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解析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44238977
作者:[美]保罗·艾克曼
页数:248页

章节摘录

插图:

前言

情绪对我们的生活质量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在生活中,我们所关心的所有问题都有它们的影子——工作、友情、家庭以及我们最亲密的各种关系。情绪可以救人一命,但同时又极富破坏性;它会引导我们以现实、恰当的方法做事,但有时也会让我们做错事而追悔莫及。如果在你看来应该得到赏识的一篇报告遭到了老板的批评,那么你的反应会是俯首听命,还是据理力争来维护自己的成果?你的做法会让你免于遭受进一步的打击,还是会使你误解老板的最终意图?你能否掩饰好自己的真实情绪并作出符合职业水准的反应?你的老板开始和你谈话时为什么会微笑?这是否意味着你会受到严厉的斥责,或者是她感到自己身处窘境而尴尬地笑呢?她的微笑会不会只是为了让你放心?所有的微笑都是一样的吗?如果你的另一半未经你的同意就花掉了一大笔钱,而碰巧又被你发现,那他的反应是害怕还是不屑一顾,你从何得知?抑或他正是为了恭候你“过于情绪化的行为”而故意这么做?你对情绪的理解是否和他一样,又是否和别人一样呢?你是否会为一些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而愤怒或者恐惧?对此你难道无能为力吗?如果你16岁的女儿比规定的时间晚了两小时到家,你会不会怒火中烧?什么因素导致你愤怒: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而她还没有打电话回来汇报,让你担心,还是你为了等她回家而久久难以入睡?当你在第二天早晨和她谈这件事时,你能否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她丝毫察觉不到你对她晚归的担心,或是让她清楚地意识到你那难以抑制的怒气,让她不由得为自己辩解呢?你能否从她的表情中觉察到她的尴尬、愧疚,或是一点点叛逆呢?本书正是提供了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我的目的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并且改善充满各种情绪的生活。令我吃惊的是,至今我们——科学家们和普通人——对自己的情绪都知之甚少,即便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那样不可或缺。但情绪自身的特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完全了解情绪影响我们的方式,也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自身或别人的情绪信号。这些问题本书也将谈及。情绪能够(通常也确实是)以很快的速度形成,快到我们的意识不能参与其中,我们甚至无法察觉意识在某个特定时间产生了某种情绪。这种速度能够在危急时刻救我们一命,但是当我们反应过度时,它也能够在一瞬间破坏我们的生活。我们基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尽管有些困难,我们还是可以改变一些引起情绪变化的因素,调整我们处在某种情绪状态中的行为方式。我研究人类的情绪已经40余载,最初我着重研究情绪的表达,而近年来则更加重视情绪的生理反应。我对不同国籍的精神病患者和正常人、成年人和孩子进行观察,注意他们何时表现得夸张,何时低调,何时作出不恰当的反应,何时撒谎,何时说真话。第1章“跨越文化的情绪”就记述了我在这方面的研究。在第2章中,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变得情绪化?要改变刺激自己情绪变化的因素,我们必须首先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的每种情绪都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我们能否改变其中某些因素?如果我们的另一半指出我们在做事时走了弯路,这种受制于人或者自己的智慧不被认可的感觉,或许会令我们恼羞成怒。我们为何不能试着接受这种建议而不要生气呢?这种状况为什么会影响我们?我们能不能作出一些改变,让这些微末小事不再支配我们的神经?这些问题都将在第2章中得到解答,即“我们何时变得情绪化”。在第3章中,我将介绍何时及如何改变使我们变得情绪化的因素。第一步就是要找出最容易使我们行为失控的情绪诱因,同时我们还会发现某种因素究竟是顽固不化的,还是可以轻易改变的。我们不可能百发百中,但是通过逐渐了解情绪诱因的形成,我们就更有可能改变这些因素。在第4章中,我将介绍情绪反应——我们的表情、行为和思想——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能否控制自己的愤怒,不露声色?为何有时我们会感到情绪像一列失控的火车,而我们毫无驾驭能力?如果不了解自己的行为何时会变得情绪化,我们就根本没有机会改变。假如没有人提出异议,我们通常不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除非事后进行反省。第4章介绍了了解自己情绪的方法,既然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我们就有可能让自己情绪化的行为变得积极。要减少情绪化行为带来的损失,并且积极地利用情绪波动,我们首先要了解每种情绪背后的故事,了解这些情绪代表着什么。在了解人类共有的以及每个人独特的各种情绪诱因之后,我们或许就能够弱化情绪的影响,或者至少能够理解为什么有些诱因是那样顽固不化,牢牢地控制着我们的生活。每种情绪都会使我们的身体产生某种独特的反应,了解这些反应的方式之后,或许我们就可以及时察觉到自己的情绪波动,从而有机会找出对策:是顺其自然还是对其加以控制。每种情绪都有独特的信号,我们的面部表情和声音就是最好的反映。情绪波动的声音信号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本书中的诸多照片,展示了人们的情绪刚开始产生或被压制时最细微的、最容易被忽视的面部表情。有了对情绪的辨别能力,我们就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场合,与人交往,并且自如地掌握我们流露的情绪对他人情绪的影响程度。在剩下几章中,我将分别介绍悲伤和痛苦(第5章)、愤怒(第6章)、惊讶和恐惧(第7章)、厌恶和蔑视(第8章),以及形形色色的喜悦(第9章)。其中一些章节涉及以下问题:●最普遍的、最明确的情绪诱因。●情绪的作用,它怎样为我们服务,又怎样给我们制造麻烦。●情绪在心理问题中扮演的角色。●通过训练,增强读者对情绪波动下生理反应的认识,以使他们在情绪波动时依然能够从容应对。●通过照片,展现最细微的情绪变化在他人脸上的反映,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他人的感受。●我们应该如何运用以上信息来理解别人的感受,处理工作、家庭以及朋友之间的问题。附录中提供了一个小测试,读者可以在阅读本书之前做一做,看看你对细微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如何,读完这本书之后再做一遍,看看自己是否有所提高。在阅读过程中,也许你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一些你很感兴趣的情绪在本书中没有出现?这是因为,在这里我所描述的是在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人人都能经常亲历的情绪。尴尬、自责、羞愧、妒忌等情绪或许也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我所关注的是更具有广泛普遍性的情绪及其表现。有关喜悦的章节涉及了爱,有关愤怒的一章将对暴力、仇恨和嫉妒进行介绍。我们体验情绪变化的方式已经成为了科学研究的一个范畴,即为什么有些人感情极为丰富,或者极其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在本书的最后,我将介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未来的研究课题,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成果。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的导师、已故的萨尔文·汤姆金斯曾经说过,情绪是我们生活的原动力。我们希望驾驭自己的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挥情绪的积极作用,同时尽可能减少其消极作用。虽然我们不是总能成功控制自己的情绪,但这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萨尔文指出,情绪支配着我们的一切重大决定。早在1962年,在情绪尚未被列入行为科学研究范围时,萨尔文就曾对此发表过著作,虽然他夸大了情绪的作用(我们的生活中当然还会有其他作用力),但是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大多数心理学家简单地认为,人类生存的根本动力就是饥饿、性欲和求生的欲望,其实情绪的作用大于所有这一切欲望。如果一个人觉得面前仅有的食物令他作呕,那么他宁愿饿死也不会吃下这些食物,尽管在别人看来那也许是美味佳肴——情绪能够战胜饥饿。性欲在情绪面前更是不堪一击,当一个人觉得恐惧或者恶心时,他也许根本不会有兴趣进行性接触,或者根本无法完成一次性行为——情绪能够战胜性欲。绝望会使人崩溃,甚至自杀——情绪也能够战胜求生的欲望。简而言之,我们向往幸福的生活,除了欣赏电影和小说等艺术作品之外,大多数人不愿经历恐惧、愤怒、厌恶、悲伤或痛苦。然而,本书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情绪,问题只是在于,我们如何能在情绪的世界里生活得更好。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从没有人能像保罗·艾克曼这样对面部表情做如此深入的研究。在本书中,他以清晰、生动,而且最浅显易懂的话语向我们展现了令人叹服的研究报告,继达尔文一个多世纪以前撰写的《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达》以来,没有任何一本书像本书一样以如此的深度和广度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  ——奥利弗·萨克斯,国际著名脑神经学家“本书绘制了一幅诱人的、完整的、全面的情绪世界地图,是你绝好的向导。”  ——丹尼尔·高曼,《EQ:情商》作者“本书把保罗·艾克曼40年来的学术研究和渊博知识展现在世人面前,描绘了引人入胜的情绪世界,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约翰·克理斯,康奈尔大学荣誉教授

后记

s

内容概要

保罗·艾克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全球首席识谎专家。
1934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和纽约大学,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兰利波特精神病研究所临床实习一年;1958年,获纽约市阿德菲大学博士学位;1958~1960年,任职于新泽西州迪克斯堡美国陆军参谋部;1972年,任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心理学教授至2004年退休;199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并被列入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前100位心理学家名单。现居住在美国加州奥克兰市。
艾克曼教授主要研究脸部表情识别、情绪与人际欺骗。他的主要著作还有《解密脸部:从脸部线索识别情绪的指导》(1975年)《说谎:发现商场上、婚姻里及政治中的欺诈》(1985年)《孩子为什么说谎》(1992年)等。

书籍目录

致谢前言第1章 跨越文化的情绪第2章 我们何时变得情绪化第3章 改变情绪诱因第4章 情绪化的行为第5章 悲伤和痛苦第6章 愤怒第7章 惊讶和恐惧第8章 厌恶与蔑视第9章 愉悦结论 生活在情绪中附录 解读表情小测试

编辑推荐

《情绪的解析:心理学专业必读书》媲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心理学专业必读书!心理学家的相面术,教你解开情绪的密码!国际著名心理学家,全球首席识谎专家,美国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表情顾问!

作者简介

你兢兢业业却总不能升职,你是忍气吞声还是据理力争或者干脆炒老板鱿鱼?一时冲动和爱人吵架,你能不能先冷静下来,还是各不相让以致感情破裂?你苦口婆心,可孩子就是不听话,你能否保持心平气和,还是暴跳如雷,甚至拳脚相加?有什么样的情绪反应,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正确调节自己的情绪,并理解他人的情绪,可以让生活顺风顺水;错误表达自己的情绪,忽视甚至误解他人的情绪,就可能招致不可估量的损失。
保罗·艾克曼是享誉全球的著名心理学家、全球首席识谎专家,专精于非语言沟通。美国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警方、反恐小组等政府机构,以及皮克斯动画公司,常常请他当表情顾问。40年来,他系统研究新几内亚土著、精神分裂症患者、间谍、连续杀人犯和职业杀手的面容,《情绪的解析》就是他集大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本书科学地解析了产生情绪时体内的生理变化、外在的肢体语言、声音、面部表情等方面,并提供小测试和练习,考察你对情绪的了解,帮你认清自己和他人最细微的情绪表现,提高你对情绪发生的敏感度。
我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情绪,我们要在情绪的世界里生活得更好!

图书封面


 情绪的解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这本书是全球著名识谎专家保罗·艾克曼的作品,从识谎两个字我们也可以大致了解到这本书可能和人们的非语言沟通有关,比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声音等等。的确,这本书以面部表情为主,配合作者女儿的表情照片进行说明,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情绪,进而改善自己的情绪化生活。全书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前面四章主要是和情绪相关的一些理念,我认为是全书中比较重要的地方,而后面五章主要是讲述各种情绪,比如悲伤和痛苦,愤怒,惊讶和恐惧,厌恶和蔑视,以及最后笔锋转向喜悦。前面四章重点解决了这几个问题,为什么有时我们变得情绪化?我们的表情、行为和思想是如何形成的?我最为感兴趣的是,作者提出了三种不恰当的情绪反应。第一,我们感觉到和表现出来的情绪是对的,但是过于激烈了,例如,担心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过分担心就产生了恐惧。第二,我们情绪是正常的,但是表达方式不恰当,例如生气是很正常的,但是硬要保持沉默就是幼稚的行为,只能适得其反。前两种在第四章重点介绍,目的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情绪,然后在合适的场合表达出与环境相适应的情绪反应。第三,比前两种更为困难,更难改变,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也就是说,不是过激的情绪化反应,也不是表达方式有问题,而是情绪本身就是不妥当的。问题不在于我们太害怕了,也不是以不当的方式表现出害怕,而在于我们往往事后才明白,当时根本没必要担心。第三种在第二第三章讲解。第三类不恰当的情绪需要我们认识到自己情绪产生的诱因,然后努力削弱诱因和情绪之间的联系,进而达到改善自己情绪的目的。后面五章帮助我们分析一些各种情绪产生的一些诱因,看看它如何为我们服务,又怎样给我们带来麻烦,然后通过合理的练习,把情绪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摆脱情绪化生活。后面的章节配合了大量的表情照片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非常赞!总体看,这本书在帮助人们认识和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感知度方面确实讲述的比较到位了,可以作为情绪管理的第一步,即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情绪,帮助找到自己情绪产生的诱因。值得推荐!
  •     进化观点的情绪心理学。书中关于悲伤、愤怒、恐惧、厌恶、喜悦的五个章节中,每读一章,带着这种情绪的记忆几乎是翻江倒海而来,突然也记起了很多过去曾经遗忘的小事。作者对于情绪体验的事件描述很细腻、很详尽和丰富。书中指导读者认识自己的情绪、认识他人的情绪,认识表情所代表的意义和功能,并建议怎样应对他们表现或者抑制的情绪。我想摘录,确无从下手,因为每句文字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不过,如果习惯了中国式条条框框1,1.1,1.1.1式的教科书的人,看起来可能要比较专心才能找到重点。喜欢,推荐~
  •     情绪解析我看了一篇题为《Letter in the Waltet》(《钱包中的信》)的英文文章,作者在路上偶然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一封写于60年前的信,是一位叫汉娜的女孩写给一个叫迈克的男孩子的,作者按着上面留的寄信地址,打通了便民热线,通过便民热线找到了地址上的人家,现住的人家30年前从信上提到的汉娜的家人那里把房子买了过来,这家人提供了一个养老院的电话,说是30年前的这户人家主人的女儿把她母亲安置到这个养老院了。作者联系了这家养老院,见到了信上那位女孩——汉娜——现在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作者从养老院下来,见到门卫的时候,偶然聊起捡到的那个钱包,门卫说,他知道这个钱包的主人,就在养老院的8楼!于是他们一起去见了信上的那个小伙子——迈克——现在也一样白发苍苍。最后他们又带着这个老人去见了信上的那个女孩——就住在楼下的老人。这两位老人,一个76岁,一个78岁。汉娜因为家人反对再加上有点自卑,没有和迈克在一起,也断了联系,他们都没有结婚,心中一直深爱着对方,三个星期后他们举行了婚礼。看到末尾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眼睛一热,眼泪流了下来。这也许就是感动。可是,人为什么会感动?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流泪?这是不是一种情绪?一、 情绪的定义我们对情绪这个字眼是那么熟悉,它几乎伴随着我们的每一天,也许我们不会经常提到这个字眼,但我们却时常处在这个字眼所描述的状态中。另外,如果要把这个字眼和感情——或者叫情感,或者另外一个词——感觉——放在一起,我们会发现,去辨别它们的差别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就比如上面举的这个例子,我在看完了一个故事后,不由自主地流下泪来,这是情绪还是感动?是感觉?还是情感?所以我们就有必要探讨一下关于情绪这个词的概念。什么是情绪?情绪和感觉或情感有没有区别?情绪可以掌控吗?了解情绪有没有什么意义?在谈这个话题之前,很有必要为情绪这个词下一个定义,这样便于探讨。我为情绪下的定义是:基于人的个体本能的需要自发产生的身体与心理状态。那么,由这个概念,我们看看能否辨断出这些词语哪些是属于情绪范畴的:悲伤,痛苦,愤怒,惊讶,恐惧,厌恶,蔑视,愉悦,再加上案例中提到的感动。二、 情绪的特征在来分辨这些词语之前,如果能更详细地了解情绪的特征的话,我想,这个事情会变得更容易些。那么,情绪具有哪些特征呢?1、 自发性;2、 不可控性;3、 无意识性;4、 人类共通性;5、 以个体为中心性;6、 短时性。如何理解情绪的自发性呢?这种自发性更象是一种冲动,不经过思考,突然之间就会出现。就好像我们体内已经贮存了各种各样的情绪,一旦有情绪诱因触及的时候,相应的情绪就从我们体内释放出来。就像上面提到的案例,故事看到最后,我并没有想着要流泪,然而眼泪却流了下来,好像是眼泪突然间从体内涌出来似的。在这个事情上我并没有思考,我没有想要着流泪,我根本没料到自己会流泪,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棒的故事,我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但就是没有想到会流泪,这应该就是情绪的无意识性。在流泪之前对流泪这个事情一点都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在眼泪流出来后,也许是十几秒钟的时间,我意识到自己流泪了,也知道是被故事所感动了。但在这十几秒的时间里,我却没办法控制我的流泪,即便是十几秒后我意识到自己是因为感动而流泪后,我仍很难控制住自己的眼泪——也许我并不想控制住不流泪,我很享受这个过程——但如果努力去控制流泪的话——我没有尝试——但我感觉那是一件挺难的事。这就是情绪的不可控性。情绪一般都发生在一瞬间,也许时间会长一些,但相对于心情而言,其时间就非常地短暂。一般而言,情绪发生的时间都在20秒钟左右。这就是情绪的短时性。我相信,因为看一个故事而流泪应该不是我一个人会这样,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这样,只是可能看的不是同一个故事,也或者是电视节目,电影,也或者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总之,人们总会在某一时刻感动流泪。这就是情绪的共通性。而客观地讲,情绪并不只是人类所共通的,动物和人一样,同样有情绪。不管是人或是动物,当他们受到侵犯时所产生的愤怒极其的相似。并且不仅限于愤怒,在其他的情绪上也是如此。人本来就是动物。只是我们暂时还没有去研究动物的情绪,所以,只是说情绪是人类所共通的。情绪还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以个体为中心性。也就是说,情绪的产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基点而产生出来的。也仍以开头的案例为例,看到故事我流泪了,眼泪从我的内在流了出来,为什么流泪?因为感动,为什么会感动?关于情绪产生的根源,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我的一个看法,所有的情绪都是人类个体自我保护的一种体现。就感动而言,感动是对那些可以使我们更加强壮事物的一种自我强化反应,通过感动,强化了我们既有的一些信息,而这些信息可以使我们更宜于生存。所以,我们会发现,引起我们感动的事物大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一些人类共有的优良的品质,最典型的可能就是爱。爱是最强大的力量,即使是最凶恶的人,都可以被爱所感化。我们通过对爱的感动,强化了我们对爱的敏感度,我们就更容易接受爱也更容易施与爱。而一个毫无保留地奉献爱的人,就更容易被他人所接纳,更容易生存,这些人就被我们称为圣人,如甘地,如德雷莎修女,如中国神化了的济公。三、情绪伴随一定表情或举动的特点情绪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一定的情绪总是与一定的表情、举动相联系。就比如说感动,感动所引发的举动就是流泪,也许还有深呼吸,身体紧张。但我并没有把这个特征放到情绪特征的列表中,因为,一是在其他一些非情绪的状态下,人同样会产生表情或举动,就比如说礼貌性地微笑,和情绪化的愉悦类似,但他们却有不同。另一个是关于对情绪产生的举动并没有研究。所以,我宁愿把一定的情绪引发一定的表情或举动这个特征称为情绪的一个特点。关于情绪与表情的问题,美国的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对此做过深入的研究,在他的专注《情绪的解析》中以图片的形式进行了解析,这对于我们了解情绪非常有帮助。对情绪有了一些了解之后,我们再来看这些词语,哪些是表示情绪的,哪些是在情绪范畴之外的:悲伤,痛苦,愤怒,惊讶,恐惧,厌恶,蔑视,愉悦,感动,高兴,激动,感激。这些词语大都符合情绪的所有特征。但感激不应该是情绪。感激是经过思考而非原发的,是公众性而非个人的,有可控性而非不可控性。所以,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在应该感激的时候,因为沉浸在自我的另一种情绪——比如说兴奋中而忘了感激,当意识到这点的时候才又补上感激。如果感激是一种情绪,就如同感动而流泪一样,自然而然产生,就不会有人们忘了感激这种情况发生。感动就是那样自然而然产生的,从没听说过谁忘了感动当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又补上感动的。四、情绪与态度那么,如果感激不属于情绪,那又属于什么呢?应该说,情绪一词描述的是一种状况,一种由人类个体产生的并表现于外的类似于情感的东西或者状态。这种状态之外,还有一种状态,和情绪非常类似,但又有所区别,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它,好像之前也没有人这样来讨论它,所以,我暂用一个词来形容,就叫作态度。我这里提到的“态度”只是为了表达我想表达的那样一种状态,也许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态度的意义有所不同,所以,这里我也有必要重新地为态度下一个定义。我所说的态度是指:基于人的社会规范通过人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外在状态。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态度的含义可能是“对事物所持的基本观点或看法”。其实,一般的认识与我想表达的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态度就是人们基于对事物所持的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而呈现出来的一种外在状态”。我所强调的是一种状态。因为在讲到情绪时,必然会与一定的状态联系在一起。比如愤怒时眼眉会立起,忧伤时嘴角会下垂,不可能一个人很愤怒而脸上无一丝的表情。之所以会讲到态度,主要是为了探讨另外一种状况,这种状况与情绪很相似,却又有不同,所以找了个词,就是态度。前面提到,感激不属于情绪,它属于态度。为了讲得更明白一些,这里也先讲一下态度的特征。实际上,态度的特征刚好与情绪相反。1、 由思考而产生;2、 可感知性;3、 可控性;4、 以公众为中心性;5、 长时性;6、 个体差异性。就以感激为例。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想像一下经常会发生的一个场景:在一个闹市区,一位母亲突然发现找不到了她的孩子,焦急万分,发疯似地到处寻找,就在这时,一位警察抱着孩子出现在了她的面前,母亲见到孩子,万分激动,把孩子抱在怀里亲了又亲,眼泪都流了出来,好半天,她突然意识到了什么,赶忙对那位警察连声称谢,言语中充满了感激之情。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种场面,前面也提到过,感激是一情态度,而不是情绪。在这个场景中,母亲的焦急,激动都是情绪,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很明显,感激是一种态度。感激并不符合情绪的特征,而符合态度的特征。前面也提到过,感激有时会忘了,就如这个场景中的一样,母亲因为太激动而忘了感激,她的感激来自于她的思考,这个思考也许很短暂,但也是思考了,思考的结果就是她判断出她少做了些什么,于是才向那位警察道谢。另外,在她做感激这个动作的过程中,她始终都是明白的,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如何做,这就是可感知性。她可以根据警察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感激的方式,这是态度的可控性。她这种感激并非即时而过,她有可能记下警察的电话号码,在节日的时候去看望这位警察以表达感激之情,这种感激之情可能会在她心中留存很长时间,乃至一生,这是态度的长时性。态度的特征中有一个“个体差异性”,与情绪的共通性不同,情绪的共通性是说,当人们悲伤时,其表现非常地相似,最基本的表情是嘴角下搭,但人们在表达感激之情时却各不相同。也许,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说“谢谢”,而我说的不同是指表情与动作等状态。态度还有一个特征是“以公众为中心性”,也就是说,态度的产生是基于公众的基础之上,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规范。就比如说场景中的母亲,她无法控制她的焦急与激动,因为焦急与激动是一种情绪,源自于本能,而感激则是一种态度,源自于社会规范。这就是为什么说情绪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态度是“以公众为中心”。并且这也是为什么母亲会忘了感激的原因,本能的东西更优先于社会规范。母亲也可以选择不去感激警察,但她可能不会这样做,不难想像出她如果不去感激警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但她至少有不去感激的选择。她之所以去感激警察,根本的原因是出自社会压力。也就是说,她的感激的动机是建立在公众的压力基础之上的,如果忽略了社会的这种压力,她就可以做到不去感激。关于这个话题后面还会专门探讨。根据以上的分析方法,也可以知道,蔑视也是一种态度而非情绪。很简单,蔑视不是本能自发的,而是思考得到的。我们也来假设一个常见的场景:一个胖大强壮的男人在欺负一个小女孩,你看到了之后可能会用蔑视的眼光看那个男人。但如果是那个男人也看到了你,在你蔑视他之前你畏惧于他,那你就可能不会蔑视他。但你也可能见义勇为地挺身而出。所以,蔑视与否因时因人而异。蔑视更多的是一种个体行为,对于同样的状况,有十个人就可能有十种不同的表现。这并不是人类所共通的。五、情绪产生的根源上面谈到了情绪与态度的差别,但我认为,研究情绪产生的根源也许比研究情绪与其他精神状态的区分更有意义些。因为,尽管情绪与态度有所区别,但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情绪可以表示为一种态度,态度中也会伴随着一定的情绪。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在其著作《情绪的解析》中,对于不同情绪在脸上的表情的研究非常有意义,也许,他的书定位为《表情的解析》可能会更好些,他对表情的研究有卓越的表现,但书中又花了大量的篇副讨论情绪与其它精神状态的分别,这些分别模棱两可,最终也没说个明白。所以,我对情绪产生的根源更感兴趣一些。前面提到,情绪与态度的区别之一是,情绪是“以个体为中心性”,而态度是“以公众为中心性”。也许这样说还是有点难以理解,于是我想到了社会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观点,即“人生来是自私的”。同时也想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定义:“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体。”这两种观点都没错。在中国还有一种争论,即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提一下中国的《易经》。中国《易经》中的太极图非常有意思,一阴一阳合而为一,一个简单的图形概括了万事万物共同的特征。所有事物都有阴阳两面,阴阳相交而生万物。所以,老祖宗的智慧真是伟大。阴阳太极图的产生比较保守的讲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5000年前的先人就知道凡事皆有正反两面,当然也包括人。而后世的人却还在讨论“性本善”或“性本恶”,还在讨论人是不是生来自私的。其实很简单,人生来就是善恶一体的。就如人的手掌一样,有手心,有手背,现在却要讨论“有手心为手”还是“有手背为手”岂不可笑?但又如何理解马克思“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体”呢?那就必须明白,人是有其两重性的,其一是作为动物的人,其二是作为社会的人。人最初与动物并无二别,之后,人渐渐地学会了群居生活,于是产生了社会,有了合作,从而与动物区分了开来。在社会形成之后,社会成了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的区别,而人也是交织于各种关系之中。所以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体”。事实上,当一个人完全脱离社会,他也就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了。所以,一个小孩子被狼叨到山中养大,我们叫他作“狼孩”,很难把他与我们等同看待,尽管他是人生的,也是人,然而,他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意义,即与社会的关系。所以,人具有社会性的特质。然而,尽管已经经过了几十万年的进化,尽管社会关系成了人的本质特征,但人仍然没有脱去动物的本性。人还是动物的人。有太多的地方人与动物都没有本质的区别。至少在情绪的表达上动物与人就极为相似,甚至人与动物可以凭着情绪与动物进行沟通。人们有时会形容一个人“兽性大发”,这个词并不是空穴来风,是人本身就具有“兽性”,只是一般情况下都被社会性所覆盖,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显露出来而已。社会性的特点是以社会公众为关注点,兽性的特点是以自我为关注点,所以,也可以把兽性说成个体性。说“人生来是自私的”并没错,这是站在个体的角度来审视人,或者是站在人作为动物性的角度来审视人,这样的话,人自然是自私的。因为人作为动物而言时,其社会性的特征就相对减弱,而兽性的特征就相对增强。这就如你关注手心的时候你看到的就是手心,而当你关注手背的时候,你看到的就是手背。强调任何一面都不对,而只有两面整体来看所看到的才是相对真实的。这里还有一个提法,即显意识与潜意识。所谓的显意识即是能够被人感知的那部分意识,所谓潜意识就是存在于大脑但一般情况下不被人所感知的那部分意识。如果上面所言能够明白,这个问题也就好理解了。显意识来自于社会经验,潜意识来自于人类遗传。显意识带有人类社会性的特征,潜意识带有人类兽性或叫作个体性的特征。到这里,情绪的根源也就找到了,情绪即是作为兽性的本能的反应,而态度则是作为社会性的反应。所以,情绪是不需要学习的,生来就会的。而态度是通过学习得到的。情绪是先天的,态度是后天的。这就很好解释,为什么在人处于情绪中时,往往失去理智,似乎失去了意识,这只是因为人当时是处在潜意识当中。就像人不能同时看到手心与手背一样,当人处于潜意识状态下,就失去了显意识。就像人可以通过翻转手掌来既看到手掌又看到手心一样,人也可以从潜意识回到显意识状态中,这也就是人又恢复了理智的原因。六、情绪的意义以上我们对情绪已经有了较多的认识,还有一个问题,情绪有什么意义?也或者说,情绪对人有什么影响?正象我前面提到过的,我认为,所有的情绪都是基于人的本能的自我保护而产生的。比如说感动,前面已经讨论了很多,感动是对那些可能使自己更为强壮的力量的强化,通过这种强化而使自己更为强壮,更易于生存。而悲伤可以唤起他人的怜悯与同情,从而获得安慰与帮助。痛苦则是擦除那些不利于自己的因素,从而也达到强化自己的目的。我可以简单地列个表:情绪 情绪的意义感动 对那些可能使自己更为强壮的力量的强化悲伤 唤起他人的怜悯与同情,从而获得安慰与帮助痛苦 擦除那些不利于自己的因素,从而也达到强化自己的目的愤怒 对愤怒的对象发动攻击,保护自己的利益恐惧 自卫,自我保护厌恶 拒绝,避开那些不利自己的因素惊讶 通过静止来减少被伤害的可能愉悦 接纳那些令自我感到愉悦的因素…… ……上面所列举的只是一个简单的说明,我并未对此做深入的研究。而所列举的情绪,也并非是人类情绪的全部,只是几个典型的情绪。上面所例举的惊讶,它使人们片刻的静止,而这一点似乎与保护自己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其实,我们可能经常有这样的经验:我们突然出现在小动物面前时,比如一只兔子,它可能先是一愣,然后跑开了。动物是这样,人也是如此——别忘了,人的情绪是其“兽性”的外在表现。如果再仔细地想一想,我们就会发现惊讶时静止不动的意义了。好像我们有这样一句话,“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就什么都不要做”,或许,这一点和老子所讲的“无为”也多少有点相似。面对突发的事情,因为太突然了,你根本就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这时你又能做些什么呢?而当你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你就可以对眼前发生的事情发出回应,如果是有害的,也许会逃跑,没有害的,摇摇头置之不理,如果你发现所发生的事情只是某人的恶作剧,而那人并没有恶意时,你也许会苦笑一下。所以,惊讶时的静止不动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可以让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七、情绪的连动性前面提到过情绪伴有一定的表情与举动的特点,这里还有一个特点,也即情绪的连动性。情绪的连动性也就是说,当人产生一种情绪后,如果仍然有产生这种情绪的诱因,那么这种情绪就会扩大,似乎是呈倍数增加,一个人此时会把积压在体内的相关的情绪同时释放出来。比如说,在公交车上,一个人不小心踩了你一下脚,有可能你马上就会产生一种不快的情绪,你可能会看向那个人,或者说盯着那个人会更准确些,你的眉毛下沉,上下眼睑收紧,牙齿咬着,你浑身的肌肉收紧,特别是你的手,就象一把拉满弓的箭,随时可能与那个人接触。如果此时那个人对你置之不理——不是没注意到你,而是注意到你的不快,但置之不理——这时你的情绪就又上升了一倍,你可能会说:“你这人怎么会这样?!”如果那人对你仍是满不在乎,你的情绪可能会再增加一倍,而此时你已经在找借口发出你的手箭了。一顿拳脚之后,不管胜负如何,你可能都会有点后悔,因为,这时你才发现,这件事的起因太小了,仅仅是一句话的问题,你自己都多少有点不明白,自己今天怎么会这样?也许,每个人都会碰到类似的事情,事件可能有不同,但都会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使事情变得很糟的情况,并且,往往事后也不明白,自己怎么会这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前面已经说过,情绪是人的潜意识的外在表现,是不可知的,不可控的。所以,当你莫名其妙情绪大发的时候,你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些情绪是从哪里来的。而事实上,这些情绪早储存于你体内,这是另一面的那个你的反映。而当一种情绪产生的时候,能唤醒储存于体内的类似的情绪,或者说是情绪元素,因为,情绪只有破发出来才叫情绪,没有爆发出来就不叫情绪,所以我们就把这些储存于体内没有爆发来的、但迟早会爆发出来的情绪叫作情绪因子。这就是情绪的连动性。如果作一个比喻的话,可能更容易说明这个问题。一个人就像是一台电脑,一个人踩了你的脚,就像是启动了搜索引擎,你在上面输入了“愤怒”的字条,于是,与愤怒相关的信息就都出现在了下面。这些都不是你预料中的信息,但它们存在于电脑中,只是因为你点击了一个主题,于是调出了相关的内容。人的情绪就是这样。就上面这个例子来讲,一个人踩了你的脚,然后对你置之不理,于是你有了情绪。但应该说,这件事产生的情绪也仅限于此,即便是他之后仍对你置之不理,又能如何呢?但你却产生了几倍于此的情绪,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是你起床拉灯时碰倒了杯子,刷牙时发现牙膏用完且忘买了,做早餐时煤气也刚好用完,你出门刚把门锁上,却发现钥匙忘到了屋里面,而上车之后,那个人怎么那么与你有缘踩了你的脚!所以,你最后对这个人爆发出来的,是所有的这些不快。或许还有更多积压在内心深处,你认为你已经忘了的不快。这就是情绪的连动性。八、如何消除不利的情绪上面所提到的,只是举的一个例子,当然,对于同样的事情,每个人的反应可能都不尽相同。最常见的还有一种情况,一个人踩到你的脚后,马上表示歉意,并请求原谅,而你一句“没关系”这事也就划上了句号。或许你们会继续攀谈下去,然后保持联系,最后成了一生的好朋友也未为可知。也还有一种情况,那人踩了你的脚,你看了看他,而他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你回以蔑视的一笑,这事也划上了句号。出现这两种情况,只能说明你比较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前面不是说情绪不可控吗?一点没错,当一个人有情绪的时候,一般不知道自己有情绪,如果一个人说他有情绪的时候,实际上这时的情绪已经变成态度或者心境了。要知道,情绪一般发生的时间都很短,通常是几十秒钟的时间。在情绪产生的这段时间,人是活在内在的那个我,或潜意识中的那个我,如果你对兽性这个词不是很反感的话,我也可以说是兽性的那个我。在这个时候,你是在用另一个标准来看待这个世界,而非是用社会性的这个标准来看待世界。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就如手心手背一样,我们说用手拿东西,不用强调,我们就知道是用手心面抓东西,而不是用手背面抓东西。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谈到我们的认识时,都是指显意识的认识,而非是潜意识的认识。一般人处在情绪状态下都是没有意识的(再强调一下,这里的意识指的是显意识的意识,或者说是带有社会性的意识),我说的是一般人,也许有一些人不管是在处在潜意识中或是显意识中都能对自己明明白白,那是圣人,或是得道的高僧。所以说,情绪不可知,不可控。而上面又说,有的人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又是为什么呢?所谓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实际上只是缩短了从潜意识状态回到显意识状态的时间而已。就像是电脑一样,可以从一个程序进入到另一个程序,一般人需要通过点击关闭按钮才可以做到,而有些人通过快捷键可以更快速地在不同程序间进行切换。人们快速地从潜意识的情绪中回到显意识的态度来自于社会经验。前面对情绪已经做了比较多的了解,再来谈谈态度。态度产生于社会经验。情绪与态度产生的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意义相同,和情绪一样,态度也是人类自我保护的需要。如果说情绪更多的是对自身或者说自然生存的保护,而态度则是对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的保护。比较前面提到那位母亲对警察表示感激,还有公交车上踩到别人脚的那个人歉意的道歉,这都是态度,这都来自于社会经验,之所以之样做,是了维护相对于自己来说的一种社会关系。别忘了马克思说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体。从某意义上说,人就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就是人,维护一定的社会关系也就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维持一种良好的社会关系更有利于自己生存。所以,一个有社会经验的人是善于掌控自己情绪也是有良好态度的人。这些人善于让自己经常处于显意识中,而缩短潜识停留的时间。依《易经》的观点,万事万物皆是阴阳相交而生,每一个事物都同时具有阴阳两面。情绪也不例外,我们也可以把情绪分为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或者有利的情绪或不利的情绪。对情绪的划分不是太难的事情,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有利的情绪会使我们更易于生存,虽然不利的情绪也很必要,但有时却会与社会规则相冲突,也许不利的情绪可以使我们活下来,但却未必会让我们活得更好。所以,我们更多的关注的是如何消除不利的情绪,比如不恰当的愤怒,不恰当的恐惧,不恰当的厌恶等。注意,在这些词语前面我都加了“不恰当”,因为,这些情绪有时却又是有必要的有利的。我们可以尝试下面几种方法来消除不利情绪:1、认识情绪。如果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对情绪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那我们就知道,情绪是潜意识的外在表现,它更多的是源于人类最初的、原始的、遗传的对外在的一种反应。它是个体性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有些情绪在以前,在很久很久以前也许有益,但现在却不同,我们已经进化了,我们已经社会化,社会关系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主要内容,所以,人类最初的这种本能的反应,有一些时候可能不合时宜,这就是不利情绪了。比如愤怒,就像上面例子中提到的,如果有人踩了你的脚,如果你不能站在社会性的一面,而是处于个体性的一面,那你就有可能会愤怒,这不是你想不想要,这是人类的本能。所以,当你认识了情绪,知道情绪是怎么一回事,你就会时常地提醒自己要站在社会性的一面看问题,至少是训练自己在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快速地转换。要知道,在社会性的一面,还有一些方法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比如,当别人踩到你的脚时,你也许可以幽默地说:“哎呀,你好,第一次见面先握握脚啊。”大家一笑就没事了。这可能比你发怒要来得好。这正是人类进化的结果。2、认识态度实际上,这与上面提到的认识情绪是一个问题,就是要认识人的两面性,或者说是两种属性。如果分开来讲的话,所谓的认识态度根本来讲是认识社会的道德规范。这个道德规范就像是一条条的路,走在这样的路上就很好,但是,偏离了这些路,非在没有路的地方走,那吃苦的只能是自己。道德规范就是人类社会化的生活中积淀下来的各种关系交织的网,去尊重它,遵守它,就正有利于我们的生存与生活。就比如说前面例子中母亲的感激,这是对警察帮助找到孩子的一种积极的回应,如果不感激,别人就会认为这个人不懂道理,不懂事,不可理喻,有病,不可交往,那这位母亲就会处于孤立的状态,失去了一些社会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她甚至不是真正的人了。所以,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感激,他们不用去思考,似乎是下意识的行动,因为从小我们就学会了,当别人帮助了我们的时候要说“谢谢”。所以,认识了这点,就有助于我们对社会性的重视,这种重视就有利于我们时常处在社会性的一面,而不会受到情绪太大的干扰。所以,一个容易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他的人缘就很好,他的交往就很广泛,他在社会上就有一定的地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成功者。3.学会换位思考以上两点,都是基于自己而言,学会换位思考则是基于他人而言。在自己处在不利的情绪的时候,换个角度,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这和认识态度有点相似,也就是把焦点放在维持社会关系上,这样也可以使我们更容易处于社会性的一面,而不会让自己长时间停留在情绪之中。要知道,凡事都有多种可能,而非一种可能。比如上面提到的公交车上踩到人脚的那个人,也许有什么事让他陷入了思考,他完全沉浸于自己的问题中了,因而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也或者他根本就没意识到踩到人脚了,当你愤怒地看他时,他还感觉纳闷呢。还有很多的也许,所以,如果我们能这样的考虑问题,我们也能缩短在情绪状态中停留的时间。九、关于佛教的“无分别心”。上面提到的方法,只是抛砖引玉,我相信,只要认真对待情绪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处理情绪的方法。前面也提到过,有一种人,他们似乎没有情绪,至少来讲,他们擅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种人就是我们所谓的圣人,或者修行甚深的高僧。我没有与圣人接触,也还没见到高僧,但我见过一位禅修的居士,你只要见到他就会有一种安全感,他是那样平和,只要你见到他你的心就会平静下来。他说,悲欢离合对他而言已经没有什么概念了,一切都没有什么区别,自然,他也没有情绪。我相信他所说的。我接触过佛学,在此之后,我对一切都有了一个新的看法,我还没做到没有一点情绪,没有喜怒哀乐,但是,没了大悲大喜,我随时都可以感知自己的情绪,当自己有情绪的时候也会及时地调整。所以,我相信,佛学确实可以让人从情绪中走出来,而不受情绪的支配。那修行者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实也很简单,就一个字,空。但也许正是因为太简单了,简单得让人却难以把握。不要说世人,就是修行者,能认识空并做到空的有几人呢?何谓空呢?说白了又很简单,佛学无非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万事万物。如果说我们对一只手的观察习惯于看到手心,再看到手背的话,那依佛学的观点看一只手,则是把手先分解成指甲,汗毛,皮肤,血管,肉,骨,而这些指甲,汗毛,皮肤,血管,肉,骨又可以分解为分子,原子,离子,质子,电子,再分,则化为无,化为一种气,一种波动,于是,指甲,汗毛,皮肤,血管,肉,骨就没了差别,以如此的方法观照万事万物,结果都是一样,都是一种气,一种波动,形同空,于是,万事万物就都没了差别。这是横向分析法,从进化的角度看,人死了后,化为土,土化为木,木化为尘,这尘与其他的尘相结合,于是又生成了鱼,成了鸟,成了兽,成了人,几十亿年,物质就这样不断地变化,循环。如此来看,人与植物与动物与昆虫又有何区别?这就是空了。明白了空,于是就生“无分别心”,万事万物无有分别,那又何来的贪嗔痴?又何来恼怒怨恨烦?既然我身为空,万物为空,情绪又从何起?无非幻像而已。既为幻像,又何必执着,既无执着,又何谈情绪?佛家的空,只是换了个角度看问题,所谓的空,只是一个工具,如同一面镜子,借助它可以观照自己,真正懂得自己之后,这镜子就可要可不要,可有可无。佛家谈空,并非是飘然世外,如果只是求静求空,则又执着了,真正的修行是“知空不落空”,就如同唱戏,并不会因为知道了戏的内容就不唱了,相反的,是去好好唱,演好自己的角色。这里谈经论道,无非胡说八道,修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悟者自悟,迷者自迷。但有一点,若能以“无分别心”审视一切,则看人看己皆明明白白,如情绪而言,如在眼前,随心自由取用,也就谈不上什么消极与积极之分,有利与无利之别了。说明:上面的文字是前年写的,当时看书,关注点放在情绪的诱因上,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为什么会有情绪,我又如何掌控情绪。但是,这本书并没有完全解答我的疑问,所以,当时评价时给了三颗星。为了写“人为什么会笑(真正用的是‘笑的内在心理动因’)”,又重看了此书。艾克曼的确是未找到情绪的内在动因,他的侧重点还是放在了表情上面。然而,无论如何,我发现,真正能深入研究情绪的不多,而对于表情的研究,艾克曼显然是站在领先的地位的。另外,无论如何读这本书都会有收获的,至少这次我写东西的时候引用了不少他的研究,所以,我决定再多加一颗星。 如果书名与表情有关,那是5星无疑了,但名为《情绪的解析》,怎么想暂时都只能给四星。 2011-6-21加入如是道QQ群,交流快乐,共同成长:190232819

精彩短评 (总计65条)

  •     太专业了 有点深奥
  •     实证与推论的相互验证
  •     英文版不错,中文版错别字太多了,凑合看吧,测试之后,觉得自己悟性太差,还是看不懂微表情,太难了。
  •     就是 很 经 典 想买本影印版珍藏的那种。年代久远的书,总有它不可逾越的时代限制。站在未来者的角度认可它的确在当时有穿透的意义,或是站在当代人的角度时刻谨记不要全盘盲从,都可以说得过去。
  •     整本书的意思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不要话顶话。”但是太缺少建设性的内容,例如如何消解不健康的情绪,如何消除自以为是的愤慨,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避免愤怒转性,变为短时间的怨恨等等?
  •     长期放在床头书架的一本书,用通俗的方法对人日常情绪分析地很透彻,也对辨别微表情打下了入门基础。建议看完这本书后,假如对微表情感兴趣的,可以继续读Paul Ekman的《Telling lie》。
  •     一般
  •     本书像是一本关于情绪的科研报告文献,从情绪的来源,情绪的特征、情绪的种类,引起情绪的主要原因,情绪的表达。作家很多问题的思考带着一个研究家的科学与严谨。写的很客观严谨。
  •     愿你的眼部轮匝肌常动!
  •     即使是作为科普读物也太基础了,作为心理学系的学生,本来打算看完以后用来写期中论文,结果发现能用到的部分并不多。花了太多时间来举例和叙述,对于情绪的进化机制与来源着墨不多,略失望。PS:中文版的封面和排版给人一种“过气的20年前畅销书”的感觉
  •     测谎 微表情 身体语言。行为心理学。另一个领域另一种知识
  •     我以前就有这本书的英文版,所以一直耐心等卓越这本中文版进货,等了好久,希望能补进,看到许多人的评论在误导大家,所以花了点时间在这里讲一下这本书,这本书是所有感兴趣的人都可以看的,某些人说太过专业,又有些人说太过简单,其实是不对的,这不过是某些人在妄自菲薄和故作高深,保罗埃克曼的书其实都比较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比较具有科学严谨性,这一点注定了他的书与其他类似《一眼看透他人心里》《洞穿人心》的书的区别,他的书不是儿戏,是建立在扎扎实实40年科学实验上,和大量经验积累上的,所以只是想消遣消遣时光的人,可以放弃这本书了。但是具有专业性并不代表晦涩难懂,保罗一向的风格是科学性与大众化的结合,保罗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创建sett mett等简单使用的软件,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感兴趣的一般人,可以进行方便的训练,我刚刚接触表情的训练时,这两款软件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保罗的《说谎》《情绪的解析》这两本内地引进的书,是很早就已经发行了的书,久经读者考验,实在是很基础的经典,保罗埃克曼把非常严谨的学术性的文章,深入浅出,讲的浅显易懂。而这一本情绪的解析更是令我爱不释手,他对于我一直思考的问题给予了很大帮助,当初艰难的阅读英文版时,仍然令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犹如一个对我非常了解的人在与我对话,改变了我许多。此书书适合什么样的人?1 希望了进一步了...解情绪的人。2 如果你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比如易怒,多疑等等,想要弄明白为什么和想要学习控制。3 如果你有孩子,你希望自己孩子是个快乐的人。(这是我自己的想法,通过建立正确的情绪激发点,有利于使孩子避开易怒,多疑,等等消极性格的形成,有助于成功性格的形成,你没看错,我觉得这本书甚至可以成为一本育儿经。)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你会懂得为什么我会这样说。网上有电子书,为什么我还要买?这本书注定了需要许多配套插图的讲解,才能使你直观的理解。保罗埃克曼和自己的女儿为此书拍摄了上千张图片,并从中精心挑选,绝对对得起你花的书钱。这本中文版看别人的评价应该是配插图的(不太可能不配)。所以还是买一本吧。但我很担心中文版的尾注问题,会不会没有引用尾注,我不敢确定。枪手问题你相信也好不信也好,这本书的销量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我只是保罗的饭斯,我有他几乎所有的著作,和软件。有同样兴趣的可以和我一起研究研究。进阶书籍如果你看完了这本书 可以试着看看保罗的《面部动作表情编码》,该著作包含大量视频,图片,实在是保罗集大成之作。那一本才可以叫做专业。关于 lie to me 实在是觉得保罗何其经纪人做了一个很明确的决定,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保罗其人其书,实在是一大快事。bdw 字幕组你们是伟大而无私的共产党员。感谢你们。等我有时间,希望也可以出一份力。 阅读更多 ›
  •     还行#kindle#
  •     类似情绪的教科书,看后真正学习到了东西。
  •     更精简更好。
  •     保罗.艾克曼是情绪特别是面部表情领域研究的大师,此书为总结其研究历程之作,更难得的是将许多经典研究的实施全程和细节、感受也交待出来,让你了解研究背后的事情,颇有收获,而且读起来也很吸引人。因此非常推荐心理学专业人士特别是对情绪研究感兴趣的人阅读。
  •     心理学基础入门课,很清晰的 把情绪分为五大类,然后逐一解释并且加以区分。很好的书。
  •     想学习下可以吗啊!?????
  •     个人认为表情学是从事摄影,绘画,动漫画行业的人员都应该了解的一门学问,可惜这本书讲的还是太少
  •     lie to me播之前就买过,买后五年才看,一下就识别出了轻蔑情绪,比电视剧单调却又立体深刻的多,虽然内容基本忘记,但对晚熟的偶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觉察做了一次启蒙
  •     当年的一部美剧引发了公众对于解读表情和肢体语言的一度热衷,继而市面上出现了很多教你通过对方脸部和身体动作去分析情感的书。这本《情绪的解析》可谓所有此类书籍的鼻祖。用作者的话说,我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情绪,问题只是在于,我们如何能在情绪的世界里生活得更好。
  •     其实就是简体版的《心理学家的面相术:解读情绪的密码》一书,只不过便宜了1/3而已。
  •     这本书我没有买到,是在网上看的电子版。同时也看了艾克曼博士的《说谎》如果你看过那部美剧,这两本书你看起来应该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特别是《说谎》,电视剧中很多情节来自于此。情绪的解析,系统的描述了各种情绪的产生诱因,情绪下的感受,以及外在的面部表情特征等。虽然对于我们这些把心思放在识别表情的人来说,还有些不够具体,但是我觉得这本书足以达到了开创一个心理学专门领域的级别。也真是因此,才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必读书,想要了解情绪的产生以及情绪的外在表现,这本书是必须的。顺便提一下,觉得姜振宇老师的研究和这个非常接近。
  •     和《说谎》一起看。千万别看电视剧
  •     是本好书,但看完之后更纠结了- -微表情的世界很难懂- -
  •     事实证明,即使是大牛也不一定讲得清楚事儿,所谓curse of knowledge呀...
  •     控制愤怒,引导恐惧,隐藏蔑视。
  •     本以为能通过读一两本书就能读心,想想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 也不想在这方面成为专家,涉略即可。虽然基础的表情就那么几种,但正真想识别出来还是要潜心专研。
  •     感兴趣的可以看看,也是一家之言
  •     给老爸读的,给已故的爷爷读的,同样也是给自己读的!情绪分析与控制 读完感觉跟微表情学关联性很大,情绪解析的味道好淡
  •     挺烦这类搞研究的写东西,学术性太强,事无巨细,不太适合做大众读物。文章内容有看点,但是很多对于我们根本没必要说。
  •     其实很难感受到单一的情绪啊。
  •     偶尔情绪也会失控,总体还好
  •     识别他人以及了解自己情绪的基础书籍
  •     正版!但没我想象中那么实用 感觉是教科书类型的书
  •     看了一部分,后来被同学借走了。题目很好,若浅显易懂就更好了。
  •     真有趣~
  •     所有市面上肢体语言和FBI教你把妹的书籍的鼻祖
  •     作者是lie to me原型。10章就像 10篇综述,所以可读性打折扣,但真的很专业。认识情绪其实就是在认识我们自己。
  •     看lie to me后感兴趣的,这本书论述和试验都比较严谨,而且不会回避自己没有研究到的地方,会以中立的态度提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重点是,作为模特的他女儿长得很养眼……
  •     很遗憾只有复印版的
  •     看了lie to me,從而知道了這本書,之後就一直想買,但是等了很久都還沒有進貨....希望可以快點買到這本....
  •     非常喜欢最后的测试,第二章到第四章,以及每章最后“如何应对”的具体指导,极为凸显情商。另外发现自己对别人面部表情的情绪识别能力,比自己原本以为的要强多了。
  •     关于情绪的一本好书!
  •     此书颇似数年前所读之《FBI教你读心术》,后者当为前者之仿著,而后者主要解析动作&表情,前者以表情为主。另,作者Paul Ekman乃美剧《Lie to Me》之首席顾问。不得不佩服,作者对人类表情与情绪联系之解读已臻化境,真可谓“读脸”界之泰山北斗。此书令晚辈大有斩获,同时,此属于理论离不开实践之作,是以,practice makes perfect!
  •     该书仅仅提供了一些关于七类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的识别的面部肌肉运动解析,而且内容浅显;大部分笔墨用于描述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并未涉及情绪心理学所研究的情绪的理论及相关研究。不能说一点作用没有,但正如作者所讲,很多情绪表情化的表情只能持续不到1/2秒,捕捉起来的确不易。这本说言过其实,与其说是心理学专业必读书,不如说是大众调节自己情绪的入门级科普读物。心理学专业的推荐读读陈少华或孟昭兰 的《情绪心理学》。
  •     绝版了,只能去图书馆借!
  •     不要把别人情绪的诱因归到自己身上,最大好处可以锻炼耐心
  •     排版有点怪啊,译注放在每章后面看的话更方便点,女儿的表情很到位。另外感觉情绪的作用还是夸大了点,饥肠辘辘的话不会想着什么东西恶心而不去吃的,特想了解一下关于尴尬,自身时常感觉到这种情绪,解释倒也合情,过于关注自己受到称赞或遭到轻视都会引起这样的感觉,情绪的跨文化共通性,不适当的情绪表现在过于激烈、表达方式和情绪本身,作者力图摆脱心境影响有点不予置同。
  •     稍长知识,1/5秒显现的微表情对于现实意义不大。
  •     人是社会性动物,动物的我是本我,这时情绪来自于进化,存在于潜意识当中,故而一触即发,是我们生存的本能,情绪是人类共通的。人的态度来自于后天习得,故而不同于情绪,态度主要来自于社会规则,社会认知,道德等是一种群体文化的产物。这时候的我是具有显意识的自我和超我。
  •     还可以吧...基本上是心理学必读内容
  •     都是lie to me的风潮,一下买了两本作者的书,尽兴。
  •     受了副标题(心理学专业必读书)和《Lie to me》的“蛊惑”而买。心理学专业的童鞋应该知道,情绪在心理学实验中是常用的自\因变量,鉴于本书作者艾克曼是情绪方面的大牛,拿来读读还是有益的,不管是对于学术研究还是自我了解。但要注意,这是专业读物,不是趣味读物,不免有枯燥乏味的一面。
  •     情绪是超越文化全人类的反应
  •     从lie to me 追到这本书。读完之后,做书后的情绪识别测试,发现自己还是不得要领。
  •     算是比较通俗的关于情绪的书,很多地方还不够详细。【废话,都说了通俗的了。。
  •     其实非专业人士无法进行更多评价啦
  •     这书不说多好,但是很切合实际。至少读完了,对人的情绪会有个程序化的认识。当然,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但不能否认依旧有很多相同点。是人都有情绪,区别只在于,产生情绪的缘由。承认不同,是相互尊重的基础。
  •     如果想控制自己的情绪、想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原因,好好读一下吧。
  •     看完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入门的书,要精通不是那么容易的
  •     剧本用。实验是干货。
  •     通过表情了解人此刻的情绪(自发性;不可控性;无意识性;人类共通性;以个体为中心性;短时性)。A悲伤:你还好吗? B愤怒:我知道你很生气 C惊讶和恐惧:我看你好象有什么麻烦,我能不能帮你 D厌恶和蔑视:我知道你会不高兴 E愉悦:杜式微笑
  •     不错。就是读起来有点累。适合多读
  •     2014.6.25接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