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的黑狗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301199848
作者:[英]安东尼·斯托尔
页数:254页

内容概要

安东尼·斯托尔,1920-2001,负笈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和西敏医院,英国首屈一指的精神科医生、作家,牛津大学研究员。
译者邓伯宸,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任报社编译、主笔、副总编辑、总经理,现为《新观念》杂志专栏作者。

书籍目录


第 一 章 丘吉尔这个人
第 二 章 卡夫卡的自我认同
第 三 章 牛 顿
第 四 章 斯 诺
第 五 章 奥塞罗与性嫉妒心理学
第 六 章 成人发展面面观
第 七 章 精神分析与创造力
第 八 章 戈尔丁的神秘感应
第 九 章 荣格的人格概念
第 十 章 精神分析为何不是一门科学
第十一章 象征心理学:统一与整合的象征
第十二章 真正的天才不是疯子
第十三章 人类为何如此暴力
第十四章 开放社会中精神医生的责任

作者简介

丘吉尔长期罹患忧郁症,他称忧郁症叫做“黑狗”。
在大人物中,饱受忧郁症折磨的,丘吉尔并未唯一。
叫得出名字来的还有一大串:雨果、伍尔夫、马丁•路德和托尔斯泰。
非凡成就与忧郁性格之间的关系,仍有待于深入探讨,但几乎可以确定,对某些人来说,忧郁症就有如一条鞭子。
《丘吉尔的黑狗》首次出版于1970年代,多次再版,是斯托尔多种著作中最畅销的一种。书中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来观察心理忧郁现象,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反思,剖解了许多大人物的忧郁心理与非凡成就之间的关系。


 丘吉尔的黑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才看了关于丘吉尔和卡夫卡的前两章,诚如作者所说,若一个精神科医生要研究的人已经作古,那么只有在诊察室中才能进行的深入观察,他也就失去了机会,顶多只能像个历史学家,不得不去依赖一些弄得到手的文字记录。作者在对过去的人物进行分析时已经注意到且试图通过从自传,日记、友人记录、作品多方面互相印证以消弭可能存在的理解偏差,但这种写法终归像写史一样,可能走向一个完全由自我幻想进而粘附迎合自己观点的素材所搭建出来的大厦中,一切看似极其符合逻辑,但一切又可能带有精心设计的逻辑。就像对卡夫卡这段行为的分析,“在别人面前,焦虑使卡夫卡完全失去自信,甚至到了自我否定的地步,有一次,到布罗德家里去作客,吵醒了布罗德的尊翁。他甚至连个道歉都没说,而是举起一只手,仿佛在安抚他,一面蹑手蹑脚穿过房间,说‘请把我当成一个梦’....”作者将其作为一个例证,关于卡夫卡的自我否定,我想,作者一定忽略了,这也可能是一个活在童年世界中的个体的小幽默。
  •     “优美而迷人的音乐、故事或诗歌,人类心灵的力量都是在将痛苦的折磨予以转化。这些资源使我们面对人生无可逃避的磨难时,免于因恐惧而僵化。”这句话可以最好的总结作者对于“才华与精神障碍是否存在必然联系”的回答。才华与精神障碍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更为复杂:“天生具有创造力的男男女女,罹患心理疾病的禀赋或许高于常人,但却未必会导致发病;因为,就某种程度来说,创造力可以抵挡心理疾病的发作。”简单的说,一个幸福快乐、事事顺心的人很难在创造的路上走得很远,因这本身就是一条艰辛坎坷、甚至可能需要与魔鬼签订灵魂契约之路。除非有某种力量的推动,世俗的欢乐本身已经是难以抗拒的诱惑。这也就是为什么想得太多的人必定不如一个吃得饱穿得暖过得好的白痴更加幸福。毕竟,智慧的特点就是在得到之前无法预见得到之后的影响,一旦取得就无法再回到取回之前的状态——还记得《骇客帝国》里那个为了回到幻觉之中不惜出卖战友的叛徒吗?明知道是幻觉也要回去,因为现实太过令人绝望,与其在残酷中清醒挣扎、不如在幻觉中麻痹意识。好奇杀死猫,无论人类对于知识如何趋之若鹜,从没有人保证知识能带来幸福;恰恰相反,知识带来的往往仅仅是吃了智慧之果、从此被赶出伊甸园的疼痛。当然知识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慰藉——如果我们暂且不论这种取舍是否值得。“对多数人来说,能够长期摆脱主观,撇开身体的需求与人际关系的需要,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倒是那些因抽象思考而缔造伟大成就的人,往往少见其营造密切的人际关系,对于身体的需求与功能,多半不是予是予以忽略就是甚少受其驱策。……性方面的冲动与人际关系的需求,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或许会使人在工作上分心,但感情上的孤独,不论独身与否,往往是与抽象心灵的高度成就不可分的。”人生本来是孤独的旅程,追求知识的道路更加孤独。因为某些原因——不论是基因还是原生家庭或童年遭遇——无法在人群中找到归属感的灵魂不得不选择走上这条路。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他们除了疯人院唯一的去处。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这意味着一切社会人都需要遵从某种社会契约。古往今来,精神病的帽子都曾经被扣到社会契约的挑战者身上,从这个角度来看,精神疾病的定义是相当残酷的,我们或许可以认为,所谓精神病,不过是社会中的异类,为了维护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异类被迫牺牲。譬如同性恋,曾经长期被当成X欲倒错治疗。又譬如自我毁灭,又何尝不是自我意志的体现,假如一个自我毁灭者与社会并无关系,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可供伤害、不会对社会造成任何影响,他的自我毁灭又怎会注定需要被看做是“不健康”、因而需要治疗、需要纠正的呢?再极端一点,假如一个自我毁灭者生存的社会是以自我毁灭为主流的社会,那生存本身,倒是需要纠正需要治疗了。精神治疗本身,是怎样的伪善啊。对于不幸必须生存于社会之中、因而必须遵守社会契约的我们而言,假如你不幸具有异类基因、或者童年遭遇不幸,因而无法像“正常人“那样处理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与障碍;并且你刚好又不想被关进疯人院——从前的疯人院可不是什么好地方——你会发现面前唯一的略微“健康”的路,就只剩下了那条通往创造的荆棘之路。只有在这里,你因孤独而狂喜,终于可以逃避让你不安的他人,但同时,当然,你无法逃避的社会人的本性也会让你因孤独而痛苦。但不管怎样,这种带有甜蜜的痛苦,要远远好过人群带来的恐慌。在这样一条路上走着走着,遵照一万小时定律(虽然这定律未必完全正确),就算是从概率的角度讲,成为“天才”的概率也远远大于一个热衷于吃穿住行的“正常人”。于是所谓“天才与疯子”的假说就成了一个真实的讽刺。艺术确实来自于痛苦,来自于无法忍受的孤独,而可以忍受这种无法忍受的孤独的人,一定是世俗意义上“有病”的人。这“有病”的创造到底有没有价值,蝴蝶效应和远见与现实的巨大差异都让我们不敢妄下判断。但我们已经确定有价值的创造,无一不是来自于创造者长期与“病”的困兽之斗,这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毕竟,没有一个创造是完全依靠运气产生,运气能给你一座金矿,但若没有在知识之路上经年的踽踽独行,你只会坐在金矿之上、慨叹自己的时运不济。-------------------------------------------------------------------------------《丘吉尔的黑狗》与《隐疾》的不完全比较“天才与精神疾病的关系”是《隐疾》中的一个点,确是《丘》的中心。前者主要关注美国艺术家,作为理性分析的补充吸引眼球来出现;而后者主要关注英国科学家与文学家,方式主要是case study。在分析方式上,《隐》对当时现存心理学界的研究和观点进行了梳理,主要从实务角度进行了评论,指出了部分治疗方式和观点的错误;着重生理机制方面原因的分析,对于例证并不看重,承认文本分析的可靠性存疑。《丘》则着重psychoanalysis、文本分析,作者有其流派。在表达方式上,《隐》冷静客观,率真,因而有政治不正确之嫌;而《丘》则承认自己有流派之限制,坦率承认受到的批评和攻击,带有英国特色的自省、温和与谦虚。
  •     这本书貌似是独立的论文合集,文章与文章之间缺乏连贯,但是单独的每篇都非常有启示和价值。对于我来说,我最感到兴趣的话题是与自身有关的,例如郁躁症和成年人的心理状态。开篇的《丘吉尔的黑狗》,讨论的是丘吉尔的郁躁症---忧郁和狂躁。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很喜欢丘吉尔,现在看来,除了他的个性和文笔之外,我知道我喜欢他,也有气质相似的原因。从小时候开始,我就意识到自己情绪波动非常剧烈。情绪高涨的时候,我可以做到别人无法完成的事情,可以连续不断地进行某些事情;但是很容易我就落入忧郁的低潮,什么都不想做,觉得什么都没有意义。死亡,一直是吸引我,但我又努力去理解的东西。“对某些人来说,忧郁症就如同一条鞭子。当忧郁排山倒海而来时,整个人陷入幽暗的谷底,让人感到精疲力竭,完全失去活动能力。因此为避免掉入这种悲惨的状态,在尚未错乱到无可救药之前,病人非得强迫自己去活动,不让自己有片刻休息或放松,如此一来反而成就了大部分人无法完成的大事。”“他的好斗,勇敢与强势,其实都不是源自于他的遗传,而是靠意志和决心得来的。”我突然明白自己多年以来的怪圈:我非常忙碌,经常陷入一种无法停下来的狂热状态,不但是读书还是工作。基本上是只要我下了决心,我就一定能够达到我的目标。我还记得高中时候,除了语文和化学以外我的各项成绩都是倒数十几的位置。某一天我下定决定非要做第一,于是不停地做习题,其狂热程度让我得了肩周炎。短短半年,我的英语飙升到全级数一数二,连最不擅长的物理也竟然全班第一。我惊讶这种改变,但当时我不明白为何我会如此。后来留学,我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成绩却飙升到优异,也是我自己非常惊讶的。现在我明白到,这种勇气和超人的状态,来自我的意志力量。在高潮之后,我又会跌入精神低谷,思想上无法自我开解。但此书的价值不是在于让我明白到自己或许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是让我明白到,其实这样的问题可以不是问题。每个人的性格都有缺陷,都是不完美的。而我有这样的缺陷和问题,未必是坏事。首先这样的性格让我达成不少人无法做到的事情,其次是,这也许是我创造的一种动力,如果我可以好好利用的话。丘吉尔在低落期,用写书和画画来排遣,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他精神保持相对稳定,在恰当的时机,能够取得非常大的成就。文字和画画,是上天给我的礼物,在我一生中,这两样东西从来没有消失过。我也明白到为什么我要继续写,继续读,继续画。因为这是我精神健康的一个支柱。人要明白到自身的种种,并学会如何跟自己的种种相处,诚实地理解自己,并孜孜不倦地战胜自己的缺陷。我的苦闷并不可怕,因为我不满足,需要寻求出口。只有不满足,才能有创新。此书如果在我二十多岁时候看,估计没太大感觉,因为年轻的时候,人是很少想到复杂的事情,例如人生的意义,人性的复杂,生与死之类。精神分析是很着重童年时期,但作者提出,中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年时期,人接触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人的兴趣慢慢从外向转内向,这时候人的性格或许会跟外界产生冲突而引致人的迷茫或苦恼。但是人如果跨过中年危机,或者会有非传统的创新和突破。我现在处于中年的起跑线,非常理解作者所说的。我对目前我的种种迷茫虽然还没有答案,但是我不再害怕和感到怪异。因为我知道这并不是可怕的,这或者是改变的机缘。我或者永远找不到一个答案,但是我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多思想上的营养。我喜欢此书的另一个原因是,作者并不拘泥于实验数据和个案,而是从整个人类角度来讨论。作者也讨论了不少作家的个性和作品,还有作品里面的人物。这些都是研究人类精神的非常好的材料。虽然小说并非真实,但另一个角度来说,小说是比现实还要真实,因为小说提炼人类的性格,更加深刻和典型地塑造了人性的某个方面。这些作品能够让我们理解自己和整个人类。有种说法是,人必须要到社会上才能认清这个世界。但我觉得并不完全如此。阅读也能够让人认清这个世界,但要看有价值的书。例如《悲惨世界》和《幻城》,哪一个才能让你认清这个世界呢?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11-14章值得一看。
  •     十来篇随笔类小论文,讲得不深,也讲得很广,适合我这种心理学弱鸡看。就是篇与篇之间缺乏关联性系统性,容易看完即忘。
  •     读过的心理学著作多是从大众展开,天才伟人相关的又容易猎奇,这本还不错易懂有趣,特别是前面名人名作的几章内容,想顺着精神学医生的分析从这些既是伟人志士艺术家又跟一般人一样有相同的需要、本能、希望与恐惧的真实人类的身上可以更好的理解你队。
  •     比较符合我个人经历,感同身受,很有启示,喜欢。
  •     这本书不光只谈抑郁症,而且涉及文学史、科学发展史等方方面面,作者功力不凡,译文亦精彩,总之是部值得反复阅读的书。
  •     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不是未婚就是无法营造亲密的人际关系。较长时间的抽象思考,需要的是长时间的独处与专注,这显然是与婚姻生活相抵触的。不过话说回来,沉湎于智性追求的人,之所以逃避亲密关系,与其说是害怕受到伤害,不如说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生命。
  •     小失望但还是可以推荐。有句话特别对,有的抑郁症患者有特别大的社会成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让自己忙起来他们就会被抑郁吃掉。还有个很好的反例证明这个理论,就是我=。=
  •     属于作者的论文集,开篇丘吉尔的黑狗非常赞,有逻辑又有情怀,读起来既长知识又非常燃。对抑郁的分析比较通俗,非心理学的大众也可以看。全书中介绍的人物有丘吉尔、卡夫卡、牛顿等,可以当成迷你版的心理传记。
  •     读书是一个自知的过程。
  •     (求保佑!)最喜欢卡夫卡那里。不是专业的我,后半本觉得后半有点烦,别的也能有点收获吧。
  •     读完以后我的抑郁倾向似乎一点儿也没好!
  •     案例大同小异,看前几章足矣。
  •     一般心理学大众读物,无奈又写得不那么大众,有些失望。
  •     感觉一个人的童年对他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     对丘吉尔以及精神分析比较认同,其它可读性不强。
  •     从抑郁症这一切入点写和抑郁症相伴相抗的几位人物,要说片面也行,作者也没打算讲其他的吧。
  •     作者正面解释了忧郁症,通过丘吉尔的“黑狗”和他的一生向人们展示了忧郁症并不只有消极的一面。1940年任何政治领袖都内心绝望硬着头皮打气,只有丘吉尔知道如何在绝望中抓住希望,只有他能将悲情转化为大无畏的话语。此书还列举了卡夫卡,牛顿等人的例子,描写了他们一生的与精神症战斗。
  •     内容一半在引用名人名句,多半把别人的观点往自己头上一扣,东拼西凑的举例,跳跃的思维,真跟不上,不明白7.7分怎么来的?
  •     斯托尔叔叔是我了解精神分析的第一位老师。这本书让我反思怎么从自己的角度看生命的价值而并非从世界的投射来观察自己。那些信奉传统教育的家长看到精神分裂的牛顿,还想让孩子成为“人上人”吗?丘吉尔的伟迹实际上也是他偏执性格的产物,人们该如何评价“成功”之于他?什么东西才是科学,科学就是一门学科要追求的吗?潜意识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虽然这本像是他文集一样的东西,但对我来说仍受益匪浅。
  •     怎么感觉我跟评论看的不是一本书?了解精神分析的不错的文集,通俗易懂,名人作引子,涉及了忧郁症,精神分裂(基本每篇),科学和艺术,嫉妒,暴力和精神科医生的社会身份问题
  •     抑郁与天赋之间并无绝对联系,反之,过度的抑郁会摧毁掉一个人的激情。
  •     更像是一本精神分析的综述性论文,但是有些逻辑不太通顺...顺着这个脉络去找书读倒是很好的
  •     感觉有点啰嗦。
  •     像是一本导读书,从这一本书会发现需要了解的有多少,无论是人还是理论知识。
  •     两星主要是因为文不对题,直接说different phenomna of the human mind可能更合适,借Churchill又是何必。作者本身的思路就略零散,只好说是与精神分析/社会学/文学发展相关的文字,宣传文案却以抑郁作为卖点,也无怪诸多读者大呼上当。其实理论知识方面倒是还颇为中规中矩,就1970年作品而言,算是可读。翻译方面,问题较多。前几章大概修改认真,还算可读。中部开始就只好摊手。且不说刻意(或不经意?)的仿佛书面化其实却不通顺的句式。单是各种专家人名的翻译就需要猜一猜= =#时而全名、时而只有名字没姓的选择也是让人默默。所幸还是附了英文(虽然也是时有时无)。当然要考虑译者个人的背景,但罗夏墨迹测验这种固定词汇恐怕实在没有道理自己编一个新名吧。北大出版社也是打脸了。
  •     对弗洛伊德观点的反思令人意想不到。主观与客观调和。
  •     1.人本来就是分为外向和内向的,外向的人从社交中获得能量,内向的人从独处中获得能量。刚发现,原来我并不外向。2.大概从高中起,就觉得自己是蓝色的,倒不至于忧郁,但还总是需要一些抗争。3.可能按一些精神学家的观点,儿时的事对以后有很大影响,可我这方面记忆几乎为零,以至于自我分析根本无法展开。4.书里有错别字,减半星。5.标记这个译者,外文-中文-古文,游刃有余。
  •     心里的那条狗黑狗,打跑它你就会更强大,但你永远打不败它。
  •     太过凌乱和晦涩了,等以后有需要的时候再静下心来研究
  •     不错不错,蛮有文学性的~
  •     有点启发,但深度不够
  •     第一章,关于丘吉尔的抑郁症讲得很写实,跟一个朋友一模一样的!
  •      昨天和朋友在ktv里唱歌,有人点了何勇的《姑娘姑娘》,一个极为表现力和天赋和激情的摇滚乐手。出于好奇,今天搜了一下何勇:多次因精神病入院治疗,一年前因为深夜捅人进入北京看守所。想起黄舒骏的歌词“天才就怕不够天才,坏又不够坏,天天都想离开,却不知道哪里才能换骨脱胎。”我想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告诉所有心理疾病患者,没有什么关系,无需内疚,不需要自责。我想任何心理上的宁静只产生于一种对世界安于“解释”的能力,而太聪明的人恰恰无法用各种理由骗自己,世界是象,我们是瞎子。 我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姑姑患有高危焦虑症几次去医院抢救,这时候再次从书架拿下这本书,犹豫了一下要不要给她,考虑再三还是算了。
  •     读完第一章就打算跳到最后一章了,本书成书于70年代,当时的这些学术观点到现在已经显得陈旧和孱弱
  •     另辟蹊径
  •     翻译的语言简洁流畅不乏深度,将一个遥远的历史场景和心灵世界与我们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忧郁的一面是自我认知的粉碎,另一面是人类偏执而又强大的升华,是创造力,感应,冥冥之中的追寻。忧郁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也了解这个社会,注定要完善自我的人,注定要与自己的忧郁症作斗争。
  •     送书纪念。“我们都是蛆虫,只不过我是会发光发热的蛆虫。”
  •     边看边自我分析……
  •     不光是患者,如果忧郁的人能不断在外界找到足够邪恶的对象,将怨气投射出去,缓解内在的压力,那可能真的会快乐起来吧……只可惜生活中哪有那么多邪恶的对手啊,只好将敌意对准自己的良心了
  •     以各个名人和著作为切入点,找到人类心灵的创伤。
  •     人总会有隐藏起来的一面,无论光明或阴暗
  •     抑郁症
  •     抑郁竟能沉淀出伟大,或者该称之为疯狂
  •     喜欢前几章包括丘吉尔与抑郁症的对抗史的叙事,后面则像拼凑的文献综述。
  •     中年时期之所以意义重大,是因为到了这个时期,才让人真正警觉到死亡之必至,而年少轻狂时,死亡显然距离得太遥远了。
  •     这一本读到后面倒通顺起来,可惜译得不好。
  •     仿佛在自我认知?
  •     作者是英国的精神病学家也是作家,从精神病学的角度去扯一些文学科学方面的历史人物,但感觉比较散乱。大概是因为对很多人物不了解,所以读起来没什么印象。
  •     作为外行人也可以看的心理学,不过就关于描写丘吉尔的那一章对我的吸引大些。 超喜欢封面
  •     还没读完,朋友买的,看不太懂,不太好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