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見龍卸甲.

出版社:香港三聯
出版日期:20050205
ISBN:9789620424557
作者:李仁港

作者简介

自序 
中國俗語罵人最惡毒的一句,莫如:「你不得好死!」在浩瀚的《三國演義》世界裡,有好死的竟沒有幾人。試看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三兄弟,劉備最後落得飲恨白帝城;關公敗走麥城;張飛死於非命。又如奸雄曹操死前竟淚流滿面。周瑜吐血而亡之前,還用最後一口氣慘叫:「既生瑜,何生亮!」就連書中最高智慧者諸葛亮,最後竟在五丈原仰天長嘆而終。
雖則「天地不仁」,「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若用慈悲心看之,我頗同情書中人物,征戰一生,最後仍要帶著不得好死的情緒去另一個我們不知道的世界。要知書中大部份都是能征慣戰之將,視死如歸之士。在那年代「男兒當死在戰場,用馬革裹屍還」的觀念絕對根深蒂固。我想導致「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絕不是死亡前之恐懼或痛苦。「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走到人生終極的一個時刻裡,所有色蘊世界中的執著都不再重要,良知(或被遮掩已久的良知)再次被發現。我猜想臨死前最恐怖的事,莫如良知告訴英雄們,他們大半生走的原來是迷失了方向的錯路。孫子曰:「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個人認為善之善者,不是戰勝別人,而是「戰勝自己」 ──在人生終極的一刻能無憾地面對自己。
在演義中少數能得好死的是中國歷史中少有的長勝將軍常山趙子龍,也就是《見龍卸甲》的主要人物。 趙子龍武藝超群,忠於劉備更忠於大義。《見龍卸甲》選的是他年已七十仍堅持掛先鋒印伐魏,結果中伏的一段慘戰(見原著第九十二回)。演義中評價趙因不服老,硬要出征,故遭此難。黃帝陰符曰:「心生於物,死於物。」雖則在這個大混世中,世人極易迷失,想趙只是趁剩餘的生命,以出戰為名,趕赴戰場這個自己最熟悉的環境,借機反思一個越戰越迷失的問題:「為何而戰?」為功名?為劉備?為正義?
《見龍卸甲》敘述趙在鳳鳴山上一邊帶領趙家軍拚死抵抗魏之圍攻,一邊和跟隨已久、同是來自常山的一個小人物隨從的對話。一個是成名之將軍,正要出世,修成正果;一個是世俗小人,努力入世,圖個功名富貴。二人在「為何而戰」一命題對辯,一陰一陽,相生相剋,夾雜在趙子龍和魏將連番廝殺的血戰中。 書名《見龍卸甲》,龍當然是趙子龍;卸甲者,最終能卸下俗世之包袱,無憾地面對自己最後的一刻。 還記得構思《見龍卸甲》已是十多年前之事,急急流年,滔滔逝水,不禁想起陶淵明一首詩:「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憂,應盡便需盡,無復獨多慮。」以作自勉。驀然回首,想起兒時天主教老校長的一句「當時只道是尋常」的英文經文,恰恰和陶詩吻合,半生尋尋覓覓,原來心田早種,本來不失,何用追尋,記此以終此序。For what we're going to receive, may lord make us truly thankful。
此書獻給先父鳳陽李國軍。
選載
楔子
如羅貫中是現代人,如他要把《三國演義》拍成電影,他會如何處理?
接觸《三國》,是兒時由先父講的《三國》故事開始。及問先父《三國》為何是中國四大名著之首。曰:「文學、歷史、兵法三者俱精,故也。」因先父之啟蒙,多年來對《三國》一書愛不釋卷。子曰:「四十而不惑」,看到中年,開始對《三國》之觀感有了變化。
《莊子‧養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觀其所由,尋其所歸。《三國》一書,文雖浩瀚,其幾乎可一言以蔽之,曰:生生不息的道也(不斷重複的歷史也)。
我不是在故弄玄虛,更討厭別人把簡單之事說得玄之又玄。
何謂道,一陰一陽之謂道。萬化因此而生,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缺一不可。看演義第一句:「話說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合」二字即道。漢字久合而分,又由三國合而為晉,歷史再一次重複了。國父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倡,逆之則亡。」無論你願意或不願意,都得接受。這正是羅貫中在全書要講的大道。為了要讓看官易於入道,才把妙筆一揮,把一段三國史實刻劃成精彩絕倫的小說情節,但得注意,小說情節是末,道才是本。但小說實在太精彩,太具感染力,又難怪大部份小說迷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即舉一例,小說其中一段膾炙人口之赤壁之戰,當中載有一班英雄戰勝曹操之事蹟,如周公瑾之雄姿英發,孔明之足智多謀,關公之義釋曹操,劉備之扶漢心切,凡此種種皆為人津津樂道,但情節再精彩,都只是道之起點而已。孟子曰:「從仁義行,非仁義行」。羅貫中用筆墨形容其始,必用同一筆墨形容其終。如周公瑾之吐血而亡,孔明之出師未捷身先死,關公之敗走麥城,劉備之飲恨白帝城。
還記得《紅樓夢》裡之好了歌?「要好需是了,不了便不好」。偌大一場赤壁之戰,原來在書中只是大道之緣起,若只執著其精彩之情節而忽略其內裡隱喻,在道來說都只是片段,著象,本末倒置,離作者原意實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知白守黑,祟本以息末,既知其子,復守其母。雖知大義所在,卻又如何能將原著媒體改成電影媒體,而又不失其道?我之愚見,禪宗之「見性成佛」實為方便法門:遠離情節之迷津,抱定情節為道服務之決心,一法不立,無法不容。但凡在演義中可用之反映出作者所論之道即成正果。鄭板橋笑看人間:「世人真夠俗,畫畫畫四幅,不是梅蘭菊竹,便是漁樵耕讀。」拍《紅樓夢》未必一定要拍黛玉葬花,拍《三國》又何需只執著赤壁大戰而失原作者之雅意?
《見龍卸甲》這小說是我欲將《三國》改編成電影的一個嘗試,在創作過程中,我是謹守武當張三丰心法:「隨卻已身不是道,執著己身事更糟。」知法,更望不拘泥於法,所以《見龍卸甲》中之趙子龍不會像超人般飛上天,把山一掌打開,不會大搞男女關係,更不會一味標榜:「跟足原著,一字不改。」
吾本電影人,拍電影總望拍那樣似那樣,要知,似者,非也,似佛者,實非佛也。當讀者看到《見龍卸甲》之似道而非道時,實不足為奇,更望不吝指正為盼。
李仁港


 三國之見龍卸甲.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