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540761455
作者:[俄罗斯] 尤金•扎米亚金
页数:304页

内容概要

尤金•扎米亚金(1884—1937),俄罗斯著名作家,因写出《我们》一书而被官方排挤打压,后迁居国外悒郁而终。《我们》一书成为人类反乌托邦文学的开山之作,影响巨大。

书籍目录

译序——关于《我们》和尤金•扎米亚金 笔记之一  通知 最最睿智的直线 一首诗 笔记之二  芭蕾 和谐广场 .X  笔记之三  外套 墙 时间表  笔记之四  用气压计的野人  癫痫症 假如  笔记之五  方块 统治世界的因素 一种宜人、有用的功能 笔记之六  事故  该死的“很清楚” 24小时  …… 笔记之四十 事实 气钟罩 我坚信

作者简介

全书采用笔记形式,假借生活在未来世界中的一个模范公民之口,戏拟了一个高度数字化、采用集中统一管理的“联众国”中各色人等的生活和心态。 在这个攀上了“人类文明的最高峰”的联众国,所有公民一律被冠以数字为名。主人公便叫“D-503号”。D-503号是一名联众国培养成人的数学家,他对联众国满怀忠诚,特地记起了笔记,想借之赞颂威哉壮哉的联众国。 怎料,联众国再发达文明,也仍旧奈何不了残留的人性。某个美艳过人的女性号码I-330突然出现,完全震撼了D-503号的纯洁心灵。在I-330的引诱下,D-503号一步步解放了本性,由小说开始时恨不能化身为机器的极端忠诚分子渐渐转变为有恨有爱,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凡人。不过,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I-330之所以接近D-503号,自有她的秘密计划。…… 《我们》的写作风格直接影响了后来的《1984》、《美丽新世界》,更是开创了反乌托邦这一文学作品类型。


 我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他们给我的印象,是凄凉与冷。是的,就是冷。像是空荡且毫无瑕疵的天空与透明玻璃公寓相照应的折射光线,对应的棱角将所有景物割裂成很多个平面,透明且没有隐瞒,干净且过分肃穆。于是残留在那里的,就只有冷。人类家园的理想居所,最初的创造源头,大抵可追溯至柏拉图的《理想国》或莫尔的《乌托邦》,他们在千百年前就期盼一个完美的社会,给他们一生以安稳舒适。但乌有之乡实则只适用于一个孤绝的,没有外人可涉足的封闭地域,一个被海洋包裹的小岛,或隐藏在无人知晓的秘密山林。这颇似那篇古文《桃花源记》的记录:“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得不说,安居乐业,平淡安逸,正是每一个人都期待的另一种人生。扎米亚京的笔下,却将人们所期盼的生活化成了一种极致,也许正由于到了顶端而致使它变为畸形的可怖生长。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一道被绿墙隔绝的围城——这是恰好可以创造一个理想世界的地域。那里的人们经历过一场堪称为神圣的战争,犹如凤凰浴火重生出新的文明。在一切建筑都由永久玻璃铸造的自以为是的乐园里,没有你、我、他之分,“我们”像是一个共同体,在同一时间起床,在同一时间工作,在同一时间散步,在同一时间睡觉,生活在从不隔绝隐瞒的玻璃公寓,没有秘密亦不存在自由。在他们看来,自由是一种古代人才拥有的原始状态,正因为自由的散漫才促使犯罪,且是放任国民们日复一日的慢性谋杀。在那里,人们被赋予编号,进行数字化程序化的管理。他们不需要思维,不容纳感性,也不被允许拥有灵魂,安全卫士的人随时混迹于人群中监视他们,一旦发现他们的不忠,将接受死刑的处罚。他们只需如提线木偶般充当一个庞大帝国正常运行之下的一个微小细胞,听从大脑中枢的指挥,与周围的无数个“我”变成唯一真实的“我们”,维持看似风平浪静的每一天的运行。D-503是笔记,也就是这本书的叙述者。他是了不起的数学家,和其它所有人一样忠诚于联众国,为国家打造“积分号”企图探知其它星球并为他们套上逻辑之枷锁。他亦和所有人一样赞颂国家的管理,为这种抵达顶峰的文明管理感激不已,像一位崇拜着无所不能者的卑微的仆人。但I-330带着神秘的微笑与难以捉摸出现在他的视线里,让他的生活开始加入未知的砝码,犹如逐渐倾斜的天平,出现了不可预知的偏差。仿佛是那一道冷光中突然蹿出来的火苗,让原本疏离冷漠的世界开始有了灼热的颜色,这火红必将化为燎原之火,点亮人心中的黑暗,赋予人喜怒哀乐的灵魂,并且拥有难以自抑的幻想。用联众国人的话来说,犹如一场大病。幻想病抑或灵魂病。D-503身上沾满了这类可怕的病菌,成天沉浸在I-330带给他的梦魇里,更为可怕的是,她正在策划着一场谋反,想要推翻联众国的统治,让人类回归原始自由的状态,她觉得“积分号”能为她们的所谓革命带来胜利,理所当然的接近“积分号”的创造者,D-503。对于D-503来说,I-330的出现像是伊甸园中盘旋而来的蛇,一步一步引诱他接近禁果,垂涎于那颗饱满且散发着致命吸引力的果实,吞下它,成为拥有智慧的“人类”。然后终于你会发现,这样的统治是病态的,你会期待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类,不是联众国的一个分子。你想要自己的生活,想要真正的人生,不是预设好的,毫无疑问的按部就班。这部小说中的跌宕之处大抵就在于他们计划夺取“积分号”的时候,谁能像到燃起的希望转瞬即逝,国家的安全卫士在紧要关头冲进来,一脸严肃说,你们的计划我们全都知道。一句话像当头一棒将D打得头脑空白,呆若木鸡地站在那里,没有任何应对的措施。计划失败了,由于出卖,像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都需付出牺牲一样,例如出卖耶稣的犹大。至此我也明白,故事大抵已成定局,像是那篇《桃花源记》注定会卡在“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一样。时代在毫无波澜的表面翻开来,总有惨不忍睹的一面。当D-503像联众国所有居民一样接受了所谓治疗幻想病的手术时,仿佛过往好不容易被I-330剥离的坚硬碎片又被冰冷的仪器重拾而来,他们变为了曾经完整的,对国家毫不怀疑的自我,又成为了一个分子支撑一板一眼的生活的运行。他们失去了灵魂,也无所谓爱。所以,当D-503看着曾经为之疯狂深爱的I-330被执行残忍的刑罚与分子化的死刑时,他又变成了不懂感情的细胞,让理性压过感性,如冰冷如玻璃的碎片,尖锐的划过皮肤并不为之所动。那时I-330微笑着的,脸色苍白,黑亮的眼。我想到的却是乔治桑的一句话“人的一生只有一种幸福 ,那说是去爱 ,或是被爱 。”至少,她曾让人为她那样疯狂,至少,在一段杯水车薪的人生里,她不像其余的编号们没有自我,至少,她是拥有过一段不知称为幸福的岁月。就算这个人现在是去了感觉,面无表情的看着她死。也许不久之后,这次联众国民们大多人得了幻想病以及愚蠢的反抗终将会成为历史跌落在层层尘埃之中不再被任何人提及。一团烈火熄灭了。世界又覆盖上了冷光。他们又会过上接受摆布的日子,像是工厂里的一件衣服或重复生产的食品。人类渐渐变成了物品,和它们散发着同样的气息,与它们拥有相似的温度。他们拥有了高超的智慧,却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他们拥有了平静的社会,却没有了自由;他们无所畏惧,却失去了爱与被爱的能力;他们忠诚可鉴享受同样的时间,却只是重复所有的昨日;他们自以为高尚的文明,实则不过是让他们成为行尸走肉罢了。这恰好应正了费尔南多的那句“世界属于愚蠢、麻木以及纷扰。”这哪里是乌托邦或桃源乡,根本是绝对统治与压迫下碌碌无为的生物,在那样的时代,人类被机械化,看似拥有了无尚幸福与被灌输的自豪,其实低眉的瞬间就会发现,自己的手僵硬冷漠,早已抓不住任何掉落在附近的美好与寂寞了。如果这就是未来,不知有多少人还期待,又有多少人满怀憧憬?读完这本书,也越来越不明白幸福到底要怎样理解才算不负它的词根,它也许是数字化后明显毫无隐私的计算公式,也有可能在毁灭之后摆一张黑色幽默的脸看人类的茫然。在我看来,当它被越来越多的人书面化或文字化或程序化的时候,幸福早已变成了如玻璃城市中钢筋铁骨般的物品,展现着冷硬的温度,它有着看似坚不可摧的容颜,离妄想给予它定义的人不断遥远且在侵蚀之中缓慢碎裂。
  •     《1984》里提到一种”新词”的概念,那是反乌托邦社会里才会有的东西,但却也能折射出我们这个年代的可笑和丑陋。看完《我们》,我来把作者提到的600年以后“联众国”的新词整理一下,应该比较有趣。号码:每个人用一个号码代替姓名,例如主人公叫D-503号。这样消除了个体的区别,泯灭了个性的差异,与监狱里给犯人一个监号是一样的。私人小时:每天的16点到17点称作私人小时,可以拉下窗帘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其余时间都必须透明公开让别人看到,也就是相互监督。性日:可以进行性活动的日子,由国家规定,必须遵守。绿墙:城市和城市之间都用大片植物分割,号码不得自由越过,只能终身在一个城市度过。时间表:国家规定的严格的日程表,保证所有号码同一时间起床,同一时间工作,这是我成为我们的最直接的表现。义务性散步:国家规定必须散步的时间,类似奴隶主要求奴隶保持个人卫生,确保健康的规定。无所不能者:联众国的最高统治者,神秘,全能,冷酷。金?毛?安全卫士:负责监督号码的人,有时还以便衣的方式混迹在号码群中,让人防不胜防。类似党卫军,熊猫,你懂得。音乐生产机:用数学的方式生产音乐,剥夺所有号码的想象力。性部:管理号码性活动的国家部门。每个人呢都可以申请其他任何一个人成为性伴侣,以消除爱情,背叛,嫉妒等等情绪,以使得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小耳朵:安装在所有的马路边,为安全卫士部记录所有街头谈话。可参考现在各个城市密密麻麻的摄像头,甚至装在墓地,你懂得。粉红票:性伴侣给对方的凭证,表明已经国家认可了。一致日:
  •     “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康德我们一直以为,当理性超越了感性,人便是其自身,人便可以解脱出来。这条线影响了马克思,影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逻辑、证据,事物之所以为事物,因其理。但是一旦理性泯灭了感性,“机械”“无意识”便又将取代人的本性。扎米亚京《我们》为我们展现的便是这样一个世界,荒谬、幸福、无情感的“乌托邦”。作品讲述26世纪的未来,人类历经多次磨难,终究走入了天堂般的社会,“联众国”。在联众国的统治下,人们再也没有饥荒、战争,甚至欲望。每个人都是靠理性存在,甚至连名字也不存在,有的只是逻辑推理的“数字”。而男主正是代号D-503的数学家,作为“号码号”的负责人,担负着将理性传播到宇宙的任务。但是却在美女I-330的靠近下,不断濒临崩溃,欲望冲破理性,直逼人性。事实上,I-330号则是“联众国”的“革命者”,密谋着占领“号码号”。最后一系列事件下,男主被切除了幻想神经,彻底失去了灵魂,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深爱的I同众人被处死。小说以笔记体的形式展开,每一章节都是一个片段的记忆。片段化的第一人称叙事带来的是结构上的松散,心理描写也占大部分。或许受到了俄国传统文学影响,作者在主人公自己心灵挣扎上笔墨颇多。“你相信你会死吗?哦,是的,‘人是会死的;我是一个人;所以……’不,不是这个,这个你我都知道。我问的是:你是否真的相信这个?完全的相信,不是通过理智相信,而是通过你的身体相信,相信某一天此刻正抓着这张纸的手指真的会发黄、变得冰冷?……“不,你当然不可能相信这个。这也就是你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从10楼一跃而下的缘故;这也就是你为什么继续吃喝、翻阅这些纸张、刮胡子、微笑、写作的缘故。这是笔记之三十二的开段。作品中像这样自言自语,近乎于疯癫的状态随处可见。我们经常可以从一个事件的中间被带到一段歇斯底里的梦呓。这样一方面使作品更像是一本真正的“笔记”,另一方面则是在展现被集体吞噬的个人在觉醒的过程中的绝望与疯癫。对于男主D来说,从开头为联众国大唱赞歌,到一步步被情欲逼迫觉醒,以至最后彻底被摘除幻想的神经,从一个理性十足到不断胡思乱想的过程,这一切矛头难道不正是在指向工具理性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吗?男主的所引发的问题很多是来自“性”。作品中联众国没有婚姻,算是共产共妻的社会,每人都有规定的“性日”来解决欲望问题,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伴侣,所有人享受到的都是公平的,这一点很像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D本来同挚友R以及伴侣O三人形成紧密的稳定三角关系。但是I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切,一开始对其不屑一顾的D不知不觉中疯狂的爱上了她。事实上I代表的是激情,是自由。在小说中自由是最被鄙视的事物,而D在自由的指引下发疯,觉醒,发现了逻辑的荒谬以及无限的虚空。这时他身边的生活也开始崩溃,O不是因为理性而爱上了他,并想为此孕育生命,而I对他半热半冷的态度也令其走向绝望。最后依然是绝望,自由被工具理性的集体压灭了。“无所不能”者,也就是联众国最伟大的领袖,实际上牢牢掌握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作品不乏佳句,比如“我不得不用尽全力挤出一个微笑。我感觉这微笑简直就像脸上的一道裂缝;我继续微笑着,裂缝裂得越来越开,这很痛苦。”,这是在其快绝望时的状态,读来直入心境,久久不能平息心律。我对扎米亚京所有看似不经意的描写但却带来重要提示的手法感到折服,笔记的松散叫人很容易匆匆读过,但字里行间的文字却透露这无法比拟的哲理和重要情节提示。作品命名《我们》,正是讲述群体社会中个人离去的不可行性。而这不可行性带给我们的却又是深深的震撼,个体与集体的悖论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展现出来。“……可笑吧?不,不可笑。正相反,这是一个血写的证明,证明了人类不朽的智慧。即使当人类还处于野蛮状态、浑身长毛时,他们也知道真正的、符合几何学的爱必须是非人性的,真理的必然特征就是残忍——正如火的必然特征就是能够造成烧灼感一样。你能找到一种不会被烧伤人的火吗?哼,证明你的观点吧!来呀!反驳呀!’”这是无所不能者对D所说的一段话。有些伟大作品不在单纯讽刺邪恶赞扬正义,而是窥出了世间的荒谬与虚无。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都能理解并深深体验着。但这还不够,这还远远不够。真理的的存在与得知并非难事,事实性的体验也并非难事,困难的是在这荒诞背后我们的行动。人无法摆脱残酷的命运,但是只能走,不能堕落为兽,甚至更加低级的,机械。最后一节在我看来是能够为这部神作锦上添花的。作品在前面不断提出一种手术可以使人没有幻想,这种切除神经的手术实质上是抽取人的灵魂,使其真正成为“机器”。上一章还是歇斯底里的D,进入最后一张直接表现出了淡定的状态,他甚至忘记了这本笔记是他写的,他还在庆幸这只有笔迹像他而已。当他冷静的看着审讯I时,我想这部作品已经达到了最高的顶峰。书中还有些细节值得注意,比如联众国的“死刑处理”,“绿墙”,I勾引男主的老屋子,以及那里的冰蓝色,还有U对D的情感,最后那个尸体到底是不是R,我想这些细节都值得再去琢磨,再去思考。作为乌托邦三部曲的鼻祖,《我们》无疑为后来者提供了极大的借鉴。乔治•奥威尔《1984》的第一人称叙事与男主受女主引导觉醒与《我们》极其相似;而《美丽新世界》更多发挥的是《我们》中的秩序观念、欲望满足或者叫消灭欲望方面。《我们》似乎熬干了扎米亚京的才能,受到苏联打击后流亡法国的他,再也没有超越《我们》的作品问世。但是对于我们,《我们》足矣使其名垂不朽。“……实际上,它是对‘机器’进行的研究,人类有欠思量地把这个魔鬼从瓶子里释放出来,却无法将其重新纳入瓶中。”这是乔治•奥威尔对《我们》评论中的一句话。这个魔鬼自上世纪后不断离我们远去,却并未消失,而且正在进一步的向前靠近。“……明天他们全都得登上通往无所不能者的死刑的台阶。这事刻不容缓,因为城市的西面仍旧一片混乱,那里到处是呻吟声、尸体和野兽;此外,令我们遗憾的是,背叛理性的号码的数量还不止这些呢。“不过,在横贯城市的第40大街上,我们成功竖了道临时高压电墙。我希望我们获胜。不止如此;我坚信我们终将获胜。因为理性必胜。”这个世界会好吗?读过乌托邦三部曲后,我想可以得出答案了。不会。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有点哆嗦??
  •     译文质量差
  •     好拗口啊,翻译的问题?
  •     当世界没有了“我”,只有“我们”,一切都变得程式化,好像机器人一样,连性爱、吃饭时的咀嚼次数都要高度统一,形成了一种不变的规律。看完之后想起王小波在书里说过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如果有一天出现一个人把世界的一切都变得完美,那我宁愿生活在这个人出现之前的年代。 我同意。
  •     很超前的一本小说,1984借鉴了里面不少元素,更喜欢这部
  •     一种可能的未来,看得我毛骨悚然。
  •     现实价值
  •     感觉和1984情节有点像。不过作者一定对数学有着深深的恶意
  •     这是三部曲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部,感觉村上受他作品影响很大。
  •     “你感到你是一个唯一的、伟大的整体的一部分。直接明了、整齐划一的姿势、曲线和转身,这是多么精确的美。”
  •     美丽新世界,1984,我们,集权世界的语言
  •     政权,安全可控,人性
  •     個人還是覺得1984和動物農莊更對胃口……看到後面尤其是結尾,有感覺,但是前面一堆的表述……真的……接受不來……
  •     
  •     理性还是胜利了
  •     现实意义重大的作品(看此书目的:反乌设定摘录)。本身文学性不强(也算符合主人公身份吧)。
  •     第一遍读,难懂。
  •     太多修辞和隐喻了。(并没有读完)
  •     ……
  •     反乌托邦开山之作,今日读来种种想象犹未过时,不断为后世诸多电影和小说的灵感源泉,不知是否有改编电影?叙事手法和描写也别具一格,虽然有些混乱和呓语之处,不过可以视为主角自我变化多端的意识流。虽然总像以前看过了,但此次阅读仍然觉得不错,佩服作者的想象力。
  •     对照现实,还是现实更精彩!哈哈哈哈
  •     跟1984和新世界比起来就像是童话一样天真
  •     作者加持 其实本身不是很好看的书 意义大于内容吧
  •     《我们》在国外文学之列排在我心里第一位。
  •     我到底是我,还是我们?
  •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并没有阅读的欲望,甚至还有放弃的想法。但是主人公我的逐渐解放,至到我们的出现,甚至反抗,都是让人久久难忘的内容。回想起《禁闭岛》的情节,因为他更丰富。
  •     作为反乌托邦文学开山之作,只有先锋性而无文学性,所以必然干不过1984,讲了一群像机器人一样的我们如何被唤起情操,和飞跃疯人院类似,作者竟然因为这部作品被迫害,完全尼玛是误会吧。里面讲性生活都被规范,凭粉红票和攒了足够的情欲SP可以对任意女人施放''你和我搞''的技能,果然乌托出翔地不现实
  •     开山之作虽有不足,但给我的震撼,也是不小。
  •     写得比较乱,不知是不是翻译的原因
  •     *年代来说完全服 *行文好迷幻……
  •     其实感觉男主的转变和结局都有点突兀了 对一个人的爱和性的渴望就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吗…?而且反乌托邦小说为什么都要以悲剧结尾…不过还是很震撼的了!反对极端理性一下
  •     我的意志服从于我们的意志,我消失在我们中
  •     看不下去。。。
  •     晦涩难读,也可能是翻译的问题
  •     碎片一样的文字,很难看,不喜欢。
  •     kindle上的版本翻译翻的太沉闷,无奈,被迫看完。
  •     不妨教会人们,对愚行和暴怒与其加以仇恨,不如加以嘲笑。
  •     压抑。相比之下《1984》更有共鸣一些
  •     你好,我是浙A5960,我爱上了沪C426P
  •     不要轻易给出最大的数。
  •     集权社会,最怕人有思想有自由
  •     翻译的挺不错,不过内容吗,我觉得一般。
  •     扎米亚金塑造了一个机械型的乌托邦,构想理念非常超前,很有讽刺性。但是行文有些不通顺…不知是不是我欣赏水平有限,还是作者故意营造这种狂乱式自言自语…
  •     虽然写的不错但是。。。。没有解释清楚为啥统治阶级要这么做。。。所以给四分吧
  •     补标
  •     扎米亚京用很恰当的借口辩解了叙述的不流畅。也许算是一种手法吧。但阅读体验确实糟糕。情节漏洞不少,人物刻画也不到位。毫无“叙述”的感觉,只是“罗列”。
  •     如果教育部给本科在校生列书单,不知道愿不愿意把它和《1984》列上去
  •     只能说它的文学水平和想表达的思想还是差的挺远的。没有1984好看是真的。
  •     我的反烏托邦開始之四
  •     反乌托邦启蒙之作,功不可没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