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天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09763517
作者:[德] 霍斯特•特尔切克
页数:264页

内容概要

霍斯特•特尔切克,德国政治家,活跃于政界和经济界。曾任德国基民盟总部外交与德国政策小组主任,莱-法州州长办公室主任,基民盟议会党团主席办公室主任,联邦总理府办公室副主任。
离开政界后,特尔切克先后任职于贝塔斯曼基金会、宝马公司、宝马基金会、波音公司等。2003年,担任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

书籍目录

柏林墙开放(1989.11.9~1989.11.20)
科尔的《十点纲领》(1989.11.21~1989.12.18)
崩溃前的民主德国(1989.12.19~1990.2.9)
莫斯科的绿灯(1990.2.10~1990.2.13)
棘手之处:北约、尼斯河与邻国(1990.2.14~1990.4.26)
西方赞成统一(1990.4.28~1990.5.10)
催化剂:贷款与协作(1990.5.13~1990.6.22)
三大峰会的积极信号(1990.6.25~1990.7.12)
莫斯科的奇迹(1990.7.13~1990.7.19)
外交余波(1990.8.13~1990.10.2)

作者简介

一段成功历史背后的如实记录
《329天》是德国统一外部问题谈判负责人霍斯特•特尔切克的私人日记,这是一本富有个人色彩的工作日志,记述了从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开放至1990年10月3日德国统一的329天。
从本书中可以看到,二战后西方大国——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和波兰,以及正在消除隔阂而朝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迈进的欧共体在德国统一进程中的相互关系。
从本书中可以看到,各国政要在这一历史事件中的个人作用和他们的个人特色。
如果政治是正在形成的历史,而历史是已经流逝的政治,那么本书可以说是关于德国统一这一世界历史事件的独一无二的文献。


 329天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文/严杰夫在沃尔夫冈•贝克的电影《再见列宁》里,德国统一的故事被描述成一出戏谑的荒诞剧。这本是世界当代史上最重要里程碑之一,在电影中却变成一出情节急转直下、让人手足无措的“喜剧”。恐怕所有人都会认为那部电影中的历史,不过是为了吸引观众的“戏说”在现实中,重大历史事件的展开,怎会以如此突兀的方式迅速展开呢?起码在其中应该有正常的“起承转合”,才会符合历史本有的逻辑吧。然而,历史却就是会常常以这种出人意料的面貌出现。譬如,德国统一史或许的确不会像电影中描绘的那般荒诞,但却真的是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展开它的细节。即使对于直接参与了统一进程的那些历史“主角们”来说,德国统一的完成都要比预料得快的多。起码《再见列宁》里所呈现出的德国统一的节奏,与霍斯特•特尔切克日记中记录的情况相似。后者曾任基民盟总部外交与德国政策小组主任,是德国统一外部问题谈判的负责人,正是参与了这段历史的核心角色之一。特尔切克将自己参与的推进统一的整个过程,记录成一部私人日记,最后被整理成这本名为《329天:德国统一的内部视角》的小册子。而就是在这部书中,我们自始至终会看到,作者对德国统一进程之快的感叹。作为一部工作日记,或许我们很难书中猎奇到太多八卦,自然也不可能读到诸如《再见列宁》那样有趣的个人故事。不断映入我们眼中的,只有那些反复不断的谈判、会议、决策和签约。所以,《329天》更像是前人无意留下的一本“工作备忘录”,被遗忘在一座废弃的船舱里,直到有天我们这些历史的漂流者,在晦暗的角落里把它找到,才有机会饶有兴味地去重温作者曾经经历的那段岁月。当然,特尔切克所呈现出的 “仓促”,并非大部分人所想象的历史的戏剧化。它的含义其实是,德国统一问题是如此的复杂性,在其映衬下,统一过程却只经历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一切显得是如此不可思议。众所周知,作为二战战败国的德国尽管经历了60-70年代的经济腾飞,但在国际政治地位上却仍受到其它大国的挟制,尤其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而它的内部防务和对外政策,也常常是在美、苏、英、法四大国的影响下才能实现。为了突破这种困境,在60年代末期维利•勃兰特担任总理之后,联邦德国开始转变一味跟随西方的外交政策,而开始实施所谓的“新东方政策”,以加速改善与东方尤其是苏联的关系。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利用冷战时期东西方间的对抗,为德国赢得外交空间。到了赫尔穆特•施密特时代,联邦德国采取的“均衡战略”,也是借助了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互相制衡,再限制欧洲其它强国的压制,借此进一步为本国拓展国际空间。正如施密特自己所说,“谁要是作为西德政治家想为德意志民族谋利益,就必须弄清楚我们东西邻居的利益和趋向。如果他要现实地估计自己的活动余地,就必须设身处地用东西邻居的眼光来估量局势” 。这种战略思维一直贯彻到赫尔穆特•科尔任职期间,而他在处理德国统一问题时,也正是依靠了勃兰特、施密特等人留下的这些政治遗产,却意外地使得极为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迅速的解决。正如特尔切克所记录的,科尔最初提出的德国统一路线表——《十点纲领》里,并没有对统一给出规定时间。特尔切克在日记中写道,“预言三四年统一德国,他(科尔)认为是完全错误的,最好是根本不提时间范围”。可以看出,在一开始,科尔对统一进程的速度并没有抱太乐观的看法。然而,科尔却对统一实现的条件有着清晰的判断,这些条件大致包括:戈尔巴乔夫不能失败、要稳定波兰和匈牙利的局势、民主德国必须进行自由选举。另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德国的统一将与欧洲一体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正是有了这些明确的目标,科尔政府在推进统一进程中才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但这种来自于德国战后传统的现实主义思路,并没有使得统一进程行走缓慢,却意料之外地加速了这一进程的发展。当然,我们不应忽视包括民主德国在内东欧局势的突变,以及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国内的改革陷入困境等诸多外部因素,也客观上为德国的统一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特别是最后一点,才使得戈尔巴乔夫在最关键的问题——统一后的德国能否加入北约阵营——上最终选择了妥协,以此来换得西方对其改革的支持。无论如何,在特尔切克的笔下,德国统一的过程大部分时候显得波澜不惊,但我们依然能从中读到历史波涛在遭遇到暗礁时所掀起的浪涛,并由此而突然形成的转捩点。就是这样,历史往往在看上去显得平淡时,显出它令人惊讶的一面。在书的最后,我们能够读出特尔切克这样的亲历者,所带着的筋疲力尽却又激动难抑的心态。他写道,“328天,它们曾经那么频繁地令我们的呼吸停滞……我们常常追着瞬息骤变的各种时间跑……”最终,德国赢得了统一。有意思的是,特尔切克在书的最后写到了一位来自东德的小姑娘,那是东德末代总理德梅齐埃的女儿:伊尔莎•德梅齐埃。这个从小在东德长大的女孩,似乎对统一的历史时刻并没有表现出太过于兴奋。但不知道特尔切克有没有注意到,在德梅齐埃的身边应该还有另一位东德姑娘,她是德梅齐埃的副发言人,并已经受到了科尔的宠爱——那就是安格拉•默克尔。15年后,她将成为德国历史上(那时已经无所谓东西德之分了)第一个女首相。当然,对于特尔切克的这一“重大忽略”,我们应当谅解。毕竟,在历史面前,没人能真正自诩为伟大的预言家,更何况能预料到那个腼腆的东德姑娘,有一天将成为欧洲最强国的领导人。而这,恰恰就是历史最具魅力的地方吧。---------------------------------------------------------------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帮忙在“朋友圈”转发,并推荐“严杰夫的约柜”。:)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平铺直叙,无亮点、无一口气读完的欲望。德国统一源自70年代初的莫斯科协议,而150亿马克的对苏贷款搞定了统一后的德国的北约身份。某公不遗余力的推动某朝的经济发展,看起来是汲取了苏东人穷志短的教训;殊不知,人心所向才是德国重新统一的内在动力,当然戈氏的默许也是功不可没,德国人对此溢于言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