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录

出版日期:2015-5-1
ISBN:9787301252382
作者:赵柏田
页数:420页

内容概要

赵柏田,当代作家,学者。1969年生于浙江余姚。著有长篇小说《赫德的情人》《买办的女儿》,短篇小说集《纸镜子:七个故事》《站在屋顶上吹风》,文集《历史碎影》《岩中花树》《帝国的迷津》《明朝四季》《时光无涯》《我们居住的年代》《远游书》《双重火焰》等十余种。现居浙江宁波。

书籍目录

南华录
目录
导读: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古物的精灵
时光收藏者项元汴的时代与生活
昙花一梦,遍地虚空
爱河难回头的屠长卿
终是水云心
汤显祖的情幻世界
墨•侠•寇
墨工罗龙文的海上传奇
与古为徒
“魔鬼”附体的画商吴其贞
感官世界
芳香年代的伪风雅史
南方庭院
祁彪佳和他的“寓”园
梦醒犹在一瞬间
万镜楼中的董若雨
雨打风吹絮满头
“制造”柳敬亭
九烟
黄周星的幻想花园
醉眼青山
古心如铁陈洪绶
不系之舟
巨商汪然明的西湖梦寻
一个时代的艺文志
周亮工的记事珠
跋:我的南方想象
参考征引书目

作者简介

《南华录》是一个关于已经消逝了的南方珍异世界的故事,也是明万历以后南方中国的一部艺文志。出没书中的有文徽明、汤显祖、董其昌、陈洪绶、张岱、李渔、黄宗羲、屠隆、沈明臣、祁彪佳、李日华、项元汴、周亮工、吴其贞等致力于私人空间营建的诗人、画家、曲家、鉴赏家,有来自民间草根的艺人和匠人计成、张南垣、苏昆生、罗龙文、柳敬亭、汪然明,也有商景兰、薛素素、钱宜、王荪、王微、杨云友、林天素、柳如是等命运各异的传奇女子。
这些玩赏家和隐士与同时代权力场中的角逐者们共同构成了传统中国的两翼。在他们的身上,更多地呈现了一种属于南方气韵的东西,这种水墨般的潮湿、缓慢、风雅与内里的坚韧,与地理、气候相关,更与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相关,即艺术对人生的滋养和救赎。
全书以时间为经,人物为纬,出入园林、戏曲、古物、书画、香料、梦境、茶、酒……通过一个个人物、器物和词条,上下勾连,全面铺陈,呈现一部明代江南的物质文化史和精神文化史。
本书所写虽是古典时代的人和事,却是为了丰富和安定我们的内心。书中人物在他们的时代,多是一些无用的人,他们所做也大抵是一些无用的事。谢默斯•希尼说,诗歌的功效等于零,从来没有一首诗能够阻止一辆坦克,但在另一个意义上,它却是无限的。如果说这些古人们在器物、戏曲、园林、居室中“凝视自身,让黑暗发出回声”,对《南华录》的阅读,也是现代人内心的一次自我凝视。


 南华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5条)

  •     录鬼簿,烬余录文\本刊特约撰稿 陈均  早年读张岱,印象最深的便是他在《自为墓志铭》里所写的奢华生活: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  一位朋友读到此处,便下一断语,大意是士人骄奢如此,难怪明朝会灭亡云云。  且慢,还记得曾在一次讲座中介绍某位杂学博览的教授,ppt上正好写着张岱的这段话,我便模仿张岱的句式说:极爱晚明,好茶,好昆曲,好瓷器,好美食,好古琴……然后呢?满堂大笑之余,心头却有些落寞,因为,还是觉得这些爱好,根本不能和晚明的张岱相提并论。更何况张岱是件件精通、样样精彩呢。  □它写晚明文人的放诞,流光溢彩尽风流  赵柏田的《南华录》其实是《录鬼簿》,细说的都是晚明文化中的大名鼎鼎者:项元汴、屠隆、汤显祖、罗文龙、吴其贞、祁彪佳、董说、柳敬亭、黄周星、陈洪绶、汪然明、周亮工、张岱、李渔、李日华、计成……出没于书中的大小人物就更多了。虽然近代以来,张岱的小品文被发掘,人人都爱读,几乎成了晚明文人和晚明文化的代表,但是置身于这些人物之间,竟也不是那么显眼。因为这些名字,单个拿出来,都是流光溢彩。个个都能和张岱相比,要不就是张岱小品文中的一等一的人物。合起来,那当然是群星闪耀,一起成为晚明这个“繁华世界”的浮世绘影。  这些晚明文人,也大多是风流放诞的人物,奇闻逸事甚多,直追魏晋风度,可说是《世说新语》中人,明清的笔记小说也记载了很多好玩的故事,虽然多是效仿“世说”体,但可惜并无一部与之相当的奇书。诸多怪事,以下随意列出几则吧。  项元汴:早年用沉香做了一张床,兴冲冲送给一位中意的青楼女子。结果因重逢时该女对自己冷淡,将沉香床焚烧。项元汴的天籁阁是全国闻名的藏书楼,里面的藏书及各种精品不计其数。  屠隆:当小县令时,宴请《浣纱记》作者梁伯龙,场上正演《浣纱记》,听到曲子里有“水词”,辄灌作者一口污水。屠隆后来得梅毒而死,因汤显祖写诗提及,结果后世也有人考证汤显祖也得过梅毒,成为悬案。  汤显祖:《临川四梦》的作者,其中以《牡丹亭》最为人所知,四百年来,中国的言情文学,除《红楼梦》外,就以《牡丹亭》最为特出。据说写至小春香怀念杜丽娘时所唱“赏春香还是旧罗裙”时,家人不见汤氏之身影,一找,却见汤氏在院中柴堆上哭泣。汤氏任遂昌县令时,挂印而别。  祁彪佳:李自成和清兵攻取北京时,还在家苦苦营造他的寓园。后因清朝征召,自沉而死。  董说:《西游补》的作者。虽是《西游记》的续作,却另筑了一个文人的“异想世界”,他的屋子里摆满了镜子,号称“万镜楼”,所以也给小说里闯入青青世界的孙行者安排了一个“万镜楼”的场景。  黄周星:据说是《西游证道书》的修订者之一,也是现在所通行的《西游记》的最后定本的改编者之一,或许是唯一能确定的作者或编订者(以前所说作者,丘处机是黄周星等人伪托,吴承恩的《西游记》其实是游记)。他曾构思“将就园”,据说其方案被天庭采纳。他最后也是自沉或绝食而死,不知是为了求仙还是因为殉明,或者两者皆有之。  ……  □它是晚明文人的“心史”,繁华落尽满悲惶  《南华录》的副题是“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想必也是有成为晚明文人的《世说新语》版的当代书写者的志向。  在一处访谈中,作者赵柏田曾经这样描述魏晋名士与晚明文人的差异:  而魏晋人的狂,赵柏田理解为一种放诞和任性,“大雪天坐一夜的船去看朋友,兴尽而返,也不管是不是见着了朋友,驾着个车到处去走,没路了大哭着回来。魏晋人还是挺‘萌’的。但看了明人的‘狂’你就笑不出来了。徐渭拿锥子刺脑袋,自碎睾丸;李贽拿刀片切喉咙,拿身体自残,都是极端暴力,说是离经叛道,要挣脱名教藩篱,实际上是心性的畸变。  这段话说起来有道理,但还算不得精准。魏晋与晚明确实有气质上的差异,这是时代使然,但并非是可以截然区分,譬如张岱就有雪天游西湖,在湖心亭忽遇数人,痛饮酒之快事,比拟魏晋名士,其狂其逸也不相上下。而黄周星有诗云:“高山流水诗千轴,明月清风酒一船。借问阿谁堪作伴,美人才子与神仙。”  赵柏田在重述这些晚明文人的往事之时,虽然津津乐道的是物质文化,是生活史,但其意却是“心史”。也即,晚明的文人、士大夫为何如此生活?为何会有如此的“心性的畸变”?这些奇闻逸事,这些怪癖大全,它们来自何方?  在《南华录》中所书写的,虽然大多是文人阶层,并非“三教九流”,但文人阶层本身就复杂,有官员,有商人,有隐者,有收藏家、鉴赏家……而且,“拔出萝卜带出泥”,围绕着文人阶层的匠人、艺人、伶人、青楼女子等就不计其数了,亦因此显露了晚明文化与晚明社会的复杂又波澜起伏的图景。譬如,在写墨工罗龙文时,作者开首对墨之历史及制作进行小小评说一番后,却迅速转入晚明倭寇与抗倭的惊心动魄的历史,墨工罗龙文在诱降海贼徐海时只是一个小角色,然而在作者的叙述中,亦只是一个引子。作者更关心的显然是倭寇与通商的明代政治经济史,也更愿意去解读社会现象背后的成因。同样,在写汤显祖的一文中,作者对汤氏的经历及诗文并不详述,而感兴趣于《牡丹亭》的阅读史,及其文本的传奇。而这些书写,或许并不能仅仅归结于偶然,如作者所掌握的材料,或作者对这些文本及现象的话题的熟悉,也并不能归结于作者的叙事(小说笔法,散文风格),而似更应从作者的心结或心志来理解,也就是作者在纷繁炫目的事件中所要探寻的,是知识分子(文人)在大时代中的命运,是人之命运。从这一点上来说,无论作者是先锋小说家,亦或是书写晚明的散文作家,其身份和志向都是统一的。  《南华录》里,着实是叙述了晚明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一代是如项元汴、汤显祖、屠隆等,在帝国的体制中处于边缘的文人、商人、艺人,其志向不能实现,因而沉浸在戏曲、收藏及艺术里,了却一生。另一代则更为悲惨,明清易代之悲,遗民之恨,更给他们增添了生活的动荡与抉择的困难,使其生活更具戏剧性与悲剧性。如张岱、祁彪佳等。因此,在张岱的《自为墓志铭》中,当张氏道尽了种种繁华之后,笔调转为悲凉之极:  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繁华世界,是非成败,顿时转空。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和晚明的政治与社会密不可分。也即,晚明文人的种种狂狷,晚明生活的种种繁华,皆在于晚明的政治。作者曾写王阳明传记,曾写晚明的政治制度,此时再写晚明的文人与物质文化,或许更能理解与探寻生活背后的秘密所在。  作者解释《南华录》是“南方的精华”,而并非庄子的经典著述(庄子被后世封为南华真人,其书也被命名为《南华真经》)。但是,我以为,其主旨却是和庄子的“外道内儒”思想相通。也即《南华录》中的人物,大多是无所用,而“游于艺”,在丰富和痛苦的物质文化中寻求自身的自由与解脱。  因此,《南华录》又是《烬余录》,不仅仅是作者在宣叙繁华之时,又极写繁华落尽的悲惶,将让人欢喜的一切撕给人看;更在于,作为一位作家,一位帕乌斯托夫斯基式的“炼金术士”,在历史的尘土中拾得一朵金玫瑰,嚼饭哺人,尽管有些不足,但亦是很大的功德了。 海南日报 2015年09月14日
  •     前几天在豆瓣上看到友人马克了一本叫南华录的书,看了一眼简介:《南华录》是一个关于已经消逝了的南方珍异世界的故事,也是明万历以后南方中国的一部艺文志……又看到后面提到的汤显祖、董其昌、陈洪绶、张岱、李渔等人,惊喜非常,不久就入手了这书,精装,400多页,价格不菲。书名南华录的意思,作者赵柏田先生这么解释:南华在这里不是地名(南华县、南华寺),不是人名(南华真人),不是书名(南华经),而是取字面上的意思:“南方的精华”。作品描绘的是已经消逝了的南方的故事:梦境,戏剧,园林;文士,才女,奇人……对,戏剧,园林,文人,才女,奇人,作者所提取的描述对象正中我怀,这些也正是让我对晚明社会感兴趣并一往情深的原因。从小爱看古装剧,最早以为那里面的都是真实的古人,真实的事情。侠客的长剑,美人的歌舞,如画的河山,幽深的庭院,还有缠绵的爱情,快意的恩仇。影视剧里的呈现给了我对古代世界最早的印象,唯美,虚幻,少生活意味。后来上学学历史,文科生自然要熟悉古代史,教科书里关于唐宋元明清的描述非常概括,说的也多是政治军事和一部分文化,关于明代,我现在能回忆起来的,只有郑和下西洋以及在农业上引进了玉米和土豆。而关于明代的影视里,我们能看到的也多是朱元璋一家的争权,或者东厂西厂太监这样的剧情。明代,对于五六年前的我来说,非常模糊,甚至不知道当时的人穿什么,玩什么,有什么名人,没有唐诗宋词这样的文学亮点,明代的文学似乎非常平庸?大学时,我开始看戏,在戏文里找所谓的古人气质。在渐渐了解戏曲的过程中,我发现,明代正是一个戏曲繁荣,并且佳作迭出的时代,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不必多说,而一些地方剧种里所演的故事人物,也大多取材于明代话本,如三言二拍这样的小说。被称为百戏之母的昆曲也发端于明,填词,看戏成为文人与百姓所热衷的一项事情。如此这般,明代这样一个疏离的时代渐渐向我靠近,其中晚明,江南,文人,歌妓,园林,戏曲这些词汇渐渐成为带有着重符的字眼,频频出现,随着阅读的深入,关于当时人们的生活笔记,诗词,书信,文本,现在遗存的园林,画作,文物都渐次进入我的视野,凭着大量的资料,我开始能感觉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当时流行的风尚,如出格的衣服(僭越等级,配色鲜艳),发型(时常变换,追逐流行),当时街上卖的什么,如小吃,古董文玩,蔬菜瓜果,当时人们在节日里干什么,如元宵观灯,走百病,清明扫墓踏青,中秋赏月唱曲等等,这些都是有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细节,从这些记录里,我能感觉到明人对节气的敏感,对生活的热情,对流行事物的热衷,对享乐和文艺的追求。真实,有趣,不矫饰,和今天的我们相似,明人也爱看畅销的小说,讲市井八卦,听新出的戏曲,买作假的商品,也爱出门旅游,买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带回家,更爱结交各类朋友,搞社团活动。不管三教九流,尼姑和尚也不例外。一个与我们今日社会如此相似的时代,却有许多我们早就没有了的东西。汤显祖的牡丹亭尽管最初不合昆曲曲律格调,却在400多年后成为昆剧的经典代表作品。张岱一生仕途坎坷,经历亡国之痛,靠写回忆录来自娱,一篇湖心亭看雪却成为不朽名篇。祁彪佳与夫人商景兰琴瑟和谐,被誉为金童玉女。时常一同游园,赏花,看戏,品读诗文,却在明亡后不愿意做清朝的官而毅然选择自尽,与家人诀别。  ……有明一代,尤其是晚明时期,阳明心学所带来的个性解放,情欲追求,享乐思想开始蔓延,并成为一种风气。人们开始注重感官的愉悦,生活品质的优良,园林,戏曲,古玩,花鸟,饮食,茶水种种等趋向精巧美妙。更有文人专门写了这方面的书籍,事无巨细的记录下雅俗品味,器物特性,园林技艺,唱曲规则,饮食做法,后人看时,并不太懂,但不得不敬佩当时人们思虑之深,顾全之周,考量之多,技艺之精,品味之高。这些,在现今这样附庸风雅的时代里都是弥足珍贵的。然而这样一个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时代终究还是以惨烈的结局谢幕了。民间生活的繁盛热闹终究不能够长久,官方的无能腐朽,政局的动荡不安让这些景象成为了末世狂欢。而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许多人,面对倾覆的明朝,要么殉国,要么避世,以遗民自居,固执的坚守旧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南华录中,也提到了桃花扇,这本写成于1699年的剧本,书中所写的人事正是晚明时期的真人实事,秦淮八艳,复社四公子,阮大铖,左良玉,史可法,甚至柳敬亭,苏昆生这样的配角都是真实存在的,此戏上演,来看的多是前朝遗民故人,孔尚任在其《桃花扇·本末》中曾说:“然笙歌靡丽之中,或有掩袂独坐者,则故臣遗民,灯炧酒烂,唏嘘而散。”如果不是对过去怀恋和不舍,又怎么会为戏文动容感伤。而怀恋和不舍的原因大概就在于,那个时代生活的美好安逸,物质的丰沛充足,精神的奔放自主,到如今,全是风流云散了。私以为,赵柏田先生必定也有晚明情结,身为余姚人,他一定明白明代绍兴余姚亦是江南文化圈里繁华富庶的地方,这里出了许多名人与名事,如今关于他们的传说,遗迹,文物资料也都散落期间,等待有缘的后人去翻看。南华录翻到尽头,重新读了一些早已认识的老朋友,如张岱,祁彪佳,李渔等人,并且读到了一些以前不曾看到的信息,还认识了一些新面孔如项元汴,黄周星,董若雨等人,悟到在那个时代的舞台上,活跃着形形色色的人,各占一方天地,也许在后世湮没无闻,但的确活的精彩畅快,平生尽欢。我想,晚明的江南社会之所以如此精彩,便是因为当时的人足够随性足够自我,而这一方地域特有的气候,资源,经济,风气给了他们最好的支持和滋养吧。现在,四百多年后的我们看这段历史,不必带着固有的眼光去对待,觉得古人都是保守封闭,墨守成规的,甚至把明朝灭亡归罪于他们的纵情狂欢。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默默去旁观,去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喜怒哀乐。当我们在剧院看着牡丹亭这出昆剧时,能想起当年汤显祖写作时的处境,为人物所伤感的画面。当我们游览苏州园林时,能怀念当时造园的工匠,当时园林主人的事迹,以及园中曾发生过的往事。当我们泛舟西湖时,面对湖光山色,能想起当年的不系园中的名流和曾经湖心亭看雪的张宗子。当我们感慨祁彪佳殉国的悲壮时,也要敬佩商景兰的坚守,她抚育和教导子女,使得家门不坠,文脉延续。……很高兴能读到这样一本书,契合,走心,写出了我所钟爱的时代气息,关于晚明的故事,人物还有太多,值得挖掘的情怀和书写的精神也不止于此。期待看到赵先生更多的作品。
  •     方向明 /文 得赵柏田新著《南华录》,读之深以为快。真想躲进山水间,捧读这本还带着墨香的大书,与几百年前的文人、奇士、才子、佳人神侃,与那些已成为精灵的器物、字画神会。   这本书你一定会喜欢的。微信里收到此话,一时觉得,怎么如此自信?但柏田没说错。其实也是对我的信任,喜欢什么样的书,即可看出读书人的品位。   写古人,最怕掉入古书堆,引用大段古文,让读者陡生畏惧心。柏田兄做过大量读古的功课,否则写不出这部大书。但柏田可贵处在于将古书“化”了,化作了自己肚里的货色,化作了好读的白话,却又不失古意(或称气息)。晚明那个年代的经济、风尚、趣味,那些承载着古代文化信息的器物、字画、珍玩、园林小品,由着他的笔,摆在了读者的面前,在惊叹作者浩繁的阅读量的同时,更服膺了作者“化”的功夫———化古为今而不失古意的本事。怪不得这些文字,这13篇长文在《长江文艺》连载的时候受到那么多的好评。可以想见,这些文章的第一读者,天天要读各种各样文字、有时读得要吐的编辑楚风女士,一拿到柏田的稿子,感叹“从如此的审美疲劳中跳出如许的文字”的时候,是何等欢喜的心情!  《南华录》写了多少晚明人物,又带出多少更古的人物,我没有统计,我只好说难以胜数。柏田的本事还在于,他写出了这些古人的性情。那么一群人,他们退隐到了权力世界的后面,在另一个更为世俗、更为私密的方向上打开了一个生命的空间。他们的心是柔软的,时间也慢了下来,这是一些有趣的人物。《古物的精灵》,写的是大鉴藏家项元汴,开篇《沉香街》写项与一个妓女的故事,轻轻一点就将一个400多年前的人物写活了。他是上了当朝“富豪榜”的人物却又至情至性,颇有传奇色彩,让人过目难忘。项元汴精于鉴赏,书法和绘画也不俗,于作诗却一窍不通,被时人诟病却不自知。每每有人造访他的“天籁阁”观法帖名画,他总要先让人欣赏他蹩脚的诗,来客为看珍藏只好拿好话哄他。凡此种种,读来令人莞尔。柏田出过长篇小说和多部短篇小说集,写人物正得益于他的“小说笔法”。  我还在想,写鉴藏家、曲家、文人,写器物、字画、珍玩,作者是怀着一种情怀的,一种历史的大情怀。正是有了这种情怀,他的文字里时时会蹦出一些让人过目不忘的话。譬如,“物比人更长久”的感慨,他说,“因为时间已经让他们成为精灵。”又如,“保管员”之说。他说,“每一位古物的拥有者其实都只是时间或长或短的仓库保管员。”但是,这些保管员与这些古物一起有过的惊心动魄的生命经历,也是艺术对人的救赎,他们有幸与这些“长物”一起鲜活了下来。“长物”这个词我喜欢,字典里说“长物”乃“多余之物”“无用之物”,然古人还有一句话,“无用即大用”,诚哉斯言!对于那位喜欢写一些“殊未自解”的诗的大藏家项元汴,柏田脱口而出妙论:诗歌,这轻盈而带翅膀的神圣之物,它实际上是一种美学的体验,如果你不能像感觉水果的气味、感觉一个女人、感觉爱情一样感觉到它,你为什么一定要去写它呢?   柏田自述书名《南华录》只是取字面上的意思———“南方的精华”,因为书中这些生活在16至18世纪的画家、曲家、鉴赏家、草根艺人匠人和奇女子,他们大抵居于南方,他们一生的华彩大都在南方展开,如此而已。但我还是常常将这部书与庄子、《南华真经》联想起来,因为,在根子上,《南华录》所追求的精神与庄子的艺术理想自由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是相通的。人生应当滋养在艺术里,如同石头养在清水里。这是柏田在跋语里的一句话。他说得真好。   柏田的笔经常不自觉地触碰到当下,也许他并非有意为之,而在我读来却有触类旁通的感觉。比如写到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排“富人榜”,我们时下不是也经常看到各个版本的“富人榜”吗?这部晚明士人生活史还不经意地指向了“当代”。  我有时真羡慕那些能有机会与古物会通的人,比如柏田兄。我的另一位朋友做着报纸的“藏家”栏目,他写的藏家访谈是我必读的。我期待他何时给我们贡献一部写当代藏家生活史的小说来。  任何时代的生活,都不能没有艺术和人文之光的烛照。  2016年01月15日宁波日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看了许久,记住了项元汴,够了
  •     三星半,半科普半娱乐,对明朝文艺圈有了更多的了解。有些内容更像人物八卦志因此趣味性较强,不枯燥,但也不学术
  •     虽然是非常文学化的描述,也有很多敷衍的情感,但是鉴于考据看上去还是比较真实,文字也美,所以三星半。
  •     题材有趣
  •     无数错字……包装很精美,然而内容其实一般,更像是古文的翻译书,作者见解一般,随便看看吧
  •     买的第一版,最近有时间才看完。书的内容由一个个人物的故事串联起来,感觉不太紧凑,且内容有部分是将所引资料白话而来。错字较多,编辑不太负责任………讲真,有点儿失望,配不上价格
  •     一个个晚明南方文人墨客的故事娓娓道来。酥爽。作者领着我们去探访苏杭一代的文人骚客,从风流的走向落寞的生活。
  •     宋亡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
  •     由一个个小故事一个个任务串成了一个鲜活的晚明。排版不太好,图片太小很多看不清
  •     别字多。行文神散,不够精炼。
  •     不是很容易读的一本书,但是却放不下,读完觉得浑身焕然一新,一扇新的大门已向我打开
  •     内容浅薄,丝毫没有作者在驾驭文字的感觉,味同嚼蜡,故事都讲不好,有些刻意的卖弄甚至让人看的尴尬。
  •     好几次想击掌叫好,又好几次打住。这书尽管有抄袭,但在叙事上是成功的,从容优雅,绚丽多姿,仿佛跟作者游了一回“晚明桃花源”。但遗漏的东西也太多,比如张岱、余怀、黄宗羲、晚明四公子等要角都没有写。有些写了也不够立体全面,比如,被朋友形容“秋月澹面,春风扇人”的周亮工其实还是“墨王”,关于墨的韵事应该挖掘写写。写浮华、写对物的耽溺也没关系,但要体味其中苦涩,更要对天崩地解时代的因果进行深思。在历史梳理和思辨上,赵柏田还需再努力些。(比如说孟森驳斥“近人高阳”观点,就是胡搞)。书的装帧很美,可入梦,“生命在成长,梦也在成长,如果借用诗歌来比喻,那么他少年时代的梦是李贺的梦,连鬼神听了都要惊奇。后来的梦,一会儿是李白的风格,一会儿是杜甫的风格到了他这年纪,那些梦就是王维的田园诗的风格了。”
  •     3+。在连篇错字中,试图重温江南奢华清雅的故梦。然,副标题“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的存在,使得这些个文笔略显庸常,考据引述亦不十分严谨的篇章充满着跑了题而神韵不足的感受。对晚明从未有过超出其他时代的情结,原寄望借这册大书重新勾勒出一番绮丽,作为一本年度力推书籍,多少还是令人失望了。
  •     价格贵得离谱,文章又无洞见,非史非文,不伦不类。感觉是对明清笔记的拙劣翻译,还不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自己的东西。
  •     读这本书时有一种既视感,书中所描述之人和事仿佛跃然眼前,历历在目……
  •     挺好看的,只是别当正经文献来用了,消夏冶情还是可以的。据说还有抄袭行为?感觉也没啥好抄的其实…
  •     书整体还算有意思 讲述手法也很吸引人 不生硬 然而对于有职业病的我来说 错别字不能忍受
  •     虽然存在不少令人觉得每种不足之处,但还是比较有趣味性,是值得推荐的晚明生活史入门书。
  •     n63不如看原典
  •     五星好书,作者功力很深,用淡雅的文字和扎实的资料给我们展现了晚明知识分子群体的风雅和挣扎。天籁阁、不系园、寓园,汤显祖、屠长卿、李渔、张岱、祁彪佳、汪然明、王修薇,政治的黑暗掩盖不了文华的光芒,令人神往。
  •     不是紀錄的王侯將相,而是一些有才有境的人,他們與名畫,古物,藝術之間的情。
  •     7.4 2.5-2.17
  •     人以群分,文人相类。其中或洒脱飘然,或醉心执迷,或返璞归真,一般用心。最可怕可叹的,是连命途都有相似的地方。
  •     不喜欢。
  •     原来语言苍白和故作高深不是本书最大的问题,而是作家竟然连“不以为然”和“不以为意”都不能分辨清楚。
  •     2015年8月第4次印刷,错别字一个没少。这好歹也是纪实类的考据书,干嘛老有的没的揣测前人的心情活动,真是够。价格也是高得吓人。
  •     错误颇多,但好在有评论已做出统计,所以可以一一对照修改,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     锦绣繁华中的悲凉
  •     作者绮丽的文字与“南华录”相当。
  •     编辑的导读可以称得上“谄媚”了。文章有点矫情,叙述顺序没有调整好,前后有重复
  •     此书配图不佳,抄译古书而成。文字校对确有不足,但作者并非全无是处。如P22所引的《万历野获编》,原书误为吴中吴文恪(吴道南),而实际应为王文恪(王鏊);而“吾郡项太学锡山安太学”当属中华书局标点之误
  •     如梦似幻的年代,却又沉得不真实。一曲苍茫,明月大江。董若雨,黄九烟。将就园、寓园、不系园,梦觉皆寓,大地山河、过眼云烟亦寓也。
  •     知识挺多,但比较凌乱
  •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张岱《陶庵梦忆·序》
  •     子曰:这个世界没有不好的作秀,只有作得不好的秀。晚明文人,就是一伙子作秀到极致的人。
  •     很多人批评质量不高,我觉得挺好呀
  •     清亮又灿烂
  •     出发点构思都很好,选材好只是作者写的无趣
  •     百无一用是书生。少年时特别向往这种中国式文人名士风云际会的派头,现在不知是自己太过于庸俗还是怎的,对此种往死里作的出世之举不值一哂
  •     作者读的笔记不少啊。
  •     真的很一般,很一般。作者想通过一个点带出一个面,一个时代。这种壮志是好的,奈何笔力不够,反而显得东拉西扯,结构嘈杂。
  •     讲故事,讲历史,讲文化,赵老师有才,写的这么好。打算读一下《让良知自由》。
  •     读了让人不想干活。
  •     很用心做的一本书。不太喜欢文学再创作的方式。作为艺术史,还是可以一看的。
  •     长处与短处都太明显了。作者胸中自有畛域 ,人物与器物星罗棋布,事件脉络又草灰蛇线,彼此勾连,这是气象。但有气象没有韵度,语言上面破了相。传统的习语固然好用,信手拈来即可,动辄“马蹄得得”、“执住此人手腕,连呼壮士”——一股子连贾母都忍受不了的话本小曲的油滑味道,多少清奇往事被鄙俗且偷懒的语言敷衍成了三流的野史——因为“文学化”的雕琢,反而露骨了。讲南方庭院、书画收藏交易、《西游补》的董若雨几章最好,商景兰的故事令人莞尔。
  •     [057]八卦读物√行文翻译腔算啥,“最持久的鸡巴”可堪有冯唐之风
  •     当明代文化随笔看就没那么多争议了
  •     书其实还挺不错,但考虑到价格,那就没那么不错了。而且整本书的写法太过于举重若轻,或者说刻意的避免宏大叙事,以致于堕入到了一种暧昧与虚无中。
  •     选题原本很好 但是赵柏田不会对材料进行裁剪 一个个传奇人物波澜壮阔的人生 被他用琐碎得片段像流水账一样堆砌起来 简直如同他的私人书札 这样炮制出来的文章 实在看不下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