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化与工业精神的衰落:1850—198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301228579
作者:[美] 马丁·威纳
页数:278页

内容概要

马丁•威纳(Martin Wiener,1941— ),美国赖斯大学历史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英国文化史,代表作《英国文化与工业精神的衰落:1850—1980》。
译者简介:
王章辉(1937—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主编《工业社会的勃兴——欧美五国工业革命比较研究》,著有《英国文化与现代化》、《笃学集》等,译有(苏)科斯明斯基主编的《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霍布斯鲍姆的《革命年代》、(美)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等。
吴必康(1954—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史研究员,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副会长,著有《权力与知识:英美科技政策史》等。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
新版导读
序言
第一篇 背景
第一章 英国现代文化两面观
第一节 文化价值观与经济落后
第二节 进步及对进步的不满
第三节 从来不是革命的革命
第二章
维多利亚朝的社会:适应与吸收
第一节
一个重新形成的上流集团
第二节
绅士的塑造
第二篇 一种世界观
第三章
价值观的一种逆反
第一节
工业价值观的全盛时期
第二节
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与乡绅价值观
第四章
“英国生活方式”吗?
第一节
北方与南方
第二节
“它是一个古老的乡村”
第三节
“我们的英格兰是一座花园”
第四节
乡村在沉睡中
第五节
建筑:神话变成了现实
第六节
南方隐喻的持久力
第五章
错误之路吗?
第一节
对工业化的重新评价
第二节
美国幽灵
第三节
经济增长的陷阱
第三篇 向实际行动演化
第六章
形象与政治
第一节
保守党:托利主义反对工业资本主义
第二节
教士:经济增长与道德社会
第三节
劳工:快乐英格兰的梦想
第七章
工业家的绅士化
第一节
金融与工业
第二节
“工业是瘟神”
第三节
教育与工业的形象
第四节
工业家,有抱负的绅士
第五节
一种绅士经济
第四篇 工业主义与英国价值观
第八章
总的看法与评价
第一节
对工业革命的文化驯服
第二节
后工业主义还是非工业主义
第三节
“现代化”是非英国的吗?
附录:英国的停滞:经济解释的局限性

作者简介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I业国家,但是英国中上阶层人士从未对工业主义有过好感。本书引用小说、艺术、诗歌、政论、哲学、社会惯习等诸多方面的文献,生动地探讨7英国文化对只注重经济增长的现代工业社会的抵触和批判。从19世纪中叶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思潮深刻地影响了英国文化:包括文学、报纸、建筑,以及社会、历史、经济思想。学术界过去一直将英国这种注重享乐不思进取(即重生活质量不重GDP)状况称为“英国病”,但是回望过去,也许我们应该换种眼光来看。


 英国文化与工业精神的衰落:1850—1980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像现在那样大规模地发展着的制造业制度的直接国内作用在于,它制造的的财富成比例的造成物质和道义上的灾祸。”——罗伯特·骚赛(Robert Southey,作家, 诗人“你们中产阶级认为,当他的信件每天在伊斯林顿和坎伯韦尔之间往返传递十二次,而且如果是靠火车在此两地传递,则每一刻钟往返一次,这就是发展和文明的最高点。他认为,火车仅仅把他从伊斯林顿的一种鄙俗的、郁郁寡欢的生活带到坎伯韦尔同样的生活中去,那是算不得什么的;而那些信件仅仅告诉他,那里的生活不过就是如此。“——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我对1851年博览会总是有着一种本能的反感,一种令人眩晕的、不可名状的感情。”——查尔斯·狄更斯”观察粮食的生长和果树的开花结果;气喘吁吁地扶犁和挥动铁锹;阅读、思考、感受、希望、祈祷......实际的繁荣或灾难仰赖于我们对这少数几种东西的了解和讲授,但绝不是依赖铁或玻璃,电或蒸汽。”——约翰·罗斯金“当其他中心城市以狂热的速度向前跃进,并因此而践踏其古老地方的所有古迹的时候,温彻斯特却置身于英国工业和生活的主流之外,几乎静止未动......它的古老建筑、它过去的许多风俗习惯、它的宁静美和令人愉快的邻里关系,使这座古老城市有权对所有有幸踏进这个如此令人愉快的地方的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没有一座英国城市在过去有如此宝贵的记录,或者在我们这个匆忙急迫时代有如此平静的生活。这里仍使那些有了解此点才智的人生活在平静之中,而且让我们希望,或许还可以确凿地说:”它们也为那些仅停滞等待的人效劳。“”——基钦(G.W.Kitchin),牧师“古老的英格兰或如它所留存下来的样子......我承认我渴望了解过去的城市特点.....渴望了解洗涤日、家制果酱、薰衣草袋,吟诵葛雷的《墓畔哀歌》,聆听晨祷和晚祷。但你实际领略到的不是这些东西,而是粗俗慌乱而令人焦虑的、没完没了的邮差敲门声、断断续续送来的大量电报。”——阿尔弗雷德·奥斯丁(Alfred Austin),《古代安宁常在的地方》(Haunts of Ancient Peace)"忘却六郡天空上弥漫着的黑烟,忘却蒸汽机的喧嚣和活塞的撞击声,忘却那丑陋城市的延伸,我宁愿怀念原野上的驮马,在梦幻中去追忆那小小的伦敦,那白色而清洁的伦敦。“——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地上的天堂》(The Earthy Paradise)”资产阶级思虑明天,而且为了将来而牺牲现在,他们谴责不道德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很费钱或者可能造成丑闻,他们像签订商业中的合同一样缔结婚约,他们的理想是受人尊重和物质生产的效益,为了追求这些东西,他们用这个星球上的泥土在自己身上过上一层坚硬的外壳。“——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小说家,An Old English Home”我不喜欢现在的英格兰,即工业化和过度资本化的英格兰,这里生存斗争非常悲惨,而成就则意味着汽车和目空一切。“——乔治·斯泰特(George Sturt),自由主义者”我心目中的英格兰里,没有侵扰、毁坏和糟蹋其它土地的工业城市。“——爱德华·赫顿(Edward Hutton)“我们有些人似乎企图把英格兰变成另一个美国——他们老是计划在不需要铁路的地方修建铁路,砍断树木,夷平旧住宅,甚至用广告去玷污绿地。任何多余的干涉都是破坏这种平衡的垃圾。”——沃尔特·克兰(Walter Crane),社会主义插画家“如果没有商业旋风般的发展和时尚的风云变幻,我们也许还很幸运。幸好它们还留下了一些未被扫荡的安静角落.......不然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我们祖先居住过的房子是什么样子。在那些充满旧时引起哀婉情调的可爱地方,每一件用木头、铁或铜制的同喜,每一片褪色的壁挂,似乎都在默默地诉说着传奇故事,但英格兰还保留着多少这样可爱的地方呢?”——威廉·莫里斯“今天我们多半都是城市居民,然而我们中很少有人的老祖先不是乡下人,即或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他们来自什么地方,我们下意识的自我还是寻踪恢复到他们的本能和生活方式。我们犹如被一个隔着两三代人的地道同他们隔绝开来,陷进工业革命的黑暗之中,但在地道之外就是我们的发祥地绿色田野的阳光。”——The National Character(London,1934)"英格兰不能仅仅根据叫做伦敦的巨大怪异蚁堆或迎合群众心理的最低共同水准的小报来判断。还有英格兰的乡村,那里旧式农家院落和小村庄的生活仍按传统的方式延续下来。还有大教堂的城市,那里时间停滞不前,人们的心灵平静。在古老的集市城镇,年轻的农场主赶着牛羊进城赶集,他们还属于哈代时代的英格兰,他们的思想还在围着犁沟转。他们的血液依然如旧,他们的性格并未因现代社会的烦躁和神经质而大为改变。“——菲利普·吉布斯(Philip Gibbs),新闻记者”城里人向往乡下事物......向往那古老的草地、静悄悄的河谷和持久的安宁。在那里他们会觉得更接近于民族的心灵,更接近于纯洁善良事物的源泉......沃辛顿按悠久的英格兰传统酿造,散发着乡村气息,像英格兰特点本身一样友好、清澈晶莹,在其石头和钢的峡谷中向他们走来。“——沃辛顿啤酒酿造公司于1936~1939年间推出的系列广告之一”英格兰的实力仍然在田野和农村之中,尽管机械化军队的整个重心正在滚滚压过来,企图粉碎他们,但最终获得胜利的却将是他们。“——亨利·沃伦备注:二战时期英国人喜欢讲纳粹德国描述成一个发狂的工业社会,而英格兰则被看成正好相反的社会:米尼弗太太(Mrs.Miniver)和沃德豪斯(P.G.Wodehouse)人道的、旧式的及本质上还是乡村的世界。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南方”驯服“北方”——英国工业衰落的文化层面分析。
  •     强大的传统矛盾
  •     可读性还不错,也是一个角度吧~~
  •     并不完美,但当下大陆少见。
  •     开头有些啰嗦,最后的总结还 有点意思
  •     翻譯得很渣
  •     可以说给分析英国衰落的原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而且这个思路现在看来依旧很正确,从现在的英国人家里的花园甚至《唐顿庄园》都可见一斑。经济永远和人联系在一起,不分析人的行为,只关注经济数据得出的结论怎么会正确。但全书翻译得一般。
  •     太好看啦!很有一段时间没看到这么好看的历史专著,不愧是经典之作
  •     还好
  •     只是阐述了,其实谁都不晓得答案
  •     译得惨不忍睹,犯了所有初译者该犯的错,这还是学术前辈(一个某研究会前会长,一个现副会长?哎,这种英文水平,国人的学术能力能好哪去啊)应有的水平吗?
  •     很难想象,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起者,其特有的阶级地位从贵族到农夫对“革命”的成就是如此惶恐,社会的趋势也造就了夹缝阶层的自由职业者及思想家对未来无法判断进而所输出的思想也是越发靠近田园化。民众更倾向英格兰是大庄园的概念,富人除了财富的胜利被整个社会所抨击,这也是和德法完全不同发现方向形成了今天的腐国。 不能说这种就是国家的失败应该是站位不同也更符合历史的演变,对海外殖民地的利益反向收缩。 翻译满分,原著深度满分,绝对的好书。
  •     雖如《明季北略》自序所言“獨怪世之載筆者,每詳於言治,而略於言亂;喜乎言興,而諱乎言亡”,仍不希望有朝一日會有本類似《中國 文化與風骨精神的衰落》的書籍出現。中國歷經三十年開放,改革同樣到達深水區,再也不能用穩定之類華麗的藉口規避對既得利益集團的 開刀,本書可作他山之玉。另外,書末的海量註釋令人印象深刻,自歎弗如之餘思齊西人之治學精神。
  •     对书中观点从头腹诽到尾。“英国病”大概不出一个世纪就会是“英国幸”了。
  •     英国保守主义在工业化的瓶颈期成为了反对工业精神的力量,这一部分可以和美国进步主义时期的社会思潮对照起来看,也可以反观当下。任何形式的复古,都是对时代病症的回应。但作者太想说清楚,反而有些片面举证了。毕竟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思潮是复调的。anyway,有意思的角度
  •     资料很翔实,但说到底总有一种从结果倒推原因的感觉。有些衰落的表现,在许多发达国家都有,与其说是英国文化造成的,不如说是后现代的通病。
  •     有人说保守主义稳定了英国社会,有人说保守主义拖累了英国发展。
  •     阅读全程在质疑英国病的提法,对工业化的反思颇多洞见,教育和建筑几章很有启发
  •     三星半,文官误国的一种历史读法。角度不错,结论下的太重,文化分析还是韦伯强。
  •     用两天半时间读完Martin Wiener关于英国工业经济衰落的文化解释,其论述严密、有理有据(面对精神、文化和价值观确实有绝对的论据)、自成一套,读起来顺畅而不失趣味。这本著作在当时看来确实打破了以往的历史解读,另整个关注英国停滞的学者、专家甚至英国政府惊讶。到底是英国病了还是我们疯了?在追求绿色而快乐的国家形象、传统乡村的安定、舒适生活方式面前,我们忙忙碌碌、用心谋划、辛劳自己、追求财富和利润,确实显得十足笨蛋,因为忽视了生活的质量和体面、优雅!
  •     论文第一章维多利亚时代要用。所以看了
  •     功夫到家了,美国的英国史研究相当扎实啊。整本书是浓浓的威廉斯的文化论的意味,说不上新颖,但是翔实细致的论证风格很动人。书末附带的参考文献真是绝佳的研究索引。
  •     作者说了,英国也是黄土文明。缺憾是没有横向比较,原本经济落后、农业为主的法国、意大利如何后来居上的
  •     对英国经济衰落的研究,着重点在思想层面上,有点片面,但是换个角度想想也不错
  •     态度很对啊,后发的几个国家以工业化为大旗把本国人折腾得死去活来,导致这些国家现在的人口出生率极低,不是什么好事.
  •     他山之石。英国传统文化中的保守主义和乡绅情节, 作为世界工厂的过往, 以及上层集团所保有的稳定态度和文官体制, 在我们身上都能找到映射。传统和发展的冲突, 永远是要直面的问题。 就如同每个城市里的人, 必须要面对内心的宁静和外界的财富的双重召唤。“国家也象人一样很大程度上生活在想象中”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