感到历史残酷的同时,也在为奋斗的女性点赞。不管是在抗战胜利以后,生活在大陆还是在台湾,她们以坚韧不拔的形象,让我们见证了在时代巨变中的雕像。  同样,在作家张典婉的《太平轮》里,亦反映了战争中残酷的一面,我多次跟她见面,说起太平轮的故事,她依然激动不已。固然那段历史已过去久远,但其留给人们特别是亲历者的伤痛是无法弥补的。这些台湾女性以自己的视角来看待抗战和内战,提供给我们的是不一样的故事叙述方式,此外对战争的描述同样令人深刻。无疑,这些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埋藏着巨大悲伤的时代,同时也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真正存在过的,最有骨气的中国。  在这些历史故事中,女性的存在和流离,不是历史的主流,却并不能因此遮蔽其应有的光芒。在宏大叙事的战争史当中,这样的故事或许还有许多,因作者是亲历者,常常给我们提供更为真挚情感的故事。唯其亲历,才有信史,尽管它有可能只是历史的局部,窃以为,还是有不可忽略的价值存在。  60岁时才学会写字,76岁时出版第一本书的“传奇奶奶”姜淑梅并不在于会写字出书,而在于她所讲述的故事与众不同。她早年读过几天书,她种过地、逃过荒、避过兵祸,经历过战乱、饥荒的年代,因此不管是《乱时候,穷时候》,还是《苦菜花,甘蔗芽》,其背后就是在于女性的视角和不可替代的亲历所带来的故事现场,让人读了感动。  作为小人物的故事,它的优势在于即便是遭逢种种挫折,也是有着不屈的斗志。因此哪怕是在困苦时期也能坚守自己的信念,如此才会有“转身”的机会。萧曼青以平实而又朴素的情感所讲述《像我这样的母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国母亲的形象,她是丰满的,也是动态的,当历史烟云剥去了尘埃,但那种奋进的姿态在今天依然重要。  人性之美  读《像我这样的母亲》,不禁让人感叹:大时代的轨迹,因为这些熬过艰苦劫难后的文字,奇妙地活了过来。这当然不是奇迹,也不是励志传奇。而是根植于人性之上的“复活”。  在通常意义上,我们对人性的关注,可能并不是特多(更强调的是故事性)。而作为传记中的人物,他们不可能脱离现实语境而存在,因之,悲欢离合看似早已注定,却又可能因机遇巧合发生了改变。历史的复杂性就表现在这里,谁也无法预料未来会怎样的情况下,是坚守信念,还是随大流生活下去,无疑都是一种人性的考验。  历史岂有底稿可供我们阅览,同样人性散发出来的光辉,并呈现出千百样的姿态,才能够让我们读到如许精彩的故事。人性之美不仅在于向善,更在于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能够坚守着自己的那一份浓浓的爱。倘若没有这份朴素的情感,《像我这样的母亲》可能就是另一个故事,而《巨流河》也就改变了样貌。因之,我们读这样的人物传记,不能不查这其中的人性之美。在和平的时代,我们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触摸到战争的脉络和肌理。当战争成为过去式,其留下的是什么?也许这正该是人们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不管战争结果如何,人们都得生活下去,这才是面向未来的生活方式的话。由于高贵的人性存在,让原本破败离散的家园重新焕然一新。在新生活中,故事还在继续,而不泯灭的是人性之美,人性之光:满怀憧憬,走向未来。 原文刊于2015.3.16《海南日报》朱晓剑,随笔作家、书评人。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曾任报刊杂志编辑、主笔等职。著有《舌尖风流》(繁体版、简体版)《杯酒慰风尘》《闲言碎语》《书店病人》等书。参与编辑著名人文电子杂志《天涯读书周刊》《三流生活周刊》。被推荐为首届全国“书香之家”。现居成都。
  •     余世存:从泥沼中挣扎出来的一代母亲2015-03-21 来源:新京报萧曼青,一个平凡而卓越的母亲,生于1921年的她,身经战乱和流离失所之痛,流落到台湾后,因为抚养五个儿女而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但是,她以中国女性的坚韧与顽强,让五个孩子都完成了大学教育。与齐邦媛的《巨流河》相比,萧曼青《像我这样的母亲》更具草根性,本书也显示了一个中国普通母亲的高贵人性。母亲的受难、祈祷,让我们大恸萧曼青的书《像我这样的母亲》容易跟我们错过,因为作者并不出名,作者过于平凡了。人们把它跟齐邦媛的《巨流河》相比,二书在阅读期待、惊喜等方面并不可比。齐先生是高贵的、书卷的、国恨家仇的,萧先生是普通的、个人的、生计的。在《巨流河》中,处处可见中国近现代的大事件、大人物,处处可见文明史上的名句名篇,齐先生的文字之美好也给人极深的印象。萧曼青则是一个平凡的家庭妇女,她的笔下只是她自己的人生轨迹,“腹笥无多”,叙述也无多少“章法”可圈点,但萧先生的书确实当得起“《巨流河》姊妹篇”一类的评价。没有萧先生这样的书,通过《巨流河》来读解中国、读解人生命运就是不够完整的。萧先生幼年有过短暂的好时光,父亲阵亡后的家境“积贫积弱”,祖孙三代受气受累,在守寡的祖母和母亲的爱护下,她总算没怎么“缠足”,进而进学校读书,参过军、做过教师、后来成为军眷,随丈夫的命运起伏,到台湾成为自赤贫状态打拼的“外省人”。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一家仍未脱困。长子高天恩自上中学开始为家分忧,上了大学身兼五份家教,如此使得一个“无隔宿之粮”家庭的五个儿女全部受到了大学教育,使一个社会底层的家庭进入到中坚甚至精英的序列。书中的人生经历我们多似曾相识,在国史、家史和个人史中多耳闻目睹,在小说家、传记作家、励志作家笔下也都看过相似的场景、情节、对白、心理。但这部朴实无华的人生回忆录值得重视,是因为其中有明心见性的画面,有励志的力量,有对中国人生的参赞加持。这样一个绝对贫困的家庭,仅仅一两代人的时间,就完成了家国天下的圆满。我曾经说,个人、家庭分占时空的两个维度,即东方、南方,或春天、夏天的维度,人生仅仅停在个人层面或家庭层面是不完整的;虽然东西方人都认识到,一代吃二代穿三代四代是文章,但个人、家庭仍会通过精进努力,跃进到国家社会层面,跃进到天下层面。书中高天恩兄妹们的经历即是一个例子,作为母亲的萧曼青先生同样是一个例子,她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仍能超拔流俗,为我们奉献这样一部人生传记。萧先生的人生需要慢听,在听过她儿时的故事之后,在听过她青少年时代的追求、挣扎之后,在听她在流亡逃难中的生活之后,我们可以觉悟,有一种音乐在天地间缓缓地响起、嘶鸣、沉郁、窒息,我们跟着作者一起亲历,一起飘忽不安。生存的动荡、为钱所困的母亲,让我们揪心。母亲的受难、祈祷,让我们大恸。然而作者有能力让我们迅速地止住悲哀,跟她一起去见证中国人生的跌宕和明亮。尤其到最后的乐章,“苦尽甘来”,我们仿佛听见了行板如歌,在作者繁杂而轻快的交代中,我们看见了救赎,看见了人生的大成就。很多经历在作者笔下“失重”,被地方恶霸侮辱的场景、动乱时期的爱情、抗战胜利后贩牛折本的苦恼、金圆券换大米的凄凉、在台湾绞尽脑汁讨生活的故事、亲友乡邻的势利……本来可以加重笔触,本来可以写得更细腻,更生动,更惨酷,但萧先生多半寥寥数语带过。她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生命强韧的力量,又朴素又深刻,又高傲又世俗,又微妙又率真。一个中国女人自少年时期就饱经忧患、不安,坎坷和生计陪伴了她大半生时间。那些具体而微的生存瞬间以画面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既唏嘘又觉得一种苦难中的真善美。即使那些看来天大的难关,那些绕不过去的沟沟坎坎,事后说来都成了一种财富,都成了文章。萨特有金句,“只要稍加笔触,就能描出一团漆黑,而稍加修饰就能使一切显得欢笑,快乐。”萧先生的能力在于她以散文或口述的叙事风格,将一切经历和心理如实交代,使人读来既沉重又担忧又侥幸又钦敬。作者说,“由于一生历尽屈辱和磨难,才造就了我个性的坚强,才能逼使我有毅力地向恶劣命运战斗,最后终于走出了一条生路,使我的五个儿女们,从泥沼中挣扎出来,得能欣见蓝天白云。”作者没有说她自己,她本人其实也挣扎了出来。她的叙事干净、节制,刘西渭曾称赞杜甫和文天祥的文章,认为其中有汉语的高贵,因为作者表达得节制和尊严。《像我这样的母亲》正是从泥沼中挣扎出来,生成了堪与齐邦媛先生比美的人性高贵。琐碎的日子里惊心动魄的瞬间萧先生的文化程度不高,她的人生没有多少富丽的精神营养,但她在关键时刻仍能把亲人的爱和善良当作财富,她从祖母、母亲、丈夫、姐妹、儿子那里,都学习到生存下去的善意、勇气和信心。祖母说的俗语,“一个树叶,一滴露珠,死不了树,也死不了人。”母亲说的“笔杆子”,儿子要她向他学习不用悲观不用劳累,等等,在书中都可圈可点。让我们理解,即使绝对贫困地带,仍有生命的存在,仍有活力和向上的意志。近年来大陆中国社会重视起家风家教,在萧先生笔下,家人、邻里、社会“失教”的现象触目皆是,但她百折不挠的努力,保证了儿女们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众所周知,一个家族要想兴盛下去,母亲的作用几乎是决定性的。尽管台湾地区有过经济起飞高速发展的年代,街坊邻居劝过她让孩子们打工,但萧先生拒绝了诱惑,承担了压力,她宁愿借贷、拆东墙补西墙,也要让孩子们读书,从而激励促成了一家人以学习教育为重的家风。从大时间尺度看萧先生的努力,我们得承认,通过知识获得救赎仍是最有效的。权力也好、金钱也好,都不足以使人获得真正的解脱。“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信言的语。“我们不得不越过这么多的污泥浊水,经历这么多的荒唐蠢事才能回到家里!而且没有人指引我们,我们唯一的向导是乡愁。”借黑塞的这句话,我们能够理解萧曼青的人生,她的乡愁是爱情亲情友情,从青少年时期对祖母、母亲的爱,到晚年对小姐妹郭琤的思念和难以割舍,都在证明其宅心之仁厚。尽管人生中有挫折、有失败、有无明、有无望,但萧先生和家人仍尽力将自己和自家解救出来。正是这人性之仁使我们在普通平凡中自有境界,自有追求,在凡俗琐碎的日子里仍有惊心动魄的瞬间,使我们经受了考验,经受了成长。如萧先生坚持阅读、记日记,如在时代大潮中被扫到农村底层生活的郭琤李子奇夫妇,仍能够用心于人情人性的“形而上思考”。“瘦弱农夫”李子奇代郭琤写的几首诗表明,这些在乡间大半生贫病交加的普通中国人,仍有着内心生活的富丽,仍有人性的终极关怀。齐邦媛先生读这本书的感叹:“中国的命运,沉落的多,存留的少,这是中国女性平凡一生却不平凡奋斗的故事。这样的母亲,反映中国命运存留的部分。”因为这样的存留,使得读者或后来者多了一份人生社会的资粮。在中国,这样的资粮并不多。我见过不少知青的回忆,大部分不忍卒读。他们的人生几乎“沉落”了,不用说他们,其实几代中国人的命运也多“沉落”了。大时代和个人的悲欢离合,大陆作家并未交出足够的答卷。我们读萧先生的书,大概能够再度印证老威先生的一句话:“我从未在中国作家笔下,看到比现实更具有想象力的作品。”这并非我们作家不具有想象力,而是作家缺乏挣脱出来的勇气和尊严。诗人说过,“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但即使普通的生活,仍值得我们成就,值得我们驻足,咏叹,三复斯意。《像我这样的母亲》就是一部回首人生的杰作,读这样书的读者是有福的了。“让我们暂时放弃对伟大的颂扬/深入到幽微的往事之中/从这些个人化的讲述里/我们也许能找到伟大的根源!”
  •     文/墨姑作者萧曼青女士以平凡者的不平凡记述,成为那个悲苦时代不朽的见证者,成就了这样一本苦难母亲的日记,一篇女性的厚重历史,一部动乱时代的实录,一卷中国命运的悲欢册页。本书读来着实令人感喟,一位普通女性的一生竟然可以承受如此之多、如此之重。上个世纪的苦难,今人其实已经无以想见,只有通过文字与影像窥知一二,然而那些电视剧、电影相形之下都太轻飘、太媚俗,只有如作者这般亲身经历、煎熬并战胜了这些苦难的“劫后余生者”,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倾注目光的窗口。探过头去,凋敝乡野的幼女弱母,同赴国难的军旅生涯,入台后一穷二白的艰难处境,泪水,忧虑,痛苦,遗憾……如江河,铺天盖地。本书的文字是朴实的,这朴实中是平凡却丰沛的情感,记录着普通中国人求生存、求尊严的艰难过程。作者幼年家中一而再地遭遇变故与外界的欺侮,却是几个贫弱的女子哭泣着、绝望着,用卑微的方式在“死地”中求得未来,一家人竟也这样熬过来了;到了台湾,作者独自一人料理家庭,依靠自己的劳动,尝试了种种可以挣钱贴补家用、教养子女的谋生手段,身处那样极端的贫穷,孩子们竟然也都成绩优异地各奔前程了;而作者自己,以朴实的、理所当然的生存要求战胜了贫穷、欺侮、波折等种种逆境,甚至还有病魔,只是因为放不下一群尚且年幼的孩子。苦难有多深重,战胜苦难的力量就有多伟大,最朴实的情感即为力量的源泉,而成就伟大的则是中国大地上千千万万个像她这样的母亲。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历史 台湾 民国 回忆录
  •     很感人的传记,一个不平凡的人的真实,跌宕起伏。曾任小学教员,抗战期间从军,任政工队员等,在野战部教唱军歌,并曾任职于河南宜阳县司法院。随夫婿由大陆迁台后,做过女工、保母、小贩等工作,是写出真实、不平凡传记的平凡人物。
  •     平民版的《巨流河》
  •     最后一段让人很恍神,全书有很多感人的细节。好像大多数的传记会被个人的视角限制住。哪怕是百年老人再回首,谈的也是自己视角的理解,百年于它也只是从自我内心为窥镜观察的场景。这篇尤是吧,是本能很清晰看到讲述者自我影子的一本自传。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