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接触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08642987
作者:[美] 大卫·奎曼
页数:432页

内容概要

大卫·奎曼,美国著名科普作家,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著有《完美先生达尔文》等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亨德拉病毒和马
第二章 埃博拉病毒和大猩猩
第三章 疟疾
第四章 SARS病毒的传播
第五章 Q热、鹦鹉热和莱姆病
第六章 毒性增强
第七章 空中的宿主
第八章 艾滋病的传播
第九章 所有一切都取决于人的行为

作者简介

大卫·奎曼与全球顶尖的疾病专家展开了一项惊险、刺激的冒险之旅:在中国网捕蝙蝠,在孟加拉制作捕猴陷阱、在刚果围捕大猩猩……
他们试图踏访每一个疾病的发源地,去寻找人类大范围感染疾病的根源。大卫·奎曼除了利用翔实的调查资料向读者介绍了这些著名疾病的发病原因及传播过程,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一场全球性疾病何时到来?


 致命接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梁文道介绍这本书是这么说的,作者不是一个专业的科学家,但他是一个专业的作家。这其实就说得很明白了。乍听上去像是赞扬的话,只要你看过这本书,你就知道这并不完全是赞誉。作者是著名的杂志记者,也出过书。但记者嘛——毕竟还是记者,和专业的医生或者理科生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呢?一般来说,记者——也包括作家,反正就是以写文字为正经生活的人,文笔是好的,但专业素养不足。科学家——包括医生、生物学家、数理化学家等,专业水平很深厚,但文笔有限,写出来的东西往往不堪入目或难以下咽。拥有这两方面技能的人当然就成为大家了,如Carl Sagen和Isaac Asimov等,差一点的也能成为小家,例如方舟子、袁越等。但可惜作者只拥有其中一种技能。这一般会造成读者反应的两极分化,普通读者觉得写得挺好,但专业读者觉得平白没内容。如果是这样也好,但实际上是连这样也还做不到。作者以写杂志文章的笔法来写这本书。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呢?经常看杂志的读者们都应该知道,那种一般涵盖三四页的文章,配点插图,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述说一种科学或者文化现象。一般是这么写的,某某农场突然发现动物离奇死亡,接着人也开始发病了,科学家们开始找原因。哦,原来是某某病毒。这是一种什么病毒呢?原来这种病毒就是大名鼎鼎的什么什么病毒啊。然后开始介绍病毒的结构特质、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基本就是把教科书的相关内容翻译出来。最后再讲点教育意义,人类要注意环保啊之类的。这种文章当然比教科书好看,甚至也比一般的小说好看。因为它有知识点,有教育意义,而且它还是真实的。悬疑等戏剧结构不会比小说差。但好看归好看,这种文章一般只适合在杂志上看,集合成书的话,就变成一加一小于二了。病毒的主角们主要是Ebola、SARS、HIV等几个大头,基本每一章讲一个。但是各章之间难以联系起来,都是自说自话,即使能连也是勉强接上,就像某些运营商的网络,连上了也很快就断。这么厚的书,你可能看一两章觉得还好,再看其它就看不下去了,会觉得都是重重复复没什么新东西。问题就在这里。其它作家的那些不也是这样的吗?像袁越的书,也是他杂志上的专栏文章结集成书啊。是的,但这里面也有区别。那些专栏文章的篇幅一般较短,而这本书的都很长。而且袁越的那些文章基本上是一篇一个知识点左右,你一篇一篇看下去,也不会觉得疲倦。但这里就不同了,因为作者知识有限,所以知识点也有限,一章里面只能靠故事支撑着,很快就撑不住了。讲到这里,顺便讲一下作者在书里的知识点吧。既然上面说知识点少,下面我们就看一下知识点到底少不少。病毒的历史比人类还长,也可以这么说,人类才是地球生态的入侵者。生物的基本生存规律就是活下去,人类是如此,病毒也是如此。所以病毒感染生物也只是为了活下去。那病毒为什么还要把生物杀死呢,大家一起活不好吗?听起来很好,但实际并不是那么美好。即使病毒能忍住不杀你,你也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不去杀病毒。人体或者生物体的免疫系统本能地会去清除病毒,病毒为了自保,只能先下手为强。有些是把生物体很快解决掉,例如狂犬病毒,有些是把生物体的免疫系统摧毁,例如HIV病毒。生物两大特征,说完了生存,另一个就是繁殖。病毒就是不断感染新的宿主,旧的死了就死了,反正有新的。这样说起来病毒岂不是无敌了。人类不也是这样吗?人类侵入动植物家园,凶猛的野兽和恶劣的环境抵挡了一部分人类,但还是前赴后继地把地盘征服了。有的人类牺牲了,但也有更多的人类出生。人类和病毒哪个更厉害一点呢?其实无论是人类还是病毒,都要遵循万物的规则。病毒不是无限地生长和进化的,它的增长和消退有一定的周期,每隔一段时间就爆发一下,然后又消沉了,因为生物体的数量少了以后,病毒也没了宿主,只能乖乖地潜伏。应该从病毒身上学到规律。如果人类还是无节制地增殖和破坏,很快就会尝到圣光的制裁。
  •     10月2号,一名英国旅行者从阿富汗乘飞机返回故乡格拉斯哥,在旅途中,他突然感到有些不适。几个小时以后他被诊断出患有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这种疾病的病毒特别危险,足以让他被送上一架军用运输机并转移到伦敦的一家隔离医院里。 他没撑过24小时就病发身亡了。上个月,在沙特阿拉伯有一种此前未知的病毒(严重紧急呼吸综合症(SARS)的类似病毒)导致一人死亡,再加上本次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爆发,这两起事件让全球各卫生机构紧张起来了。如果放在十年以前,从国外回来的几个旅行者暴毙可能根本算不上什么新闻。但对2003年SARS爆发的恐惧给人们留下了持久的印象,科学家和公共卫生官员如今往往对任何假定的疾病威胁都不敢轻忽。因此,如果能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待传染病的问题,的确让人耳目一新。美国科学新闻记者大卫•奎门报道了当代枯萎病的情况,对人类会在什么时候发现下一次大范围流行病进行了研究。奎曼的新书与其说是采取了历史性的叙述方式,不如说是从科学角度进行了描述,本书主要论述动物传染病在人类身上引发的感染。在所有人类传染疾病方面,这个范畴占了将近三分之二,其中包括狂犬病、埃博拉病毒和疟疾。历史上最近三次的传染病爆发(SARS、禽流感和猪流感)暗示下一场大范围流行病可能也会起源于动物传染病。奎曼分析了一些疾病个例,从它们的爆发情况中寻找规律。本书大部分章节主要描写单一的某种疾病感染,凭借多年的探访经验以及和科学家们一起做的实地考察,奎曼游刃有余地涉及了几十年来各个大洲的感染情况。他是一位笔触生动的作家,也像是一名神探,从疾病首次出现时追溯到它们的爆发源头——某些疾病究竟起源于何处仍然悬而未决。奎曼对人们熟知的疾病进行了全新的阐述,即使是最坚定的疑病者看了这本书之后也会产生另外的焦虑。本书最让人惊奇的章节之一是关于HIV的——针对这种病毒已经出版了很多相关资料。奎曼将几种不同类型的HIV追溯到20世纪初:该病毒可能是在当时由黑猩猩传染给人类的。然后,他审慎而明智地采用一种小说般的叙述方式将故事向前推进,针对HIV如何能够如此广泛传播提出了一些惊人的新证据。读者从一开始关心的就是“下一场大瘟疫”将在什么时候到来,值得赞扬的是,奎曼并没有回避这个耸人听闻的问题。但他用一种恰当的科学严谨性把这个问题融入了叙述之中。每谈到一种疾病,他都会问道:“为什么这种疾病没有大范围流行?”比如拿SARS来举例——答案可能通常被解读为纯粹的运气。不管是进行隔离检疫,还是实行病毒根除方案,抑或是派遣疾病调查员,都不足以帮助人类抵御下一次流行病的爆发。但如今人类正在试图延缓“下一场大瘟疫”的到来,此时采取理智的预防措施或许能减轻这场疫病的附带损害。
  •     毕竟作者不是专业人士,而仅仅是个记者,因此可以学到的医学知识不多,不能算是科普书籍。内容有点接近流水账,从发现传染病的过程,到一些进展。但是最后大部分都是未解之谜。有些拖沓。看完SARS就看不下去了。。。。只能看着玩儿。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第一手的废话连篇。
  •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问题,看起来有点别扭。最好看的属于发生过在国内的“非典”。其他的病毒,枯乏无味。
  •     要是能有些过去治愈的疾病的详细案例就好了,都是还没什么头绪的传染病,专家们也盲目
  •     多看上有前2章可试读
  •     前面几章有意思,后面就开始絮絮叨叨的
  •     又一本老腊肉为照顾我这种文盲推荐的科普书
  •     一本介绍人畜共患病的科普读物。关于SARS部分写的很好,跟电影剧本似的。但是AIDS部分唠里唠叨屁话一堆,杂乱而无重点。其余中规中矩。总结:此类疾病并无治愈良方,但是作者话痨,废话实在多了点。
  •     啰嗦
  •     看完之后,将大非洲从旅游选项单里默默划去。。。田园生活,同自然亲密接触神马的,留给胆大的小清新们吧。姐怕死。
  •     太牛逼了。曾经我理想的职业就是做这样的作者。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做地铁,在人群里忽然产生被传染疾病的担忧………(最近一直在学癌症,业余在看传染病,结果我觉得能一直好好活着真是太幸运了……
  •     致命传染病的起源、追溯、有意思
  •     人类侵占自然生态的另一恶果
  •     书非常好看。但不得不吐槽翻译有时有明显的前后不搭的地方,人名也有不一致的
  •     作为科普读物显得太过啰嗦,虽然还是学到一些东西。另外翻译或者印刷有不少错误。
  •     启发很多
  •     很棒,对非典那段也很可以。受益了
  •     入门好书 通俗易懂 病毒也是种寄生兽
  •     涉及学术一定要读原版。理解误差会很大。
  •     作者是牛津大学文学系的,好像原来研究福克纳。当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后能写一本科普读物到这般水平十分不易,不过他交谈的多是顶级科学家,方法和思路还算正点。可能是翻译欠佳,有些地方不够清晰简练。作者还写过本书《好好先生达尔文》,可惜是香港出版的,国内没有扫描版。
  •     透过翻译还是感受到作者各种冷幽默,SARS那章槽点好多。书里作者也说了,因为他不是科学专家,只是专栏作家,所以可以大胆使用比喻。另外把这些研究者在时空上联系起来,他不仅只泡图书馆、网上搜索,还坐飞机进入研究第一线,就这种经历已经使人艳羡。我想,这种工作本身除了文字能力、逻辑能力,耐心;同时肯定也要求具备相当的人格魅力,或许幽默感加了很多分。
  •     内容杂乱
  •     梁文道的推荐词应该反过来说——作者是一个专业的作家,但他不是一个专业的科学家。
  •     对人畜共患病的介绍非常有意思,对现在埃博拉大流行很有启发。写得跟纪录片一样
  •     看到《消失的微生物》上介绍过这本书,就买来看了。和上本书科学解析各种细菌病毒不同,这本书主要介绍探究亨德拉、埃博拉、非典病毒等重大传染病的来源,传播途径,纯科普类内容少。有时候写着写着就刹不住车了,尤其在探寻艾滋病那章,YY了几个人物,写起小说来了。不过总体还是可以的。
  •     生动有趣的作品,探微索隐的过程既惊险刺激又富有教益,科学家做科普可以深刻,作家做科普却能抓人。
  •     追踪了几种传染病的来源,有点像科普与纪录片的结合。作者为写书很拼,全球到处跑,也很危险。但书比较啰嗦,有些散。
  •     看过的几本类似题材的书里,这本最差了,内容啰嗦、杂乱又不生动。应该先买个试读看看的。
  •     对于戚戚相关的病毒怎么能不有点了解呢,起码知道不要去有蝙蝠栖息的地方这种救命常识,还有三大病毒宿主,蝙蝠、灵长动物还有鼠类。
  •     真实、恐怖、致死率高、无法治愈。诱因基本逃不过两个字:食、色。不过,“所有一切都取决于人的行为”
  •     传染病对于人就像人对于地球。
  •     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行为,人类,动物,植物和病毒,都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当平衡打破的时候,就会产生不可预测的改变。
  •     写到很多高危传染病下的细节的人事物,是在大新闻上看不到的。喜欢这些与众不同的perspective。但不够专业,有点啰嗦
  •     文学性并不很好。
  •     Funny
  •     写科普类书籍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写的太大众,总有专业的人嫌弃你写的小儿科,甚至用词不妥;你要是写的让专业人士满意,多半书要卖不出去。这本书在写作风格上算是科普作品中的上品,读起来有一种纪录片式的可视感,如果说有什么挑刺的需要,就是偶尔我这种科研人员的优越感得不到即时的满足。病毒和人类的战争,也许才刚刚开始。人类的数量,终究会受到自然的调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