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皮膚,白面具

出版社:心靈工坊文化
出版日期:2005-4-1
ISBN:9789867574398
作者:法蘭茲•法農

内容概要

法蘭茲.法農
誕生於加勒比海的法屬殖民地西印度群島的馬提尼克島。二次世界大戰,法國面臨納粹的侵略和壓迫,法農在北非參加了自由法國反抗軍。戰後他到法國里昂大學攻讀精神醫學。在里昂,法農感受到白人的優越態度及對黑人的歧視,讓他開始思索殖民主義的本質。1952年出版《黑皮膚,白面具》,開啟了去殖民的反思路線,1961年,另一鉅作《受詛咒的大地》出版,對國族主義提出強烈批判。1961年,法農病逝美國,遺骸被接回阿爾及利亞,以戰士的禮儀葬於軍人公墓。法農是後殖民主義批評的先驅,在短短三十六年的生命留下四本完整的著作:《黑皮膚,白面具》、《阿爾及利亞革命五年》(L'an Ⅴ de la revolution algerienne)、《受詛咒的大地》(Les Damnes de la Terre。中文書名暫定),以及過世後出版問世的論文集《邁向非洲革命》(Pour la revolution africaine)。

作者简介

等待了半個世紀,這本曾經震動了黑人世界和歐美知識份子的經典名著《黑皮膚,白面具》,中譯本終於問世了。
後殖民論述的不朽經典,黑人世界對帝國主義發出的反抗之聲!《黑皮膚,白面具》是一本劃時代意義的著作,它推翻了殖民時代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白-黑」、「優-劣」刻板觀點,為宰制關係做了深層的文化與價值觀照。本書讓黑人和白人全都重新洗了一次眼睛,也替「後殖民論述」發出了第一個聲音,在近代思想史上有著無與倫比的重要性。--
南方朔/文化評論人《黑皮膚,白面具》抗拒簡化的閱讀方式,周旋在身體與慾望以及權力與規訓的縫隙間,生產當代之「差異」論述。書中既控訴殖民帝國主義的不公不義,也提出精神醫學的反思,從精神分析下手,走出精神分析之外,供給當代種族與社會運動的養分,又與文化研究、女性主義與同志理論的交疊。法農以殖民暴力逆向反擊,清楚刻劃出了殖民主義自我毀滅的必然軌跡。--
黃心雅/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副教授《黑皮膚,白面具》是至今為止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黑人生活世界提出最深刻分析和最有力批評的著作,更是黑人自覺與革命實踐的傳世經典。法農不僅開創了「政治精神醫學」的批判性理論,將個人的痛苦與主宰的社會秩序聯繫起來,將殖民主義與精神病理的關聯性作了最深刻的描述,還以直接的醫療實驗進行臨床改革行動。法農的理論與實踐使他成為一個先鋒、激進的政治運動家和精神醫學家,並為「去殖民化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of decolonization)奠定了基礎。--
宋國誠/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推薦者:呂旭亞、宋國誠、吳錫德、南方朔、黃心雅、廖咸浩、陳芳明、鍾喬
談到後殖民論述,絕對不能不提到法農(Frantz Fanon)。法農出生於法屬西印度群島,中學時代移居法國,並進入里昂大學攻讀醫學和心理治療。原本,他熱切認同法國的一切,但法國同胞卻因他的膚色而歧視他;痛感於黑人的被迫害與非人化,他參與編輯黑人學生報,發出不平的憤怒之聲。一九四○、五○年代第三世界獨立運動的風潮,更刺激他思考被殖民者的存在處境,他以過人的洞見及創意,運用精神醫學這項探索人類深層心靈的分析工具,將壓抑、認同、發洩、人格扭曲等概念,擴大到集體的殖民與被殖民關係的觀察。

《黑皮膚,白面具》是一本劃時代意義的著作,也是被殖民者最深沉的痛楚之聲。法農以充滿感情而又冷靜的筆觸,訴說著黑人如何在殖民主義中失去他的主體性,直到他的身體、慾望和行為完全向白人世界臣服。黑人是落後的,愚昧的,野蠻的,白人才是進化的文明人,白人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每個黑人在靈魂深處都渴望將自己提升到白人的位階,一心求取白人的認可,以證明自身的存在及價值。因為,詮釋的權利只掌握在白人手中。法農沉痛地指出:「白人文明、歐洲文化,在黑人身上強加了一種存在的偏差……黑人的心靈,其實更是白人的建構。」
黑皮膚的人為何要戴上白面具?因為白人的優勢權力位置把黑人化約到膚色的生物層次來對待,因為這個世界是透過白人的眼睛來觀看,只有戴上白面具,黑人才能去除心底的焦慮,假裝自己踏入白人的行列。渴望「漂白」是被殖民者最扭曲的悲哀,它對人性尊嚴的傷害非常深,就連法農這位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識分子,於三十六歲臨死之前都還被這種惡夢驚醒:「他們要將我丟入洗衣機裡洗白。」
黑人要如何找回主體性?法農指出:「作為精神分析者,我應該幫助我的病人看到他的潛意識,放棄他自我『漂白』的企圖,同時幫助他採取行動,改變既有的社會結構。」法農認為,在殖民主義中,黑人只有死路一條,他的精神結構將永遠處於瓦解的危機中,漂白的潛意識慾望將是永遠無法滿足的夢想;只有拒絕再做奴隸,主人才會徹底消失。
《黑皮膚,白面具》是黑人世界反抗帝國主義的第一道呼聲。它推翻了殖民時代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白-黑」、「優-劣」刻板觀點,為宰制關係做了深層的文化與價值觀照。它為「後殖民論述」燃起第一把火炬,至今仍照耀著我們的思考和陰影,在近代思想史上具有無與倫比的重要性。


 黑皮膚,白面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Peau Noire, Masques Blancs by Frantz Fanon 是在比较文学的课的推荐上接触的这本书,非常有意思。不可否认翻译实在是过于拙劣,并且能查阅的相关资料也是寥寥无几。人文话题还有精神病理学,都是我个人偏好的话题。贴上论文的一部分,分享同时不足之处也请赐教。  《奥瑟罗》中“嫉妒说”用人文主义的解读方法:奥瑟罗的嫉妒是人类普遍共同的性格,与其他如肤色、种族、文化等因素无关。笔者认为殖民与种族的话题,一直都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主流话题。不仅仅是文中黑人与白人的对峙,还有在黄色人种间共通的种族观念。法农在前三章用三个文化典型现象,对殖民文化与种族问题作出阐述。后又从精神创伤的角度,剖析了有色人种的自尊与自卑,纠结于矛盾,反抗与服从。  有人这么评价法农,说他堪比马克思。法农相对马克思的地位到底如何?虽然笔者不能下断定,但是从这般的评论中不难看出,法农在第三世界国家的魅力与影响力。他为了第三世界的自由和解放不断战斗,就像一个英勇的斗士。他与马克思相同赞成暴力革命,法农认为暴力革命市第三世界结束殖民压迫和文化创伤的唯一途径。法农写下《黑皮肤,白面具》的目的很明显,分析了人中、文化以及心理的关系。1、被殖民性的形成  第一章提及过玛诺尼的观点:殖民心理学是两种人格的交汇,包括殖民者的自卑感与被殖民者的依赖感。殖民心理学认识论的政治意识是父母与小孩的关系。这么说来父母与小孩的关系,确实存在自卑与依赖感。殖民者的自卑更加强了,他们想在被殖民弱者身上取得认可的渴望。而被殖民者养成了,从殖民者身上汲取依赖的感情。所以有色人种想要得到精神和生理的解放,必须进行自我的剖析,最后需要击破的是两个层次的束缚。其一是内在的自我奴性的束缚,其二是外在环境中白人对有色人种的精神压迫,只有同时对这两个层次宣战,才能真正摆脱困境。(注:图书馆和网络找不到玛诺尼《殖民化心理学》的内容,本人是中文系学生,殖民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求教)书中法农提出对殖民主义和种族观念的看法,基本立足点:“我相信黑白人种的交会,造成了庞大的心理存有情结,我希望借由分析去摧毁它”。法农也是一名精神科医生,所以《黑皮肤,白面具》中将黑人和白人称为:“精神错乱的(受欺骗的)黑人”、“精神错乱并不轻的一些的(欺骗人的和受欺骗的白人)”。这里所指的欺骗是圣经中有关于人中的谬论:白种人和黑种人的区分将在天上和人世延续,我们是被挑选出来的人民,看看我们皮肤的颜色,别的人民是黑色黄色的,这是因为他们的罪孽。从本质中探讨,有色人种为什么一直处在劣势?最根本的是连精神的信仰也被操纵,他们从源头上就承认了这样的种族区别,更别说后天艰难的反抗了。  宗教和基督神学中的愚昧之处,造就了日后的种族分歧。其实反过来思考,如果当初首先经历工业革命的是亚洲或是非洲,被殖民的地区是欧美。那么如今欧美的白种人应该把罪孽归咎于施虐的殖民者。    被殖民性的形成的最初,都是由于文化软暴力的侵袭。最恐怖的殖民就是将思想转变,并且让被殖民者以之为固有。2、文化环境与种族交往    所以法农选取了语言作为切入点,这一点是非常巧妙的。“话说,就是能够运用某种句法,掌握这种活那种语言的词法,但尤其是承担一种文化,担负起一种文明。”就像文中的安的列斯黑人把法语变成自己的语言,他们认为这样更加明白了,更接近一个真正的人。黑人面对自我存在的态度是不断努力接近白种人,不管是在语言上还是行为上。  法农在文中批判了欧洲把自己当做救世主的行为,他们的殖民其实是在毁坏其他优秀的文明。法农坚持不懈的控告他们的奴役和虐杀都是在强取豪夺,白种人真正才是嘴不尊重文明的,残暴恶劣地施暴者。认为种族之间应该和平平等的交往。3、呼喊与抗争  有人曾经对法农说要适应自己的肤色,虽然他是意外事故的受害者。法农在作出如此回应“我是造物者的恩赐,但众人却向我推荐残废者的卑贱地位。”我们都明白,不管是什么种族的人,不管我们拥有如何让不同的肤色。我们的器官相同,五脏六腑相同,都是平等的人类。什么肤色的人都不卑贱这都是自然环境与条件所赋予的。有色人种不应该受到轻视,但是他们都把这种意识融入自己的骨子里去。      看过一句对法农的评价印象极为深刻,“最真实的眼睛”能够深刻分析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因为法农生长在法国,所以更能从两个国家,或是两个种族的碰撞中获得更深层次的启发。他是来自黑人中的知识分子,也不断遭受着白人的种族歧视。在还没有消除偏见的社会中,像他这般存活下来并且取得成绩的人不多。这么看来法农与他的《在大地上受苦的人们》是相辅相成的呼应着。  最后,关于精神病学的部分,我推荐1975年米洛斯·福曼《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与本书有异曲同工之妙。
  •     提到後殖民論述,必然談到法農,但是在台灣,法農的著作卻幾無譯本。《黑皮膚,白面具》的原著在1952年出版,它奠定了法農的歷史地位。時光遞嬗,這本後殖民論述的經典之作,卻在相隔半世紀的今天,才終於有了中譯本。在太平洋戰爭中殘廢的人,曾經告訴法農的兄弟:『你要適應自己的膚色,就好像我適應我的殘廢一樣;我們兩個都是意外事故的受害者。』法農在書中如此回應:『我是造物者的恩賜,但眾人卻向我推薦殘廢者的卑賤地位。』正因我們都清楚了解殘廢者絕不卑賤,所以我們能由法農的回答看到一種現實,那即是黑人和殘廢者同樣面對世人的輕視,而這層輕視已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我們骨子裡的意識。「一個馬爾加什人並不是馬爾加什人,但他的『馬爾加什性』是絕對存在的。如果他是馬爾加什人,那是因為白人來了;如果在歷史的某一刻,他被引領去問自己究竟是不是人,那是因為他做為人的這項事實被人們所否定。」當我們指著黑人說黑人,指著同性戀說同性戀,我們要叩問自己內心,是否那裡隱藏著不認同?如果我們從未想過這個問題,只是自然而然如此稱呼,那麼我們應該警覺,因為可見的這些「本不屬於我們自身的觀念」已經內化成可隨口說出的話語。弔詭的是:當黑人起而反抗世界的不公,為自身追求權利的人們、認為應該「認同(或反對)白人(或黑人)文化並在白人(或黑人)世界中生存」的人們,其實也正呼應著「白人」與「黑人」的分類法,並將這樣的不平等持續下去。我們可以轉換這些句子的主詞,讓它們變成殘廢者、同性戀、原住民、台灣人──所有曾經積累的迫害,都慢慢轉換成自我意識的擠壓,於是每一個「自我」都受到「他者」與「自身」的雙重迫害。要如何才能走出這重重迷障?「無論以何種方式,我都不應該從有色民族的過去得出我志業的初衷。我並不把自己當成屬於任何過去的人。我不要以我的現在和未來做為代價來歌頌過去。」「我既沒有權利,也沒有義務,為我被奴役的祖先要求補償。沒有黑人的使命;也沒有白人的負擔。我不是歷史的囚徒。我不應該在其中尋找我命運的意義。」「我不是那使我父祖成為非人的奴隸制度的奴隸。歷史的厚重不會決定我的任何行動。我是我自己的根據。只有當我超越歷史的、工具的事實時,我才導入我的自由進程。」法農在文末的字句,如此激昂且熱情,他越超黑人/白人、殖民者/被殖民者的視野,追尋並獲得個人的自由。閱讀本書的我們,是否能感受他迫切想告訴世人的一切?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法農太熱血了,一個精神分析師真的該這麼熱血嗎XD
  •      敬仰~悲壮的人生。话说是文化研究的经典读物。
  •     翻了几页,看不懂
  •     终归还是在论述在对立视角层面
  •     竟是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時間點讀完法農。
  •     課程要求而已啦,不是我的菜。但有些話還是很值得回味的。當然還有一些我看不懂。
  •     敗筆是這出版社這譯者,真他媽的。
  •     有点晦涩难懂..@@ 不是书不好,是哥看不懂,不行...各种引用各种人名各种穿越...伤不起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