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崩》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5-4-25
ISBN:9787108052628
作者:李开元
页数:386页

《秦崩》的笔记-第150页 - 第四章 天下大乱

殊不知扶苏不明不白被杀,少子胡亥即位,暴政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是变本加厉,有过之而无不及。高压困苦之下,借助于对仁者的怀念,对暴君作隐喻的抗争,正是民情、国情所在。
只要有缝隙,总是会溢出来的。

《秦崩》的笔记-第5页

《秦崩》笔记:3、秦始皇和刘邦只差三岁,这个常识之前的确不知道的。

《秦崩》的笔记-第164页 - 天下大乱

秦帝国政府任命官吏有严格的籍贯限制,郡县属下的官吏皆用本地人,由郡县长官在当地举荐考选任用,在外来客籍官僚和本地土籍役吏之间实行严格的分断。帝国官制制定用心深远,役吏用本地人,地方政权的末端直接根植于本土,有利于政令下达,民情上闻;长官不用本地人,以中央任命的方式出守地方,便于中央政府控制地方,也有利于防止地方势力和地方长官沆瀣一气,共同欺瞒中央。

《秦崩》的笔记-秦亡的历史教训 - 秦亡的历史教训

秦帝国毁灭的原因:
1、在那个时代,角逐于历史舞台上的政治人物们质朴势利,不受道德伦理的约束,人人唯利是图,个个急功近利,周围都是生死相搏,到处遍布尔虞我诈,成者为王败者寇。
2、秦帝国一味地追求进取发展导致了社会的不稳。
3、秦国多年奉行功利主义,忽视道德伦理的规范和人文教育体系的建设,终于走极端以致道德底线沦丧,上上下下人心离散。

《秦崩》的笔记-第70页 - 秦帝国的民间暗流

以黄老智者的黄石公看,英雄张良,宛若璞玉尚须雕琢。刺杀秦始皇,不过是恩怨发于个人的匹夫之勇,而为祖国复仇的大业,根本在于推翻暴秦、恢复故国。行事偏离根本,逞义气于一搏,正是年轻气盛、少年方刚的血气。若要成就大事,尚需要加以打造磨练。就性情而言,强权暴政之下,首先要韬光养晦隐忍,等待时机;就行事而言,复国灭秦,一定是有组织的军政大事,需要相当的智慧谋略,兵法政略的学习正是眼下的要事。

《秦崩》的笔记-第21页

相对于他人而言,刘邦的一切都是太晚,出仕晚(三十四岁),结婚晚(三十七岁),生子晚(四十岁),起兵晚(四十七岁),做皇帝晚(五十岁),哪怕考虑到生年的误差,他也是典型的大器晚成。

《秦崩》的笔记-第46页 - 秦帝国的民间暗流

秦是法治国家,严密的法律和高效率的官僚机构是其战胜六国、统治天下的法宝。秦军占领淮北以后,依照多年来推行的政策,摧毁就有的出国地方政府,设置泗水郡统领淮北......新的郡县政府,迅速按照秦的户籍什伍制度重新编制乡里社会,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与军队的什伍制度联动,将集权政府的行政控制彻底地落实到家户人头上。秦的户籍什伍制度,以小家庭为单位,登记人口财产,征收赋税和兵役劳役,人人固定在户籍所在的土地上,邻里之间相互监督连坐,不得随意脱籍流动。在这种新制度的实行过程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无业游民,特别是作为无业游民之代表的游侠,几乎是失去了生存的余地。
秦国法治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法家以游侠为流民之雄,视之为扰乱国家制度的害虫,明令严加取缔。
法治国家的秦国,事事处处以法律章程办事。法律章程,虽然冷酷无情,对于不同地域,不同阶层,有不同社会关系的人来说,又是一视同仁而公平的。秦帝国时期的政治机器依然在大地上有序运行,皇帝换了多少个,制度转了多少弯,内核依然没变,想想真是神奇。

《秦崩》的笔记-第22页 - 战国时代的刘邦

政府法制,总有力不可及的地方;统治的真空,一定有隐形的力量来填补。这种填补统治真空的力量,就是民间的政治社会。民间的政治社会,是政府政治社会的对立统一体,二者既相互对立,又互相补充,也可以相互转化,一切取决于互相存在的条件之变化。用通俗的话来说,政府政治社会是庙堂,民间政治社会是江湖。

《秦崩》的笔记-第41页 - 进退两难的拂臣

历史以不同的形式重演,历史有仿佛的相似,类似的结构之下,不变的人性编织大同小异的史剧
这是《秦崩》第一章结尾处的一句话:视野顿然开阔 讲述的历史再不拘泥于战国 而是将他放在亘古的人性当中 品味分析一番得出结论
虽此观点不甚新颖 但有能写出如此大的历史观 仍叫人觉得荡气回肠

《秦崩》的笔记-第19页 - 沛县山川地理

统而言之,以泗水郡为中心的这一地区,古称淮泗地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淮平原一带。这一地区,古来常是战场,历史上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战,多次在这里进行,著名的有楚汉彭城之战、垓下之战,秦晋淝水之战。到了现代,决定国民党和共产党胜负的淮海之战,也发生在这个地区。

《秦崩》的笔记-第125页 - 大厦将倾的前夜

赵高说:“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们都心存疑问。诸公子尽是陛下的兄长,大臣们都是先帝的老臣,陛下即位,诸公子面从心诽;臣赵高居中任事,大臣们怏怏不服。臣赵高宦事主上,日夜战战栗栗,无时不担心腋下生变,如此情况下,陛下哪里有能够安宁可言?”
二世问道:“如何是好?”
赵高回答说:“首先请陛下翦除先帝旧臣而提拔新人,使贫穷者富裕,使卑贱者高贵,如此一来,亲近臣下莫不是受陛下恩德之人,蓄谋旧奸无不被堵塞清洗。骨肉之间,逼近为敌。愿陛下疏远宗室,根绝觊觎帝位者。陛下再严法重刑,有罪者诛连宗族,急迫兴狱事日日无所止息,使人人苦劳于忧死自救,无暇滋生为乱之谋。”
赵高的建议,一是越级提拔新人,制造感恩的新贵取代居功的老臣,即所谓后来者居上的人事方针;二是无情地制造反罪冤案,使人人自危,上上下下陷于标忠自救的恐惧中自顾不及,无暇滋生某乱的余念,即所谓连续不断地发动政治迫害运动。赵高不愧为权力斗争的高手,他的权极二术,不仅让二世连连称是,下令如是实行,而且千古流布,成为独裁者实施专职极权之通用故技。

《秦崩》的笔记-第4页 - 战国时代的刘邦

大凡人发了迹,周围都是利害,真心难见,性情的流露,往往显现在对往事的回忆和对应中。刘邦对于微时的旧事,是一一记了帐的。一顿饭的恩怨,他要报回来,当年难堪受的气,如今要还回去,倒是很有一点天真的性情

《秦崩》的笔记-第47页 - 秦帝国的民间暗流

政权交替,社会动荡的时候,正是鱼龙混杂、牛鬼蛇神出没的时机。那些旧日不为社会所称道认同的流氓无赖,正好得到新生出头的机会。毕竟是改朝换代了,旧账一笔勾销,兄弟们皆可借革命重新再来一回。亡楚属秦,对于出国的贵族官僚来说,是国破家亡的不幸和耻辱;对于市井小民的刘邦来说,只是换了一种生计。

《秦崩》的笔记-第41页 - 战国时代的刘邦

荀子以为,君主有错谋错事,即将危机国家社稷之时,能够救亡存危,解救国难者,唯有谏、争、辅、拂四臣。谏臣,就是劝谏之臣。谏臣以礼劝谏君主,用则留,不用则去。争臣,就是死争之臣。争臣以生死强谏君主,用则生,不用则死。辅臣,就是辅弼之臣。辅臣能够合谋同力,率领群臣强力匡正国君,国君虽然不安,却不能不接受,国家的祸患由此得以解除,最终得到君尊国安的结果。拂臣,就是拂弼之臣。拂臣抗拒君王的命令,窃取君王的权力,纠正君王的错误,安定国家于危难之时,解除君王于失政之辱,最终大利于国家社稷。
峰巅极致,也是危险的顶点。拂臣之行,已经抵达臣道的极限,虽然玩久了国家社稷的危难,却动摇了君王统治的根基,也断绝了继续为人臣的后路。信陵君身处战国,得门客之助,高游侠之行,他明智地选择了客居赵国的流亡生活,既是高风亮节,也是拂臣的善终。
我梳理历史,观览历代英雄,感拂臣行事艰难,结局险恶,非年轻气盛、血气刚烈而置生死于不顾之人不能行之。信陵君窃符救赵时的年龄,想来当在三十来岁。项羽杀宋义渡河救赵,只有二十五岁。两千年后,张学良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做了现代的拂臣。他当时的年龄,是三十五岁;他的命运,是终身囚禁。
我不禁感慨,历史以不同的形式重现,历史有仿佛的相似,类似的结构之下,不变的人性编织着大同小异的史剧。荀子称拂臣是国君之宝,是明君之所尊,未免是理想化的设想。历史上没有一位君王能够容忍拂臣,拂臣出现之日,就是君王危殆之时。

《秦崩》的笔记-第3页

《秦崩》笔记:1、刘邦的名字是建立汉后取的,因为刘季太俗,不好听。但刘季亲民啊。就像他爸叫“刘大伯”,他妈叫“刘大妈”。多亲民的名字。

《秦崩》的笔记-第4页

《秦崩》笔记:2、早知道刘邦出生是刘媪河边遇白蛇(就是龙),然后有孕生刘邦。一直以为这是统治者事后杜撰自己神受合法性的方法。看这本书开眼了,在河边白蛇的故事里还有是“野合”的可能。也算活久见了。

《秦崩》的笔记-第1页

多年以来,我一直有一种印象上的错觉,秦始皇嬴政和汉高祖刘邦,仿佛是隔世的两代人。……他们之间只有三岁的年龄差。

《秦崩》的笔记-第112页 - 大厦将倾的前夜

政治上的分合对立,有纲有线有怨。政见上的分歧是纲,人事上的站队是线,政见和人事之外,还有个人间的恩怨掺杂其间。

《秦崩》的笔记-第102页 - 大厦将倾的前夜

人处卑贱之位而不思变,正如圈养的禽兽,只能张嘴等食,不过徒有一张人脸,两腿可以直立行走而已。所以说,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贫穷是人生最大的悲哀。长久处于卑贱的地位、贫穷的境地,反而讥讽富贵、厌恶利禄,以自托于无为来自我安慰和解脱,不过是无能而已,绝非士人应有的情怀。李斯的崛起以及他对利禄的观点现在看来也极为激进但又非常励志。

《秦崩》的笔记-第7页

历史总是不断地被重新解释和应时修正。

《秦崩》的笔记-第81页 - 秦帝国的民间暗流

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以来,中国结束多国并争的列国时代,进入王朝交替的帝国时代。列国时代,政权交替的动力,多来自于外国,权力在统治阶层平行移动。帝国时代的政权交替,动力主要出于国内民间社会的武装暴力,权力在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间垂直移动,这就形成了两千年中华帝国政权交替的基本特点:王朝循环和农民战争。中国有句名言,叫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的是燎原的大火,起于点点的火星。能够覆灭统一帝国的农民战争,必定是能够与统一帝国的力量相抗衡的大规模的民众暴乱。这种大规模的民众暴乱的出现,绝非一时一地突然骤起,而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在这种大规模的民众暴乱的发展过程中,星星点点地散布在山间水泽的武装割据,往往成为一种初始阶段。
两千年来,聚众造反的武装割据,与王朝兴衰的历史逆向相随。王朝强大兴盛,割据造反灭亡;王朝解体衰落,割据造反蜂起。两千年来,聚众造反的武装割据何止万万千千,最后成就了帝业者不过一二三四,绝大部分,或者被政府消灭,或者被政府招安,或者自然消亡。历史有动力,历史无必然,所谓被选择的成功者,其有幸的成功,当是何等的偶然。

《秦崩》的笔记-第343页 - 项羽废怀王之约

我读《史记》鸿门宴之篇章,常常有不可思议之感。如此精彩奇绝的文字,究竟是历史还是文学?是司马迁神来之笔的虚构,还是太史公写实的千古绝笔?依稀记得,少年时初读鸿门宴,印象最深的是樊哙。他持剑拥盾入会场,嗔目怒视与项羽对峙,大桶喝酒,大块吃肉,高声怒斥项羽,特别是他在盾牌上切割生猪肩“啖而食之”的奇特场面,至今不可解。不过,在不可解得诸多懵懂中,始终有一清晰的直感:鸿门宴的真正英雄,不是项羽,不是刘邦,也不是张良、范增、项庄和项伯,而是樊哙。
樊哙是鸿门宴的当事人,鸿门宴酒驾是他一生中最光辉的事迹,是他拜爵封侯的主要功勋,也是樊家时代相传的口碑家训。樊他广是樊哙的孙子,他将鸿门宴的故事讲给司马迁听,司马迁据此写进《史记.项羽本纪》。


 秦崩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