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袖珍本)

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31
ISBN:9787549408177
作者:[英] E.H.贡布里希
页数:1010页

内容概要

贡布里希教授,恩斯特爵士,获得的荣誉有:功勋团成员(O.M),高级英帝国勋爵士(C.B.E),英国学术院院士(F.B.A.),1909年生于维也纳,1936年进入伦敦的瓦尔堡研究院任教职,并从1959年起,担任伦敦大学古典传统历史教授及院长,直至1976年退休。他于1972年受封爵士,并于1988年受封勋章。他有许多享誉世界的奖项及荣誉,其中包括:歌德奖(1994年)和维也纳金质奖章(1994年)。他的主要著作有《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1960年),《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1979年),以及10部论文及评论集,均由费顿出版社出版。他于2001年在伦敦去世前,完成了人们期待已久和广为关注的最后一部著作:《偏爱原始性》,出版后获得巨大赞誉。

书籍目录

前言
导论
论艺术和艺术家
1 奇特的起源
史前期和原始民族;古代美洲
2 追求永恒的艺术
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克里特
3 伟大的觉醒
希腊,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
4 美的王国
希腊和希腊化世界,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l世纪
5 天下的征服者
罗马人,佛教徒,犹太人和基督教徒,l至4世刍
6 十字路口
罗马和拜占庭,5至13世纪
7 向东瞻望
伊斯兰教国家,中国,2至13世纪
8 西方美术的融合
欧洲,6至ll世纪
9 战斗的教会
12世纪
10 胜利的教会
13世纪
11 朝臣和市民
14世纪
12 征服真实
15世纪初期
13 传统和创新(一)
意大利,15世纪后期
14 传统和创新(二)
北方各国,15世纪
15 和谐的获得
托斯卡纳和罗马,16世纪初期
16 光线和色彩
威尼斯和意大利北部,16世纪初期
17 新知识的传播
德国和尼德兰,16世纪初期
18 艺术的危机
欧洲,16世纪后期
19 视觉和视像
欧洲的天主教地区,17世纪前半叶
20 自然的镜子
荷兰,17世纪
21 权力和荣耀(一)
意大利,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
22 权力和荣耀(二)
法国,德国,奥地利,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初期
23 理性的时代
英国和法国,18世纪
24 传统的中断
英国,美国,法国,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初期
25 持久的革命
19世纪
26 寻求新标准
19世纪晚期
27 实验性美术
20世纪前半叶
28 没有结尾的故事
现代主义的胜利
潮流的再次转向
改变着的历史
图版
艺术书籍举要
英文插图目录(按收藏地点排列)
插图目录
索引
致谢
译后记

作者简介

《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它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出版后0多年来,一直是这一领域无可匹敌的入门书。全世界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读者通过贡布里希的讲述认识到了这位真正的大师,他把知识与智慧结合起来,以其独特的天赋,直接传播了他本人对艺术作品深切的热爱。
《艺术的故事》因其平实简单的笔法、叙事清晰的技巧而受到持久的好评。贡布里希讲述他的写作目的是:“在大量炫赫的作品中,为丰富的人名、时期和风格找到浅显易懂的秩序来。”他为视觉艺术注入心理学的洞察力,他让我们知晓艺术史就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是“一条生动的链条,将我们身处的时代与古埃及时期联系起来”。这部经典著作的新版,以袖珍本的形式焕往辉来,仍是艺术领域新来者的第一选择。


 艺术的故事(袖珍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册袖珍本《艺术的故事》是作者2001年逝世后首次面世的新版本。诚如读者所言,《艺术的故事》是有史以来最著名最畅销的艺术入门书。译成的文字有35种之多,纵然有不少人极力想撼动它,可它依然是最美的艺术导论,依然是迎接遍布世界各地众多学生、艺术爱好者和艺术专业者的第一港岸。身为此书第16版的出版人,我欣喜地回忆起为准备此版与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的诸多会面(有些要持续一整天)。我不仅记得他对此书的设计和排版付出的巨大心神,而且还记得我从那些相聚时日所获得的由衷的乐趣。此刻,我们非常怀念他。编辑袖珍本的想法很简单,因为它便于携带。为了利于读者在家阅读,也利于图书馆收藏,我们仍然想让第16版继续印刷。而袖珍本则是为了更容易携带,为达到理想的便携性,我们选用了轻型纸张, 这就使文字和图片必须分开印刷,不过,两条书带可以让读者能轻易地在图文间保持同步。本版文字内容和第16版一致,全部插图也囊括于此。只有敏锐的读者才会发现,作者原用来“宣布”结束每一章的小图片,由于与故事无关,已被删去,因为现在这样的排版让它们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您正在阅读这篇序言,我假设您已经读过作者为各次版本撰写的序言。倘若没有,我竭力建议您去读一下,因为本书写作的背景和作者明确提出的意图极为宝贵。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在人前人后都是一位真正的伟人。我很想借这里写一篇对他的回忆,但我准备尽力将它写成一本小画传,在不久的将来出版。理查德•施拉格曼,2006年7月
  •     《艺术的故事》是我们的第一个译本。那时初涉译坛,看到不同的译家有不同的主张,为了文字精准,尊重原著,我们倾向直译,以免有失原意。如今三十年过去,重读旧译,看到《艺术的故事》在中国有如此多的读者,虽是喜悦,但关注译文的明白晓畅和平易近人的想法不觉萌动。因此,趁着新型的袖珍版付梓,有意修订。不过,中译本问世已久,它记录过一段翻译和阅读的历史,本来的面貌,确乎有些珍惜。因此还是节制手笔,只是在译文追摹原文格式以致文意有欠显豁之处,才改削落墨。总的原则仍然是:直致不华。贡布里希说,本书是为十五六岁的青少年而写,全书采用浅近易懂的语言,就是把话讲得听起来外行也决不高深其词。《艺术的故事》能风靡全球,思[ratio]的清正与言[oratio]的流畅,起了重要的作用。贡氏又说:给年轻人看的书无须有别于给成年人看的书;因此,本书没有降低理论的深度。难怪一位学者认为:《艺术的故事》也是给成年人读的。他说:“贡布里希创作了一部相对简短的艺术的故事,故事蕴含的原理补罅了细节方面的匮乏。他对艺术史的主要贡献是对方法的修正,对伦理的、科学的乃至形而上学的种种联系给予了更为细致的审视。与勤恳地厘订目录和编年相比,他试图从艺术史中挖掘出更多的东西,揭示出更为广阔的框架、功能和内涵。他将艺术史浓缩为一个故事,然而这却是一个为所有人讲的故事,一个关于所有人的故事。”(Gerry Bell)看出这一点,真是慧眼。尽管本书的确适合青少年阅读,故事讲述得一气呵成,娓娓不倦,然而实际上,学术的光泽却与《艺术与错觉》形成了辉映。两部书都从常识出发,又都力图改变我们习焉不察的常识。可是,文笔却是两路风格。贡布里希是语言的大师,从小就迷上了语言的创造性。他写诗遣怀,写各种格律的德文诗,写诗体剧本,写拉丁文诗,把一些汉语古诗译成德文,这是他中学和大学时代的自设功课。他在信中告诉我,如果不改换语言,可能就去当诗人了。改用英语后,1963年出版的《木马沉思录》还获得过文学奖(W. H. Smith Literary Award,1964)。他私下里总说自己是个作家。他觉得自己终生受惠于语言,因此多次引用席勒的话表达对语言的感恩:Weil ein Vers dir gelingt in einer gebildeten Sprache , die für dich dichtet und denkt, glaubst du schon Dichter zu sein[当你成功写了几行好诗,就自以为是个诗人。](Votivtafeln-Dilettant)其实是语言本身很高雅,是语言替你覃思,替你写诗。贡布里希一生都在思考语言的问题。毕竟,美术史的历史也是寻求语言表达的历史。当菲洛斯特拉托斯[Philostratos Lemnios]结集出版《画说》[Eikones](公元三世纪前半叶)去描述那不勒斯的私人藏画,或者当韩愈撰写《画记》去细述画中的母题,现在看来,都是文明史上了不起的大事。后来苏东坡从王维的画中读出诗意,文艺复兴的人文学者重解古典名言“诗画一律”[Ut pictura poesis](Horace, Ars poetica),艺术史已到达关乎艺术家命运和艺术发展的重大时刻。回顾西方寻求语言描述图像的历史,不妨粗略地把沃尔夫林之前的艺术史语言归类为Ekphrasis[艺格敷词] 的传统。到了沃尔夫林,他把五对概念用于分析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的绘画、雕塑和建筑,才为形式分析提供了一套工具、一套术语,开创了形式分析的新境地。贡布里希受学于德语艺术史传统,当然熟悉这套语言,不过,《艺术的故事》的主旨是寻求新的表达方式,是“用朴素的语言重新讲述艺术发展史”,它讲所见和所知,讲平面的秩序和立体的写实,把这些惯见熟闻之语写得仿佛是春水绿波上的文字,理论的深度在不露声色的笔致中栩栩而出,好似:Everything that seems clear is bent,And everything that seems bent is clear.[一切清晰的事物都暗含深意,而暗含深意的事物都很清晰。]作者以外表浅显的言辞写深大道阔的意境,又以谦厚的善心把沉睡的大师为全世界唤起。他讲述的是故事,可是技术史、观念史、形式史、主题史、艺术家形象变化史等等,在此融为一部连贯的问题史,展现出一次难以匹敌的思想之旅。他笔下的脉络环环相生,络络相续,建起的结构则简单而又清纯,有着蓝天下白色大理石神庙的美。这样,故事又成了一件艺术品。这也许就是它堪为后世所法、终天不没的造诣。一部通俗的著作在它出版五十年后能给列入20世纪百部影响人思想的著作,属于全人类的宏伟文献,也许只有像贡布里希这样莱奥纳尔多式的艺术史家[Leonardian historian]才能创造出如此的奇迹。当我读他写文艺复兴三杰的段落,猛然觉得他已不在旁白叙事,而是动了情怀,我也似乎体会到了他的胸襟。中文袖珍本的版式与英文版悉同。因此书端纸尾也依式增加了一些评论短语,它们出自艺术史家、批评家,还有几位当今著名的艺术家,读来令人感动。三十年前翻译本书,是想以此开头,翻译一批艺术史名著,借这些他山之石提高艺术史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那时提倡所谓的艺术史是人文科学(引潘诺夫斯基语),所谓的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学术水平由艺术史反映(引本人的读书杂记),都是此意。岁月其徂,当初艺术史在美术学院只是附庸,在美术界只是仆人,现在,情况确然改变了。本书人名译名,除法语姓名外,基本采用新华通讯社译名室编辑的译名手册,例如Gainsborough,译为盖恩斯巴勒,而不用庚斯勃罗。只在个别处有酌改,例如Velazquez,既不用按英语发音的委拉斯开兹,也不用译名手册的贝拉斯克斯,而是译为委拉斯克斯。地名的翻译除常见常用的之外,都给出原文,以便检核。但有一处需要说明,Germany为阅读连贯起见,一律译为德国,只在第17章标题中译为日尔曼,用作提示。杨成凯兄忙于其他著述,无暇与事,修订本由我竭一月之力,修润一过。中央美院吴蕾女士指出英文十六版新改而原译未及的一些地方,范我闻帮助译出英文袖珍本新增的一篇小字序文,冯波女士坚持不懈地促使本书以更佳的面貌出现,高谊嘉惠,不胜感激,谨此一并致谢!范景中 2013年7月7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如果我对一本书的最高评价是:可以买。那么这本书则要买两本,其中一本必须收藏。本书无论内容、翻译、装帧等等都太棒了,各种体贴的设计、舒服的色彩搭配,令人爱不释手~这是近几年中国出版界难得的精品。前面提及今人看到的古希腊雕塑,绝大部分为古罗马时代的仿品~真品哪去了?基本都被基督徒当异教邪物给毁了~这跟伊斯兰教徒炸烂巴米扬大佛如出一辙~又跟马教信徒wen ge时捣毁宗教佛像别无二致~当某种宗教独大,没有牵制力量时,都有极端恶行。罗素从科学对基督教天主教的挑战入手批判,而在艺术上本书又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我现在比较反感人们批判伊斯兰教时,总爱用基督教进行正面对比,其实是太不了解历史了。
  •     断断续续累计起来看了近一个月,这个书特么一定要二刷三刷,N刷都不过分!!!每天看一点,假装自己在刷带专业解说的室内展。贡布里希的妙处只有亲自啃过才知道,真可以说是教科书的史观和散文家的语言了(范先生翻译得棒啊!!)。PS:看来母题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要重视,尤其是梗学。
  •     一本特别适合带在身边的经典,书的尺寸、装帧、排版都非常舒服,特别是贡布里希即便对于大师经典之作也只是轻轻谈起,寥寥数语,让读者能够不畏神坛,缓缓走近艺术的世界。都不记得读了几个月了,但是行文和编排总是能让你惦记着它,最后继续啃啊啃啊啃啊。。。
  •     内容没得说,就是装帧不太好,看第二遍的时候就脱胶了………
  •     多读几遍~~
  •     回家买本大开本
  •     目前只看完第一章,但对于贡布里希对人心理的挖掘感觉妙趣横生!真有趣!
  •     只能说会再读一遍。。。
  •     浅显易懂,入门佳作
  •     一度以为自己看不完的一本书,历时2个半月,终于看完,对于一个完全没接触过艺术为何物的人来说,这本书显得特别平易近人。我很感恩碰到了这本书,让我对艺术的发展有了概括的了解,而且这个书不仅仅只是讲艺术,他结合了时代,政治,人文面貌等,让我对世界的发展也有了认识。这样,明白了很多,神奇的地球,人类不停歇的创造,历史变迁等等,起码,看完这本书,我现在再来看建筑,看艺术作品,看圣经故事,甚至自己拍照等,都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     2个月断断续续的到现在还没读完,惭愧惭愧。
  •     袖珍本,32k,很厚,图片和文字分开的,翻阅有些不方便,但可以随身携带。
  •     (基本以西方/欧洲艺术为主的)艺术家、艺术问题、“艺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决定了艺术未来发展路线的解决方案”。“现代艺术跟过去艺术一样,它的出现是对一些明确问题的反应。”印刷排版方面基本满意,但翻译校对仍需改进。以记笔记为由拖了半年才看完,对糊女士的书有点微小的愧疚。
  •     翻译的很好读 作者是个挺保守的人
  •     欣赏艺术品,标准有吗?有,多看。
  •     艺术科普,语言精练流畅,翻译得太棒了。
  •     「在日常生活中包圍我們的是所謂『應用』藝術和『商業』藝術,我們許多人覺得難以理解的是展覽會和美術館裡的『純粹』藝術。」——《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 by E.H 貢布里希。「這本書不愧是經典中的經典,1950年出版後不斷再版再印,如今已是第十六版。也英國最暢銷的一本藝術書。很可貴的是它很容易讀得進去,行文很好,排版和配圖都很用心。之前在倫敦的時候還買了英文版,中文版很貼心地註了英文版的對照頁數,所以可以對照著讀。」
  •     收这版主要是美 尽管为了成本,违背了作者的意图 但是这么美还是原谅吧,值得好好复习呢 Ps.也赠一册给软糖同学作为毕业礼物
  •     这个版本不错,便携。在图书馆翻看时被一哲学博士教育,并评价了贡布里希及这本书。。。目前只知好,未入门暂看不出门道不可置评。
  •     又看了一边吧,之前看的是大本。感觉这种图文分离的方式很不错,挺方便的。看到后面的时候感到有点压抑,感觉现在的艺术已经成为了一种人尽可夫的东西,充斥着满满的投机,满满的恶趣味。但是说来说去其实还是比较快速的过,大致能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还是需要结合一些另外的学习慢慢地去丰富、去定位这个谱系。
  •     慢慢看!挺棒的书!
  •     对艺术有很个人的理解,从内容到形式,从一种风格到另一种追求,从经典到叛逆,从复制自然到表达内心……精彩缤纷的艺术史。唯一遗憾的是图太少了,根本不够看,即使是拉菲尔这样的大师也只有三幅作品收入。
  •     好读易懂,文笔简练,章节清晰(除却最后一章补上来的“大杂烩”)贡布里希聚焦于审视各个时期的艺术家,谱写成厚厚的史诗。是艺术的历史,更是有关于艺术下人的历史。贡布里希尽力淡化政治带来的影响,主讲作为历史进程中的一员,艺术家是如何承前启后,艺术家是如何突破自我的,这不仅是有关艺术的历史,而是一代代人的奋斗史。私心来讲,和之前我的一些思绪不谋而合,看完这本书后,更加坚定不移。
  •     “艺术家的奥秘,是他能把作品创作的无比美好,使得我们由于单纯欣赏他的做法几乎忘记问一句他的作品打算做什么用。”--贡布里希。 书中太多动人之处,读下来时时被作者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真诚欣赏感染,还有不同时期不同人生经历的艺术家们如同追求真理一般真挚创作创新的热情也让人感动不已。
  •     感觉贡布里希对“后现代艺术”很不乐观。从语气里听出他还是很怀念手工艺术时代。哎。接下来的所谓“图像时代”、“镜头语言时代”究竟会变成怎么样呢?总是想起今敏的《未麻的部屋》。
  •     忘记是什么时候读完的,自打读完后,就像是住在身体里了,太多时刻都会想起,太多时刻需要重翻。今后的学习,要让它们继续长在身体里,慢慢长成一颗富有活力、体系和洞见的树。
  •     对于我这种对绘画、雕塑半窃不通的绝对门外汉来说,尽管可以感觉到作者已经把很多复杂深奥的理论用了相对简单明了的方式表述出来,但可能因为完全没有相关的经验和体会,无论是对于作品的分析还是流派、风格的介绍,依然理解起来不容易。我想对于这部分,我是太没有天分了,可以以后不再涉猎此方面的书了。
  •     艺术的风格既具有保守面,也具有前瞻性。保守,背后是人保守;前瞻,其实是人超前。就此而言,贡翁所言,无艺术而唯艺术家,有道理。#读札#
  •     附录“艺术书籍举要”极好
  •     非常适合入门,颇有感悟
  •     像是一位慈祥的老者、在傍晚的科尔西尼滨河路畔、缓缓道来一个、一个艺术故事、描绘一幅、一幅佳作由因。说得意切、让你动情。知与感的交融似水潺潺、流向夕阳洒下的远方…(2016.8_阅读完成_于东京)
  •     太喜欢这个版本了,真爱!
  •     知道的都写得很好。可见作者功底。
  •     很久没有过的美妙阅读体验 十分舒服的纸质和开本 随时找个地方瘫着就能单手翻 自带的书签迷之好用 译得也很顺 读起来像在摸丝绸 第一天晚上听着马友友的莫里康内 一口气刷完三分之一 妙不可言
  •     读Story of Art的用户体验十分愉悦,快感体现在方方面面,好似经验老道的导游掂量过你的各种想法并一步一步作出了准确预判。装帧、色彩、字体、排版,都收放自如,稳重不失清新,不谄媚迎合也不故作清高。哪个位置放什么,有张弛有度,理性得简直性感。 艺术给人的印象总是既主观又感性,很多时候都只能不求甚解地意会。不懂的人装懂,懂的人还寂寞。此书的好处就是在一片混沌中为你找出前因后果来。从前你站在一幅画前,不知如何自处,如今或许可以渐渐摸清一点脉络。从此你看世界,便又多了些意想不到的角度。
  •     这本书确实很给力,作者言简意赅地讲明了西方艺术发展的一条完整脉络,西方艺术与文学一样,都是在继承中求创新。终于弄明白了《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精妙之处。书最后对于人们对当代艺术的态度分析地很深刻,并不是最新的就是最好的,往往“当天的事件,只有过了相当的时间,知道它们对日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它们才能够转变成‘故事’”。
  •     名副其实的好书,遗憾没有早一点遇到
  •     越看越嗨!
  •     简洁优美
  •     只看了后半部分图画。欣赏一下还是不错的
  •     终于买到中文版
  •     五星大绝赞
  •     最好的艺术史,一生推。
  •     这种开本的这种厚度的纸张做成的书很适合带在路上读,那怕它很厚。
  •     印象主义与古典主义的探索
  •     不建议买这个版本,应该图文一起而不是隔开的。
  •     袖珍版的图都在书后面,看的时候要不停的翻,还是蛮麻烦的。书中的插图印得不是很好,有些很糊,大部分都偏黄
  •     “去看原畫” “牡蠣要製造一顆完美的珍珠,需要一些物料,需要一顆砂粒或一塊小東西,以便圍繞它形成珍珠。沒有一個堅硬的核心,就可能長出一團不成形狀的東西。如果藝術家的形式感和色彩感結晶成完美的作品,他也需要一個堅硬的核心:一項明確的任務,使他能夠集中才智去承擔起來。”
  •     给六颗星,不怕骄傲
  •     This is what we call civilisation.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