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显与重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当下性

出版社:李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12出版)
出版日期:2011-12
ISBN:9787548204961
作者:李炎
页数:25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一,在地消费群体在当下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消费主体中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世俗文化生活的复兴,传统的节庆活动、婚丧嫁娶、民族社区文化活动、宗教文化活动逐渐恢复,与之相应的各种传统日常生活用具、宗教节庆器物的市场有所发展。随着民族文化的自觉,大理、丽江、迪庆地区的不少少数民族在建筑、服饰和日常生活用品方面又开始使用传统的民族工艺产品。部分银铜器、扎染、面塑、陶器、木雕等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品在生产、生活、宗教文化活动中的意义和功能又开始显现。在地民族对传统民族民间工艺产品的消费实质上是对其文化意义和功能的消费。 第二,藏区消费群体主要指的是西藏、四川、青海等地区的藏民族地区的消费群体。这个消费群体不包括滇西北地区的迪庆藏族自治州。20世纪90年代,鹤庆新华村的工匠艺人成规模地进入西藏、四川和青海的藏族居住区,为藏族地区制作、加工、生产银铜器和日常生活、宗教文化用品,藏区的消费群体成了滇西北地区传统民族民间工艺消费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边界的突破使消费主体发生了嬗变,在大理白族地区的民族工艺产品中,大量出现了具有鲜明藏民族文化色彩的工艺品,包括大量的宗教法器,如转经筒,法号、宝鼎等,剑川、丽江等地的木雕产品,包括隔扇窗、木雕、木刻画产品中也出现了带有明显藏传佛教题材的造型、符号、图案、色彩。藏区消费群体对意义和功能的消费促成了滇西北地区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符号和意义的变化。消费群体的嬗变、增加不仅使滇西北地区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种类、形式得以增加,其文化符号和文化意义也不断得到丰富。 第三,近10年来,大量外来游客成为滇西北地区民族工艺的重要消费群体。这部分消费群体甚至成了滇西北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主要消费者。这些来自不同的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环境,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工艺非常感兴趣的滇西北文化的“他者”,他们对滇西北民族文化带有自己的“先见”,出于体验、欣赏异文化的目的,甚至是出于对异文化的猎奇,把滇西北地区传统民族民间工艺作为异文化进行消费。在消费过程中,他们受自己文化、生活、审美的影响,通过传统民族民间工艺领会和认知到的只是表层的东西,很难真正领会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的要义。大多数消费者将自己都市文化、外来文化和个体文化的消费倾向带人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消费之中。不同国别、文化、民族、背景、层次、年龄的消费群体对民族工艺的种类、形式、色彩、品质等都有不同的消费需求。其中大多数外来旅游消费者关注的仅仅是滇西北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纪念意义,而不是传统民族民间工艺背后的文化意义。从某种程度上看,民族工艺甚至仅仅只是文化旅游的一种纪念记号。这个部分消费群体直接、间接地引领着当下滇西北地区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走向,也是导致目前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品和旅游工艺品界限日趋模糊,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符号、意义拼贴现象凸显,种类、形式迅速繁杂的原因。 此外,政府、企业也参与到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消费之中,他们通过订制,将自己的意愿、功利渗透到一定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形式之中。这些由政府、企业订购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品作为地方政府、机构大量的迎来送往所需的具有地方性文化信息的礼品,在政府、企业的礼品消费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严格意义上说,它不构成对意义和符号的消费,仅仅只是一个购买过程,但是这个购买过程也是传统民族民间工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是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在生产、制作、意义、功能和销售、传播过程中的一种现代延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应机构的“消费”一方面强化了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滇西北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企业也将权力资本和利益资本注入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增加了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内涵、功能,刺激了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产业化发展。 传统民族民间工艺不是单一的精神产品,也不像纯粹的文学艺术是以个体的艺术个性、视野、知识、文化和审美趣味创作出来的纯粹精神性产品。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集体性、地域性、变异性,尤其和当下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性”,决定了民族工艺必然受制于消费者结构以及不同消费群体和消费需求。

内容概要

李炎
1963年出生,云南鹤庆人,汉族,教授、博士。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86年任教于云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从事外国文学、基础写作、形式逻辑、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期间,师从赵仲牧先生攻读文艺理论和西方美学,较为系统地涉猎西方文艺理论、古典美学、现代当代美学,为跨文化比较研究和逐渐形成多元一体的系统审视研究能力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2002年师从施惟达教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开始转向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产业的研究。

书籍目录

序 施惟达
导论 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理论基础及审视维度
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内涵与外延
中西方艺术、美学理论与传统民族民间工艺
现代、后现代理论视域与传统民族民间工艺
文化人类学与传统民族民间工艺
近现代艺术设计实践的启示
当下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审视角度和研究路径
上篇
一、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当下性的问题和视域
滇西北地区地理及文化的特殊性
滇西北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基本特征
一个富有启示性的案例
作为民族工艺特征及考察视角的“当下性”
民族工艺指涉的多学科语境
关于研究线路
二、境遇与变异: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在场性
滇西北传统民族民间工艺:活着的类别
“全球地方化”的民族工艺
一个工艺村的案例
全球化对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影响:两座古城的比较
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现状
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历史变迁
传统民族民间工艺与文化系统的相互促变
三、再显与重构:从单纯走向复杂
作为“艺术”要素的当下境遇
传统民族民间工艺消费主体的嬗变
地方性知识与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意义建构
滇西北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当下生存环境的特殊变化
形式层面的变异
意蕴的变异
经济功能的变化
四、功利与意愿: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动因
传统民族民间工艺与文化工业
从“在地”到“异域”
新华村:社会变迁与功利的结构变化
资本对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影响
民间统治精英的作用及其分化
整体性意愿的价值
下篇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图片索引
后记

编辑推荐

《再显与重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当下性》旨在整体推出云南社科优秀成果,打造社科品牌和学术精品,进一步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推动“两强一堡”战略目标的实施。《再显与重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当下性》为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传统民族民间工艺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也是地方性知识、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民族民间工艺遭际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境遇,面临复杂的传承与发展。《再显与重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当下性》运用“基础与维度、问题与视域、境遇与变迁、再显与重构、功利与意愿、疏离与亲近、同质与异质、复制与定制”八组十六个中心概念,从不同角度审视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在全球化与市场经济作用下其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在其生存环境、形式、审美、功能、意义、规模化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现状与发展态势。《再显与重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当下性》虽以云南西北大理、丽江地区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为基本研究对象,涉及多种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形式,但其研究涉及的相关现实和理论问题却具有普遍意义,是全球化时代地方和民族文化共同遭际的问题。


 再显与重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当下性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非常符合我的兴趣,给力
  •     全球与地方关系是个很好玩的话题。作者认为实用与地方性有关,而艺术则基本上是普遍性的。然而,作者也意识到艺术又是极具个人性的。有些结论太宏观,案例本身尚不足以支撑观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