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来源

出版日期:2015-3-1
ISBN:9787513316902
作者:朱洗
页数:232页

内容概要

朱洗(1900—1962)
浙江临海人。实验生物学家,中国杰出的生物学家之一,中国细胞生物学和实验生物学的创始人与奠基人之一。1931年,朱洗从法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北平研究院研究员、上海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主任、台湾大学动物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所长。195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62年逝世于上海。主要著作有:《生物的进化》《动物学》《生物学丛书》等。

书籍目录

目录
导言
第一章动物异性之爱
一、概论
二、单细胞动物异性的结合
三、下等无脊椎动物异性之爱
四、甲壳类异性之爱
五、蜘蛛类异性之爱
六、昆虫类异性之爱
七、软体动物异性之爱
八、鱼类异性之爱
九、两栖类异性之爱
十、爬行类异性之爱
十一、鸟类异性之爱
十二、兽类异性之爱
十三、猴类异性之爱
十四、提要
第二章人类异性之爱
一、概论
二、男女的追求和媾合
三、男女结合的方式——婚姻制度
四、婚姻制的进化
五、结论与展望
第三章下等动物的母爱
一、概论
二、母爱的等级
三、腔肠动物的母爱
四、棘皮动物的母爱
五、软体动物的母爱
六、环节动物的母爱
七、海鞘类的母爱
八、昆虫类的母爱
九、蛛蝎类和蜈蚣类的母爱
十、下等动物母爱的分析
第四章高等动物的母爱
一、概论
二、鱼类的母爱
三、鱼类的父爱
四、两栖类的母爱
五、爬行类的母爱
六、鸟类的母爱
七、兽类的母爱
第五章人类的母爱
一、概论
二、人类中母爱的进化
三、人类中子爱的进化(孝道)
四、母爱的总论与结论
第六章下等动物的友爱

作者简介

朱洗在它的简介中说:“一般人都说,爱情是玄妙的,是不可思议的。其实,这种简介是不对的。本书转为搜检爱情的来源,为追究爱情进化的迹象,特分作三部分叙述,这就是母子之爱,异性之爱和朋友之爱。”朱洗在经过系统的阐述之后,最终指出:“母子之爱是保证子裔的发育与安全;异性之爱是保证下代的生殖;朋友之爱是建设社会的心理基础。”这三种“爱”。“都有物理的原因可考,都有因果的原因可寻,和别种心理现象也有共同之处。”


 爱情的来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对爱情的理解可以宏观一点——读《爱情的来源》有感文/岸晓风爱情,我们普遍是将其看的比较狭隘的。《爱情的来源》这本书中的“爱情”,则是包括了异性之爱(我们通常所说的爱情)、母子之爱(或父子之爱)和朋友之爱的。这是一个概念问题,其次,我们看到的是作者根据动物进化等级而考察各类爱情发展的概括及其所产生的效果。我认为这是《爱情的来源》这本书回答我们的两个问题,同时也是本书的两大创新。作者在书中扩大了爱情的范围。对于个人来说,自己的爱情是非常重要的,一辈子至少要爱一个人才是完整的,也有为爱情而寻死腻活的,但是从一个宏观的层面考虑,我们就会发现,某种程度上来说,朋友之爱,是可以推广到一切同种或友种的个体,有的动物自幼至老没有一时是脱离友爱的生活。这样的生活还是最安妥、最愉快的。这种论述让我大开眼界,也大吃一惊。比如作者写道,蚂蚁、蜜蜂和白蚁,可说是昆虫类中最富分工合作精神的代表种。在它们的大社会中,自私自利的行为减少到了极点。团体的友爱高出任何其他爱情之上。又说,社会内部的朋友之间,只有表说和谐与友爱,没有欺凌,也没有哄骗。劳动莫不争先,享用常处退让。当然,高等动物也是不甘落后的。无论是鸟类还是哺乳动物类,在固定的团体中,分工合作的现象表现的都非常密切的,每一个个体对于群众都要负某种责任,有了使命,就不得不做,就是牺牲生命,也不能有半点推辞。在这样的团体里,常有智能高超、体力强健、经验充足的个体,充当领导者的地位。另外,则是作者根据动物进化的等级对于爱情的考察。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虫、鱼类……均有异性之爱,这是一种可以称得上是造物主的造化。让这个世界在爱情中变得丰富多彩。一般而言,我们大多关注与爱情的感受与理解,但是几乎从未想过爱情的来源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爱情的来源》这本书的确为我们回答了很多问题。加之这样科学严谨的态度、这种深入浅出的论述,都让我们由衷的感谢这样的好书。
  •     爱情究竟源自哪里,究竟如何才能获得爱情。时至今日,我们会熟悉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只是,我们说的爱情,属于异性之间的情侣之爱,情感之爱。朱洗先生的《爱情的来源》一书中,基于当时流行的天演论的理论基础来探讨生物之间的情与爱的来源于形成。全书将爱情分之为“异性之爱”,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爱情”;“母爱”和“友爱”。另外还从低等动物,高等动物,人类的不同视域来阐述彼此之间的爱情的来源。在这本书中,朱先生以自己的学识能力来阐述爱情,匹配上自己的观察能力,谨慎的考察记录,用简练的文字给我们带来了爱情的世界。对于动物而言,异性之爱,似乎纯粹只是为了繁衍后代,它们之间的交配有着各种各样的特性和习惯,朱先生在说到蠕形动物的时候特别说到了蚯蚓的交配。蚯蚓的交配是极其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稍微有动静便离散开去。为了观察,朱先生甚至早起,终于看到如此的景象。对于人类来说,异性的爱情,便是有些复杂了。朱先生列举了世界各地的男女之爱,资料涉及世界各地,通过男女之间的交合窥探婚姻制度,并且阐述了婚姻制度的进化。与异性之爱不一样,母爱不管之于动物亦或是人类,对后代的关爱,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即便他们表达自己的爱抚的方式不尽相同。对于人类而言,母爱是让人觉得伟大的,对于具有“孝道”传统而言的中国而言,更是如此。与兽类的母爱的表现(哺乳、玩耍、爱子)不一样,人类的母爱由于受到社会伦理的框定和人类的认知能力的影响,母爱并没有仅仅说是局限于母对子女的爱,同时还要谈论到爱母,也就是孝。朱先生强调,爱老是极为重要的,不管是对自己的老人的爱,还是对他人的老人的爱,都是有必要的。对于今日社会而言,似乎这种反哺的习性渐渐被各种莫名其妙地事情摧毁。与前两种在家庭伦理框架之内的爱情的交往不一样,友爱则更像是一种利用与被利用的互助行为。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群居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生活形态,他们通过群体力量来抵制来自自然或者别的种族的入侵,为了保证族群更好的生存下来,也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理所当然,现在的我们在谈论友情的时候并不会说“利用”如此文字,但是不可否认,即便是再文明的交流,其背后依然有着其所有的利益诉求。对于爱情,朱先生透过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来探讨其来源,关于种族的繁衍和生存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或许谈论更多的不是爱情是怎么来的,至少不是以如此科学的方式来谈论,反倒是更为喜欢浪漫地谈论,如何让一段爱情延续,让生活更加美好。即便清楚了爱情的来源,爱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依然是无法处理的事。
  •     文/吴情《爱情的来源》一书,是朱洗院士科普系列的第六本,从内容来看,似乎定名为《论爱的来源》更为恰当,因为书中谈到的“爱”,并不仅仅局限于异性之爱(男女两性之间的爱情),还包括母子之爱(或父子之爱)和朋友之爱。不过,如果题中的“爱情”立足于广义,也就无可厚非。“爱”这个词,好听,不好说。而且,往往一解说,就会立马有人摇头表示反对,更何况是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生物(包括人)中的“爱”?爱是一种基于感性的情感表达,它是无形的,具有不确定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外化在具体事物或特定行为之中。为这种不确切的情感表达寻找到一定的生理基础和生理机制,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项创新。挑战在于,这样的阐述需要极强的学术水准和专业精神,作为一门科学的生物学,实证性要求其有理有据,不偏不倚。可以出现的创新的地方在于,从前人很少进入的领域钻入、深入,无疑有利于拓展新的视野,获得新的收获。朱洗院士的工作亦复如是。纵观全书,朱洗院士以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生物进化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兼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同时,也借鉴了俄罗斯的克鲁泡特金(Kropotkin)的生物学理论,对生物中明显存在的异性之爱、母子之爱(或父子之爱)和朋友之爱做出了生物学解释。大致如下:生物遵循着生物进化论这一基本规律,始终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进化,在这一过程中,简单低级的生物在对自然环境的调试活动中,因为生产和发展延续的需要,逐渐产生了较为粗浅的情感,其中就包括异性之爱、母子之爱(或父子之爱)和朋友之爱,以及伴随着这些“爱情”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爱情”表达。随着生物进化层次的提高,这些“爱情”(广义之爱)的内容也慢慢深刻,单方向的爱也会发生双向化,例如,不计条件的母爱发展到人类社会,人类文化产生了“孝敬”的反哺道德心理。再如,低等生物中“抱团生存”结成的暂时性友爱,进化到高级阶段,被人类社会中单纯的“利他”思想给固定下来。朱洗院士文笔简约凝练,流畅平易。他很少以大学者的身份引经据典,吓跑非生物学专业的读者,而是在翔实可靠的叙述中,尽可能辅以理论视角,使文章免于粗浅。他的语言很是生活化,在说到某些较为拗口的生物的学名时,总以实际生活中的称谓代之,并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某些话题,让人易于接受。例如,他以蛐蛐好斗来引出生物界中广泛存在的斗争现象,让读者有亲临之感。同时,他还秉持着一种科学精神,以自身观察所得为据,不擅自揣测,不以“不知为知”,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无知,敢于承认生物学在解释某些现象时的无力,体现了一个大科学家的素养。然而,由于时代因素和理论本身所固有的缺陷,这本书也难免有所不足。第一,以单一的进化论视角看待生物界的多样化现象,过于笼统和粗浅。按照生物学传统,把生物分为低等生物和高等生物,认为低等生物属于研究高等生物的活化石,其中体现了进化历史中的某些特征,而否定了物种之间的相对独立性。第二,借用其他学科概念时,未注意到其中的价值判断因素。例如,他以“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和“一夫一妻制”等社会学概念来对照鸟类中的配偶现象,从而得出某些鸟天生具有(或不具有)“贞操”观念,无疑是对概念的误用,也暗含了自己的价值判断。第三,它隐约透露着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科普的目的在于“富国保种”,多少违背了科学价值中立原则,也在叙述中不时背离了客观性原则。联系到朱洗院士写作的年代,正是中华民族最多灾多难的时候,我们对这种民族情感表示理解和敬佩,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楚,这不可以成为我们把客观的科学进行主观化改造的理由。另外,就社会达尔文主义提倡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the law of the jungle),对所谓的落后民族进行征服性改造类似的想法,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要警惕。毫无疑问,朱洗院士引入生物学视角来解读生物(包括人)中存在的异性之爱、母子之爱(或父子之爱)和朋友之爱,为我们理解这些不确切的情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由于多重原因,我们暂且无法接受他由单一生物进化论推演而来的情感进化理论,毕竟,作为一种非逻辑、非理性因素,情感不可测量和实证,情感这些本身的特点也影响到情感内涵的深化,及其外在的表达。总之,看完这本书,我依旧不懂得爱情。PS:给编辑的几个建议:1)重要专有名词的翻译应当添加注释,因为朱洗院士生活年代的翻译不同于现今通行的翻译,例如,77页提及的【比国】(原文),现在通译为【比利时】。再如,131页,法国大自然科学家【蒲丰】(Buffon,原文),现在通译为【布封】,博物学家。2)对书中提及的某些书籍,其译名也应注有现在通行的译名,例如,第60页说到柏拉图的著作《共和国》(原文),现在通译为《理想国》。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本能是自然的选择 也是个体的选择 能够选择 足矣~
  •     其实朱洗这套书有一个不错的理论体系的雏形,这种东西全看收尾怎样,所幸还不错。
  •     超优美的科普读物。如果有文化的人都像朱洗这样把知识娓娓道来可就太棒了
  •     作者的生物学科普都挺有趣的
  •     科普书,可一看
  •     有点可爱啊,可爱的生物科普
  •     这本专业性不算强,写得很浅,但举的例子都还蛮有意思,小朋友也能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