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郎

出版日期:2015-10
ISBN:9787550256713
作者:[美] 哈金
页数:280页

内容概要

哈金,本名金雪飞,1956年生于辽宁省,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服役五年。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英语系,在校主攻英美文学,1984年获山东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赴美留学,并于1992年获布兰迪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博士学位。现任教于美国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

书籍目录

一个作家的力量(余华)
武松难寻
活着就好
幼儿园里

新郎
暴发户的故事
旧情
一封公函
纽约来的女人
牛仔炸鸡进城来

作者简介

本书为哈金经典短篇小说集,作者在本书中展露了契诃夫一样的写作才华,用十个简单却令人愕然的故事,拼贴出悲喜交杂的社会图景,有趣好看,耐人寻味。书中多篇小说曾在不同年度获得“美国年度最佳短篇小说”。


 新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文/友竹《新郎》是哈金的一本经典短篇小说集,也是近来读得较为惊心动魄的一本书,因其内容广泛描写了祖国在某个敏感时期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物职业涉及文艺工作者、医生、军人、铁路员工、大学老师以及普通工人等等。如果从没听说过那个年代的荒唐故事,你大概会认为书中的很多情节都是虚构的,因为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人们的语言和行为简直让人无法理解。所以,在得知哈金的书在美国很受欢迎时,不禁有点怀疑,他们真的看得懂?文中隐喻是不多,但是面对异国人民那不可思议的意识形态,老美们究竟是真心表示理解还是玩味猎奇?我相信这本书里的很多内容都是对那个时代的真实反映,也许正是因为这个问题,其中文简体版之前才很少在大陆公开发行,而在台湾却出得比较全吧。为了理解他的写作,最好先了解一下作者的经历。据说,哈金十四岁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他的部队驻守在中苏边界。他在军队时经常编写宣传材料,这为他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在部队待了六年之后,哈金离开军队去上大学,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大学没读完的他来到另一个偏远地区,当了三年铁路话务员。1977年恢复高考,他又考入黑龙江大学英语系,后在山东大学攻读美国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移居美国,目前住在马萨诸塞州,在波士顿大学教书。他用英文写作,除了写小说,还写诗。复杂的生活经历和不断转换的职业角色让他在描写不同的人物时精准抓住了他们的特色,毫不刻板,也绝不做作。《一封公函》里的方白尘教授就是这么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人物。他担任教学工作时认真负责到为逃课的学生单独去学生宿舍补课,却被学生想成“将来讨论他入党的时候就会多一票”。方先生是外语系里最优秀的男舞者(这肯定是他日后不断遭受打击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文学修养最高的一位。他写的论文、办的学术杂志都使大家大看眼界,但是得到的评价却如此不堪——估计他肯定另有所图;平时跟他关系不好的学生工作分配不理想,便在私下怨恨“一定是方先生在公报私仇”,甚至准备喝酒壮胆拿刀子去跟方先生拼命;至于他喜欢诗歌、讨女人们的喜欢,更是被大家诟病、公开批判……总之,这位方先生做什么都不对,干一件事都会被人嘲笑一番、告一状,他从前和现在的哪一样行为都是有问题的,所以领导对他“只可用,不可信”。整篇文章读下来,你会发现这个写公函的人,对方先生充满了莫名的仇恨和鄙视,但又深深觉得自己比他优越得多,所以还刻意显示出对他的怜悯之情。哦,哈金老师在此真是把知识分子之间的那种“文人相轻”的小心思写活了。同时再次感到没有身临其境过,根本体味不到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大学教授背后的日子竟是这样的。此外,《武松难寻》里的沪平和《新郎》里的保文这两个男人的遭遇也让人震惊不已。他们两个都是年轻而美好的男性,却在不同程度上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一个是饰演打虎英雄的帅气“王子”,一个人是厂里相貌数一数二、脾气好、文化高的好男人,最后一个住在精神科病房等待精神病院的空床,另一个则长期在精神病院接受电浴疗法。这难道是造物主的刻意安排,还是悲剧的创作原则就是如此:前脚制造出令人羡慕的美,后脚就毫不留情地将这美彻底毁掉?哈金的写作让人深思,当一个时代的错误投射到无辜的个人身上时,会在不经意间对个人造成相当残忍的伤害,而这种伤害产生的后果又是根本无法补救的。所以,人类才会那么急切地期待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吧。
  •     哈金,一个出生在中国生长在中国的人,用英文写作,却又是在写中国的人和社会。他的故事对于美国人来说或许新鲜有趣,但用中国人的标准去衡量可能根本无法获得任何国家级别的大奖。所以,当我们想要看一看这位获得众多奖项的作家究竟魅力何在时,不妨转变一下视角,先去接近那个他者眼中的哈金,再来审视我们眼中的哈金。《新郎》这部短篇集中包括了十个故事。故事背景集中在中国的东北部,哈金虚构出一个名为木基的城市,故事中的人物多是这个城市中各行各业中的普通人。时间背景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是中国社会新旧思想交替,外来事物逐渐增多,即将实施改革开放的前夕。十篇之中《武松难寻》是最具小说特质的一篇。因为省长的一句夸赞,整个剧组都把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重拍武松打虎这场戏中。违背自然与人性的拍摄不但葬送了一只国家级保护的老虎,还逼得扮演老虎的男演员精神分裂,扮演老虎的司机受伤住院。整篇小说的叙述采用第一人称,从一个场记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整个事件。导演和整个剧组的好大喜功,演员王沪平最初的敬业与精神分裂后的外强中干,剧组为了拍摄出让领导满意的片子不惜一切代价的疯狂与人性泯灭。平常的讲述,戏谑的情节,哈金用大智若愚的方式去处理整个事件,少了些沉重,却多了荒诞。但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中国人都可以看出其中深意,用外来者的视角去看,也一样可以理解这一场集体闹剧背后倒影出的是怎样的社会现实。《活着就好》讲的是一个失去身份的人。童古汉虽然活着,但其实在别人眼中早已死去,回到过去的家里甚至没有容身之地,令他不禁怀疑自己是否应该再次出现。《幼儿园里》用采野菜这件小事描绘出幼儿园里的阿姨、小朋友、杂工在艰难时局中的生活与成长,哈金用儿童特有的敏感与稚气,中和了人性的自私与丑陋,举重若轻。《破》与《新郎》两篇把视角转向八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男性女性关系。前者刻画的是众人对女性与性的复杂态度,后者展示的是普通大众对同性恋群体的不解与歧视。两者均主题明确,选题大胆直接,有超越时代的现实意义。算得上是整本书中较为突出的篇目。《暴发户的故事》、 《旧情》、 《一封公函》、 《纽约来的女人》、 《牛仔炸鸡进城来》分别从暴发户、被父母左右婚姻的女性、可以利用之便勾引女学生的大学教授,抛家弃子也要去美国淘金的女强人、打工仔与外国老板的矛盾冲突等等故事中探讨在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金钱和权力对爱情与家庭的冲击,对人们思想及生活的震动与改变。这些“生活在”木基市的人们,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命运与人生,他们如同我们常听父母提起的那一代人的家长里短,传闻逸事,平淡故事下暗流涌动,柴米油盐背后是一整个时代的变迁。对于这样的中国,哈金不是一个创作者,而是一个记录者,他小说里的创造其实只是一种再现,是把我们所熟知的事情用英语讲给外国人听。读哈金的小说总会令人想起“夹生”这个词,夹生只是个客观现象,就像夹生饭并非不可以吃,但却不太好吃。一个中国人用英语写作,从创作思维角度来说其实是西方思维,外来视角。它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能力以及对中国社会的理解深入程度。但从一个作家角度来说,写出来的东西并不是土生土长、根深蒂固的“中国味道”又如何能令中国读者买账叫好呢?必然难以两全。不论是语言的困境还是文化历史社会原因造成的差异,创作者的身份变得模棱两可,故事讲起来也跟着模糊不清了。虽然我们都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可是对于故事来说,离好看可能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俗话说墙里开花墙外香,这墙外开花墙外结果继而出口转内销的小说,国内读者想读还是本着欣赏与学习的态度采取一下折中的双重标准吧。毕竟,它让还不了解八十年代中国的人们找到了一个较为真实的切入口,也让熟知那段历史的我们重温了那个年代。
  •     关于中国社会的问题,已然有太多人写过,那些让人感觉到心酸,感觉到愤怒的故事每每提起,都能够迎来叹息。有些时候,读这些故事会让人内心崩溃,眼眶通红,恨那些不争气的人,咒骂恶心的社会。然而,却发现,原来发生这么多让我们感觉到遗憾的土地,是我们土生土长的国度,是那个被叫做祖国的地方。哈金虽然离开了大陆,虽然他使用英文来写作,他的著作里头充满的依然是从这片土地上繁衍不息的智慧,是这片土壤蓬勃而生的灾难留给他的思索。有些时候,我们从莫言,阎连科,余华这些作家的笔下来窥探我们这个国家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到他们的笔下的人物的活灵活现,用肉身来给我们讲述共和国的故事。哈金与他们不一样,哈金的故事有着与他们相别的一些东西,他的文本更多的有着美式的黑色幽默,用故事来展现社会的现实与荒诞。一个作家,他的想象力会框住他的文字的延伸,而现实,却永远是作家源源不断的灵感。哈金是一个在现实主义中杂耍文字的人,用他的黑色幽默给我们讲述一个个故事。哈金的《新郎》是一本短篇小说集,里边有着各种各样的好玩的小说,而这些故事让我们感觉到它们似乎就发生在身边。从打老虎开始,哈金就给我展现了一个在集权国家里边,权力主导以及虚荣带动的社会是一个多么搞笑的社会,而这一些,我们读完之后不会觉得这只是一个故事,而会慨叹,是否我们身边其实有许多打虎英雄,即便疯掉,还是自以为自己才是真实的武松;之后谈及的故事大多都围绕着“领导”来展开。这个词不管在什么样的年代,都不会落伍,它不过是权力的肉身体现;而“虚荣”则是肉身的另一种面容。暴发户能够用钱来玩弄一切,让零售员盯着他糟蹋食物;一位女人因为旧情人的一封信而花钱请病号部长吃鱼,给自己门前的路铺砖,以便让自己能够看起来不会与他相去甚远。这些故事不会因为年代久远而被忘却,而陌生,反而让当下的人读着觉得相近,似乎每天都看到同样的故事在同样的一种体系中发生。小说是为了讲故事,为了用文字给读者带来一种露出笑容的消遣。哈金的《新郎》也许希望能够带给读者一次微笑,然而,谁又能读完之后若无其事地露出自己的白色的牙齿,傻乎乎地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就像我们读完《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认为那些不过是疯子罢了?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有几篇挺荒诞,人物不错。不过这套书一本类比一个大家的宣传,让人挺尴尬的。
  •     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故事很不错,那个年代让我遥远又陌生,而种种生活的细节在哈金的笔触下自然展现开来。但我还有一个感觉,觉得一些情节不自然,人物的行动不像是由自物自身驱动,而是背后的某个东西刻意摆弄。或许问题在这里:哈金展现出来的景象太过于切合我们对那个年代的想象,这反而让我警惕了。
  •     哈金单一化的叙述和打着“真实”名义的篡改实在让我很愤怒很愤怒。
  •     好好讲故事真是值得人尊敬!金亮的翻译也是东北特色十足。余华的序比他的小说让我喜欢。20160807印咖啡·欧亚卖场店
  •     好友喜欢哈金的作品,说就像我有时谈话,语言是英文但思维还是中文--正是他在西方走红的原因之一。读了中文翻译版,还挺有趣,特定时代地域的中国人。原版也应该更适合外国人。
  •     还没看到等待,其实倒不是靠叙事取胜,而是情节本身。去顶楼收东西了。
  •     看似平淡的故事,却藏着深刻的光芒~
  •     短篇集,满是平庸的生活。这阵子被社会的残酷疯狂洗脑。
  •     竟然是翻译过来的…写实风格,70-90年代的故事,还行吧。
  •     不知道是不是从英文翻译过来丧失了风味 总之很过誉的感觉啊
  •     非常好读。对同性恋那个故事印象深刻
  •     【25/30】赤裸的现实。。。。。
  •     哈金的短篇集。十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
  •     太真了
  •     挺有意思,小故事一个一个适合在地铁上看,夹缝时期的中国人
  •     几个短篇看得没有长篇爽
  •     明明写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的故事,却总感觉每一个都曾在街头巷尾听说过,在每天的餐桌上,公交车上,公共澡堂里听说过。斗转星移,大家不还是面对着同样的生活。
  •     哈金,池塘,20160407-中止
  •     2016年4月21日 NO14
  •     短篇集不如《等待》,仍旧是讲七八十年代极权时代末期,改革开放初期的故事,各式各样的性压抑,东北的军人医生护士工人,松花江,木基市,藕断丝连,天雷地火,各式各样的畸情苦恋。读哈金,没有包袱,他没有受到八十年代西方先锋文学手法影响,底子是英法名著,所以通俗晓慧,贴切悯人,简单凝炼,却常常觉得不惊艳。
  •     小故事,看看几十年前,令人唏嘘
  •     个人觉得哈金的短篇更好看,武松难寻 活着就好 破 新郎 这四篇好。不知道为什么不太喜欢哈金以小孩子的视角写的故事。
  •     哈金用若干故事为八十年代的中国构建了一套生活样本,事实上这样本在今日之中国同样适用。欣赏哈金的语言。
  •     通俗简单易读 故事很直接没什么隐喻却充满讽刺 应该是比较突出地再现了那个年代的丑恶
  •     的确如余华所言,哈金的小说像推土机,手法没有现代的机巧,但是就触动与震撼来说,是一流的。
  •     總覺得字裡行間還少點什麼。至於少的是什麼呢?
  •     总觉得读起来有契诃夫的感觉,但也许这只是短篇小说的特质吧。我毕竟还是读得太少了。
  •     好多选本里有的。真心不觉得写得多好。
  •     继续差评。唯一(二)觉得有点新意的《幼儿园里》,女童借助遗尿完成成长仪式,初看尚可,再看真是有些可怕的作者意识。
  •     涉及到很多旧时的话题,如同性恋、投机倒把、出国等,虽不新鲜,但依旧荒诞,故事讲的还算耐看。比较喜欢旧情,你脑补了一大出戏,并为此付出极高昂代价,结果只是想太多。
  •     仍旧读不出哈金好在哪里
  •     语言平平波澜不惊,但每次读到兴起时就戛然而止了。很像当年的故事会,但就是喜欢读这样的故事。
  •     十个故事,十段人生;其中不乏有外国人和中国人一起生活的片断,展现了中国人的人性美同时,也展现外国人的精炼;展现中国人的毛病时,也突出了外国人的“公事公办”的不通人情;
  •     感觉是挺有力度的短篇。人的受困,尴尬,荒谬,多余,愚昧,偏狭,从众与可怜。语言干净,情节真实。另一种方式了解故乡的过去。
  •     比《落地》那本要好太多。
  •     2017书13:看等待觉得很无趣,而读完新郎却喜欢上了哈金。
  •     哈金好会讲故事。#2017年看完的第29本#
  •     跟看故事会似的。。。
  •     哈金的这个短篇集子读完后,感觉没有《小镇奇人异事》那么喜欢,这会儿他还比较拘谨,还没有把表面敦厚的哈金内里的坏和邪恶调动出来,到了《小镇》,那就是抡开了写了,太痛快,残酷现实主义到恶毒现实主义只隔了一个半哈金。
  •     七八十年代荒诞生活的剪影,故事透出那个年代特有的气质,有趣又嘎然而止。
  •     扭曲
  •     武松难寻,新郎,活着就好,不错,其他一般。
  •     《新郎》这篇居然是表现改革开放初期同志群体的。里面印象很深的是一位男同志去接受“同性恋治疗”,他老婆的叔叔去看他时,脑子里竟想着“同性恋这种病不知道会不会传染,所以不能碰桌子上的茶缸”。哈金的书没什么宏大的主题或者复杂的隐喻,通俗易读到故事会级别,这也是很多评论家批评他的地方,虽然我认为这些批评充满了傲慢与偏见。
  •     哈金,真是个神奇的作家。离中国如此之远,写出的作品却又如此贴近中国人的生活。要不是事先知道,根本就不会意识到我们看的是翻译作品,因为里面的语言与故事真的是太中国了。
  •     几篇震惊,几篇感慨,这文字总觉得那哪儿见过,却又觉得极其宝贵。
  •     故事很好,就是题材还老是那些。。。
  •     太好读了,少有的中国作家
  •     我觉得适合我爸妈那个年代的人看
  •     书里写到的那些中国人,感觉离我们那么近,却又是那么遥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