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时代

出版日期:2014-8-10
ISBN:9787535765823
作者:弗朗斯•德瓦尔
页数:322页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弗朗斯•德瓦尔
荷兰著名的心理学家、动物学家和生态学家,现为美国艾默里大学灵长类动物行为学教授,1993年当选为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之后相继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及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7年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当今世界具有巨大影响的百位世界文化名人,以及目 前在世的全球最伟大的十几个科学家之一,主要著作有《黑猩猩的政治》、《类人猿与寿司大师》、《灵长类动物如何谋求和平》以及《人类的猿性》等。
译者简介
刘旸
笔名桔子帮小帮主,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芝加哥大学取得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有译作《永生的海拉》、《迪士尼儿童百科全书:绿色植物》,为《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冷浪漫》作者之一,科学松鼠会成员,曾担任果壳网科学星探和策划,组织过科学与艺术的跨界活动,目前的工作领域为在线教育和女性健康产品开发。

书籍目录

第一章生物学 自私或温存
第二章别样的达尔文主义
第三章身体的对话
第四章设身处地
第五章屋里的大象
第六章公平即合理
第七章弯曲的木材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简介

贪婪已经过去,共情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性自私吗?当我们从生物性的角度评判社会问题,我们往往基于人类自私的属性,但我们不该忘记,人类天性中同时有另一些特质,将人与人紧紧凝聚在一起,调整彼此的步调,关怀弱者,帮助他人。因此,人对另一个人的感情能够感同身受,这种能力植根于漫漫历史长河。本书记载了一个世界著名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对人类道德起源问题引人入胜、浅显易懂的考察,它挑战了一直以来人类对该问题最基本的假设。
媒体推荐语★
关于人类善行的生物学根源,本书提供了重要而又及时的信息。
——德斯蒙德·莫利斯,著有《裸猿》三部曲
看完这本书,你大概能意识到,人类是多么高端洋气上档次的动物。我们不但可以为他人的痛苦而痛苦,为他人的快乐而快乐,我们也可以为了他人的痛苦而快乐,为了他人的快乐而痛苦。在灾难和异族面前我们相濡以沫,一旦天下太平我们又相忘于江湖或者相互厮杀。如此极品,却又如此科学。这本书不但可以让你坦然接受内心的黑暗杀人越货,还可以让你不做作不矫情的释放光明学习雷锋。
——周欣悦,中山大学心理系教授
在德瓦尔老爷跟着一群群黑猩猩过日子的这些年月里,他见证了灵长类波澜壮阔的本性,见闻比我跟着一群群人拍戏的这个过程有过之而不及。这本书谈的是共情,又称同理心,简单来讲就那种让我坐在非诚勿扰舞台这端分明地感到对面嘉宾们喜嗔哀愁的神奇人类情感机制,科学很好玩,很和谐。
——宁财神,作家、编剧


 共情时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在生物体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还有什么是我们的与生俱来?长久以来,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演化论的影响下,竞争与厮杀变得理所应当。不是吗?我们的老祖宗不是经过这样的强弱遴选才活下来的吗?我们的存在不也是与未知的兄弟姐妹竞争之后的侥幸吗?弗朗斯﹒德瓦尔在《共情时代》中摆摆手——不,不是你想的那样。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评判我们的社会,恰恰相反,我们的人类社会之所以在艰苦的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延续至今,靠的绝不是自私与掠夺,而是另一些将我们团结在一起的特质,这才是饱含脉脉温情的进化渊源,也就是——共情。为什么一说到“进化”就全是负面和阴暗呢?“如果我们的祖先全都性格孤僻,离群索居,那人类肯定不是今日的模样。”在如今崇尚理智的时代中,讲求感情似乎被看成了脆弱和优柔寡断的事情。但正如作者所言,我们时常不过脑子就做道德判断,实际上还是情感做了决定。失去伴侣和亲人带来的意志消沉形单影只、剥夺肢体接触的孤儿变作的可怕样貌,无不“让我们的注意力从人类文明的巅峰转移到山脚。巅峰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让人无法忽视的光芒,可山脚却蕴藏了推动人类演化的东西——包括那些驱使我们去溺爱孩子的‘龌蹉’的多愁善感”。在斯宾塞的“成功才是王道”、在女作家安﹒兰德的“如果一定要说我们有义务,那也只对我们自己”等的论点面前,俄国的彼得﹒克鲁泡特金王子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意见——人为生存而奋斗,并不是一个人对付其他人的过程,而是大伙儿一起对抗恶劣环境的过程。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自丰饶的热带,而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来自极寒的西伯利亚。在极度严寒面前,倘若不是同仇敌忾,人和动物都要死翘翘了。在我看来,原始人类面对的往往就是类似于这样的绝境。况且除了自然环境之外,在凶猛的野兽面前,人类更加不那么强大。摒弃了伙伴,就意味着单打独斗去面对所有的绝境。从这一点上,我对《共情时代》中的观点深为赞同。事实上,这本书与其说是一个论点的提出,不如说是一大堆案例的呈现。来自于作者及其同伴的大量的、丰富的、饶有趣味的动物身上的观察所得,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共情”在动物和人类身上所共有的特性和表现。多个物种的原生态的表现描述,让你不得不对细节的趣味失声大笑的同时,对人性和自身的处境产生关联性的严肃的思考。其实,这也就是在体验“共情”了。动物和人的两相映照之间,共情的必要以及其中的矛盾冲突跃然纸上。在黑猩猩群体中,大家轮流扮演公共关系调解员;年幼的动物没了娘,同种收养极其常见,跨种收养也不少,一只孟加拉虎喂养了一只小猪仔;学习别人的动作不容易,而同伴之间一示范就万事大吉;从面前走过的如果是家庭成员或者地位较低的猴子,被测试的猴子心率不变,但如果是上级领导,它就心跳加速。缓和紧张情绪的办法就是互相理毛。如果说共情是我们获得他人信息的一种方式,那么同情就显得更为积极,是一个个体对其他个体的关心,以及帮助他人渡过难关的愿望。打架后挨欺负的一方,如果旁观者过来给它一个拥抱或者为它理毛,它就可以立马振作,情到深处,还会与对方抱头痛哭;倭黑猩猩的同情心更是大盛,解救小鸟、解救小鸭子都是它们做过的事;又老又病的黑猩猩碧太太不会爬树,长期靠女儿养活,而培欧尼更是典型,全靠同伴集体救助,甚至群体喂水。关系越亲近,人们越不计较;为了寻求公正,就连猴子都会放弃既得利益。去除友善的最佳方式就是制造不公平。富者“必须夹起尾巴做人”,人类最深远的理想还是让财富扩散到更多人手里。失去了共情能力的人是“穿西装的毒蛇”,而失去了共情的人群如20世纪的德国法西斯,变态残忍。深信共情的古老让人对社会充满乐观。作者说:“或许连猴子做好事也会心情爽朗”。人类是那么珍视彼此之间的信任。丹麦人之间的信任根深蒂固,以至于成为了最宝贵的社会资源,科学家对丹麦人的无数次问卷显示,他们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唤醒每个人心底的共情与善意,是我们的社会得以健康延续的重要砝码,即使有人认为这样的柔软是无谓的低级的情绪,但是,没有这样的低级,就会产生如钱理群所言的高级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再联想到大家的集体致谢:“感谢室友不杀之恩”,一个瞬间,不寒而栗。就算从利己角度来讲,为了我们生活的环境不那么艰险,还是拿出一点点善心关照周边吧。无论是对人类还是自然。毕竟,每个人都需要在共同营造的世界里存活下去。善与恶最终都要彼此投射。哪怕,仅仅为了我们的后代。
  •     在外面工作的这些年,跟形形色色的人合租过,其中有一对女孩我一直记得。她俩那天是一前一后搬进来的,两人谁都不认识谁,我们互相打了招呼,随后就住下了。因为卫生间是公共的,自然需要大家轮流做值日。轮到我做卫生的时候,有几次我发现,满满的纸篓上面总是躺着用过的卫生巾——白白的垃圾,点缀着刺目的深红,但是也有几次,发现卫生巾是被纸巾包住了的。有一次我正要去卫生间,恰巧看到那个文静的室友从卫生间出来。我进去之后习惯性地瞟了一眼纸篓(纸篓就在马桶旁,想不看也不行……),之前还空空如也的纸篓,多了一条被纸巾包住的……很明显,袒露的卫生巾就应该是另一个室友的吧。接下来的观察也验证了我的猜测。这个故事讲出来可能显得有些奇葩,不过确实是我的亲身经历。通过这个故事,我想表达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素质不一,道德水平有高低之分,事情并没有那么严重。两人行为之所以不同,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于换位思考的能力不同。生活中有些人,确实会比较关注自己带给他人的舒适度,他们能够比别人更敏感地觉察出对方的想法和情绪,譬如前面提到的那位文静的室友。“换位思考”也好,“感同身受”也罢,“设身处地”也好,其实都可以用另一个词来替换,这个词就是《共情时代》这本书的主题——共情心。本书作者弗朗斯·德瓦尔是荷兰著名的心理学家、动物学家和生态学家。2007年,德瓦尔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当今世界具有巨大影响的百位世界文化名人。他是目前在世的全球最伟大的十几个科学家之一,同时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主要有《黑猩猩的政治》、《类人猿与寿司大师》、《灵长类动物如何谋求和平》以及《人类的猿性》等。作为一名研究动物行为的专家,德瓦尔发现各种各样的生物,包括人,不仅只是呈现出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一面——自利、好斗,即充满了“动物性”的一面,我们也有着温存的一面。温存和互助,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共情时代》的诞生,即试图为共情心“正名”,让人们关注人类这另一面。历数人类社会出现过的种种占主导性的思潮,它们对人性的定义似乎都与“共情心”截然相反: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充满竞争的,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的出现,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这个带有误导性的书名。德国古典哲学,则一直推崇理性至上,即便存在道德和善,也是由理性导出的,共情等感性现象只是不重要的一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则假设一群自由自在、无所羁绊的个体为避免纷争,才组成了社会,丝毫没有看到人类具有互相依赖的社会性的一面……人类的共情心一直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阻碍重重。最先提出“共情”一词的是德国心理学家李普斯。德语中有个词,意思是“感受进去”,很好地体现出了意境,而且能够使人联想到一个动词——involved,卷入。后来英美心理学家将德语“感受进去”这个词借用过来,变成了Empathy,即共情(或同理心)。德瓦尔在书中列举了大量实验和案例,充分证明了共情心在动物界广泛存在。比如美国心理学家拉塞尔·丘奇曾训练大鼠按动压杆来获得食物,他还发现,如果这只大鼠看到自己按动压杆时另一只大鼠会遭电击,它就会停止按压。完整的共情心包含许多层次,用德瓦尔的话讲,“就好像俄罗斯套娃”,由内到外,一层套一层。最内部的,是“情绪感染”,这是一种最初级的共情心,比如小孩子看到大人们吵闹,自己也会哇哇大哭;恒河猴看到同伴受伤了,会跑过去围住并在旁边乱跳乱叫。情绪感染是无意识的,是可以瞬间触发而不经过思考的。类似的“传染”还有笑和打哈欠,都是一种无意识的同步效应。“俄罗斯套娃”的次一层则是“感同身受”或“为他人着想”,这一环节是共情的核心部分。瑞典心理学家丁伯格认为这一环节也是无意识且瞬间发生的,另一个个体的感情会激起我们自身的感情。但比情绪感染更进一步的是,我们在心里会重现他人的状况,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即“身体先进入角色,大脑才慢慢领会”。套娃的第三层是同情和关心,对他人提供“定向帮助”的行为。德瓦尔区别了共情与同情。与共情不同,同情牵涉人类理智和思维,是有意识的。共情心强的人不代表同情心也强,前者需要你去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后者则需要你提供帮助,认真思考并付出行动。尽管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共情心的“触发”其实也是有条件的。那些与我们关系越亲密的人,越是受到我们认同的人,就越容易引发我们的共情心。所以,看到亲人痛苦地卧在病床上时,我们会潸然泪下。另外,越是具象的事物,也越容易引起共情心。因此,当摄像机镜头对准一个伤者,尤其是再来个面部特写的时候,我们立马就会为之动容。马戏团走钢丝的表演者会让在场的每个观众都屏气凝神,捏一把汗,甚至,即使明知道表演者会故意失足一下,营造险些掉下来的假象,观众也会不自觉地惊声尖叫起来。而那些远在异国他乡因战争或自然灾害而死亡的人,即使数量再多,对我们来讲也不过是一个统计数字。当然,人类也有很多手法可以屏蔽共情心,好收起自己柔软的一面。比如,转过头去,不去看街边那些可怜的行乞者,或者在得知敌人受到惩罚的时候,我们的共情心便会荡然无存。前面说过,共情是一个中性词汇,也不全都是正面含义。古代那些花样百出的酷刑,实际上都是以“换位思考”为前提的。想出这些鬼点子的人肯定需要先明白怎样做才会让对方极度难受、生不如死。还有,某些有人格障碍的人,比如反社会人格等,其共情心是残缺不全的,缺失了“俄罗斯套娃”最内部的一层。用德瓦尔的话说,这样的人“就像来自另一星球,明明可以从他人视角想问题,却没有本该随之产生的感情,不能形成真正的共情”。反社会人格的人通常会无情地利用他人,丝毫体恤不到他人的痛苦,他们能够洞察别人的想法和策略,但在感情层面上无法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即便如此,共情心仍然是人类善行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对他人感受的觉察,对他人处境的洞悉和卷入,是所有高尚行为的前提。人之初,在婴儿的眼中,这是一个物我浑然的世界,他们认不出镜子里的那个小生命就是自己;而后我们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学会了区分出自我与他人;随着生命日渐成熟,共情心再度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万物联结成一体。人性,也就在这正反合的过程中逐渐升华。
  •     从达尔文《物种起源》将人从万物之灵的神坛拉下变成猴子的后代开始,人的动物本质逐渐被世人接受,到了以竞争为核心动力的经济时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更是成为竞争者的最佳座右铭,尽管这几个字并非达尔文所言。在人文社科领域,进化论促进了进化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社会生物学、生物人类学等学科的发展,近来来莫利斯、道金斯、巴斯等人《裸猿》三部曲、《自私的基因》、《欲望的演化》、《女人的性爱动机》等作品以其科学有趣让人三观为之一新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综观众多进化论相关的科普作品,其主流皆在于强调人从动物演变而来具有的生殖繁衍、自私好斗、非理性等动物本质的负面特征。德瓦尔的《共情时代》,却反其道而行,专门研究动物共情等利他行为。“贪婪的时代已经这去,共情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德瓦尔在《共情时代》自序中如是说,这也正是书名的寓意。“共情”指的是一种对别人的处境感同身受的能力,它与“同情”的区别关键在于“看他人受苦的滋味不好受”,比如看见小动物受伤,觉其可怜不忍直视匆匆走开是为同情,如伤在自身必将其带回家或宠物站处理好方能安心才是共情,所以“共情”是一种比同情更难得的利他行为。  对动物的利他行为,其他演化学著作有以利于种群繁衍略带而过,也有将鸟鸣、羊跳等报警行为视为个体不要命的炫耀之说。很多科学家喜欢将美德作为人的独特之处,比如美国心理学家罗姆•卡根便将语言、道德、安慰、共情等作为人与野兽的区分,可是真正的动物学家德瓦尔却用一系列实验结果,以及其他动物学家观察到的动物奇闻趣事,证明了分享、安慰、共情等美德也是黑猩猩、海豚、大象等灵长类动物拥有的品质。对普通读者来说,我们可以在动物园近距离观察各种动物的起卧坐立,或在电视上看到大型的动物世界,但我们对陌生动物的了解总归是在一个整体的表象认知上。熟习动物每个表情每个举手投足的动物学家德瓦尔,科学客观却又生动有趣地为我们描绘了动物学家看到的动物世界,这里有女生物学科赫茨养的柔情细腻的黑猩猩约尼、仗义救鸭的大猩猩、不离不弃的大象、陷入窘境恼羞成怒的猩猩王,让人绝倒的卷尾猴戳鼻孔戳眼睛的信任游戏。。。。。。在他的笔下,动物不再是一个名词代表的一个群体,而是一个个妙趣横生,性格鲜明,或让人感动或令人捧腹的小可爱。没有作者长期的亲密观察和对动物的真爱之情,无法细致描绘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实验场景,也画不出那样简单却又神态十足的动物插图。弗朗斯•德瓦尔作为著名心理学家、动物学家和生态学家,此书中涉及的心理学、经济学、行为学、哲学知识显示了他知识的综合丰富。《共情时代》挖掘了从哺乳类动物时期进化而来的人类善行的生物学原理,是为了告诉我们,人类啊,你的动物性里本有善良的一面,共情、互助,才是物种长久繁衍的内在根源。PS: 247页中有句“更别说诺贝尔经济学奖从来与女性无缘”有误,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布卢明顿的印第安纳大学政治理论和政策分析中心主任之一、政治学教授,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女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以为是说人类共情,结果绝大部分是说动物,但内容也很精彩。动物世界也能发现很多跟人类一样的同情,合作,分享,利他...很多例子让人惊讶,或许读了这本书,对动物会有一个新的认识,特别是灵长类....
  •     这几年读来最顺的行为学书,比第三类猩猩好看~
  •     毫无疑问 当有人理性得说别人的奉献是傻逼的时候 他们也不能避免自己动物的本性
  •     从生物演化的角度谈共情
  •     低成本利己主义。(为什么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都是动物行为研究...)
  •     有一些收获。共情是普遍存在并影响我们决策的,要用到其好的一面并防止被别有用心的人恶意利用而被煽动。
  •     最初出于安全考虑,人类演化出共情机制,但演化意义却不是日后行动的唯一原因,不然为什么有人会帮助别人不计回报呢?这本书差不多就是解答了这个问题,也就是共情机制的要素。书里实验都特别好玩,作者也解释了为什么能用黑猩猩来解释人类的共情机制。
  •     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相比,我们只是演化程度高一点而已,并不是独具某些功能。然而,可悲的是我们通常不愿承认其他动物也具有这些功能,同时自己也不愿发挥自身的这些功能,比如共情。
  •     作为科普读物还行
  •     生物学角度解读利他和共情,作者的研究挺有意思。
  •     从神经系统和心理学的方面入手,以作者多年实验观察的灵长类动物(猿猴猩猩拂拂作侧面对比,反映共情非人类特有特点,部分生物也存在。不了解还真不知道,威廉姆斯综合症和自闭症或唐式综合症的孩子一样无法体会共情,前者太博爱,后者封闭自我。记下一点,经常一起唱歌,一起干点神马的伴侣在一起待的时间更多,其他行为更默契。记下73爷,特别有触动。
  •      “ 任何新性状的问题就在于它们还处在实验阶段,因此是不稳定的。比如人类的背。当祖先直立行走后背被迫采取竖直的方向,就必须承担额外的负重。脊柱本来不是这么设计的,因此背疼就成了这个物种挥之不去的诅咒。”p232.看到这句会心一笑,简直不能同意更多。anyway,这本书花费大量笔墨描写了动物们的共情,其实人也只是其中的一种。想到这个,就觉得那些情啊恨啊无非是作为灵长类生物最普遍最根源的反应罢了。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说,与众不同的人其实也可以说是存在某种突变或者是精神异常罢了。所以,接受自己的平凡吧。
  •     看看
  •     从灵长动物的行为模式来看待人类,观点很清晰,就是共情能力其实包括了几个层次,首先是有自我意识,然后再是感知到别人的情绪,再到对别人的情绪做出适当的反应,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共情层次。然后就是反复讲各种小例子,重复稍微多了些。
  •     共情和自私,本来就是相依相存,不过我觉得往往看上去共情主导的人大多比较自私,往往看上去自私的人内有共情,亦正亦邪,哪有非黑即白的绝对呢。书……就是动物世界……难看……
  •     条理不太清楚,篇幅有点臃肿,不否定是本好书。很多独到见解还是开了眼界,比如战争中共情的开关,男女共情等等。
  •     很棒的一本书!人类需要共情
  •     这本书其实是说,共情能力(以及复杂的欺骗行为,自我意识和心理理论)不只是人类具有,其它很多动物都有类似的行为,并且复杂程度不亚于人类。
  •     拨乱反正以正视听的新颖作品
  •     人性这东西,绝不是本善本恶的刃取一边。
  •     有些观点赞同,有些则持保留意见,但大体还是很有趣的。
  •     生物学越是与社会学交叉,我们人类社会的欺骗就越是无处遁形,这么好的科普读物,应该多翻译啊
  •     更多的是在说几种猿类(可能不够严谨)的共情。很学术,也可以看出作者从事猿类研究的功底,说明共情不仅仅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但也仅此而已。
  •     自我与共情协同产生,共情被认同调制
  •     大体有趣。有些观点持保留意见。
  •     呵。
  •     71%。很开眼界。
  •     内容挺有趣 不过有点啰嗦
  •     好读。不给五颗星是作者说的我大多知道,没有给我太多新意~
  •     一直相信,共情也许会成为这个世纪的人类最宝贵品质之一。本书主要从动物角度理解共情。对人类的共情描述实在不够让我满足啊。
  •     当资源短缺的时候,人类还会共情吗?
  •     funny……
  •     2016年第22本。核心观点:共情是一种动物本能,大象都能感知彼此情绪,但高等的猩猩和人才能设身处地地无私援助他人。此书从生物学角度给共情以基础,某些程度上无法直接回答人类社会为何亦如此的问题。书的内容给4星。翻译减1星,小标题真的有点奇怪哦~
  •     略艰涩,带很多实验性的说明
  •     对思考"人类的特质“很有启发。作者批判了霍布斯假设的丛林描述的错误,让我们从仰望星空走到山脚,对理解基于共情的人类非竞争性天性有很大的启发。
  •     (2015.10)写得挺有趣的。跟我耶鲁大萌神Moralities公开课讲得很多地方有重合点,但毕竟这只是科普书,没有那个讲得深。以后的研究方向如果能做Biology/Psychology交叉的动物/小孩子实验就好了(大猩猩的野外洗礼(不要啊哈哈
  •     注释为啥不标在书页脚?
  •     基本上讲的是动物方面的共情,证据确凿
  •     "雄性灵长类动物都半斤八两"——依旧最精彩的是各种吐槽
  •     虽然大量的动物实验看得有点烦闷,坚持读下去以后,觉得写得尤为精彩。
  •     干货稀少,弃。
  •     我坚持认为“共情”只是“自私”的高级形式,通过个体间互助与交流的形式迂回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     看完自私的基因后看的这本,感觉还行!
  •     德瓦尔真欢乐orz
  •     中间几个章节的内容很好。但总体上以偏概全,结论没有说服力。
  •     今天刚读完,一点都不枯燥,有很多有趣的东西。读着读着感觉和自私的基因的观点相反,结果他老人家真的写出来了,表示两人还公开撰文撕过,哈哈哈。自私的基因看了1章就看不下去了,可能冷冰冰的悲观观点和我不合。 想起之前看拆开思维的墙,里面说到非洲难民的数据并不能让人民捐钱,而活生生的例子却让人更加同情他们从而捐更多,这不就是共情吗? 很多的联想,很值得读的书!
  •     从生物学为同理心理论提供了支撑。我期待其中有更多关于人类的描述,结果发现作者真心是专门研究黑猩猩,倭黑猩猩,还有狒狒......
  •     案例特别丰富,行为颇有逻辑性。好书无疑。共情、同理心、同情、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推荐语强调本书是讲善行的,其实善行和同情之类,跟本书主题共情不算一回事。共情有单纯的情绪或痛感体会,也有进一步的行为上的”定向帮助“,后者牵涉理性,进步到同情的层次。共情-镜像神经元、无意识。其阻碍-利己论、敌人。”设身处地“是个大词汇包括:关注前反应、冷模型设身处地、共情型设身处地,逐级进阶,然后最后到提供定向帮助。
  •     正在看,看完再写
  •     人类是多么高端洋气上档次的动物。我们不但可以为他人的痛苦而痛苦,为他人的快乐而快乐,我们也可以为了他人的痛苦而快乐,为了他人的快乐而痛苦。在灾难和异族面前我们相濡以沫,一旦天下太平我们又相忘于江湖或者相互厮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