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崩

出版日期:2015-4-25
ISBN:9787108052628
作者:李开元
页数:386页

内容概要

李开元  四川成都人,198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留校担任田余庆先生助教。1989年获东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秦汉史。除本书姊妹篇《楚亡:从项羽到韩信》外,还著有《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2000)、《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2015)等。

书籍目录

历史的错觉  代序
第一章 战国时代的刘邦
一 平民家世
二 出生的神话
三 访丰县龙雾桥
四 公元前256年前后的战国世界
五 沛县山川地理
六 从模范少年到浪荡游侠
七 战国时代的游侠风尚
八 信陵君窃符救赵
九 门客侯嬴、朱亥、张耳
十 刘邦的追星历程
十一 进退两难的拂臣
第二章 秦帝国的民间暗流
一 沛县归秦
二 泗水亭长和他的哥们儿
三 酒色婚配新生活
四 韩国贵族张良
五 博浪沙的一击
六 智者黄石公
七 刘邦见秦始皇
八 亭长做了亡命徒
九 从芒砀山到井冈山
第三章 大厦将倾的前夜
一 秦始皇突然死了
二 赵高的机遇
三 赵高不是宦阉而是全才
四 奉行老鼠哲学的丞相李斯
五 赵高与李斯的博弈
六 沙丘密谋背后的纠葛
七 帝国继承人扶苏之死
八 蒙恬与蒙毅
九 最后一位秦王的神秘身世
十 杀蒙氏兄弟
十一 杀骨肉至亲
十二 来自坟墓的远古消息
第四章 天下大乱
一 阿房宫和始皇陵
二 驰道和直道
三 亡国的前兆
四 贵族后裔陈胜?
五 陈胜吴广反了
六 张楚政权的建立
七 项氏叔侄起江东
八 刘邦沛县起兵
九 “亡秦必楚”的真意义
第五章 章邯撑危局
一 失衡的帝国防务
二 英雄周文
三 戏水之战的秘密
四 复活的军团
五 少府章邯
六 秦军反击
七 项梁渡江北上
八 牧儿做了楚怀王
九 章邯灭魏
十 项梁败亡
第六章 项羽的崛起
一 燕赵复国运动
二 辩士蒯通的登场
三 叛将李良
四 围城巨鹿
五 楚怀王抓权
六 宋义的发达
七 齐楚纠葛
八 项羽杀宋义
九 巨鹿之战
十 悠悠漳水祭英灵
第七章 刘邦西进
一 李斯与章邯的配合
二 二世皇帝的苦恼
三 李斯重读《韩非子》
四 李斯的邪恶美文
五 赵高的胜利
六 李斯之死
七 刘邦的第一大挫折
八 邂逅张良
九 刘邦项羽风雨同舟
十 相遇彭越
十一 收服郦氏兄弟
十二 南阳收编秦军
十三 开封不尽有陈留
第八章 秦帝国的灭亡
一 章邯投降
二 情系殷墟梦邯郸
三 赵高与刘邦的密谋
四 秦帝国的落幕
五 项羽坑杀降卒
六 项伯救了刘邦
七 有惊无险鸿门宴
八 项羽废怀王之约
九 不做秦皇做霸王
十 秦亡的历史教训
大事年表
秦末七国大事月表
参考书举要
我是历史的行者 代结语
三联版后记

作者简介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嬴政和汉帝国的创建者刘邦,像是隔代的两位开国君主,其实仅相差三岁,他们都是从战国衰世走出来的同一代人。秦始皇驾崩时,刘邦四十七岁,从泗水亭长任上起兵反秦,开启了他的传奇大业。本书从指出人们的历史错觉入手,以历史学家最为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秦帝国崩溃的经过,以及刘邦、项羽等英雄豪杰崛起的历程。
对于秦,近五十年来有很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包括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和大批秦简的出土,刷新了我们对秦帝国和秦始皇的认识。本书是第一部叙述体的史学作品,将史书的记载与文物简牍、实地考察相结合,全新讲述秦帝国的始末。


 秦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秦崩,看到这个名字,有一种感觉,大厦将倾。也确实,秦始皇嬴政建立起来的庞大的帝国,没能坚持多少年,便分崩离析。而在秦国之前,是中国历史上最美好的时代之一,春秋战国。那时候,群雄并立,百家争鸣。既有孔夫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之道,也有韩非子极力宣扬法治。韩非子是始皇帝推崇的人物,秦国的治国方略,大部分都出自韩非子的思想。秦国的丞相李斯,便与韩非子共同拜在荀子门下。翻开李开元先生的大作《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几行过去,便有一句话使我惊愕。秦朝的开国皇帝嬴政与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之间只差三岁,随后读完书本,我对刘邦的印象也有了一些改观。以前,刘邦在我眼里只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及至后来,接触了袁腾飞,受他的影响,刘邦与朱元璋等一道,在我眼中成了一个痞气十足的皇帝。读完此书,刘邦在我眼里,开始又有了一些变化。刘邦身上有一种品质,有别于秦皇,也不同于项羽,使他能够君临天下。当我们说起中国古代的历史,很多人都将秦汉当做一个连续的时代,从而忽略了在灭秦战役中起到很大作用的一个国家——楚国。正如《史记》中所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分封,设郡县,书同文,车同轨,建立了一个由中央统治的庞大帝国。周朝以来诸侯各自统治一方土地,推周天子为共主的秩序被推翻。在反秦的战役中,由起初的农民起义,到后来的六国复兴,想要回到战国时期的秩序。等到项羽率领盟军灭了秦国之后,自封西楚霸王,又分封反秦的十九个功臣为王,自行建立了一套秩序。在这种种秩序中,春秋战国,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下,每种思想都能找到自己的栖息之所。那些名士,辗转各国,寻找可以一抒己志的热土。像后来的三国时期,民国时期,也都是这样让人热血贲张的时代。而秦国,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时代,在华夏大地上,第一次建立起这么庞大的一个帝国。在那个久远的年代,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是有一些难度的。秦始皇,选择了严刑酷法。虽然一时间,天下臣服,但是暗流一直在涌动。不论是请力士刺杀始皇帝的张良,还是揭竿而起的陈胜,或者以复楚为己任的项梁项羽,都试图推翻这个王朝。中国历史上,上演过许多的王朝更迭,其中与秦朝相似的,还有隋朝。秦朝和隋朝一样,都结束了一段乱世,开启了汉唐。随着陈胜吴广的振臂一呼,暴乱蜂起,各地都是反秦的队伍。李开元教授在书中将始皇帝统治下的秦帝国比喻成一直高速奔跑的马车,我觉得生动至极。一辆马车,如果丝毫不停地一直奔跑,结局必然是灭亡,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始皇帝修阿房宫、骊山陵寝,人民不堪重负,最终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虽然秦帝国已经不堪重负,但是高速飞奔的马车在始皇帝生前还是没有偏离轨道。直到巡游途中的秦始皇一命呜呼,赵高唆使胡亥,利诱李斯,篡改遗诏。将本来的继承者扶苏赐死,秦帝国的死亡序曲开始演奏,史称沙丘之谋。胡亥,自己也很清楚自己不是当皇帝的料,但是在赵高的唆使下,他憧憬着那一份至高无上的权力。赵高,则在胡亥手下,当着欺上瞒下,铲除异己的权臣。指鹿为马的朝堂上,已经无人能够力挽狂澜。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变得强大,在嬴政在位的时候,统一六国。而继秦而立的王朝——汉的创始人刘邦却是不折不扣的平民出身。刘邦原先是秦国的一个亭长,袁腾飞说相当于街道治保主任。在乡人的眼里,是一个游手好闲,四十多岁了还一事无成的游民。在本书中,我看到一个新的名词,游侠。游侠,古代称豪爽好交游、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史记中将平原君,孟尝君都列入游侠中。刘邦亦是一个游侠,在乡里也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也正是这些人一步步帮他建立起了汉朝。秦灭六国,怨恨最深的是楚国。据说,楚国大将项燕在临死前说了一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果不其然,项燕的孙子项羽最终结束了秦帝国的统治,而建立汉朝的刘邦也是来自楚地。曾经统一六国,纵横捭阖的秦帝国灭亡了。灭亡于严刑峻法,灭亡于六国遗恨。意气风发的西楚霸王开始分封诸王,那时节,他还没想到被他封为汉王的刘邦很快就会席卷而来。本书的副标题是“从秦始皇到刘邦。”秦始皇和刘邦,是秦汉两朝的开国君主,他们有着迥异的出身和人生境遇。秦始皇的父亲曾经在赵国做过质子,秦始皇也是在赵国出生。后来,吕不韦帮助秦始皇的父亲登上皇位,是为秦庄襄王。秦庄襄王死后,13岁的秦始皇继位。他一步一步建立起了这一个庞大的帝国,以韩非之法治理国家。晚年,他醉心于长生不老,而始皇帝之名,也是希望秦国能够永传万世。他万万料不到,自己毕生建立的功业,竟然二世而亡。刘邦的幼年,应当是在乡间度过。到了四十几岁,仍然游手好闲,不受家人待见。前往骊山服徭役的刘邦,误了期限,无奈落草为寇。后来也随着各地义军举起了反秦的旗帜。跟随项梁攻秦,最终击败项羽而夺得天下。他之所以一介匹夫取得天下,就像他自己所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秦皇汉祖,两代开国之君,相差却只有三岁。秦朝,结束战国乱世,二世而亡。汉朝,享国四百余年。
  •     最糟糕的地方在于大段抄史记,再翻译成白话。还有大量文言文内容都翻译成了白话。我是宁愿看文言文的。对于作者的历史再叙事这一方式,并不喜欢。如本书中李氏虚构之戏水之战,推测太多站不住脚就拿来演说,不够严谨。从戏水之战扯到庄周梦蝶,还有从章邯降楚扯到楚辞再扯到欢乐颂,我也是头一回见。李氏脑洞太大。不过有几个地方还是让我耳目一新的。刘邦可能是野合私生,赵高可能不是太监,坑儒极有可能为东汉儒生伪造,陈胜可能出身陈国贵族,陈县六月七易其主,当然最感到新奇的还是刘邦只小嬴政三岁这个事实。有几个地方存疑,待考。1、刘邦是怎么从幼年时的向学少年变成成年后的浪荡青年的?2、出身韩国贵族的张良为何改姓?3、扶苏在接始皇帝书后是当即自杀还是再请后自杀?4、蒙恬自杀的根本动机?5、“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释义?6、周文大军止步戏水的原因?(并不相信如李氏所言是遭到秦中尉军阻击)7、刑徒役夫被章邯征发后,骊山陵谁来修建?8、范阳蒯通与后来荆州蒯氏的联系?9、楚国王室如何从芈姓变熊姓?10、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范增为何不知情?11、刘邦据函谷关欲称王,张良为何不知情?最后再小小吐槽几下:“沛县民间,男女风气开放,野合外妇。是古往今来常有的事。”这么说来,沛县如今也还在流行打野战?
  •     有些历史,不是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人淡忘的,而是因为某些原因被刻意遗忘的。也有些历史,看上去理所当然,细细考究,却发现这只是错觉。第一次让我对历史感到惊艳的,是玄色的《哑舍》。在她的笔下,一件件古物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带我走进一个个完全不一样的历史世界。老板甘罗,公子扶苏的转世,白发赤瞳的胡亥……从秦朝活到现在的人物,有着许多与史书上大相径庭的记忆,让我对历史的真相充满了好奇。但《哑舍》毕竟只是小说,还是难以当真。进入大学后投身历史专业,也看过一些历史著作,对一些史学大家略有了解。到现在为止,最令我感到耳目一新的,就是李开元先生的《秦崩》和《楚亡》。这两本书说的其实是同一个时代——秦汉之交的故事。这段历史,正如我开头所说,仿佛是被刻意遗忘过一般,每个人似乎都知道,但是却面目模糊。至于这刻意遗忘的原因,其实大家仔细想想就能知道。汉朝的开国者不愿意承认在秦汉过渡时期有过如此不堪的分裂和混战的局面,刘邦也更不想提起自己曾经屈居于项羽之下。所以,这段历史就被刻意的模糊掉了。但是存在过的就不可能被消灭,司马迁的《史记》保留了那段历史的一部分,而班固的《汉书》则站在官方的立场上,居高临下地对这段历史挑挑拣拣地书写。于是,这段历史就成了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政治牺牲品。而其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无数难解的谜题以及印刻在脑海里的错觉。我们总感觉秦始皇嬴政和汉高祖刘邦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因为二人整整隔了一个朝代。可是细细考究,却发现全然不是这么一回事: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汉高祖则生于公元前256年。两人的年龄仅仅差了三岁。[]而在秦汉之交的历史世界里,远远不止楚汉相争这么简单。在秦帝国分崩离析之时,六国贵族纷纷再次崛起,中原大地仿佛一夜之间回归了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再次复活,合纵连横的策略不断重演。由于秦帝国的短暂,不少民众都是像刘邦一样从战国末年生活到这时候的,他们身上还有着战国的遗风。于是,帝国将倾,群雄并起。在这两本书中,李开元先生还有一个更大胆的创举:用文学手法叙述历史,以此来填补历史的空缺。我这里所说的文学,不是指真正的文学虚构,而是通过合理推测,去还原历史,再用文学的手法写出来。其实这种手法古已有之,《史记》便是最好的例子。陈胜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司马迁没有亲耳听到,别的史书更没有记载,可是他仍然写进史书,我们仍然相信。为什么?因为这句话的风格和陈胜一贯的言行一致,有着逻辑的真实性。现在的许多史学著作,抱着严谨的态度,对于史书中没有记载或者一笔带过的事,往往不做任何叙述,或者干脆也语焉不详。但是这些事,往往并非不重要甚至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因为被史书遗漏了,所以也被许多史家抛弃了。但这正是李开元先生的大胆之处。他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查找以及出土文物的研究,在书中多次推理,还原了许多史书中语焉不详的记载。《秦崩》中,张楚大将周文率大军挺近关中,至戏水阻滞不前,坐失攻克咸阳的机会,究竟为何?史书并无记载。李开元先生则依靠兵马俑以及秦的军事制度,大胆推测是周文遭遇了秦帝国中尉军的阻击,甚至还原了当时秦军的作战军阵,令读者不由得信服。而在《楚亡》中,由于眼光集中到了楚汉相争的阶段,仅凭《史记》《汉书》对历史的叙述仍是挂一漏万。他在基于史书的基础上,大胆采用苏轼的《代侯公说项羽辞》和王世贞的《短长书》,补足了历史的空缺,甚至在某些地方推翻了司马迁的叙述,以逻辑的真实代替了司马迁笔下的“真实”。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史书写的未必全真,笔记小说的记载也未必全假。如何在二者间取舍,是历史学家的大难题。李开元先生的《秦崩》、《楚亡》是开创之作,把史学“逻辑的真实”发挥得淋漓尽致,拨开历史的迷雾,使读者仿佛回到了那段传奇而又不为人知的岁月。若是读者有兴趣,不妨找来这两本书一阅。书中所带来的历史的惊喜,并不比任何一本小说逊色。也许读完之后,在你心中,历史的遗忘将被拾起,历史的错觉也将被纠正。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再读一遍
  •     “夫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所扶持者甚大,其志甚远也”
  •     相比秦迷侦探小说似的写法,这一本内容更多更充实。谢谢李先生。
  •     希望作者认真写书,不要再这么这水作品了。明明有洞见,不好好论证,靠猜测就行了?
  •     了解了那段历史
  •     阅读的流畅度是很棒的,比读《史记》连贯许多。 线索清晰,就是秦崩的内部缘由略显单薄。
  •     算是历史科普读物,读起来比较容易有的观点很有趣。比如刘邦可能是偷情的时候生的,赵高不是太监,嬴政只比刘邦大三岁,刘邦赵高同年,焚书是真,坑儒是假。我一直以为赵高是个猥琐太监,书里形容赵高是个文武双全的考霸,身材健硕180以上西北大汉子……害我读完书的那晚上梦见自己了太监……
  •     秦崩楚亡被评为2015年中国好书,的确值得一读,编年史写法读起来轻松,但最重要的是这不是小说,作者是历史学者,著书严谨
  •     写的不错~文笔流畅~完美复刻对秦末的那段历史
  •     秦汉史料缺失太多,导致内容密度下降,不过也不能算作者的锅。算是用白话较有逻辑地梳理出了从始皇崩到秦亡的历史。
  •     很多原来不了解的细节,有点意思。
  •     风格似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作者能行走历史、寻访古迹并附照片,也方便了伤古怀今,如此看来李开元是极为感性之人啊!
  •     2017年35:原来秦汉之间发过这么多事。看到秦朝灭亡挺难过。对项羽又生气又悲叹啊。
  •      不如《楚亡》,枝蔓和抒情都多了点,让整本书的知识含量被大大稀释。作者希望写一本《万历十五年》,但显然还有不小距离。即使有作者师习太史公,到各地访古,亲身感受历史,也还是不能弥补秦汉史料过少的缺憾,没有办法讲述完整的故事。
  •     专业学者写普及性读物 挺有意思的
  •     囫囵吞枣地看完
  •     文笔不错,每篇末都有作者实地考察的游记,算是科普的读物。但并未显现出多少作者的学术水平,这与作者师长田余庆先生比要差多了,期待作者更富学术深度的作品。
  •     填补了我对这段历史的空白
  •     秦楚不断纠缠的历史:秦灭楚。秦帝国亡于楚人。西楚霸王被秦军团所杀。
  •     对于一个不怎么了解楚汉争霸的读者来说,不失为一本入门的佳作。可惜抒情过多。
  •     历史的另一个视角
  •     好
  •     浅显易读
  •     戏水如同儿戏
  •     非常出色!把战国末年到秦朝崩溃的历史生动地讲述了出来。几千年前的历史不再遥远,宛如昨日。赞赞!
  •     看了70%,就看不下了,觉得写得乱乱的 最终还是看完了,虽然乱乱的,还是有所收获
  •     很有意思。没想到刘邦和秦始皇会有这样的隐隐的交集。
  •     这本书讲述了秦灭亡的过程。读完后最感叹的是秦二世,把自己的兄弟姐妹全杀了,完全是泯灭人性。书中最后部分对秦亡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那个时代的人完全可以为了利益而不顾道德,这也是很恐怖的事情。
  •     书中关于后战国时代的观点很新颖 眼前一亮
  •     还行,有些部分写得蛮有意思!
  •     通俗讀物夾雜些許考證,挺有意思的一本書。
  •     文学比历史更真实?巡着古迹探访千年现场,猜测多于事实!
  •     山崩河移,历史犹存。只要历史的记忆不曾消失,被破坏的文明定将得到重建;只要历史的记忆还在,文化和传统就可以复兴。走到这片土地,只要一块小小的石碑,只要一段短短的文字,历史就可以复活在你的心中。
  •     刘邦只比秦始皇小三岁
  •     有理有据,地理信息与著名战役的行军路线翔实,但我更爱历史人物的性格与故事。这本书两者皆有,某些观点独到新颖又有据可查,迫不及待要看第二本了嘿。
  •     就像读明朝那些事儿,但是作者毕竟是专业科班出身,有史有据,再加合理推理。这是继读作者琴迷来的第二部。推荐。
  •     还不错,虽然很多内容基本是史记的翻译,但这本书给出了秦汉年间的历史轨迹。看完后,再读史记,感觉顺畅多了。而且里面作者的一些推演很不错,很有代入感、画面感。
  •     正如作者所说,历史的记载总是挂一漏万的,而这本书用历史的证据和合乎逻辑的假设填补了很多细节。每个人都在和命运抗争,每个人又落入命运的流转。
  •     李先生的考证功夫和文笔不错,见识略显平常。
  •     不知道是不是头疼的原因,读到一半就放下了。这本书可以是一口气读完的,普及性比较强,就当了解了解秦灭亡的大概吧。
  •     从文字便可看出作者是一位情感非常丰富的人,那种结合古迹所抒发的叹惋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打通现实与过往。另外对于很多问题的考证,也体现了作者的独立思考。秦的功利主义倾向是一个我以前不曾注意到的点,值得思考。
  •     开头关于刘邦小秦始皇三岁的论断,就吸引了我的眼球,整本书的阅读体验还是极佳的。作者为了探究历史真相,学司马迁走访了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写出来的东西带有一些自己的观察和推断。
  •     老是批评太史公“挂一漏万”这样好吗?李老师用科学的推测来补完历史是不错,不过他的文笔也太啰嗦了,同一件事重复讲五六遍骗稿费呢……
  •     风格别致...
  •     不建议在读《史记》《资治通鉴》之后再来读
  •     古代史以此展现,不失一种享受。
  •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者通过访古寻迹以历史游记的形式带领我们领略不一样视觉的秦汉之际。并六国,帝天下,四海归一。然一命呜呼,顷刻间,山雨欲来,大厦将倾,顿时狼烟四起,群雄并起。不禁让人热血沸腾,万千感慨。新颖的书写形式确实会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但书中作者难以抑制激动心情,个人主观感受太过强烈,或在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来认同。书中许多内容多是依据正史白话翻译而成,新颖感顿失几分。历史的真实性永远只有历史的当事者才知晓,除有迹可循的,后人对于历史的理解无非是以历史既成的事实为出发点,结果导向去反推,然历史发展的个中细节只能靠人的大胆假设与想象了。历史是个小菇凉,无论你怎么去打扮她的外表,她都是个小菇凉!此书权当历史通俗读物聊以消遣吧。
  •     蛮不错的历史普及读物,作者处处实地考察,踏实做学问,就是写的有点墨迹
  •     以史为鉴,每个人都知道,却都做不到。 人生苦短,当局者迷,吾当三省吾身,不断修正,顺势而为,在浮躁人世求内心平静,方得始终。
  •     读《秦崩》,最大的收获是学到了历史典籍的新读法。以往忽略的只言片语,觉得绝不可能的无稽之谈,在李开元眼里,都藏着丰富的信息——矿石就在那儿,我怎么就没发现里面的黄金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